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陜西省導游詞 陜西旅游景點導游講解詞篇一
景點分布:
白云山風景區主要景點有白云山、低頭牌坊、神路、五龍宮、真武大殿、玉皇閣、古戲臺、香爐寺、觀音閣等。
旅游攻略:
文化:白云山道教音樂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白云山廟會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活動:每年農歷的三月初三(真武祖師誕生日)、四月初八(真武祖師修煉得道之日)、九月初九(真武祖師飛天成仙之日),道觀都要舉行規模盛大的宗教活動,特別是四月初八的傳統廟會期間,每天有上萬輛車、十多萬人云集神山,趕廟會、看社戲、會親友、朝山攬勝、交流物資等。
陜西省導游詞 陜西旅游景點導游講解詞篇二
陜西歷史博物館位于西安大雁塔的西北側,籌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開放,是它的建成標志著中國博物館事業邁入了新的發展里程。這座館舍為"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唐風建筑群,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錯落有致,氣勢雄渾莊重,融民族傳統、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于一體。
館區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館藏文物多達370000余件,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文物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品位高、價值廣,其中的商周青銅器精美絕倫,歷代陶俑千姿百態,漢唐金銀器獨步全國,唐墓壁畫舉世無雙。可謂琳瑯滿目、精品薈萃。
陜西歷史博物館展廳面積116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精品2700多件,展線總長2300米。展廳跨度大,層位高,視野廣闊,照明設備靈活多用。整個陳列分為序言廳、基本陳列、專題展覽、臨時展覽和已開辟為國際畫廊的中央大廳等幾個部分。館內設有現代化文物庫房、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圖書館、具備多種語言同聲傳譯功能的報告廳。
博物館序言廳位于中央大殿前端,陳列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獅(唐代順陵石獅復制品),襯以奔騰的黃河和黃土高原巨幅照片,引導觀眾去領略由黃土、黃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
陜西古代文明以歷史進程為線索,選取各時代的典型文物進行組合陳列,來揭示陜西地區古代社會文明發展狀況。該陳列展出面積5051平方米,展線長1247米,在中央大廳,分上下兩層,共三個展室,分為七個部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第一展館:第一單元《人猿揖別》,距今115萬年前的先民遺存,第二單元《鳳鳴岐山》,西周王都的豐富遺跡,第三單元《東方帝國》,秦帝國以兵馬俑為代表的文物;
第二展館:第四單元《大漢雄風》,漢都長安、漢家陵闕和典型漢代文物,第五單元《沖突融合》,陜西民族大融合、佛教東漸豐富的文化遺存及宗教文物;
第三展館:第六單元《盛唐氣象》,中國古代鼎盛時期隋唐時代典型遺存,第七單元《告別帝都》,展示唐以后作為西北區域中心的陜西。基本陳列精選的20xx余件珍貴文物包括:反映古代先民生活情景和藝術追求的豐富多姿的彩陶器皿,反映西周王都興起與擁有的青銅器,反映秦掃六合統一天下的青銅劍、兵馬俑等,以及顯示秦漢建筑構件、大型瓦當,民族大融合文化遺存、佛教東漸的宗教文物,還有反映盛唐繁榮景象的唐代金銀器和唐三彩等等,并配以遺址模型、圖表、照片等輔助展品,系統展現自115萬年前至1840年期間陜西地區的悠久古代歷史和文化。由于中國古代社會周、秦、西漢、隋唐幾個盛期都是在陜西地區建都的,所以該陳列以這幾個時期為重點,反映了陜西地區古代文化,這幾個時期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
唐墓壁畫館收藏了近20座唐墓的壁畫,總藏量約1000平方米。我國歷代墓葬壁畫,不論是出土數量還是藝術價值,首推唐墓,主要集中在唐都長安周圍。由于墓室壁畫采取從墓室中將厚度為0.5cm-1cm的畫面揭取下來加以保存的異地保存形式,為妥善保護這批壁畫真跡,在陜西歷史博物館建館同時修建了一座現代化的壁畫觀摩庫,對壁畫進行收藏、保管,同時便于研究和對外開放。唐墓壁畫真品展每周部分時間對外開放。可觀賞國寶級和一級品壁畫十余幅,其中主要有章懷太子墓出土的馬球圖、狩獵出行圖、客使圖、懿德太子墓出土的闕樓圖、儀仗圖、宮女圖等。
陜西省導游詞 陜西旅游景點導游講解詞篇三
香溪洞光景名勝區位于陜西康健鄉北郊3公里處,北依巴山,南臨漢水,山有敘觀,相傳曾是呂洞賓建煉會仙之地,始修于亮成化初年,面積10仄方千米。
景區總面積10余仄方千米,光景區周圍山環峰繞,層巒疊嶂。山下溪流蜿蜒,如遇水漲急流,懸序掛布,蔚為壯觀。山谷間野花香草,色彩絢麗。此中有花名:“香團刺”,葉狀如商,花間黃利劍。陽春三月,花香遠播,漫谷飄香,故名香溪。溯溪而上,谷狹山峭,懸石夾敘。相傳呂洞賓曾在此建敘成仙。后人在此架橋筑樓,鑿巖合洞,名之“香溪洞”。
制作景觀有香溪、鏡女湖、烏龍泉、蒼今旱柳、今柏凌霄等數十處,人文景觀有:純陽樓、煉丹爐、駕云橋、凌霄亭、玉皇閣、溪園、得月軒、望江樓以及“香溪八洞”,是一處融人文制作于一體的園林式景區。
香溪洞光景區總面積10余仄方千米,分香溪洞、三天門、蜈蚣山、牛蹄嶺五個景區,有50多個景點。叢林覆蓋率85%以上。
游香溪洞,從山底洞盤山小路曲折而上,經3個“天門”。停立“天門”遙瞰漢江一帶,康健鄉廓樓舍錯綜,風帆點點,煙樹整齊,遠山如熏。三天門上
修有石壁青瓦小屋1間,門上橫額石刻“往天五尺”4個大字。再上有純陽洞。洞內亂爭有百祖塑像1尊,壁間有石刻“交來大千須半日,金州北畔有柴扉”,“神仙已乘升龍往,羽士還信化鶴去”,“今洞深深碧嶂前,遺蹤共說有仙人。東風香送桃花雨,晚日晴熏玉樹煙”等詩句。這些詩文沒有僅繪聲繪色地刻畫了呂祖的傳說故事,也對香溪洞的美好景色做了認偽進微的描畫。除此之外,另有藥王洞、龍王洞、龍泉、八仙洞、下棋亭、架云橋、通天梯、玉皇閣等名勝奇跡。
香溪洞始修于盛唐,鼎盛于亮初。從亮清起即為陜北敘教行為場所,相傳為呂洞賓建煉會仙之地。山上刺花(七里香)滿谷飄香,山下溪溝流水潺潺,山腰八洞騰空懸崖。有呂洞賓建行的純陽樓以及煉丹爐,有孫思邈采研的藥王洞。
香溪洞景區位于康健鄉北3千米新鄉干事處境內亂爭,總面積6萬多仄方米。據園內亂爭碑文載始修唐代,亮萬歷庚子年(1600年),清雍正九年(1731年)二度重建,昔稱“今洞仙蹤”,基礎知識,系康健八景之最。
近二年去,香溪洞景區立足創修,成果卓然。今朝,已取得“陜西省仄安劣秀景區”、省市區級“衛生先輩雙位”、省市區級“青年文亮號”、市級“巾幗文亮崗”、市級“文亮景區”、區級“文亮雙位”等榮譽稱號。同時,連年被秦東聯防委評為“護林聯防先輩雙位”,被康健市旅游局評為“創佳評差最佳雙位”以及“單創事情先輩雙位”,被漢濱區修設局評為“先輩雙位”以及“先輩黨組織”,孫世福局長小我榮獲漢濱區“第八屆勞動范例”以及康健市“第四屆勞動范例”色澤稱號。
陜西省導游詞 陜西旅游景點導游講解詞篇四
香溪洞風景名勝區位于陜西安康城南郊3千米處,南依巴山,北臨漢水,山有道觀,相傳曾是呂洞賓修煉會仙之地,始建于明成化初年,面積10平方公里。
景區總面積10余平方公里,風景區周圍山環峰繞,層巒疊嶂。山下溪流蜿蜒,如遇水漲急流,懸序掛布,蔚為壯觀。山谷間野花香草,色彩絢麗。其中有花名:“香團刺”,葉狀如商,花間黃白。陽春三月,花香遠播,漫谷飄香,故名香溪。溯溪而上,谷狹山峭,懸石夾道。相傳呂洞賓曾在此修道成仙。后人在此架橋筑樓,鑿巖開洞,名之“香溪洞”。
自然景觀有香溪、鏡兒湖、黑龍泉、蒼古旱柳、古柏凌霄等數十處,人文景觀有:純陽樓、煉丹爐、駕云橋、凌霄亭、玉皇閣、溪園、得月軒、望江樓和“香溪八洞”,是一處融人文自然于一體的園林式景區。
香溪洞風景區總面積10余平方公里,分香溪洞、三天門、蜈蚣山、牛蹄嶺五個景區,有50多個景點。森林覆蓋率85%以上。
游香溪洞,從山底洞盤山小路曲折而上,經3個“天門”。停立“天門”遙瞰漢江一帶,安康城廓樓舍錯綜,風帆點點,煙樹參差,遠山如熏。三天門上
建有石壁青瓦小屋1間,門上橫額石刻“去天五尺”4個大字。再上有純陽洞。洞內有百祖塑像1尊,壁間有石刻“來往大千須半日,金州南畔有柴扉”,“仙人已乘降龍去,羽士還疑化鶴來”,“古洞深深碧嶂前,遺蹤共說有神仙。春風香送桃花雨,晚日晴熏玉樹煙”等詩句。這些詩文不僅繪聲繪色地描繪了呂祖的傳說故事,也對香溪洞的美麗景色作了細致入微的描寫。除此之外,還有藥王洞、龍王洞、龍泉、八仙洞、下棋亭、架云橋、通天梯、玉皇閣等名勝古跡。
香溪洞始建于盛唐,鼎盛于明初。從明清起即為陜南道教活動場所,相傳為呂洞賓修煉會仙之地。山上刺花(七里香)滿谷飄香,山下溪溝流水潺潺,山腰八洞凌空懸崖。有呂洞賓修行的純陽樓和煉丹爐,有孫思邈采研的藥王洞。
香溪洞景區位于安康城南3公里新城辦事處境內,總面積6萬多平方米。據園內碑文載始建唐代,明萬歷庚子年(1620年),清雍正九年(1731年)兩度重修,昔稱“古洞仙蹤”,系安康八景之最。
近兩年來,香溪洞景區立足創建,成效卓然。目前,已獲得“陜西省平安優秀景區”、省市區級“衛生先進單位”、省市區級“青年文明號”、市級“巾幗文明崗”、市級“文明景區”、區級“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同時,連年被秦東聯防委評為“護林聯防先進單位”,被安康市旅游局評為“創佳評差最佳單位”和“雙創工作先進單位”,被漢濱區建設局評為“先進單位”和“先進黨組織”,孫世福局長個人榮獲漢濱區“第八屆勞動模范”和安康市“第四屆勞動模范”光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