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廣州導游詞廣州導游詞篇一
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現是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所在地,位于荔灣區中山七路陳家祠地鐵站旁。
書院于清光緒十六年(1890)動工興建,歷經四年竣工落成,是當時廣東72縣陳姓合族宗祠。始建時用作廣東各縣陳氏子弟來省城應科舉時學習及住宿場所,也是祭祀祖宗的宗祠。
全院占地近1.5萬平方米,院東新辟有1.7萬多平方米的綠化廣場。主體建筑寬80米、深80米,以“三進三路九堂兩廂杪”布設,穿插六院八廊,規模宏大,廳堂軒昂,庭院幽雅,全院的門、窗、屏、墻、欄、梁架、屋脊等處處均配上精美的各式木雕、石雕、磚雕、灰塑、陶塑、銅鐵鑄等藝術品,與雄偉的廳堂渾然一體。主體建筑正門兩邊的外墻上,6幅大型磚雕《梁山聚義》、《梧桐杏柳鳳凰群》等,其畫內建筑物雕工精細、層次分明,人物神態各異、形象生動,花鳥栩栩如生,其磚雕技藝為近代罕見,可說是驚世之作。
尤具特色的還有第二進后側長廊上的柚木屏門雙面鏤雕,分別雕有歷代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等20幅木雕,被贊譽為“木刻鋼刀雕就的中國歷史故事長廊”。
陳氏書院坐落北朝南,為三進院落式布局,由9座廳堂、6個院落、10座廂房和長廊巷組成。主體建筑占地6400平方米。其整體結構布局嚴謹、虛實相間,廳堂軒昂,庭院寬敞幽雅,特別是在建筑裝飾上集中體現了廣東民間建筑裝飾藝術之精華。其內外建筑構件上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銅鐵鑄等工藝裝飾。圖案題材廣泛,造型生動逼真,雕刻技藝精湛,用筆簡煉粗放卻又精雕細琢。可以說,陳氏書院不愧為一座宏偉瑰麗的民間工藝建筑寶庫。
1959年,陳氏書院被辟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以搜集、保藏、研究和宣傳展覽廣東地區歷代各類民間工藝品為主。兼及全國各地民間工藝品。館內辟有多個展廳,常年展出館藏文物。展品有陶瓷、雕刻、刺繡等工藝精品。其他工藝品種類更多:有廣州琺瑯、金銀工藝、套色蝕花玻璃;有佛山燈色、剪紙、木刻、門面等;有潮州面塑、稿末塑、麥桿貼畫的剪紙;還有陽江、潮汕、佛山地區的漆器,以及少數民族地區工藝等。還設有近代家具、書畫、文房四寶、茶藝等展廳、專室。 陳氏書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評為“廣州十大旅游美景”之首。
廣州導游詞廣州導游詞篇二
各位團友,大家好!
前幾天,我們在參觀南越王墓、陳家祠等等許多廣州古建筑時都見到不少紅色的砂巖石塊或石雕,今天我就要帶大家去參觀這些石材的出處——蓮花山古采石場。
中華民族學會采石遠遠早于四大發明的出現。當年建造城墻、宮殿和皇室陵墓,都需要大量的條石,各地也就有自己的采石場。大家看到的那些巨大壯觀的石條石塊,都會贊嘆不已,但相信沒有太多人知道先人是如何采集這些石塊的。所以今天我就帶大家去開一開眼界。
蓮花山目前有四大景區:石景區、蓮花古洞景區、野營游樂區和文物古跡區。“蓮花圣境”是廣州市十大旅游美景和番禺八大旅游美景之一。其中石景區就是我們要看的主要內容:一座有xx年開采歷史的古采石場。千百年來古代勞動人民憑一錘一釬將一座一座石山開采出來,經過自然風化造就無數懸崖峭壁、奇巖異洞,如:蓮花巖、燕子巖、飛鷹巖、八仙巖、觀音巖、蓮花石、南天門、神仙橋、仙人榻、云梯、無底洞、蓮花飛瀑等等。真是“人工無意奪天工”,千姿百態,雄偉壯觀,非“嘆為觀止”四字可以形容,是國內最具旅游和科研價值的“人工丹霞”奇跡。這里更有模仿古代采石的現代采石場,讓游人了解古人采石的技術。
據地質學家考證,蓮花山石為紅色砂礫巖,可作磨刀石,廣州市內的“嶺南第一樓”——鎮海樓的樓基和西漢南越王墓墓室的巨型石板都是紅砂巖,基本上可以證實都是從蓮花山開采的。廣東省內還有幾處古采石場,以東莞和南海最為著名。東莞的采石場,在石碑附近,那里的石質為紅色砂巖,巖體通斥,中間有沙礫。由于當年工匠分工、分地開采,留下了一間間石房子般的遺跡,所以那里又有個古名,叫“十八房”。另一個重要的采石場在南海西樵山上的石燕巖,因為采石采成洞后許多燕子住在那里而得名。
蓮花山是由45座紅色砂巖低山組成,其中有座麒麟峰,峰頂上有塊圓形的巨大巖石,形狀極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所以這里才得名為蓮花山。蓮花山上還聳立著一座蓮花古塔,建于明代,是廣東省保存最為完好的磚木結構塔。由當時的番禺人李惟風等人興建,應該是一座風水塔,因為廣東人相信許多大河大江口都必須有一座鎮水寶塔才不會發生水害,不過它也一直起到航標的作用。
這座塔為八角形的樓閣式磚塔,紅墻綠瓦,高近60米,外面看起來是9層,里面其實是11層,非常奇特。每層塔檐都為綠色的琉璃瓦和瓦當,屋檐角掛有風鈴,風過即發出陣陣脆響。里面的通道極狹窄,只能容下一人通過,兩人相遇時,其中一人要退到樓層的中廳避讓。登臨塔頂,可以看得很遠,遠眺漫漫珠江中的百舸爭流和更遠處的田園風光。這座塔由于雄踞珠江入海口處,是往來船只測定方位和指點航向的坐標,所以又有“省會華表”的美譽。它與廣州市郊的琶洲塔、赤崗塔一起合稱“珠江三支檣”。
蓮花塔下有蓮花城,有“廣東長城”之稱,它建于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面積約1萬平方米,城建在山頂,俯瞰珠江航道,是一個重要的軍事據點。戰爭期間,林則徐率兵在城內駐防,把它作為抗擊英軍的第二道防線(第一道在虎門),至今城墻仍保存良好,山腳下有寬達1萬多平方米的巖洞,是林則徐當年的將帥府,里面已經修復如舊,可以看到兵營等遺址。
進入石景區,很快便感到驚險叢生,向右一轉就是通往燕子巖的小徑。小徑都是建在懸崖峭壁之上,峭壁下就是深深的碧潭,這都是當年石匠們采空了石材留下的遺跡,后來雨水積蓄,確確實實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感覺,兩股戰抖,心底發寒。著名的燕子巖兀然而立的巨石大約有近40米高,上面居然有一雙層小亭,有回廊連接山徑。小亭周圍都是懸崖峭壁,三四十米高,如刀削般,就像智力在幽幽的水潭里,實在是鬼斧神工,面前是兩簾瀑布,潺潺而下。
燕子巖下,有石板小橋,迂回于懸崖峭壁和清潭之間。沿石徑迤邐前行,左手就是蓮花石,過茂林修竹,石洞石橋,可以看到著名的“百福圖”。這里雕有一百個福字,難就難在這一百個福屬于各種各樣的字體,有篆體、隸書、楷書、行草、行楷等等,沒有一個是重復的,可惜現在的字跡有些脫落,顏色斑駁,但仍然可以想象當年雕鑿時的艱難。一路向前走,還會經過石梯、石廊、石橋、白蓮池、浴仙池、觀音巖,獅子巖等景區,許多石壁上都有歷朝歷代的題刻,各具特色,千姿百態,令人嘆為觀止。
1994年.在古跡區削平了一個山頭,聳立起一尊用260噸青銅鑄成,高36.88米的望海觀音,開辟了“觀音圣境”。整個觀音像外貼180兩金箔,金光燦燦,耀人眼目,加上下面的石座蓮花高4米,所以總高度達40.88米,聳立在蓮花山頂,面向浩瀚的獅子洋,使航行在珠江的大小船舶多了一個航標。入夜,四周強烈燈光照耀下就像觀音顯圣一樣,讓夜航的船舶又多了一座燈塔。蓮花山“望海觀音”像是目前金箔銅像的世界之最。大型仿古建筑觀音閣,內設大小觀音一千座,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觀音閣。廣東以及香港、澳門的善男信女,都千里迢迢前來參拜,人潮絡繹不絕,香火極旺。蓮花山旅游區還在每年6~8月舉辦盛大的蓮花節,展出上百個品種,數千缸蓮花,是廣州地區旅游傳統大節慶活動之一。
廣州導游詞廣州導游詞篇三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乘坐廣之旅自由行直通車,今天,非常榮幸能為大家提供導游服務。首先,在這里代表湛江廣之旅旅行社有限公司向大家表示歡迎;歡迎大家前往廣東省的省會—廣州。關于廣州,有很多雅譽和美稱,比如:“中國的南大門”、“花城”“羊城”“中國南方最大的海濱城市”等等。這些稱呼和慨括都是從不同側面和角度反映了廣州的特色和魅力。廣州是全省的政治、經濟和科技文化中心,位于廣東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端,瀕臨南海,比毗香港與澳門,中國的第三河流珠江從廣州市中心穿流而過,地理位置如此優越的廣州,被譽為中國通向全世界的“南大門”。廣州管轄著10個區和兩個縣級市。全市的陸地總面積7434.4平方公里,人口約1500萬。我想在座的朋友們也不是第一次聽說廣州,或者在生活工作對廣州的風土人情也有所見聞。
廣州的特色,有人歸納為:“十大”特點,為了便于大家記憶,用一句話來表達,就是“一都,二城,三特,四地”。
“一都”指廣州是著名的商都。由于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歷史人文因素,廣州商業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廣州自秦漢以來就是我國的古都會。唐代,廣州港已經發展到可容納大小船只近千艘的港口,并開辟一條長達14000公里的由廣州通向西方的航線,這是當時世界最長的一條航線。清代,中國設立“十三行”,專門從事對外貿易。清末至民國時期,廣州大力引進華僑和外國資本開辦商業、洋行、銀行。商業和外貿的發展在全國處于領先位置。建國后,被稱為中國第一展——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一直在廣州舉行。改革開放以來,廣州的商都地位不斷提高,商業和綜合經濟實力移居全國大城市第三位。廣州得以改革開放之風,商貿再領風騷,廣州貨一直是時髦的代名詞。朋友到了廣州,可以盡情享受和體驗廣州的“購物天堂”的樂趣和魅力。
“二城”指的是廣州是聞名遐邇的古城和花城。廣州市一座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的歷史文化名城。國務院首批頒布國家級歷史名城之一。廣州是一座有2800多年歷史的古城。而世界歷史名城中,除古羅馬、雅典等少數城市,巴黎,倫敦,莫斯科等城市均比廣州年輕。據史書記載,遠在公元前862年即周夷王八年時,聚居在南海之濱的“百越”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特建“楚庭”來紀念這種友誼,這是廣州傳說最早的名字。公元226年,為了便于統治,孫權將原交州劃分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合浦以南為交州,合浦以北為廣州,“廣州”名由此得來。公元1368年始稱“廣州府”、1921年成立市政廳、1925年設立廣州市。
“三特”是指廣州特有的粵語、粵菜、越劇。粵語是我國七大方言之一。大家都知道,普通話有四個音調,而廣州話的音調有九個。由于聲調的豐富而富于變化。廣州話聽起來很動聽,粵語歌卻更有獨有魅力,經久不衰。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廣東,廣州經濟的快速發展,粵語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當然,更多人學習廣州話成為一種工作生活的需要。但是,全國就留i型那個那么一句話:“東南西北中,發財要到廣東”。有一年美國國際音樂艾美獎將全球唱片銷量最大的個人獎頒發給唱粵語歌的香港四大天王之一的張學友。這意味著,全世界個人音樂唱片銷量最大的評語區,既不是全世界最多國家使用的英語,也不是全世界最多人口使用的普通話,而是粵語。由此而知,粵語和粵語歌的流行和影響之大。廣州飲食在全國是首屈一指。“食在廣州”流傳至久,海內外界負有盛名。粵菜是中國四大菜系之一,他最突出的特點是選料廣泛、山珍海味、花鳥魚蟲、飛禽走獸、家禽等可成佳肴;不少外省人稱:“除了天上的飛機,地上的坦克,四條腿的桌子之外,廣東人什么都吃”。
“四地”是指廣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廣州憑著自身擁有的海上交通中心優越條件,成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西漢初年,漢武帝平南越后,即派使者沿著百越民間開辟的航線。從廣州出發,帶領船隊遠航印度洋,經東南亞,橫越孟加拉灣,到達印度半島的東南部。抵達錫蘭(今斯里蘭卡)后返航,這就是知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端。廣州的“絲綢之路”不僅促進了廣州的經濟發展,而且還成為中國近代策源地。廣州在1840年第一次戰爭時,堅決反對英國帝國主義的入侵:到了1851年,廣州府花縣人洪秀全發動太平天國起義,進行推翻清朝的活動。覺悟了中華兒女,孫中山在這里三次建立革命政權,還有毛主席在這里提出較為系統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等等,在中國近代史上發生重大社會政治變革運動,其中心人物及事件的發生,無不與廣州發生緊密的聯系,廣州是名符其實的民主革命策源地。中國人恐怕沒人沒聽過改革開放和唱過的《春天的故事》和《走進新時代》這兩首全國流行歌曲。大家知不知道,這兩首歌是在廣東創造的,反映的也正是小平和_兩代領導人所代表的改革開放的新時代。而廣州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迄今一直擔當著和扮演著策源地,前沿地,實驗地的先驅者的重要角色。
廣州導游詞廣州導游詞篇四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廣州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______。
番禺城北公園位于番禺區東環街道,北接星海路(東西走向),東臨迎賓路(南北走向),西靠光明北路、南至東環路,面積約占48.2公頃。
番禺城北公園規劃目標是合理有效地利用地勢條件,將城北公園建成一個以全區市民為服務對象,以提供體育、文化休閑活動為主題的公園,也就是說城北公園將是番禺區未來的文化藝術、體育休閑中心。按照城市規劃,番禺未來的文化藝術、體育休閑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中的山體公園和青少宮已經相繼完工并投入使用,為番禺的廣大市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休閑娛樂環境。
整個城北公園的規劃用地形狀呈南北長,東西短的不規則形狀,地形大致以東南方向的山體為主,西北是農田與河涌交織的平緩地形。本著合理有效地利用用地條件,體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一以及充分利用山體和水域的優美環境的規劃原則,城北公園的整個規劃空間被規劃為:一個空間視覺中心,三條次景觀軸線,三大視覺興奮點等三大部分。
一個空間視覺中心就是將規劃公園區內最大的公共空間----山林綠地作為區內的空間視覺中心,并與南北邊的廣場、綠地、公園緊密聯系,展開形成一條主景觀軸線,以山林綠地的美景滲透在主景觀軸。三條次景觀軸線就是把區內的主干道、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建筑軸線和百步云梯組合作為次景觀軸線,從而優化附近的人居環境。而三大視覺興奮點,就是把三座大型公共建筑----情少年活動中心、藝術中心和圖書館精心設計成為區內的視覺興奮點。
規劃建設城北公園,目標就是要使其成為未來的文化藝術、體育休閑中心,其目的就是為市民提供服務。因此,搞好區內的道路交通等公共設施規劃極其重要,而搞好與城市主干道的連接更是不容有失。
在公園區內,寬廣的水泥混凝土結構的主干道可以達到每一個功能建筑;由小石頭或者是石板建成的小路和園林路則可以把你帶到公園里每一個你喜歡的地方,以滿足人們漫步、參觀、休憩等的步行環境要求。為了方便一些開車前來的休閑的市民,公園還規劃了分布遍及整個公園的多個小停車場,其中青少年活動中心、藝術中心和圖書館的停車位則是集中布置,停車場位置都規劃在各主要建筑和體育設施附近,以方便市民使用。
為了保證公園里的環境,公園與外界連通的大型公交站場以及停車場都被規劃在公園的規劃范圍之外,并加強了公交的換乘,在干道上還相應地設置了港灣式地停靠站供乘客上下。
番禺城北公園,將是番禺區的一顆綠色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