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亡羊補牢的教學反思篇一
一、學習目標
知識技能: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統計的意義,掌握扇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特征與作用,能正確描述統計圖中的數據。
2、使學生能正確在制作統計圖,充分利用統計圖的特性,準確、合理、規范地反映出有關數據。
過程與方法:
1、經歷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針對統計圖提供的數據不清問題,能提出質疑和修改建議,提高制作統計圖的技能。
2、在運用統計圖解決問題的過程,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
3、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對自己得到的結果正確與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學習中可以取得不斷的進步。
2、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進行質疑的習慣。
二、本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學內容主要是探究制作扇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技能問題。
本單元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過一些簡單的數據整理以及學會制作一些簡單的統計圖的基礎上,來進一步學習有關扇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繪制技能。教材編排的內容比較簡單,通過兩道例題分別說明如何合理制作扇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使之正確、充分地反映出有關數據,體現各統計圖的特征,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三、教學重難點及突破措施
重點:繪制扇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
難點:根據統計圖進行比較、判斷時要統一標準。
突破措施:
1.認真做好課前教學準備究工作,制作相應課件,提高課堂效益。
2.尊重學生,教學民主,做到師生互動,做到因材施教。
3.充分挖掘群體學習的潛能,讓小組之間互相交流、互相評比,培養優生,鼓勵后進生。
4.重視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中學習和理解教學。
5.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6.把握教學要求,促進學生發展,重視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8.注重從統計的意義和作用出發,體會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用途。
四、課時安排:
扇形統計圖1課時
折線統計圖1課時
亡羊補牢的教學反思篇二
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統計”是《標準》內容中第一學段統計教學的最后一個單元。主要目的是進一步認識統計圖,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本單元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認識兩種新的條形統計圖,并根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同時學會求平均數的方法。在編排上有以下特點:
1、讓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自主探索兩種條形統計圖的繪制方法。
2、提供豐富的生活素材,讓學生運用數據進行推斷,進一步體會統計功能。
3、提供豐富的素材,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單元教學要求:
1、向學生介紹兩種新的條形統計圖,使學生學會看這兩種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單元教學重、難點:學會看這兩種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單元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簡單數據分析
預習內容:《簡單的數據分析(一)》
預習方法:1、仔細看書中例題。2、找出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不懂的做上記號,以便上課時交流討論。3、嘗試做一做練習題。
預習過程:
看一看:仔細看數學書第38頁,例1
想一想:1、從圖上你看到了什么?找找圖上的信息。
2、根據圖中的數據嘗試設計統計圖?說一說你設計的統計圖中一格代表幾個單位?
3、說一說橫向統計圖和縱向統計圖有什么不同?
做一做:練習十第一題
教學過程:
一、自學反饋,
1、出示情境圖及統計表,讓學生說說統計表上收集到的數據。
2、根據這些數據,引導學生獨立畫出縱向條形統計圖。(師事先準備的空白統計圖)
3、師提問:橫軸表示什么?縱軸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數量?
二、重點點撥
2、引出新課:如果我們把縱向的條形統計圖變成橫放的條形統計圖,那占的上下空間就小了。這樣橫軸就變成表示礦泉水賣出的數量,縱軸變成表示各種不同品牌的礦泉水。
三、鞏固練習
1、師問:你能和四人小組的伙伴討論討論,再試著設計設計嗎?
(1)、學生四人小組合作,討論設計橫向的條形統計圖。
(2)、交流匯報展示四人小組的作品。學生自己介紹本組設計的條形統計圖。
(3)、師肯定孩子的創作,并出示規范的橫向條形統計圖。
(4)、全班學生說說橫向條形統計圖橫軸、縱軸、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
(5)、全班學生完成書上沒畫完的橫向統計圖。
四、拓展應用
1、師提問:根據橫向統計圖上的數據,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3、你認為應多進哪種礦泉水,為什么?
4、師小結:你看,統計圖還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問題,幫我們決策。
五、課堂總結
1、看橫向統計圖,說說統計圖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同桌交流)
2、根據統計圖,回答問題。
教后反思:其實在每堂課的教學之前我們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們備教材、備學生要將數學問題和生活經驗聯系,或將單純的數學問題設置成具體的生活情景問題,并通過開放性的提問方式,如你能得到哪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你是怎么想的?……這些激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將生活經驗進行數學思考,我發現學生的思維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而富有個性特點的過程。“培養學生數學的頭腦,學會數學的思考”是我們數學教學的一個目標,它的實施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不是靠一堂課兩堂課就能完成的。
第二課時:簡單的數據分析(二)
教學目標:
1、會看橫向條形統計圖和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2、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感受到統計對于決策的作用,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3、加強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充分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學準備:
例1用:每人一張空白的統計圖(縱向),四人小組一張空白的格子圖。例2用:師準備一些不同單位的空白統計圖。(1小格分別表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空白統計圖。)
預習內容:《簡單數據分析(二)》
預習方法:1、仔細看書中例題。
2、找出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不懂的做上記號,以便上課時交流討論。
3、嘗試做一做練習題。
預習過程:
看一看:仔細看數學書第39頁例2
想一想:1、從統計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嘗試繪制統計圖?
3、說一說縱向的每一小格表示幾個單位?
做一做:完成練習十第3題
教學過程:
一、自學反饋:
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
1、看統計表,分析數據。
a:引導學生看書上的統計表。
b:師提問:從統計表上,你知道了什么?
二、重點點撥:
1、如果讓你根據統計表的數據,繪制一個學生身高統計圖,你準備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讓學生自由的發表自己的看法。)
2、師拿出事先準備的不同空白統計圖,讓四人小組合作畫完。
3、出示學生畫的統計圖,引導比較,發現問題。(學生可以發現:如果每格表示較少的單位,畫出的條形會很長,如果每格表示10個單位或20個單位,雖然畫的格數少了許多,但是從圖中很難直觀地區分不同學生的身高相差幾厘米。)
4、師提問:有什么辦法能解決這些問題呢?(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f:引出新課:出示書上的統計圖。
三、鞏固練習
1、引導學生觀察統計圖,發現這個統計圖和前面學的統計圖有什么不同?
(1)用折線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個單位,其他格代表多少個單位,這樣畫有什么好處?
(2)引導學生按照示例,把其他兩人的條形補充完整
(3)引導學生討論:在什么情形下應該使用這種統計圖?這種統計圖的優點是什么?
(4)引導學生觀察體重統計圖,看看這個圖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個單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個單位?www.
(5)學生嘗試獨立完成該統計圖。
四、拓展應用
1、師問:根據上面兩個統計圖,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了什么問題?你能解決嗎?
(2)引導學生為這些體重超正常值的同學出謀獻策。
(3)師提問:剛剛在比較時,你是怎么看出他們在正常值以上還是在正常值以下的。
(4)師引導學生思考:在統計圖中怎樣一目了然地看出每個學生的身高、體重是在正常值以上還是正常值以下?(引導學生在統計圖上用一條虛線畫出正常值,再直觀地比較。)
六、作業布置
教后反思: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為他們創設問題的情境。“數學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這句話充分的說明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因此在教學中我找到數學與生活的切入點。設計了同學們喜聞樂見的情境,冬天到了,天氣越來越冷了,有的同學已經感冒了。那么在冬天我們如何增強體質,抵御嚴寒,預防感冒呢?同學們自然就會想到參加體育鍛煉,教師隨之就問,你們知道我們班參加各項體育項目的人數分別是多少嗎?學生感到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要統計一下。這樣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讓學生在熟悉、親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自然的進入新課的學習,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整節課中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果教學中語言更精煉,更富有激勵性,提問更有針對性,我想本節課的效果會更好。
第三課時:平均數
教學內容:p42--43例1例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新課標第一網
2、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課前預習:預習內容:《平均數(一)》。
預習方法:1、仔細看書中例題。2、找出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不懂的做上記號,以便上課時交流討論。3、嘗試做一做練習題。
預習過程:
看一看:仔細看數學書第42頁,例1
想一想:1、從圖上你看到了什么?找找圖上的信息。
2、什么是平均數?
3、說一說可以用哪些方法來求平均數?
做一做:根據你的調查數據,算一算你們小組的平均身高和平均體重大約各是多少?
教學過程:
一、預習反饋
1、理解平均數
(2)、老師(出示兩個筆筒)分別裝了27枝送給23個女同學,23枝送給23男同學,學生動手分:讓女同學和男同學分的一樣多。
(3)、引入“平均數”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樣多的5顆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數。25枝就是男同學和女同學分的筆的平均數。
(4)、學生討論:你們喜歡剛才誰的方法?導入板書課題。
2、反饋例一
(1)、出示情景圖:說說老師和同學們在干什么?
(2)、出示統計圖:引導學生收集信息。
(3)、引導學生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利用這個統計圖,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5)、小組討論解決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說說13個就是平均數,那是不是說他們每個人都是收集13個呢?理解平均數是個虛的數。
(6)、小結求平均數的方法。
三、鞏固拓展
1、另外一個環保小組也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小軍收集15個,小偉收集16個,小朋收集12個,小新收集了13個,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幾個?請你算一算。
2、根據統計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幾下?
班級三(1)三(2)三(3)三(4)
踢的次數632654668646
3、生獨立完成練習十一第2題。
四、全課總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新的知識?
2、師總結。
教后反思:
亡羊補牢的教學反思篇三
本組課文講述了: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我們通常是想的不一樣的,做法難免會有差異,最后的結果更是不盡相同。本組課文講述了幾個生動有趣的故事,這些故事告訴我們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本組的4篇課文,其中三篇精讀,《矛和盾的集合》、《科里亞的木匣》、《陶罐和鐵罐》;一篇略讀《獅子和鹿》。
本組課文以啟發學生怎樣發現問題,再去解決問題,在單元導讀中有所體現。在《矛和盾的集合》中通過對發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實踐品質的學習。懂得:“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是勝利者”的含義;而《科里亞的木匣》中能夠懂得一切事物都在變化的道理。《陶罐和鐵罐》中體會鐵罐的傲慢無理和陶罐的謙虛克制,懂得: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略讀課文《獅子和鹿》理解鹿對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故事。
教學時,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1、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象,充分結合故事蘊含的哲理聯系到自己的實踐經驗。
2、課文的語言生動有趣,適應于朗讀的訓練,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了解課文中的大意,體會故事所蘊含的道理,在理解、朗讀、背誦中,積累語言。
3、本組教材各部分都是有趣的故事展開的,教學中使各部分相互關連,緊密配合。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故事蘊含的道理進行掌握。(白石)
聽聽秋的聲音教學反思人教三上語文教學反思
亡羊補牢的教學反思篇四
一、單元教學內容:第三單元:四邊形
二、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內容包括: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周長的概念,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長度的估計等。在編排上的特點是:
1.從日常生活中引入幾何概念,使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學習幾何知識。
2.利用活動鞏固對幾何概念的認識。
3.周長的概念更強調從一般性的角度引入,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
三、單元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四邊形的特征,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會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平行四邊形。
2.使學生了解周長的概念,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3.通過對長度和周長的估計,培養學生的長度觀念。
四、單元教學重、難點:
1、認識四邊形的特征,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2、通過對長度和周長的估計,培養學生的長度觀念。
五、單元課時安排:約6課時
課時一
一、教學內容:四邊形的認識
二、教學目的
1、使學生初步認識四邊形,了解四邊形的特點,并能根據四邊形的特點對四邊形進行分類。
2、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精神。
3、通過主題圖的教學,對學生進行熱愛運動、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思想教育。
三、教學重點
找出四邊形的特點。
四、教學難點
根據四邊形的特點對四邊形進行分類。
五、教學方法:
講解法、練習法
六、板書設計
畫一個隨意四邊形一個平行四邊形
下面各寫出他們的特性
課時二、三平行四邊形的認識
一、教學內容:
二、教學目的
1、使學生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了解平行四邊形的特點。
2、通過學生手動、腦想、眼看,使學生在多種感官的協調活動中積累感性認識,發展空間觀念。
三、教學重點
探究平行四邊形的特點。
四、教學難點
讓學生動手畫、剪平行四邊形。
五、教學反思
六、教學方法
談話-討論法、演示法
七、板書設計
動手操作
課時四、五周長
一、教學內容:
本冊教材第41頁上的例1。
二、教學要求:
1、通過活動使學生理解、掌握周長的概念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
三、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理解掌握周長的概念
四、教學方法:
演示-實踐法、練習法
五、板書設計:
折幾個任意的圖形在黑板展開兩周長比較出周長的求法
課時六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一、教學內容:
教材第42頁-43頁例2、例3以及第44頁練習十的第1、2題。
二、教學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概念,通過探究理解、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并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
四、教學方法:
練習法、引導發現法
五、板書設計:
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各求周長
亡羊補牢的教學反思篇五
一、教學內容
到目前為止,學生已經是第四次學習“統計”的內容,如圖:
一下:第九單元p93簡單的條形統計圖
二上:第七單元p94以一當二的統計圖
二下:第八單元p106復式統計表
以一當多的統計圖
三下:第三單元p38簡單的數據分析
求平均數
本單元學習的“統計”分為兩小節,具體內容結構如下:
二、教材編寫特點及重難點
1、簡單的數據分析。
關于“統計”,學生已經認識了1格代表2個單位、5個單位甚至更多單位的縱向條形統計圖,本單元將在原來的基礎上繼續學習一些常見的條形統計圖:一種是橫向條形統計圖,另一種是起始格與其他格表示不同單位量的條形統計圖。讓學生能夠根據統計圖表進行初步的數據分析,通過分析尋找信息,再根據這些信息作出進一步的判斷和決策,體現統計圖表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作用。
關于“統計”,教師們也已經有非常豐富的經驗來分析教材、組織教學活動,本人就提幾個建議:
(1)、喚起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在新舊知識的比較中學習。
(2)、讓學生初步學會根據數據特點選擇適當的條形統計圖。
如縱向條形統計圖、橫向條形統計圖、以一當一、以一當多及本單元學習的內容等。
(3)、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統計圖表在生活中的作用。(預測)
2、平均數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小學數學里所講的平均數一般指算術平均數,也就是一組數據的和除以這組數據的個數所得的商。它是一個應用最普遍的表示集中趨勢的統計量,它的本質是以有限的樣本來推斷總體情況。
平均數是一個虛擬值,它不能代表個體,如例[1]里小紅收集了14個礦泉水瓶,小蘭收集了12個礦泉水瓶,小亮收集了11個礦泉水瓶,小明收集了15個礦泉水瓶,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這里的“13”就是一個平均數,是借助平均分的意義通過計算得到的,但并不表示每個個體剛好都是收集了13個瓶子。同時平均數不超過這組數據里的最大值,也不會小于這組數據里的最小值。
教學時的建議:
(1)聯系生活實際,加強學生對平均數在統計學上意義的理解。
平均數作為反映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的量數,是統計學中應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組數據本身的總體情況,也可以作為不同組數據比較的一個指標。但由于其不是一個“真實”的值,因此要充分利用教具、學具,用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如讓學生討論:小明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小剛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33厘米,能判斷小明比小剛高嗎?討論過程中可以請兩組同學,每組三位量出身高,再計算出平均數并比一比,使學生在活動中明白小明班的135厘米只反應了小明班的總體情況,而不是小明的身高情況,小剛班的133厘米也是反應了小剛班的總體情況,因此在只知道平均身高的前提下,小明和小剛誰高是無法正確判斷的。能比的,是兩班學生身高的總體情況。
(2)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統計的作用。
學生在二年級下冊時已經知道利用統計的結果來對事物進行合理的預測,能初步理解統計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本單元的教學也要注意結合實際情境,讓學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為什么要使用統計,進一步體會統計的現實意義。如教室里的日光燈質量是否合格,能工作多少時間等,工人不可能把全部的燈管都拿來做實驗,于是從里面抽出一小部分通過實驗產生數據,再對這些數據進行統計學上的分析,其結果能對全部的日光燈質量作出評價,這就是統計上的一個主要功能:通過有限樣本的數據分析來推斷總體樣本的大致情況。
本單元的教學重難點:
1、起始格與其他格表示不同單位量的條形統計圖。
2、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三、教學目標
1、向學生介紹兩種新的條形統計圖,使學生學會看這兩種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3、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四、課時劃分
本單元可以劃分為4課時進行教學。
第一課時:例[1]、練習十第1題[p38]
第二課時:例[2]、練習十第2---4題[p39]
第三課時:例[1]、例[2]、練習十一[p42、43]
第四課時:練習十一[44、45p]
(教學時也可以把例[1]與例[2]合為第一課時,在第二課時進行鞏固練習。)
第一課時
1、教學內容:橫向條形統計圖例[1]、練習十第1題[p38]
2、教材建議及重難點
本課的學習內容是“橫向條形統計圖”,教材展示了礦泉水一周的銷售情況,和根據銷售情況繪成的統計表和統計圖。教學時應該讓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過程,如對品牌的分類、對數量的計數等;完成統計表和統計圖后,讓學生對形成的數據進行分析,最后還可以根據數據進行預測和計劃調整。
橫向統計圖與縱向統計圖的繪制是同樣的原理,對學生而言并不會存在困難,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創造。從統計的意義上來說,學生在學會縱向統計圖后還要讓學生學會橫向統計圖,其實際意義并不大,橫向統計圖能體現的縱向統計圖都能體現,因此,它的應用要考慮生活的實際需要。如在作統計圖時,在頁面上繪一個長方形的圖比較美觀,我們就可以選擇橫向統計圖。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橫向條形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3)、使學生學會收集、整理數據。
4、教學建議
橫向條形統計圖與縱向條形統計圖在生活中的作用是相同的,沒有很大的必要再創設情境,讓學生去探索、創造橫向條形統計圖,因此教學時可以直接呈現橫向條形統計圖,把重點放在數據的收集、分析和處理上,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預測能力,以及橫向條形統計圖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上。
第二課時
1、教學內容:條形統計圖例[2]、練習十第2---4題[p39]
2、教材分析及重難點
例[2]展示的統計圖有別于學生的已有知識。以前學習的統計圖中每一格都表示相同的量,而本課中統計圖中的起始格也就是第一格表示的量與其他格表示的量不同。如圖,身高統計圖中起始格表示137,體重統計圖中起始格表示28,其他格都表示1,為什么要在統計圖中這樣表示呢?教學時可以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發現其中的奧妙,從而認識這種“鋸齒形”的統計圖;教學時也可以創設另一種情境,使學生體驗到在某些情況下已有知識無法很好的解決目前的問題,于是探求新的、更好的解決方法。如例[2]的數據:
姓名李明王芳趙蘭劉玉李琴
身高/厘米141138139143142
體重/千克3533324036
讓學生把它繪制成統計圖,按已有知識學生會采用“以一當多”的辦法,如圖。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間的“差異量”并不明顯,不符合統計圖“簡潔”、“明了”的特點,怎么辦呢?這時可以讓學生繼續探索或教師幫助,發現“鋸齒形”統計圖的妙處。
教學重難點:
理解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的不一致。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
(2)學會數據的簡單分析,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3)加強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4、教學設計建議
(一)收集信息
通過測量得到學生的身高數據、體重數據,如下表:
姓名李明王芳趙蘭劉玉李琴
身高/厘米141138139143142
體重/千克3533324036
(二)探索新知
1、根據這組學生的身高情況,制作身高情統計圖。
2、討論,探索新方法。
學生在交流探究時教師可以適當點拔:兩種統計圖可否取長補短,把它們結合在一起?學生可能會想到統計圖的下面部分以一當十,上面部分一格表示1等。
3、統一方法,學習新知
可以把下面部分以一當多的部分全合并到一個格子里,由于這個格子與其它格表示的數不一樣,就用“鋸齒”的形狀來表示。請學生畫一畫。
4、小結
說一說新統計圖的意義。
(三)鞏固練習
根據這組學生的體重情況,制作體重統計圖。
根據統計圖了解關于這組學生體重的信息。
(四)總結
第三課時
1、教學內容:平均數[p42、43]
2、教材分析、建議及重難點
本課例[1]展示了四位小朋友收集礦泉水瓶的情況,可以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或通過借助平均分的意義再計算得出平均數,著重教學平均數的含義和求法。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理解“平均數”是一個虛擬值,它反應的是整組數據的情況,并非與個體完全相同。
例[2]通過兩個球隊“歡樂隊”和“開心隊”比平均身高,讓學生體會平均數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和區別不同組數據的總體情況這一統計學上的意義。
3、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理解平均數不是一個實際的數。
(2)讓學生知道平均數是有一定范圍的,培養學生的估計、猜想意識,產生探究數學知識的積極情感。
(3)使學生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先求總數再平均分。
(4)體現總體與樣本的關系。
4、教學設計及意圖
(一)情境導入,體驗產生背景
出示跳繩比賽的兩組同學的成績,思考:哪一個組的成績好呢?
姓名abcd
成績(個)93959086
姓名efg
成績(個)949191
學生回答,爭論,形成兩種對立的觀點,在眾多的方法對比、優化中引出平均數的教學。
(二)展開教學,自主探索新知
1、師生互動,理解含義
(1)平均數在生活中很有一些用處,你還能舉一些例子嗎?
(2)同學們的身高不一樣,誰能說一說我們班同學大概有多高?
2、動手操作,探求方法
(2)先動手活動,再互相說說方法。
(3)匯報、交流活動情況。
移一移的方法。
(4)歸納小結:“移多補少”在總數不變的前提下,幾個不相同的數通過移多補少變得同樣多,同樣多的那個數就是原來這幾個數平均數。如2、7、3的平均數是4,實際上原來每排小正方體都不是4個,因此平均數并不表示實際每份的數量。
(5)計算方法的探究
除了移多補少還有什么辦法?誰在沒移前就知道平均數了?
(三)內化認識,學會應用
1、比較方法,優化計算。
課本例[2],哪個隊的身高高一些呢?
請你選擇最喜歡的方法(引導:計算方法)來解決問題,并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2、實踐檢驗,合情推理。
(練習)
(四)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第四課時
1、教學內容:練習十一[p44、45]
2、教材分析
第3題是讓學生記錄小組內同學的跳遠成績,再算出小組的平均成績。可以在組內比較誰跳得遠,也可以組與組之間比較哪組的成績比較好。
第4題是兩種餅干的銷售量統計圖,通過觀察、分析、比較兩個統計圖,得到相應餅干的信息,再根據信息進行分析、預測。
第5題是王叔叔三天的行走路線及每天的路程,計算平均每天行多少路程。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
2、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3、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4、教學建議
練習十一第3題應該在課前了解成績或讓學生自己得到成績,在課中直接呈現;第4題需要向學生解釋“第一季度”是指一月、二月和三月這三個月,對其中的第2個問題:“分析一下乙種餅干的銷售量越來越大的原因。”“你認為還有什么原因?”本人認為沒有必要在這種問題上糾纏,銷售量越來越大是根據現實數據經過數學統計所顯示的結果,至于原因,不是數學課堂上能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