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約翰克里斯多夫讀后感約翰克里斯多夫讀書心得篇一
這篇主要想說說我讀這本《約翰克里斯朵夫》的感想,因為實力不夠,粗讀一遍沒辦法把評論寫得自己滿意,但畢竟是很鮮活的感想,又不吐不快。
如果我不接觸《約翰·克里斯多夫》,我有一些體驗,內心隱秘的東西,還有深埋心底的某些情愫,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被激發出來。可是讀書的過程,作家用嫻熟的技巧,深入人心的細致入微的'筆法,竟一點點把你那些精神上的內核級別的東西都激活了。它使你意識到生命在蘇醒的感覺。
羅曼羅蘭出色的群像塑造能力,讓整本書呈現出一種強有力的藝術氛圍,你讀的過程已經不再單純認為這僅僅是一部小說,而是一部活的歷史,那些角色都真實存在過。
克利斯朵夫想要離開家鄉外出闖蕩的時候,他的母親不同意,他的兩個弟弟也趁機出來抨擊他們的哥哥,說他不孝順,其實他這兩個弟弟才是不孝。他的媽媽整天向他訴苦,就怕他離開。甚至她還用錯了方法,她向鄰居抱怨克利斯朵夫不孝順,結果鄰居們也說他不孝,簡直把他氣死了。后來克利斯朵夫不得不逃亡到法國,他們倆又和解了,克利斯朵夫常常寫信回家,老母親也寫簡單的回信。在老母親覺得自己不行了的時候,克利斯朵夫不顧被捕的風險,硬是回家見了媽媽最后一面。
克利斯朵夫的生命中有幾段感情,但是都沒有發展到結婚,這真是一個巨大的遺憾。如果說他初戀的女孩不值得他愛,他愛過的單身母親也配不上他,那個傻傻的阿達更是一個笑話,那么他后來遇到幾個人都有幾分可惜。
你開始真正稱得上審視你的內心。因為克里斯多夫奮斗的一生所遇到的艱難險阻你基本也會遇到或者正在經歷抑或早已傷痕累累,羅曼羅蘭借克里斯多夫的所思所想,恰恰和你某一些想法不謀而合。一旦你開始產生共鳴,你便接著開始接納那種思想。于是凡不夠作者崇尚的標準的,在作者價值觀中,不符合對應年齡應該有的情感以及理智的力量,統統被你拿來與自身做對比,然后在這個過程之中修正自己的很多不好的看法。
當你見到克利斯朵夫的面容之日,是你將死而不死于惡死之日。
這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之于我的理解,我覺得當讀者了解了克利斯朵夫一生的故事,應該能從他的遭遇里看到希望,勇敢的克利斯朵夫會給你啟示,讓你能夠正直地走自己的路。克利斯朵夫也是在生活的磨礪下達到一種超然的境界,既能和這個世界和平相處,又能堅持走自己的路。這是一條戰斗者之路,也是一條強者之路。
約翰克里斯多夫讀后感約翰克里斯多夫讀書心得篇二
假期,我在整理書架時發現了一本羅曼。羅蘭的作品-----《約翰。克里斯多夫》,剛翻開我就被故事里曲折的情節吸引住了。
小說中的主人公克里斯多夫出生在德國萊茵河畔一個貧窮的音樂世家,他從小就為了理想不斷努力,在音樂生涯上經歷了許多坎坷與不幸,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放棄夢想和沉淪,而是將別人的嘲笑與詆毀當做成功的路標,勇往直前,最終成為一代音樂大師。
克里斯多夫在嘲笑與批評聲中日漸成熟,不但沒有向世俗和命運低頭,而且不斷向前邁出新的步伐。想一想,如果他在反對聲中氣餒、自暴自棄,有怎會成為當時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呢?()他會有那樣不凡的 偉績么?不會,正是他在異國他鄉頑強地與命運抗爭才能使他征服命運,成就事業。
而我,現在只是一個小學生,在父母的驕縱下幸福地生活著。偶爾學習上遇到問題,自己都不動腦筋,有困難就想退縮。現在看來,我是多么應該自己獨立面對問題或者困難,想辦法解決呀!
即使讀過這本書,我仍然不能完全理解克里斯多夫所處的時代和國情,但是至少他教會了我遇到挫折不能退縮,不能屈服于挫折;不能放棄夢想,放棄希望,放棄憧憬。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坦然面對一切可能到來的困難或挫折,才能使我們的未來更精彩!
約翰克里斯多夫讀后感約翰克里斯多夫讀書心得篇三
早聽聞作家羅曼·羅蘭,曾憑借《約翰·克里斯朵夫》一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事,所以我一直很期待閱讀這一本史詩般的巨著,這次終于在寒假時有幸借閱。
作者通過主人公一生的經歷去反映現實社會一系列矛盾沖突,宣揚了人道主義與英雄主義。
而主人公約翰是一個平凡的人,他與我們普通人一樣有著樸素的情感,他是那么的真誠和善良,但同時他也是偉大的,他雖一生坎坷,遭受重重阻礙,卻也未向困難屈服。他追求真理,不迷信,不虛偽,面對著輿論,他依然頑強的戰斗著。
約翰坎坷的經歷促成了他心靈的升華,一連串的危機震撼著他的心靈,蕩滌著他的靈魂。最終,他通過了煉獄之路,一步一步到達了自由的境地。
約翰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人生的導師,閱讀他的奮斗史,我們知道人生不僅會有明媚的陽光,同時必有坎坷與危機這些凄冷的風雨。但,無論如何,我們在各種環境下,都應向約翰學習,去堅信我們的信念,永遠保持著一顆樂觀向上之心,學會積極地迎接生活的挑戰。
等我翻過書籍最后的一頁,深夜已經寂靜了,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復。愿我學會在生活的風浪中磨礪自己,使自己成為生活中的強者!
約翰克里斯多夫讀后感約翰克里斯多夫讀書心得篇四
欺騙和背叛朋友的心靈枷鎖壓在克里斯朵夫的心頭,他終于忍受不了這樣憂急、悔恨和愛情,他逃走了,隱居在瑞士的汝拉山脈的一個孤獨的農家。
偶然遇到的一個被病魔打敗的德國作家點醒了他,他問那人:
“你瞧什么啊?”
“我等著。”那人一動不動地低聲回答。
“等什么?”
“等復活。”
克里斯朵夫打了個寒噤,趕緊跑了。這句話像火箭一般地射到他的.心里。
這一卷看得有些心疼,奧里維的早逝,克里斯朵夫的痛苦,仿佛能感受到他的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而后他如燃燒后的荊棘,復活重生了,用我們東方的思維,是鳳凰涅槃重生,是置之于死地而后生。
克里斯朵夫終是英雄式的人物,可以這樣獲得重生。而實際的生活中,該有多少人被各種各樣的苦難打彎了腰,再也不能挺立的站起,只是茍且的活著。
摘錄喜歡的句子:
“要散布陽光到別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陽光。”
約翰克里斯多夫讀后感約翰克里斯多夫讀書心得篇五
讀完了《約翰克里斯多夫》這本書,我感覺自己長大了,明白了很多事,在書中,我看到了我自己,我看到了自己的膽小和不堅持,雖然約翰?克里斯多夫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他真誠、坦蕩、執著、堅強、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雖然他有一個孤獨的靈魂,但他更有英雄的血液。
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他出生在一個音樂世家,他把風聲、水聲以及自然界中的一切聲響融入在他的音樂里,對音樂產生強烈的情感,雖然他才10幾歲就要承擔起養家的重任,但這一點都不妨礙他對音樂的追求,雖然所有世人對他的思想很不理解,而且卷入一場斗爭而被通緝,被迫流亡法國。
所有的不幸,反而促使了他對音樂產生了更強烈的情感,他的音樂造詣更深了。
反過來看看我自己,從小就開始學習鋼琴和長笛,雖然有良好的環境好老師,但有時怕吃辛苦,能少練的就少練,反過來看看約翰.克里斯多夫他流落在法國的時候,為了堅持自己的音樂風格,寧可餓死也不肯像那些所謂的上流人士屈服,這是一種多么偉大的精神境界啊!
當他有一天功成名就,再也不是那個默默無聞、落魄音樂家了。
他的作品都被人們爭相演唱。
然而,他仍然很淡定,坦然面對這一切,一點都不驕傲。
顯示了他的平凡和偉大。
讀完這本書,讓我更知道如何克服自己的不足,不放棄、不自卑的面對逆境和困苦;不驕不燥的面對成績;用情之真,愛之切的心態去面對友誼。
我相信,伴隨約翰.克里斯多夫整整一生的音樂,從今之后,也會伴隨著我,走過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相信,音樂不僅讓約翰?克里斯多夫的世界變得絢爛迷人,也會讓我的世界變得豐富多彩。
約翰克里斯多夫讀后感約翰克里斯多夫讀書心得篇六
現在這個年齡,重讀它,味道真的和高中時讀它不一樣了。然而,它還是好,那么好,令我深深讀進去,令我感慨,流淚,反思。
當然,我關注的內容、細節已經變了。然而,一個人的歷程里,總會有一些東西能夠激起你的共鳴,讓你在回味中沉浸,在沉浸中回味。
我欣賞《約翰·克里斯朵夫》的什么呢?很多,比如情節,比如人物,比如語言。但是,許多時候,讀書不是讀情節,不是讀語言,只是讀一種感覺,一種感受,一種能撼動你心的真情。我從克里斯朵夫的世界里,感受著一種熟悉而又陌生的情感美、崇高美,我想這是一種普遍的升華了的美,是平常生活里壓抑了的美。這種美在每個人的心里,在心靈深處,在許多人渴望的世界里。人是多么孤獨的動物啊,然而有時又是多么熱鬧。走在喧囂的世界里,和很多人交流,但在內心深處,有個地方,卻很少為誰打開過。難以打開。如同永不相交的兩條平行線,一直延伸著,一直凝望著,一直寂寞著,一生一世。但是卻根本不需要改變。
是的,不需要改變,在那個角落里,寧靜地守候、微笑,就像日升月落,春華秋實,云卷云舒,花開花謝。大自然以其恒久的美簡簡單單、平平凡凡,人類的心路歷程也在不斷地變化中不斷地改變,升華。活著的個體,總有其神圣的一面,體現在永遠的追求中、奮斗里。約翰·克里斯朵夫的一生是追求的一生,是掙扎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是得到與失去的一生……羅曼羅蘭借助主人公為我們描寫出了一顆堅強剛毅的心是如何戰勝自己心靈深處的怯懦卑鄙的陰暗面,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心靈歷程。在約翰·克里斯朵夫的生命世界里,無論世事怎樣紛紜,他卻始終保持著那顆心的渴望和追求,這使他能夠不斷超越自我,能夠達到心靈渴望的高度。理想、愛、壯志、精神,諸多不可或缺的東西,令他的心靈豐富,反映在他的音樂世界里,那就是偉大、輝煌、真誠、美。小說通過刻畫約翰·克利斯朵夫對正義和藝術的執著追求以及他的頑強的生活意志和斗爭精神,給閱讀者以深刻的啟迪和教育。讀之,心靈得到震撼。
我喜歡這部著作,我喜歡主人公,我喜歡富有追求的生命,喜歡心靈的豐富與充盈,喜歡真誠、善良、美,喜歡理想、純潔、偉大……凡是使人類靈魂高尚、充實的精神、情感,同樣也會在瑣碎的俗世里給我深深的感動,令我神往。
當我們還在11歲時,仍無憂無慮的玩耍,而克里斯多夫卻早早地肩負起重任,他發誓要憑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去解決困難,面對令人氣憤而煩躁的工作和貴族時常的羞辱,他選擇忍受。
然而他內心的憤怒和想法卻無法得到家人的理解,之后老約翰也去世了,這對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無疑是雪上加霜,這對于本就孤獨的克里斯多夫無疑是晴天霹靂。身為一家之主的曼希沃反而更加肆無忌憚,這使他陷入了無底的黑暗。正是由于這些不同于一般同齡人的生活經歷,導致了他渴望著愛情、親情和友情,比一般人更加渴望,這時,奧多出現了,無疑是黑暗中的一縷光。
奧多的出現,喚醒了他們久違的童真,把克里斯多夫麻木的心靈重新注入了活力,讓他仿佛看見了生活的希望。于是他開始像孩子一樣幻想,幻想他們在一起的時候的樣子,把對方理想化,把對方看成生命的全部。等到又見面的時候,卻又無法敞開胸懷,但最終又回歸了自然。正是因為太過壓抑而突然釋放,導致了他們錯把友誼當成了愛情,最后又因為互相猜疑及強烈的占有欲使他們暫時分開了。
即使如此,奧多在克里斯多夫少年時的影響仍是十分巨大的,他使克里斯多夫從黑暗中看到了曙光。
許多作家,詞人寫出很多作品,而從未有一篇為人關注,他們在失落沮喪的同時卻仍在無休止的循環著,他們依舊寫著編著,他們從不知道,讀者對他們所作的作品從未有任何感觸,在讀者的心里完全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理所應當的成為了壓在箱底沉默于世的。這便是言之無物。
‘言之有物’這個道理是《約翰克里斯多夫》中小約翰的舅舅教會我的,高脫弗列特雖只是一個不懂藝術的小販,從未接觸所謂的上層人的生活,而他所唱的曲子卻使得小約翰為之著迷。不用作者特別說明我們也能夠知道,高托弗列特唱的一定不是什么高深的充滿技巧的曲子,也許只是前人留下的,以及來自自然的普通的歌。這些歌或是記敘了前人的歷史,或是表現了自然生物的美妙,它們各不相同卻有著共同點:內容豐富。我想這也就是這些曲子能被傳唱的原因。小說中提到小約翰曾讓舅舅聽自己作的曲子,這些曲子曾讓他在祖父那里收到了夸獎在舅舅口中卻成了無聊的東西。舅舅的要求并不高,不是華麗的辭藻,炫耀似的技術,言之有物就夠了。
言之有物,我認為人們常說的靈感一詞有相近之處,人有了就靈感,就是有了想表達的東西,當他把靈感注于創作,一件獨具匠心的富有靈魂的藝術品便形成了。
小說中還提到祖父的創作,我認為他的創作只是為了創作,他工于名利,卻無法找到自己的定位,他寫的東西東西只能深藏在柜底,他所謂的作品只是單調的符號而已,內涵是空的,聽得人聽過一遍后馬上忘記了。這不禁使我想起古代詩人與現代某些詩人的差距,古人的詩有離愁,有感秋,有立志,有詠物,讀過后在心中總會掀起不小的波浪,而如今某些詩人除了表面的形式還能使他們的作品稱之為試,其他詩的特質都不見了。
黑夜中的一盞燈,將會照亮前方的路,給那些沉淪、迷茫、痛苦的人指明前進的方向。
當克里斯朵夫成為一名少年后,他人生的又一幕開始上演。當一顆稚嫩的心在彌漫著黑夜的幻覺的浪潮中涌動,當情欲的巨潮把思想卷走,再把那心狠狠的拍打在荒唐的暗礁上,那顆稚嫩的心早已斑駁,陷入了麻痹的深淵,在黑夜的深淵中打轉。
克里斯朵夫經歷了幾次愛情,卻都以失敗而告終,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愛別人的人得不到別人的愛。之后他又遇上了阿達,也許沒有獲得的愛才能更讓人刻骨銘心,阿達身上的缺點令克里斯朵夫惱怒;而她對克里斯朵夫思想的踐踏,使他最終痛苦的離開了她。克里斯朵夫陷入了黑暗,陷入了令人作惡的煙草味道與殘羹剩菜的味道中間,又犯了酗酒的毛病,四周已黯淡無光。
一盞燈的出現,照亮了前方的路,讓疲憊的心看到了曙光,掙脫了深淵,看到了滿天繁星。高脫弗烈特對克里斯朵夫的一席話,敲醒了他,讓他看到自己正像他父親那樣沉淪下去,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結局,父親的那句“別瞧不起我”和舅舅的指引,使他醒悟,開始了他的反抗。
在父親去世前的那幾天,愛情的失意肆意的踐踏他引以為傲的理想。這便是現在的他,克里斯多夫,可以為了所謂的分手,連最愛的音樂也懶得提及,把自己裝進了自己編織的套子里不想再面對這一切。
父親還是去世了,那面孔同祖父當年如出一轍,生前壯碩如牛死后如秋葉一片,此時的他,什么愛情,什么彌娜,什么驕傲的摯愛的音樂,都顯得那么的蒼白無力。
他就那么看著看著,仿佛看到了多年后的自己,由牙牙學語到化成一具尸體。哦,天哪,那該是怎樣悲慘一生,直到終結竟然沒有任何值得人們銘記自己無悔的事或人。那該是怎樣的虛無,抑或是怎樣的后悔,那僅有奏響華彩樂章的機會被輕描淡寫的一筆帶過。
“他看到人生是一場無休,無歌,無情的戰斗。凡是要夠的上能稱為人的人,都得時時刻刻向無形的敵人作戰。本能中那些至人死命的力量,亂人心意的欲望,曖昧的念頭,使你自己墮落毀滅的念頭,都是這一類的頑敵。他看到自己差點兒墜入深淵,也看到幸福與愛情只是一時的欺罔,為的是叫你自己精神解體,自暴自棄。
與我,又何嘗不是又一個克里斯多夫。面對成長,事業,愛情,金錢,名利,這一切已經面臨將來也不可避免的業障,怎么去處理,又會有什么樣的結果,答案已經不重要。做一種子,發好芽,每一片葉子都極盡豐滿,在最燦爛的時刻開出最耀眼絢爛的花朵。等到秋天結出累累碩果,即便是化作泥土也要滋養來年的希望。
是的,我已經發芽,正在努力吸取大地的滋養,長好每一片葉子,等待開出人生的第一朵花。
做事不要太絕對,凡事留一線,有對突發事件的應對措施,不要讓自己陷入絕境。
克里斯多夫,年紀輕輕,意氣風發,有著橫溢的才華,大公爵的寵愛,大好的前程,周圍的人無不是恭恭敬敬,贊不絕口。這就讓這個稚氣未脫的孩子變得驕傲自滿。他痛恨德國人的“虛偽”,殊不知這才是這個社會的生存法則。他隨意批評他人的“過錯”,——他認為不正確的地方,不論在誰面前都失去了那份恭敬,那份謙虛。
他甚至可以在親王們夸贊某個藝術前輩時,去詆毀他們,詆毀那些音樂成就遠高于他的大師,換來的是大公爵冷冷的回答。“聽你的話,先生,有時人家竟會疑心你不是德國人。”這也就注定了他人生一次巨大挫折的開始,也使他的性格發生了“質”的變化!
但畢竟克里斯多夫有著過人的音樂才華,即使他狂傲,社會的主流都在孤立他,但總會有人欣賞他的才華,為他所傾倒。可現實中的我們有什么呢?我們所謂的特長也只是強于身邊的人而已,只是愛好。我們沒有狂傲的本錢。做事之前一定要想清后果,權衡利弊,為自己留好后路。否則,我們不一定會像克里斯朵夫一樣浴火重生,而會越陷越深,最后走向滅亡。
一個人想要成長,想要成熟,那么最先發生轉變的就是思想。把自己腦海中所存有的一切事物重新審視、重新定論。毋庸置疑,小約翰克里斯多夫正處在整個人生重要的轉折點。
他把舊時的經典曲目認為是保守的、迂腐的;把新出的曲目視為激進的,不合時宜的;把女歌唱家充滿情感的演奏視為矯揉造作;把指揮家的一成不變看做死板;把觀眾的鼓掌當做對低俗事物的信奉……一切的一切讓克里斯多夫覺得不爽,相對周圍的一切持批判的態度。當然他的事業,他的曲目,以經大不如從前了。但是這又怎么樣?有誰能阻擋住他思想的轉變,思想的升華。克里斯多夫的成熟,的成長。是阻擋不住的。他只是通過哪些批判來告示這個腐朽的世界,我,成熟了。
的確,一個人思想的轉變預示著一個人的成長。無論思想如何的轉變,最終都是朝著一個方向去演變——越來越成熟。就像我們自己一樣。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追求。
空暇時間,回味起自己的逐夢過程:兒時的追求;童年的目標;少年的夢想;青年的理想。一直在轉變,而我們也一直隨之長大,成熟。
所以說,一個人在思想上固步自封,永遠就不會有長進。因為思想的前進就是你在人生之路上的前進。
第一次聽說這本書還是在高中,那時上基本能力課時,老師曾向我們推薦過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羅曼。羅蘭,他曾因本書而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因此我對這本書一直很期待,這次終于在寒假時有幸借閱。
《約翰·克里斯多夫》這本書共十卷,石油羅曼羅蘭從1904到1913年以每年以一卷的速度完成的史詩般的巨著。他通過主人公一生的經歷去反映現實社會一系列矛盾沖突,宣揚了人道主義與英雄主義,描寫了主人公的一生,從兒時的覺醒到青年時代的對權貴的蔑視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業上的追求與成功,最后達到精神寧靜的崇高境界。
我喜歡讀書,但卻不擅長讀書。當我獲得一本好書時,我并不急于去讀完它,而只是想慢慢的享受它,就像當我遇到一個朋友,我并不急于去了解她的全部,而想與她慢慢熟悉漸漸的去了解她一樣。因此,我只在每晚睡覺前讀幾頁,所以,對于這本書我只讀了其中的七卷,但卻已被主人公深深的折服,深深的感受到他是一位既偉大而又平凡的人。
約翰是平凡的,因為他想我們普通人一樣有著平常樸素的情感。對于友情他是絕對坦誠的,在與朋友的交談中他是毫無顧忌的。對待朋友他又是溫柔的,例如,在他與兒時的朋友奧托的信中,他會親切的稱他為:我親愛的,我的靈魂。同時他又是慷慨的,他曾這樣說過:雖然我不富有,但是我還是有能力款待我的朋友,把我所有的一切都拿出來給我的朋友,這是我最大的快樂。但有時他對朋友也是嚴格的。由于他是那樣的真誠,自己完全坦誠的對待朋友,同時也希望朋友對自己也是完全真誠,不允許有絲毫的謊言和虛偽。
在愛情方面他是純真的,當米娜外出旅行沉浸在游玩的樂趣而沒有按時返回時,他卻在故鄉終日思念,為她是否生病擔心。當他與薩比娜單獨在一起時,黃昏中,他們只是靜靜的坐著,甚至不說一句話。他心中的愛情猶如早晨帶露的玫瑰,芳香而又清新,不染一絲塵埃。
在親情方面他十分熱愛著他的家人,盡管他們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對于父母他是一個孝順的兒子,對于弟弟他是一個懂事的哥哥。由于父親的頹廢,家境衰敗,以致他常常忍饑挨餓,甚至在十幾歲時就擔負起養活全家的重擔。
約翰又是偉大的。因為他一生坎坷,遭受重重阻礙,但他卻從未向困難屈服。為了追求真理,他不迷信權威,不虛偽奉承,甚至激烈的抨擊那些在他看來高高在上的人物,而使他自身陷入輿論的圍攻,但他卻依然頑強的戰斗著,在流亡法國時,面對各種低俗文化的影響,他依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保持著自己對美好信念和高尚優秀品質的不懈追求。在艱難的生活環境中,依然執著于自己的音樂事業,保持著樂觀的精神。
坎坷的經歷促成了他心靈的升華,一連串的危機震撼著他的心靈,蕩滌他的靈魂,通過煉獄之路,他一步一步到達了自由的境地。他的奮斗史無不向我i們昭示著雖然人生既有明媚的陽光與,也有凄冷的風雨,但無論在何種環境下,我們都應堅信我們的信念,永遠保持著一顆樂觀向上之心,積極的迎接生活的挑戰,在生活的風浪中磨礪自己,使自己成為生活中的強者!
約翰克里斯多夫讀后感約翰克里斯多夫讀書心得篇七
我欣賞《約翰·克里斯朵夫》的什么呢?很多,比如情節,比如人物,比如語言。但是,許多時候,讀書不是讀情節,不是讀語言,只是讀一種感覺,一種感受,一種能撼動你心的真情。我從克里斯朵夫的世界里,感受著一種熟悉而又陌生的情感美、崇高美,我想這是一種普遍的升華了的美,是平常生活里壓抑了的美。這種美在每個人的心里,在心靈深處,在許多人渴望的世界里。人是多么孤獨的動物啊,然而有時又是多么熱鬧。
現在這個年齡,重讀它,味道真的和高中時讀它不一樣了。然而,它還是好,那么好,令我深深讀進去,令我感慨,流淚,反思。當然,我關注的內容、細節已經變了。然而,一個人的歷程里,總會有一些東西能夠激起你的共鳴,讓你在回味中沉浸,在沉浸中回味。
克里斯多夫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他真誠、坦蕩、執著、堅強、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雖然他有一個孤獨的靈魂,但他更有英雄的血液。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他出生在一個音樂世家,他把風聲、水聲以及自然界中的一切聲響融入在他的音樂里,對音樂產生強烈的情感,雖然他才10幾歲就要承擔起養家的重任,但這一點都不妨礙他對音樂的追求,雖然所有世人對他的思想很不理解,而且卷入一場斗爭而被通緝,被迫流亡法國。所有的不幸,反而促使了他對音樂產生了更強烈的情感,他的音樂造詣更深了。
反過來看看我自己,從小就開始學習鋼琴和長笛,雖然有良好的環境好老師,但有時怕吃辛苦,能少練的就少練,反過來看看約翰.克里斯多夫他流落在法國的時候,為了堅持自己的音樂風格,寧可餓死也不肯像那些所謂的上流人士屈服,這是一種多么偉大的精神境界啊!當他有一天功成名就,再也不是那個默默無聞、落魄音樂家了。他的作品都被人們爭相演唱。然而,他仍然很淡定,坦然面對這一切,一點都不驕傲。顯示了他的平凡和偉大。讀完這本書,讓我更知道如何克服自己的不足,不放棄、不自卑的面對逆境和困苦;不驕不燥的面對成績;用情之真,愛之切的心態去面對友誼。我相信,伴隨約翰.克里斯多夫整整一生的音樂,從今之后,也會伴隨著我,走過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相信,音樂不僅讓約翰克里斯多夫的世界變得絢爛迷人,也會讓我的世界變得豐富多彩。
約翰.克里斯多夫是不是理想中可望而不可及的呢?其實這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告訴我們--英雄就是從不向命運低頭的人。他喜,他怒,他悲,他痛,但是,他不沉淪。他的生命是為著自己的理想而點燃,他的一切是為了追求而執著。此外,他一生的桀驁不馴,我認為也相當鼓舞人。永不放棄的抗爭,與無時無刻的激情,到了老年無我兩忘的恬靜,都令人神往!
約翰克里斯多夫讀后感約翰克里斯多夫讀書心得篇八
《約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它描寫德國血統的天才音樂家約翰·克利斯朵夫奮斗成名的一生。他一半像貝多芬,一半像作者自己,一生追求真善美,不斷反抗腐朽沒落的藝術和庸俗的社會環境。作者通過克利斯朵夫的奮斗,表現了一代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識分子的彷徨、追求、苦悶和幻滅,反映了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理想主義、英雄主義和強者意識。
小說寫出了克利斯朵夫性格的基本特征:小資產階級的階級地位使他對現實不滿、反抗,同時卻又對統治階級抱有一定幻想;日趨破產的社會經濟地位使他接近、同情人民,而個人英雄主義又使他不相信人民的力量,遠離人民;進步的藝術觀使他主張藝術接近生活、接近人民、造福人類,而對藝術的偏執的信仰又使他呼出“不能拿藝術去替一個黨派服務”;受壓迫的階級地位使他性格堅強,而個人主義偏見又束縛著他,使他軟弱無力;小資產階級的正義感使他與社會對立,反對不平,反抗壓迫,而小資階級的動搖性又使他與現實妥協。小資產階級的階級性決定了克利斯朵夫性格的矛盾性和復雜性。這個腦子里充滿“大人物”、“英雄”觀念而實際上被日益擠向被壓迫者行列的小資產階級飄零子弟,生活在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夾縫里,這二者對他都有影響,同時他與這兩方面都存在著矛盾。于是克利斯朵夫性格就具有雙重性。
克利斯朵夫的反抗,是從藝術領域里開始的。他覺得,德國藝術最根本的特點就是扯謊,無病呻吟。來到法國后,他看到文壇上、舞臺上充斥著兇殺、瘋狂、酷刑等等可怕的“文明”,還有那些所謂的“批評家”。這一切,都使克利斯朵夫失望、忿激,推動了克利斯朵夫性格向前發展。
克利斯朵夫開始向充斥資本主義社會的“玄妙的愚鈍”宣戰,對現代資產階級藝術作淋漓盡致的揭露和批判。克利斯朵夫對藝術的批判觸怒了統治階級,最后被統治者逼到了生活的絕境,他到處碰壁,連生計都成了問題。他因為路見不平,揮拳相助,痛打了那些為統治者所豢養的飛揚跋扈的大兵,造成了命案,不得不離開相依為命的老母,越境逃離了祖國。這是這位反抗者在人生道路上一個帶有典型意義的事件。克利斯朵夫個人反抗的失敗,是有著深刻的時代內容的。這是個人主義時代末代英雄的悲劇。
個人英雄主義使克利斯朵夫不屈于權貴,個人英雄主義也使他遠離了人民。縱然有童年時代從舅父和一般微賤的人那里接受來的影響,但更有力地支配著他的卻是“英雄”觀念。在作品中處處都可以看到克利斯朵夫關于“愛”的說教,不僅用言論,而且用他的行動去貫徹這種“愛”的宗教。他認為變革不公正的社會現象,主要的手段就是“愛”。一是用愛的藝術去寬慰受難者的靈魂,使他們忘記痛苦;一是用“愛”的行動把對立的階級調和起來,讓“信仰不同的,階級不同的好人攜手”。
《約翰·克利斯朵夫》在結構上與一般的小說那種開端、發展、高潮、結尾的框式有點不太一樣。因為它不是在講故事,而是在寫一個人的心理歷程,當然不是說沒有情節,只是情節在這部小說中顯得不那么重要,這跟一些以情節取勝的小說迥然不同。作者有意按照交響曲的形式來寫一個音樂家的一生。一部交響曲有四個樂章組成,用以表達復雜的思想情感。作者在《原序》里寫得很明確,把七卷的內容分成四冊,就是分四個樂章。這樣安排,能使內容和形式更好地結合,有利于表現作者的創作意圖。
羅曼·羅蘭在晚年回顧《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創作思想時,曾以自我批判的口吻說:當時“無論是我,無論是我同時代的許多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最有文化的代表者,對于馬克思主義都絲毫沒有一點概念。”又說:“對于19世紀后30年代的一個年輕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自由的和強有力的個人主義,是人的最高的珍寶和人類的先鋒,它的使命就是要引導著落后的大軍沿著進步的道路前進,并且和反動的力量——國家、教會、大學教育,以及一切阻礙著運動的障礙相對抗。”在這里,作家心目中的個人主義“是超越虛無主義的自私自利的范圍的”,但后來羅曼·羅蘭終于認識到“個人主義是整個時代的偏見”而將它拋棄了。克利斯朵夫戰斗一生,終以悲劇性的妥協宣告結束。克利斯朵夫的悲劇,也就是作者的悲劇,它促使作者重新以新的觀點觀察社會生活,重新考慮自己的創作方向,終于喊出了“踏在我們的身體上面向前吧!”的正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