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讀書筆記摘抄 讀書筆記1000字左右篇一
圓明園是我國著名的皇家園林,全園占地三百五十多公頃。里面不僅建筑宏偉,這收藏最珍貴的歷史文物,濃縮了全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名勝,這頂偉大的工程用了一百五十多年才建成。在圓明園中,你能看見全中國的名勝。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他們把最珍貴的.歷史文物統統掠走;拿不動的就用大車搬運;是在運不走的就任意毀掉。為了銷毀罪證,在10月18日和19日,侵略者在園中放火,大火連燒三天,圓明園就這樣給毀滅了。現在圓明園只給我們留下幾根殘柱了。
聽到這你是不是和我一樣憤怒、惋惜。最多在于思考,為什么英法聯軍會毀了圓明園?為什么中國人不去阻止呢?因為中華不振!
金碧輝煌的殿堂,沒有了;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沒有了;最珍貴的歷史文物,沒有了。1860年10月6日這一天我要永遠記住。
雖然現在和平了,但并是永遠的和平了,祖國需要許多有著科學知識的人,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將來才為祖國做出貢獻。
讀書筆記摘抄 讀書筆記1000字左右篇二
1、激情不老
這應該成為為師品格的重要追求。馬克思說,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對象世界的一種本質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教師的激情就是要點燃學生的情緒,照亮學生的心靈。對教育的激情,應該從現在的外在表象化為內在的精神氣質。不因年齡的增長,環境的改變,地位的升降而改變。
2、讀書一生
好教師的知識結構應當由三塊組成,即精深的專業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古典文學修養和哲學修養的不足,決定了我要以為學生生命奠基為追求,必須讀書學習進行自身的彌補和進修,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綿一樣不斷地吸收和納取。
3、寧靜致遠
一個好教師不全是靠培訓成長起來的,更不是靠檢查、評比造就的。教師很苦很累,比如各類名目繁多的學歷進修,課改通識培訓,市級的、省級的甚至國家級的教學比賽壓得教師喘不過氣來。教師自由發展的空間,已被剝奪殆盡——整天忙著讀人家的“書”,自己的“書”卻沒有讀。這種過重的外在負擔將導致“膚淺后遺癥”。因此,與其忙忙碌碌,不如圍繞自己的特色鉆研下去,深化,細化,創造屬于自己的心靈財富,在浮躁的現實中尋求一份屬于自己的寧靜心境,并置身其中朝著理想的目標默默地努力,靜靜地成長。
4、以寫促思
寫作不僅是積累經驗的一種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閱讀和思考的強勁動力。因懂得這些,雖工作辛勞,文筆稚嫩,但我仍堅持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教育生活,讓忙碌的我不斷與寧靜的我進行對話,讓沖動的我不斷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讓實踐的我不斷接受理論的我的提升。
5、慎獨養身
個人獨處,他人不知,能嚴格按照慎獨去做,沒有其他雜念,實實在在按照道德準則去做。面對榮譽,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別人的毀譽,而要自信自醒,打擊你的力量就是前進的力量。但問耕耘,莫問收獲,竭盡全力,就是勝利。可以說,慎獨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6、伸展個性
教師不能沒有獨特的風格,不能沒有鮮明的個性。隨波逐流,循規蹈矩是自己成長的最大敵人。“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應成為我們為師的座右銘。我想對自己說的是,人云亦云的盡量不云,老生常談的盡量不談,要學會獨立思考,而不是跟著“風”跑。對自己的教學,不要考慮完美,要考慮最有特色。
7、愛在細節
教師要學會愛,愛在細節,因為教育就是一堆細節。比如,對待生活在當今社會環境的學生,教師缺少的不是強力和果斷,缺少的是教養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細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尤其對所謂的學習、心理有“障礙”的學生,要學會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為學生在困難或痛苦中及時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8、海納百川
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誰走在我的前面,誰就是我的老師,包括學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師——敬業,博學,鉆研,激情,嚴謹,刻苦等教育傳家寶,已經成為我們“通向現在和未來美好教育境界的階梯”,把我們引領到當今課程改革的風口浪尖上。我心中永遠銘記他們,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時時記得向周圍的教師學習。
9、合作同進
如果說以前的成長是個人奮斗,那么新的時代與環境,強調的卻是團隊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競爭環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沒有合作之心的人,內心是焦躁而絕望的,也不會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樣的情懷,就有什么樣的處世方式;你有什么樣的期許,就有什么樣的行為。因此,強調個人發展與競爭,一定要依*環境和伙伴的合作——學會溝通、學會傾聽,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經驗,以減少由于孤立而導致的個人行為。
10、海星角色
教育,不變的永遠不會變,改變的必將會改變。創新不是推倒歷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設大廈。回顧過去是有益處的,如果我們對前人視而不見的話,我們身上的獨創性不會很好地保存下來并取得快速的發展。教師要成為一名真正的審視者、反思者、繼承者,但應當永遠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顆海星的角色——也許這是一種理性狀態。
讀書筆記摘抄 讀書筆記1000字左右篇三
第一次寫書評,可能還算不上一個真正的書評,只不過是想寫寫讀后感罷了,望諸君莫笑。
每次看張愛玲的書前,我都要給自己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因為擔心書中抑郁的陰霾會讓自己喘不過氣來。這次讀《半生緣》亦是如此。
讀完全書,我覺得作者的書名起得著實好。世均和曼楨、叔惠和翠芝都是只有半生的緣分,他們沒有結局的愛情實在令人惋惜。讀的過程中,我屢次替里面的主人公干著急,總是覺得就差這么一點點就可以幸福了,但是這兩對有情人就像是兩對平行線,心系彼此,卻永遠無法相交。
仔細想想,書中的每個人物其實都在舊社會背景的影響下蒙上了一層無法脫離的悲劇色彩。在閱讀前幾章時我就已經抑郁得喘不過氣了。在這里就講講故事中的男一和女一吧。
世均,一個南京商人家的二公子,因為有錢的父親逼迫自己繼承家業,逃離了原來的城市只身一人到上海拼搏。他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個體,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夠像叔惠一樣出眾大膽,但是卻無法擺脫自己寡言沉悶的性格,把對曼楨深沉熱烈的愛埋在心里,無法勇敢當著長輩的面把自己和曼楨訂婚的事情說出來。也許,當初他早點把曼楨娶了,后面的悲劇就不會發生。
曼楨是一個我又愛又恨的角色。我非常佩服她烈女般的性格,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顯得是多么不容易啊!但是她同時又是那么地軟弱。我要是她,當時被祝鴻才侮辱后要么就自殺,要么先委屈自己假裝迎合姐姐,最后再伺機逃跑。當她最終逃出來得知世均訂婚后,內心肯定是非常絕望的,但是我覺得她絕望的同時也應該滿足自己最后一個心愿,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他,同時想辦法讓世人知道姐姐和祝鴻才的禽獸行為。但是她做不到,因為她考慮的太多,想的太多反而容易膽怯了。
我覺得,整個故事的美好結局是被一幫舊社會思想封建的愚昧女人攪和的。要是世均的母親支持他和曼楨的感情,要是她當時沒有把曼楨寄給世均的信燒了,要是曼楨的姐姐不會愚昧地想用妹妹把丈夫套牢,要是曼楨的母親當時把故事的真相告訴世均,要是曼楨的母親沒有一味退讓,要是......也許這對有情人就可以在一起了。
愛,就要勇敢地說出來,勇敢地付諸行動。但是這一點,不僅僅是舊社會的人們,哪怕是新世紀的我們,有時也很難做到。
張愛玲的書雖然虐心,但是故事實在令人回味無窮,非常值得一看。anyway, 作為一個英文狗,寫這么多中文對我來說也是挺不容易的,希望以后能堅持寫書評的習慣吧。
讀書筆記摘抄 讀書筆記1000字左右篇四
少平雖然是個只有高中學歷的農家子弟,但相對于他的同伴們,他更像是個“文人”:敏感、喜歡閱讀與思考、做過村里的民辦教師。所以當他來到一個大城市去試圖出賣勞力的時候,精神與肉體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
大挑戰。
來到黃原的第一晚,為了省錢,他找到了曾有一面之緣的詩人賈冰的家里借宿。賈詩人實際上并不記得這位年輕人了,而少平又不愿投其所好偽裝成喜歡詩歌的樣子,所以賈詩人只是出于禮貌收留了少平,這一晚無疑是
尷尬的。而當少平第二天找到活兒干,為賈詩人的孩子買了一盒餅干的時候,賈冰夫婦則驚訝中有些過意不去了,他們知道少平并不是個死乞白賴的人,是個很懂禮儀和道義的年輕后生。
為了生存,少平不得不去找一個遠方表舅幫忙。但由于是鄉下來的窮親戚,表舅兩口子并不介意將“不歡迎”毫無保留地、坦率地呈現在表情上和語氣中。而少平卻不管不顧,一進門就用眼睛開始尋找水桶的位置,并以
強行為別人服務的“氣勢”使得“驕傲的”親戚不再好意思發作,并且答應去到正在箍窯的書記家試著幫他找個背石頭的活計。臨去前,少平特意叮囑表舅,不要跟人家說我教過書……
更精彩的`一幕在書記家出現了,書記開始不耐煩地說了句“小工早滿了”,估計是看到少平體格還不錯,就問了一句“工錢怎么說?”
表舅剛替少平說了句“行價都是兩塊一天”,少平馬上跟了一句“一塊五”!
“那你今天就上工吧!”書記吐了一口氣。
生存啊,能活著就比什么都強!少平抓住了這個本不是機會的機會!
對少平而言,機會抓住了,挑戰卻是無法想象的。光著膀子背著一百多斤的大石頭爬坡,每一步都讓少平處在半麻痹的狀態中,臉上的汗水如小溪一般,流在眼里蟄的生疼;而背上的石頭如刀片一般割在光背上。此時的
少平只有一個信念,挺住!只有一個目標:背著石頭走到箍窯的地方!堅決不能倒下,東關市場還有那么多的小工在眼巴巴地等著機會……
三天下來,少平的脊背被壓爛了,睡覺的時候火一般地灼熱,不敢平躺,只能掀起背心把潰爛的脊背向上……是為了那每天一塊五嗎?也是,也不是!
半個月下來,少平終于挺過來了,背部的潰爛的皮肉結了痂,從刀割變成了深度的疼痛,而我們的少平也終于完成了從一個“文人”到“攬工漢子”的蛻變,他終于又可以在收工以后,窩在自己的爛棉絮中,拿起從賈冰
詩人那里借來的書,竟忍不住讀出聲來:
“亞瑟坐在比薩神學院的圖書館里,正在翻查一大堆講道的文稿……”
讀書筆記摘抄 讀書筆記1000字左右篇五
英雄——一個古往今來不知令多少人追求一生的字眼。
人人都愛戴英雄,人人都敬仰英雄,人人都希望自己成為他人心中的英雄。但是,當他們為此而奔波,甚至一輩子在刀光劍影中掙扎的時候,他們其實并不清楚“英雄”的真正含義,也并不知道一個真正的英雄到底是什么樣。很多時候,僅僅是因為這個模糊的信念,成千上萬的人們心甘情愿地在爾諛我詐中打滾,在生死一線上徘徊,在真理與情感之間矛盾,在名利與良心之間抉擇。
于是,當他們的生命走到盡頭,都會忍不住要問自己:到底誰才真正稱得上是一位英雄?英雄又代表了什么?這個令無數的人苦苦尋覓了一生的問題的答案究竟要誰來解答?
還記得有一句話,大概是這樣:“當初在山腳下仰望山頂,那山頂是何等的高不可攀,又是何等的誘人,而當我登上山頂的時候,卻發現在山頂上是那樣的孤獨,回憶起來,還是當初在山腳下的日子快樂啊!”對于這句話,我只能說大概是這樣,但它的含意卻是值得任何人回味的。“高處不勝寒,位于山巔的人未必就可以稱得上是英雄,卻常如果你這一生注定要打許多仗,又多又艱難,那么記住,只有打贏你自己,才能打贏你的敵人。”這句話道出了英雄真正的含意——只有能戰勝自己的人,才能稱得上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人常難逃驕傲兩字,使得最終的失敗。所謂失敗,并非僅僅局限于“英雄之爭”的勝負,也相當于是敗給自己。
武則天雖算得上是女中的真英雄,真豪杰,卻殺子暴虐,是謂之不仁;曹操雖有驚世駭俗之才,卻不忠不義,“寧可我負天下人,莫要天下人負我”,為萬世唾棄,是謂之不忠;李世民雖成就一代盛世,卻是用兄弟的血液換來的,是謂之不義;周俞雖為吳國立下汗馬功勞,卻只為了一句“既生俞,何生亮”而悔恨而終,是謂之不知類……總之,人無完人,英雄也同樣如此。
好了,我們不要把話題扯得太遠。所謂英雄,不過是驍勇善戰,為眾人認可,即成為眾人景仰的對象。而真正的英雄,不僅要有勇,還要有謀,不善妒,不為名,不為利,只為求得天下太平,萬民安居樂業,不愧對自己的良心,僅此而已。
讀書筆記摘抄 讀書筆記1000字左右篇六
《銀行的秘密》告訴讀者一些銀行的秘密,讓我們看清銀行的本質。
它是由美國學者加里·戈頓寫的一部現代金融啟示錄。因為他既是一位頂級學者,又是一位金融危機的重要參與者,在這方面很有權威。被稱為金融危機里的福爾摩斯。他的是甚至得到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盧卡斯的推薦。作者帶我們回顧了歷史上最重要的金融危機。并指出證券化的銀行系統(它允許機構投資人和投資公司進行大量的短期存款業務)其實是真實存在的,而它們恰恰是可能引起金融危機的軟肋。由此,他認為現在和未來發生的金融危機不應該只被理解為只有個人參與的零售危機,而是有眾多機構參與的大范圍的金融危機。而這些結構讓大型金融企業得以在其他金融公司之上運轉從而導致了整個金融系統的癱瘓。這就是我們現在所常遇到的金融危機及其發生的原因。
經歷了多次金融危機,有人還會想自己應該不會經歷金融危機吧,也會有各種人告訴你不會再發生了,但是在作者看來那都不過是謊言。經濟學家大都認為世界由一只看不見的手在主宰,即使是每個獨立的決定都不自覺的被這只看不見的手——價格的導向性所影響。而金融危機就是這只看不見的手給我們的一記響亮的耳光。我還知道的這個名詞——影子銀行系統,這是由許多獨立的決策通過漫長的過程創造出的,而在金融危機面前卻顯得不堪一擊的脆弱。金融危機在作者開來就是恐慌。盡管美國銀行業的恐慌從07年一直延續至今,但仍然有不少人覺得銀行業的恐慌是一件需要操心的事。畢竟大蕭條已經遠去,而自從存款保險制度被運行以來至今70幾年來都沒有再發生那樣的大恐慌。這段長久的平靜期甚至讓人們誤以為銀行業的恐慌已經成為歷史,而信貸危機的發生卻告訴我們事實并非如此。
金融危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金融危機即所謂的銀行業的`恐慌實際上就是整個銀行系統正處于一種資不抵債的狀態中。銀行不再能履行合同規定的體現,市場上也沒有哪家私人機構可以為銀行注資并重組,即便他們有心也無力。于是銀行不得不破產,而銀行的破產導致很多市場都無法再運作,于是對實體經濟也造成非常大的沖擊和負面影響。而我們所經歷的信貸危機恰恰就是一場銀行業恐慌。作者認為就我們最新遇到的次貸就不是什么所謂的“新”恐慌。“銀行是信用生產著,信用的基礎是信任——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一場危機其實就是信用系統的倒塌。”作者認為這完全就是一場人為的災難。
作者也提出了一些面對金融危機我們該做的改變和應該看到的事實。他列舉了歷史的銀行監管,以及我們重新定義的“銀行業務”的需求。
他甚至預計xx年未來銀行業系統可能面臨的金融危機。他希望對金融危機的講訴要清楚的其發生的過程。正如喬治·奧威爾說的那樣,“誰控制了過去,誰就能把握未來”。加里認為金融體系的未來是建立在對過去的理解上的,對于金融危機的記述的重要性也就此體現出來。
總的來說,作者最后的觀點就是我們面對經濟危機要做的就是關注其本身,讓后詳細的記錄它,以便后人參考。我們不需要去提出各種解釋,因為過不了多久,這些解釋就會被發現是如此的膚淺。面對復雜的,對大多數人來說隱形的危機,我們要做的就是避開個性本身,去關注銀行和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