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個人在經歷某種事物、活動或事件后,通過思考、總結和反思,從中獲得的經驗和感悟。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心得體會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寒假心得體會篇一
22班 李迪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
在人世間,我們共同面對的荒漠中,我們應該給予有難的人一口水,可是,可怕的是,有人因此成為了恐怖的吸血鬼,對善良的人進行道德綁架。
我們的民族,在道德準則中寫入了“施舍即為道德上的給予”,在我們每個人有能力的前提下,對有困難的人進行道德布施,即所謂“達則兼濟天下”。可這樣做,卻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的道德乞討者、道德辯護者、甚至道德暴力者,他們以所謂的道德對任何一個道德布施者進行“綁架”,進行無情的勒索與迫害。他們正是一個個的吸血鬼,一個又一個的社會蛀蟲。可這不正是一種道德的缺失嗎?人人口口相談為道德,為文明,為善良,可四周卻還是道德荒漠。
這還不是全部。
學生不讓座,老人動手扇耳光;動物園遭不幸,網上一片罵聲;被騙走學費,又是一片嘲諷。有人并無過失;有人有過,但較之于生命,又何故如此無情?這便是道德荒漠之悲哀了。“胃與心之間只隔著一層,喝多少酒都淹不進去。”道德口中說著道德的話,飲著道德的酒,卻沒長著一顆道德的心!
《狂人日記》痛斥吃人的封建禮教,字里行間寫滿了“吃人”二字,但如今面對著道德缺失,恐怕“吃人”二字也難以形容了吧!因為,道德是人性丑惡的邊界,道德荒漠、道德淪喪都在極力地削弱那堵界墻,臨到頭來,是人性的徹底暴露。
我們不去說“人性本惡”,那對于善者是不公平的;但同樣也不能言“人性本善”,那對于道德綁架者太過寬容了些。我們只是還未找到更合理的方式來約束對道德武器的濫用,才令善者心涼,我們更不該失去對本民族道德的信心。
道德不是任何人的名義,道德也不是傷人的武器,他是心中的神圣之地,請不要玷污。
剪碎道德綁架的言語之繩
21班 楊棋涵
朋友們:
你們好!請設想:
如果是我,我一定會反抗。
因為,在這個強調“和諧、友善、互幫互助”的時代,道德綁架變得越來越理所當然。我很贊賞那位小伙子為拿回剛給的一元錢而伸出的手,這也正是剪碎了道德綁架言語之繩的剪刀!
我們理應拒絕“道德綁架”。
“因為她還抱著孩子,而你年紀輕輕,所以你就應該給她讓座”;“因為你有十元錢,所以你本來就該把它給我”;“因為小孩子不懂事,所以你不可以追究車上的這一道道劃痕,否則你就是不善良、不友好,素質低下”:這些綁架者的思想讓人發笑!可社會上頻頻出現的道德綁架事件,足以讓我們的笑凝固在臉上。
我不得不感嘆:這究竟是怎么了?
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講了兩位帶著孩子的母親在乘坐飛機時截然不同的做法。一位對指責孩子哭鬧而影響他人的乘客破口大罵,另一位在飛機起飛前,便送給周圍每一位乘客一份不貴重卻十分精致的小禮物,來為孩子第一次乘坐飛機有可能哭鬧而道歉。盡管整個飛行過程中,孩子只是安靜地趴在母親身上玩玩具和睡覺。
這是一種對比,也是一種思考。凡事都會有更好的解決辦法,而偏偏有人就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高昂著頭,并用言語攻擊你,綁架你!
對此,我們決不能吞聲忍氣!
道德綁架,從道德來看,仿佛無可厚非,因為人要友善、要善良、要互幫互助,但實則漏洞百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不易,沒有人有義務和別人“感同身受”,我們不能因別人道德綁架了自己,而開始質疑自己。
我們要做的,只是伸出有力的手,握緊鋒利的剪刀,將道德綁架的言語之繩,剪得粉碎。
請不要綁架道德
21班 劉瑤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如果你曾有過這樣的念頭,那么你也就成為了道德的“綁匪”。
因為你不知道,那個不讓座的小伙,或許因一天的工作而疲憊不堪;因為你不知道,那個行乞的年輕乞丐,本可以靠自己工作賺錢養家,而非搖尾乞憐;因為你不知道,孩子需要為自己的錯誤負責,擔當,無關年齡大小,更何況是身為監護人的父母。
而且,我希望你們能夠明白,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沒有一條強制道德。所以請你少一些自認為的“理所應當”。
你們是否真正地知道什么是道德與素養?
它是孔子口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與尊重,理解工作太累的疲憊,尊重你的選擇。
它是孟子“心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的善良與感激,善意你的幫助,感恩你的關懷。它是羅曼羅蘭“在你還有能力幫助他人時,就積極去做”的主動與虔誠,不狡辯,不造作矯揉。道德是神圣的,崇高的,令人敬畏的。
蘇子曾曰:“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我希望你們可以自由一點,瀟灑一點,不要被道德的枷鎖束縛住,更不要去綁架道德,“讓不讓座”“扶不扶人”“給不給錢”的爭論與糾紛,天真而愚蠢!我希望你們可以保持一顆純凈的心,不要被卷入那辛辣而苦澀的洪流。
樂己,樂人。樂人,樂己。
這才是道德的真諦。
道德從來不是被搶來的,素養更不會被奪去的。它們是需要心的敬畏、愛的呵護的。讓我們一起構筑我們的理想國,在那里,永遠不要做道德的“綁匪”!謝謝大家!
哪有什么應不應該
22班 蔣曉萌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如果你是白領,疲憊歸家的你會不會給抱著孩子的婦女讓座? 如果你是行人,熱心善良的你會不會應乞丐的要求給他加錢? 如果你是車主,火冒心頭的你會不會因稚子所為而忍氣吞聲? 我想,也許會,但我是不會的。因為,這世上哪有什么應不應該。
也許,我可以用“得寸進尺”來形容這種無理取鬧之人。弱勢群體確實有資格享受更好的優待,就像婦女、乞丐、兒童,我們自然也會盡力而為。可是,這位大媽、這位乞丐、這位家長,他們所要求的未免太過分了吧?在法律和人性的約束之下,他們享有權利,但同時,這權利也有限度。就像受《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的少年,做出了殺人分尸這種慘無人道之事,他們還值得寬恕嗎?或許你會說,乞丐只是餓了,孩子只是貪玩兒了,但從這樣的小事中折射出的問題卻不小。沒人能說準這個貪婪的乞丐以后會不會搶劫,也沒人能保證這個小孩長大后會不會貪玩到砸車、打人。所以,也就沒有什么應不應該同情縱容他們。
也許,我可以用“道德綁架”來形容與這類似的事件!
也許,我可以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來告誡大家。作為高中生,我們要學會接受世間的不如意,沒人會因為你是半大的孩子,就原諒你所有的過錯;也沒有人會因為你是快成年的人,就尊重你的所有行為。父母沒有責任對你好,老師和同學也是,所以不要認為所有的事都是理所當然,不要成為要求讓座的大媽、嫌棄錢少的乞丐、強詞奪理的熊媽媽。畢竟,這世上哪有什么應不應該。
不要做“得寸進尺”之人,不要干“道德綁架”之事,學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走于人間,不奢求偏愛。
這世界,本就沒有什么應不應該。
x x x
x年x月x日
寒假心得體會篇二
綁架舞是一種充滿創意和驚艷效果的舞蹈表演形式,起源于美國。它的獨特之處在于,舞者們會偽裝成綁匪,在公共場合突然綁架某一位表演者,并將其帶到現場進行一場令人震撼的舞蹈表演。綁架舞通過獨具創意的綁架情節,以及精彩紛呈的舞蹈動作,給觀眾帶來一種全新的視覺和聽覺盛宴。
第二段:綁架舞的表演技巧和效果
綁架舞的成功在于突破了傳統舞蹈表演的束縛,給予了觀眾更多的驚喜和感動。在綁架的情節設計上,舞者們需要有精心的策劃和協作,保證綁匪與被綁架者之間的互動緊密而有節奏感。舞者們還需要通過舞蹈動作的熟練和精準,展現出真實的樂趣與激情,讓觀眾深深地感受到舞者內心的表達和共鳴。通過綁架舞,舞者們能夠創造出一種獨特的氛圍,使觀眾在這瞬間感受到既震撼又溫暖的藝術體驗。
第三段:參與綁架舞的心理體驗
作為一名綁架舞演員,我有幸參與了幾次綁架舞表演,這對我個人和我所在的團隊來說,都是一次難忘的經歷。在綁架的瞬間,我能夠從觀眾的眼神中讀到他們的驚訝、驚恐和好奇,這種感覺無與倫比。在演出中,我覺得自己不僅是一個舞者,更是一個魔術師,通過綁架舞的設置和表現,我能夠創造出一種迷霧和懸念感,讓觀眾對表演產生更多的猜測和期待,這種瞬間的交流和感受讓我感到非常興奮和滿足。
第四段:綁架舞的藝術價值和意義
綁架舞的藝術價值在于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和極富創造力的表演方式。它不僅是一種專業舞蹈表達手段,更是一種藝術形式的創新和突破。綁架舞能夠給觀眾帶來令人難以忘懷的體驗,通過對情節的設定和動作的展示,將現實世界和表演舞臺之間的界限打破,創造出一種更加立體和充滿張力的表演視覺。綁架舞倡導不受約束的個性和獨特的創意,鼓勵人們突破自我,通過藝術表達方式展現真實的內心世界。
第五段:綁架舞的未來發展和展望
綁架舞作為一種新興的舞蹈表現形式,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觀眾需求的日益提高,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未來綁架舞可以結合更多的藝術元素和科技手段,創造出更加復雜和令人瞠目結舌的表演形式;可以與其他藝術形式如音樂、戲劇等進行跨界合作,豐富舞蹈表演的內涵和內容;可以作為一種新的舞蹈教育方式,通過綁架舞能夠激發學生的創作潛力,培養他們的表現力和想象力。
綁架舞作為一種創新和突破傳統的舞蹈表演形式,不僅給予觀眾更多的驚喜與感動,也為舞者們帶來了獨特的體驗和成就感。通過綁架舞,我們能夠在舞蹈中盡情釋放自己的熱情和創意,并通過表演與觀眾產生更加緊密的心靈連接。綁架舞的崛起和發展,將會為舞蹈藝術注入新的活力與魅力,并引領舞蹈表演進入更加豐富多彩的未來。
寒假心得體會篇三
弱者,需援助的人。每個人未必有幫助弱者的義務,但弱者始終擁有自己思考以及決定的權利。不能因為受幫助,便剝奪了他改變的權利。
有那么一個案例:重慶市北大研究生段霖夏,作為一個高階知識分子,他能夠考上北京大學的研究生足以證明其人必有過人之處。然而,這個優等生的家境卻一貧如洗,住在毛坯房里,面對著北大研究生四萬余的學費,無力長嘆。社會上輿論的幫助與愛心人士的饋贈,讓段霖夏有了讀研的保障,其中某玻璃廠老板李富華,正是他的最大幫助者。段某尊敬且感激的稱他富華哥哥。然而數年后,李富華將段霖夏告上法庭,因為這個優秀的北大研究生早已休學去從事其他行業,四年的時間只修完了一門課程,李某覺得自己的善心受到了誆騙,起訴法院,要求追回善款。很多人到現在仍舊譴責段某白眼狼,怒斥其知恩不圖報,沒有好好完成學業。其實我不管段某事后經商以及信用缺陷之類的事,我只是想起一個問題。段某作為被援助對象,是否失去了選擇的權利?而這樣的鬧劇僅僅是因為作為商人的李富華的房屋拆遷賠款不合理,李某試圖通過該“知恩不報案”來取得媒體關注,使其獲得更多的拆遷賠償,他達到了目的,也引發了社會對慈善的思考。
誠然李某幫助段某是為了令他完成學業,更好的成為一名優秀的社會人。但我認為,資助人對被資助者能指導,不能領導。被資助者之所以能被資助,說明其學業水平不差,如果補齊經濟困難問題,能夠在事業上有所建樹。但倘若我是一個北大研究生,我還沒畢業,我家里背負著重大債務,我欠了一筆巨額人情債,老實說我是很難投入的學習,因為我的壓力已經超過了范圍,遺憾的是,我并非北大研究生。當我面臨父母日漸多病,家里負擔加重,而我還在為家里增添負擔的處境,壓力可想而知。讀研是為了尋找更好的工作,使家里擺脫困境,但是如果讀了研,家里沒有改變,父母更為老邁,雙手空空多了一個碩士文憑卻沒有工作經驗,赤條條的進入社會,而想改變的還那么多。惶恐席卷了這個北大研究生的心。
這是很奇怪的一個現象,一個人沒有斷手斷腳,群眾不相信他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一個大學生不落魄到掃街洗碗,沒人相信他真的走投無路。為什么一定要逼到懸崖才拉?那是底線而不是標準。段某后來的生意經營還是失敗,信用也進入破產,更是由于李富華的上訴成了道德通緝犯。其實,他在被資助的那天起,就成了考上枷鎖的囚徒。他必須通過學習才能獲得自由。弱者的權利被輿論,群眾,道德所剝奪。諸多媒體將此定為國內第一起“知恩不報”的案例。其實并不準確,早在2005年在廣西南寧便宣判了一起贈與合同糾紛案,只不過資助者與受助者簽訂了一份合同,書面合同規定這筆錢必須用于學習,“在取得學士學位前,不得退學,不得打工”等多項義務,同時還規定受助人中途退學要雙倍返還財務。對于段某,多數人表示心寒,而作為學子,我表示心涼。為什么,接受幫助,就等于放棄了我選擇別的路的權利。資助不是為了讓被資助的人過得更好嗎?為什么是強制被資助者往資助者所領導或者說期待的路上走?很多人指責受助大學生知恩不報,其實有沒有想過,不勞而獲本身就給受助人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對于資助人而言,這是他的善,而對于受助人而言,卻是債。善是權利,債卻是義務。欠了良心債,法院不幫,輿論攻擊,成了千夫指。
我們究竟是為什么去善?我們的善到底是為了用道德去綁架他人,還是為了利用財物實現他人因為經濟困頓而無法實現的抱負?慈善在中國,日益演變成道德綁架,不僅受助者辛酸,資助者也心痛而無力。作為看客的輿論媒體群眾,卻是這惡性趨向的推波助瀾者。也許大家是出自好心,但沒有站在雙方的角度,第三方其實是沒有涉入的價值!這只會加深矛盾與問題的復雜性,這對于問題的解決并不是好的現象。
什么是良性的慈善?施者不計,受者不忘。放在心上的利益計較,只會折損了自身的存在意義。受助者需要幫助,不簡簡單單是經濟上,他們作為優秀人才,他們的尊嚴誰來尊重。現在很多高調慈善雖說也在捐,卻將受助人放到極度卑微的地步。他這一生無論多優秀,他都需要感謝當初那個人的賞識,他永遠不能忘記那個人的恩情。這個就是高調慈善,利用道德綁架了媒體勒令受助人乖乖低頭,還一生的債。
如果讓一個人因為一筆錢而不得不承受多方面的壓力,在未來的眾多選擇上,面對資助者“輕微”的請求沒有拒絕的余地時,他當初接受資助是正確的嘛?一分錢難倒英雄漢,欠債逼死狀元郎。他們可以拒絕,只是社會不允許。捐助人可以不捐,只是媒體綁架。當我們的生活逐漸走向曝光和多元化,我們是否有權利要求我們的世界,存在那么一絲允許我們改變或反悔的權利。感恩不是義務,妄求回報的資助真的是慈善嗎?天使投資人不也是一場慈善的博弈嗎?作為社會的底層之一,我沒有反抗的能力,只能發出反抗的聲音,請求社會允許我的心理抵抗。
寒假心得體會篇四
綁架是一種違法行為,侵犯了他人的自由和尊嚴。然而,對于一些綁匪來說,這可能是他們生活中最后的途徑。他們有著各自的心得體會,或許可以反思我們社會的問題,為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提供啟示。
首先,綁匪們往往出于無奈才會選擇綁架這條道路。社會的不公平對他們造成了極大的打擊,失去了正常生活的機會。在根源上,我們應該反思社會的機會公平性,為每個人提供平等的發展機會,以保證每個人都能夠過上體面的生活。
其次,綁匪們也有著對于人性的深刻思考。在綁架的過程中,他們會與受害人建立一種特殊的關系。他們能夠感受到來自受害人的恐懼、無助和絕望。這次接觸讓綁匪們認識到每個人背后都有一個獨特而珍貴的生命。這個意識提醒我們應該更加關愛他人,關注身邊每個人的需求和心理健康。
第三,綁匪們通常能夠感受到內心的沖突和痛苦。他們也只是平凡人,有親人、朋友和家人。綁架不僅僅對受害人造成了傷害,同樣也對綁匪自己造成了無形的傷害。這種內心的掙扎讓我們認識到并非所有犯罪者都是冷血無情的,而是有可能迷失在個人痛苦與無助中。我們應該敦促社會為這些人提供更多的幫助和關愛,幫助他們找到犯罪以外的道路。
再者,綁匪們也體會到了罪惡行為所帶來的后果。綁架不僅會被法律追究,同時也會損害個人聲譽和幸福。盡管犯罪可以帶來短暫的物質利益,但長遠來看,它會帶來無窮無盡的痛苦和后悔。這次經歷提醒我們,追求正當的道路和個人良知是至關重要的,不可被一時的誘惑所蒙蔽。
最后,綁匪們也對于社會的道義和倫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綁匪們在綁架行動中常常會感受到道德與非法的拉鋸戰。該行為違背了常規的倫理觀念,破壞了社會的秩序。這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以道義為準繩,守護社會的公正與和諧,以避免個人行為帶來的惡劣影響。
綁架是一種殘忍的行徑,它傷害了受害人,同時也傷害了綁匪自己。通過反思綁匪們的心得體會,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到社會中存在的問題,應當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應該努力創造一個機會公平、關愛他人、守護道義和倫理的社會,從根本上預防綁架等違法行為的發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和諧發展的社會中實現個人的快樂與幸福。
寒假心得體會篇五
慈善作為一種道德情感,是人類社會的潤滑劑,也是人類社會的粘合劑,它所表達的善意和愛心,有助于克服社會的疏離和隔膜,增強人際關系的融洽與友善,從而增進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國大百科全書》對“慈善”的釋義是:從同情、憐憫或宗教信仰出發對貧弱者給予金錢或物品相助,或者提供其他一些實際援助的社會事業。其目的是做好事求善報。國外詞義的翻譯:慈善是出于對人類的熱愛,為了增進人類的福利所做的努力。然而,當今慈善事業受到了“道德綁架”,用圣人的標準要求普通人,用美德來要求道德義務,或混淆政治義務和道德義務。比如,要求一個人舍身救人,否則就要譴責,這就是道德綁架;要求一個人掏錢支持希望工程,這盡管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個人不掏就要譴責,這也是道德綁架,因為這并非他的道德義務。“道德綁架”之所以發生,除去人的精神結構不談,根源就是道德判斷邏輯的混亂。有困難者應當怎樣求得別人幫助?行善者應當以怎樣的方式行善?這些問題成為當今社會值得思考的問題。
白血病患者跪借百萬
裸曬下跪索捐
許智豪裸曬希望殺死癌細胞,下跪求富豪捐助100萬,因為這兩起事件,身患白血病的大學生莫向松“紅”了。無數媒體追問他背后是否有人策劃,他一直否認,后來卻公開承認,的確有幕后推手王某幫他策劃了裸曬、下跪。
一開始,雖說莫向松的舉動存在炒作的嫌疑,但那是真切的在困境中掙扎的姿態,情有可原。現在他公開承認存在幕后推手,也就是說,“下跪借款”是一出精心策劃的戲。即便身患白血病屬實,這樣的求助方式非但不能獲得同情,反而會招致反感,惹來非議。可謂“索捐不成,倒蝕一把米”。
面對一出出鬧劇,我們可以向不幸的人表示同情,伸出援手,但
于此同時,也必須向各種各樣的索捐行為說不,不論當事人是多么迫切需要救助。短期看,假如各種“索捐”都能有所收獲,那對需要救助的人來說,無疑是件大好事。但長遠看,對整個社會慈善文化和慈善事業的發展,則是一種摧殘。
做慈善,是自愿主動的行為,是發自內心的道德驅使。捐款行善,也是自覺自愿地將自己的東西給別人。而且在嚴格意義上說,因為“索捐”而被迫的給與,不能算作慈善。倘若捐贈帶上了“被逼”或者“無奈”的成分,顯然就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從這個角度看,“索捐”更像是道德勒索。
面對“索捐”,被求助者往往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顯得十分被動。如果答應索捐者的要求,那多半要違背自己的真實意愿;而公然拒絕,則可能遭到輿論的譴責。事實上,這正是慈善文化不健康的表現。并不是富有的人就必須有兼濟天下的情懷,對求助者“來者不拒”,同時,也不是有難的人,就有權利索取捐贈,并且大肆宣揚。 更嚴重的是,有能力進行慈善活動的人,面對“索捐”帶來的各種無奈與困擾時,很難相信他還能加入慈善的行列。這對于民間慈善事業的發展,何嘗不是憾事。
要讓慈善發自本心。慈善的基礎是自愿,自愿是慈善的前提,“下跪”和“強捐”都違背了慈善的基本準則。慈善是發自內心的博愛精神,是源于心靈的高尚行為,捐與不捐、捐多捐少都是個人的選擇,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采用任何手段強迫捐助者捐款,發自本心的自愿捐獻是慈善事業能夠長遠、健康發展的前提和基石。
莫讓慈善傷了愛心。慈善是在慈悲心理驅動下的善舉,其前提是真心,其動力是愛心。顯然,“點名式慈善”“強迫式捐款”,非但不能獻出真正的愛心,反而會讓愛心受傷。慈善的本意就是號召人們“贈人玫瑰,手留余香”,不是“心甘情愿”的奉獻,“愛心”就變了質。一次慈善義舉就是一場愛心雨露,但莫讓“偽善”傷了“愛心”。
別用道德綁架慈善。在“跪求借款”事件中,那位董事長如果不借款,是否會被貼上“為富不仁”的標簽?求生欲望不能作為采取過激方式的理由,用道德綁架慈善并不合適。當慈善被道德綁架,人們看到的不是慈善的大善大德,而是攫取。站在道德的制高點逼迫捐款,最大的危害是扭曲慈善精神。
維護慈善中的尊嚴。求生的本能讓這2人不顧一切去抓救命稻草,其情可憫,但采取下跪這種“有失尊嚴”的方式求助是否可取?求助者不能因為“差錢”而失去尊嚴,施與者不能因為“不差錢”而傷害求助者的尊嚴。慈善是大寫的字,背后有一個有分量的詞匯,就是尊嚴。 打造慈善健康環境。用出位、出格的行為吸引關注,以獲得救助,被要求行善者的尷尬和無奈正在于此。如果求助者尋求制度化的救助,能不能得到活命錢?現代慈善理念、慈善環境氛圍、慈善制度法規是慈善事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慈善走上良性軌道的支撐。這需要慈善方的真誠和熱情,需要受助者的理性和冷靜,更需要社會的機制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