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通過報告,人們可以獲取最新的信息,深入分析問題,并采取相應的行動。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報告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工作報告讀 氓的翻譯及賞析篇一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爾 一作:尓)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工作報告讀 氓的翻譯及賞析篇二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客居嶺外與家里音信斷絕,經過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離故鄉越近心中越膽怯,不敢詢問從家那邊過來的人。
漢江:漢水。長江最大支流,源出陜西,經湖北流入長江。
嶺外:五嶺以南的廣東省廣大地區,通常稱嶺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書:信。
來人:渡漢江時遇到的從家鄉來的人。
《渡漢江》詩意在寫思鄉情切,真實地刻畫了詩人久別還鄉,即將到家時的激動而又復雜的心情。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矯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貶斥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何況又和家人音訊隔絕,彼此未卜存亡,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經冬歷春,捱過漫長的時間。詩人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音書的斷絕、時間的久遠這三層意思,而是依次層遞,逐步加以展示,這就強化和加深了貶居遐荒期間孤孑、苦悶的感情,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斷”字“復”字,似不著力,卻很見作意。此詩人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歷歷可見,鮮明可觸。這兩句平平敘起,從容承接,沒有什么驚人之筆,往往容易為讀者輕易放過。其實,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這個背景,下兩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兩句描寫詩人逃歸途中的心理變化。“近鄉”交代詩人因長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離貶地,走近家鄉。所謂“情更怯”,即愈接近故鄉,離家人愈近,擔憂也愈厲害,簡直變成了一種害怕,怕到“不敢問來人”。按照常情,這兩句似乎應該寫成“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詩人筆下所寫的卻完全出乎常情:“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仔細尋味,又覺得只有這樣,才合乎前兩句所揭示的“規定情景”。因為詩人貶居嶺外,又長期沒有家人的任何音訊,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的命運,怕家人由于詩人的牽累而遭到不幸。“音書斷”“復歷春”這種思念隨著擔心同時的到來,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狀態。這種矛盾心理,在逃歸的路上,特別是渡過漢江,接近家鄉之后,有了進一步的戲劇性發展:原先的擔心、憂慮和模糊的不祥預感,此刻似乎馬上就會被路上所遇到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成活生生的殘酷現實;而長期來夢寐以求的與家人團聚的愿望則立即會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因此,“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急欲問”變成了“不敢問”。這是在“嶺外音書斷”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發展的必然。“情更怯”與“不敢問”更能體現詩人此際強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詩人便會愈發憂慮,發展到極端,這種憂慮就會變成一種恐懼、戰栗,使之不敢面對現實。
宋之問這次被貶瀧州,是因為他媚附武后的男寵張易之,可以說罪有應得。但這首詩的讀者,卻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種共鳴。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達思想感情時,已經舍去了一切與自己的特殊經歷、特殊身份有關的生活素材,所表現的僅僅是一個長期客居異鄉、久無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鄉時所產生的一種特殊心理狀態。而這種心理感情,卻具有極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維的現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聯結在一起。這首詩便是一例。
此詩不僅有巧妙的抒情藝術,而且有更深刻的體會。作者用逐層遞進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傾訴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讀者卻必需經過一番認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這種特殊的心理狀態,達到與作者的心靈溝通。這種高度簡潔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語言,獲取了極為深遠的藝術效果。
要解開這一疑團,必須重視詩的前兩句,它們提供了必要的線索。詩人在到達貶所后,即與家人斷絕了聯系,且已持續了半年以上。在這種情況下,詩人的心境如何呢?詩中似未明言,其實不然。"近鄉情更怯",說明詩人早巳"情怯"。對家中情況的一無所知,使詩人的思慮中,增加了不安和疑懼:親人們是否遭遇到什么不幸呢?空間的阻隔,時間的推移,使這種不安和疑懼,日趨沉重地郁結在詩人的心頭。渡過漢水,離鄉日近,但心中的恐懼也越來越沉重,因為不祥的猜測,有可能即將被證實。"不敢問",不是"不想問",詩人也想能盡早知道家人的消息。不過,假如能聽到好消息,固然會無限欣喜,但萬一相反呢?那么,期待著與家人團聚的喜悅,豈不將被這無情的消息一下子所粉碎?與其如此,不如聽任這模糊不明再持續下去,因為畢竟還存在著一切皆好的希望啊。這種想問而又不敢問的矛盾心理,反映了詩人焦慮痛苦的心情。大詩人杜甫在戰亂中與親人分離,又音信不通,在《述懷》一詩中,寫了這樣幾句;"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盡管詩人的身份不同,造成音書慚絕的原因不同,但矛盾痛苦的心情卻完全相同。當然,這種獨特的生活體驗,不會人人都有;但這種特殊微妙的心理狀態。卻是大家都能理解,真實可信的`。看似不合情理,其實只是情況特殊而已。
以上這一思索,理解的過程,可以使我們對這首詩巧妙的抒情藝術,有更深刻的體會。詩人在用逐層遞進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傾訴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讀者卻必需經過一番認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這種特殊的心理狀態,達到與作者的心靈溝通。這種高度簡潔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語言,獲取了極為深遠的藝術效果。
此詩一說作于公元706年(宋之問神龍二年)作者途經漢水時。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將其貶為瀧州參軍。公元705年(神龍元年)十月宋之問過嶺,次年春即冒險逃回洛陽,途經漢江時寫下了此詩。另一說,此詩是李頻由貶所瀧州逃歸洛陽,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漢水)時所作。
工作報告讀 氓的翻譯及賞析篇三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注釋:
《陽關曲》,本名《渭城曲》。單調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韻。宋秦觀云:《渭城曲》絕句,近世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陽關曲》。
銀漢:即銀河。
玉盤:指月亮。
這首詞從月色的美好寫到“人月圓”的愉快,又從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歸結到別情。形象集中,境界高遠 ,語言清麗,意味深長。《陽關曲》原以王維 《送元二使安西》詩為歌詞,蘇軾此詞與王維詩平仄四聲,大體結合,是詞家依譜填詞之作。
這首小詞,題為“中秋月”,自然是寫“人月圓”的喜悅;調寄《陽關曲》,則又涉及別情。記述的是作者與其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同時也抒發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從月光下筆,而從“暮云”說起,用筆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盡”,轉覺清光更多。句中并無“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積水空明的感覺。
月明星稀,銀河也顯得非常淡遠。“銀漢無聲”并不只是簡單的寫實,它似乎說銀河本來應該有聲的,但由于遙遠,也就“無聲”了,天宇空闊的感覺便由此傳出。此夜明月顯得格外圓,恰如一面“白玉盤”似的。語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此處用“玉盤”的比喻寫出月兒冰清玉潔的美感,而“轉”字不但賦予它神奇的動感,而且暗示它的圓。兩句并沒有寫賞月的人,但全是賞心悅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圓,更值兄弟團聚,難怪詞人要贊嘆“此生此夜”之“好”了。從這層意思說,“此生此夜不長好”大有佳會難得,當盡情游樂,不負今宵之意。不過,恰如明月是暫滿還虧一樣,人生也是會難別易的。兄弟分離即,又不能不令詞人慨嘆“此生此夜”之短。從這層意思說,“此生此夜不長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別情。說“明月明年何處看”,當然含有“未必明年此會同”的`意思,是抒“離擾”。同時,“何處看”不僅就對方發問,也是對自己發問,實寓行蹤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銜接,對仗天成。“此生此夜”與“明月明年”作對,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與“明年”之“明”義異而字同,借來與二“此”字對仗,實是妙手偶得。疊字唱答,再加上“不長好”、“何處看”一否定一疑問作唱答,便產生出悠悠不盡的情韻。
這首詞從月色的美好寫到“人月圓”的愉快,又從當年當夜推想次年中秋,歸結到別情。形象集中,境界高遠,語言清麗,意味深長。《陽關曲》原以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為歌詞,蘇軾此詞與王維詩平仄四聲,大體切合,是詞家依譜填詞之作。
這首詞寫于公元1076年冬,蘇軾得到移知河中府的命令,離密州南下。次年春,蘇轍自京師往迎,兄弟同赴京師。抵陳橋驛,蘇軾奉命改知徐州。四月,蘇轍又隨兄來徐州任所,住到中秋以后方離去。七年來,兄弟第一次同賞月華,蘇軾則寫下這首小詞,題為“中秋月”,自然也寫“人月圓”的喜悅;調寄《陽關曲》,則又涉及別情。
月到中秋分外明,是“中秋月”的特點。首句便及此意。但并不直接從月光下筆,而從“暮云”說起,用筆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盡”,便覺清光更多。沒有這層“面紗”先襯托一下,便顯不出如此效果。“銀漢無聲轉玉盤”,這比喻寫出月兒冰清玉潔的美感,而“轉”字不但賦予它神奇的動感,而且暗示他的圓。兩句并沒有寫賞月的人,而全是賞心悅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中秋月明,誠然可愛,更值兄弟團聚,共度元宵,當盡情游樂,不負今宵之意。不過,恰如明月是暫滿還虧一樣,人生也是會難別易的。兄弟分別在即,又不能不令詞人慨嘆“此生此夜”之短。從這層意思說,“此生此夜不長好”有直接引出末句的別情。“何處看”不僅就對方發問,也是對自己發問。作者長期外放,屢經遷徙。“明年何處”,實寓行蹤萍寄之感。
全詞避開情事的實寫,只在“中秋月”上著筆。從月色的美好寫到“人月圓”的愉快,又從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歸結到別情。形象集中,境界高遠,語言清麗,意味深長。
工作報告讀 氓的翻譯及賞析篇四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石灰吟》是明代民族英雄、政治家于謙的一首托物言志詩。這首詠物詩,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詠石灰,實際借物喻人,托物寄懷,表現了詩人高潔的理想。整首詩筆法凝煉,一氣呵成,語言質樸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強;尤其是作者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大無畏的凜然正氣更給人以啟迪和激勵。
1.石灰吟:贊頌石灰。吟:吟頌。指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名稱(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
2.千錘萬鑿:無數次的錘擊開鑿,形容開采石灰非常艱難。千、萬:虛詞,形容很多。錘:錘打。鑿:開鑿。
3.若等閑: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閑:平常,輕松。
4.渾:全。
5.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操。人間:人世間。
(石頭)只有經過多次撞擊才能從山上開采出來。它把烈火焚燒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作為詠物詩,若只是事物的機械實錄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沒有多大價值。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錘萬鑿出深山”是形容開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燒若等閑”。“烈火焚燒”,當然是指燒煉石灰石。加“若等閑”三字,又使人感到不僅是在寫燒煉石灰石,它還象征著志士仁人無論面臨著怎樣嚴峻的'考驗,都從容不迫,視若等閑。第三句“粉身碎骨渾不怕”。“粉身碎骨”極形象地寫出將石灰石燒成石灰粉,而“渾不怕”三字又使我們聯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犧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間”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懷,立志要做純潔清白的人。
于謙為官廉潔正直,曾平反冤獄,救災賑荒,深受百姓愛戴。明英宗時,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謙議立明景帝,親自率兵固守北京,擊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貴族再次野蠻統治。但英宗復辟后卻以“謀逆罪”誣殺了這位民族英雄。這首《石灰吟》可以說是于謙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
工作報告讀 氓的翻譯及賞析篇五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岱宗:泰山別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望岳:遙望泰山。
3、岳:高峻的大山,這里指東岳泰山,為五岳之一。
5、夫:語氣詞。
6、齊魯:泰山之北為古齊地,之南為古魯地。
7、青未了:青翠的山色連綿不斷,望不到盡頭。
8、了:盡。
9、造化神鐘神秀:萬物的主宰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麗都集中在泰山。
10、造化:創造化育, 指自然。
11、鐘:賦予、集中、萃聚。
12、神秀:秀美而有靈氣。
13、陰陽: 山為北陰,山南為陽。
14、割:劃分。
15、蕩胸:使心胸動蕩。
16、決眥:眼眶裂開、盡量睜大眼睛去看。
17、決:裂開。
18、眥:眼眶。
19、入:沒。
20、入歸鳥:極目遠望,歸林的飛鳥盡入眼底。
21、會當:終究要。表示將來終要登山。
22、凌:躍上。
23、一覽眾山小:這句本于《孟子·盡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
24、一覽:一望。
25、小: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思為“以……為小,認為……小”。
26、另注:“曾云”也作“層云”。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偉壯麗?你既挺拔蒼翠,又橫跨齊魯兩地。
造物者給你,集中了瑰麗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層層云氣升騰,令人胸懷蕩滌,看歸鳥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總要登上你的絕頂,把周圍矮小的群山們,一覽無遺!
泰山啊你究竟是何等的景象?從齊到魯都看不盡郁郁蒼蒼。
你凝聚著大自然的神奇秀美,把山北山南分成昏暗和明亮。
看那云氣迭起令人胸懷激蕩,極目遠望歸去的飛鳥更遼曠。
我一定要登上那泰山的峰頂,把那些低矮渺小的眾山環望。
本詩約作于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是詩人現存詩中創作年代最早的一首。《望岳》共有三首,分別歌詠了東岳泰山、南岳衡山和西岳華山。本詩是詩人第一次游歷齊趙登泰山時所作。當時詩人站在五岳之尊的泰山之巔,心中涌現出無限感慨,于是揮筆寫下了這首傳世佳作。全詩朝氣蓬勃,意蘊深遠。
詩的前六句實寫泰山之景。
前兩句緊扣一個“望”字。第一句以設問的形式,寫出了詩人初見泰山時的興奮、驚嘆和仰慕之情。第二句是以距離之遠來烘托泰山之高。泰山南面魯,北面齊,但是遠在齊魯兩國國境之外就能望見,可見其高。“青未了”意思是說蒼翠山色綿延無際。這句詩既寫出了泰山周圍的地理風貌,也突出了泰山山脈綿延的特點。
三、四句描繪詩人從近處看到的泰山,具體展現了泰山的秀麗之色和巍峨之態。“造化鐘神秀”是說大自然好像對泰山情有獨鐘。一個“鐘”字,將大自然擬人化,寫得格外有情,好像大自然將靈秀之氣全部賦予了泰山。“陰陽割昏曉”是寫泰山極高,陽面和陰面判若晨昏。其中“割”字用得極妙,形象地刻畫出泰山雄奇險峻的特點。
五、六句寫詩人細望泰山所見之景。只見山中云霧彌漫,令人心懷激蕩。由“歸鳥投林”可知,當時已是傍晚,而詩人還在入神賞望。這兩句從側面體現出了泰山之美。
七、八句寫詩人望泰山時的感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詩,抒發了詩人不畏困難、敢于攀登絕頂的雄心壯志,表現出一種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廣為傳誦,時至今日,依然具有普遍的激勵意義。
全詩以“望”字統攝全篇,結構緊密,意境開闊,情景交融,形象鮮明,同時又不失雄渾的氣勢。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詩即寫于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后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愿。“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么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并說“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工作報告讀 氓的翻譯及賞析篇六
微陰翳陽景,清風飄我衣。
游魚潛淥水,翔鳥薄天飛。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歸。
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
游者嘆黍離,處者歌式微。
慷慨對嘉賓,凄愴內傷悲。
滿天的烏云遮蔽了太陽,陣陣清風吹起我的衣襟。
游魚潛沉在碧綠的水面之下,翔鳥凌越于天際而飛起。
那些在外奔波、孤苦無依的人,苦于徭役而未卜歸期;
啟程的時候嚴霜凍結,如今歸來,白露已晞。
游子憂嘆于《黍離》的詩篇,隱者歌唱著《式微》的哀吟;
面對嘉賓,豈能失去慷慨的姿容,凄然傷懷,把我的悲愴隱忍于心。
,臣子勸歸之作。這里取其勸歸之意。通過典故的運用,將歷史與現實交織在一起,深化了人民在封建徭役制度重壓下痛苦不安的悲劇間蘊,正如唐人王昌嶺《從軍行》嘆當時邊關征戍不斷時所詠:“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由秦漢聯想到唐代征戍之事,一處深沉的歷史感油然而生。詩人悲天憫人式的同情心,不言而喻。
這首詩造語自然精妙,音節流美鏗鏘,意象生動傳神,觸目所感,情與景會。詩中“游魚潛淥水,翔鳥薄天飛”兩句,色彩鮮明,境界開闊,用詞精警,意象飛動,是歷代讀者激賞的名句。魚、鳥形象的捕捉,淥水藍天的空間幅度,魚“潛”鳥“薄”靜動映襯,在詩意的提煉上都達到了自然湊泊、了無痕跡的境界。魚兒安然地潛游于淥水之中,鳥兒自由地翱翔于九霄之外,安然無驚、自由暢朗的圖景,不但反襯出身不由己的役夫的可悲命運,同時也是作者處在動輒得咎的政治逆境身心備受壓抑中對自由、解放的熱切憧憬。“潛”、“薄”二字,最見作者煉字、煉意的用心。“潛”字屬平聲閉口韻,聲音輕細,切合表現游魚安然不驚的神態;“薄”字屬入聲,聲音短促而有力,狀翔鳥高飛藍天的快意,神采頓見,其“飛飛摩蒼天”的氣勢,如在眼前。這兩個動詞的妙用,充分顯示出詩人敏銳的觀察力及其精湛準確的藝術表現力,堪稱“詩眼”。尤為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句與爾后“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兩句,平仄聲律和諧妥貼,文字對仗工整自然,暗合了律詩粘對、對仗的規則,不但見出這位才思敏銳,才華富贍的詩人在斟音酌句上的努力,和他對提高詩歌藝術表現力的貢獻,同時也透露出中國古典詩歌由古體向新體、近體詩演進的訊息。
工作報告讀 氓的翻譯及賞析篇七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岸上楊柳青,江中風浪平,忽然江上舟中傳來男子的唱歌聲。
就像東方出太陽,西邊落雨。你說它不是晴天吧,它又是晴天。
竹枝詞:樂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為四川東部一帶民歌,唐代詩人劉禹錫根據民歌創作新詞,多寫男女愛情和三峽的風情,流傳甚廣。后代詩人多以《竹枝詞》為題寫愛情和鄉土風俗。其形式為七言絕句。
晴:與“情”諧音。《全唐詩》:也寫作“情”。
竹枝詞是巴渝(今四川省東部重慶市一帶)民歌中的一種。唱時,以笛、鼓伴奏,同時起舞。聲調宛轉動人。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依調填詞,寫了十來篇,這是其中一首摹擬民間情歌的作品。它寫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戀中的少女的心情。她愛著一個人,可還沒有確實知道對方的態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慮;既歡喜,又擔憂。詩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將這種微妙復雜的心理成功地與以表達。
第一句寫景,是她眼前所見。江邊楊柳,垂拂青條;江中流水,平如鏡面。這是很美好的環境。第二句寫她耳中所聞。在這樣動人情思的環境中,她忽然聽到了江邊傳來的歌聲。那是多么熟悉的聲音啊!一飄到耳里,就知道是誰唱的了。第三、四句接寫她聽到這熟悉的歌聲之后的心理活動。姑娘雖然早在心里愛上了這個小伙子,但對方還沒有什么表示哩。今天,他從江邊走了過來,而且邊走邊唱,似乎是對自己多少有些意思。這,給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她就想到:這個人啊,倒是有點象黃梅時節晴雨不定的天氣,說它是晴天吧,西邊還下著雨,說它是雨天吧,東邊又還出著太陽,可真有點捉摸不定了。這里晴雨的“晴”,是用來暗指感情的“情”,“道是無晴還有晴”,也就是“道是無情還有情”。通過這兩句極其形象又極其樸素的詩,她的迷惘,她的眷戀,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畫出來了。
這種根據漢語語音的特點而形成的表現方式,是歷代民間情歌中所習見的。它們是諧聲的雙關語,同時是基于活躍聯想的生動比喻。它們往往取材于眼前習見的景物,明確地但又含蓄地表達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吳聲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這種諧聲雙關語來表達戀情。如《子夜歌》云:“憐歡好情懷,移居作鄉里。桐樹生門前,出入見梧子。”(歡是當時女子對情人的愛稱。梧子雙關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歡的的,子行由豫情。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遲疑貌。芙蓉也就是蓮花。見蓮,雙關見憐。)《七日夜女歌》:“婉孌不終夕,一別周年期,桑蠶不作繭,晝夜長懸絲。”(因為會少離多,所以朝思暮想。懸絲是懸思的雙關。)
這類用諧聲雙關語來表情達意的民間情歌,是源遠流長的,自來為人民群眾所喜愛。作家偶爾加以摹仿,便顯得新穎可喜,引人注意。劉禹錫這首詩為廣大讀者所愛好,這也是原因之一。
(沈祖棻)
工作報告讀 氓的翻譯及賞析篇八
朝代:唐代
作者:李世民
和氣吹綠野,梅雨灑芳田。新流添舊澗,宿霧足朝煙。
雁濕行無次,花沾色更鮮。對此欣登歲,披襟弄五弦。
遠處的山巒籠罩著一片烏云,大雨傾盆而下,河水上漲。烏云低飛使半山腰一片昏暗,風吹雨斜撒滿了山的曲折處。一串串雨滴如珍珠般滴下,又如珍珠般結在樹葉上;大雨在如鏡的湖面上泛起了一陣陣漣漪。柳絲在雨氣中一片迷濛(或說迷濛的雨氣使柳絲密密麻麻的分不出個來了),連綿的大雨如簾,風吹雨絲在空中織起了一片片羅幕。
“罩”的意思為“覆蓋、籠罩”,“罩云”的意思就是籠罩在天空中的烏云。“遠岫”是指遠處的峰巒。“嶺腹”即半山腰;“巖阿”是指山的曲折處。“泫”的本義是“水珠下滴”;“泫叢”的意思是“一串串下滴的水珠”;“締葉”是說“(雨滴)結在樹葉上”。“起溜”是指河水泛起了一陣陣漣漪。“含吹”這兩個字是唐代才有的詞,見于唐代的詩文中,它的本意就是“風吹”。如唐.李嶠的詩句:“青蘋含吹轉,紫蒂帶波流。”(〈萍〉)也許是古人認為風是“風神”從嘴里吹出的一口氣吧,所以把“風次”說成為“含吹”。
通過筆者的講解,我想大家可以發現,唐太宗寫的`這首詩,每一句就如一段動畫,而整首詩又構成了一幅遠近景色結合的動態的“山雨飄灑圖”。各位讀者可以看看本文所配的圖片,這張圖片用“珠締葉”三個字就說明了,而“泫叢(一串串雨滴如珍珠般滴下)”的動態景象卻看不到。換一句話說,筆者所找到的這張圖片只是“泫叢珠締葉”這個動畫片中的一個畫面。
這首詩還有一個寫作特點是每句都包含了一個動詞的片語,這些片語是罩云、噴雨、低飛、斜足、泫從、起溜、濛柳、含吹。這八個詞把雨寫活了,就好像是施雨龍王、推云童子、布風婆婆等天神在天上操控的那樣。現在有些人不相信有神的存在,認為下雨是自然現象,其實就筆者個人在很淺的層次上所見,所謂的“自然”其實是不存在的,神在控制著一切。請各位讀者權且相信有施雨龍王、推云童子、布風婆婆等天神的存在,并重新讀一下這首詩,可能您會發現對詩的意境的理解和您剛開始讀的時候不一樣了。也許您會發現,萬事萬物在唐太宗的筆下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的。也就是把大自然的神韻通過詩的形式描寫出來了。
工作報告讀 氓的翻譯及賞析篇九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是唐代詩人張志和的一首詞。這首詞開頭兩句寫垂釣的地方和季節。這兩句里,出現了山、水、鳥、花、魚,勾勒了一個垂釣的優美環境,為人物出場作好了鋪墊。詞的后兩句寫煙波上垂釣。尾句里的“斜風細雨”既是實寫景物,又另含深意。這首詞通過對自然風光和漁人垂釣的贊美,表現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1漁歌子:原是曲調名,后來人們根據它填詞,又成為詞牌名。
2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一說在湖北省黃石市。
3白鷺:一種白色的水鳥。
4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5箬笠:用竹葉、竹篾編的寬邊帽子,常作雨具。箬,一種竹子。
6蓑衣:用草或棕編制成的雨衣。
7:鱖魚:江南又稱桂魚,肉質鮮美。
8歸:在文中是指回朝廷。
9不須:不一定要。
10斜風:微風。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的翱翔,江上黃綠色的魚兒歡快地游著,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樣的鮮艷。江岸一位老翁戴著青色的箬笠,披著綠色的蓑衣,沐浴著斜風細雨坐在船上,他被美麗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吳興縣境內的西苕溪上,從前叫道士磯,是一座突出在河邊的大石巖。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鄰莫干山,風景很優美。張志和這首詞描繪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鄉的可愛。
白鷺就是平常人們叫做鷺鷥的那種水鳥。遠遠望去,它的外形有點象白鶴,腿和脖子特別長,便于在水中尋找食物。“西塞山前白鷺飛”,它們在西塞山前,展翅飛翔,使這個魚米之鄉更顯得生趣洋溢了。“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南方每年二三月間,桃花盛開,天氣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幾場春雨,河水就會上漲,于是逆水而上的魚群便多起來了。作者沒有簡單地說春汛到來,而是用“桃花流水鱖魚肥”來描寫,這就更能勾起讀者的想象,使人們似乎看見了兩岸盛開的、紅艷艷的桃花;河水陡漲時,江南特有的鱖魚不時躍出水面,多肥大呀。“鱖魚”是一種味道特別鮮美的淡水魚,嘴大鱗細,顏色呈黃褐色。春汛來了,漁夫當然不會閑著,他們也忙碌開了。“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寫的都是他們。”歸”,回家。“不須歸”,是說也不須回家了。從漁翁頭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風細雨里欣賞春天水面的景物,讀者便可以體會到漁夫在捕魚時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畫家,據說他曾將《漁歌子》畫成圖畫。確實,這首詞是富于畫意的。蒼巖,白鷺,鮮艷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黃褐色的.鱖魚,青色的斗笠,綠色的蓑衣,色彩鮮明,構思巧妙,意境優美,使讀者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鄉春汛圖。這首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讀者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
這首詞的前兩句勾勒出一幅江南風景長卷。“西塞山前”點明地點。“白鷺”是閑適的象征,寫白鷺自在地飛翔,襯托漁夫的悠閑自得。“桃紅”與“流水”相映,顯現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漁父的生活環境。
末兩句描寫漁父捕魚的情態。與富有詩情畫意的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令人神往。作者雖只是概括地敘述了漁夫捕魚的生活,但從詞的言外之意中,讀者不難發現作者對漁父悠閑自在的生活的向往。這首詞構思巧妙,意境優美,語言生動,格調清新,寄情于景,顯現出一種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純和淡泊,成為一首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