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案例篇一
《索橋的故事》是讓學生復習鞏固列提綱,教師要肯于放手,讓學生獨立進行閱讀實踐活動,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再給予點撥、指導。
1、默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理清條理,寫出課文提綱。
2、搜集課外資料,進一步了解文章中講述的有關索橋的故事。
3、體會課文結尾的含義。
1.讓學生感受有關索橋的感人故事,使心靈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凈化。
2.體會課文結尾的含義。
2課時
課件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走遍天下路,難過岷江渡”這是沒有索橋前,流傳于百姓間的一句話。
清嘉慶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魚腹。如此慘狀,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婦坐臥不安,他們再也不能讓這樣的人間悲劇再次發生,于是決心克服重重困難也要修建橋梁。這座橋就是位于都江堰魚嘴分水堤之上,橫跨內外兩江的安瀾索橋。圍繞著索橋有著許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體會其中蘊含的道理運用生動的故事將學生引入文章情景中,激發學生閱讀、探究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
讀課文,思考你有哪些不懂的問題。
讀課文,思考,提出問題。
預設的問題:
(1)索橋什么樣子?
(2)為什么要修建索橋
(3)誰修建的索橋?怎么修建的?
(4)索橋到底有哪些故事?
閱讀課文,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意識,為學生搭設問題研究的平臺尤為重要。初讀課文后,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的愿望。
三、深入理解課文
1、索橋到底什么樣子呢?有什么特點呢?? 讀課文,邊讀邊畫相關的語句,邊思考。
2、看圖片,直觀感受索橋的樣子。看到了索橋你有什么感受。
3、帶著自己的感受再來讀課文。
讀課文,思考
橋長,高,用竹索和木板修筑的,兩邊有竹索編的欄桿。沒有橋墩。
交流感受
多媒體課件的運用為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感受索橋的特點服務。使學生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變為具體的形象,再回歸語言,更好的理解與感悟。
1、為什么要修建索橋,是誰修建的?我想等你們了解了關于索橋的故事后就一定能解決這些問題了。
2、默讀課文,想一想索橋有什么故事?作者有什么感受。結合文章內容及課前所查找的資料想一想你從中有哪些收獲與體會。
默讀,自學,邊讀邊畫相關語句,做批注。
從這些故事中選擇一個你最喜歡的和同學交流。
第二課時
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讀書心得。
(1)李兵父子的故事。
引入課外資料,了解李兵父子是怎樣修建都江堰的。
討論。(勇于克服困難,勇于犧牲,為他人著想的手和心。)
(2)“何公何母”的故事。(具有勇往直前的創造精神,為后人造福。)
(3)勇士丹柯的故事。(舍己為人)
讀書是學生自身的一種參與、體悟行為。如果失去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強迫學生被動讀書,那么學生的興趣與情感無法體現,學生的閱讀就會成為一種負擔,就會成為一種“有口無心”的形式過程,必然落入死讀書的巢穴。所以教師要從學生的愛好、認知水平、閱讀能力出發,有的放矢地組織教學,給學生留下選擇閱讀文本內容的時間和空間,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部分,進行欣賞揣摩、誦讀,促使學生主動讀書,幫助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教學實效性。
多么感人的故事,作者走在索橋上,欣賞著獨特的風光,產生了豐富的聯想,有了新的收獲與體會。同學們今天也追隨著作者一起感受了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
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帶著新的感受有語氣地再讀一讀。
索橋的故事自然不止這么一點都江堰也還有許多動人的故事。你了解嗎,能給大家介紹介紹嗎。
交流課前查找的資料。
故事是感人的,是講不完的。然而,你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要是在索橋上站片刻,一定會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東西。
看圖片,我們一起欣賞這里的景象,此時你有怎樣的感受,得到了哪些更美更好的東西?
看圖片,交流感受,理解最后一句話的意思。
多媒體課件的引用,幫助學生親身感受祖國山河的壯麗,感受都江堰,索橋的雄偉,美麗。從而感受到勞動人們的智慧與才干。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表達欲望,難點也在其中被解決。
充滿智慧與才干的勞動人民才使得這里更加美麗。
完整讀課文,想想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試著給課文列一個提綱。
列提綱
交流
讓學生通過閱讀進一步把握文章的脈絡,列出提綱,對文章整體結構安排有進一步的認識。
《索橋的故事》
勇于犧牲
李兵父子 舍己為人
故事 何公 何母
勇士丹柯 不怕困難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案例篇二
這首詩選自陳毅同志的《冬夜雜詠》,全詩借寫大雪重壓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懼、蒼翠挺拔,贊頌堅強高潔品質。以“青松”為題,隱含所抒之情。
【教學要求】
德:初步體會青松不畏嚴寒、純潔高尚的品格。
智: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字詞意思。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此詩。
【教學方法】反復吟讀,借助插圖在說話練習中理解此詩。
【課前準備】課文錄音,教學掛圖。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談話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古詩,誰會背誦?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寫的,是一首古詩。今天我們又要來學一首詩,這首詩是陳毅爺爺寫的。
2、板書課題:18青松
3、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二、初讀課文
1、錄音范讀課文。
2、學生自讀課文。
3、指名試讀。
注意正音:“青、挺、松”是后鼻音,“直、知、寺”是翹舌音。
要求讀出節奏,不能唱讀。
三、細讀課文。
1、自學課文
自由輕聲讀課文,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詞語,想想詩句的意思。
2、引導理解詩句。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壓:重壓。
挺:直立而高聳。
且:而且
指名說說一、二行的意思。
結合看圖,說說青松是怎樣不畏嚴寒的。
學生練習讀一、二兩行。
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潔”是什么意思?“高潔”呢?(高尚純潔)
“待”是什么意思?(等待,等到)
“化”是什么意思?(融化)
指名說說三、四兩行的意思。
(要想知道青松怎樣高尚純潔,請等到大雪融化的時候)
大雪融化后,青松又是什么樣兒呢?請小朋友看圖。
出示雪融化以后的青松圖,指名說說這時修建青松的樣子。
指導朗讀。(要讀出贊、自豪的感情)
3、練說全詩的意思。
自由練說,同桌互說,指名說。
4、小結全詩。
課文一、二兩行寫看到的景象,突出表現青松不畏嚴寒;三、四兩行表達了詩人的情感,贊美了青松的高尚純潔。
(板書:景不畏嚴寒情純潔高尚)
四、指導朗讀、背誦全文
朗讀。
全詩朗讀的速度不要太快,要讀出停頓和重音。
大雪|壓青松。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指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指名說說詩意。
二、教學生字字形,指導書寫
1教學字形。
引導用熟字記生字。
艇--挺粗--且特--待優--化
“壓”是“廠字頭”,不要多加一點。
2指導寫法。
待、化:左窄右寬。
挺:要擺勻稱。
3學生描紅。
三課堂練習
1讀詞抄詞。(課后第三題)
2給下面的字加個偏旁或字,再組詞。
化--且--()青--()公--()
3擴詞。
高()()()青()()()
[小學語文二年級教案--《青松》教學設計]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案例篇三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積累8個詞語。
2、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語句。學習朗讀“提示語”在中間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體現課文中主人公講文明的品質。
教學重點:
在語言環境中學習、積累字詞。
教學難點:
通過讀句子提問題,理解課文重點語句的意思。
教學準備:
教師
生字卡片,相應的課件。
學生
預習課文標上小節號,圈出生字。
教學過程:
一、解釋出示課題
1、出示:做人解釋:做人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18做人的故事
二、自學課文。
1、自學課文,要求:圈出生字,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讀通課文。
2、反饋自學效果
(1)出示:緩緩詞語奧莉婭莉達灌木叢
(2)各種形式讀詞。
(3)組詞:緩()暖()
(4)重點指導:灌
(5)再讀課文,說一說,你讀懂了什么?
三、再讀課文,理解內容。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案例篇四
1、出示:小夜鶯介紹這種小動物。
2、你們聽,小夜鶯唱起了美妙的歌來,奧莉婭和莉達沉醉在這歌聲中,讀好課文第二節。
4、奧莉婭很奇怪莉達“為什么要把垃圾帶回去,把它們扔進灌木叢。要知道我們這是在樹林,誰也看不見。”
5、你們能告訴奧莉婭,莉達為什么會這樣做?
6、齊讀最后一節。為什么莉達會“面對小夜鶯感到羞愧”?
你能用自己的話告訴奧莉婭為什么莉達為什么會這樣做?
7、你又懂得了一個什么道理?
板書:做人應該講衛生。
四、小品表演。
小組合作,選一個故事演一演。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案例篇五
本文是巴金的一篇散文,故事性較強。通過學習,重在培養學生的能力,從文中讀出自己,整體把握全文的內容和結構。聲情并茂地講述故事情節,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啟發學生按照旅游線路理解本文的寫作順序。通過感悟內容,讓學生領會“人們美麗的手和心”,激發他們對美好事物的歌頌和向往之情,從而使自己的心靈受到熏陶、感染和凈化。
《索橋的故事》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七課,故事性較強,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對于初一學生來說,要想透徹理解文章主旨,就必須有深層次的閱讀。也就是要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從而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同時文章內容較為零散,經過閱讀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特點。并體會引用其他情節的作用。
1、知識與技能:整體感悟課文的故事情節并聲情并茂的講述。了解作者的寫作順序和文章結構,深入挖掘本文的主旨,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2、過程與方法:閱讀——感悟——探究——延伸,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共同感受人間的美好心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人類最美好的事物,讓學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培養高尚的精神情操。
一、新課導入:
引用毛澤東詩詞《七律·長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而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
巴金:原名李堯棠,中國現代作家。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詞匯積累:給加點字注音。
安瀾橋橋墩岷江逮捕頭暈眼花
雪冤千真萬確
3、展示“安瀾橋”“都江堰”“二王廟”的圖片。
4、按旅游行蹤感悟課文內容
介紹索橋(1):名稱、橋身、橋面、橋欄、橋墩
站在索橋上(2-3):都江堰
走下索橋(4-5):索橋來歷
感悟(6):主旨
5、合作探究:
(1)、寫索橋為什么還要還要寫都江堰?
(3)這個石頭是會說話的。你猜猜石頭會說些什么?
三、拓展延伸。
四、板書設計:
介紹索橋
索橋的得到比故事
站在索橋看到——都江堰聯想——手和心
故事更美好的東西
走下索橋——故事——燃燒的心
五、寫作技巧:
1、比喻手法
2、聯想
3、襯托
4、鋪墊
六、作業:
課下寫一段反映“愛心”這一主題的語段,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