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藥用植物學的論文篇一
民族藥用植物走馬胎化學成分及其藥理研究進展
:
【目的】對近幾年來走馬胎化學成分的研究進展進行梳理、歸納,以期為走馬胎的進一步研究、開發(fā)、利用提供參考。
【方法】主要對2006-2016年中國知網(wǎng)、萬方、重慶維普等中文數(shù)據(jù)庫與web of science,pubmed等英文數(shù)據(jù)庫,以題名或關(guān)鍵詞為“走馬胎”和/或“化學成分”進行檢索,整理、總結(jié)近10年來有關(guān)走馬胎化學成分及其藥理的研究文獻。
【結(jié)果】走馬胎主要成分是三萜皂苷類,此外還有香豆素類、甾醇類、酚類等成分;走馬胎根莖中齊墩果烷型三萜皂苷類化合物具有抗腫瘤作用,巖白菜素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此外,走馬胎提取液還具有抗血栓的作用。
【結(jié)論】目前走馬胎的活性成分研究部位主要集中在根莖,果實與葉子的活性成分研究尚少;對走馬胎化學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萜皂苷類的分離與鑒定以及抗癌活性篩選,對其他類化合物和生物活性比如抗炎鎮(zhèn)痛等方面研究尚少。
【建議】加強走馬胎葉子與果實的活性成分研究,以便闡明其傳統(tǒng)利用的合理性;進一步加強研究走馬胎的化學成分及其藥效機理,為從現(xiàn)代藥理學角度闡明民族傳統(tǒng)醫(yī)藥知識的合理性奠定基礎(chǔ)。
走馬胎;化學成分;三萜皂苷類;藥理;研究;進展
走馬胎是一種用藥歷史悠久的民族藥用植物,為紫金牛科紫金牛屬植物。它的醫(yī)藥用途始載于清代的《本草綱目拾遺》卷四、草部中:走馬胎研粉敷癰疽,長肌化毒,收口如神[1].它具有祛風濕、活血止痛、生肌化毒、壯筋活絡(luò)的功效[2],主要治療風濕骨痛、跌打損傷、痛經(jīng)等。近年來,隨著人們越來越關(guān)注走馬胎,對其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尤其是走馬胎化學成分的研究。但,截至目前,還未對有關(guān)走馬胎化學成分及其藥理研究文獻進行系統(tǒng)性總結(jié),這不利于走馬胎進一步研究與開發(fā)。本文基于此,對走馬胎化學成分及其藥理研究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以期為走馬胎的進一步研究、開發(fā)、利用提供一定的參考,并為民族藥材走馬胎質(zhì)量標準的制定提供依據(jù)。
截至2016年,已分離鑒定的走馬胎成分主要有三萜皂苷類、香豆素類、甾醇類、酚類。
1.1三萜皂苷類
三萜皂苷類是走馬胎主要活性成分,由三萜皂苷元和糖類組成,多數(shù)具有羧基,可溶于水。這類化合物母核大多數(shù)是五環(huán)三萜或四環(huán)三萜,且大部分具有抗腫瘤活性。到2016年為止,從走馬胎根莖分離、純化、鑒定出的三萜皂苷類化合物有23種,全部屬于齊墩果烷型五環(huán)三萜類[3-8].
1.2香豆素類
香豆素類是一類以7-羥基香豆素為母核的化合物。這類化合物具有抗病毒、抗腫瘤、抗骨質(zhì)疏松、抗凝血等作用。截至目前,從走馬胎根莖分離出來的香豆素有11種,其中巖白菜或巖白菜素衍生物有9種,沒食子酸酯和沒食子酸各1種[3,9-11].
1.3甾醇類
植物甾醇是一類具有甾核(環(huán)戊烷駢多氫菲)、在c-17位側(cè)鏈為9~10個碳原子脂肪烴的化合物,是多種激素、維生素d、甾體化合物合成的前體,同時也是構(gòu)成植物體內(nèi)細胞膜的成分之一。這類化合物一般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較高的生物活性,廣泛應用于醫(yī)藥、食品、化妝品等多個領(lǐng)域。目前,從走馬胎根莖分離出來的甾醇類化合物4種,其中豆甾醇構(gòu)型2種,谷甾醇構(gòu)型1種,菠甾醇構(gòu)型1種[3,10,12].
1.4酚類
酚類化合物是一類芳香烴環(huán)上具有羥基的化合物。它具有特殊的芳香氣味,在醫(yī)藥上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目前,從根莖分離出來的酚類化合物有4種:大葉紫金牛酚、表兒茶素、(+)-5-(1,2-二羥基戊基)-苯-1,3-二酚、(-)-5-(1,2-二羥基戊基)-苯-1,3-二酚[11-13].
1.5糖類
糖類由單糖、低聚糖、多糖、苷類構(gòu)成。目前,從走馬胎根莖提取分離出1種糖苷,即(-)-4′-hydroxy-3′-methoxy-phenyl-β-d[6-o-(4″-hydroxy-3″,5″-dimethoxy-benzoyl)]–glucopyranoside[9].
走馬胎為侗族、瑤族、壯族、苗族治療風濕骨痛、跌打損傷、痛經(jīng)等疾病習用藥材,有祛風濕、活血止痛、生肌化毒、壯筋活絡(luò)的功效,具有多方面藥理活性。近年來,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走馬胎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抗腫瘤、抗血栓等生物活性。
2.1抗氧化作用
走馬胎的根莖中含有一類化合物巖白菜素,能清除逆境產(chǎn)生的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楊竹等[11]利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測試四個單體白菜素類化合物去自由基能力,顯示沒食子酸和兒茶素具有一定的自由基清除作用。其原因可能是這類化合物中酚羥基脫去一個氫與自由基形成一個比較穩(wěn)定共軛結(jié)構(gòu)-苯氧自由基,繼而阻止脂質(zhì)過氧化。這說明侗族、瑤族、壯族、苗族用走馬胎治療風濕骨痛、跌打損傷的合理性。
2.2抗癌作用
近年來,人們對走馬胎皂苷成分的抗腫瘤作用非常感興趣,研究頗多。wen等[8]利用mtt法對齊墩果烷型三萜皂苷類進行體外抗腫瘤篩選,表明這類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腫瘤作用。張曉明[3]從走馬胎的根莖中分離出10個單體皂苷化合物并運用mtt法對它們進行體外腫瘤細胞活性研究,顯示10個有7個單體化合物具有較好的抗腫瘤活性。鄭小麗等[14]用從走馬胎根莖提純、分離出來的三萜皂苷單體化合物加到培養(yǎng)基中,使其與癌細胞菌株充分接觸,結(jié)果表明多種癌細胞的增殖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尤其人乳 腺癌細胞菌株(mcf-7)抑制得最為顯著。究其原因可能在于皂苷成分打破了癌細胞內(nèi)的氧化還原系統(tǒng)的動態(tài)平衡,致使細胞代謝絮亂,ros水平增加,從而導致細胞遺傳物質(zhì)dna受到損傷,不能正常復制,導致細胞在s期停滯不動,最終引起細胞凋亡。另外,也有可能通過線粒體膜破裂,釋放信號分子,開啟線粒體凋亡途徑來促使細胞凋亡。采用mtt法研究走馬胎皂苷成分對人類4種癌細胞株,即宮頸癌細胞株(hela)、膀胱癌細胞株(ej)、胃癌細胞株(bcg-823)、肝癌細胞株(hepg2)的增殖抑制效果,結(jié)果顯示:大部分皂苷成分都對多種癌細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提出糖鏈中糖基的位置和數(shù)量、28位甲氧橋結(jié)構(gòu)以及c-30位有-cho基對抗癌活性有一定的影響[4、5、7、15-17].
2.3抗血栓作用
走馬胎提取液可以阻止模型動物血栓的形成。究其原因有2個方面:一方面是提取液通過延長動物體內(nèi)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以及降低全血黏度與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來抑制機體內(nèi)、外凝血過程;另一方面是提取液促使毛細血管擴張和血液流速加快,增加毛細血管開放數(shù)量,改善血管末端微環(huán)境[18-20].
2.4走馬胎臨床應用研究
對走馬胎煎劑喂服類風濕關(guān)節(jié)炎病患者進行臨床觀察,結(jié)果顯示民族藥走馬胎對類風濕關(guān)節(jié)炎治療效果與雷公藤多甙片相當,具有良好的療效且無明顯毒副作用[21].
走馬胎是侗族、瑤族、壯族、苗族習用藥材,是一種臨床應用較廣泛的民族中藥材。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它常常用來治風濕骨痛、跌打損傷、痛經(jīng)等南方常見疾病[22].此外,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走馬胎還具有抗腫瘤活性,是一種比較好的治癌藥材[4~8].因此,走馬胎的開發(fā)前景廣闊,然而作為一種常用民族中藥材,僅在各類民族醫(yī)書記載它的來源和用法,而缺乏相關(guān)質(zhì)量控制標準。因此對走馬胎的化學成分和藥理進行梳理歸納,顯得尤為重要。
對現(xiàn)有、有關(guān)走馬胎化學成分的國內(nèi)外文獻進行系統(tǒng)的總結(jié)、歸納,顯示:走馬胎的主要活性成分是齊墩果烷型五環(huán)三萜類。近幾年,對高效液相色譜法鑒定中藥材質(zhì)量頗感關(guān)注,研究比較多。潘見等[23]以綠原酸和咖啡酸為參照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蒲公英中的綠原酸和咖啡酸,結(jié)果顯示:高效液相色譜法是一種簡便、準確、可靠的中藥材質(zhì)量標準鑒定方法。ninomiya k[24]、fibigr j[25]、song t t[26]等也認同上述的說法。因此,采用hplc法鑒定走馬胎質(zhì)量標準是可行的。而體現(xiàn)走馬胎質(zhì)量的活性成分標準品的選定是hplc法中最為關(guān)鍵一環(huán)。所以,系統(tǒng)總結(jié)、歸納走馬胎活性成分對走馬胎質(zhì)量標準體系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
截至目前,走馬胎的活性成分研究部位主要集中在根莖,果實與葉子的活性成分研究尚未發(fā)現(xiàn)。但是,據(jù)筆者走訪了解到,有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采用走馬胎的葉子當茶葉泡,具有一定的抗癌效果。因此,今后應對走馬胎的葉子與果實展開研究,探索其有效成分,闡明藥用植物傳統(tǒng)利用的合理性。
從近幾年來的文獻來看,對走馬胎化學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萜皂苷類的分離與鑒定以及抗癌活性篩選的研究,對其他類化合物和生物活性比如抗炎鎮(zhèn)痛等方面研究尚少。因此,在今后研究當中,應進一步加強走馬胎植物化學成分和藥理活性分析,闡明走馬胎的藥效物質(zhì)基礎(chǔ)及其作用機理,為民間傳統(tǒng)用藥提供合理性依據(jù),也為進一步開發(fā)走馬胎提供理論依據(jù)。
[1]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96-116.
[2]毛世忠,趙博,蔣小華,等。林下不同光照條件對走馬胎苗木生長及光合特性的影響[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6(1):21-24.
[3]張曉明。走馬胎(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活性成分的研究[d].沈陽:沈陽藥科大學,2004:1-40.
[4]穆麗華,趙海霞,龔強強,等。走馬胎中的三萜皂苷類成分及其體外抗腫瘤活性研究[j].解放軍藥學學報,2011(1):1-6.
[5]mu lh,gong qq,zhao hx,et from ardisia gigantifolia[j].chemical & pharmaceutical bulletin,2010,58(9):1248-1251.
[6]gong qq,mu lh,liu p,et triterpenoidsapoin from 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10(4):449-452.
[7]谷永杰,穆麗華,董憲喆,等。走馬胎中三萜皂苷成分h1對6株腫瘤細胞增殖及對a549肺癌細胞凋亡及細胞周期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10):130-133.
[8]wen p,zhang xm,yang z,et new triterpenoidsaponins from ardisia gigantifolia their cytotoxic activity[j].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2009,10(9):873-880.
[9]mu lh,feng jq,liu p.a new bergenin derivative from the rhizome of ardisia gigantifolia[j].natural product research 2013,27(14):1242-1245.
[10]封聚強,黃志雄,穆麗華,等。走馬胎化學成分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1,36(24):3463-3466.
[11]楊竹,黃敬輝,王乃利,等。走馬胎中新的巖白菜素衍生物的提取分離及體外抗氧化活性測定[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08,(1):30-34.
[12]盧文杰,王雪芬,陳家源,等。大葉紫金牛化學成分的研究[j].華西藥學雜志,1990,5(3):136-138.
[13]yang z,wen p,wang nl,et new phenolic compounds from ardisia gigantifolia[j].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8,(6):693-695.
[14]鄭小麗,董憲喆,穆麗華,等。走馬胎中皂苷成分ag4對mcf-7腫瘤細胞增殖的影響及機制研究[j].中國藥理學通報,2013,(5):674-679.
[15]mu lh,huang cl,zhou wb,et of triterpenoidsaponin from 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 and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tudy against cancer cells[j].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2013,23(22):6073-6078.
[16]mu lh,gu yj,wang lh,et nsformation on the triterpenoidsaponin of ardisia gigantifolia by aspergillusavenaceus as 3.4454.[j].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2015,17(1):40-46.
[17]mu lh,gu yj,ma bp,et new triterpenoidsaponins obtained by microbial hydrolysis with alternariaalternata as 3.6872.[j].natural product research,2015,29(7):638-643.
[18]沈詩軍。走馬胎提取液對機體內(nèi)血栓形成影響的研究[d].雅安: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2008:27-58.
[19]沈詩軍,周定剛,黎德兵。走馬胎提取液體內(nèi)抗血栓作用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8(9):2224-2226.
[20]劉艷方。走馬胎有效成分的提取及走馬胎多糖對sd大鼠體內(nèi)血栓形成影響的初步研究[d].雅安: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2009:24-57.
[21]唐亞平。中藥走馬胎治療類風濕關(guān)節(jié)炎的臨床觀察[j].四川中醫(yī),2007,(1):54-55.
[22]賈敏如,李星煒。中國民族藥志要[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5:1-867.
[23]潘見,梁娟,謝慧明,等。蒲公英提取物的質(zhì)量標準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8,19(9):2064-2065.
[24]ninomiya k, matsumoto t,chaipech s,et al. simultaneous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12 methoxyflavones with melanogenesis inhibitory activity from the rhizomes of kaempferiaparviflora[j].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2016,70(2):179-189.
[25]fibigr j,satinsky d,solich p.a study of reten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quality control of nutraceuticals containing resveratrol and polydatin using fused-core column chromatography[j].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2016,(120):112-119.
[26]song t t,liu l j. a strategy for quality control of the fruits of perillafrutescens (l.)britt based on 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fingerprint analysis[j]. analytical methods,2016,8(2):295-302.
藥用植物學的論文篇二
蕨類法定藥用植物基源考證
目的 厘清由于分類系統(tǒng)和種分類等級的變化、種鑒 定等原因引起的蕨類法定藥用植物基源混亂情況,并糾正藥材標 準中有關(guān)蕨類植物基源的相關(guān)問題。方法 查詢我國國家和各省 市自治區(qū)的藥材標準,找出收載來源于蕨類植物的藥材,對原植 物基源有疑問的種類,從植物系統(tǒng)分類、分類群等級和種鑒定等 各方面進行考證。結(jié)果 我國國家和地方標準收載的藥材中,來 源于蕨類植物的共有27科88種,其中植物基源鑒定清晰,分類無 問題,中文名和拉丁學名無混淆的53種,由于分類系統(tǒng)變化而造 成拉丁學名或中文名混淆的5種,種等級分類群的處理和鑒定問題 的11種,中文名混淆的19種,并對有混淆的種類進行考訂糾正。 結(jié)論 蕨類法定藥用植物基源有一定問題,但經(jīng)過研究考訂,這 些問題都能得以解決。
法定藥用植物;蕨類法定藥用植物;植物基源考證
“法定藥用植物”的概念首先在《中國法定藥用植物》一書 提出,后筆者對法定藥用植物的概念作了進一步的論述。法定藥 用植物指歷版國家標準或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歷版地方標準及 其附錄收載的藥材飲片的基源植物。植物由于分類系統(tǒng)的變化、 種等級分類群的改變、種的鑒定和歸并等原因,造成同一植物有 多個拉丁學名和中文名的狀況,法定藥用植物情況也是如此,這 也是藥材品種混亂的原因之一。以往有學者對不同地區(qū)、不同民 族對同一藥材使用植物種類不同,同一藥材名稱各異或同一名稱 實際藥材不同等情況進行過系統(tǒng)考證,但尚未見文獻或著作對藥材 的植物基源由于分類鑒定等原因造成的混亂情況進行過考證研究 .為此,筆者收集了我國以中國藥典為代表的收載藥材的各類國 家標準、全國各省、自治區(qū)和直轄市的藥材標準120余冊,對這些 標準收載藥材的植物基源進行考訂歸納。現(xiàn)首先報道蕨類法定藥 用植物基源考證的情況。
我國蕨類法定藥用植物共有27科88種,經(jīng)考證,其中53種基源 鑒定清晰,標準所用名稱正確規(guī)范,不同標準間使用相同的中文 名和拉丁學名,所用拉丁學名和中文名與《中國植物志》或flora of china(以下簡稱foc)相同,如扁枝石松diphasiastrum complanatum (l.)holub、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貫眾cyrtomium fortune .等。而35種 植物基源在分類變化、種等級鑒定、中文名稱或拉丁學名等方面 存在問題,其中由分類系統(tǒng)的變化而造成種混淆的5種,由于種等 級分類群的意見分歧或種的鑒定、歸并不同而造成的拉丁學名混 淆的11種,另有中文名稱的誤用,把中文別名當做正名或把中文 植物名和藥材名混淆的共19種。
石松科垂穗石松lycopodium cernuum l.收載于湖南藥材1993 、四川藥材2010等;燈籠草palhinhaea cernua(l.)franco et vasc.收載于湖南藥材2009;而《中國植物志》收載垂穗石松 palhinhaea cernua(l.) franco.石松科有燈籠草屬和 垂穗石松屬,秦仁昌(1978)分類系統(tǒng)和秦仁昌、吳兆洪(1991 )分類系統(tǒng)以前者命名,而《中國植物志》以后者命名 , 兩者實 為同一屬palhinhaea franco et vasc.但foc、christenhusz線 性排列系統(tǒng)和張憲春(2011)等系統(tǒng)又把垂穗石松屬并入石松屬 lycopodium l.,故使該屬的名稱復雜化,其實,上述標準和植物 志收載的3個名稱為同一種植物。燈籠草屬中文名采用時間較早, 現(xiàn)《中國植物志》的垂穗石松屬一名現(xiàn)使用普遍,故以采用該名 較好,另該種為該屬的模式種,故名稱采用垂穗石松palhinhaea cernua(l.)vasc. etfranco為好,考慮到燈籠草一名在以往使 用時間較長,可將燈籠草作為別名。
石松科藤石松lycopodiastrum casuarinoides(spring) holub ex dixit收載于廣西瑤藥2014一卷和貴州藥材2003等;藤 子石松lycopodiastrumcasuarinoides(spring) dixit 收載于廣西藥 材1996; 石子藤石松lycopodiumcasuarinoides spring收載于四川藥材1977lycopodium l.為石松屬 lycopodiastrum dixit為藤石松屬,此在秦仁昌分類系 統(tǒng)、《中國植物屬志》、《中國植物志》中均如此分 類,christenhusz線性排列系統(tǒng)和張憲春(2011)等系統(tǒng)把藤石松 屬并入石松屬lycopodium l,故出現(xiàn)了lycopodium casuarinoides spring一名,上述標準收載的3個名稱實為同一種 植物。秦仁昌(1978),秦仁昌、吳兆洪(1991),《中國植物 志》和foc分類系統(tǒng)均把藤石松屬作為獨立的一屬,中藥標準中亦 多采用lycopodiastrum holub. ex dixit這一屬名,另藤石松為 藤石松屬的模式種,故認為名稱應 采 用 藤 石 松 lycopodiastrum casuarinoides(spring) holub ex dixit,石 子藤石松為別名,藤子石松為不規(guī)范名稱,不應采用。
木賊科節(jié)節(jié)草equisetum ramosissimum desf.收載于福建 藥材2006和上海藥材1994附錄;節(jié)節(jié)草hippochaete ramosissima (desf.)boerner收載于部頒標準藏藥1995附錄。秦仁昌分類系 統(tǒng)和《中國植物屬志》中木賊科有問荊屬equisetuml和木賊屬 hippochaete milde兩屬,《中國植物志》把此二屬合并為木賊屬 equisetum l一屬,現(xiàn)代分類系統(tǒng)均按《中國植物志》的歸屬方式 處理,上述標準收載的兩名稱實為同一種,認為該種拉丁學名以 采用equisetum ramosissimum desf.為好。另鴨跖草科 commelinaceae有植物中文名亦為節(jié)節(jié)草commelina diffusa burm. f.,應注意區(qū)別。陰地蕨科陰地蕨botrychium ternatum ( thunb.)sw.收載于藥典1977等;陰地蕨scepteridiumternatum (thunb.) lyon.收載于貴州藥材2003;薄葉陰地蕨scepteridium daucifolium (wall. exgrev.) lyon.收載于貴州藥材2003; 而《中國植物志》收載薄葉陰地蕨botrychium daucifoliumwall. 陰地蕨科在秦仁昌分類系統(tǒng)和《中國蕨類植物屬志》中,均有小 陰地蕨屬botrychium sw假陰地蕨屬botrypus michx和陰地蕨屬 scepteridium lyon三屬,1959年出版的《中國植物志》陰地蕨科 僅有陰地蕨屬一屬,即上述3屬的拉丁屬名均歸至陰地蕨屬 botrychium sw.;foc、christenhusz線性排列系統(tǒng)和張憲春的現(xiàn) 代分類系統(tǒng)亦均將3屬歸至陰地蕨屬botrychium sw.一 屬,且把 陰地蕨科并入瓶爾小草科。故botrychium ternatum (thunb. )sw.和scepteridiumternatum(thunb.)lyon.實為同一種, botrychiumdaucifolium wall.和scepteridium daucifolium ( grev.)lyon.亦為同一種。故認為該2種的名稱應分 別采用陰地蕨botrychium ternatum(thunb.)sw.和薄葉陰地蕨 botrychium daucifolium wall.
卷柏科墊狀卷柏selaginella pulvinata grev.) maxim.收載于中國藥典2010年版和中國藥典2015年版等;墊狀卷 柏selaginellatamariscina(beauv.)ata alston收載于貴州藥材1965.墊狀卷柏作為一個獨立的種早在 1859年就已經(jīng)確定,其間雖有研究認為其是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beauv.)spr.的變種,但因形態(tài)與卷柏區(qū)別明顯, 作為一個獨立的種目前已經(jīng)沒有爭議,且中國藥典等大部分標準收 載的拉丁學名均為selaginella pulvinata maxim.,《中國植物志》亦采用該拉丁學名,故應定論用此拉丁學 名。木賊科筆管草equisetum ramosissimum ( vauch.)hauke收載于廣西壯藥2011二卷;節(jié)節(jié)草 equisetum debile roxb.收載于北京藥材1998;筆管草equisetum debileroxb.收載于部頒標準成方九冊1994附和福建藥材2006.該 種中文名應為筆管草,節(jié)節(jié)草系誤用 ,節(jié)節(jié)草為筆管草的原亞 equisetumramosissimum desf,應予糾正。關(guān)于本分類群等級的處 理,目前尚有爭議。《中國植物志》作者經(jīng)過對國內(nèi)各主要標本 館所藏大量標本的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東北、華北、西北的有關(guān) 標本為很典型的equisetum ramosissimum desf,但我國南方特別是西南的有關(guān)標本則很難確定是equisetumramosissimum desf.還是equisetum debile vauch.故《中國植物志》贊成r. l. hauke(1962)的觀點,即對本分類群采用亞種的概念。考慮到本分類群等級的處理尚有爭議,國內(nèi)許多地方植物志如《浙江植物志》等仍采用種的概念,且中藥材標準亦大多作為獨立的種收載,故宜用筆管草equisetum debile vauch.的表述為宜。海金沙科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thunb.)sw.收載于中國藥典1963、1977、1985、1990、1995、2015、部標成方十冊1995附錄等;小葉海金沙lygodium microphyllum(cav.) r. br,收載于中國藥典2010附錄和中國藥 典2015附錄等; 狹葉海 金 沙lygodiummicrostachyum desv.收載于福建藥材2006和湖南藥材2009;小葉海金沙lygodium scandens(linn.)sw收載于廣西瑤藥2014一卷等。對上述相關(guān)植物,《中國植物志》收載海金沙lygodiumjaponicum(thunb.)sw.、狹葉海金沙lygodiummicrostachyum desv.和小葉海金沙lygodiumscandens (linn.)sw.3種,其中l(wèi)ygodium scandens(linn.)sw.和lygodium microphyllum(cav.).實為同一種植物小葉海金沙,前者為正名,后者為異名;foc把其拉丁正名和異名互換,變?yōu)樾∪~海金沙lygodium microphyllum(cav.).,而把lygodium scandens(linn)sw.作為小葉海金沙的異名。另foc把 狹葉海金沙lygodiummicrostachyum desv.并入海金沙lygodiumjaponicum(thunb.)sw.合為一種。
據(jù)《中國植物志》載,狹葉海金沙與海金沙的區(qū)別為不育羽 片的末回小羽片掌狀深裂,裂片長而狹,能育羽片有不育的長尾 頭實際海金沙的形態(tài)變異很大,其植株下部明顯具有狹葉海金沙 上述特征,故僅憑局部的標本,就定種狹葉海金沙,依據(jù)不足, 認為foc把狹葉海金沙并入海金沙是合理的。小葉海金沙與海金沙 有明顯區(qū)別,其末回小羽片形小,通常為三角形鈍頭,葉為薄草 質(zhì),葉軸藤本狀,粗健;小葉海金沙的2個種加詞scandens和 microphyllum在不同的標準均有使用,考慮到后者為中國藥典附 錄收載,影響力較大,且foc比《中國植物志》在國際上有更大的 影響力,故認為小葉海金沙以采用拉丁學名lygodium microphyllum (cav.) r. br.更好。鱗始蕨科烏蕨sphenomeris chinensis(linn.)maxon收載于貴州藥材2003;烏蕨stenolomachusanum(linn.)ching收載于藥典1977等。烏蕨屬在秦仁昌分類系統(tǒng)及《中國植物志》中均采用拉 丁名stenoloma fēe,但據(jù)現(xiàn)代研究,該拉丁名不符合命名法,故foc、christenhusz線性排列系統(tǒng)及張憲春系統(tǒng)等均將其屬名糾正 為odontosoria fēe.盡管stenoloma fēe的命名不合法,但并不影響實際使用,據(jù)文獻查閱結(jié)果,目前除個別蕨類植物分類文獻外,其他罕見有使用odontosoria chinensis這一學名者,而tenolomachusanum這一學名使用最廣 ,收載的標準亦以使用這一學名居多,且也是《中國植物志》使用的正名,故認為在中藥材的基源中,烏蕨以使用 stenoloma chusanum (linn.) ching這一學名為妥。蹄蓋蕨 科單葉雙蓋蕨diplazium lanceum(thunb.)presl收載于廣西藥材1990;《中國植物志》中單葉雙蓋蕨的拉丁學名diplaziumsubsinuatum( grev.)tagawa,而把diplazium lanceum(thunb.)presl作為異名收載。目前植物分類普遍的觀點亦與《中國植物志》相同,且在實際研究應用時,亦多使用diplaziumsubsinuatum (wall. ex hook. et grev.) tagawa一名,故認為法定藥用植物基源中亦應使用這一學名。鳳尾蕨科劍葉鳳尾蕨pteriscretica l.收載于貴州藥材2003,按《中國植物志》該拉丁學名的原植物為歐洲鳳尾蕨,歐洲鳳尾蕨分布于歐洲及非洲,我國不產(chǎn);而劍葉鳳尾蕨的拉丁學名為pterisensi formis burm.,該種生海拔300米的林下,產(chǎn)海南(崖縣、南山嶺),也產(chǎn)于印度北部、中南半島及馬來半島,貴州不產(chǎn),與歐洲鳳尾蕨不同種。另有歐洲鳳尾蕨的變種鳳尾蕨,形態(tài)與前者相似,曾有誤定為歐洲鳳尾蕨者,故《中國植物志》鳳尾蕨項下特列一誤定的拉丁學名pteriscretica auct. non l.鳳尾蕨在我國分布廣泛,貴州的印江、獨山、桐梓、遵義、雷山、貴陽、清鎮(zhèn)、平壩、安順、畢節(jié)、大方、安龍、德江等地都有分布,故疑系把鳳尾蕨誤定為歐洲鳳尾蕨。腎蕨科腎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linn.)trimen收載于廣西壯藥2011二卷。但foc采用了nephrolepis cordifolia (linn.) c. presl這一學名,而把該標準采用的拉丁學名作為異名處理。認為該標準采用的這一學名為分類著作如《中國植物志》、《浙江植物志》等所普遍采用,學術(shù)論文中亦多使用該學名,故認為法定藥用植物中仍 應 使 用 腎 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linn.)trimen這一學名。槲蕨科中華槲蕨drynaria baronii(christ.)diels收載 于藥典1977、藥典1985、藥典1990等。中華槲蕨一名在《中國植物志》、foc、《西藏植物志》等均未見,《中國植物志》收載秦嶺 槲 蕨drynaria sinica diels, 其中有異名drynaria baronii (christ.)diels,foc收載秦嶺槲蕨drynaria baronii diels,故三者實為同一植物。
考慮到該種分布于我國西部和西南部地區(qū),用秦嶺槲蕨更切 合實際分布。中國藥典等標準皆使用drynaria baronii diels這 一拉丁學名,故該種宜采用秦嶺槲蕨drynaria baronii diels這 一名稱,中華槲蕨可作為別名。槲蕨科槲蕨drynaria fortunei (kunze).收載于中國藥典1963、1977、2000和2015等。槲蕨的拉丁學名除上述標準收載的外,尚有drynaria roosii nakaike,且為《中國植物志》和foc的正名,在分類學上以后者使用更多,但在中藥學領(lǐng)域,drynaria fortunei (kunze) j. sm.這一學名使用更為普遍,如中國藥典和貴州、內(nèi)蒙古、新疆 、西藏、臺灣等省區(qū)的藥材標準均使用這一學名,《浙江植物志 》等一些地方志亦使用這一學名,為了避免混亂,在法定藥用植 物中仍應保留使用這一拉丁學名。石松科石松lycopodium clavatum l.收載于中國藥典1963和中華藥典1930等。按lycopodium clavatum l.的原植物為東北石松,而石松的拉丁名為lycopodium japonicum ey.根據(jù)中國藥典1977對該藥材葉大小的描述 , 認 為 上 述 標 準 收 載 的 植 物 應 為 石 松lycopodium japonicum thunb. ex murrey.卷柏科毛枝卷柏selaginella braunii bak.收載于《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按毛枝卷柏的拉丁學名為selaginella trichoclada alston,而selaginella braunii bak.為布朗卷柏的拉丁名,從該標準描述該藥材莖分枝有毛等特征分析,該種應為毛枝 卷柏selaginella trichoclada alston.討論蕨類植物種類眾多,總數(shù)達12000多種,不同的分類系統(tǒng)科屬概念差別較大,尤其是屬等級分類系統(tǒng)變化時,會導致種拉丁學名的改變,出現(xiàn)一種蕨類植物使用多個拉丁學名的情況。且某些屬的蕨類植物形態(tài)相似,種鑒定或種等級分類群意見相左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導致了蕨類植物基源的混亂,尤其是中藥專業(yè)者對植物分類的變化狀況掌握不全,應用到中藥材后更容易出現(xiàn)問題。現(xiàn)結(jié)合植物分類和中藥材標準兩方面內(nèi)容,把中藥材標準收載的88種蕨類植物的基源行了查考,基本厘清了這些蕨類植物標準收載和基源的變化狀況,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建議意見,相信會對來源于蕨類植物的中藥材植物基源的正本清源起到一定的作用。
[1]趙維良,馬臨科,郭增喜,等。中國法定藥用植物[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7: 1-381.
[2]zhao w tation on the legal medicinal plants [j].chin j mod appl pharm(中國現(xiàn)代應用藥學)2017, 34(9):1361-1364.
[3]謝宗萬。中藥材品種論述[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0: 1-543.
[4]湖南省中藥材標準[s]. 1993: 158.
[5]四川省中藥材標準[s]. 2010: 353-403.
[6]湖南省中藥材標準[s]. 2009: 91-250.
[7]張憲春,張麗兵。中國植物志·第六卷(第三分冊) [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4: 58-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