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教學反思篇一
今天的數學課堂教學很順利,學生反應比較靈活。在計算35+89的計算中學生大致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30+80=110,5+9=14,110+14=124;第二種是筆算。或許課堂太順利了,于是我忽視了對計算方法清晰的演示,只是利用學生的板演進行講評,算理的歸納也顯得簡單,而作業則要求學生全部獨立完成,為是了解學生真實的計算水平和狀態。
作業批改中發現不夠理想,錯誤情況1:計算基礎性錯誤;原因2:除了做一做的第1題,其它計算全部是看橫式直接寫得數;原因3:有4個孩子方法未掌握。
提高措施:
1、鞏固訓練孩子20以內進位加法;
2、課堂上老師清楚的演示過程看似重復學生的板演,但這樣的重復還是很有必要的。
3、培養孩子細心的'習慣,要有相應的激勵手段。
4、個別困難孩子進行及時的個別輔導。
在自修課中,我和孩子們一起板演、手演了一道筆算計算題,清楚完整地再現連續進位加法的筆算過程,算法清晰明確,操作性強,效果非常好。一頁的練習作業還是由學生獨立完成,正確率有明顯提高,有一半多孩子全對,真的很是安慰。
孩子們作業正確率提高的原因或許還有兩個:一是在書本作業批改中對于全對的作業老師打上了笑臉,并且告訴孩子們得5個笑臉就能評一個“作業優秀”,同時讓書本作業得了第一個笑臉的孩子舉手示意。第二個原因或許是通過書本作業的操練,孩子們也在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計算能力。
好好努力,這是說給孩子們的,也是說給自己的。
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教學反思篇二
《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是新課標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的第7單元,學習完這個單元后,我也深深的`感到,作為一名教師要有耐心,要把機會讓給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孩子在啟發中互相創新,在啟發中激起探究的熱情。因為這種動態生成的效果正是我們所追求的。雖然對一時的“創造發明成果”還沒有馬上轉化,但在這過程中學生思維的發展,共同促進學習氛圍的形成。對學生今后的發展,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吧。
本節課讓學生了解每一種計算方法,目的是從小就培養學生“多種選優,擇優而用”的科學研究態度。同時當學生自己創造的算法被肯定時,他們幼小的心靈所萌發出的自我價值、學習信心、主動挑戰意識等不也是課堂教學的成功所在嗎?我認為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樣化乃至教學改革的真諦。
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教學反思篇三
對《萬以內數的加法運算》這節課的備課如下,首先自己通讀教材,理出教學的重難點,知識點,哪些知識點適合學生課堂討論總結,哪些是一帶而過的。總之,有哪些知識點,重難點自己心里要清楚,采取什么樣的方法突破重難點是關鍵。備課時對例題的挑選也需要花一定的功夫,題目有基本題,稍有難度的題,拓展題等。
教學開始,通過復習上學期所學的十以內的加法運算方法以及提出學生關心的萬以內數的加法計算問題,抓住學生好奇和探究的心理,使他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了起來。老師順勢而導,學生比較自然的就進入了教學當中,再對萬以內的加法進行分析、比較,以及對加法運算法則的理解和運用,讓孩子們對萬以內數的加法運算有一個系統的認識和理解。
我覺得本課在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比較合理,由少到多、由看到做、由簡到雜,可操作性很強,從學生完成的作業情況來分析,大部分的學生作業準確率較高,只有個別學生作業書寫不夠認真,計算的速度較慢,在以后的學習中,教師要嚴格要求。
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教學反思篇四
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是語言的“內殼”。因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必須同步進行。
在教學萬以內的加法時,課堂上要求孩子把計算的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一開始基礎好的孩子能說出來,而有些孩子會算卻不會說。于是,在練習時,我有意識地讓好孩子當小老師,邊算邊說,說給其他孩子聽,慢慢的,基本上都能把計算過程表述出來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及“社會的數學化”,不具備數學語言能力的社會人已明顯地顯露出其能力的不足,如他們不能數學化地闡述某些產品使用說明,不能運用統計圖分析客觀事物等,這些現象都表明,現代及未來社會要求人們具有的語言表達能力已不再只是純語文的語言表達能力,而是一種以語文語言表達能力為基礎,包括外語語言表達能力、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科技語言表達能力在內的綜合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小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在相對忽視此項教育的當今學校中越發顯示出它的重要性。“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語言是思維的外殼。”
“說”本身就是思維的進一步加工。要培養學生各種數學能力,提高數學課堂的有效性,離不開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教學反思篇五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能結合具體情況進行估算。我在上課時引導同學們看例題:第三周收集了192個礦泉水瓶,第四周收集了219個,問同學們這兩周大約一共收集了多少?讓同學們自己先討論一下該怎么樣進行估算,然后全班交流。有的同學一時反映不過來,積極性不高,我開始引導同學們可以先把192這個準確數轉換成一個接近192并且是整百的或者是整百整十的一個數,那192可以看成190或者200,219就可以看成220或者200,但是對于去掉19個數變成200有一些同學有些不理解,覺得去的太多了,在做練習題時有很多同學只是把一個準確數看成幾百幾十想不到去掉十幾個數變成幾百,甚至還有的同學剛開始做估算題時直接把結果寫成準確數了。
針對這些情況我又在做題時又慢慢講解,通過幾次做題下來,大部分同學對于估算基本掌握了大部分同學能根據題目要求把一個準確數變成這樣一個數也可以看成那樣一個數了。只是還是有同學在做估算時把握不好。我需要再做進一步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