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刺殺騎士團長讀后感篇一
《刺殺騎士團長》的故事很簡單,寫的是一個中年(意識到自己也是中年好像有點沮喪,笑)男子,經歷妻子提出離婚的請求后獨身自駕去異地旅行,后又住在同學父親(名畫家)的舊宅,遇到的或現實或離奇的故事。書中村上一如之前的風格,孤僻卻又頗有女人緣的主人公,老唱機,不同的是,音樂由之前的爵士樂替換成了歌劇和鋼琴曲,而《唐璜》在書中占了頗大的比重。從捷豹到豐田,到沃爾沃,即使不開車的人也能感受到各種不同車的特性。
書中感觸頗深的主要是兩點:一是村上對繪畫及藝術理解的獨到之處,二是對人性的洞察,主人公對自己的和解。
先說繪畫:作為《刺殺騎士團長》小說本身出現的主要線索,名畫家創作的一幅被藏起但卻具有強烈震撼感的代表日本畫。而作者作為屈從商業肖像畫多年的畫家,最終在書中只畫了4幅畫:《免色的肖像》、《白色斯巴魯男子》、《秋川真理惠的肖像》、《雜木林中的洞》(唯一的風景畫)。隨著一步一步接近真相,我逐漸明白,《刺殺騎士團長》是雨田具彥為了安頓靈魂、醫治創傷的作品。《白色斯巴魯男子》是我身上的"雙重隱喻",是吞噬我正確情思的東西,即我的黑暗面。"你小子在哪里干了什么,我可是一清二楚",這是我的黑暗面最常跟我說的一句話。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雙重隱喻"存在,我們必須克服自己內心最恐懼的東西,才會獲得自己最希求的東西,即只有直面自己的黑暗面,才有可能打敗它。《刺殺騎士團長》是雨田具彥的救贖;《白色斯巴魯男子》則是我的救贖。書中繪畫的技法自不必說,村上肯定有仔細研究過油畫的步驟:從了解對象,想好構圖,到炭筆描線,上色,再層層疊加,這些都是畫畫基本的技法。
而個人覺得上升到藝術高度的有兩點:
1以無形勝有形。書中作為畫家的我,在畫對象前不是讓對象在面前坐著寫生,而是先進行交談,了解研究透人物本身,通過形體研究其神韻,了解其內心世界,抓住其最有代表性的神韻,然后再進行下筆,才能達到形神兼備的最高境界。這應該和作家描寫人物一樣,不求完全形似,但必須取其精髓,攻其一點,描寫其神韻,才能讓對象躍然紙上。
2作品知道什么時候是完成的,什么時候是不可完成的。書中的兩幅作品《白色斯巴魯男子》應該是剛起頭的半成品,只是顏色的堆砌,其中只能隱約看出人的輪廓,但里面的主角仿佛要從黑暗中走出,具有強烈的生命力。而另一幅《秋川真理惠的肖像》也介于完成和未完成之間,但我卻沒法再畫下去,同時也給了畫更多的生命力,象征著秋川真理惠漸漸由少女長成一個成熟女性的過程。而畫作把1歲的她永遠的記錄下。
其次是關于人性的洞察,更多的是書中人物對自己和這個世界的和解。一個是作為廢材畫家的中年男,在少年時便經受了最親的妹妹的去世(這點和《挪威的森林》男主的好友也是在男主少年時去世驚人相識),男主一直帶著對妹妹的回憶和自己沒有做點什么就讓妹妹死去的愧疚生活,知道結識了妻子,而追求妻子并與之結婚的理由竟然是因為妻子眼神深處閃爍著和妹妹類似的光芒。在生活6年后,妻子提出離婚,而主角沒有一句追問和情緒化,只是默默的收拾好隨身物品,開始長達幾個月的單身旅行。其實主角一直生活在妹妹的陰影和愧疚中,而在后面刺死騎士團長并由此救出真理惠后,這種愧疚才得到了解放,主角才正式和自己進行和解,才有了后續和前妻復合并一起生活下去的情景。
而黑暗的洞穴又代表什么呢?原始的本我。"一個人被關在又黑又窄的地方,最可怕的不是死,而是開始考慮自己可能永遠在這里活下去,那比什么都可怕,那么一想,就嚇得喘不過氣,就好像周圍墻壁擠壓過直接把自己壓癟擠死——便是這樣洶涌的錯覺,而要在那里活下去,人就必須想方設法跨越那種恐懼,即克服自己,為此就需要無限接近死亡"只有剝奪了你任何的感官,直面黑暗的恐懼,在那一刻你感覺到自己的渺小和無助,才能真正面對自己,克服自己,獲得新生,而這時出現的光才是真正的涅槃。
主人公借助黑暗的洞穴,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和和解之路,最終像書中說的,不管怎樣,我們要把時間拉到自己這邊。
刺殺騎士團長讀后感篇二
我不能算是“村上”迷,這幾年讀文學作品讀得也不多,除了毛姆和董橋外,似乎也沒有哪位作家會特別引起我的興趣。這次這么迫切地想讀《刺殺騎士團長》,大概是因為此前諸種媒體的鋪墊,尤其是以“承認南京大屠殺”、“日本右翼抨擊村上春樹”之類的噱頭作為賣點。而對于此前年年陪跑卻年年落選諾貝爾文學獎的村上春樹來說,我也想看看他會不會在新作里談論更多宏大敘事與國家個人的命運,畢竟在《1q84》的時候他已經隱隱約約地有擺脫以往小資青春的各種外加標簽。
不過,在通讀了一遍《刺殺騎士團長》后,我覺得村上似乎不打算延續《1q84》的風格,而更像在《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中對個人的深入探討。我一直都在刻意地去找村上對南京大屠殺的論述,但讀完了整個上冊都一無所獲。后來在下冊中才讀到一段間接的回憶,而對于一位中國讀者來說,所受到的震撼和沖擊幾乎是零,甚至有種“不過爾爾”的不上不下。鄙意看來,用這樣的噱頭做宣傳反而是凸顯出版商并沒有讀懂村上到底需要表達什么東西。
把時間拉回自己這邊。
所以這位準中年男人才會在好奇中爬上閣樓,發現了朋友父親從未發表的畫作《刺殺騎士團長》;才會在深夜為諸事不明的鈴聲驚擾,最后打開一個久未被挖掘的洞穴,找到一把孤零零的鈴鐺;才會接受一位身份不明卻無可抗拒的免色先生的要求,以自己的本心用抽象畫的方式為他畫肖像、以及跟他一起打開了引發之后故事的地洞;才會和自己的學生秋川真理惠一起,力圖為這一系列的事件圓上那漸為清晰的圓環。
一千個人可以解讀出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也可以解讀出一千個村上春樹。
不少評論中對村上新作的諸種理念和隱喻做了挖掘和剖析,但從我讀來,《刺殺騎士團長》的上部偏重現實性的描述。一個原本以為生活簡單幸福的中年畫家,卻在遭遇了接踵而至的變故后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與追求,最后意識到青春不在、時間有限,“必須把時間拉回自己這邊”,擺脫以往的束縛和限制,追求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所以他才隱居在朋友父親的鄉間房子,遠離世俗,聽黑膠唱片,畫自己想要的油畫。
完美的免色先生的出現,更多的像是引導“我”去發現內心的渴求。適時而恰到好處的提供資料,讓“我”慢慢地接觸到《刺殺騎士團長》畫作的隱喻和意義;而秋川真理惠更像是激發“我”重拾激情和勇氣的一個閥門,在下冊中“我”遵循騎士團長的指示,通過刺殺、尋覓未知的道路及最后回到那個被挖開的地洞,起因是為了拯救真理惠(此時她正躲在免色家里試圖了解免色是什么樣的人),而最后卻回到了事情的起點,重新觸發我去思考對待自己的人生追求、對待愛情及其他事務的態度和想法。
小說的最后,“我”又回到了妻子身邊(這里有一個魔幻色彩濃厚的故事插入,“我”在漫游途中理念穿越空間界限而使前妻懷孕,而懷孕后的前妻也離開了原來的男友,發現和“我”依舊余情未了),生下了可愛的女兒,也重拾肖像畫的就業來養家糊口。雖然生活似乎又回到了原來的軌道,可是心境卻已有了劇變后的平和。按照小說的說法,“我”終于把時間拉回自己這邊。
也許是巧合,也許是村上春樹在寫到這段時忽然打開了“四十歲前后的危機與應對”的記憶盒子,所以才在小說里用大量的篇幅去探討這個年齡的中年男人如何迷惘、困惑、矛盾、頹廢和尋找自我的過程。或許這正是我在讀《刺殺騎士團長》時忽然心有戚戚然的緣故:好的文學作品并不是那種華麗的辭藻和宏大的篇幅為標志,而是能夠最直接地擊中讀者內心的文字,無論長短。
所以從我的淺薄解讀來看,村上春樹依然還是在小說里討論著個人在這個日漸進步的社會中的孤獨和應對,繪畫、音樂、不厭其煩地描寫精美的飯食和酒水,都只是在這種尋找中的動作和途徑罷了。至于銷售廣告里的南京大屠殺主題,在我看來的反思其實很有限,也許村上春樹從始至終都沒有考慮過宏大敘事,他考慮的只有個體,只有自己。
不過,一部小說讀下來能有文字觸動自己的內心,已經是非常愉悅的閱讀經歷。更何況這部小說現實與魔幻同行的敘事,節奏感控制得當的上下起伏,已經足以對得起讀者的等待和享受其中的情節。
更何況,我耳邊始終回蕩著村上春樹的那句話。
努力地,把時間拉回自己這邊吧。
刺殺騎士團長讀后感篇三
這本書一口氣看完了。坦白講,作者真實的表達意圖可能我尚未明白。但我理解的《刺殺騎士團長》,實際上就是將自己過去的不堪“刺殺”,最后懂得與自己相處、與他人相處、與世界相處。男主(我竟然忘記了男主的名字)心中的“騎士團長”是死去的妹妹、是分崩離析的家庭、是逝去的愛人;免色心中的“騎士團長”是小惠,他一直割舍不下的是可能是自己的女兒;具顏的“騎士團長”則是理想(反抗法西斯)、是曾經深愛的女人......男主肯定是境界圓滿,達到了超脫的境界,能夠平和的接受自己、他人和這個社會了;免色最終尚未割舍心中的“執著”,內心承受著巨大的折磨,想要以自己的方式去改變、去獲取、去達到目的;具顏,我認為從他畫出《刺殺騎士團長》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超脫了,他心魔已死,固然能夠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日本畫畫家。有時候、有些事,只能認命,無論你怎么爭都爭不來,比如你愛的人不愛你了,你無法改變一個人的心意;比如你的親人去世了,無論你如何覺得世道不公,也無法挽回她的生命...除了接受,別無他法,否則內心便會接受午間的折磨。
但是反過來說,我更想把免色跟男主的性格結合起來,該爭取的爭取,該放下的放下。那樣便不至于后悔亦不至于煎熬。
另外,里面本身有很多拉丁詞匯被翻譯成日語,現在又被翻譯成中文,特別是一些名詞,看得有些晦澀,可能是我功力不夠深厚。體驗度稍差。
作者的描寫一如既往地細膩、甚至鋪陳的有些緩慢。但這就是村上村樹吧!
人都是在不斷地“否定”與“肯定”中成長的,接受過去的“否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不完美的他人與世界,便能真正地逍遙豁達。
那么,你心中的“騎士團長”又是什么呢?
刺殺騎士團長讀后感篇四
這本書一口氣看完了。坦白講,作者真實的表達意圖可能我尚未明白。但我理解的《刺殺騎士團長》,實際上就是將自己過去的不堪“刺殺”,最后懂得與自己相處、與他人相處、與世界相處。男主(我竟然忘記了男主的名字..)心中的“騎士團長”是死去的妹妹、是分崩離析的家庭、是逝去的愛人;免色心中的“騎士團長”是小惠,他一直割舍不下的是可能是自己的女兒;具顏的“騎士團長”則是理想(反抗法西斯)、是曾經深愛的女人......男主肯定是境界圓滿,達到了超脫的境界,能夠平和的接受自己、他人和這個社會了;免色最終尚未割舍心中的“執著”,內心承受著巨大的折磨,想要以自己的方式去改變、去獲取、去達到目的;具顏,我認為從他畫出《刺殺騎士團長》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超脫了,他心魔已死,固然能夠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日本畫畫家。有時候、有些事,只能認命,無論你怎么爭都爭不來,比如你愛的人不愛你了,你無法改變一個人的心意;比如你的親人去世了,無論你如何覺得世道不公,也無法挽回她的生命...除了接受,別無他法,否則內心便會接受午間的折磨。
但是反過來說,我更想把免色跟男主的性格結合起來,該爭取的爭取,該放下的放下。那樣便不至于后悔亦不至于煎熬。
另外,里面本身有很多拉丁詞匯被翻譯成日語,現在又被翻譯成中文,特別是一些名詞,看得有些晦澀,可能是我功力不夠深厚。體驗度稍差。
作者的描寫一如既往地細膩、甚至鋪陳的有些緩慢。但這就是村上村樹吧!
人都是在不斷地“否定”與“肯定”中成長的,接受過去的“否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不完美的他人與世界,便能真正地逍遙豁達。
那么,你心中的“騎士團長”又是什么呢?
刺殺騎士團長讀后感篇五
3月8日看到《刺殺騎士團長》在微信讀書和網易蝸牛讀書上上線,3月10日開始讀,3月11日讀完,為此我還在網易蝸牛讀書app上購買了時長,以前每天一小時我絕對夠用了,經常還用不完,而那幾天我等不及要讀完它。
果然還是喜歡村上的作品,到目前為止,能讓我一口氣讀完的實在還不多,我好像從最開始,就對他的作品沒有抵抗力,《1q84》那部長篇小說我也幾乎是一口氣讀完的,那時的我還沒那么熱愛閱讀,但這并不影響我喜歡村上春樹,很多人不喜歡他絮絮叨叨的講述方式,可我偏偏喜歡。
從閱讀數量上來看,我讀的并不多,但就我讀過的有限的幾部作品來看,他的作品個人特色還是挺明顯的,作品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和作品與作者自身之間的聯系,看得讓人回味無窮。
與其他作品的關聯:
謎一樣的少女。《刺殺騎士團長》里的秋山真理惠和《1q84》里的深繪里很像,她們與眾不同,且總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也總能知道別人不知道的事情,仿佛橫跨兩個世界,并能夠隨意穿梭。性格總是那么孤僻乖戾,跟人交流總有隔閡,但她們從不在意,或者說那不是屬于她的世界的事情,無需理會。她們超然其他一切人之上,不知為何村上對十幾歲的少女如此偏愛,并把她們放在如此高的位置上。
謎一樣的事物。《1q84》中無緣無故的兩個月亮,《刺殺騎士團長》中莫名其妙的一個搖鈴。他們都沒有緣由地出現,又不知不覺間消失,你琢磨不透它出現的意義,但是沒有它,這作品便不能存在,是像空氣一樣重要的東西。
毫無成就的中年男人。若用一個字形容那就是“頹”,離婚后自絕后路,把工作也辭了,搬到另一個地方去住,靠微薄的收入勉強度日,這樣低欲望的生活倒是令人羨慕,但長久來看,實在讓人焦慮。現實中這樣的生活,我們通常維持不了不多久,對毫無成就的中年男人的偏愛,也是村上作品的特點之一。
情人及其突然的消失。村上的作品基本上都離不開情人,他筆下的主人公總是會跟比自己大幾歲且有家室有孩子的女性維持著不錯的情人關系,而這位情人又會在某一天突然離開他,有時候會留下一言半語,有時候則悄無聲息。不知是不是因為自己的婚姻生活太過美滿,所以在作品中總想給予主人公一些不一樣的體驗。
本書中另一個主要人物——免色,讓我想起了村上的另一部作品《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在這部作品中除了主人公多崎作的朋友的名字里全都含有帶顏色的字,唯獨他沒有,這讓他耿耿于懷,而《刺殺騎士團長》這本書中直接出現了“免色”這樣的名字。讓人感覺:嗯,有意思,村上喜歡這樣玩。
與作者生活的關聯:
那是一九七八年四月一日下午一點半左右,那一天,在神宮球場的外場觀眾席上,我一個人一邊喝著啤酒,一邊觀看棒球比賽。
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他決定寫小說。一切都很隨意,很突然,甚至到開始寫的時候才發現自己連像樣的筆都沒有,于是去文具店買了一沓稿紙和一支筆。《刺殺騎士團長》這本書中,發生在主人公身上的變化也很突然,突然被妻子告知要離婚,立刻他就搬出去,并辭掉了之前的工作,還把手機扔了,好讓編輯找不到他,然后開車四處游蕩,最后借住在朋友父親的舊宅子里。前后轉換之大,之突然,誰之前不曾預料到的,就像他自己的經歷一樣。
書中主人公既不聰明,又不機靈,還有點木訥,是那種事業上沒成就也沒賺到錢,還被妻子拋棄的中年男人,靠著那一點興趣愛好和技能——畫畫,頹廢慘淡生活著。
老實說,連自己讀不覺得自己有經營才干,只不過覺得一旦失敗了便是窮途末路,才不顧一切拼命努力。勤勉、耐勞、不惜體力......倘若比作馬匹,我恐怕不是專事比賽的賽馬,而更接近于從事雜役的駑馬。
所以,我常常在想,他是不是在想象寫作失敗之后的生活,畢竟從概率上講,那樣生活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很有可能這匹駑馬做出的新選擇,讓他的整個人生發生了巨大負面變化,往后的生活并沒有比之前更好,相反,是更糟糕,就像他作品中的主人公,頹廢慘淡生活著,說不定也會被妻子拋棄。
我覺得這是他對自己另一種人生的想象,畢竟他書中的主人公跟他有一樣的愛好,什么音響啦,音樂啦,黑膠唱片啦,cd啦,總少不了,他把他的愛好都放進了作品中,我在讀的時候總是不自覺地給主人公安上村上本人的臉。
讀完之后的小感想:
1、長篇小說真的很長,我看到后面無臉男讓主人公給他畫肖像畫的時候,感覺自己在哪兒看過,但總想不起來,直到看完后從頭翻起,才發現就在本書開頭的引言中,作者寫到無臉男來找他畫肖像畫,整本書是以回憶的方式書寫而成的,這長篇小說真是長到讓我忘記是如何開始的。
2、有些部分的翻譯有些怪怪的,不過并不多。
3、村上春樹新作必看——這已成為我的習慣,只是不知道將近70歲的村上還能寫多久這樣的長篇小說,上一步《1q84》耗時7年,這部也一樣,寫長篇小說太費神了,對體能也是一大消耗。不過或許他早就料到如此,所以早早就開始鍛煉,現在看來馬拉松和鐵人三項也不是白練的。
刺殺騎士團長讀后感篇六
;摘要:《刺殺騎士團長》是村上春樹時隔七年的的長篇力作,作品一經發表就引起熱議,對作品的主題眾說紛紜,褒貶不一。對作品的非議主要由于作品中熔鑄了大量以往重要的“村上元素”,給人以“旋轉物語”之感,然而深讀下去發現并非如此。通過對文本的細讀和與其他作品的比較,發現村上從以往的對家庭叛逃到回歸;藝術理念上從偏向西方到對日本文化藝術的認同以及對生活與藝術的調和等可以看出村上在創作理念上的轉型,而在這些轉變的背后一定存在著某種原因。通過深入探究發現是由于村上隨著進入遲暮喚起內心對于家庭的渴望以及對日本作家身份的認同使得在創作上產生這些變化。通過此文章的分析希望能夠給研究村上春樹創作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議和視角。
關鍵詞:村上春樹;創作轉型;《刺殺騎士團長》
中圖分類號:1313. 074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刺殺騎士團長》是日本暢銷書小說家村上春樹于2017年發表的長篇小說,小說主要講述與妻子離婚后的獨身男主人公借住在好友父親家發現一幅名為《刺殺騎士團長》的畫而發生的一系列古怪事件,其中現實與幻境、歷史與現狀相互交錯,一個神秘的地洞、入夜古怪的鈴聲……節奏感強、趣味性強的同時也能了解到村上春樹一些形而上的思考。對于作品主題的討論熱度居高不下,但有學者指出這是村上的“二次創作”,只不過是將以往出現過的元素重新排列組合拼湊出來的產物罷了,是一次失敗的創作。比如同樣在《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中來回往返的虛實結構,《奇鳥行狀錄》中的“井”與“地洞”意象,《舞!舞!舞!》中的神秘少女與《刺殺》中的秋川真理惠以及村上筆下一貫的中年獨身男子形象等等都不難發現觫《刺殺》中蘊含大量以往的創作元素,重復是大忌,即便對于村上春樹這種知名作家也是如此,因此被認為是一次敗筆。然而通過深入研究發現在《刺殺騎士團長》中“大團圓”結局、日本志怪小說元素、日本畫元素都顯示出與他以往書寫的不同。
二、從家庭“出逃”到“回歸”
村上曾在采訪時說:“我的小說幾乎全是開放式結尾,或者說故事是在開放當中結束的。而這回我覺得有必要來一個‘閉合感覺。主人公最后同孩子一起生活,這向我提示了一個新的結論。”正如他本人所說,在《刺殺騎士團長》的結尾是一個相對大團圓的結局,我”與妻子重修舊好并且共同孕育非生物意義上的“我的女兒”,這是與他以往創作最明顯的一個不同點。以往在村上的筆下,家庭部分是缺失的,特別是父親的角色邊緣化甚至避之不談,這樣的書寫還是第一次。最經典的如《海邊的卡夫卡》,男主人公卡夫卡的名字是他自己起的,以取代父母對他的命名,他不斷活在父親對他“俄狄浦斯式”的詛咒中,于是想逃離便一個人去闖蕩世界,而且因為與父親的關系惡劣到極點所以他每次碰到年長的男性都會想象如果是自己的父親會怎么樣,這種家庭關系無疑是畸形的。
其實這與作者本人的經歷有關系,村上的父親村上千秋參與過日本的侵略戰爭,戰后良心蘇醒的他飽受戰爭創傷的影響導致村上千秋沉默寡言、郁郁寡歡,沒有扮演好一個父親的角色。冷淡的家庭氛圍使得村上春樹從小便缺乏正確的家庭觀,加上作為一個擁有濃厚人道主義精神的作家,他無法理解父親的過錯,因此他想逃離家庭,甚至為了避免父親與自己之間這種代際創傷而拒絕孕育下一代。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以往的書寫中存在著家庭或者父親角色的邊緣化了。
而在《刺殺騎士團長》中,故事最后“我”原諒了妻子的出軌行為重新生活在一起并一起撫養非生物意義上的“我”的孩子(實際是妻子與另外的男子所生),熟悉村上的讀者看到此處肯定是驚訝的,因為這太不是他的風格了。以往的作品他是以一種旁觀者加以冷漠的態度來書寫的,荒誕、疏離這種社會邊緣風格才是一貫有之的風格,畢竟關注個體尊嚴訴求是他一直以來所追求的,他也從不刻意構思故事情節,任由事物發展的結果往往造成故事結局的開放性。
三、對日本文化的認同
“我在青年時期開始寫小說時唯一的念頭就是逃離所謂的日本狀態,逃得越遠越好,我當時想使自己從日本人的詛咒中解脫出來,越遠越好……”,這話出自村上本人之口,村上春樹作為一個擁有強烈人性關懷精神的日本作家,由于其正視日本曾經所犯下的罪行致使他始終持有負罪感,對于日本是一種疏遠的態度。加上由于受到父親熱愛讀書的影響,村上從小便養成好讀書的習慣,但他卻并不喜歡日本文學,閱讀的大多是世界文學選集,受到了大量外國文學的影響。比如他本人非常喜歡雷蒙德.錢德勒、菲茨杰拉德、塞林格等作家,在他的創作中也或多或少的帶有他們的影子,因此在這種環境的熏陶下也使村上對西方文化心馳神往。作為一個日本作家,在村上的書寫中“和式”味道并不濃厚,比如創作風格中包含有“荒誕性”“悲劇意識”等美國現代寫作風格、小資情調以及內里充斥著大量的爵士樂、古典樂等西方音樂元素。
同樣的元素在《刺殺騎士團長》中也不難發現,主人公以畫西洋肖像畫為生,愛聽西方古典樂。但是在第一冊“顯現的理念篇”中“我”與神秘男子免色就午夜響起的詭異鈴聲有過這樣一段討論,免色說這很像日本江戶時代小說家上田秋成的《雨夜物語》中的情節,認為鈴聲是“入定”高僧的魂靈所造成的,后來談論到故事情節時免色說“上田秋成晚年達成的獨特的世界觀在這里得到濃墨重彩的反映。說是相當嘲諷的世界觀也未嘗不可。”作品突然拿上田秋成出來談論這是萬萬沒有想到的,畢竟以往作品中大多拿陀思妥耶夫斯基、海明威等西洋作家來舉例,上田秋成是日本志怪小說的代表人物,更多的代表著一種日本本土意識。其次,關于西洋畫與日本畫也有很大的篇幅的探討,是由畫家雨田具彥引發的。雨田具彥是“我”住的房子的主人,年輕時在維也納留學志于現代主義繪畫,可歸國后卻向日本畫轉變,免色與“我”便就日本畫的定義展開談論,“談到日本畫的精神恐怕任何人都無法那么輕易定義。說到底,日本畫這東西的形成本來就是折中性的。”“并非一開始就劃有一條像模像樣的線,而是作為外壓與內壓的接觸面在結果上生成的。”在這里試圖對日本畫下的定義其實體現了對日本的一個定位。日本在舊時先是汲取中國文化奠定“和魂漢才”的基礎,到了近代睜眼看世界學習先進的西方又打出了“和魂洋才”的口號,日本畫作為近代日本才出現的一個藝術理念,它的文化核心思想是“脫中抗歐”,可見與“作為內壓與外壓的接觸面在結果上生成的”日本畫的說法是吻合的,在這里以日本畫作為日本代表似乎是有意想通過對日本畫闡釋而向日本文化回歸。
另外,作品中對于自然景物的敏感程度極高,除去一般的環境描寫和烘托外,文中多次提及“蟲鳴”,“實在太靜了。靜寂過于深沉。雖是秋夜卻不聞蟲鳴”“然而今夜睜眼醒來時,競一聲蟲鳴也沒聽見。不可思議。”對于自然聲音的描寫作者十分的警惕,而這反復強調的“蟲鳴”引出下文詭異鈴聲的出現。對自然景物的細膩程度恰好印證了日本熱愛、敬畏自然的傳統,甚至由此誘發出了“物哀”文化。
四、創作轉型的原因
(一)遲暮之年,態度和緩
關于《刺殺騎士團長》的結局,不同的學者有不一樣的看法。林少華認為“小說這個結尾,明確顯示他要‘把慈悲和愛作為基調,來讓個體生命具有真正的尊嚴,同時為日本與東亞關系的迷局指出了唯一出口:慈悲與愛!‘相互仇視沒有任何好處!”林少華將這種團圓看作是村上一直以來訴諸個體尊嚴的體現,認為應以“愛”為基調和諧共處。但漢松在文章《歷史陰影下的文學與肖像畫——論村上春樹的《刺殺騎士團長》》中說道“小說善意玩笑般的大團圓結尾或許就是村上的一個美好愿景:結婚時無法與柚生育后代的“我”,卻在用“情念”讓她隔空懷孕并與妻子破鏡重圓”,他認為是村上通過團圓的結局來宣泄無法在現實中實現的情感。兩者的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還有一點不可忽視的是村上在創作這個作品的時候已是年近七十,隨著年歲的增加和情感經驗的沉淀,也許眼光和態度出現一種趨于緩和的傾向,也因此重新喚醒了內心對于家庭愛的渴望,更像是有種與自己和解的意味在里頭。要知道,即便村上富有人道主義精神但在他心中家庭的缺失仍是難以彌補的,但這次用愛和慈悲作為家庭和諧的基調看得出在他心中家庭的重要性慢慢浮現。
(二)對日本作家身份的認同
無論村上多么想逃離日本,但他畢竟是土生土長的日本人,即便他收到西方文學文化的影響但日式思維就奠定了他逃不開日本作家這個身份。對于村上這種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作家,完全置自己的國家不理是不可能的,況且他對暴力的追根溯源說到底不過是為了使日本不重蹈覆轍,想從根源上解決日本的暴力源頭。另外,對他影響最大的“阪神大地震”和“沙林毒氣事件”也在他的書寫中屢次出現,想通過這種創傷書寫來使人們災后重建心理防線。由此,對于日本文化產生歸屬感,幾乎未曾出現的日本本土文化終于在《刺殺騎士團長》中得到認可。村上提高了日本文化的比重,不再只是一味地追求西洋文化。
五、結語
《刺殺騎士團長》體現了村上春樹在創作理念上的轉型。由于已是遲暮之年,在心態上趨于和緩,渴望家庭便以“愛”來和解家庭矛盾使《刺殺騎士團長》形成大團圓結局。始終逃不開的日本作家身份使他清楚地重新認識日本作家身份的重要性,構建起一個“脫歐抗中”的屬于日本的文化理念,文中關于日本本土觀念的描寫正是這一點的體現,因此《刺殺騎士團長》絕不是一次簡單的“二次創作”。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徐穎(1997-).女,廣西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牡丹江師范學院,研究方向:日本文學。
相關熱詞搜索:;刺殺騎士團長讀后感篇七
周末窩在被窩里,把《刺殺騎士團長》看完了,這本書看得是真的很慢。書和人一樣:反復拿起,反復放下,零零散散,最后就索然無味了。所幸書是沒有脾氣的,它可以任你隨意擺弄。
這本書一開始看得是有點云里霧里,畫中的人物通過理念形體化出現在現實生活中,和你對話,引領你走入另一個世界,慢慢的剝開歷史的紗幔,傾聽一位風燭殘年老人內心最真實的孤獨與吶喊。
小說的魔力就是這樣,高潮未到之時,總是諜影重重,所以在真相迸發,情感噴薄浩浩湯湯之際,小溪匯入海洋,繼而驚濤駭浪,那種震撼,是無法想象的。
我在文中兩處有淚目。
一處是關于南京大屠殺的細節描寫,一雙冰冷的手感覺硬拉著你讓你親眼目睹一個處于政治道德情感漩渦之中糾結徘徊的青年拿起軍刀砍下一顆顆鮮血淋漓無辜者受難者的頭顱,一切只能旁觀,只能那樣做而已。
可能是吧,也可能都不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有很多,關于婚姻中靈與肉的抉擇,關于理念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邊界、關于歷史戰爭中人性的拷問,很多很多。
人人心中有場雨,你可以佇立,無人來擾,心情無比靜謐,這場雨,永遠不會止息。有些事,相信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