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陋室銘教案篇一
《陋室銘》是七年級下學期的一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構思巧妙、韻味深長而膾炙人口。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一種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1)知識目標:背誦并理解性默寫課文,掌握相關文言實詞;
(2)技能目標:與中考題目作無縫鏈接,正確完成相關題目;
(3)情感目標:通過理解作者那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舉一反三。
(1)教學重點:掌握相關文言實詞,及在不同文段中的不同含義。
(2)教學難點:對文章中心思想的分析理解。
一,出示復習目標:
1.熟練背誦,準確默寫課文。
2.積累文言詞句。
3.理解課文內容、主旨、手法。
4.反復練習,提升能力。
二,總體分析:
(1)作者回顧:劉禹錫,唐代散文家、詩人
(2)文體復習:銘是一種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三,背誦默寫
出示全文,讓全班同學默念一次,然后聯系初中學過的劉禹錫的其他兩首詩歌,作默寫拓展訓練。
(1)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作者:劉禹錫(唐)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2)秋詞·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四,詞語復習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名:有名靈:靈驗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這,是: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3)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上:長到,入:映入
(4)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鴻儒:學識淵博的人。白丁:沒有學問的人
(5)可以調素琴,閱金經。調:彈奏。 金經:佛經
(6)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絲竹:低俗吵鬧的音樂聲,亂:擾亂案牘:官府的公文
勞形:使身體勞累
中考鏈接:
(1),加點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c )。
a、斯是陋室、天將降大任于是人b、無案牘之勞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有龍則靈、學而不思則罔d、可以調素琴、皆以美于徐公
【解析】a:判斷詞是/這。 b:助詞,的/到。c:就。 d:可以/以為
(2).下而哪組句子中,紅色詞的意義相同?(b)
a:有仙則名/名之者誰? b:斯是陋室/微斯人,吾誰與歸
c:苔痕上階綠/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d:可以調素琴/吳廣素愛人
【解析】a:一為“出名”一為“取名” b:“斯”都是“這”
c:“上”一為“映入”一為“上等” d:“素”一為“不加裝飾”一為“平時”
五,重點句譯注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里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簡陋了)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中。
(3)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閱讀珍貴的佛經
(4)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沒有(嘈雜的)音樂聲擾亂雙耳,也沒有官府的公文來使身體勞累。
六,中心分析:
(1)開頭以兩個類比起興,以虛襯實,引出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領全篇。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上”“入”二字,化靜為動,生動傳神;“綠”“青”二字襯托出“陋室”環境的清新、優雅
(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交往之雅,襯托出主人才學高,品德高尚,也從日常交往方面寫出“陋室不陋”。
(4)“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寫日常生活。從正反兩面寫主人的情趣之雅,表明“惟吾德馨”,從側面寫“陋室”不“陋”。
(5)“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以古代賢人自況,表明“陋室”主人和古賢人有相同的志趣和抱負。
練習:中考默寫訓練: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寫出“陋室”環境清幽的句子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4.表明了主人不熱衷于名利的句子是: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5。作者用來自況的句子是: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七,全文中心小結:
本文通過簡要而生動地描述“陋室”內外的情景,并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
八,中考真題分析:
(1)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c)(20xx,湖南郴州)
a.結尾引用孔子的話來收束全文,突出自己就是和孔子同一類的君子。
b.作者從環境幽雅、交往高雅、生活情趣高雅三方面來表現陋室不陋。
c.“銘”是用于述功或勸勉的古代文體,作者為陋室作銘,顯然是為了表述自己對那些沉迷官場者的勸勉。
d.“何陋之有”巧妙回應開頭“惟吾德馨”,不將孔子原話全部引用,顯得含蓄無窮,引人深思。
【解析】提示:“銘”是用于述功或警戒自己的古代文體,作者為陋室作銘,是為了表達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警示自己保持高尚品德。
(2)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a.文首以山水類比,表明陋室也有山水般的“名”與“靈”;后文又以“諸葛廬”“子云亭”類比,表明三者均因主人德高而顯名。
b.“調素琴”與“無絲竹”,前者悅耳,暗示自得其樂的陋室生活;后者是作樂俗音,從正反兩面描寫的是同一情操,并不矛盾。
c.本文以兩個知名歷史人物的名室來類比陋室,說明陋室不陋是因為主人品德高尚,日后也能像諸葛亮一樣為國效力、建功立業
d.選文在描寫“陋室”時,重點突出了“陋室”環境之清幽寧靜和室內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解析】文章沒有抒發作者“日后也能像諸葛亮一樣為國效力、建功立業”的希望。
(3)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b )
a.作者用“山有仙為名山,水有龍成勝水”的觀點,自然引出“陋室”,突出“惟吾德馨”這個核心。
b.本文通過對“陋室”內外情景簡要而生動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和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
c.本文句式整齊,節奏分明,音韻諧美,讀起來抑揚頓挫,體現了一種整齊與錯綜相結合的和諧美。
d.全文議論起筆,推出“陋室”一語統攝全篇;次寫恬靜氣氛、往來人物、平常生活:無一“德”字,卻處處言“德”。
(20xx,湖北隨州市)
【解析】應是“德馨”一語統攝全篇。
九:作業:課后作業:完成《南方新中考》p80-81頁相關文段
十:結尾寄語: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幾簸自天涯
千淘萬漉雖辛苦,
吹盡狂沙始到金。
---劉禹錫《浪淘沙》
初中陋室銘教案篇二
學習目標
1、背誦并翻譯課文,掌握相關的文言詞語;學習陪襯比喻、托物言志的寫法。
2、疏通文意以學生自行翻譯為主,教師講解為輔;分析課文時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通過品味課文的語言來體會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
3.理解作者高潔的品質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難點
1.翻譯全文,掌握重點語句
2.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寫法
教學模式
教學理念:以合作探究為主,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模式:“學、探、測”教學模式
課時安排
1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以有關劉禹錫的故事導入。故事如下:
劉禹錫因革新,得罪了當朝權貴寵臣,被貶為安徽省和州通判。和州知縣策某是個勢利小人,他見劉禹錫被貶而來,便橫加刁難。先是安排劉禹錫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不埋怨,反而高興的撰寫了一聯貼于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爭思辯”。他的這一舉動氣壞了策知縣,策知縣又令衙門的書吏將劉禹錫的住所由城南門調至城北門,住房由三間縮小到一間半,而這一間半位于德勝河邊,附近有一排排的楊柳。劉禹錫見了此景,又作了一聯:“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他仍在此處讀書作文。策知縣氣得肺都要炸了,又和書吏商量,為劉禹錫在城中尋了一間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僅半年,連搬三次家。劉禹錫想此官欺人太甚了,便憤然提筆寫下《陋室銘》并請人刻于石上,立在門前,氣得策知縣一籌莫展,啞口無言。
轉眼千年已過,策知縣早已化作一抔黃土,而劉禹錫的《陋室銘》卻代代相傳,流芳百世,成為一篇膾炙人口的不朽之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劉禹錫的《陋室銘》
【二】明確學習目標
1、背誦并翻譯課文,掌握相關的文言詞語;學習陪襯比喻、托物言志的寫法。
2、疏通文意以學生自行翻譯為主,教師講解為輔;分析課文時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通過品味課文的語言來體會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
3.理解作者高潔的品質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作品、解題
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772—842),字夢得,貞元九年進士,唐代詩人,哲學家。洛陽(現在屬河南省)人,劉禹錫生活在安史之亂以后的中唐時期,關心社會現實,憂慮國計民生。唐順宗時,曾因參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運動(失敗)得罪了當朝的權貴,被貶為朗州司馬。后又連任連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陽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作品有《劉賓客集》。
解題:
銘,古代一種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
(特點:這種文體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句式工整且押韻。)
【四】自主導學
①教師范讀
②檢查預習
1、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音和停頓,并在課文中劃出押韻的字(韻腳),并說出押的是什么韻。
名靈馨青丁經形亭(ing)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德馨()鴻儒()苔痕()案牘()
3、指名讀文
4.請學生逐句翻譯課文。掌握重點詞語。
有仙則名:著名。有龍則靈:靈異:斯是陋室:這。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苔痕上階綠:長到。草色入帶青:映入。談笑有鴻儒:博學的人。往來無白丁: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無絲竹之亂耳:指琴瑟、策管等樂器,這里借代奏樂的聲音。無案牘之勞形:案牘:官府的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何隨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裝句,有什么簡陋的呢?
5、翻譯句子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
6、.全班齊讀
7、同學們對陋室總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8、“陋室”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
9、這八個字中哪兩個字最為關鍵?(德馨)
10、作者是一開篇就寫自己“德馨”的嗎?他是怎樣引出“德馨”的呢?
明確:前兩句以山水引出陋室,從而寫到“惟吾德馨”。
11、前兩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確:對偶、類比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簡介類比與興的有關知識。
討論:開頭的山、水、仙、龍各比喻什么?這樣寫目的是什么?(設喻引題,山、水喻陋室,仙、龍喻“德馨”,“惟吾德馨”一句點明主旨,統領全篇。)
12、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具體描寫陋室的`?(概括簡明)
明確:從三個方面來具體描寫陋室
即:(1)居室環境。(2)交往人物。(3)日常生活
【五】合作探究
1、文章如何描寫陋室環境呢?(“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1)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這個環境,有什么特點?(景:環境清幽)
(2)、體會“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上”和“入”的妙用,學生討論談看法。
(上,長—爬上;入,映入眼簾;擬人,以動寫靜,生動傳神把靜景寫活了,很有生氣,可見環境清幽安寧,作者由衷喜愛)
2、如何寫來往交友的?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出怎樣的場面?可用一兩個詞概括,也可用自己的話說說。
(博學的人,高雅的人,很有品位,談笑風生,突出“德馨”——友:交往高雅)
3、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怎樣?(“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4、討論,用自己的話說說。
(高雅、清靜、清悠、舒適;遠離世俗,遠離官場,高雅脫俗的生活——趣:生活恬適)
可見,從三個方面來具體寫陋室,即:(1)從自然環境的清幽。“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2)從交往人物的不俗。“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3)從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總之,作者描寫陋室環境、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
5、作者的“德馨”表現在何處?(“苔痕上階綠”至“無案牘之勞形”五句)
“苔痕”兩句——清幽寧靜,不染浮華。環境之雅
到這里來的人多不多?(不多。從“苔痕上階綠”可以看出)
到陋室來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鴻儒)
寫鴻儒是為了說明什么?“談笑”兩句——交往高雅脫俗交往之雅
朋友來了做些什么?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可以調素琴……勞形”四句——生活情趣高雅情趣之雅
托物言志:借助某事某物,闡發道理、抒發感情的一種寫作手法。
6、作者明明在頌自己的陋室,為什么又寫“諸葛廬”、“子云亭”?
(以“廬”、“亭”比“陋室”,以“諸葛、子云”自此)
7、作者自比“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干出一番事業。)
8、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個什么樣的人?(有遠大的抱負)
9、由此看來,這一句在表意上是“畫蛇添足”還是更進一層?
(更進一層,是“德馨”的深化)
全文結局“何陋之有?”照應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孔子云:何陋之有?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六】反饋檢測
1、作者明明在寫自己的陋室,為什么結尾還要寫“南陽諸葛廬”和“西蜀子云亭”?
討論明確:以“諸葛廬”“子云亭”作類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圣賢自況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諸葛廬、子云亭簡陋,以比陋室;諸葛亮、揚子云,品德高尚,志向遠大的古賢人,自比品德高尚,志向遠大,希望自己能成為諸葛亮、揚子云那樣有志向有抱負的人)
由此看來,此二句其實是德馨的深化,意思更進一層。
2、作者又引用孔子“何陋之有?”這句話照應了哪一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反詰點題
本文的題目是《陋室銘》,那么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呢?請從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語句。討論明確:陋室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難道陋室真的就不簡陋嗎?學生暢談
(房子簡陋,因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感覺簡陋了)
3、為什么作者只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這句話的后半句,略去了前半句?
討論明確:言外之意是說:“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貧樂道,所住的陋室也就不陋了。突出品德高尚,可見安貧樂道的情趣,符合銘的文體特點——簡潔,含蓄。
以孔子的話作為結尾,有畫龍點睛、總結全文之妙,與篇首的“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有力地表現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為陋的高尚情操。從生活感受、生活情趣看,陋室不陋,表現安貧樂道、高潔偉岸的節操。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初中陋室銘教案篇三
1、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
2、體會精妙新穎的構思。
3、當堂背誦全文教學重點:通過朗讀,引導學生完成當堂背誦教學難點:指導學生對文章精妙新穎構思的分析
一課時
1、師:提一個問題讓大家選擇一下:設有一個王公大廈,要得到它,須說若干句違背自己良心的話,做若干件傷天害理的事;設有一簡陋室,那里綠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擁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個?
2、簡介作者、解題,揭示目標:銘文體的初步認識,作者介紹,找尋壓韻。
1、學生自由讀。
2、指名讀(注意正音、句讀)。
3、教師范讀。
4、齊讀。
1、自由讀課文或默看注釋,理解句意,讀懂課文。遇到疑難,互相討論。
時間:5分鐘。(教師巡視,解決疑難)。
2、學生質疑,教師引導學生解決。
3、指名粗譯課文(分組譯文,最后一句教師承包)
4、齊讀課文,形成完整印象。師:陋室陋嗎?生:不陋。
5、師:那么,本文又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述陋室不陋的.?試結合文章的語言加以分析。
(1)讓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大聲朗讀,并說說為什么喜歡?陋室銘 劉禹錫
山水比興引陋室—馨
對偶擬人描環境——青
襯托對仗夸朋友——雅實對比話生活——靜
類比暗含立志向——高
引經據典表態度——樂
(2)小結寫法:托物言志(板書:托物言志)投影:“托物言志”是指通過描寫客觀事物,寄托、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
(3)齊讀,體會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學生互相背誦師生競賽學生齊背
初中陋室銘教案篇四
1、感受作品的韻味情調
2、品析作品的思想內容
3、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一、導語
我國是禮儀之邦,是詩的國度,詩歌在古代文學史上成就最高、影響最大,部分詩人也擁有人們的高度贊譽:
詩仙————李白
詩圣————杜甫
詩佛————王維
詩豪————?
詩豪劉禹錫,我國唐代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參與王叔文集團革新運動失敗以后,被貶到和州當刺史。按照慣例,他到和州應該在縣衙擁有九間房子,由于縣令的刁難,卻被安排在城南面江水立的三間房自里,面對滔滔的江水,他詩興大發,寫下“面對大江觀百帆,身在和州思爭辯的豪邁詩篇,也因此激怒縣令,被迫搬遷到城北僅一間半的小屋。這里環境宜人,他為此寫出了“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超俗詩章,又再度激怒了縣令,不得不住進僅容一床、一桌、一椅是斗屋陋室。半年三遷居,且越遷越小的窘迫境遇沒使他怨天尤人,而是奮筆寫下了傳世佳作《陋室銘》。讓我們一同走進他的陋室,看看它有什么特別。
二、整體感知
誦讀文本,品析音律美。
1、分組誦讀,互動正音
————吾、馨、儒
2、教師范讀,注意節奏,并看看每句最后一個字之間有什么共同特點?
————名、靈、馨、青、經、形
————押韻:每句末尾一個字韻母相同或相近
3、全班齊讀,速讀成背
三、研讀
1、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經過一翻誦讀相信同學們對詩豪的“陋室”已有了總體認識,它的獨特之處在于?
————陋室不陋
2、陋室為什么又不陋呢?(原文)
————惟吾德馨
————山因仙而出名,水因龍而靈氣,為此可得出“室因德而馨(芳香、有名),我們也可說“室不在華,有德則馨”(類推出中心)。
3、剛才我們知道了陋室是因為“德”(主人品德高尚)而“馨”(不陋),在文章中“德”“馨”具體表現在什么地方呢?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1)、環境優雅(世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
————上、入:人格畫
————綠:使臺階碧綠
青:使窗簾青翠
(2)交往文雅
①、如此優雅的.環境里,來的人多嗎?來的又是些什么人?
————少(苔痕上階綠)。
————是鴻儒(知識淵博、品德高尚的人)不是白丁(學識淺薄,品德低下的人)。
②、從交往中可不可以看出“斯是陋室”的主人是個什么人?
————博學之士,高雅之人。
(3)情趣高雅
置身于優雅之鏡,偶爾文雅之士闊論外,簡陋陳設的主人干什么、想什么呢?
做 自樂 調(彈奏)素(樸素)琴、閱金經(佛家經典)。
想 超俗 無絲竹(音樂)亂(使……煩亂)耳、無案牘(公文-官職)勞(使……勞費)形(身心)。
4、佇立于草叢之中、布滿苔痕、僅容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屋陋室,在“吾”的眼里卻顯得優雅,再其加交往的高雅、情趣的優雅,以充分地證明了“吾”品德的高尚。為何還寫“難言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呢?
————廬(三顧茅廬)草屋 孔明 出名
————室比廬、亭,自比圣人
從此我們可看出作者給陋室作銘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表達什么情懷?
————陋室——志——安貧樂道、高潔傲岸
————托物言志——借助某種事物來抒發感情
————銘:就是記載,古代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公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篇幅短小、行文用、意蘊深刻。
5、賞析《陋室銘》仿寫
——賞析
教室銘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唯我閑情。小說傳得快,雜志翻得勤,琢磨打籃球,尋思游戲廳,可以打瞌睡,觀窗景。無書聲之亂耳,無復習之勞心,自習說閑話,講課聽不進。心里說,混帳文憑。
學生銘
天賦不高,有志則行,成績不佳,發奮則靈。斯是求學,唯苦唯勤,讀書破萬卷,求知憑悟性,談笑添學問,思辯助長進,可以明事理,冶性情,無世俗之亂耳,有墨香之賞心。學海巧為舟,書山行捷徑,吾輩云:“何樂不為?”
——搜集古代名人的,撰寫自己座右銘。
初中陋室銘教案篇五
l、背誦課文,積累名句。
2、理解課文內容,掌握重點詞句的解釋
3、體會作者借陋室抒發的感情,學習古人不幕榮利、安貧樂道的高尚節操
l、背誦課文,積累名句。
2、理解課文內容,掌握重點詞句的解釋。
3、體會作者借陋室抒發的感情,學習古人不幕榮利、安貧樂道的高尚節操
1、本文主旨句: 全文點睛句:
2、描寫陋室環境的句子是:
3、表現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4、作者在文中把自己與古代賢士相比,表現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話是:
5、《陋室銘》中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6、文中表現作者對自己擺脫了喧囂生活和繁雜公務的欣喜之情的語句是:
7、本文中心思想:本文通過對居室情景描繪,極力形容陋室 ,表達了作者的愿望和____的情趣。
1、文章的作者是___朝詩人_____ ,____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__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是用韻的。
2、解釋加橫線的字。
鴻儒( )無案牘這勞形( )( )( )惟吾德馨( ) 調素琴( ) 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 )白丁( )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 )。
初中陋室銘教案篇六
1、了解有關劉禹錫的文學常識;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識記重點文言詞語;背誦、默寫全文。
2、了解作者,背誦默寫全文,體會托物言志及反向立意的寫作手法。
3、理解主旨;領會文章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
4、學習作者安貧樂道的生活樂趣,培養自己高潔的情操。
:目標1.
:目標2.
:朗讀、研討。
課型:新授課。
課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時,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為喻,寫得比較含蓄,這叫做“托物言志”。這篇短文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優美,意味深遠。學習時要反復誦讀,用心品味,以充分領略作者的情懷,同時,也要認識這種情懷產生的社會背景。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陋室,作者給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簡陋的屋子。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陋室銘”即給陋室作的銘。
3、作者: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字夢得,晚年自號“廬山人”,洛陽人。有《劉夢得文集》傳世。著名的詩作有《竹枝詞》、《西塞山懷古》、《秋詞》、《浪淘沙》等。
4、關于劉禹錫陋室的處所,目前有兩種說法。一說在河北定縣,一說在安徽和縣。持“定縣”說的理由是,劉禹錫是中山人,今定縣南三里莊有陋室存世;持“和縣”說的根據是,劉禹錫曾任和州刺史,和縣城中也有一陋室。
一般認為,和縣的陋室與劉禹錫關系更為密切。
和縣的陋室,是劉禹錫于長慶四年(824)至寶歷二年(826)在和州刺史任上修筑的。《歷陽典錄》載:“陋室,在和州治內,唐和州刺史劉禹錫建。有銘,柳公權書碑。”和縣與采石隔江相望,地處沖要,唐末黃巢起義、宋金戰爭、元末農民起義都曾在此渡江或作戰。晚唐以后,和州屢遭兵滅,陋室連同碑銘遂毀于兵火。劉禹錫之后,很少再見到有以此為題而諷詠成章的大概正是由于這個緣故。
5、學習生字詞:
苔痕(tái)案牘(dú)鴻儒(rú)唯吾德馨(xīn)
1、古今異義:
(1)、無案牘之勞形。(形:身。今義為樣子。)
(2)、唯吾德馨。(馨:美好,今義為芳香。)
(3)、無絲竹之亂耳。(絲竹:琴瑟,簫笛等管弦樂器,這里指奏樂的聲音。今義為絲綢和竹子。)
(4)、談笑有鴻儒(鴻:大,淵博。今常指鴻雁,書信。)
2、詞類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名詞“名”,形容詞“靈”受副詞“則”修飾,用作動詞,出名,帶有靈異。)
(2)、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形容詞“亂”,動詞“勞”均為使動用法。“使……亂”,“使……勞累”。)
3、特殊句式:
倒裝句:何陋之有?(賓語前置。“何陋之有”即“有何陋”。)
本文通過“山”、“水”、“仙”、“龍”引出“陋室”,經過一番環境描寫、交友的敘述、志趣的抒發,直至篇末以諸葛、楊雄自況,展示了作者高潔的志行和安貧樂道的意趣。
文中的比興手法,將室陋而不以為陋,反以為“馨”的高潔偉岸的節操凸現出來。文中一系列的'對偶短句、否定句,表現了作者的情懷,特別是最后的用類比引出諸葛亮、揚子云,用所居之室同這些名人居住的“草廬”、“玄亭”媲美,不僅肯定此室不陋,還隱隱與名人自況,進一步表達了作者的情趣。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文辭精練,讀來鏗鏘有力。“陋室”,簡陋的屋子。題目簡潔,點明寫作的內容。
1、教師范讀,指名朗讀課文。
2、理清條理,課文可以分為幾層?
第一層:開頭到“唯吾德馨”。點明主旨“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作者以“山”“水”起筆,引出陋室。陋室之所以不陋,在于室主人的品德高尚。
第二層:“苔痕上階綠”到“無案牘之勞形”,緊扣“唯吾德馨”從環境清靜、優雅,室中人博學多識,生活情趣高雅脫俗三個方面寫陋室不陋。具體表現陋室主人的高潔偉岸的情操,儒雅的賓客,高雅情景的室中樂事。
第三層:運用類比法,暗示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抱負和節操,與開頭“唯吾德馨”,遙相呼應,強調陋室不陋。
初中陋室銘教案篇七
了解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并引導學生學會正確分析與評價。
1、 了解與認識作者情操
2、 文言詞語的積累
3、 語言優美、音調鏗鏘的銘體文特色
由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與教室或自己的書房、臥室日日相處,它們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說起。
1、 在讀完以后,你對全文的印象如何?學生在這里可能有三種答案:陋、不陋、陋而不陋。如果答“陋”則以下設計2、3暫時不講,如答“不陋”與“陋而不陋”可順次展開。
2、 為什么(陋而)不陋?這里哪兩個字是最為關鍵的?
3、 作者的德馨體現在何處?
如果學生一下不易答出,可提出以下問題作為提示:與他交往的人多嗎?都是哪些人?為什么要寫這些人?
這里順便交代,劉禹錫曾與韓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人交好,并有大量詩文傳世,如我們非常熟悉的<<逢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4、 由此可見,室主人的志趣如何?
5、 作者為何又寫了諸葛亮的草廬、揚子云作用何在?
6、 由此可見,室主人是什么樣的人?
7、 由此可見,文章最后一句是不是“添足”?
1、 介紹.寫作背景:劉禹錫在和縣的經歷。
2、 回憶劉禹錫的其他詩文,并回憶、品評其中思想 。
3、 讀文中用典,了解典故意義。
4、 小結。
結合注釋一中對銘的介紹,師生共同討論文中押韻、對偶、比興等方法。
1、 如今物質生活高度豐富,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達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2、 我們在電視中常看到則廣告:“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禮不在多,貼心才行;中脈蜂靈,正在流行。”請品析此廣告,并仿寫一則。
板書設計
景 環境清幽
陋 友 交往不俗 不陋
趣 情趣高雅
初中陋室銘教案篇八
1、掌握作者。
2、掌握本課實詞重點語句。
3、能順暢的翻譯課文。
4、能用原文回答問題。
5、背誦課文。
同目標2、3、4。
一、以《酬樂天揚州席上出逢見贈》導入,學生介紹作者。
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官接監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后,被貶官降職多次。他與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劉賓客集》。這篇《陋室銘》是他貶為和州刺史時在任上寫的。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檢查預習
1. 讀準字音
2. 朗讀課文,可采取多種方法朗讀,如老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學生個別讀、集體朗讀等。
3.
四、學生分小組進入網絡完成學習任務。
1、請學生逐句翻譯課文。掌握重點詞語。
有仙則名:著名。 有龍則靈:靈異。
斯是陋室: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階綠:長到。 草色入簾青:映入。
談笑有鴻儒:博學的人。 往來無白丁: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
無絲竹之亂耳:指琴瑟、管弦等樂器,這里借代奏樂的聲音。
無案牘之勞形:案牘:官府的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裝句,有什么簡陋的呢?
2、提問:“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什么修辭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3、提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兩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義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室陋,另一層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為陋室增光添采。
4、提問:“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是寫什么?
寫陋室幽雅恬靜的自然環境。
5、提問:“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寫什么?
寫陋室來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樣的高雅。
6、提問:“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幾句寫什么?
寫室中事。可見主人高雅脫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7、提問:“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這兩句寫什么?
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8、提問:“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寫什么?
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簡陋了。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四、完成課堂反饋
初中陋室銘教案篇九
1、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類比寫法。
2、理解“駢句”的特點,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感受優美的語言,達到當堂成頌。
3、學習作者不慕名稱利,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熱愛追求美好健康的生活。
4、以啟發式導學,突出學生主體,采用媒體手段(自制課件)輔助教學。
5、教學以“讀”為主線:扣住“初讀———認讀———精讀———創讀”四個環節,以“讀”貫穿始終。
6、巧設提問以啟發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拓開學生思路,發展學生智力。
7、導讀過程注重突出語言表達能力訓練、語言感悟能力訓練、創造思維能力訓練,以達到“教會——學會——會學”的目的。
1、教師采訪學生,由學生書房談起,讓學生口頭描繪一下自己的書房。
2、引出課題:作者以“陋室”作銘,而在我們的想象中陋室會陋成什么樣子?誰能描繪一下你相象中的陋室?
3、者筆下的陋室究竟是個什么樣,是不是陋得一無所有?
4、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聽老師范背課文,想一想你對課文哪些地方感受最深。
1、讓學生復習有關資料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的時代背景。
2、結合注釋學習“銘”這一古代文體。
明確: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3、組織學生朗讀課文,教師指導朗讀要領:讀準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4、學生分小組活動,借助注釋疏通文意,有質疑處請教老師。
1、文章開頭兩句比較通俗,請學生說說這兩句的意思。
明確:名——有名氣;靈——有靈異。
2、開篇用有仙之山、有龍之水比喻什么?
明確:陋室。表明陋室也有“名”與“靈”的'性質。
3、作者以“仙”、“龍”暗喻什么?
明確:德!
4、文章寫出“山”、“水”、“仙”、“龍”其目的是引出什么內容?明確:惟吾德馨。
5、說明:由物及人的、由景及事的寫法叫比興。
引導:陋室狹小簡陋,作者卻很喜歡它,這一定有其中的奧妙。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6、學生齊讀(苔痕上階綠……勞形)
指導:要講究朗讀節奏,依據句與句之間的聯系和句意來確定停頓時長。
駢句的特點:字數相同,意思相對。讀駢句要掌握節奏特點,一般按句意劃分節奏,韻腳要讀出延長音。如:名、靈、馨、青、丁、經、形、亭等。
7、文中是怎樣描寫陋室環境的?找出詩句,并談一談自己的理解。
明確:室中之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引導:青苔長上臺階使臺階變綠,草色映入竹簾使室內呈青。綠苔、青草,多么美的色彩!顯得恬靜、雅致,真使人看了悅目爽心,心曠神怡!這是詩的意境,畫的情趣。
8、詩乃語言精品,“青”與“綠”是詩人筆下的愛物,我們學過許多含“青”與“綠”字眼的名句,請學生舉出幾句。如: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過故人莊》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次北固山下》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書湖陰先生壁》
9、作者描繪了陋室恬靜、雅致的自然環境,還有比這更愜意的精神寄托嗎?請大家找出來。
明確:室中之人——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室中之事——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10、室主人常同一些什么樣的人交往?
明確:有學問的人(鴻儒)
11、室主人的精神寄托是做些什么事?
明確:邀客談笑,窗下撫琴,展卷讀經,樂而忘憂,尋求超凡脫俗的真諦。
12、在室主人的心目中陋室是否顯得很陋呢?
引導:陋室之中有如此悅目之美景,又有許多可以暢懷大知音以及爽心的雅事,如此種種不俗,無他煩惱,哪有陋之感覺呢!
13、作者為了表白自己身居陋室卻其樂無窮,并同歷代名人為鑒,誰可以談這兩位名人的故事?
明確:作者用類比的方法引出人們所推宗敬仰的諸葛亮、揚子云,以自己所居之室同兩位名人居室“草廬”、“玄亭”媲美。可言是:蓬蒿之下有蘭香,茅茨之屋有公王。
14、學生分組朗誦(要求:注重語氣和節奏,要讀出感情。)
15、課文結尾作者引用孔子的話“何陋之有”作結。這是一個什么語氣的句子?引用這句話的用意是強調什么?
明確:反問語氣。用意是強調陋室不陋。
16、陋室不陋的根本是惟吾德馨,那么全文中起到統領作用的一個詞語是什么?
明確:德馨
17、本文融情、理、事、人、景、物為一體。運用寸托、類比、比喻等多種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十分講究對仗和煉句煉字,具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好文章我們要多讀,下面請大家欣賞地齊背課文。(要求:把穩節奏、讀出感情)
18、文題擴展:
(1)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后,從中能得到什么啟示?在當今物質較為豐富的現代生活中,你將如何去面對?(分小組討論,請英雄登場)
(2)學生活動:每位學生寫一到兩句名言以指引生活航標。教師抽出有特色的句子自由地組成散文詩,當場誦讀。激起學生學習熱潮。
19、反饋與調節:(采取小組搶答、小組接龍等形式)
(1)、有一句詩曰:“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本文中與意思相同的句子是什么?
(2)、能表達全文主旨意思的是哪一項?
b、作者保持高尚節操的愿望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c、世人保持高尚節操的愿望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d、作者希望自己象諸葛亮、揚子云一樣居住簡陋臥室,以便受世人景仰。
20、課文闡明了陋室不陋的結論,這是一種反向立意寫法文中不直接寫陋室如何“陋”,而是用“德馨”將此“陋”作了徹底否定。這種構思很精妙,下面請同學們從生活中搜集素材,以“傻哥不傻”為題寫一400字作文。
初中陋室銘教案篇十
知識目標:
1、掌握作者劉禹錫等背景資料和文體等文學常識;
2、疏通文意、識記重點的文言字詞(實詞的意義和虛詞的用法)
3、當堂背誦短文
4、加強朗讀指導,提高朗讀能力
能力目標:
1、以讀促品,以品帶讀,讀品結合,理解主旨。
2、通過討論、資料助讀,理解句子的內涵。
3、理解托物言志、比喻起興、類比自況、引用名言的作用。
德育目標:深刻理解文章主旨,學習作者安貧樂道、不慕名利的志趣情懷,培養學生高潔的情操。
1以讀促品,以品帶讀,讀品結合,理解主旨
2、能譯讀課文,掌握重要的實詞和虛詞
:理解托物言志、比喻起興、類比自況、引用名言的作用,體會文章精致的表達。
<一>導入:同學們,這是我們班的兩幅立軸,康星同學的立軸書寫的是“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張韻同學的立軸書寫的'是“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你們認為哪副作品上的字更適合作為座右銘呢?為什么?
<二>解題: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是歌功頌德的文字,一般都是用韻的,后來成為一種文體。
朗讀課下注解銘的定義,圈畫詞語:警戒自己、歌功頌德
<三>作者簡介:1,簡單介紹生平(見投影)劉禹錫,唐代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因參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運動,失敗后被貶到外地做官20多年,《陋室銘》就是他被貶至安徽和州所寫。
2,聯系作者的作品《酬樂天楊州初逢席上見贈》知曉劉禹錫的漫長的貶謫生涯、辛苦輾轉,聯系《秋詞》讓學生體會作者是一個心氣極高、進退自如的詩豪。
<四>初讀課文
1、讀準字音
要求:學生散讀課文,注意投影上給定的字音,能流暢地朗讀全文
全班集體朗讀
2、讀準節奏
要求:教師作出示范,學生自由讀課文,要能讀出節奏
學生個別示范讀,其余學生、教師作點評。
3、讀準虛詞“之”
投影: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何陋之有
指導朗讀:讀準虛詞,文言的味道就讀出來了,前兩個“之”,作用是取消句子獨立性,起舒緩語氣的作用,要輕讀,后一個“之”,用在反問句中,語氣強烈,要重讀。
學生練讀
<五>譯讀課文:讀懂全文句意
要求:譯讀課文,疏通文意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有效的方法,請根據課文下的注解與老師補充的注解,大聲譯讀全文。
投影:在:在于。
名:出名,有名。
則:就是。
靈:靈異,神奇。文中作動詞,意思是成了靈異的水
亂:使。.。.。.。擾亂
勞:使。.。.。.。勞累
絲竹:琴瑟、簫笛等樂器。這里指奏樂的聲音
案牘:古代用來寫字的木簡。這里指官府的公文
注:文中把絲竹解釋成:琴瑟、簫管等樂器,個人覺得概念有誤,還是琴瑟、簫笛等樂器比較妥當。
當堂檢測:要求學生說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3)孔子云:“何陋之有?”
<六>品讀課文:解讀作者對陋室的多角度描繪,體會作者“不慕名利,安貧樂道”的情懷。
1、找出文中作者描寫陋室的語句,想一想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寫陋室的?
室中景、室中人、室中事
2、品讀“室中景”
“上”“入”用了擬人手法,化靜為動,請你由“上”“入”聯想開去,結合原句,展開想象,描述陋室的環境。
你能用一個詞語形容這樣的環境嗎?
板書:環境清幽
指導朗讀:“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3、品讀“室中人”
古人云“欲知其人先觀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與作者交往的都是文人、名士,可見作者是什么人?大家在一起談論會什么?為什么而高興呢?
小結:作者是一個情趣高雅的人。
板書:情趣高雅
指導朗讀:“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4、品讀“室中事”
(1)品讀實寫句“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對今人彈琴做調查:班上會彈琴的請舉手,知道彈琴能考級的請舉手
小結:今人彈琴更多的時候是為了自己擁有一項技能,所以更多的時候我們盼望把琴聲留給舞臺,那古人呢?
投影:竹里館
(唐)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江上琴興
(唐)常建
江上調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萬木澄幽陰。
思考:古人為何要在皎皎明月下、凄清的江風中獨自撫琴?
小結:作者也是如此,彈琴能讓一顆被俗務纏繞的心完完全全地安靜下來,徹徹底底地放空。
思考:劉禹錫不信佛,為什么要閱讀佛經?
資料助讀:
投影:我常常想,浩如瀚海的佛教經典,其實是在講心靈的種種塵垢和種種磨洗的方法。
(2)品讀虛寫句“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思考:絲竹出現在什么場合,代表著什么生活?案牘出現在哪兒,代表著什么生活?
小結:作者只求內心的寧靜與潔凈,根本不把富貴與功名放在心上,一定是個心靈清雅的詩人。
初中陋室銘教案篇十一
有句俗話叫做“金屋,銀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盡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詩人劉禹錫也自稱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們今天就來參觀一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陽,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運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安徽和州通判。晚年升為太子賓客,所以世稱劉賓客。他和柳宗元友誼很深,與白居易也非常友好。他的詩文都很出色,《秋詞》《陋室銘》都是傳世佳作,他的詩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深寓哲理,膾炙人口,為世代所傳誦。有《劉夢得文集》、《劉賓客文集》、《劉禹錫集》傳世。
貞元九年(793),劉禹錫中進士后,官至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可謂官運亨通。后因他參加王叔文的永貞革新運動,得罪了當朝權貴寵臣,被德宗皇帝貶至安徽和州當通判。按規定,通判應在縣衙里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可和州知縣看人下菜碟,見這位詩人是從上面貶下來的軟柿子,就故意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沒有埋怨,反而還撰寫了一幅對聯貼于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這個舉動可氣壞了知縣,于是他將劉禹錫的住所由城南調到城北,并把房屋從三間縮小到一間半。新宅臨河,
楊柳依依,劉禹錫觸景生情,又寫了一幅對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見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調到城中,而且只給他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光,搬了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狹小,一次比一次簡陋,全家老小根本無法安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劉禹錫提筆寫下了《陋室銘》這篇文章,并請他的好朋友,當時的大書法家柳公權書碑勒石,立于門前,以示“紀念”,一時轟動朝野。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陋室,意思是簡陋的房子。“陋室銘”的意思就是通過對陋室的描繪和議論表達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1;這篇文章是押韻的。先找出文章的韻腳
答:名、靈、馨、青、丁、經、形、亭,明確基本押ing韻,2;開頭的山、水、仙、龍各比喻什么?這樣寫目的是什么?
答;,山、水喻陋室,仙、龍喻“德馨”,運用比喻和類比引出陋室。 3;同學們對陋室總的印象如何?
答;陋室不陋
4;“陋室”為什么“不陋”?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惟吾德馨”一句點明主旨,統領全篇。“德馨”是本文文眼。
5;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具體描寫陋室的?
答;(1)居室環境。(2)交往人物。(3)日常生活
6;文章如何描寫陋室環境呢?
答;“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這里是寫陋室的優美的自然環境,
一“綠”一“青”,色彩清麗,生意盎然。
7;這個環境,有什么特點?
答;幽雅恬靜
8;“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上”和“入”的妙用,討論談看法。答;上,長—爬上;入,映入眼簾;擬人,以動寫靜,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苔蘚”也想從臺階爬到陋室,聽聽主人在說些什么;“草色”也想從窗戶窺視主人在干些什么。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讓人覺得春意正濃,生機盎然。
9;.對居室周圍環境的'描寫,與表明作者“德馨”有什么關系?
答;“綠苔漫上階沿,青草長滿庭院”,表明作者安居陋室,恬然自得,絲毫不感到荒涼、寂寞。這種心境,正是“德馨”的反映。
10;到這里來的人多嗎?從那里可以看出?
答;不多。從“苔痕上階綠”可以看出
11;到陋室來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
答;鴻儒
12;作者為什么要寫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
答;寫自己的朋友是博學之士、高雅之士,明寫朋友實是顯現自己“德馨”。與高雅之人交往的必是高雅之人。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
丁。”這是寫與室主人交往的人物,博學的人,高雅的人,很有品位,談笑風生,以交往高雅,來突出自己“德馨”。
13;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
答;調素琴、閱金經。
14;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
答;高雅。在陋室里,興致所至,可以彈彈古琴,看看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也沒有繁冗的公文勞累身心。這是寫主人的生活情趣。這兩句中,有正面描寫即實寫的句子,“可以調素琴,閱金經”;也有反面描寫即虛寫的句子,“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可以調素琴”與“無絲竹之亂耳”對應,“閱金經”與“無案牘之勞形”相對應。這樣正反對照,虛實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閑適、安貧樂道的高雅情趣。 小結;總之,作者從(1)從自然環境的幽雅。“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2)從交往人物的儒雅。“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3)從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寫出了陋室不陋,這正體現了作者的“德馨”。
15;作者明明在頌自己的陋室,為什么又寫“諸葛廬”、“子云亭”?答;作者采用了類比的表現手法,用歷史上諸葛亮和揚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原來也是陋室,由于它們的主人德才兼備而聞名天下,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希望自己能成為諸葛亮、揚子云那樣有志向有抱負的人,
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16;結尾引用孔子的話有什么作用?
答;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說:“那里太簡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以孔子的話作為結尾,有畫龍點睛,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17;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答;接陋室表達一種不募容利、安貧樂道的情懷。
18;這篇文章-運用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篇文章的“物”和“志”分別是什么?
答;“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
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恬淡樂觀始終不改變自己的操守。他蔑視那些當朝權貴,厭惡污濁的官場生活。他的甘居陋室,以諸葛亮、楊雄自比,這也正是他正直、高尚節操的反映。
初中陋室銘教案篇十二
1、熟讀文章,把握文章內容,背誦文章。
2、積累文言詞匯及句式,疏通文意。
3、理解用托物言志的寫法表達作者的高潔志趣。
1、積累重點詞匯,把握文章的主旨,欣賞駢句的句式特點。
2、理解用托物言志的寫法表達作者的高潔志趣。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學習過程:
一、預習交流
【活動一】讀寫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陋室銘xxxxx惟吾德馨xx苔痕xxx
談笑有鴻儒xxx案牘之勞形xxx諸葛廬xx
2、參照注釋,解釋字詞。
有仙則名xxx有龍則靈xxx斯是陋室xxx惟吾德馨xxx往來無白丁xxx無絲竹之亂耳xxxxxx無案牘之勞形xxxxxx何陋之有xxx
談笑有鴻儒xxxx
3、重點句式何陋之有?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活動二】預習材料交流。
1、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xx,有xx之稱。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本篇是他被貶后寫的。
2、了解“銘”這種文體的特點。
“銘”原來是古代刻在xx文字,后來發展成為一中文體。這種文體xx、xxx、押韻,內容上多有頌揚或鑒戒。
4、預習心得交流
二、合作學習
【活動一】引導學生閱讀
步驟1、教師范讀,學生注意讀音、斷句、語氣。
步驟2、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指出問題。全班齊讀。
步驟3、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句式的特點。這種句式叫駢句。
【活動二】整體感知
步驟1、結合注釋,小組合作探究,翻譯文章。
注意重點句式、詞匯。教師巡視指導。
重點句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孔子云:“何陋之有。”
步驟2、圈點勾畫出文中寫了陋室的哪幾方面?
【活動三】精讀突破
步驟1、文章開頭為什么寫山和水?
步驟2、文中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句?
xxxxxxxxxxxxxxxxxxxxx
步驟3、作者為什么在結尾提到諸葛廬、子云亭?
xxxxxxxxxxxxxxxxxxxxx
步驟4、文章結尾“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xxxxxxxxxxxxxxxxxxxxx
步驟5、作者借陋室要表達什么樣的情懷?這種寫法叫作?
xxxxxxxxxxxxxxxxxxxxx
【課堂小結】我學習,我總結。
重點文言詞匯、文章的寫法、駢句。
1、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陋室銘》中寫景色之雅的句子是:xxxx,xxxx寫交往之雅的句子是:xxxx,xxxxxx。作者認為陋室不陋的句子是:xxxxxx,xxxxx。
文章的主旨句是:xxxxx,xxxxxxx。
王歡字君厚,樂陵人也。安貧樂道,專精耽(1)學,不營(2)產業,常丐食誦《詩》,雖家無斗儲(3),意怡如(4)也。其妻患之,或焚毀其書而求改嫁,歡笑而謂之曰:“卿不聞朱買臣妻邪?”時聞者多哂(5)之。歡守志彌固,遂為通儒。(6)
注釋:(1)耽:非常愛好。(2)謀求(3)斗儲:一斗糧食的貯存。(4)意怡如:內心還是安適愉快。(5)哂笑:譏笑(6)通儒;指貫穿古今學識淵博的儒者。
1、其妻患之xxxx2、常丐食誦詩xxxxx
翻譯句子:
歡守志彌固,遂為通儒。xxxxxxxxxx
2、王歡與妻子的對話有什么作用?
初中陋室銘教案篇十三
1.掌握文言常用實詞,翻譯全文。
2.引導學生了解劉禹錫淡泊明志,不慕名利的思想。
掌握文言常用實詞,翻譯全文。
課件、小黑板、卡片等。
教學本文要貫穿“以讀會意”的方法。在讀的方法上要靈活,可由教師范讀、學生推薦朗讀、比賽讀等。讓學生自學,找出生僻字,由老師幫助解決。疏通文意,然后背誦課文。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可以通過設計巧妙的題目引導完成。
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教師導入:如果讓你設計自己的家,你怎樣設計呢?(學生自由說。)唐朝劉禹錫卻喜歡鄙陋居室,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樣。(板書課題及作者。)
2.介紹作者及文體。(出示課件或小黑板1。)
劉禹錫,字夢得,唐朝著名詩人和散文家。
銘,原來是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在這里是一種文體,本文“陋室銘”,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要求:記住作者及文體。
二、自主學習
師: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注意解決以下問題。(出示課件2。)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出難理解的字詞,小組討論。
2.本文統領全文的詞語是什么?
3.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陋室的?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4.文章結尾再一次運用類比的方法,引古賢之名室證“陋室”,并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義?
5.找出自學中的疑難問題及你認為教材中存在的問題。
三、合作學習
1.先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解答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并分析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
四、反饋交流
1.解釋下列詞語。(出示課件或小黑板2。)
明確:(陋:不華美、狹小。馨:香氣散布很遠。白丁:封建社會里沒有功名的人。
牘:古時寫字用的木簡。何陋之有:有什么簡陋的呢?)
(指同學解釋,如有錯誤讓其他同學糾正。)
2.統領全文的詞語是哪個詞?
明確:(德馨。)
3.本文是從哪幾方面來寫陋室的?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從居室環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來寫,抒發了作者高雅自適的生活情趣。)
4.文章結尾再一次運用類比的方法,引古賢之名室證“陋室”,并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義?
明確:(引古賢之名室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結尾引用孔子的話,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5.研讀賞析并閱讀全文。
(1)學生讀課文,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完成下列題目。(出示課件或小黑板3。)
①解釋下列詞語。
名靈勞形
②文章點題句是什么?
③以古代圣賢自比的句子是什么?
④全文畫龍點睛的句子是什么?
⑤文中的“仙”和“龍”比喻什么樣的人?能概括全文大意的詞是什么?
(2)小組代表交流發言。
明確:
(①著名。靈異。使身體勞累。
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⑤品德高尚的人。德馨。)
五、梳理鞏固
學生討論沒解決的問題,并談談收獲。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個方面,只要學生能說出某些方面就應給予肯定。)六、拓展訓練
(如果有時間可在課堂上進行,如沒有時間可不進行。)
做《新課標作業設計》中“閱讀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業
做《新課標作業設計》中的“遷移延伸”部分。
陋室銘
劉禹錫
點題德馨
室寫景狀物
室內人高雅情調
言志君子
山、水——————陋室—————諸葛廬子云亭——————何陋之有
名、靈——————德馨—————環境交往情趣————陋室不陋
初中陋室銘教案篇十四
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讀過這樣一本書叫《古文觀止》,它是清朝康熙年間編纂的供學塾使用的文章讀本。此處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觀止”表明作者的態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選入了,你已經欣賞到最好的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了。當然這有些夸張,這本書選了從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僅僅81個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的一席之地,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帶著這種思考來學習劉禹錫的《陋室銘》。(展示課題、作者)
1、 指名學生回答“銘”的特點。師補充:銘,就是記載,在器物上刻字,有勉勵或警戒的.意思,表示永記不忘。
2、 師:那么題目的意思是什么? 生回答:寫寫他的陋室
師:陋室有何可寫之處呢?我們來讀課文。
1、 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后齊讀。(師提示:注意挺胸抬頭,聲音洪亮,精神飽滿。)
2、 師:讀得整齊,也很流暢。你們自己覺得讀得怎么樣?
師: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得讀法與現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憶一下電影和電視里看到古人是怎樣讀書得呢?
生回答:跟唱歌一樣,搖頭晃腦等
師:古人讀書師很有韻味的,自得其樂地讀,一般說語氣都比較舒緩,老師試著讀一下。(師配樂讀)
師:我們要讀出韻味來,還是要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下面我們結合注釋,同桌或前后桌討論解決。(展示詞語、句子的意思,學生有疑問自己上來查。)
師:我們理解了課文內容,再讀就要帶感情讀,誰來讀?
指名學生讀,互相點評。
師:古人說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咱們讀了文章,能不能說說你的收獲。學生邊說邊討論。
師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
1、 文章的主旨,表明作者的安貧樂道的情趣和高潔傲岸的餓節操。
2、 結合句子賞析: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創設情景,引導學生說說環境是怎樣的幽雅,那青苔是怎樣應了作者的心意,慢慢地爬上那班駁的臺階?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們聚集在一起,繞過窗簾飄入室內?環境幽雅、恬靜-------陋室不陋。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請大家想象一下,室內談笑的都有哪些人,他們在談些什么?引導學生答:韓愈、柳宗元、王叔文等,他們個個學識淵博,心憂天下。王叔文煮酒論當今時代英雄;韓愈扼腕長嘆,吟“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柳宗元在吟詩作畫,感嘆夢得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無窮魅力。 交往之雅-----陋室不陋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撫琴調弦,展卷讀經,怡然自得,安貧樂道-----陋室不 陋。
3、類比: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學生結合自己的體會說說)
3、 托物言志:“托何物”“言何志”(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這種寫法的理解)
師:以前學過的課文中有沒有這樣的例子?
生:《荔枝蜜》、《白楊禮贊》,并背誦其中作者贊美白楊樹的句子。
師:積累的古詩詞中有沒有這樣的例子?
生:于謙的《石灰吟》、鄭板橋的《竹石》,一塊背誦。
4、 引發學生思考:外界環境不重要,重要的是超越自我。
1、 駢句:句式整齊,節奏分明,讀來朗朗上口,充滿了音樂美。(學生找出文中的駢句,邊讀邊體會)
2、 散句:最后一句,體會文章駢散結合,錯落有致,要讀出抑揚頓挫。
3、 押韻,找出韻腳,要讀出延長音。
4、 修辭,比興等手法,很有藝術感染力。(依據學生上課的情況,靈活處理)
5、 學生可以自己提出覺得寫得好的句子,師生一塊品味。
6、 讀:男女分讀駢句的上句和下句,散句一塊讀。(配樂朗讀)
7、 背:
師:學到這里,我想同學們一定都喜歡上了這篇文章,也感受到了它的 語言魅力,能被選入《古文觀止》確實是文有所值。咱應該把它積累下來。 指名學生背。(在指導背誦上有些困惑,沒想到好的方法。)
師:很多好的句子咱可以制成卡片積累下來。
師: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座右銘,大家一起來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