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甘肅大佛寺的導游詞范本一
寺院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史載西夏國師嵬在此掘出一翠瓦覆蓋的臥佛而初建大佛寺。現存建筑有大佛殿、藏經閣、土塔三處。大佛殿殿高33米,面闊9間,規模宏大。殿門兩側各鑲以六平方米的磚雕一塊,左為“登極樂天”、“西方圣境”,右為“入三摩地”、“園演法”。殿內有木胎泥塑佛像,長34.5米,肩寬7.5米,腳長4米,耳長2米,金裝彩繪,形態逼真,視之若醒,呼之則寐。臥佛身后塑十大弟子,兩側廊房塑十八羅漢,殿內四壁為《西游記》和《山海經》壁畫。藏經閣內珍藏有明英宗頒賜的六千多卷佛經,經文保存完好,以金銀粉書寫的經文最為珍貴。寺后有一33.37米高的土塔,為張掖五行塔之一,其一、二層臺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風格獨特,為國內罕見。
張掖大佛寺據傳曾為元世祖忽必烈降生地,別吉太后的靈柩寄放于寺內。南宋末年,宋恭宗趙顯被虜后為避禍而出家于此。大佛寺規模宏大,16世紀時寺內可容納四、五千人同時朝拜。
甘肅張掖大佛寺
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就是公元1098年,踞現在已有900多年了。它的名稱幾度更改,曾稱作“迦葉如來寺”、“寶覺寺”、“弘仁寺”等,因寺內塑有著名的室內大臥佛,所以老百姓叫它“臥佛寺”、或“大佛寺”。
張掖古稱“甘州”,從唐代安史之亂以后,一直是回鶻王廷——“牙帳”所在地,史稱甘州回鶻。北宋仁宗天圣六年,即公元1020xx年,以今天銀川一帶為中心建立西夏政權的黨項人,攻下了甘州;八年之后,全面占領了河西走廊。為了加強對河西的經營和管理,西夏政權積極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其中包括興建寺院、翻譯佛經的活動。到崇宗李乾順統治時期,西夏國力鼎盛,涼州的護國寺和張掖的大佛寺都是在這一時期修建的。寺內安放有國內最大的室內臥佛,也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涅磐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壇之上,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耳朵約4米,腳長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個人,耳朵上能容八個人并排而坐,可見塑像何等的龐大了。
民間傳說,大佛寺建成之后,篤信佛教的西夏皇太后梁氏常到寺內朝拜、居住,在此設道場,大作齋會。又傳說蒙古別吉太后住在大佛寺,生下大元帝國的開國君主——元始祖忽必烈。別吉太后死后,靈柩也停殯在大佛寺。這些傳聞,不見經傳,是真是假,至今是謎。
臥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
問者永問問百世永問不明。
這是大佛寺山門的副楹聯。大佛寺蘊涵有哪些秘密,令人疑問白世而不得其解呢?也許值得詢問的問題太多了,不說別的,光涉及大佛寺的傳說就撲朔迷離,不能不讓人疑問。
4彬縣大佛寺
彬縣大佛寺石窟,是絲綢古道上一顆璀璨奪目的藝術明珠。位于陜西省彬縣縣城西10 公里處的西蘭公路(312)國道旁。唐初李世民時期的貞觀年間開鑿建成, 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佛寺石窟依石山,傍涇水,鑿巖為室,雕石成像。窟前堆土成臺,曰:“明鏡臺。臺上筑樓,雕梁畫棟,飛檐挑角,雄偉壯麗,勢入云端。
全寺共130 孔洞窟,錯落綿延在400米長的立體巖面上。其中有佛龕446處,大小造像1980 尊。分四大部分組成,即大佛窟、千佛洞、佛洞、丈八佛窟等。
最值得一觀的是大佛窟.一尊20米高的阿彌陀佛,跏趺坐于幽深空靈的石窟正中,美輪美奐,袒胸披衣,螺髻罩頂,兩耳垂肩,月眉風眼,鼻直口闊。仰觀金光燦燦的風腴面態,慈祥中透出威嚴, 威嚴中又現慈祥。虔誠凝觀,一股撼人的國量,透徹心扉。
這是陜西第一大佛。在全國各石窟大佛中,也位居前列。但若以精美完好論,則位居各佛之冠,且別具一格。氣勢磅礴,偉岸大度,充溢著偉人的博氣象。有位專家在研究此大佛的論文中稱:大佛造型與李世民相似。
侍立于大佛兩側的菩薩分別為觀世音和大勢至,與大佛合稱為西方三圣.兩尊菩薩身高均為17.6米也是非凡的藝術雕刻。各持法相,面相豐圓,佼秀慈雅,含蓄恬靜.所著錦衣,流暢自如,其形其神,無不透謝出天國里的至善至美。
位天大佛窟東側的千佛洞,則另具特色。此窟呈中心柱式結構。窟中主像為彌勒佛像,兩邊侍立的分別是弟子,菩 薩,力士。(圖8).除此各龕內大多為一佛二菩薩,或一佛兩弟子兩菩薩造像(圖9、10)。尤其是眾多的石雕菩薩造像,袒胸露腹,飄逸飛動顯示出優美的大“s”造型,如歌似舞,楚楚動人(圖11),游人會從中充分領 略大唐時女性自由、活潑、開放的社會風尚。這些造像,多次被國外游客冠以“東方維納斯”美稱。
佛洞位于大佛窟西側。釋迦牟尼佛為主像。釋氏的一侍脅為文殊菩薩穩騎雄獅背上,獅頸系鈴、獅尾甩動,給人以長嘯奔騰的感覺。
彬縣大佛寺石窟目前已成為一處著名的旅游勝地,有眾多的海內外游客仰慕而至,每日絡繹不絕。每年農歷三月初八,是大佛寺的傳統廟會,這一日,數萬游客,香客,從四面八方如潮涌來,盛況空前。如今,隨著大佛寺旅游區內一座座旅游服務設施的崛起,愈來愈多的游人來大佛寺飽覽神游,從而為人生增添一段美好難忘的回味。
5正定縣大佛寺
千年古城正定有我國著名的十大佛教寺院之一的隆興寺,當地人又稱為大佛寺.正定原名真定, 清朝為避雍正皇帝名諱而改稱正定,沿用至今。從石家莊火車站乘201次小公共大約3塊到正定汽車站,也可石家莊市內打的大約30元直接到隆興寺,因為正定收費站收過路費來回20元的原因,所以石家莊的士司機一般不愿前往.可以先打車到運河橋后再攔截201次小公共,2塊到正定汽車站,或在運河橋打正定的出租車10塊到隆興寺. 從正定汽車站坐1路中巴到隆興寺,或打正定的出租車10塊到隆興寺。建議不要坐三輪車.
隆興寺正門高高矗立著題寫的大匾,很是好認.還有門口有諸多兜售香火者,很是纏人.寺廟內現已經沒有出家人,是否請香在于自己,在于心誠. 隆興寺票價30元 ,很是貴啊,但是比較于滿寺的千年文物還是有所值.因為歷史人文景觀較多,建議請導游或購買語音設備,以免入寶山空手而歸.
隆興寺是國內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 始建于隋開皇六年(586 年),原名“龍藏寺”。宋初,太祖趙匡胤敕令在龍藏寺內鑄造銅佛,并蓋大悲閣,遂大興土,以大悲閣為主體的一組宋代建筑先后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間,又兩次大規模維修和增建,寺院發展到鼎盛時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20xx年),改龍藏寺為隆興寺,俗稱大佛寺。歷代帝王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駐蹕,上香禮佛,題詩書匾,刻碑立石。
到隆興寺首先看到的就是天王殿,天王殿也是隆興寺的正門剪票處,供奉彌勒菩薩, 天王殿門上懸有康熙皇帝手書“敕建隆興寺”金字牌匾 。走過天王殿,就是原來六師殿的遺跡 。六師殿正正準備重修,有意盡心力者,不妨慷慨解囊. 繞過臺基,便看到了巍峨高大的摩尼殿。 .
摩尼殿的主體,是一座進深七間,面闊七間的正方形殿堂。 摩尼殿中的壁畫、彩塑同樣十分珍貴。摩尼殿殿堂中央為一正方形內槽,這使得殿堂中呈“回”字形。在面南的壁上,為宋塑釋迦牟尼和迦葉、阿難二弟子及明塑文殊、普賢二菩薩塑像。塑像高大、雄渾,氣度不凡。東西兩側及大殿四周繪有明代壁畫。壁畫氣勢恢宏,人物眾多,筆法精細。可惜的是絕大多數已經脫落,真是令人深感遺憾。
最令人稱奇的,是北壁明代通壁懸塑的五彩海島觀音。整面壁上,人物多樣,山石、祥云縈繞其間。色彩鮮艷,至今仍光彩照人。最特別是北面明朝嘉靖年間重塑的高3.4米的倒坐觀世音(倒坐大致的意思是表明觀世音菩薩不渡盡眾生,永不回頭的大慈大悲),優柔端莊,被魯迅譽為“東方美神”。 真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美的觀音 .但見她頭戴寶冠,項飾瓔珞,帔巾自肩下垂,身著紅色長裙,右腿屈起擱在左腿,右手搭于左腕抱住右膝,頭微右側,身略前傾,呈大自在狀。一派閑適自若、怡然自得的寫意樣子.更令人叫絕的是當你從不同的角度看這座雕塑中觀世音菩薩的眼睛的時候,總會覺得大慈大悲的菩薩面露笑意的慈眼安撫我們這些愚癡的眾生.
從北面抱廈走出,穿過牌樓門,便可看見戒壇。 走出戒壇,便可看到東側的轉輪藏閣和西側的慈氏閣。 在慈氏閣里可以看到了宋代木雕天冠彌勒佛。
在慈氏閣北面, 是“龍藏寺碑”。據說隋朝保留至今的石碑,在中國只有3塊,但是要以這塊記錄了隆興寺 據說刻有約1500字,在書法史上還認為是隸書向楷書渡的典范。 龍藏寺碑旁,有兩座御碑亭,黃色的琉璃瓦顯示了其尊貴的地位。兩座御碑亭分別是康熙、乾隆皇帝所立。
御碑亭后便是整座隆興寺的主體建筑大悲閣。大悲閣始建于宋代,后毀于戰火,清代曾仿宋代建制重建。 九十年代初期,國家撥款將原建拆毀,進行重建。 現在的大悲閣高33米,共三層。規模雖比宋時略小, 走進大悲閣 矗立在 面前的,正是被譽為“華北四寶”的正定大菩薩。 正定大菩薩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高22.28米,宋代鑄造,是我國古代最大的青銅制藝術品。42臂分別執日、月、凈瓶、寶杖、寶鏡、金剛杵等法器。面部表情端祥恬靜,仁慈莊重。達到了瞻之彌高、仰之益恭的藝術效果。大佛始鑄于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有3000工匠參與鑄造。由于佛像超高,所以采取自下而上,分七段接續鑄造。第一段鑄蓮花座,第二段澆至膝部......第七段澆鑄至頂部,最后添鑄42臂(后被鋸掉,現為木雕而成)。工程浩大,比承德外八廟普寧寺大乘之閣的觀音木雕像難度要高得多。它是北京周邊地區4尊大佛之一,與北京雍和宮大佛、天津薊縣獨樂寺大佛、承德普寧寺大佛齊名。這座青銅制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維護主要依靠國家資金,也接納社會捐助,有意盡心力者,請慷慨解囊.
院內還有類似漢代古尸等等展覽,大約是5元一次,意義不大,不推薦,左首處有瓷器展,免費,值得一看.
大悲閣后有一棵粗壯的柏樹。 據說與宋太祖趙匡胤有關,據說系紅布繞3圈可吉祥如意,姑且信之.
穿過彌陀殿,便可看到隆興寺的最后一座建筑—明代毗盧殿。 現殿內供奉有明鑄銅質毗盧佛像。佛像設計精巧,造型獨特,共三層,鑄有一千個蓮瓣,1072尊佛像。
最后要說明的就是入寺最好順時針游覽.大佛寺也不例外.
甘肅大佛寺的導游詞范本二
蘭州,始建于公元前86年。據記載,因初次在這里筑城時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還有一種說法是依據“金城湯池”的典故,喻其堅固。兩漢、魏晉時在此設置金城縣。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廢郡置州,在此設立蘭州總管府,“蘭州”之稱,始見于史冊。后來雖然州、郡數次易名,但蘭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來,相沿至今。
西漢初,依秦建制,蘭州仍為隴西郡轄地。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0xx年),霍去病率軍西征匈奴,在蘭州西設令居塞駐軍,為漢開辟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蘭州始置金城縣,屬天水郡管轄。漢昭帝始元六年,又置金城郡。漢宣帝神爵二年,趙充國平定西羌、屯兵湟中后,西漢在金城郡的統治得到加強,先后又新置七縣。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并金城郡于隴西郡。漢安帝永初四年,西羌起義,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遷至襄武,今甘肅隴西縣,十二年后又遷回允吾。東漢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從此,金城郡治由允吾遷至榆中,今榆中縣城西。
西晉建立后,仍置金城郡。西晉末年,前涼永安元年(320xx年),分金城郡所屬的枝陽、令居二縣,又與新立的永登縣,在今蘭州市紅古區窯街附近三縣合置廣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遷至金城,從此金城郡治與縣治同駐一城。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改金城郡為蘭州,置總管府。因城南有皋蘭山,故名蘭州。隋煬帝大業三年,改子城縣為金城縣,復改蘭州為金城郡,領金城、狄道二縣,郡治金城。大業十三年(620xx年),金城校尉薛舉起兵反隋,稱西秦霸王,年號秦興,建都金城。不久遷都于天水,后為唐所滅。
唐統一中國后,于唐高祖武德二年(620xx年)復置蘭州。八年,置都督府。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又改為州。唐玄宗天寶元年,復改為金城郡。唐肅宗乾元二年,又改金城郡為蘭州,州治五泉,管轄五泉,廣武二縣。唐代宗寶應元年,蘭州被吐蕃所占。唐宣宗大中二年,河州人張義潮起義,收復隴右十一州地,蘭州又歸唐屬。然而此時的唐朝已經衰落,無力西顧。不久又被吐蕃所占。
在北宋宋真宗、仁宗年間,黨項族屢敗吐蕃諸部。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黨項元昊擊敗吐蕃,占領河西及蘭州地區。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北宋乘西夏廷內亂,調軍攻夏,收復蘭州。此后宋夏隔河對峙,時相攻伐。
南宋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蘭州在宋廷統治半個世紀后,被金將宗弼(即金兀術)攻占。此后蘭州雖曾在金大定元年(1161年)被宋收復過,但旋即丟失。因此,南宋后蘭州又進入了金與西夏新一輪的爭奪之中。直至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年),蒙古滅金,占領蘭州。
蘭州全景(2)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明軍戰敗元軍,攻取蘭州,次年置蘭州衛,洪武五年置莊浪衛;建文帝元年(1399年),肅王朱楧率甘州中護衛移藩蘭縣(蘭州),以三分軍士守城,七分軍士屯田,加之東南諸省移民不斷移蘭屯墾,興修水利,促進經濟發展,人口增殖,至成化時蘭州“城郭內外,軍民廬舍不下萬馀區”。
清初依明建制,蘭州隸屬臨洮府,衛屬陜西都指揮使司。順治十三年裁衛歸州。康熙二年復設蘭州衛。康熙五年(1666年)陜甘分治,設甘肅行省,省會由鞏昌,今隴西遷至蘭州。從此,蘭州一直為甘肅的政治中心。
乾隆三年(1738年)臨洮府治由狄道移至蘭州,改稱蘭州府,又改州為皋蘭縣。當時蘭州府轄管狄道、河州二州;皋蘭、金縣、渭源、靖遠四縣。乾隆二十九年,陜甘總督衙門自西安移駐蘭州,裁減甘肅巡撫。自此蘭州成為西北政治、軍事重鎮,用以“節制三秦”、“懷柔西域”。
辛亥革命后,于民國二年廢府州設道,并蘭山、鞏昌二府為蘭山道,轄管皋蘭、紅水、榆中、狄道、導河、寧定、洮沙、靖遠、渭源、定西、臨潭、隴西、岷縣、會寧、漳縣等十五縣。道尹駐省會皋蘭縣。民國十六年改道為區,變蘭山道為蘭山區。民國二十五年,劃甘肅省為七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皋蘭、榆中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專署駐岷縣。民國三十年,將皋蘭縣城郊劃出,新設置蘭州市,與皋蘭縣同治今蘭州城關區。市區面積16平方公里,人口17.2萬余人。民國三十三年,市區擴大,東至陽洼山,西至土門墩,不含馬灘,南到石咀子、八里窯、皋蘭山頂,北至鹽場堡、十里店,面積達146平方公里。
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從此蘭州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建國以來,蘭州市建置曾幾度變更。蘭州市現轄城關、七里河、安寧、西固、紅古五個區以及榆中、皋蘭、永登三個縣。
甘肅大佛寺的導游詞范本三
張掖大佛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甘肅省張掖城西南隅,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名勝古跡群,它又是歷史文化名城金張掖的標志性建筑。景區對外開放的景點有建于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萬壽木塔、明代的彌陀千佛塔、鐘鼓樓以及名揚西北的清代山西會館。其中,大佛寺(甘州區博物館所在地)是該景區的主要組成部分,為西北內陸久負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稱"塞上名剎,佛國勝境"。寺內古建林立,古樹參天,碧草成蔭,環境優美。這里有全國僅見的西夏少數民族宗教殿堂,亞洲最大的室內泥塑臥佛,世所罕見的明代手書金經,還有數以千計的館藏精品文物。在歷史上大佛寺又是與西夏、元朝王室有密切關系的古剎之一。據記載:?v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均出生于大佛寺。大佛寺經國家多次撥款修葺,20xx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審為3a級景區。今天已成為集文物收藏、陳列、展出、旅游、民族風情為一體的游覽勝地。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中外游客前來旅游觀光。
寺院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史載西夏國師嵬在此掘出一翠瓦覆蓋的臥佛而初建大佛寺。現存建筑有大佛殿、藏經閣、土塔三處。大佛殿殿高33米,面闊9間,規模宏大。殿門兩側各鑲以六平方米的磚雕一塊,左為“登極樂天”、“西方圣境”,右為“入三摩地”、“園演法”。殿內有木胎泥塑佛像,長34.5米,肩寬7.5米,腳長4米,耳長2米,金裝彩繪,形態逼真,視之若醒,呼之則寐。臥佛身后塑十大弟子,兩側廊房塑十八羅漢,殿內四壁為《西游記》和《山海經》壁畫。藏經閣內珍藏有明英宗頒賜的六千多卷佛經,經文保存完好,以金銀粉書寫的經文最為珍貴。寺后有一33.37米高的土塔,為張掖五行塔之一,其一、二層臺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風格獨特,為國內罕見。
張掖大佛寺據傳曾為元世祖忽必烈降生地,別吉太后的靈柩寄放于寺內。南宋末年,宋恭宗趙顯被虜后為避禍而出家于此。大佛寺規模宏大,16世紀時寺內可容納四、五千人同時朝拜。
甘肅張掖大佛寺
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就是公元1098年,踞現在已有900多年了。它的名稱幾度更改,曾稱作“迦葉如來寺”、“寶覺寺”、“弘仁寺”等,因寺內塑有著名的室內大臥佛,所以老百姓叫它“臥佛寺”、或“大佛寺”。
張掖古稱“甘州”,從唐代安史之亂以后,一直是回鶻王廷——“牙帳”所在地,史稱甘州回鶻。北宋仁宗天圣六年,即公元1020xx年,以今天銀川一帶為中心建立西夏政權的黨項人,攻下了甘州;八年之后,全面占領了河西走廊。為了加強對河西的經營和管理,西夏政權積極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其中包括興建寺院、翻譯佛經的活動。到崇宗李乾順統治時期,西夏國力鼎盛,涼州的護國寺和張掖的大佛寺都是在這一時期修建的。寺內安放有國內最大的室內臥佛,也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涅磐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壇之上,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耳朵約4米,腳長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個人,耳朵上能容八個人并排而坐,可見塑像何等的龐大了。
民間傳說,大佛寺建成之后,篤信佛教的西夏皇太后梁氏常到寺內朝拜、居住,在此設道場,大作齋會。又傳說蒙古別吉太后住在大佛寺,生下大元帝國的開國君主——元始祖忽必烈。別吉太后死后,靈柩也停殯在大佛寺。這些傳聞,不見經傳,是真是假,至今是謎。
臥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
問者永問問百世永問不明。
這是大佛寺山門的副楹聯。大佛寺蘊涵有哪些秘密,令人疑問白世而不得其解呢?也許值得詢問的問題太多了,不說別的,光涉及大佛寺的傳說就撲朔迷離,不能不讓人疑問。
4彬縣大佛寺
彬縣大佛寺石窟,是絲綢古道上一顆璀璨奪目的藝術明珠。位于陜西省彬縣縣城西10 公里處的西蘭公路(312)國道旁。唐初李世民時期的貞觀年間開鑿建成, 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佛寺石窟依石山,傍涇水,鑿巖為室,雕石成像。窟前堆土成臺,曰:“明鏡臺。臺上筑樓,雕梁畫棟,飛檐挑角,雄偉壯麗,勢入云端。
全寺共130 孔洞窟,錯落綿延在400米長的立體巖面上。其中有佛龕446處,大小造像1980 尊。分四大部分組成,即大佛窟、千佛洞、佛洞、丈八佛窟等。
最值得一觀的是大佛窟.一尊20米高的阿彌陀佛,跏趺坐于幽深空靈的石窟正中,美輪美奐,袒胸披衣,螺髻罩頂,兩耳垂肩,月眉風眼,鼻直口闊。仰觀金光燦燦的風腴面態,慈祥中透出威嚴, 威嚴中又現慈祥。虔誠凝觀,一股撼人的國量,透徹心扉。
這是陜西第一大佛。在全國各石窟大佛中,也位居前列。但若以精美完好論,則位居各佛之冠,且別具一格。氣勢磅礴,偉岸大度,充溢著偉人的博氣象。有位專家在研究此大佛的論文中稱:大佛造型與李世民相似。
侍立于大佛兩側的菩薩分別為觀世音和大勢至,與大佛合稱為西方三圣.兩尊菩薩身高均為17.6米也是非凡的藝術雕刻。各持法相,面相豐圓,佼秀慈雅,含蓄恬靜.所著錦衣,流暢自如,其形其神,無不透謝出天國里的至善至美。
位天大佛窟東側的千佛洞,則另具特色。此窟呈中心柱式結構。窟中主像為彌勒佛像,兩邊侍立的分別是弟子,菩 薩,力士。(圖8).除此各龕內大多為一佛二菩薩,或一佛兩弟子兩菩薩造像(圖9、10)。尤其是眾多的石雕菩薩造像,袒胸露腹,飄逸飛動顯示出優美的大“s”造型,如歌似舞,楚楚動人(圖11),游人會從中充分領 略大唐時女性自由、活潑、開放的社會風尚。這些造像,多次被國外游客冠以“東方維納斯”美稱。
佛洞位于大佛窟西側。釋迦牟尼佛為主像。釋氏的一侍脅為文殊菩薩穩騎雄獅背上,獅頸系鈴、獅尾甩動,給人以長嘯奔騰的感覺。
彬縣大佛寺石窟目前已成為一處著名的旅游勝地,有眾多的海內外游客仰慕而至,每日絡繹不絕。每年農歷三月初八,是大佛寺的傳統廟會,這一日,數萬游客,香客,從四面八方如潮涌來,盛況空前。如今,隨著大佛寺旅游區內一座座旅游服務設施的崛起,愈來愈多的游人來大佛寺飽覽神游,從而為人生增添一段美好難忘的回味。
5正定縣大佛寺
千年古城正定有我國著名的十大佛教寺院之一的隆興寺,當地人又稱為大佛寺.正定原名真定, 清朝為避雍正皇帝名諱而改稱正定,沿用至今。從石家莊火車站乘201次小公共大約3塊到正定汽車站,也可石家莊市內打的大約30元直接到隆興寺,因為正定收費站收過路費來回20元的原因,所以石家莊的士司機一般不愿前往.可以先打車到運河橋后再攔截201次小公共,2塊到正定汽車站,或在運河橋打正定的出租車10塊到隆興寺. 從正定汽車站坐1路中巴到隆興寺,或打正定的出租車10塊到隆興寺。建議不要坐三輪車.
隆興寺正門高高矗立著題寫的大匾,很是好認.還有門口有諸多兜售香火者,很是纏人.寺廟內現已經沒有出家人,是否請香在于自己,在于心誠. 隆興寺票價30元 ,很是貴啊,但是比較于滿寺的千年文物還是有所值.因為歷史人文景觀較多,建議請導游或購買語音設備,以免入寶山空手而歸.
隆興寺是國內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 始建于隋開皇六年(586 年),原名“龍藏寺”。宋初,太祖趙匡胤敕令在龍藏寺內鑄造銅佛,并蓋大悲閣,遂大興土,以大悲閣為主體的一組宋代建筑先后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間,又兩次大規模維修和增建,寺院發展到鼎盛時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20xx年),改龍藏寺為隆興寺,俗稱大佛寺。歷代帝王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駐蹕,上香禮佛,題詩書匾,刻碑立石。
到隆興寺首先看到的就是天王殿,天王殿也是隆興寺的正門剪票處,供奉彌勒菩薩, 天王殿門上懸有康熙皇帝手書“敕建隆興寺”金字牌匾 。走過天王殿,就是原來六師殿的遺跡 。六師殿正正準備重修,有意盡心力者,不妨慷慨解囊. 繞過臺基,便看到了巍峨高大的摩尼殿。 .
摩尼殿的主體,是一座進深七間,面闊七間的正方形殿堂。 摩尼殿中的壁畫、彩塑同樣十分珍貴。摩尼殿殿堂中央為一正方形內槽,這使得殿堂中呈“回”字形。在面南的壁上,為宋塑釋迦牟尼和迦葉、阿難二弟子及明塑文殊、普賢二菩薩塑像。塑像高大、雄渾,氣度不凡。東西兩側及大殿四周繪有明代壁畫。壁畫氣勢恢宏,人物眾多,筆法精細。可惜的是絕大多數已經脫落,真是令人深感遺憾。
最令人稱奇的,是北壁明代通壁懸塑的五彩海島觀音。整面壁上,人物多樣,山石、祥云縈繞其間。色彩鮮艷,至今仍光彩照人。最特別是北面明朝嘉靖年間重塑的高3.4米的倒坐觀世音(倒坐大致的意思是表明觀世音菩薩不渡盡眾生,永不回頭的大慈大悲),優柔端莊,被魯迅譽為“東方美神”。 真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美的觀音 .但見她頭戴寶冠,項飾瓔珞,帔巾自肩下垂,身著紅色長裙,右腿屈起擱在左腿,右手搭于左腕抱住右膝,頭微右側,身略前傾,呈大自在狀。一派閑適自若、怡然自得的寫意樣子.更令人叫絕的是當你從不同的角度看這座雕塑中觀世音菩薩的眼睛的時候,總會覺得大慈大悲的菩薩面露笑意的慈眼安撫我們這些愚癡的眾生.
從北面抱廈走出,穿過牌樓門,便可看見戒壇。 走出戒壇,便可看到東側的轉輪藏閣和西側的慈氏閣。 在慈氏閣里可以看到了宋代木雕天冠彌勒佛。
在慈氏閣北面, 是“龍藏寺碑”。據說隋朝保留至今的石碑,在中國只有3塊,但是要以這塊記錄了隆興寺 據說刻有約1500字,在書法史上還認為是隸書向楷書渡的典范。 龍藏寺碑旁,有兩座御碑亭,黃色的琉璃瓦顯示了其尊貴的地位。兩座御碑亭分別是康熙、乾隆皇帝所立。
御碑亭后便是整座隆興寺的主體建筑大悲閣。大悲閣始建于宋代,后毀于戰火,清代曾仿宋代建制重建。 九十年代初期,國家撥款將原建拆毀,進行重建。 現在的大悲閣高33米,共三層。規模雖比宋時略小, 走進大悲閣 矗立在 面前的,正是被譽為“華北四寶”的正定大菩薩。 正定大菩薩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高22.28米,宋代鑄造,是我國古代最大的青銅制藝術品。42臂分別執日、月、凈瓶、寶杖、寶鏡、金剛杵等法器。面部表情端祥恬靜,仁慈莊重。達到了瞻之彌高、仰之益恭的藝術效果。大佛始鑄于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有3000工匠參與鑄造。由于佛像超高,所以采取自下而上,分七段接續鑄造。第一段鑄蓮花座,第二段澆至膝部......第七段澆鑄至頂部,最后添鑄42臂(后被鋸掉,現為木雕而成)。工程浩大,比承德外八廟普寧寺大乘之閣的觀音木雕像難度要高得多。它是北京周邊地區4尊大佛之一,與北京雍和宮大佛、天津薊縣獨樂寺大佛、承德普寧寺大佛齊名。這座青銅制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維護主要依靠國家資金,也接納社會捐助,有意盡心力者,請慷慨解囊.
院內還有類似漢代古尸等等展覽,大約是5元一次,意義不大,不推薦,左首處有瓷器展,免費,值得一看.
大悲閣后有一棵粗壯的柏樹。 據說與宋太祖趙匡胤有關,據說系紅布繞3圈可吉祥如意,姑且信之.
穿過彌陀殿,便可看到隆興寺的最后一座建筑—明代毗盧殿。 現殿內供奉有明鑄銅質毗盧佛像。佛像設計精巧,造型獨特,共三層,鑄有一千個蓮瓣,1072尊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