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好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學生教育心得體會感悟 師德教育心得體會篇一
近幾年來,隨著新課改一輪接著一輪的學習,我覺得自己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改觀,也逐漸嘗試在課堂上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并且教學手法與授課方式也有了巨大轉變,力爭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一切為了學生能自主學到知識而授課。我認為“生本教育”的宗旨就是課堂氣氛一定要熱烈。當然是學生發自內心的活躍,而不是教師領著學生做“秀”,同時要讓學生真正地“活”起來,而不是處于等著“喂”知識,是去主動尋覓自己要掌握的知識。
在《生本教育》一書中,郭思樂教授說:“真正以學生為主人的,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我們稱之為生本教育。”一句話道出了生本教育的內涵。生本教育就是全面依靠學生,一切為學生設計的教育,即是激發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天性、讓學生自主活動起來、去獲取知識、去解決問題的教育。讀到這兒,我自問自己:我們眼前的教學模式正提倡以學生為主體,我們也有很活躍的課堂活動,這不正符合生本教育的理念嗎?我繼續讀下去,找到了答案,其實不然。我們一直沿用的教材、教法和教案,都只是為教師而設計的,根本沒有留給學生施展拳腳的時間和空間。至于學生在課堂上活躍的表現,也都在教師的掌控之下。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模式是師本教育模式。它和生本教育最根本的區別在于忽略了學生的學習天性和潛能,而生本教育從教材、教法到教師都給了學生自然發展的空間,在認知的過程中,尊重了學生的意志和學生的認識規律。
生本教育為我們指出了一條路:一切為了學生,全面依靠學生,以學定教。它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這里表面上看不過是句序的顛倒,實則是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先“主導”后“主體”,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狀態,而先“主體”后“主導”,學生則處于主動激活狀態,他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潛能,發展智能,培養創造力,因而我們說教育無論怎么改,都不能忘記教育面對的是人,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孩子,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
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現,使學生完全發揮自己的學習潛力。生本教育最主要是注重教學的交付,教師盡快地讓學生自己活動起來,去獲得知識和解決問題,把可以托付的教學托付給學生,它是一種依靠學生、為學生設計的教育思路和教學方式,它要求教師在課堂中努力創設一個優良的課堂氣氛,把學生的個性、想象、創造的潛能開發出來,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發揮學生的個性,允許學生根據學習需要,或獨立學習,或小組合作。
生本理念指出,教育的終端是學生,學生學會任何東西,最終都要通過自己內化,人的獲得最終是依靠學生。學生不僅是教育對象,更是教學資源。學生的全部既有經驗、智慧、知識和學習內化的積極性是基礎性資源,其他資源最終必須和學生資源相結合或化合,才能發揮效益。依托學生資源進行教育,容易獲得事半功倍之效。我在教育教學中,常常根據學生情況選擇對教材的處理方式,教多還是教少,是先教后學,還是先學后教,或者完全不教完全托付給學生。
學習生本的相關理念,更新自身教學技能。接合我班的實際情況,現對本班的語文教學從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1、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老師結合學生手中的《語文讀本》、《小學生天地》等書籍,布置看課外的作業。通過家長簽字、詞句的摘抄、評比讀書星、講講等形式交流學生的讀書收獲,激發孩子的讀書興趣。并且努力做到早晨、中午有10分鐘的讀書時間。
2、加強寫話的練習。結合每單元的主題以及學校的學習生活,鼓勵學生練習寫話。可以在書本上寫一兩句,專題性的寫在作業本上。力爭每周寫一篇。
3、加強學生字詞的掌握練習,在上新課之前聽寫前一課的生字。并做到及時批改、訂正。
4、堅強合作學習模式的研究,提倡學生互相交流、探討。主要以組長檢查讀書類的作業、同桌互相交流。
學生教育心得體會感悟 師德教育心得體會篇二
森林有地球之肺的美稱,它能夠大量地吸收二氧化碳,不斷制造我們人類所需的氧氣。森林是氧氣制造廠、是粉塵過濾器、是天然氧吧……森林帶給我們無窮無盡的好處!森林和人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可是森林卻時刻面臨著火的威脅!火可以使寶貴的資源化為烏有!
20xx年,某國有林場因村民因抽煙引發森林火災。森林草地受害面積1000多畝,4名撲救人員死亡!就在今年春節的時候,幾個小男孩因玩鞭炮,而引發的一場火災。
森林火災發生的原因有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兩種,其中,人為因素比自然因素要發生得多。人為因素主要有玩鞭炮,抽煙亂丟煙頭等。火可無情,不是鬧著玩的,有句古話說得好:玩火者必自焚!人們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就可以給森林帶來滅頂之災,給人類自己帶來不盡的傷痛!是人們薄弱的防火意識導致了一次次慘痛的后果!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越來越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了。生活中關愛綠色活動也越來越多了,那為什么環境還會遭到嚴重的損失呢?因為我們生活中是離不開木材的。這些木材給我們多大的幫助啊!才使我們的家園有今天的輝煌。
森林里的樹木是人類生存的唯一希望,也是動植物需要的唯一家園。那我們怎樣做才能讓樹木永遠造福人類呢?為了國家的繁榮昌盛,為了我們有一個美麗的家園,都要做到森林防火,在不小心之中,燒毀了很多樹木,給森林帶來了嚴重的損失,有時還會發生洪水或引起沙塵暴,給人類嚴重的懲罰。
保護環境,從而保護森林,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是一種綠色的力量使我們可愛的家園變得如此美麗。綠色是生命的源泉,綠色是世界的希望。綠色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綠色是動物和植物的家園,綠色是和平與安寧,綠色是實現與夢想!讓我們多一份綠色的環境,少一份火災的危害,為我們的美好家園增一份綠色吧!
學生教育心得體會感悟 師德教育心得體會篇三
有人說:讀書足以移情,足以長才。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為書中有著廣闊的世界,書中有著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
在課余時間,我有幸拜讀了《教育新理念》這本書。這本書闡述了:作為教師究竟應該樹立哪些新的教育理論,轉換哪些舊觀念。在教育模式、學習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變革的今天,我們在轉換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方面應如何去做?通過自學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某年輕人來到綠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輕人便問:“這里如何?”老人家反問說:“你的家鄉如何?”年輕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討厭。”老人家接著說:“那你快走,這里同你的家鄉一樣糟。”后來又來了另一個青年問同樣的問題,老人家也同樣反問,青年回答說:“我的家鄉很好,我很想念家鄉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說:“這里也同樣好。”旁聽者覺得詫異,問老人家為何前后說法不一致呢?老者說:“你要尋找什么?你就會找到什么1
的確,這個故事告訴大家:當你以欣賞的態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許多優點;以批評的態度看,你便會看到無數缺點。反觀我們傳統的教育,多是為了分數的教育,從教師自我出發,而不真正是對幼兒這一主體人的教育,教師的抱怨也就“順理成章”了。而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孩子的發展。我們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幼兒全面發展(由于個體差異,絕對意義上的全面發展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發展能為個人所駕馭,孩子可以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自由地從事多方面的活動,充分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何況,“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優生”有缺點,“差生”也有閃光點,在我們教師心目中每個孩子都應是有天才的一面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教育觀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師生關系,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欣賞者”。從這一角度出發,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合理的心理需求與個性差異,尊重他們的愛好與選擇,尊重他們的人格。同時,及時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予以贊揚,特別是對“差生”而言,一兩次別開生面的欣賞不啻是沙漠里的綠洲,久旱的甘霖,這樣將會激發他們身上的潛能,讓孩子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書中闡述到“創造始于問題。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首先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性教學。”“美國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教師并不是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問題能力在于學生,能不能以問題貫穿教學在于教師。”
這在日常表現出來的是“我們的學生普遍的考試成績都不低,他們對相當精深的專門知識都能掌握。遺憾的是,在生活中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卻很低,而解決這些問題的知識他們是完全擁有的。”與之相反的是大神探福爾摩斯的例子。福爾摩斯的各種專業知識非常有限,有的甚至為零,卻能夠無所不通、料事如神,這靠的是在需要的時候他能調動所具有的有限的知識,當他覺得知識不夠用時,能及時補充。從這里我也聯想到了我自己。我是一名語文老師,平時看有關語文教學的文章,讀文學作品,聽語文課我是樂在其中,而聽其他學科的教研課我就不得已而為之了。因為我一直認為既然自己是語文專任教師,教好我的語文課足已。事實上葉圣陶先生早在20世紀40年代初就提出“教育的最后目標卻在種種境界的綜合,就是說,使每個分立的課程,所發生的影響,糾結在一塊兒,構成個有機體似的境界,讓學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其中。”而要使學生能夠“沉浸其中”,教師首先要進入這一“境界”。我們不求勝任二三門課程的教學,但有必要熟悉學生所學習的全部內容,能夠在學科間相互溝通。
袁振國教授思想敏銳,視野開闊,關注現實。在文章中所體現出來的事例典型吸引人,文筆通俗而優美,文中所闡述的觀點,我覺得有很多自己以前朦朦朧朧仿佛感受到的地方,經他或以事例說明或引經據典般地娓娓道來,不覺大受啟發。對于文中倡導的“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給學生固有的知識,而是轉向塑造學習者新型的人格。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使學習者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工作,學會如何合作,以及學會如何生存。”有了更深的認識。因此,教師的知識與觀念的自我更新顯得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急迫了。一個成功的教師,首先是一個善于不斷自我更新觀念的學習者,只有在及時地吸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學生教育心得體會感悟 師德教育心得體會篇四
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教育振興,全民有責,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必須始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其實,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教育一直在不斷進步:實施中小學九年義務教育;建立“希望工程”等扶困助學工程;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確保每一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不因貧困而失學;認真解決農民工和貧困子女受教育問題;在全國義務教育階段推行“一費制”;完善公辦高中招收擇校生的“三限”政策;嚴格考風考紀,確保教育的公平、透明等都已惠及了全國人民。再說小學階段減負已擺在眼前。中國未來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靠人才,根本在教育。”
通過學習國家教育長期規劃綱要,我感覺很多綱要都貼合我國的教育實情,教育從義務教育抓起,為了適應我國新的教育規劃綱要,我認為要做一個引領新時代的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不斷學習跟上時代的腳步
教師學習目標是促進教師成長,而教師成長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一般需經過“角色適應”、“主動發展”和“最佳創造”三個階段,是在不斷學習、探索與創造中形成的。不論學習內容和形式如何,實施教師學習都是促進其成長的一種載體,增強教師創造性。它不可能在短期內就得到全面、徹底地實現,甚至由于學習措施不完善、學習計劃不嚴密等因素的影響,更加劇對教師學習效果動態評價的復雜性。因此,提出教師學習效果評價動態性是教師專業發展與培訓的雙重需要。
教學的目的
在教育中要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有理想,有目標,有志氣,有追求的人,那就要不斷的培養學生的毅力,使之逐漸形成自治力,這就需要我們班主任老師能給予學生活動的空間,我們教育的對象——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獨立體,獨立自主性是其基本的行為特征,作為班主任老師的我們必須在維護和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的同時提高起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且在開展活動時把主動權交給學生,但這不是有些同志認為的“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更不是“投機取巧,乘機偷懶”,而是作為班主任老師的我們要抽出更多的精力,細心的去觀察每一個學生,了解他們的特點,思想和需要,從而激發學生對某一方面活動的興趣,使其個性得以充分發展,
學生教育心得體會感悟 師德教育心得體會篇五
最近,公司組織全體員工學習了安全警示教育,從交通安全,用電安全,防火防盜等方面擺事實,講道理,只希望全體員工從 中學到相關知識,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時刻保持住安全第一的觀念。
一幕幕悲慘的畫面,雖然只是在安全教育的宣傳片中看到的,但我知道這一幕幕卻是真實的發生著,而且悲劇還在繼續著。每天,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喪命于那無情的災難里,有多少人因意外事故而失去自己寶貴的生命,有多少幸福美滿的家庭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呢?“安全”,這是全世界真切呼吁的話題,大多數的災難都是由于當事者無視安全法規而造成的。這一幕幕慘劇本應該是可以避免的。
各種先進的安全設施,難道真能對人們的安全起到持久穩固的作用嗎?如果是那為何各種事故還在年年不斷的頻繁發生?可見安全保障并沒有達到真正的效果。國家、公司給了我們安全保障,對我們進行安全教育,而我們卻往往無視各種安全措施,只顧自己的方便,只顧自己的利益,未能真正做到安全第一,才導致一幕幕悲劇的發生。
血淋淋的事實提醒著人們千萬不要忘記慘痛的教訓,千萬不能把生命當兒戲。短暫的一瞬間,一時大意成千古恨,親人沉浸在悲痛中,呼喊毫無意思,最后剩下的只有一輩子悔恨和淚水,生不如死的痛苦。
上帝是公平的也是吝嗇的,它只賜予每個人一次生命,所以我們必須珍惜。生活中安全與我們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它就像我們的朋友,日日夜夜都守護在我們的身邊,教育我們,勸戒我們。
為了社會安康幸福,為了各種害人害己的安全事故不在發生,我保證做到:
一是刻苦學習公司相關法規,做學安全法規的模范;
二是從心理面從習慣上養成堅決不做違反各種安全法規的事,做遵守安全法規的模范;
三是向我所熟知的同事和朋友講述安全警示教育片中的內容讓人們認識到遵章守紀的重要性,做宣傳安全法規的模范。只有這樣,才能讓家人放心,不辜負公司領導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