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需要注重實效性和可操作性,盡量避免過于理論化和空洞化。從這些教學工作計劃范文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學目標的設置和教學過程的安排。
赤壁賦教案設計范文(14篇)篇一
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學會生字,理解“調兵遣將、相持、計策、自不量力、丟盔棄甲”等詞語地意思,初步嘗試縮寫和改編課文。
2、認真閱讀,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赤壁之戰”的戰爭意義和歷史意義。
3、激發閱讀名著的興趣,能有目的地進行拓展閱讀,積累語言。
教學重點:激發閱讀名著的興趣,縮寫課文。
教學難點:體會“赤壁之戰”的戰爭意義和歷史意義。
教學準備:課前師生共同搜集“赤壁之戰”的有關資料。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讀通課文,學習生字和有關詞語,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激發閱讀名著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破題開篇,了解背景。
1、出示課題,引導學生理解“之”的意思。
2、引導學生利用課外閱讀的知識,介紹“你所知道的‘赤壁之戰’”。
3、課件演示:赤壁之戰的時代背景。
二、讀通課文,質疑問難。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個別學生輪讀課文,檢查通讀課文效果,隨機進行教學處理。
(1)聯系上下文理解“隔江相對”,課件演示:兩軍布陣圖。
(2)理解“調兵遣將”,比較“遣”與“遺”的字形。
(3)指導讀通順長句“不錯,……上面鋪著火硝、硫黃。”
(個別學生讀課文,重點是檢查能否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對暴露出來的具有共性的問題,要面向全體學生解決,通讀課文是閱讀教學的基礎;隨機進行部分字詞教學,既是字詞分散教學的一種形式,也是從課文閱讀整體出發的一種考慮。)。
3、默讀課文,邊讀邊想邊勾畫,思考:
(1)你對“赤壁之戰”又知道了什么?
(主要目的是檢測學生對課文地理解程度,學生的回答會多種多樣,教師要多肯定多鼓勵學生能自己讀懂課文,適當引導學生糾偏。)。
(2)你對“赤壁之戰”還有什么問題?
(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和習慣,同時也是對課文得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要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質疑的問題進行梳理、歸類,并以此為依據,展開下一步教學。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估計在這些范圍之內:為什么要采用火攻?曹操怎么會這么輕易相信黃蓋?怎么會這么巧,那天剛好刮東南風?……)。
三、研讀課文,討論爭辯。
1、根據自己的興趣,確定研究目標,認真閱讀課文后,根據研究需要也可以閱讀自己搜集到的資料,深入研究。
(這一設計主要體現:一是給學生選擇學習的機會;二是給學生自由研讀的空間;三是引入課外資料實施開放教學。)。
2、課堂交流研究成果,教師相機點撥,全體學生體會課文語言,學習課文重點內容。
(1)引導學生讀一讀三處描寫曹軍把船練起來的句子,體會火攻的妙處。
(2)引導學生讀黃蓋的信,體會曹操的盲目樂觀和自信。
……。
(在這里,教師的點撥非常重要,要引導學生言之有文,言之有理,是學生能從整體上深入理解課文。
3、以同質小組的形式交流富余成果。
(這是對合作學習時機的一種嘗試,可以進一步滿足學生的交流欲望,相互補充研究成果,提高教學效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深入閱讀課文,感受“赤壁之戰”的戰爭意義和歷史意義,嘗試縮寫和改編課文,拓展閱讀。
教學過程:
四、精讀深思,總結課文。
1、默讀課文,概括“赤壁之戰”周瑜獲勝的原因。
(要求學生不要說具體的措施,要很概括地說出幾條原因,訓練學生的抽象概括思維能力,同時也是語言品質的訓練。)。
2、小組討論,優化答案。
(在個體充分學習的基礎上,安排小組討論,更有實效,確實能起到啟發市委、深入思考、優化答案的效果。)。
3、課堂交流。
(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發言中發現智慧的火花,及時鼓勵引導,幫助學生提高概括水平。一般的說,可以概括為:知己知彼、揚長避短、把握時機等。)。
五、縮寫改編,內化課文。
1、閱讀課文第四自然段,聯系課文理解“計策”。
2、以“黃蓋是怎么說的?”為話題,縮寫改編課文后半部分。
(利用課文地空白點進行語言轉換和課文縮寫練習,內化課文語言,深入理解課文。)。
3、交流評價。
4、思考:把我們寫的這段話放進課文中去好不好?為什么?
(感悟一種寫作技巧。)。
六、拓展閱讀,激發興趣。
1、小結赤壁之戰的歷史意義。
2、引入《念奴嬌赤壁懷古》,讀一讀,找一找那一句是描寫赤壁之戰的。
(在課內引入《念奴嬌赤壁懷古》全詩、注釋以及今譯文,體現了語文課堂的開放,擴大了閱讀教學的容量,有利于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豪情,引導學生更多的關注名著和古詩文,接受中華文化的熏陶。)。
七、作業:(任意選擇)。
1、縮寫《赤壁之戰》全文。
2、課外閱讀《三國演義》,瀏覽“網上三國”。
3、編一張以“三國”為主題的小報。
4、背誦《念奴嬌赤壁懷古》。
板書設計:
赤壁賦教案設計范文(14篇)篇二
(1)體會本文的感情變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點;。
(2)理解本文“以文為賦”的體裁特點。
2.過程和方法。
(1)熟讀成誦,品味藝術手法和語言特點;。
(2)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意識與能力;。
(2)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熱愛自然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
2.了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美的寫作特色及語言運用的妙處;。
3.體會景、情、理三者內在的聯系。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1.解題,了解作者及相關背景史實;。
2.正音,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初步感知課文。、
3.講解1、2兩段。
教學內容和步驟:
導入(1')。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古文,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們來認識一位古人,了解一段史實,學習一種文體,感受一種胸襟和氣度。這篇文章就是《赤壁賦》。(板書題目)。
作者及相關背景知識簡介。
蘇軾及“烏臺詩案”
師:《赤壁賦》作者是誰?(蘇軾)那么同學們了解蘇軾多少呢?(同學起來發言,老師總結整理)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畫家,書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知識分子家庭,七歲知書,十歲能文。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中同榜進士,世稱“三蘇”,但以蘇軾的影響為最大,他是北宋杰出的詩人、詞人和散文家。
蘇軾的政治思想比較保守,宋神宗時,王安石當政,實行新法,蘇軾極力反對,便請求外調,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地方官。新法實行得很有成績,元豐二年(1079)那些曾經依附過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蘇軾對新政不滿的詩句,彈劾蘇軾,害他坐牢。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獄——“烏臺詩案”。蘇軾被捕入獄,后來又被貶到黃州,在黃州生活的這七年,對蘇軾一生產生了重大影響,黃州團練副使僅僅是個虛名,沒有實權。于是他在黃州城東開墾了十畝荒地,田邊造了一間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樂,偶爾也去爬爬山,劃劃船。《赤壁賦》就是他在游了赤壁(事實上不是三國中的赤壁,而是赤鼻磯)以后寫下的,同時期的還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后赤壁賦》。
(二)關于“賦”
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語言上多使用駢句和對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赤壁賦》既保留了傳統賦體那種詩的特質和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駢散結合,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因而文章特別適合吟誦。
朗讀,正音。
欣賞《赤壁賦》錄音朗讀(提醒學生注意讀音、斷句和語氣);。
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解析課文。
老師串講第一段,在情景設置的基礎上,疏通文意,強調重點字詞的解釋,適時請同學起來翻譯或回答問題。
學生回答下面幾個問題:
1.赤壁之景到底怎么樣?找出描寫赤壁之景的句子。
明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萬頃之茫然。
2.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風月無邊的赤壁秋景圖。
明確: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幽雅而寧靜,蒼茫而朦朧,風月無邊,秋景如畫。
明確:“誦”、“歌”,表現出泛舟秋江賞美景的愉悅;“縱”有聽憑、隨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無邊際的江水中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于是“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寫自己在遼闊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飄飄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五、老師總結。
師:第一段以寥寥幾筆勾勒出了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看到的月白風清、水天相連的景象,并抒發了作者對此景象的感受。可以看出,蘇軾在剛剛開始游玩的時候的情感基調是——樂。
好請同學們根據我黑板上的一點點提示,試著背誦第一段。
作業。
查字典,解釋第一段中所有“之”的用法和意義,并寫在作業本子上面。
ps:板書設計。
赤壁賦。
蘇軾。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
景色1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活動舉酒屬客誦歌。
景色2東山之上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活動縱凌。
感受遺世獨立羽化登仙。
第二課時。
復習式導入。
學生背誦第一段。
師:蘇子秋夜蕩舟,風月無邊,他感到很快樂,快樂了就要喝酒,喝酒喝得高興了就開始唱歌。(借此引入第二段的學習)。
賞析第二段。
師講: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于是”是不是今天我們說的“于是”呢?(學生思考回答,老師明確)不是,于,在;是,這,解釋為“在這時候”。在這個時候,喝酒喝得很高興,扣舷而歌之,你看他是怎么唱的?敲打著船舷而唱。那么唱什么呢?請大家把歌詞內容大聲齊讀出來(學生讀):“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桂木做的棹啊蘭木做的槳,棹是什么意思?(生答船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怎么解釋?課文注釋有,請大家仔細看一下,溯,是逆水而上,我們現在不是有“回溯”一詞么?渺渺兮,悠遠的樣子,兮,……的樣子。望美人兮天一方,這個望是什么意思?(生答眺望)那么在第一句話中,七月既望,那里的望又是什么意思呢?(生答農歷每月十五)。
師講:大家看這個歌詞有誰的風格?
生答:屈原的風格,像屈原的《離騷》。
師講:你們有沒有讀過《離騷》?(學生回答沒有)司馬遷說:屈原的《離騷》,“猶離憂也”。什么意思呢?是屈原遭遇憂愁的時候所作的。在蘇軾看到這個美景,心情比較舒暢的時候,他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有屈原味道的歌。大家注意歌詞的最后一句“望美人兮天一方”這里的美人是什么意思?(生答圣君賢臣或美好理想)你們注意到了沒有,在屈原的作品里常常有一種比喻,用鮮花香草來比喻……(引導學生說出內容)高潔的品質或圣主明君,然而這里蘇軾也想到了這個,難道說蘇軾的心中也有隱憂微愁嗎?他也不如意嗎?這就讓我們想到上節課講到過的一個內容,蘇軾被貶黃州,政治上很不如意,所以他心中很郁悶。
師講:由于蘇軾心中有這樣的悲情,所以才能唱出這樣的歌,聽出這樣的聲。什么樣的聲?(生答簫聲)什么樣的簫聲?(見原文描述)好我們來看這幾句,客有吹洞簫者,者,……的人。這是一個定語后置句。(補充前面的“萬頃之茫然”)倚歌而和之,聽到我唱歌了,那客人就按著曲調伴奏,倚,隨、伴、循著;和,附和;之,音節助詞,不譯。后面三句話我請同學們來翻譯一下。其,代詞,那,這里指代簫;然,……的樣子;裊裊,婉轉悠長;舞,使……起舞,泣,使……悲泣,都是動詞的使動用法。嫠婦,就是寡婦。這里的“不絕如縷”是什么意思?像細絲一樣綿延不斷。但是我們的現代漢語中也有這個成語,這個成語最初就是出現在這片文章中。那么現在“不絕如縷”是什么意思?多用來形容局勢危急或聲音細微悠長(提醒學生記憶)。你們有沒有聽到過簫聲?你覺得簫聲是怎樣的?(學生回答)那么作者是怎么來描述“簫聲”的?(學生思考回答)作者用了四個比喻、兩處夸張來渲染簫聲的悲涼,正是這種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聲觸動了作者受挫之后的那種隱憂微愁,在這種情況下觸景傷懷,浮想聯翩,悲從中來。
師:那么這第二段在文章中起到一個什么樣的作用?
生: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情感上由樂轉悲。
賞析第三段。
學生自由朗讀第三段,完成下面幾個任務:
1.把課文下面對于重點詞匯的注釋寫到課文中去,自己嘗試翻譯,不會解釋的字詞標注出來。
2.找出這一段中,客的悲哀有哪幾個方面的內容?通過什么手法來寫?
3.在自讀,自我思考的基礎上前后桌或同桌討論前面兩個問題。
(二)探討客為什么而悲。
生: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學生先說說為什么,怎么翻譯這句話,然后老師補充,固,本來,今,現在,安在哉,賓語前置句。他說曹操是一世豪杰,那么文章中怎么描寫曹操?我們一起來把描寫曹操的句子讀一下。(請同學起來翻譯)西(向西)、東(向東)、“繆”通“繚”,連結。乎(形容詞詞尾)、困于周郎,于,表被動。方,當。破,攻破。下,攻下,占領,名作動。東,東下,向東行,名作動。贊頌曹操的功業并不是主要的,“而今安在哉?”一句才是重點。就是這么個一世之雄,隨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而我們呢?“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學生起來翻譯,老師補充:況,何況,漁樵于江渚之上,介賓短語后置。漁樵,作動詞,打魚、砍柴;侶、友為意動用法,以魚蝦為侶,以麇鹿為友。“尊”通“樽”,酒杯。“屬”通“囑”,勸酒。你看我們是怎么樣的?在這里,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對比。是什么與什么對比?古人和今人對比,看出“英雄不在之悲”)。
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同學先翻譯,然后強調糾正。)。
――渺,以……為渺小,意動。哀,哀嘆,或為……哀嘆,之,取消句子獨立性。這里是什么與什么對比?“蜉蝣與天地,滄海與一粟”對比,也就是短暫與永恒的對比,說明人的渺小,這就是人生苦短之悲)。
生: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偕同神仙來一起遨游,同明月一道長久存在,這是他的一個愿望,后面又說,知道不能輕易實現,只好把這種這種無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簫聲中,在悲涼的秋風中吹奏出來。那么這里又是什么與什么對比?理想與現實對比,看出壯志難酬之悲。
課堂總結。
師:正是這些讓他感到可悲可嘆,好,讓我們再來自由朗讀一下2、3兩段,像“方其破荊州,下江陵……而今安在哉!”這樣的句子真是一氣呵成,如同行云流水。要讀出蘇軾散文的舒卷自如,恣肆雄健的氣勢。
(如果同學們有特別難理解的字詞,師生共同解決。)。
ps:板書設計。
赤壁賦教案設計范文(14篇)篇三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起筆頗有氣勢,從長江著筆,巨大的空間;千古風流人物,廣闊的歷史時空,無數的英雄豪杰;將此二者聯系起來,組成一個極為遼闊悠久的時空背景;浪淘盡,歷史長河的沖刷。是悲哀,也是一種通脫,通古今而觀之的氣度。
“故壘西邊,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說前邊是一個氣勢非凡的大場景,那么,此時出現的則是一個細致精確的小場景,作為三國古戰場的赤壁究竟在何處,歷來眾說紛紜,但可以確定的是蘇東坡所寫之赤壁與歷史上赤壁之戰的赤壁絕非一處,對此,東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處點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極大,既拍合詞題,又為下闕緬懷周公瑾預伏一筆。
上片立足寫景,為英雄人物出場作鋪墊。
“遙想公瑾當年……灰飛煙滅”:在三國這個歷史舞臺上,英雄人物風云際會,而最令東坡向往的是周瑜,以“遙想”領起五句集中寫青年帥才周公瑾,既然是作者的向往,必然要挑選最能表現人物的素材。史載,建安三年,孫策親迎二十四歲的周瑜,授予“建威中郎將”的官職,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周瑜取小喬,正在皖城戰役勝利之時,而后十年他才指揮了赤壁之戰。此處把十年間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寫赤壁之戰前,忽插入這一細節,以美人襯英雄,(西施、范蠡泛舟湖上)接下來從容貌儀態上寫周瑜儒將風流姿態,大敵當前,談笑自若,指揮鎮定,強敵瞬間瓦解。
“故國神游……華發”:這里邊有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振興王朝的祈望和有志報國的壯懷同黑暗的政治現實和橫遭貶謫的坎坷處境大相抵牾,思緒深沉、感慨頓生,仕途蹭蹬、壯懷莫酬,詞人自感蒼老,同年方氣盛卓有建樹的周公瑾恰成對照。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歷史現實交相震撼,詞人于天地之中頓生達悟,既然人生如夢,何不放懷一笑,馳騁于山林、江河、清風、明月之中,灑脫情懷于此略見一般。(坡仙)。
本詞極雄麗之至,大起大落,橫絕今古。既認知人生如夢,又極寫人生之輝煌,使人難辨其究竟消極還是積極,人生功業雖輝煌而終歸于夢,但縱使如夢畢竟曾經輝煌,也許如夢的輝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古往與今來,哲理與人生,在雄長豪宕壯麗恢弘之中,隱然一種低徊婉轉深隱幽微的情思綿綿不盡。
章法:上闕:高起然后低徊,平穩過渡后激昂慷慨至極,雄風浩蕩,熱烈奔放;下闕:抖筆蕩開,長音裊裊,漸緊漸烈,沉郁過后,復歸于沉靜,曠遠。
音韻:入聲韻,短促有力。詩歌是韻文,講究節奏之美。《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仙境出現時由原來的七字句換為四字句,使意外、突變更強烈。另如“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四大皆空相!歷盡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壘壘高山,滾滾長江。但見那寒云慘霧和愁織,訴不盡苦雨凄風帶怨長,這雄壯,看江山無恙,誰識我一瓢一笠到襄陽!”慷慨雄渾,激烈悲壯。
赤壁賦教案設計范文(14篇)篇四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杜牧的文學常識;背誦和默寫全詩。
2、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運用合作探究賞析的方法,理解詩的含意。
3、體會詩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目標1.
教學難點:目標2.
教學方法:朗讀、研討。
課型:新授課。
課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赤壁》這首詩是作者經過赤壁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時,有感于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以地名為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
二、整體感知:
1、《赤壁》作者杜牧(803——約852),唐代文學家。字牧之,京兆萬年人(今陜西西安人),他與詩人李商隱并稱“小李杜”。作品有《樊川文集》。杜牧游覽赤壁,有感于三國時代吳蜀聯軍大敗曹兵的歷史,撫今追昔,寫下懷古詠懷之作。
2、赤壁之戰是發生于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曹軍,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云人物。杜牧此詩雖以地名為題,實則是借題發揮,懷古詠史。
三、細讀品味:
1、前兩句是第一層,交代興感之由。借一件事物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跡的慨嘆。
2、后兩句是議論,是第二層,不直接敘寫政治軍事情勢的變遷,而是通過寫東吳兩個美女的命運來間接反映這種變遷。
四、思考探究:
1、《赤壁》開頭為什么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明確: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
這兩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為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著強烈的意念活動。沙里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于發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為下文鋪墊。
2、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議論感慨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五、教師小結:
這是一首詠史詩,寫的是三國赤壁之戰,詩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諷嘲周瑜在赤壁之戰中得勝的僥幸,對歷史興亡成敗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獨特的見解。
六、布置作業: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赤壁賦教案設計范文(14篇)篇五
1.指導學生熟讀成誦。
2.指導學生理解詞的大意。
3.指導學生領悟詞的意境。
教學重點:
理解詞的大意。
教學難點:
領悟詞的意境。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方法:
討論.、講讀。
教學手段:
電腦多媒體技術。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內容見課件)。
二、問題思考(見課件)。
三、作品朗讀(要求:邊聽朗讀邊思考上述問題)。
四、意境分析:
1、首先要理解“意境”這個概念。
要清楚什么是“意”,什么是“境”,“意境”又指的是什么。(內容見課件)。
2、結合詞的內容分析領悟詞的意境。(師生問答、討論)。
[這樣解釋不對]。
問:“浪”在這里指的是浪花嗎?
[不是指浪花,比喻時光]。
問:同學們還知道用水比喻時光的句子嗎?比如孔子曾經說過的,“子在川上曰——。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蘇軾劈頭一句,非常有氣勢。江,直接用一個“大”來修飾,有一種橫空而來的磅礴氣勢。
問:如此的磅礴氣勢,讓我又想到了李白的一句,寫黃河的,—。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里已經把前三個小句子具體化了,怎么具體化的?分別看看。
[小場景、近景]。
問:大家再考慮,這個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不能,“周郎”給人一種年青的感覺。]。
[赤壁是因為赤壁之戰而聞名,赤壁之戰是周瑜指揮的,因而,赤壁是因為周瑜而聞名的]。
問:反過來說呢?
[周瑜因為在赤壁指揮了赤壁大戰,才名垂千古,是赤壁讓周瑜留名的]。
“赤壁”是怎樣的一種景觀呢?我們接著看。
問:“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三句分別是從什么角度來寫的?比如,“亂石穿空”是從形的角度寫的,寫出了石頭那種奇形怪狀、參差交錯,只有這樣來寫石頭,才能寫出戰場的景觀特點。
[“驚濤拍岸”是從聲音的角度來寫]。
問:“驚”的繁體字是“驚”,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驚馬一樣的波濤,拍擊著岸邊,非常兇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這是一江怒濤。想想這兩句分別是從什么視角來寫的。
[“亂石穿空”仰視,“驚濤拍岸”是俯視]。
一個往高處寫,一個往低處寫,而“卷起千堆雪”是往深處寫,寫顏色,浪花如雪一樣。
這樣,由岸邊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處。壯麗雄偉、氣勢磅礴的赤壁江山圖就形成了。所以,“江山如畫”是對前三句的概括。“一時多少豪杰”是對下闋寫人的開啟。“一時”,指的當然是三國這段時期,而下片就集中筆墨,描繪周瑜。
問:赤壁之戰中那么多的英雄好漢,為什么單寫周瑜?
[周瑜是統帥,而且他年輕有為]。
[不能]。
公瑾是字,這里帶著尊敬的態度去寫,而且再用與前面重復了;“初嫁”是剛剛出嫁,而“出嫁”則沒有這種剛出嫁的'意思。有句話,新婚燕爾!如按上面的解釋,這里就突出強調小喬的年輕,剛剛嫁給周瑜,周瑜還在度蜜月呢!如果用“出嫁”,那就體現不出小喬,而是老喬了。可是,我要告訴大家,這里,蘇軾是真的“錯”了,在指揮赤壁之戰的時候,小喬并不是剛剛出嫁,而是已經嫁了十年了,真的不是小喬,該是老喬了。
“英雄人物”似乎只讓人們想到了英勇頑強、剛毅果決、堅忍不拔的那種豪氣、氣概,就如同詞中四字寫英雄氣概——“雄姿英發”。
問:那么,“羽扇綸巾“說的又是哪一面呢?“羽扇綸巾”的形象很容易讓人想到諸葛亮,因為這實際不是武將的裝扮,而是文臣的裝扮。
[能文,又能武。]。
[側面描寫,用“檣櫓灰飛煙滅”來反襯他的指揮藝術]到這時,一幅赤壁豪杰圖就畫成了。
那么,我們再考慮開始的那兩道思考題,自然景物就是赤壁江山圖,社會場景就是赤壁豪杰圖。
最后幾句:
問:“故國神游”,“神游者”是誰?周瑜還是蘇軾?
問:“多情應笑我”怎樣理解?
問:如何理解“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到這里,我們的意和境就應該出來了吧。
五、課后總結(內容見課件)。
六、板書設計:。
赤壁江山圖。
小喬初嫁柔。
赤壁豪杰圖雄姿英發剛境。
武
羽扇綸巾文。
壯志難酬情意。
七、作業布置(見課件)。
赤壁賦教案設計范文(14篇)篇六
2.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這種代數方法及其步驟;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導學重點:用列方程的方法解決打折銷售問題;。
導學難點:是準確理解打折銷售問題中的利潤(利潤率)、成本、銷售價之間的關系。
溫故。
鏈接:
1、把下面的折扣數化成百分數六折七五折八八折。
2、你是怎樣理解某種商品打六折出售的??
公式:
利潤=賣出價-成本價。
(或者:利潤=銷售價-成本價)。
利潤率=利潤成本100%。
(3).算一算:
1。原價100元的商品打8折后價格為元;。
2。原價100元的商品提價40%后的價格為元;。
3。進價100元的商品以150元賣出,利潤是元,利潤率是;。
4.原價x元的商品打8折后價格為元;。
5。原價x元的商品提價40%后的'價格為元;。
6。原價100元的商品提價p%后的價格為元;。
7。進價a元的商品以b元賣出,利潤是元,利潤率是。
新知。
想一想:15元利潤是怎樣產生的?
新知:
問題一:上面的問題中包含哪些等量關系?
成人票數+學生票數=1000張(1)。
成人票款+學生票款=6950元(2)。
問題二:設售出的學生票為x張,填寫下表。
學生成人。
票數/張。
票款/元。
設所得學生票款為y元,填寫下表:。
學生成人。
票款/元。
票數/張。
根據相等關系成人票數+學生票數=1000張,列方程得:
如果票價不變,那么售出1000張票所得票款可能是6930元嗎?為什么?
拓展:
赤壁賦教案設計范文(14篇)篇七
教學目標:
1、能夠體會懷古詩將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特點。
2、體會作者壯志未酬的苦悶心情。
3、有感情的朗誦詞。
教學重點:
能夠體會懷古詩將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特點。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壯志未酬的苦悶心情。
教學方法。
問答法、討論法、朗讀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二、整體感知。
1、齊讀(初步感受詞的豪放氣勢)。
2、自由朗讀(把握感情讀)。
3、老師和學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讀本詞(老師讀上片,學生讀下片)。
4、作朗讀指導:(開篇三句,起筆空闊,氣勢不凡,應讀得有力度。中間“亂石……千堆雪”寫了江濤洶涌,浪花狂卷的壯麗景色,應讀出一種豪邁語氣。下片中對周瑜動人容貌和出眾才華的句子“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應讀出羨慕景仰的語調。最后,“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表達的是作者宦途失意的無限感慨,應讀出那種憂傷,失望、無奈的語調)。
5、結合朗讀指導,學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讀本詞。
三、解析。
1、點一名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詞的上片,
2、提問:作者具體描寫了赤壁哪些景觀?面對這些景觀作者生出什么樣的感慨?
板書:所見所想。
大江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驚濤、浪花一時多少豪杰。
3、提問:“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在詞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的作用(可用〈〈沁園春*雪〉〉里“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盡折腰”在那首詞中的作用作提示)。
4、下片中,描寫周瑜的句子有哪些?
明確: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6、從描寫周瑜的句子中,我們想想在蘇軾心中周瑜的形象是什么?
(板書):婚姻美滿年輕有為受明君器重功績卓著。
7、從周瑜在蘇軾心中的形象,來分析作者為什么懷念周瑜,其目的是什么?(討論)。
(板書):對周瑜的仰慕之情來反襯自己的失意,抒發自己年將半百而功業無成的感慨。
蘇軾:愛妻離世早生華發蒙昏君冷落功業未就。
8、有人說:“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含有消極成分,你怎樣認為?
明確:言之成理即可(夢:生命短暫與江月永恒的對比,滄傷的歷史感)。
(若說消極:請對蘇軾留幾句鼓勵的話)。
9、人生沒有一帆風順,在當你屢屢遭遇挫折后,你又以怎樣的心態面對?
明確:言之成理即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挫折意識)。
三、小結。
本堂課在熟練的朗讀基礎上,著重分析了詞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特點,同時對文章的思想情感作了細致分析。
四、作業。
在理解基礎上背誦本詞,并默寫本詞。
五、板書略:
六、教學后記: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赤壁賦教案設計范文(14篇)篇八
學習目標:1、學習文言知識。
2、體會作者感情,領悟作者思想。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先看一組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滄海一粟遺世獨立不絕如縷正襟危坐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水光接天成語是我們民族語言的瑰寶,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如此多的成語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賦》,由此可見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們就共同走進這篇文章。
二、誦讀。
1、讓我們在朗朗書聲中走進文本。要求標畫出體現作者感情變化的字眼,同時標畫出和你產生共鳴或者電到你的句子。
2、學生交流自己標的句子,讀給同位聽,之后站起來讀給大家聽。老師作出點評。同時告訴大家誦讀的幾個層次:讀準字音——學會斷句(語法結構、句首句末語氣詞)——控制語速——融入感情。
3、老師可以給學生示范背誦第二段。
前三個層次只是技術層面的,最后才是讀書的最高境界,需要心靈的參與。讓我們更加的接近蘇軾,走進心靈。
三、感情概況。
剛才大家已經把有關情感的字眼標畫了。是哪幾個詞語呢?樂——悲——喜(考驗大家的篩選能力)。
四、賞析“樂”
1、作者為何而樂?賞到了美景。如何表達自己的樂?喝酒、吟誦、唱歌。
2、大家選取一句表現“樂”的句子。先解釋,之后賞析給同位聽。溝通交流。達到悟讀。
3、文言知識:縱……凌……:替代法翻譯。
3、指導賞析的角度:翻譯、內容、字詞的表現力(語言)、情感、聯想(詩詞、東坡其人、自己經歷體會)。
老師示范賞析: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寫出了喝酒唱歌的場面,一個甚字寫出了自己快樂的程度,而扣舷的動作則表現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這讓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個場景,一群人圍坐篝火旁齊唱“滄海一聲笑”,當時看了非常感動,滄海?為何還笑?那種經歷江湖一切險惡之后笑看蒼生的心態體現了出來。
4、快樂到一定程度,人們都會唱起來。那么蘇軾唱了什么呢?體會唱詞,前后四人一起研討,一個同學按照自己體會的感情讀出來,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讀析融為一體。
1兮:來自屈原,屈原經常嘆息,所以此字要拉長讀,屬于長嘆。
2美人:來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詩,香草自比,美人則是自己在理想或者圣主賢臣的.代表。對美人什么態度?從悲傷中我們體會出蘇軾那種不放棄人生追求的精神?什么追求?還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們要從悲傷的歌聲中體會出這種昂揚向上。
寫作此文,作者被貶偏遠的黃洲做團練副使,相當于被流放,遠離都城。這時他已年邁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抱負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知人論世)。
五、賞析“悲”
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來還喝酒唱歌的作者忽然悲從心來。那么,作者悲傷哪些內容呢?在朗讀中體會并且賞析,有體會你先別告訴別人,一會兒考考別人。提問要具體。
2、文言知識:渺:渺小。哀:哀傷。羨:羨慕(補字翻譯法)。
侶魚蝦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結構分析(對文:結構相似的上下兩句,相同位置上的詞語其意義或相同或相反。
3、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表達了人生的短暫與渺小。在歷史的長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們到底算什么?這個問題引發古今中外無數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比如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比如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比如楊慎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4、方其……而今安在哉!:
1讀出前后情感的變化。最后一個句子重讀以表達感慨之情。
2體現了蘇軾的什么情感?有欽佩,有羨慕,有悲哀。為何欽佩?因為自己也希望有象曹操一樣的功業,強烈的入世思想的體現。
到這里如果文章結束,那就不是蘇軾了。他的偉大之處在于能夠在這種無路可走的時候,找到一個突破口,從而超越自己,從而也就超越了別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么好,也不像你想的那么壞。關鍵看你如何突圍。
六、感悟“喜”
蘇軾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體現在哪些方面?討論給你帶來什么感悟。
(1)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開始作者本來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回歸自然,回歸純凈,回歸自我。
(2)“物與我皆無盡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恒的,但人為何也說永恒呢?
從儒家思想來說,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過一些途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達到三者任何一個,都算作永恒。
從道家思想來說,講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區別。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順應事物發展規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方式。
佛家思想的禪宗:講究生死輪回,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圓缺,生生死死循環不止,生命的輪回讓人不再感覺生命的短暫。
(3)茍非吾之所有……:輕視物質的東西,輕視有限的時空。《觀棋》:勝固欣然,敗亦可喜。《渡海》:茲游奇絕冠平生。當別人都在關心你到底能飛多高的時候,有個人還在關心你飛的累不累,這就是友情。
(4)這里的“喜”和開頭的“樂”內涵一樣嗎?區別是什么?
樂:面對突來的美景的欣然反應,未經思考的接受,側重感官的體驗。如同當今很多人登山后的“啊……啊……”。但我們已經看到“樂極生悲”。
喜:是理性思考之后達到的一種精神的解脫,是感情淬火后發自內心的欣喜,這里的喜是“喜從悲來”。
七、自我救贖。
作者在入世與出世,在積極與消極的斗爭中,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儒釋道多種文化的浸潤,三種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蘇東坡的內心并達到了和諧與統一。為何會達到這種和諧?作者的對中國文化的深入理解。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情商比較高。當然情商的來源還是一個人不斷的積累。
當年蘇軾從海南回內陸,運河夾道千萬人觀看,他們看的哪里是蘇軾,他們的表現只能解釋為對文化的敬仰,對一種豁達人生態度的執著,這觀摩的人群在空間上的延伸我們不可考,在時間的延伸上我們也是觀摩者之一。這充分的說明了蘇軾的不朽,中國文化的不朽。當年蘇軾看到這種情況,他怎么反應?既沒有揮手“同志們好”,也沒有受寵若驚。他的一句“莫非看殺軾否”,以蘇東坡式的豁達與幽默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八:背誦你最喜歡的句子。
板書設計。
赤壁賦。
蘇軾。
誦讀:字音、斷句、語速、情感。
喜入世儒篩選信息。
樂文化翻譯:替代、補字、結構(對文)。
道
知人論世。
悲出世佛。
赤壁賦教案設計范文(14篇)篇九
故事,來抒發情懷、諷刺時事。一般詠史詩的寫作手法都是借古諷今、詠古抒懷。
二、作者。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詩人,和李商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齊名,并稱“小李杜”。
三、請學生朗誦,糾正字音。
四、釋義。
一截折斷了的鐵戟沉沒于水底沙中還沒有完全腐蝕。
我把它擦洗干凈認出是三國赤壁的遺物。
如果不是東風相助周瑜,
美麗的大喬和小喬早被曹操擄去鎖進了銅雀臺。
1、詩的第一句告訴我們什么,作者為什么要從一只折斷的戟寫起?
因為這是一首詠史詩,所謂的詠史詩是指,借吟詠、評論歷史人物、歷史。
故事,來抒發情懷的詩。折戟與古代的戰爭有關,而作者又是在赤壁這個地方發現的這只折戟,把它洗干凈辨認之后,很自然的就讓作者聯想起幾百年前曾在此處發生過的那場戰爭,從而引起作者下文對歷史的感嘆,為下文對赤壁之戰的議論作了必要的鋪墊。
在詩的第三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這個句子中,“東風”不僅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還含有一個諸葛亮巧借東風火燒曹軍的典故。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個典故是怎么回事,播放視頻。
作者說,如果不是東風相助周瑜,美麗的大喬和小喬早被曹操擄去鎖進了銅雀臺。大喬小喬分別是東吳掌權者孫權和周瑜的妻子,銅雀臺是曹操的后宮,里面有他從全國各地網羅而來的美女或歌伎,供他尋歡作樂,什么情況下大喬小喬會被鎖近曹操的銅雀臺呢,對,假設赤壁之戰中東吳滅亡了,孫策和周瑜的妻子,這兩個大美女,就可能會被曹操擄走,所以,大喬小喬的命運其實是暗示了東吳的命運,作者說美麗的大喬和小喬被曹操擄去鎖進了銅雀臺,其實意思是說東吳也滅亡了,那么事實上東吳在赤壁之戰中東吳滅亡了嗎,作者認為之所以赤壁之戰中東吳沒有滅亡時因為什么?東風幫助了周瑜火燒戰船,大敗曹軍,也就是說,作者認為,東風的到來為吳蜀聯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提供了一次什么?機遇!好,從這里我們可以分析得出,本文的作者認為,赤壁之戰中吳蜀聯軍的勝利,不是由于他們自身的實力,而是機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當時沒有東風,沒有那一次機遇,周瑜的火攻之計就不會大顯神威,那么,東吳政權就必然為曹操所滅。
聯系作者自身經歷。
要想獲得成功也要靠機遇阿,這句話不僅是說周瑜,其實也是在借說周瑜來說自己,因為他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施展。除此之外,詩人好像還想告訴我們: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作為,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身上一種逼人的豪氣與自信。
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精神?
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殆盡,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于發現了這片鐵戟,詩人無法平靜,他要磨洗并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這兩句為下文的議論作了必要的鋪墊。
一、體裁七言絕句。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
(2)詩歌開頭為什么從一片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學生分組討論,全班交流。
明確:(1)這首詩以地名為題,實為懷古詠史之作。詩人借一把沉沙的折戟發表對赤壁之戰的看法:當時周瑜如不得東風之助,戰爭的勝敗,吳國政權的存亡都會成為未知數。詩人譏嘲周瑜在赤壁之戰中勝得僥幸,對歷史興亡成敗的關鍵問題發表了獨特而戲謔的議論。
(2)這一片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但這兩句的主要作用并不在此,它本身蘊含著強烈的意念活動。沙里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殆盡,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于發現了這片鐵戟,詩人無法平靜,他要磨洗并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這兩句為下文的議論作了必要的鋪墊。
(3)史學家們在論赤壁之戰這場關系到三國鼎立局面的大事件時,基本的政治傾向常常是同情吳蜀,杜牧一反傳統的看法,認為若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勝者就可能是曹操,歷史將要重寫。從不被人懷疑的地方提出疑問,發表議論,反映他敏銳的歷史眼光和獨到的見識。首先,他不以成敗論英雄,對戰爭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異于史家的評價。其次,他認為歷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
這兩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豪氣與自信。
杜牧出生于詩書之家,雖不是鐘鳴鼎食般的生活,但未受過半點窮。祖父杜佑不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學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這給了自幼好學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學功底,早在他參加科舉考試之際,就曾以一篇《阿房宮賦》傳誦于文士之間。太學博士吳武陵擊掌稱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門直薦。杜牧確實有才華,而且政治才華出眾。他專門研究過孫子,寫過十三篇《孫子》注解,也寫過許多策論咨文。特別是有一次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獲成功。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無相器,又生不逢時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氣息已一去不返,諸帝才庸,邊事不斷,宦官專權,黨爭延續,一系列的內憂外患如蟻穴潰堤,大唐之舟外滲內漏。杜牧死后不過數年,農民起義便如風起云涌,再過五十年,江山易幟。“請數擊虜事,誰其為我聽”,杜牧的才能,湮沒于茫茫人海之中。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詩中的“周郎”是指《三國演義》中的英雄人物周瑜。詩人題詠“赤壁之戰”這一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卻從一件“折戟”寫起,這是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
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兩句,這兩句以兩個美女的命運象征國家的命運,以小見大,別出心裁。抒發了詩人慨嘆時勢造英雄和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拓展。
《赤壁》中杜牧的觀點是對是錯?
杜牧觀點: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
也就是說杜牧認為,如果周瑜沒有得到東風的相助,就會敗北。二喬也會被曹操掠到銅雀臺中。其實這句詩是杜牧以史言志之作,杜牧向來關注歷史興替成敗,對兵法頗有研究。這首詩借三國故事感慨自己懷才不遇。
評價:
我們認為,赤壁之戰雖然有偶然性,但曹操失敗也有某種必然性。江東三世基業,不易撼動,西蜀也是諸葛亮和少數民族關系處理得當。三分天下才是大勢所趨,所以不贊同杜牧的想法。
赤壁之戰曹操的失誤:
(1)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關西軍一直是曹操的威脅。
(2)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曹操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荊州水軍對抗吳軍,可惜他錯了,赤壁之戰前那場接觸戰證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會索戰船,只不過正是因為這樣才被敵人火攻。說到底還是水軍不濟造成的。張遼在庾信的《哀江南賦》中提到:“張遼臨于赤壁,王濬下于巴丘”。曹操的主力部隊悉數開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荊州水軍為主力,進而利用絕對的兵力優勢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荊州水軍,低估了吳軍和長江。
(3)又今盛寒,馬無藁草;《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公燒其馀船引退,士卒饑疫,死者大半。可見戰馬沒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饑餓與瘟疫是困擾曹軍的兩大難題。這樣的部隊即使數量多也很難取勝。
(4)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三國志·曹操傳》: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李友松的《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系之探討》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戰兵敗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蟲病。赤壁之戰的戰場恰恰是當時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地區,而且時間又是血吸蟲病的感染季節。赤壁之戰是在冬天開始的,但曹軍在轉徙、訓練時間是在秋天。曹操水軍在赤壁之戰戰前染上血吸蟲病,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就發病了,致使大戰時疲病交加,不堪一擊。而劉、孫軍隊長期在血吸蟲流行的疫區中從事生產、生活,士兵體內或多或少已產生一定的免疫力。但是這個觀點也有缺陷,曹操水軍主要來自荊州水軍,這些士兵對血吸蟲的免疫力應跟孫劉聯軍應該差別不大,所以該是其他疫病。
赤壁賦教案設計范文(14篇)篇十
1.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2.學習并了解詩歌的意境。
3.熟讀并背誦詩歌。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背誦這首詩歌。
2.難點: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教學方法:
講授法多媒體(ppt課件)電教法。
課時安排:一個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二、教學新課(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寶歷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計八十三年,文學史上一般稱為晚唐時期。這個時期,宦官專權,朋黨交爭,大唐帝國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鎮勢力日益強大,杜牧死后僅二十二年便爆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大起義。詩人杜牧就生活在這樣一個風雨飄搖的晚唐時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孫。二十六歲舉進士,因為秉性剛直,被人排擠,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書宴游間”,很不得志。三十六歲內遷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擠,貶為黃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詩壇上,他與李商隱被合稱為“后李杜”,人稱“小杜”,其詩多感慨時事,抒寫性情,詩風俊朗雄麗。
(二)朗讀詩歌。
1、老師范讀,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古詩的誦讀節奏。
2、全體學生齊讀。
(三)解題。
1、赤壁簡介:
赤壁,地名,東漢獻帝十三年(2)周瑜大敗曹操處,現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長江南岸。這首詩是作者經過赤壁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于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以地名為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
2、赤壁之戰:
發生于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云人物。
3、這是詩人杜牧對歷史上興亡成敗的關鍵問題發表自己的議論,是一首明顯帶有史論特色的詠史作品。
(四)了解詩的內容。
1、詞義解釋。
折戟:指殘破的兵器。折,折斷。戟,古代一種兵器。
銷:銹蝕。
將: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東風:春風。周郎:吳國的將領周瑜。
銅雀:即銅雀臺。
二喬:喬公二女,大喬嫁孫策,小喬嫁周瑜。
2、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詩句的含義: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發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物。那時假如不是強勁的東風幫助周瑜實行火攻,打敗了曹軍,東吳的美女大喬和小喬就要被擄去,關在銅雀臺上為曹操所霸占。
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絕句。前兩句“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意思是說,折斷的`畫戟沉沒在泥沙中未被銷蝕,磨洗一番,可見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詩人從江邊泥沙中發現了一柄折斷了的劍,經過磨洗后辨認出是三國時的遺物。這兩句看是平淡的敘事,但是,詩人從平淡的敘事中表現出了不平,為后面抒發“懷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礎。這里,詩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虛托手法,這也是唐代詩人寫詩作文常用的手法,這就好像寫當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漢代人和事,以漢代唐一樣。現在杜牧所在地是黃州,雖然有赤壁磯,并不是東吳周瑜打破曹操之處,所以無論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這并不重要,關鍵在于以此引出對古代這一著名的戰爭,從而借此抒發心頭之感。
接著寫道:“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兩句相對前兩句來說是議論。意思是說,倘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那么銅雀高臺會深深鎖住二喬,江東二喬也就淪為曹公之妾了。這里是指赤壁大戰中周瑜僥幸戰勝曹操一戰。對于曹操來說,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就表明了曹操要像當年周公那樣維護國家統一。據記載,當時曹操進攻東吳,因北方士兵不習水性,曹操便把戰船用鐵鏈連成一片,以免搖晃。當時正是東南風,周瑜采用黃蓋之計,用數十艘船載著油脂干柴乘東南風駛向曹營,詐稱投降,等到快接近時,點燃油脂和干柴,一舉燒毀了曹軍戰船。我們都知道,在歷史上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的關鍵一戰,也是古代著名的戰爭之一。這對于極為精通戰爭思想的詩人杜牧來說,對這一戰事過程及其結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維方式,提出了“東風不與周郎便”的設想。雖然是一個設想,客觀的歷史現狀當然不可改變,但思維方式改變,對于這場戰爭來說,勝敗雙方就要改變,歷史也就要重新改寫。
(五)思考并提示:
1.詩人對歷史的評價因何而發?沉沙之折戟。2.詩人是怎樣評價赤壁之戰的?不以成敗論英雄。認為赤壁之戰的勝利,不過是借助東風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則就會有相反的結果。
3.“二喬”在詩歌中指代什么?這樣寫有什么意義?
“二喬”形象地代表東吳的命運。詩人假設東吳敗亡,不寫山河破碎,生靈涂炭,而寫二喬入魏供使,不僅以小見大地說明戰爭之利害,而且極其耐人尋味。雖是史論,卻賦予具體形象,可見詩人創作之高明。
5、詩歌的主旨?
抒發懷才不遇的苦悶。
三、課文探究:
1、《赤壁》開頭為什么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提示: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為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著強烈的意念。沙里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出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于發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為下文作鋪墊。
2、全詩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兩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還有另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四、齊讀并背誦這首詩。
引導學生邊齊讀邊思考:
1、你眼前會出現怎樣的情景?(烽火硝煙)。
2、你眼前會出現哪些人物?他們都是怎樣的形象?(曹操:若勝則橫槊賦詩于長江,弦歌艷舞于銅雀,藏嬌之纏綿,凱旋之得意。二喬,艷壓群芳,顧盼生情。東吳領袖:指揮若定,風流儒雅)。
3、你還看到了誰?(杜牧性格:有經邦濟世之才,通曉政治軍事,他自負知兵,常以武略自詡,詩中對周瑜僥幸成功的議論,正是他軍事上自負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的感慨。)。
4、當所有風流人物都淡出歷史的畫卷時,杜牧這位風流才俊在慨嘆:生不逢時,懷才不遇,自負的臉上寫滿了抑郁不平。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比較閱讀。
詠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
交兵不假揮長劍,已挫英雄百萬師。
(2)、杜牧詩前兩句寫了什么?與胡曾詩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3)、如果你是史學評論家,你如何評價“周郎”?
赤壁賦教案設計范文(14篇)篇十一
學習《浣溪沙》。
1、指名朗讀。
2、作者簡介。
--蘇軾,北宋大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蘇轍兄。嘉佑進士。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文學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3、《浣溪沙》上闕寫景,描繪了哪三幅畫面?畫面有何特點?
--山下小溪邊,長著矮小嬌嫩的蘭草,山上松間沙路潔凈無塵,黃昏時瀟瀟細雨中杜鵑在啼叫。畫面清新優美,淡雅寧靜。
4、下闕轉入抒懷,抒發了怎樣的情懷?
--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駐,大可不必為日月變遷、人生衰老而嘆息。表現了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5、作者寫此詞時,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處于逆境之時,能有如此積極的人生觀,豁達的胸懷,實在難能可貴。
6、齊讀并背誦這首詞。
學習《赤壁》。
1、教師范讀,學生跟讀。
2、簡介作者并解題。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人。太和進士,和李商隱并稱“小李杜”。赤壁是東漢末年周瑜大敗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詠赤壁并非此處,而是湖北黃岡的赤鼻磯,所以說此詩雖為詠史詩,其實也是借題發揮。
3、《赤壁》開頭為什么從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與古代戰爭聯系起來,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但是,這兩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為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涵著強烈的意念活動。沙里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暗寓歲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蹤跡地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地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就像這鐵戟一樣沉淪埋沒,但又常因偶然的'機會被人記起,或引起懷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發現了這片折戟,使詩人心緒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因此,“認前朝”又進一步勃發了作者浮想聯翩的思緒,為后二句論史抒懷做了鋪墊。
4、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兩句議論感慨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兩句詩人發表議論,“東風”不僅僅指的是自然界的風,而是含有建功立業各種條件和因素。曲折的反映出詩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似乎又有另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5、齊讀、背誦。
四、課堂練習。
課后練習:對對子。
出:白對:黑出:來對:去出:美對:丑出:是對:非出:藍天對:白云。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五首詩詞。
2、完成課后練習四作者郵箱:3l_lu@。
赤壁賦教案設計范文(14篇)篇十二
一、導入:
“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嵋共比高。”
請問:這首詩中的“三父子”是誰?(蘇洵、蘇軾、蘇轍)。
“一代蘇長公,四海名未已。投荒忘歲月,積毀高城壘。”
再請問:這首詩中的“蘇長公”又是誰?(蘇軾)。
不錯,是蘇軾。我們今天就學蘇東坡的一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正是蘇東坡在“投荒的歲月”里寫的,詞人蘇東坡因為被貶湖北黃崗,當時叫黃州的地方。一般說來,被貶職總歸有點不太舒服,但是我們現在反過來審視這件事情,我們倒還覺得蘇東坡的貶職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正是由于貶職,使他突破了小人們的包圍,使他真正開始審視人生的真諦,從而寫出了流傳千古的曠世杰作《前赤壁賦》和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二、初讀《浪濤沙赤壁懷古》:
古詩詞學習的第一目標就是“熟讀成誦”。下面同學們齊讀這首詞。
(學生讀詞)。
讀的應該說很不錯,但是有些地方感情把握還不夠。請聽讀錄音,比較有什么不同?
(學生暢所欲言,及時試讀,老師予以肯定)。
分別找一個男生、女生讀詞的上闋、下闋,進行比賽。
三、品讀《浪濤沙赤壁懷古》:
明確:當然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齊讀詞的第一句)。
學生答:大。
學生答:盡。
老師追問:淘了多少時間?
學生答:千古。
老師繼續追問:都淘些什么人物?
學生答:風流人物。
老師總結:可想而知,這種江的偉力,它的時空效應,它的整體感,以及流動的一種意象,所以把它定位于豪放毫無愧色。
(是周瑜)。
老師問:不錯,是周瑜。那么作者可以懷的內容千千萬萬,為什么他單單要懷念周瑜呢?或者說首先他是從什么角度來形容周瑜的?我們一起先把有關周瑜的詞句捕捉一下。
首先請一位同學描寫周瑜的`幾句讀一讀。
老師問:下面我們考慮一個問題,他是從哪些角度來形容周瑜的?
板書小結:
年齡――小喬初嫁了――(初24歲,實際34歲)――美女襯英雄,瀟灑的英姿。
姿態――雄姿英發――英俊瀟灑,有氣魄。
裝束――羽扇綸巾――儒雅的將軍。(文縐縐的――文將?東吳的大都督――武將?――能文能武)。
氣魄――談笑間,墻櫓灰飛煙滅――大智大勇(曹操80萬大軍,周瑜談笑間就把他們消滅了)。
3、請問:現在我們該用一個什么樣的稱呼才配得上周瑜呢?
明確:風流人物。
齊讀“亂石穿空”一句,討論。
板書小結:
“亂”“穿”――石壁陡峭。
“驚”“拍”“卷”“千堆雪”――氣勢磅礴。
“景語皆情語”――寥寥數語,便勾畫出了它的雄偉壯麗,會令人想到當年赤壁鏖戰的壯闊場面,從而為下片追懷周瑜渲染環境氛圍。
討論一下。多角度思考,想得越多越好。要求各抒己見。
赤壁賦教案設計范文(14篇)篇十三
1、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能疏通詩歌的基本內容。
2、能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內容。
3、能體會詩人在詩歌中表達的情感。
4、熟讀并背誦詩歌。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體會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情感。
課前準備。
1、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熟讀。
2、準備多媒體教學。
一、導入新課。
以蘇軾的《赤壁賦》導入新課。(展示圖片)。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展示思維導圖)。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生活在晚唐時期。這個時期,宦官專權,朋黨交爭,大唐帝國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鎮勢力日益強大,杜牧死后僅二十二年便爆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大起義。詩人杜牧就生活在這樣一個風雨飄搖的晚唐時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孫。二十六歲舉進士,因為秉性剛直,被人排擠,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書宴游間”,很不得志。三十六歲內遷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擠,貶為黃州、池州等地刺史。在晚唐詩壇上,他與李商隱被合稱為“后李杜”,人稱“小杜”,其詩多感慨時事,抒寫性情,詩風俊朗雄麗。
(二)朗讀詩歌(播放音頻)。
1、老師播放范讀音頻,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古詩的誦讀節奏。
2、全體學生齊讀,指名讀。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三)解題。
赤壁,地名,東漢獻帝十三年(2)周瑜大敗曹操處,現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長江南岸。這首詩是作者經過赤壁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于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以地名為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
發生于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云人物。
3、這是詩人杜牧對歷史上興亡成敗的關鍵問題發表自己的議論,是一首明顯帶有史論特色的詠史作品。
(四)解讀詩歌。
1、詞義解釋。
折戟:指殘破的兵器。折,折斷。戟,古代一種兵器。
銷:銹蝕。
將: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東風:春風。
周郎:吳國的將領周瑜。
銅雀:即銅雀臺。
二喬:喬公二女,大喬嫁孫策,小喬嫁周瑜。
2、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詩句的含義: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發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物。那時假如不是強勁的東風幫助周瑜實行火攻,打敗了曹軍,東吳的美女大喬和小喬就要被擄去,關在銅雀臺上為曹操所霸占。
3。品析詩歌。
(1)“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詩人從江邊泥沙中發現了一柄折斷了的劍,經過磨洗后辨認出是三國時的遺物。這兩句看是平淡的敘事,但是,詩人從平淡的敘事中表現出了不平,為后面抒發“懷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礎。這里,詩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虛托手法,這也是唐代詩人寫詩作文常用的手法,這就好像寫當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漢代人和事,以漢代唐一樣。現在杜牧所在地是黃州,雖然有赤壁磯,并不是東吳周瑜打破曹操之處,所以無論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這并不重要,關鍵在于以此引出對古代這一著名的戰爭,從而借此抒發心頭之感。
(2)“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兩句相對前兩句來說是議論。意思是說,倘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那么銅雀高臺會深深鎖住二喬,江東二喬也就淪為曹公之妾了。這里是指赤壁大戰中周瑜僥幸戰勝曹操一戰。對于曹操來說,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就表明了曹操要像當年周公那樣維護國家統一。據記載,當時曹操進攻東吳,因北方士兵不習水性,曹操便把戰船用鐵鏈連成一片,以免搖晃。當時正是東南風,周瑜采用黃蓋之計,用數十艘船載著油脂干柴乘東南風駛向曹營,詐稱投降,等到快接近時,點燃油脂和干柴,一舉燒毀了曹軍戰船。我們都知道,在歷史上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的關鍵一戰,也是古代著名的戰爭之一。這對于極為精通戰爭思想的詩人杜牧來說,對這一戰事過程及其結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維方式,提出了“東風不與周郎便”的設想。雖然是一個設想,客觀的歷史現狀當然不可改變,但思維方式改變,對于這場戰爭來說,勝敗雙方就要改變,歷史也就要重新改寫。
(五)分析詩歌。
1、詩人對歷史的評價因何而發?
沉沙之折戟。
2、詩人是怎樣評價赤壁之戰的?
不以成敗論英雄。認為赤壁之戰的勝利,不過是借助東風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則。
就會有相反的結果。
3、“二喬”在詩歌中指代什么?這樣寫有什么意義?
“二喬”形象地代表東吳的命運。詩人假設東吳敗亡,不寫山河破碎,生靈涂炭,而寫二喬入魏供使,不僅以小見大地說明戰爭之利害,而且極其耐人尋味。雖是史論,卻賦予具體形象,可見詩人創作之高明。
4、前后各兩句在表達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內在聯系?
前兩句是敘事,后兩句是議論。由敘事引發議論。
5、詩歌的主旨?
抒發懷才不遇的苦悶。
三、課文探究。
1、《赤壁》開頭為什么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提示: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為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著強烈的意念。沙里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出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于發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為下文作鋪墊。
2、全詩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兩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還有另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四、齊讀并背誦這首詩。
引導學生邊齊讀邊思考:(展示圖片)。
1、你眼前會出現怎樣的情景?(烽火硝煙)。
2、你眼前會出現哪些人物?他們都是怎樣的形象?
(曹操:若勝則橫槊賦詩于長江,弦歌艷舞于銅雀,藏嬌之纏綿,凱旋之得意。二喬,艷壓群芳,顧盼生情。東吳領袖:指揮若定,風流儒雅。)。
3、你還看到了誰?
(杜牧性格:有經邦濟世之才,通曉政治軍事,他自負知兵,常以武略自詡,詩中對周瑜僥幸成功的議論,正是他軍事上自負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的感慨。)。
4、當所有風流人物都淡出歷史的畫卷時,杜牧這位風流才俊在慨嘆:生不逢時,懷才不遇,自負的臉上寫滿了抑郁不平。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比較閱讀。
詠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
交兵不假揮長劍,已挫英雄百萬師。
(2)杜牧詩前兩句寫了什么?與胡曾詩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3)如果你是史學評論家,你如何評價“周郎”
(這首詩熱烈地贊美了周瑜在這場決定性戰役中的不朽功績,并且通過戰爭場面的描寫,使周瑜英雄形象躍然紙上。胡曾是直接陳述歷史,表達對英雄的熱情贊頌。稱頌周瑜巧用火攻大破敵人的智慧。)。
赤壁賦教案設計范文(14篇)篇十四
隨著下課鈴聲響起,我的公開課《念奴嬌赤壁懷古》落下帷幕,可是這節課并沒有結束,因為它留給我的思考延續至今。蘇軾在他的人生中反省著,升華了,而對于我而言,又何嘗不是呢?套用現今流行的一本小說名字,我的教學反思也叫《雙生》。
教研室周老師提出了本次公開課的要求,我和另外一位老師在我校一起來各上一節課,課型要體現詩歌必修和詩歌選修的不同。所以針對高一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力圖對詩歌必修課模式有一個較為全面而實用的挖掘,讓學生真正領悟詩歌,學到詩歌鑒賞的方法。在課堂中我采用情境導入法、誦讀指導法、探究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式進行教學,特別是在復雜情感的體會方面設計了一些活動,以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本節課有一些收獲,也有一些有待商榷之處。
收獲之一:在教學過程中,以詩歌誦讀法貫穿課堂。
瑯瑯的讀書聲應該一直是縈繞在語文課堂上的。而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這一優良的傳統模糊了,甚至要消失殆盡了。暑期的全省教師培訓,各位專家的講座引起了我的注意。使得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語文課堂,發現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淡化了學生的誦讀熱情。而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說明了讀書的重要性。在必修一講解《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時,對于這樣一篇經典的老課文,我采取了和以前不同的處理方法,不去按部就班的講解文章結構,歸納主旨,而是采用誦讀法,讓學生充分理解馬克思與恩格斯深厚的友誼,以讀代講,以讀促講,效果很好。所以在《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設計上,我也采用了誦讀法。
收獲之二:在教學過程中,突顯學生對話參與意識。
一直以來,好像語文的工具性發揮到了極致,誘使了教學中的簡單化。教師為考而教,學生為考而學,語文世界中詩意的美、豐富的內涵,幾乎被拋之一邊。語文世界被收縮于抽象的考試說明之中,很多時候我們不得已只能把語文課上成應考訓練課。新課標要求學生應該有主體參與意識,訓練表達能力,提高鑒賞評價能力。
課堂上要讓學生有一個完整的思維訓練,課堂上要給予學生思考的話題和時間,讓學生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所以在課堂上對于蘇軾和周瑜兩位大英雄的見面,我們設計了對話環節。剛開始設計時候是有四個小環節,一是蘇軾對周瑜說,二是周瑜對蘇軾說,三是周瑜蘇軾兩個人的對話,四是我對蘇軾說。在后來的試講過程中和周老師討論,覺得這四個環節其實有些是重合的,不需要面面俱到,所以進行了刪減。保留了第一個環節蘇軾對周瑜說一句話,第二三環節刪掉了,把第四環節換成了填空“我看到了一個------的蘇軾”形式,提煉學生的概括能力。學生在對話中自然就提到了蘇軾對于年輕有為的周瑜的羨慕和崇拜,對于自己生不逢時、老而無成的感慨,對于自己悲慘境遇的失落、惆悵。也就為下一個環節把握情感奠定了基礎。
收獲之三:導語和結束語的精心設計。
教學是一門藝術,語文教師更應該追求教學過程的詩意設計。導入的表達是為了在第一時間營造一個詩意的意境,以渲染詩歌學習的氣氛。
我用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巧妙引出,--------。
“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奏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為課堂提供了一種驚心動魄引人入勝的開端。
結尾以詩化的語句作結-------。
“蘇軾在寂寞中反省過去,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嘩,去尋找無言的山水,去尋找遠逝的古人,回歸于青純和空靈,習慣于淡薄和寧靜,體味著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伴隨著射向黃州的那道神秘的天光,一個偉大的蘇軾就此誕生”。
然后讓學生背誦“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這是為了讓學生能把《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相勾連,把兩篇課文的精神內涵融入到一起。通過教師高層次的點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蘇軾情懷,激發學生對意義人生的探求愿望,提升他們的思想境界。教師有自己獨到的感悟,體現了教師也是文本的學習者。同時表達教師對生命和生活的理解,言傳身教,引領學生有更高層次的追求與感悟。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盡管我的設計力求完美,但實施過程還是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爭議之一:在講解到“多情應笑我”時,我是這樣處理的。我給學生講有的版本是說蘇軾在自我解嘲,還有的版本是說周瑜應“笑”我,我給學生設計了一個問題,如果周瑜“笑”蘇軾,那么是嘲笑嗎?學生回答不是,應該是理解、安慰、關心等。
有的老師提出來說,關于“笑”這個問題有爭議,是不是不要給學生定論。而我認為在課上給學生提供幾種版本,然后采用假設法來引導加以運用,是完全可以的。因為我要給學生的不是探討究竟誰“笑”,誰對誰錯,而是通過這樣一個中介跳板讓學生順理成章的明白蘇軾此時的復雜的心情。事實上,我認為課堂上達到了目的。
爭議之二:在最后討論“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環節時候,在討論之前我給學生時間討論了在《蘇東坡突圍》中所涉及到的蘇軾的經歷,讓學生討論在文章中都寫了蘇軾經歷了哪些變故。
有的老師提出異議說這樣會不會打斷學生把握情感的思路,讓學生思維有一個短暫的停頓。
而我的本意是讓學生知人論世,在更深刻的了解背景的基礎上,來體會作者的情感。因為在《赤壁賦》中已經對蘇軾有了了解,所以我想沒有必要把作者簡介、背景知識在鄭重其事的放在課堂開始,在討論把握情感這一環節前加上,只是作為回憶和補充,為學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作為鋪墊。所以我認為這一環節應該是緊扣課堂環節來進行的,因為后來學生的討論回答,正是基于這些回顧的背景知識和《蘇東坡突圍》中所涉及的經歷有感而發的。
當然就我自身而言,也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首先過分考慮教學模式的完整性,自己發揮的空間受到了一定限制。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答案時,教師引導需要加強,而且老師講的內容還是有些多,語言還需要錘煉,應該完全可以做到再精要些。最后拖延了下課時間。
與蘇軾的相遇結束了,但是我覺得與詩人的對話并沒有結束。他曾經豪情滿懷“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他吟唱著“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在經歷了那么多挫折之后“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及至最后蘇子豁然開朗“吾與子之所共適“的是“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偉大的蘇軾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失意面前,沒有沉淪,而是在大自然中探索實現人生價值實現永恒的方式。我們古代很多失意的知識分子不也正是這樣嗎?所以儒道佛集于一身的蘇軾是歷代文人的人生典范。
于是,我釋然。
公開課已經結束,不管經驗也罷,不足也罷,已經過去了,重要的是我曾經全心全意投入的思考的過程。現在我要做的,是好好總結、好好享受它帶給我的思考。當我認識到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時候,是不是也說明我正在進步呢?雖然不能說我經歷了一次涅槃,可是它的確是一個新的起點,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是一次再生。
希望我的學生們今后在他們的生涯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能坦然,也能在蘇軾精神的召喚下,“一蓑煙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