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那么報告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報告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品管培訓心得報告篇一
1.拒絕使用珍貴木材制品
現在,社會上形成一種盲目攀比、追求奢華的消費風氣。“物以稀為貴”的思想使人們舍得花高價購買和使用珍貴木材制成的家具。然而這種畸形的消費觀念正對大自然造成嚴重的破壞。以紅木為例。紅木是熱帶雨林山產的珍貴木材,價格年年攀升。一雙紅木筷子上百元,一套紅木家具數萬元、數百萬元,但仍有人購買。我國嚴禁砍伐紅木,我國的紅木家具都是國外市場流入的。然而地球的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任何地區熱帶雨林的砍伐都會破壞動物的棲息環境,造成整體的生態失衡。另外,珍貴木材取自珍稀樹種,而珍稀樹種是不可復生的自然遺產。一萬年前,地球上約l/2的陸地面積覆蓋著森林,約62億公頃,而如今只剩下28億公頃了。全球的熱帶雨林正在以每年l700萬公頃的速度減少著,用不了多少年,世界的熱帶雨林資源就會被全部破壞。雨林是地球之肺,失去了肺的地球將會不堪設想。保護雨林、保護珍稀樹種從拒絕消費珍貴木材制品做起。
2.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
一次性筷子又稱“衛生筷”、“方便筷”,是人類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和社會服務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曾被視為一種文明標志。然而,現實表明,其所謂“衛生”和“方便”不過是人們一種虛幻的心理期望,它的使用與“折枝為筷”本質相同,與每餐清洗消毒、不需要眾多生產基地和繁瑣運送過程的多次性筷子比,既不衛生,也不方便。它的生產,是一種野蠻的掠奪行為,它的儲運中伴隨著難以避免的污染,而其使用,顯然是不潔和浪費。一株生長了20xx年的大樹,僅能制成6000—8000雙筷子。我國每年生產一次性筷子1000萬箱,其中600萬箱出口到日、韓等國。日本人發明了一次性筷子,卻不用自己國土上的森林生產,而且用后回收用于造紙等。我國森林覆蓋率不足日本的1/4,每年為生產一次性筷子減少森林蓄積200萬立方米。因此,我們提倡外出就餐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平時學習和工作中拒絕使用木桿鉛筆。
3.使用節能型燈具
在改善照明技術的過程中,白熾燈比蠟燭發光效率高70倍,壽命長100倍;比油燈效率高20倍,同時提供更高質量的照明。最新節能照明產品——小型熒光燈比白熾燈效率又高3倍,壽命長9倍,而且發出的光的亮度相當。和白熾燈一樣,小型熒光燈降低了照明成本。在美國,小型熒光燈的照明成本僅為白熾燈的一半,即使減去燈本身的成本(約20美元),用小型熒光燈代替白熾燈,也能節省30美元。目前全世界使用著大約5億個小型熒光燈。如果同時使用的話,節約的電能相當于28座大型火力發電廠的發電量——約2.8萬兆瓦。除此之外,使用節能燈還可通過減少耗電量減輕由能源使用導致的環境副作用。如氣候變化、酸雨和煤炭燃燒時產生鉛、砷等有毒金屬。同時,使用電能涉及發電、送電、用電以及大型設施的建設和維護,所有步驟都會產生廢物。據估計,在美國,一支節能型的小型熒光燈最終將少產生90公斤固體廢物。我國素有節電傳統,應該發揚光大。
4.多用肥皂,少用洗滌劑
肥皂是由天然原料——脂肪再加上堿制成的。肥皂使用后排放出去時,很快就可由微生物分解。所以相對來說,肥皂在生產和使用上,對環境的影響是輕微的。與肥皂相比,洗滌劑對環境的影響較大。合成洗滌劑的制造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廢水和廢氣,它的使用,特別是含磷洗滌劑的使用,又增添了一系列的環境污染。含磷洗衣粉中的磷酸鹽能刺激水藻的過分增長,水藻在死亡時會因其自身有機物質分解使水生態系統負荷過重,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等問題。被磷污染的水域含有供水藻生長的豐富肥料,水藻的過分生長又造成氧耗竭,以致水域里的魚蝦因為無力與水藻爭氧而死亡。被磷污染的江河湖海中,都會形成“死亡帶”。為了盡量減輕對環境的破壞,我們大家都應該多用肥皂,少用洗滌劑。
5.不焚燒秸稈
日前,在全球范圍內,—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土壤的質量正在退化。盡管農民施用了很多的氮磷鉀化肥,它們迅速而方便地替代了土壤在侵蝕過程中或在種植農作物過程中輸出的許多營養成分,但是在發現增加化肥用量可以提高產量的幾十年后,在許多國家,可種植的作物品種對化肥的接受效應達到極限,施肥也不再能夠掩飾越來越嚴重的土壤退化。化學肥料不可能代替真正肥沃的土壤,它們不能給土壤提供包括有機物,微生物、昆蟲、水等在內的一些基本成分。這些基本成分的相互作用,會為植物創造一種有益的環境。比較流行和有效的做法是讓秸稈還田(秸稈還田的方式有多種,如翻耕、漚肥、生產沼氣后以沼氣渣追肥等),提高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防止土壤退化。我國—些地方有焚燒秸稈的壞習慣,應該敦促其改正。
6.節省紙張,回收廢紙
在報紙電視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造紙廠污染環境的報道。大量的污水把水體變得又黑又臭,魚蝦絕跡,兩岸農田減產或絕收。生產紙張大部分以木材為原料,而木材的來源——森林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根本,是“地球之肺”,同時造紙還要污染環境,所以節約紙張就等于保護了我們生存的空間。在我們每天繁忙的學習和工作中,留心一下準備扔掉的廢紙,也許反面還能用。即使是沒有空白的廢紙也不要隨便扔進垃圾桶。回收一噸廢紙可以少砍17棵大樹,生產800公斤好紙,減少35%的水污染,節省—半以上的造紙能源。我國的廢紙回收率很低,每年都要進口廢紙,僅1996年就進口了137萬噸。我們可以把學校和家中的舊報紙、舊課本、廢紙片等集中起來,送往廢品收購站。在購買紙張時選擇再生紙,用實際行動支持廢紙的循環利用。還可以把廢紙回收的好處告訴同學和父母,大家都來回收廢紙。
品管培訓心得報告篇二
時光飛逝,不知不覺間到工廠已半年時間,從陌生到熟悉,與各位領導和同仁的關心和幫助是分不開的,借此機會向各位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承蒙*董和*總的信任使我有機會成為**集團的一員,感謝公司給了我一個這么好的平臺,我會努力學習,取長補短,為公司的發展貢獻自己微薄之力。21世紀是飛速發展的時代,是以品質取勝的時代,品質是企業的生命,是我們每一位員工的責任,要讓品質成為每位員工心中重中之重。我們有好的技術,好的服務,更要有過硬的品質才能在客戶心中樹立公司良好的形象。
xx年7月14日報到至今主要負責貼片類產品的品質工作,從原材料入料至最終的成品出貨,需了解各原材料供應商品質狀況,熟悉產品特性及客戶要求,通過這半年的學習和了解,對工廠的整體運作與自身的責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壓力也隨之而來,可是俗語說,有壓力才有動力,我會將這些轉化為動力,為工廠的發展盡心盡責。在**大家庭中我資歷最淺,我會努力學習讓自己跟上公司的發展,做一個合格的**人。以下是我對xx年工作及xx年規劃做一個簡單的敘述,有不足之處還請各位領導給予指正:
一.進料品質控制:
原材料的好與壞直接影響成品的品質和交期,為了更好的掌控原材料進料狀況,及時發現問題,便于品管數據收集與追溯,綜合現有的檢驗記錄,將工廠原有的四份不同類別材料所使用的檢驗記錄進行整合,使記錄實用且更具數據化。
貼片類產品的原材料大多是外購件,iqc的責任很重,要及時發現來料問題,確保產線投料生產,為了避免再次發生鐵芯上線后才發現不良的現象,要求iqc嚴格按照材料規格檢驗,經公司領導決定,11月初將貼片電感原材料檢驗轉至海安,新增iqc一名,節省了材料來回運送時間,也加強了iqc與產線的配合,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并跟蹤處理,xx年11月與12月共檢驗材料194批,不良4批,不良率為2.06%。
二.制程品質控制:
建立了不良日、周、月報,對每天不良狀況做到分類明確,使品管及時發現問題并根據不良實際情況做有效的預防與改善,每周開品質周會分析問題原因預防再發生。經過在貼片類車間施行結果,對產品合格率有較明顯的提升,目前骨架類與行線性車間于12月推行此統計方法。
現場“5s”整理整頓也有了明顯的改善,尤其是貼片電感車間的變化比較大,目前流水線上的廢線已經基本得到控制;記得最初來車間時地上隨處可見原材料及半成品,現在雖然還沒有完全杜絕,但現場管理人員與員工已經意識到此問題的存在,做到積極改善。
xx年貼片類產品接到客訴27件,總結起來我們所發生的問題均是因為人員疏忽所造成的,27件客訴是給我們的警鐘,同時也說明我們在管理上的欠缺,我們需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加強專業知識。
xx年是一個嶄新的開始,也意味著新的挑戰到來,如何在新的一年讓品質更上一層樓,計劃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培訓:讓各位同仁有更好的品質意識,不能在問題發生后再來強調,要從頭抓起,新人的培訓尤為重要,好的習慣要從開始培養,從材料認識,產品特性,讓每一位員工做到心中有數,品質要求要明確化。
2.在器件二部推行“5s”現場管理,并進行評比,使“5s”理念能確實落實到每位員工心中,體現我們企業的優秀文化。
3.運用qc七大手法與spc管制,使品質管理體系更完善。
4.客訴下降50%,貼片變壓器制程合格率提升至99.5%,貼片電感制程合格率提升至99.2%。
值此新春佳節之際,預祝各位領導:
新春愉快!萬事如意
品管培訓心得報告篇三
顧部長帶我參觀了品管部的三個部分,分別是檢驗室、包裝間和計量室,向我較為詳盡的介紹了各種檢測儀器工具的情況,包括年限,產地,優劣性和簡單的操作方法,另外顧部長還向我介紹了新近員工的培訓事宜,短短的兩天半的培訓時間里,可能對于品管部的了解上沒有做到細致完全,但是對于他們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范疇已經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
我向顧部長請教了多個問題,想要對品管部了解更多,但是兩天半的時間想要真正深入了解了解一部門是不太現實的事情,這需要長期的參與到運作之中,或者在長時間的交流合作之中才能夠做到。
思考培訓的作用,積極地方面肯定是有的,但是能夠了解的東西實在有限,并非說培訓一無是處,而是簡單的培訓能夠我自身的問題很有限,更多的應該是在未來的工作中發現,并且加以改正。
在品管有種直觀的感受,品管的工作非常繁忙,但是每個人的工作都有條不紊,并不會因為工作任務的繁重而變得手忙腳亂,不過也正是如此,我在品管相當長一些時間都是在自己尋找一些能夠促進我進步的事情,在請教問題和參觀之余,我很多時候都是在查閱品管部的資料,包括重大生產事故記錄,客戶不良投訴書,金型不合格處理單等種種資料。
在培訓的兩天半時間里,易萬春科長就填寫了多達數十份金型不合格處理單及客訴單,足以看出來品管部檢驗室的工作任務的繁重。但是也從另外一個側面看出來,我們公司的制造部還有一些地方做的不到位,短短兩天時間便有那么多的不合格需要修理的零件,這里面有多少勞動的損失在其中,根本不方便統計。除此之外,我還遇見兩起不良事件,可能還沒有上升到重大生產事故的程度,但是品管部的處理過程也讓我見識了他們的工作內容。
易萬春科長的職責是品控,顧部長的職責是品管,品管部培訓的兩天半時間,我主要是向這兩位學習,通過對他們工作的觀察和詢問,了解很多他們的工作性質。各種檢驗資料和客訴書的查閱和總結,發現了從20xx年到20xx年,重大生產事故的發生率的確降低很多,但是客訴的次數卻沒有明顯的減少,不合格率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是并不明顯,每月的生產損失在一定的范圍內浮動,降低不是很明顯。
作為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我對于公司現狀的了解并不是太深刻,不過在這里我想說出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現代的管理方式認為,品質是可以控制的,可是如何控制產品的品質而不僅僅是檢驗, 我想這才是品管部的最重要的責任。
oa(辦公自動化)的使用使得品管部的工作效率和方式都提高很多,可以讓品管的工作人員根據保存的數據進行各種專業化的分析,哪個班組月度出現的問題最多,是何種原因導致,用什么樣的可行性方法可以改善?
在品管部的某文件中我看到一個詞語“持續改善”;品管的工作并非是分隔開來的,而是持續不間斷的。因為公司的運營是不間斷的,這需要品管能夠建立一個負反饋系統,在運營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反饋給問題部門——改善和解決問題——優化生產,這應該是品管部的工作方式。
我想到以前在大學里學習的一門課程,名叫“過程控制”,是對生產過程中的各種變量進行監測,對這些變量進行建模,形成一個與生產過程相對應的數值系統。通過對系統的分析能夠得到生產變量的實時數據,如果生產過程中出現問題,就可以通過系統分析生產變量的哪部分出現問題對出現問題的部分進行處理。
事實上,處理的過程是一個負反饋系統,可能無法在很短的時間內使生產過程恢復,但是這個負反饋系統卻可以促使生產過程正常化,并且不斷的修正系統向理想化偏移。 生產系統的建立需要大量數據的支持,而且生產變量的建模想要完成也并非易事,這
些生產變量包括:①物料的品質,也就是生產材料的優良;②生產裝備、生產工具的品質和使用情況;③生產環境,溫度、濕度和空間揚塵等;④生產時間;⑤生產人員的屬性,包括個人能力,生產水平,對生產裝備工具的了解程度,甚至短時間內的精神狀態都可能會影響生產過程。
品管部的工作基本實現oa化,但是不可避免的是有時傳統辦公方式更加適合操作,雖然oa化對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是明顯的,傳統辦公方式的好處在于開放式的環境,有助于同事之間的互相交流,事實上,更多的交流可以讓同事之間的關系更好,也會讓各自的工作經驗更加豐富和提高。所以傳統和現代的辦公方式結合才更加適宜。品管部并沒有完善管理體系,或者說對于現場品質的控制并沒有更有效的方法,監測體系也沒有完成。也許這些事情應該生產管理去做,但是如果兩者之間能夠更加緊密的互動,是不是最后的效果會更加好?這些我只能說出自己的看法,卻無法提出更好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