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這個社會中,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報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點。寫報告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報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夠幫到你喲!
土木工程地質實習報告篇一
北京市在地質構造上正處于華北地區中部--燕山沉降帶的西部。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既經過大幅度的下降,接受巨厚的沉積;又產生過劇烈的造山運動。特別是中生代,以燕山運動為主的造山運動,構成了北京地區地質構造骨架和地貌的雛形。伴隨地殼運動的發展,褶皺變形和斷裂發育廣泛,巖漿活動也很頻繁。平原地區凹陷隆起的邊緣,都為大斷裂所控制。這些大斷層之間往往分布著許多較小的斷裂破碎帶。北京地區的巖性條件比較復雜,大體上可劃分為松散堆積物和基巖兩大類。中生代燕山運動形成了北京地區的基本地形骨架。
實習兩條路線分別為延慶硅化木公園六道河村六道河背斜以及排字嶺單斜旋回粒序的觀察和下葦甸寒武系—奧陶系海相地層觀察以及妙峰山復式背向斜褶皺及其形成圈閉的描述。
核部中元古界長城系常州溝組石英砂巖,兩翼是長城系串嶺溝組紫紅色頁巖與團山子組 白云巖組成的背斜,背斜特點西翼緩東
翼抖具體產狀如圖所示。西翼以紫紅色泥頁巖和灰質白云巖為主,地層向上厚度加大,并且在背斜西翼發生正斷層發生地層的錯位與滑脫。核部地層遭受強烈風化,發生滑塌作用。 形成原因主要是受后期加里東造山運動的影響,華北地臺收到強烈擠壓而形成的造山帶褶皺帶。
主要重點觀測到一個在白云巖中延伸2-3m的裂縫,呈v字形,順節理縫發育(節理產狀276°傾角76°)。遠處觀察白云巖中的縫洞單元體比較發育,且都順節理發育。
據李陽等在2011年提出的,溶蝕縫是地下水在裂縫內流動、溶蝕作用的結果,是在其他裂縫基礎上溶蝕擴大的裂縫,通常原始裂縫被溶蝕擴大幾倍甚至于幾十倍,其分帶性和方向性受原始裂縫發育特征控制。
據杜秀娟等在2007年提出的,在油氣運移的過程中,構造擠壓運動導致脆性巖層形成的較大型節理縫以及碳酸鹽巖中的溶蝕孔縫可以作為良好的油氣運移通道。碳酸鹽巖儲集層中的裂縫既可作為儲集空間又是重要的滲濾通道。如伊朗著名的阿斯馬利油藏儲層巖性以顆粒灰巖為主,孔、洞、縫發育,為裂縫—孔隙性儲層。
此處溶蝕洞系形成原因,大氣淡水沿碳酸鹽地層裂縫或者節理滲流進入地表/地下,從而對碳酸鹽巖形成淋濾作用,作用成上寬下窄v字形孔洞。
眾所周知背斜形成的圈閉是油氣聚集形成油氣藏重要場所,背斜油氣藏在世界上發現的油氣藏中占有相當的比例,約占總量的18.8%。由于重力分異的結果,氣占據背斜的頂部,油居中呈環帶狀分布,水在下面托著油氣。
碳酸鹽巖地層中裂縫既能作儲集空間,又是重要的滲濾通道,如果挺烴源巖和該層發育齊全,也有有利的儲集空間和運移通道,很容易形成縫洞型油氣藏或油氣聚集帶。縫洞型油氣藏是我國油氣勘探、開發中的一種十分重要的油氣
藏。在碳酸鹽巖和火山巖儲層中,油氣藏主要為縫洞型。即使在碎屑巖儲層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油氣藏為裂縫型。
據觀察本地碳酸鹽巖縫洞以上下排列的特點發育,在地震與測井解釋中應注意縫洞單元體的垂向上的連續發育,并且著重分析縫洞單元體和雜亂反射地質體相互的連通性,對油氣聚集帶的劃分具有重要意義。
據胡中平2006年提出,不均勻地質體和溶洞都可以形成繞射波。在地層內部, 溶洞和地層波阻抗界面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多次繞射, 對這些多次波進行疊前成像, 即可在垂直方向形成多個強能量團即“ 串珠”。
據董平川等2009年提出,縫洞單元體在測井上的識別
本區主要是在延慶區上侏羅統大套砂泥互層的旋回與韻律沉積觀察。觀察地層主要處于辮狀河沉積的底層,發育中生界下白堊統土城子組紅色砂礫巖。燕山造山運動使巖層發生傾斜,構成河流沉積二元結構,粒度較粗的礫石為主,從下至上的發育三套礫石、砂體沉積并且逐漸變厚,證明河道規模越來越大,但是單一砂層中粒序為正粒序,砂泥互層構成反韻律,沉積粒度粗,成分及結構成熟度較低,發育砂礫巖。發育由河道遷移產生的各類型層理(大型板狀交錯層理、槽狀交錯層理) 發育大型槽狀交錯層理。 (柱狀圖)
總共觀察到兩個沉積旋回,以山坳(易風化的泥巖的組成)為分割線。
本次觀察到的下部的辮狀河的沉積粒度粗的砂體不能作為很好的儲層,而本次沒有看到的上部的辮狀河三角洲前緣沉積的砂體能夠作為很好的儲層,在三角洲前緣斜坡受波浪影響強烈的地帶, 有利砂體平行于岸線的方向分布,尤其是接近前三角洲泥的部位,應在平行于相帶的方向上尋找高孔、滲帶, 特別要重視波浪的改造地區是高孔、滲帶的有利發育地區。
該套地層埋藏于地下,通過鉆井測井,特別成像測井可以清楚直觀的呈現下亮上暗的正粒序遞變特征;識別層面構造沖刷面,通常表現為明暗截切狀,下部為暗色低阻特征,上部亮色高阻特征;綜合該區地質背景以及其他測井資料等,進行沉積相的識別與劃分,指導油氣勘探開發。
地震的方法就我個人的認識來說
不能識別,只能通過最大湖泛面等知道旋回界限的劃分。
本區主要以徐莊、張夏、崮山、長山、鳳山組鮞粒灰巖和條帶竹葉狀灰巖為主,徐莊-張夏由深到淺的變化為砂屑質灰巖向云質和泥質灰巖過度,鮞粒粒度逐漸變大過渡到豆粒(大于2mm),并在火車隧道口看到高度約1-2m的藻丘連續發育,形成于高能、水體較為正常和濕潤的環境中,藻丘本身不是很好儲層但其同時代形成砂屑質碳酸鹽巖可以作為很好的儲層,對油氣勘探具有指導意義;崮-長-鳳由紫紅色竹葉狀灰巖向灰黑色竹葉狀夾泥質條帶灰巖過度,竹葉狀由順層排列到無序雜亂排列,只是風暴沉積動力的加強。
徐莊組底部為中-薄層泥質條帶頁巖、泥晶灰巖、云巖,上部為厚層碎屑、鮞粒灰巖、白云巖及少量的竹葉狀灰巖鮞粒、砂屑向上變粗,且有豆粒發育,表現為碳酸鹽臺地高能沉積環境。頂部厚層灰巖內有灰綠色淺綠色安山巖侵入巖床發育,產狀與灰巖產狀一致。下葦甸剖面張夏組以砂屑、鮞粒、竹葉狀灰巖為主,夾有薄層褐黃色泥質條帶云巖,還發育有藻礁。碎屑向上變粗,鮞粒向上過渡為豆粒,竹葉狀灰巖向上變多,且竹葉狀礫石具氧化圈,主要是由于含鐵鈣質膠結作用形成的。
重點觀察徐莊組與張夏組的高能碳酸鹽巖沉積,主要發育鮞粒灰巖以及竹葉狀灰巖。鮞粒主要以正常鮞和放射鮞較為典型,鮞粒由核心和同心層兩部分組成,核心通常為內碎屑、化石、球粒、陸源碎屑等,放射鮞具有放射結構,多由重結晶作用產生,原始礦物多為針狀文石(如圖所示)。
波浪和潮汐的作用引起水介質的攪動,每攪動一次,生物碎屑、球粒、內碎屑、陸源碎屑等便處于懸浮狀態,同時促使二氧化碳從水體中逸出,過飽和的碳酸鈣(文石針)圍繞碎屑顆粒沉淀一圈包殼,這樣周而復始的攪動,便形成具有一圈圈同心紋包殼的鮞粒。當鮞粒達到一定大小,其質量超過波浪、水流攪動的能量,便堆積在海底,不再被攪動,并為亮晶方解石膠結,形成亮晶鮞粒灰巖,若鮞粒被帶到低能環境,則形成泥晶鮞粒灰巖。
以鮞粒為主要組分的石灰巖,它是一種良好的儲油巖·它是兼具化學和機械成因的石灰巖,形成于碳酸鈣處于過飽和狀態的海、湖波浪活動地帶或潮汐通道水流活動地帶。鮞粒灰巖在石油與天然氣勘探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由于鮞粒灰巖具有高孔隙度、高滲透率特征,往往是原油和天然氣的良好聚集場所,常常形成大型油氣藏。
妙峰山復式背向斜是從西側向東側依次由倒轉向斜、箱式背斜、向斜、尖棱背斜等一系列向斜和背斜的復式組合。具體產狀如圖所示。背斜核部發育箱狀褶皺,可見滑脫現象。褶皺過程中,巖層受到擠壓,頂部拉開,形成三期縫隙(分別為共軛剪節理、張節理、剪節理),碳酸鹽溶解,隨著地下水流到裂縫中,進而形成方解石脈。
觀測標志層為該構造中上部的灰黑塊狀色豹紋灰巖,由淺灰色白云質團塊和深灰色的泥灰質組成,由于抗風化能力的差異,豹斑在巖石表面上突起,貌似豹皮。
在尖棱背斜的西翼上能觀察到明顯的巖層錯動及破裂面、糜棱巖帶、順層劈
理、方解石三角帶以及褶皺滑脫形成的波狀劃痕。
土木工程地質實習報告篇二
如果你想要成功,就必須努力,我們不能夠只想著偷懶,我們應該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斗,為了自己將來而奮斗。成功總是屬于那些勤奮的人的,所以我們要做一個勤奮的人。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研究一篇唐山市灤縣地質實習報告,希望大家能夠認真學習。
1、學會對巖石的肉眼判別。
2、了解饅頭山沉積巖的每一層的巖石組成及其顏色、厚度等。
3、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4、用地質羅盤測量實地測量巖層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
5、掌握褶皺的基本知識和判斷背斜、向斜的能力。
6、現場認識斷層、滑坡、巖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唐山市灤縣地處河北省北部,灤河西岸,地處東經118°16′,北緯39°35′,西北距北京220千米,西南距天津136千米,西距唐山35千米,東距秦皇島82千米。全縣下轄灤河街道、古城街道、灤州鎮、響嘡鎮、東安各莊鎮、雷莊鎮、茨榆坨鎮、榛子鎮、楊柳莊鎮、油榨鎮、古馬鎮、小馬莊鎮、九百戶鎮、王店子鎮,共2個街道、12個鎮。截止到20xx年,全鎮常駐人口71.5萬人。地處燕山南麓灤河西岸。地理位置為東經118°14′3”——118°49′45”,北緯39°34′39”——39°58′25”。東西長50.9千米,南北寬43.8千米。東與盧龍、昌黎隔灤河相望,南和灤南縣相接,西鄰豐潤、古冶區,北靠遷安、遷西二市縣。
在課堂上我們已經學習了地質地貌學這門課程,對地質地貌的一些基本知識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通過此次唐山市灤縣地質實習,我了解到唐山市灤縣的地勢是北高南低,沙河以西及白龍河、橫河以東為山丘區,面積395.75平方公里,其中山丘面積為219.41平方公里,占全縣面積的22%,主要山脈有羅家嶺、青龍山、魏峰山、風山、橫山等。境內最高峰城山峰海拔高程535.7米,一般山丘海拔高程200—30米之間。中部平原區面積603.25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60.4%,京山鐵路以北,地面高程在海拔50米以上,局部有山丘出露,地勢較為平坦,京山鐵路以南地面高程一般在30—50米,由于受風沙影響及河流切割,沙丘溝谷出現較多。
通過本次唐山市灤縣地質實習,讓我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各種巖石呈現在我們眼前,通過老師細致的講解,我們更深一層的了解到各種巖石的性質,從外表到巖石的組成及結構。地質學確實有著它自己的魅力,在我們以后的工作中我們肯定會用到很多地質知識,這是我們的基礎。總的來說,本次實習不輕松,首先,短時間接觸到這么多的巖石,想要了解透徹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查閱資料。實習是每一個學生必須擁有的一段經歷,它使我們在實踐中了解社會,讓我們學到了很多在課堂上根本就學不到的知識,打開視野,增長見識,為我們以后進一步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土木工程地質實習報告篇三
皇島
㈠張家口—北戴河沿途:
⒈地形變化:冀西北間山盆地—山前平原—濱海平原。
⒉業生產特點:一年一熟—一年兩熟。
⒊民建筑:均坐北朝南但張家口房屋北無門窗,而秦皇島的則南北均有門。
㈡鷹角石下海灘上:
⒈岬角、海灣的侵蝕、堆積:山海關—北戴河間海岸形態為岬灣相間狀。受波浪折射作用,岬角處波能匯聚受到侵蝕,海灣處波能副散形成堆積。鷹角石所在處為岬角,其由花崗偉晶巖脈組成,抗侵蝕能力強,形成突出的岬角。
⒉海蝕、海蝕崖、海蝕平臺:在海水與海岸巖石相交接的地帶,致使巖石沿節理及抗蝕性弱的部位發育成凹槽而形成海蝕_。由于海蝕_的發展,上部巖體懸空、墜落,形成陡峻的海蝕崖。由此可見,海蝕崖的形成過程實際上就是海岸的后退過程。在海蝕崖后退的同時,在其前方留下一個向海微傾的基巖平臺,稱海蝕平臺。
⒊波浪在淺水區的變形:迎水坡平緩,背水坡陡。
⒋波痕性質:屬于流水波痕,形態不均勻,在潛水沉積環境下形成。
⒌巖石的三維節理:此處的巖石節理較發育,其橫向、縱向、斜向三方面節理共同發育,三向節理相交處的'巖石脆弱,加劇了巖石遭受侵蝕的程度,為形成海蝕地貌提供了有利條件。
㈢雞冠山:
⒈雞冠山東南坡中部:早元古代綏中花崗巖的巖性特征為酸性巖漿巖,呈深成的巖基侵入體,屬下元古界前的產物,為肉紅或灰白色,等粒結構。主要礦物有鉀長石(肉紅色)、斜長石(灰白色)、石英(透明狀)、角閃石、黑云母(黑而薄)等。
⒉雞冠山東南坡近頂處:晚元古代青白口系景兒峪組與下伏綏中花崗巖的接觸面處有很明顯的界線,并且是個較平緩的接觸面,兩者并沒有參差不齊或相互穿插的現象。花崗巖體中未發現上覆巖層的俘虜體存在。發育在下面的巖石中的節理也沒有延伸到上覆巖層中去;下伏花崗巖其近接觸面處和遠離接觸面處巖石特征有明顯的變化,特別是在巖體的表面產生高嶺土化、綠泥石化等,說明花崗巖體已遭受變質作用;上覆沉積巖未見有變質或任何烘烤現象。底部還有很薄層的小角礫巖,碎塊的主要成分卻是下伏巖體表面的產物。由此判斷其接觸類型為沉積接觸。
⒊雞冠山頂采石場:
⑴晚元古代景兒峪組巖性特征:本組的主要巖性特征是石英砂巖。其新鮮面呈灰白色,風化面為黃褐色,并帶鐵銹色,石英含量很高,含有一定量的鉀長石,淺綠色海綠石礦物往往肉眼可見。中細粒結構。其底部含少量礫石及小角礫。下粗上細的巖性變化反映了當時的海侵沉積環境。
⑵浪成波痕構造:浪成波痕形態對稱,波峰尖銳,波谷圓滑,形成于靜水條件。
⒋雞冠山北側懸崖邊:
⑴地塹的構造特征及地貌表現:該地塹由三組傾向相向的正斷層形成。大平臺與雞冠山的巖性組成是一致的,即上部為景兒峪組石英砂巖,下伏綏中花崗巖。前者抗風化能力強,后者抗風化能力弱,致使斷面的上下坡度出現不一致,石英砂巖形成陡崖,綏中花崗巖形成緩坡。地塹構造在地貌上表現為谷地形態,稱地塹谷。
⑵斷層崖的形態特征:我們看到的斷層崖是剝蝕后退的陡崖,而并非原來的斷層面。斷層面一般來說應為直線形,但由于后期溝谷的發展,常使斷層崖在不同部位產生差異性后退。溝谷處后退快,崖面內凹,溝間部位后退相對緩慢,斷層崖外凸,這樣就使原來直線形的斷層崖變得彎彎曲曲。
⑶方山與單面山:通過觀察大平臺與雞冠山的巖層為水平巖層故其屬于方山。
㈣石門寨:
⒈石門寨西門外xxxx0米小采石坑:通過觀察奧陶統冶里組頂部的小斷層,在確定斷層面后我們發現其上盤巖層相對下降,下盤相對上升,故判斷其為正斷層。
⒉石門寨養雞場北小溝:下覆的下奧陶統亮甲山組為豹皮石灰巖,為中厚層石灰巖,上覆的中石炭統本溪組的一套粉砂巖、頁巖.此處巖層露頭不好,只是分界線不明顯,從區域上看二者接觸關系應為假整合接觸。
⒊百印臺北100米處探槽西口:⑴接觸關系:中石炭統本溪組巖性為細砂巖粉砂巖,顆粒細;上石炭太原組巖性為長石石英砂巖,粗砂結構,顆粒相對較粗。二者接觸面上下的兩層巖層相互平行,接觸面產狀致密,巖層沉積沒有間斷,故屬于整合接觸。⑵巖性特征:本溪組下部主要以細砂巖、粉砂巖為主,上部則為細砂巖、粉砂巖夾泥質灰巖透鏡體,底部含鋁土質粘土巖,整套地層中巖石的顏色以深灰色、灰褐色為主。太原組底部巖性為長石石英砂巖,顏色為淺灰,礦物主要成分為石英、長石、巖屑砂粒、泥基質。粗砂結構,塊狀結構。其沉積環境變化方向為從南向北侵入。
⒋百印臺西南100米處:太原組長石石英砂巖的巖性特征及球狀風化現象:太原組的地層是伴隨海退過程形成的。受地殼抬升的影響,具有層次構造的長石石英砂巖突出于地表,因太陽輻射熱量的晝夜和季節變化,使地表巖石產生膨脹和收縮,并且巖石表層和內部冷縮有差異,致使巖石表層和內部產生了裂隙,并一層一層地剝落下來,這種作用就是物理風化作用。但這種風化作用,巖石突出的尖角部分三面遭受風化,速度最快;而棱處的兩面風化次之;面上風化最慢。這樣開始不規則的巖塊逐漸會趨于近圓狀或橢圓狀。之后風化速度各處基本一致,產生均勻的同心圓式的層狀剝落。這種現象稱之為球狀風化。
㈤上莊砣與小傍水崖間的石河河流階地上:
彎曲河岸凹岸和凸岸的地貌特征:此處為石河河谷的一個彎曲河段。由于河流橫向環流的作用,凹岸形成陡崖,凸岸發育了河漫灘,河谷橫剖面呈不對稱狀。
土木工程地質實習報告篇四
地理位置;所屬行政區劃;實習時間;學習了哪些地質工作方法。
1.地勢:敘述本區的地形大勢,地形、地勢分布規律。屬何地理區,何山系或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平原區的一部分。指出區域的高差,有哪些最高點等。
2.水系:描述區內主要河流及其支流的流向、流量、河床寬窄等。
3.氣候:應根據文獻資料或親身經歷,簡單介紹區內的氣溫、降水的最高、最低和平均值。
4.交通:主要交通線及交通工具等。
5.經濟概況:工農業的一般概況;城鎮、村落的分布;居民、人口和勞動力等情況。
在撰寫時,除野外調查外,主要是根據地形圖及其有關資料進行編寫,文字力求簡練。
地層與巖性是地質報告中最重要的部分。在這部分主要說明實習區域的主要存在的地層;各地層的巖性(巖石的顏色、結構、構造、主要組成礦物和巖石在區域內的厚度、出露地點及分布等);區域的地層層序;地層的接觸關系等方面的內容。
本部分的寫法是:
先寫一個 引子 ,概要說明本區由哪些巖石構成,使讀者對本區有一個一般性的概念。
引子 之后,按地層自老而新的順序分段進行描述。分段描述時,每段都要有一個小標題。如:
太古界
元古界
古生界
中生界
新生界
在描述具體巖性時,要先寫分布情況。然后再寫出巖石的性質、厚度及其地層的接觸關系。
本部分主要是根據巖層的產狀情況,寫巖層受到何種地質作用的破壞,形成何種地質構造等。
本部分的寫法是:
開始先寫區域內地質構造的一般情況,如:本區構造復雜與否;本區所屬的構造部位;區域內有哪些較大的構造;構造線的方向如何等。總的構造輪廓描述之后,即可分褶皺和斷裂兩大部分分別進行描述。
即:
(一)褶皺構造
(二)斷裂構造
1. 主要的斷層
2. 節理
總之,在編寫這部分報告時,應根據野外觀察到的實際內容描述。描述時,對于每一個褶皺或斷裂都要描述其具體位置、方向、長度和產狀。然后,再說明其它特征等。
(一)主要地貌類型
在野外實習期間所見到的主要地貌類型,如:中山、低山和丘陵;河谷地貌;洪積扇、洪積裙等。描述這些地貌類型的形態、分布規律等。
(二)巖性與地貌的關系
各種巖性對地貌的影響等。
(三)構造與地貌的關系
各種地質構造對地貌類型、地幔分布規律的影響等。
根據在野外考察所觀察到的各個地層的巖性、各種地質構造來分析本區域在各個地質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狀況、所發生的主要構造變動等。例如:
1.太古代
2.元古代
根據元古界震旦系的石英巖及石英巖層面上的波痕、泥裂等構造分析在太古代震旦紀時,本區濱海、淺海環境,海水時進時褪。又根據在太古界片麻巖和元古界石英巖之間,有大量的底礫巖存在,分析出在太古代和元古代之間本區曾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構造運動。
3.古生代
在結束語部分,可以寫實習收獲,以及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等。
土木工程地質實習報告篇五
地質實習報告是對實習中見到的各種地質現象加以綜合、分析和概括,用簡練流暢的文字表達出來。寫實習報告是對實習內容的系統化、鞏固和提高的過程,是寫地質報告的入門嘗試,是進行地質思維的訓練。報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質素材為依據,報告要有鮮明的主題,確切的依據,嚴密的邏輯性,報告要簡明扼要,圖文并茂。報告必須是通過自己的組織加工寫出來的,切勿照抄書本。
報告章節如下:
實習地區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狀況(附交通位置圖)、實習的任務、目的、要求、人員的組成及實習時間等。
首先簡述實習地區出露的地層及分布的特點,然后按地層時代自老至新進行地層描述。分段描述各時代地層時應包括分布和發育概況、巖性和所含化石、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關系、厚度等(附素描圖)。
描述各種巖體的巖石特征、產狀、形態、規模、出露地點、所在構造部位以及含礦情況(附剖面圖、素描圖)。
概述實習地區在大一級構造中的位置和總的構造特征,分別敘述實習區的褶皺和斷裂。
褶皺:褶皺名稱(如玉皇山向斜),組成褶皺核部地層時代及兩翼地層時代、產狀、褶皺軸向、褶皺橫剖面及縱剖面特征(附素描圖、剖面圖)
斷層:斷層名稱、斷層性質,上盤及下盤(或左右盤)地層時代,斷層面的產狀,斷層證據(附素描圖、剖面圖)
闡述褶皺與斷裂在空間分布上的特點。
根據地層的順序、巖性特征、接觸關系、構造運動情況、巖漿活動過程等說明本區地質歷史上有那些階段。每階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后記,說明實習后的體會、感想、意見和要求。
報告中文字要工整,圖件要美觀。報告應有封面、題目、寫作人專業、班級、姓名、寫作日期等。并進行裝訂。
引言
地理位置;所屬行政區劃;實習時間;學習了哪些地質工作方法。
1.地勢:敘述本區的地形大勢,地形、地勢分布規律。屬何地理區,何山系或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平原區的一部分。指出區域的高差,有哪些最高點等。
2.水系:描述區內主要河流及其支流的流向、流量、河床寬窄等。
3.氣候:應根據文獻資料或親身經歷,簡單介紹區內的氣溫、降水的最高、最低和平均值。
4.交通:主要交通線及交通工具等。
5.經濟概況:工農業的一般概況;城鎮、村落的分布;居民、人口和勞動力等情況。
在撰寫時,除野外調查外,主要是根據地形圖及其有關資料進行編寫,文字力求簡練。
地層與巖性是地質報告中最重要的部分。在這部分主要說明實習區域的主要存在的地層;各地層的巖性(巖石的顏色、結構、構造、主要組成礦物和巖石在區域內的厚度、出露地點及分布等);區域的地層層序;地層的接觸關系等方面的內容。
本部分的寫法是:
先寫一個引子,概要說明本區由哪些巖石構成,使讀者對本區有一個一般性的概念。
引子之后,按地層自老而新的順序分段進行描述。分段描述時,每段都要有一個小標題。如:
太古界
元古界
古生界
中生界
新生界
在描述具體巖性時,要先寫分布情況。然后再寫出巖石的性質、厚度及其地層的接觸關系。
本部分主要是根據巖層的產狀情況,寫巖層受到何種地質作用的破壞,形成何種地質構造等。
本部分的寫法是:
開始先寫區域內地質構造的一般情況,如:本區構造復雜與否;本區所屬的構造部位;區域內有哪些較大的構造;構造線的方向如何等。總的構造輪廓描述之后,即可分褶皺和斷裂兩大部分分別進行描述。
即:
(一)褶皺構造
(二)斷裂構造
1.主要的斷層
2.節理
總之,在編寫這部分報告時,應根據野外觀察到的實際內容描述。描述時,對于每一個褶皺或斷裂都要描述其具體位置、方向、長度和產狀。然后,再說明其它特征等。
(一)主要地貌類型
在野外實習期間所見到的主要地貌類型,如:中山、低山和丘陵;河谷地貌;洪積扇、洪積裙等。描述這些地貌類型的形態、分布規律等。
(二)巖性與地貌的關系
各種巖性對地貌的影響等。
(三)構造與地貌的關系
各種地質構造對地貌類型、地幔分布規律的影響等。
根據在野外考察所觀察到的各個地層的巖性、各種地質構造來分析本區域在各個地質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狀況、所發生的主要構造變動等。例如:
1.太古代
2.元古代
根據元古界震旦系的石英巖及石英巖層面上的波痕、泥裂等構造分析在太古代震旦紀時,本區濱海、淺海環境,海水時進時褪。又根據在太古界片麻巖和元古界石英巖之間,有大量的底礫巖存在,分析出在太古代和元古代之間本區曾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構造運動。
3.古生代
在結束語部分,可以寫實習收獲,以及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