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我們對自己、他人、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大全,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戲曲心得體會篇一
戲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藝術形式,深受人們喜愛與關注。自古以來,戲曲就以其獨特的藝術特點和人文內涵,在各個歷史時期和社會階層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如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戲曲面臨著一些新的挑戰,同時也因為其文化內涵的獨特性,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們去關注與學習。此次我參加了一次戲曲學習活動,對戲曲的內涵和特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深受啟發。
第二段:戲曲的古今與演出形式
戲曲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化傳承形式,如今在現代社會仍然保持其古老的形式。它融合了詩、詞、曲、舞、樂等多種藝術形式,通過音樂、唱腔、服飾、道具和表演等方面的表達,展示了頗具民族特色和歷史沉淀的創造性思維和才華。戲曲演出形式有很多,包括京劇、黃梅戲、豫劇等,每種戲曲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和表現形式。
第三段:學習戲曲帶來的收獲
在學習戲曲的過程中,我深刻地認識到了戲曲所包含的人文內涵和藝術特點。我了解到,戲曲所展現的儀式感和古典美,深刻地體現了傳統文化對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影響。在觀看演出時,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戲曲藝術的獨特魅力。除此之外,學習戲曲還對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水平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促進了我對于中國文化傳承的更深一步的理解。
第四段:戲曲在當代社會的發展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日益崛起,中國傳統文化也逐漸走向世界舞臺。戲曲在當代社會中仍然保持著其獨特的地位和影響力。現代戲曲通過與當代生活的聯系,展現了當代人對于生活的理解和人生的體驗。同時,現代戲曲還嫁接了更多新的元素,如燈光、音響、特技等,豐富了戲曲表演的形式和風格。這種發展促進了戲曲藝術的傳承和創新,并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觀眾群體。
第五段:對于戲曲的思考
從學習和了解戲曲的過程中,我認為戲曲具有傳統美和現代美相融合的優勢。同時,在現代社會中,戲曲沒有被時代淘汰的道理,正是因為它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戲曲所展現的古老的文化信仰和精神追求,應該得到適當的保護和傳承。通過保護和傳承戲曲文化,我們可以更好地展現中國文化精髓,發揚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精神,同時也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
總結:
學習戲曲,不僅能夠給人帶來視覺和聽覺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能夠讓人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戲曲文化也將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中國文化的獨特特色和傳統精神的重要體現方式。我們應該通過學習和傳承,讓這項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中得到更好地發揚和傳承。
戲曲心得體會篇二
《曲藝知識》這門課讓我們不僅了解戲曲的種類,即包括京劇、豫劇、黃梅戲等,還包括相聲、小品等。在開始時,老師讓我們了解并欣賞各種樂器,使我們感受我們各種民族樂器的.奇妙功能,那些樂器所奏出的音樂,與那些演員明亮有節奏變化的聲音相搭配,簡直是美妙極了!我后來又有幸能夠聽到非常出名的女子十二樂坊演奏,那時候聽到樂器表演后的感受和平時大不一樣,聽他們演奏就好像是享受一份美餐那么的美好,所以呢,我很想說一句話,那就是:“當你喜歡上它的時候,它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
去上課,就是很晚才去為不讓老師點名時不被點,哎,我感覺真的挺讓人值得思考的。對于我們國家的傳統藝術,我們國家的新一代卻竟然是這種無所謂的態度,值得我們反思一下啊。我不是一個憤青者,我只是一個愛我們民族傳統藝術的戲曲愛好者,真希望大家能夠改變那種態度,用心去學習這種高尚的藝術精髓并感受戲曲藝術所帶來的精神享受。
正所謂:“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我們學習和了解曲藝知識,不僅僅是在感受生活,更是在體驗生活。戲曲中許多出名的曲段廣為流傳,如“牡丹亭”“竇娥冤”“女駙馬”等等。我們通過曲藝知識這門課學習到戲曲來源與它們的唱腔品類等等,同時老師也給我們放映許多經典曲段,像“夫妻雙雙把家還”、“劉三姐”等,還有許多經典的相聲、小品節目等。我感覺這學期的曲藝知識課很充實,老師讓我們在一種輕松歡快的氣氛下,學習曲藝知識并感受戲曲藝術的美妙,總而言之,我個人覺得,這學期的這門選修課非常有意義,使我對戲曲的喜愛程度更加深厚,也讓我明白,我們既然選擇了就該好好去做,我們會從中學習到我們曾經無法學到的東西。
戲曲心得體會篇三
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獨特、最具代表性的戲劇形式之一。 我在接觸、學習和欣賞戲曲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和藝術魅力,下面就分享一下我的心得體會。
一、了解戲曲的起源和發展歷程。戲曲起源于漢朝,歷經數千年不斷發展,形成了五大劇種,分別為京劇、豫劇、評劇、黃梅戲和越劇。每個劇種皆有其獨特的表演方式、劇情、角色和扮演特點,其中京劇作為國粹,更是被譽為中國戲曲之首。了解戲曲起源和發展史,使我更深刻的認識到戲曲文化的源頭和歷史淵源。
二、感受戲曲的表演藝術。戲曲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不僅包含音樂、舞蹈、戲劇等元素,更重要的是演員的表演藝術。戲曲演員需要通過身體語言、腔調變化、面部表情等多種手段來展現角色性格、情感變化等細節,創造出一個個具有生命力的形象。在看京劇《霸王別姬》時,我被演員的精湛表演所感染,為主角程蝶衣的愛情悲劇所深深打動。
三、了解戲曲的文化內涵。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受到社會、歷史、宗教等多方面的影響,更包含了豐富的道德、美學和哲學思想。如京劇《紅樓夢》中展現了封建禮教、家族腐敗、人生悲歡等多種人性與現實矛盾的沖突。通過欣賞和學習戲曲,不僅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而且可以引發觀眾對于文化、美學和社會問題的思考。
四、感知戲曲的藝術魅力。戲曲的藝術魅力不僅來自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是源于其多樣性的表現方式、富有表現力的角色形象和歷久彌新的市場吸引力。戲曲劇目的表演歷久彌新,從未褪去它的魅力。如現代導演陳凱歌創作和演繹的京劇《霸王別姬》不僅保留了經典劇目的傳統元素,更運用了現代影像技術和舞美設計,形成了一種文化與藝術的融合。
五、踐行戲曲的傳承和創新。戲曲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作為中國人,我們不僅要繼承和發揚其傳統文化價值,還要尋求創新與發展。如現代京劇有著更加寬廣的表演空間,如現代音樂、舞蹈、劇場等藝術手段都可以與之融合,更好的傳承和創造出新的戲劇作品。 我們應該支持那些努力創新和試圖拓展市場的戲曲團體,讓更多人欣賞、學習和傳承戲曲文化。
總之,在學習、欣賞和傳承戲曲文化中,我們需要多方面的去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歷史文化、表演藝術、文化內涵、藝術魅力等方面。更重要的是,積極踐行著傳承、創新、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戲曲作品,來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做出自己的貢獻。
戲曲心得體會篇四
這學期選修了戲劇鑒賞這門選修課,學到了好多關于戲劇方面的知識,更是被中國戲劇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我是紹興嵊州人,是的,嵊州是越劇的發源地。從小,媽媽就有教我唱越劇。比如,《我家有個小九妹》、《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等等。這些曲目,我都會唱,所以在選修課的考試中,我就唱了《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唱完時,老師和同學以熱烈的掌聲表示了對我的肯定。 戲劇演員通過唱、念、做、打、舞等簡單明了的詞句、動作等有限的程式就能生動形象地反映出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戲劇通過演員們不同的臉譜告訴觀看者他們扮演的是何種性格的角色,紅臉表示這個人忠義,白臉表示這個人奸詐陰險,黑臉表示這人正直不阿,藍黃臉譜更是告訴人們這是一個粗豪魯莽之人。人們的身份地位則是通過他們不同的服飾來展現出來:黃龍袍象征著至高無上的地位—皇帝;穿戴霞披、鳳冠的人是皇后、貴妃,公主;文臣穿蟒袍,武將戴盔甲;布衣代表平民百姓。戲劇中更是通過須發區分年齡,通過腳色分形區分男女以及他們的特長。
動作在戲劇中更是不可忽視的,演員以揚鞭代騎馬,不同馬鞭代表不同的馬,以旗畫車輪代表坐車,以劃槳代表坐船等。通過這些簡明的動作就可以讓觀眾明白他們在干嘛,總之,戲劇的博大精深不是一夕一朝就能明白清楚,需要我們不斷的去觀看,去理解,去揣摩,才會慢慢的喜歡上看戲,也能夠看懂戲。 以前的好多老人都沒有讀過書,識過字,但是他們可以看懂戲,可以從戲劇表演中得到好多信息,老人們希望得到一些新的東西,所以他們喜歡上了看戲,這就是戲劇的奧妙之所在。 我們現在雖然不能從中得到有用的信息,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戲劇去體會戲劇 文化的博大精深,去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能夠豐富我們的生活。
我覺得戲劇鑒賞課上,老師應該多教我們學習一些短小容易的戲劇,像我家有個小九妹等,讓同學們在練習中體會戲劇的美,去感受戲劇中人的心理、情感等。年輕人對戲劇這種藝術的熱情遠比不上對流行樂喜愛。在這個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流行樂的社會中,認真的聽一聽傳統的戲劇,像是在心田注入了一股清泉。中國戲劇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美感和文化底蘊是經過層層積淀,經過長時間的篩選保留下來的。所以中國戲劇確實是很寶貴的文化精粹。
由于中國地域廣闊,因此在不同的地方形成了風格迥異的戲曲風格。在這學期的課中,除了第一節主要籠統的介紹的中國戲劇的簡史,以后的課中對幾個‘知名度’比較高的戲劇做了介紹,包括被稱為國粹的京劇,辭藻優美華麗的昆劇,語言通俗直白的評劇,廣為流傳的黃梅戲,全由女子演繹的越劇。此外還有對于戲曲人物所穿服飾的具體介紹。這些都讓觀者深深的陶醉其中,領悟中國戲劇的博大精深。
而在音樂藝術上,《梁祝》更是堪稱經典之作。中國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由何占豪、陳鋼創作,1959年首演于上海。作品以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為題材,采用越劇唱腔音樂為素材進行創作,對交響音樂的民族化作了成功的探索。作品的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3個部分內容分別取材于梁祝傳說中“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和“墳前化蝶”3個主要情節片斷。在音樂形象的塑造上,根據協奏曲的形式特點,對原劇內容和曲調進行綜合提煉,加以發展和創造。根據標題內容的需要,采用奏鳴曲式來表現富于戲劇性的矛盾沖突。為了充分發揮交響性效果和突出民族化特征,吸取了戲曲中歌唱性的“對話”形式、京劇中的倒板和越劇中的囂板等表現手法,還借鑒了中國傳統樂器中的某些特殊技法以豐富小提琴的演奏藝術,而使該曲成為中國現代民族化協奏曲形式中影響深遠的名作。
擬性并不是單單由于場地的局限性,同時也營造了一種美感,以簡潔明了的方式了敘事,給
人以想象的空間。
就戲劇的歌舞化傾向和虛擬性而言,從早期到現在已經有了變化,之所以用變化而不用發展,是因為它不一定都超著好的方向演化。例如在白先生改編的青春版《牡丹亭》中,出現的花神形象,顯得有些莫名其妙(個人觀點)。也許花神的出現營造了一種飄渺虛無的意境美,但實則不必,因為這樣大家都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走來走去的花神身上,而忽略了唱詞本身的美感和功能。傳統的戲劇與不斷發展的意識形態如何融合,成為現代戲劇表演的一大難題。戲劇不可能停滯不前,但變化因遵循的是傳統。把傳統戲劇的精粹改的七零八落,則不能稱之為創新。我認為中國戲劇應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把藝術特點發揮到極致。對于原先的經典曲目可以保留原貌,對于其中被稱之為“糟粕”的意識也應予以保留。因為我認為它糟粕與否都是歷史的一部分,總之不可簡單的一蓋過之。其次,目前出現了很多要求推廣戲曲的言論,例如戲劇進小學,進中學。在此過程中,應注意絕不能為了把戲劇推廣普及而降低戲劇的藝術高度。 但另一方面,戲劇也不能曲高和寡,這樣的話,中國的有一個傳統精粹會隨著能欣賞的人過少而逐漸衰退。
總而言之,中國戲劇必還將走更久的路,作為一種美的表現,一定會在時間的洗禮下愈發的璀璨。
戲曲心得體會篇五
第一段:引入戲曲魅力(200字)
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表現形式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喜愛。近年來,我對戲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開始專門去聽戲曲表演。通過不斷的觀看和聆聽,我逐漸深入體會到戲曲的獨特魅力和藝術魔力。在這些經歷中,我受益匪淺,對戲曲的認識也有了許多新的體會和感悟。
第二段:戲曲音樂的韻律之美(200字)
戲曲音樂作為中國傳統音樂的一個重要分支,有著獨特的魅力。通過聽戲曲,我深深感受到其中的韻律之美。戲曲音樂以其獨特的旋律和節奏,讓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宮廷之中,感受著它那獨特的儀式感和莊重感。每一次演唱都伴隨著精準的音調和流暢的旋律,讓人陶醉其中。這種韻律之美,讓我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情感共鳴。
第三段:戲曲表演的舞臺魅力(200字)
戲曲不僅有著美妙的音樂,還有著精彩的表演。戲曲表演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豐富的表演技巧,吸引了無數觀眾的眼球。通過觀看戲曲表演,我感受到了其舞臺魅力的獨特之處。演員們通過精湛的演技和細膩的情感表達,將傳統文化中的人物形象和情節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們的表演讓觀眾們仿佛置身于戲曲的世界之中,體驗到其中蘊含的情感和人性。
第四段:戲曲的藝術內涵與人文關懷(200字)
戲曲不僅僅是藝術的表達,更是一種對人生和人文關懷的體現。通過觀看戲曲,我深深感受到其中蘊含的藝術內涵與人文關懷。戲曲通過講述人們的故事和傳遞人們的情感,揭示了人性的復雜和世俗的無奈。在這個過程中,觀眾們能夠感受到其中的智慧與啟迪。戲曲不僅是一種表演藝術,更是一種精神食糧,能夠引導人們思考和反思,對人生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五段:戲曲對于個人修養的重要意義(200字)
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形式,戲曲對于個人修養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欣賞戲曲,不僅能夠感受到其中的藝術之美,還能夠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和文化素養。戲曲所要傳達的深入人心的情感與思考,讓我在欣賞之余對生活和社會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這種修養不僅僅是一種審美層面上的提升,更是一種內心世界的棲息和自我超越。
總結(100字)
戲曲的魅力來源于其獨特的音樂、精彩的表演、藝術的內涵與人文關懷,對于個人修養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欣賞戲曲,我對這一傳統文化形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體會。它不僅僅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精神食糧和人文關懷的體現。聽戲曲,讓我感受到了一種內心的升華和精神的拓展,也讓我對傳統文化充滿了更多的敬畏和熱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將更加努力地學習和欣賞戲曲,讓它成為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戲曲心得體會篇六
20xx年5月17日,作為聶慧娟名師工作室的優秀青年教師培養對象的我有幸聆聽了新華區戲曲進校園的觀摩課,這對于出生于曲劇之鄉、喜歡聽河南戲曲的我來說,真的是欣喜萬分!這一整天的培訓學習使我受益匪淺!真可謂感慨良多!收獲頗豐啊!。
上午第一節聆聽的是朱倩倩老師的《我們的國粹---京劇》,這對于我這個河南戲迷來說,可謂驚喜和好奇,因為我對京劇一竅不通,平日里聽的很少,而朱倩倩老師的這節課不僅使我對京劇有所了解,也激發了我想學京劇的濃厚興趣。我發現朱老師在教授京劇時,巧妙的緊緊抓住一個小點的發掘,深入淺出,把課堂講得有滋有味,并且讓學生易于理解。課堂上,朱老師擅長運用各種精彩的視頻資料代替老師的喋喋不休,讓孩子們更直觀更清晰的了解京劇四大行當,尤其生和旦的表演視頻,經典又震撼,孩子們的反響也很熱烈,這比老師純粹的講解更有力。講完四大行當后,著重欣賞學習了《賣水》的一個片段,讓孩子們學習“念白”,這個設計相當巧妙,因為二年級的孩子對戲曲幾乎沒有認知,學習唱腔還有點為之過早,但讓孩子們用“小貓咪”的聲音模仿旦角的“念白”及動作,效果很好,孩子們也表現得出色,課堂氛圍很好。這個設計給了我很大啟發:音樂老師要善于發現一個點來引申作為教學內容,切忌假大空,滿堂灌,而到最后孩子們不但什么都記不住,對音樂知識也沒有了興趣。
第三節,韓群老師先給前面兩位老師的課進行了系統的評析,又給我們講了《中小學戲曲教學有效性》,讓我們對戲曲教學有個宏觀的認識,首先明確是什么,教什么,怎樣教,尤其最后的怎樣教,給我們指明了方向,韓老師用了三個課例給我們直接講解《我們的國粹——京劇》和《四千歲你莫要羞愧難當》都屬戲曲教學,那么就要求我們做戲曲功課,從某個點切入講解,而《游子吟》屬于古詩詞歌曲,需要我們了解古典文化,并切忌不要隨便更改歌詞破壞意境。另外韓老師告訴我們一二年級的音樂課堂以感知為主,三四年級體驗為主,五六年級有了知識儲備,可以表現。
下午第一節是韓群老師的戲曲教學《小貓釣魚》,這節課的教授簡直教科書般。剛上課,韓老師就打著簡板有節奏的問孩子們“同學們,猜猜看,這個樂器叫什么?”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們的眼球,以此引申介紹河南墜子,然后讓孩子們欣賞原創墜子《小貓釣魚》,課件也做得清晰有趣,孩子們全程專注認真,中間幾個“魚”的唱法教授更是生動活潑,孩子們學得又快又好。還有一板一眼的唱詞節奏學習,韓老師巧妙的用簡板“夾嘴”來引導孩子們學習正確節奏,學會正確的休止符演奏。總之,韓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每個細節之處都彰顯著一名優秀教師的學識魅力和人格魅力,讓我無比敬佩和折服。
下午第二節,特邀平頂山市藝術中心的主任崔凱老師為我們開展了《中國古典詩詞與當代流行歌曲之美麗邂逅》講座,大家都被崔老師深厚的文學知識和扎實的音樂功底及對音樂的執著追求所折服,每個人都聽得入迷極了。這個講座給我的感受就是一名音樂教師不僅僅需要較強的專業能力,更重要的是有濃厚的文化底蘊,這樣才能真正成為一名讓學生喜愛的具有學識魅力和人格魅力的音樂老師。
這短短一天的培訓學習,令我收獲頗豐!真心感謝聶老師名師工作室的精心安排和組織,讓我有這樣珍貴而難得的學習機會。作為一名無比熱愛音樂,但缺乏教學經驗的音樂教師,在以后的教育教過程中,我定將一如既往地不懈努力,與優秀同行,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立志成為一名優秀的音樂教師。
戲曲心得體會篇七
段落一:引入戲曲及個人經歷(150字)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戲曲一直以來在國人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便是其中之一,經常沉浸在戲曲中,用耳朵聆聽著戲曲悠揚的旋律,借此獲得一種獨特的精神享受。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參加了一場傳統的戲曲演出,這次經歷深深地觸動了我,讓我對戲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感悟。
段落二:大自然與戲曲融合的美妙(250字)
在那次演出中,我首次親身感受到大自然與戲曲完美融合的美妙。當戲曲中的角色沉浸在古老的劇情中,表演者的舞蹈與動作仿佛成為了大自然中的風、水、云,將觀眾帶入了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世界。劇目中的旋律猶如鳥兒的歌聲,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我仿佛看到了大自然中的美好,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段落三:戲曲對情感的引發與激發(250字)
戲曲是一種表現情感的藝術形式,它通過獨特的表演方式引發和激發觀眾的情感。我在觀看演出時深深地被戲曲的情感表達所打動。演員們將自己的情感透過古老的劇本和曲調一一傳遞下來,觀眾們更容易理解和共鳴。曾經我在其中之一的角色中找到了自己,仿佛演員正在表達著我的情感,這種共鳴使我不由自主地受其感染。這種情感共鳴也使我意識到,戲曲既是一種文化形式,更是情感的紐帶,它讓我們成為了一個整體。
段落四:戲曲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250字)
戲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著傳承和弘揚的作用。通過戲曲,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在觀看戲曲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欣賞到精彩的表演,還能了解到古代的禮儀、習俗和美學觀念。戲曲中流傳的故事往往蘊含著智慧和哲理,它們通過劇中的人物和情節向我們展示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因此,戲曲的傳承不僅是我們對過去的回憶,更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播。
段落五:戲曲對內心平靜與精神追求的滿足(300字)
戲曲給予了我內心的平靜和精神追求的滿足。在繁忙與焦慮的都市生活中,戲曲是一股療愈的力量。當我傾聽戲曲的聲音時,就仿佛置身于一個安詳的境地,一時可以忘卻生活的困擾與煩惱。與此同時,戲曲也給我帶來了精神追求的滿足。它們讓我感受到人生的美好與哲理,激發我去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和人生的意義。
總結(100字)
通過參加這場戲曲演出,我對戲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戲曲將大自然和情感融合在一起,通過表演引發和激發觀眾的情感。同時,戲曲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也給予了人們內心平靜與精神追求的滿足。戲曲給予了我一種獨特的體驗,讓我更加熱愛和尊重傳統文化。
戲曲心得體會篇八
今天天氣陰沉沉的,但是我們的心情卻是愉悅的,因為來自石井菊江布袋戲團的藝術家們將為我們帶來一場精彩絕倫傳統文化盛宴——閩南“布袋戲”。
布袋戲,又稱木偶戲、掌中戲,是一種起源于17世紀福建泉州的戲曲表演形式。
林老師帶著大家到學校多媒體教室,只見教室正中間搭著個一人多高的紅布圍著的小舞臺。伴隨著“咚咚哐哐”的敲鼓聲,精彩的演出開始了。首先上演的是“武松打虎”,只見一只老虎搖頭晃腦地向武松撲去,另一邊武松拿著哨棒敏捷地竄上了老虎的背。老虎疼得嗷嗷大叫,一直上竄下跳想把武松甩下來,武松徒手捉住了老虎的的耳朵,奮力搏斗。兇猛的老虎最終還是斗不過威武的武松。
緊接著是更加精彩絕倫“爭盤子”:只見兩個木偶為了一個碗你爭我奪,碗是個一根木棍頂著,臺下的同學都屏住呼吸,生怕碗會掉地板上,不僅碗沒掉下去,還能在木棍上繞圈。同學們都為這精彩的表演鼓掌,真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啊!
“鈴鈴……”下課鈴響了,一節有趣的課堂也劃上圓滿的句號。這節課讓我們走近了閩南的傳統戲曲,了解了布袋戲的表演形式和表演風格,真是受益匪淺!
掌中備百獸之樂,宛轉屈曲于指尖。這就是我們家鄉的戲曲文化瑰寶——布袋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