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誡子書讀后感300字 誡子書讀后感600字初中篇一
回顧自己走過的路程,缺乏的就是靜,遇事急躁,好多事情沒有處理好,可事過悔矣已晚。人要有修養,要成大業必須學會靜。人學會了靜辦事就余地,修養也就高。靜下來看周圍事物,花好月圓,人際和諧。平日里有好多人說粗心,其實就是沒有靜下來,靜下來就沒有粗心這事了。我雖已暮年,可還覺得應該加強自己的修養,要下決心讓自己靜下來,不求出名,但愿少留懊悔,多些和諧與開心!
靜
“靜以修身”、“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散漫的態度、浮躁的心態是人生的大敵、青春的敵人,不能去浮躁、持冷靜,是注定難以成大器的。
靜能生慧,遠離喧囂,保持一種獨立思考、心清如水的習慣及心境,才能真正步入人生的佳境,也才能真正步入人生的意境!“無為,而無所不為”,寧靜才能致遠。
正如一首歌詞中所說的,“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煙云,霓虹美酒只能是一時陶醉”,多保持一顆寧靜的、心清如水的心吧!
(思緒奔流,內心起伏。壁立千仞處,如何無欲。奢儉交錯間,當初的志向是否已無從找尋?就是拿交易來說,好的交易時機,都是在耐心等待后才出現的,不是嗎?)儉
“儉以養德”,“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過于貪圖安逸及物質享受,就難以保持良好的心態及銳意進取的精神,也難以取得進步。
對于投資界人士而言,巴老、芒老及鄧普頓等人是我們的榜樣。儉,不僅讓我們保持“靜”,也能更好的發揮復利的神奇力量。(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俗世凡人,難逃萬象誘惑。但是,我理解,要有所成,卻定要經歷“由奢入儉難”的過程。非如是,不足以磨礪內心;非如是,難以堅定心志;非如是,難以找尋內心的本我。)
學
“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只有熱愛學習、追求真理和自由,才能真正成才。
我們不是天才,刻苦學習之后,我們也許仍只是很普通的人,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但勤奮學習及大量閱讀,至少不會讓我們變得更平庸。那我們就努力學習、努力經營成功的人生吧!
志
“淡泊明志”,“非志無以成學”,“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專注于一個簡單的、單純的、堅定的目標,堅定不移的走下去,相信一定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志向!(三軍可以奪其帥,匹夫不可奪其志。物欲橫流的今天,是否還有君子艱難守望?人浮于世,會否隨波逐流?)
性(情)
“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要保持好的性情,認認真真的做事,專注、勤奮、持之以恒,不要散漫、浮躁。
從事投資行業,我們不僅需要廣博的知識、過人的才華和智慧,更需要一種合適的性情、冷靜的頭腦、良好的自制力和一種內在的涵養。
人生只有一次,必須精心設計。青春易逝,時間不可逆,“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北府歌中有一句叫做“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不必為逝去的青春而憂傷,“勸君當惜少年時”,從現在開始,亡羊補牢,多保持一顆感恩的、耕耘的心吧!
誡子書讀后感300字 誡子書讀后感600字初中篇二
一說到“鞠躬盡瘁”,你一定會想到三國時期蜀國的一代名臣——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十分有才,五十四歲去世,被埋在了五丈原。在死前給自己兒子諸葛瞻寫了一封家書,便是《戒子書》。這封家書使我們對立志修學有了更深的體會,讓我們更加體會到諸葛亮對兒子的良苦用心。
書上寫“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是要更明確自己的志向,不能貪圖名利,要走得更遠的話必須寧靜專一。這也是諸葛亮對自己孩子的殷切希望和諄諄教誨,讓孩子一定要發奮圖強,專心學習,不能浮躁。還有一句是“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是諸葛亮勸告自己的孩子一定要珍惜時間,年齡和時光都是一樣飛馳的,你的志向也和歲月一樣流逝了,它們都成了枯葉落到地上,這樣的人是不可能為社會造福的,只能悲苦地守著自己的家,后悔也來不及了。
我們現代社會也有和諸葛亮一樣的人,也是鞠躬盡瘁。周恩來,還有明朝的一代清官海瑞,這些人也都值得我們學習。
可在我們班里,有一個很聰明的女孩子,可是因為懶穩坐倒數第一的寶座,父母也不指望她了,老師也放棄了她,她也只能一直頹廢下去,想努力也可能來不及了,真是可惜啊!
在我身邊也有一個人十分熱愛學習,他把學習當做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這個人也十分珍惜時間,不浪費身邊的一點一滴,他以后一定能成大器的。而且他學習十分寧靜專一,從來不浮躁,也很勤儉節約。更主要是他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也和他一起學習,一起努力,一起進步,一起和他快樂地成長,這樣的人就一定能成功。
當我讀了這封《誡子書》后,我也知道自己身上的缺陷和不足,我以后改正,珍惜時光,寧靜修身,勤儉養德,這就是《戒子書》給我們的啟發。
誡子書讀后感300字 誡子書讀后感600字初中篇三
《誡子書》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讀來給我們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不得不說《誡子書》,令我們受益匪淺。
古言今象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獨生子女人口的大幅度增長,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處在溺愛的環境中。在家庭中,子女們大多被溺愛,這就使得他們越來越肆無忌憚。漸漸得欲望愈來愈大,相比對于學習的熱情愈來愈少,因為家中只有一個孩子,沒有其他孩子與之競爭,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沒有任何的學習緊張感。最終當他們的成績下降到一定的程度時,他們就會喪失信心,自此一蹶不振,從而使自己的人生走上“下坡路”。此乃“淫慢則不能勵精”也。
而下一句則更符合如今的一部分獨生子女,那就是“險躁則不能治性。”即輕率和浮躁的行為會讓人無法陶冶性情而失去自己高尚的氣節和品性。這話絕不是危言聳聽,想一想幾年前的一個新聞一個十來歲的孩子因為母親不給他買心愛的東西,于是就用力地撕扯母親的頭發,對母親發泄心中的不滿,而這時一位善良的女路人過來勸解,也被這名孩子惡語相加趕走。這難道不是因為輕率浮躁的行為失去了中國應傳承至今的“百事孝為先”的品性嗎?是啊,品性喪失了,傳統喪失了,反觀現在不少的孩子因為父母不讓玩游戲,不給買一些東西就對父母惡語相向,甚至大打出手,這樣的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
挑戰自己
難道這些孩子只得像文中所說的一樣“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嗎?不,我相信這是不會的。只要我們仍有一顆“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心。就仍會成為一位對社會有用的正人君子,而不會最終悲傷困守自己貧窮破舊的家,而是變成一位有著光明前途的志士。在當代,《誡子書》仍然可以是我們的行為規范,是我們的人生信條,為我們指引正確的人生道路。
所以《誡子書》不愧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古文,它的價值,對后人的警醒,都是值得我們為之深思的。
誡子書讀后感300字 誡子書讀后感600字初中篇四
《諸葛亮集》里有《誡子書》現與大家分享。
“夫君子之行,靜已修身,儉已養德。非淡薄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陰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弛,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近乎“神人”的一朝宰相,為其兒子不可謂想的不周,教的不嚴,路不可謂指的不明,利害不可謂分得不清,其結果如何?
在司馬昭滅蜀漢之前,無論史書還是演義,我們基本上沒有看到有關諸葛瞻其人其事的些許記載。這或許可以理解為:諸葛亮之子在父親死后,近似于“隱士”,是“無聞”之“賢達”。直至司馬昭派鄧艾入川,兵臨成都城下,才有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等人的出場。而此時的“智慧化身”之后,又是如何展示才華的呢?《三國演義》中的記載,可用“悲壯”兩個字概括。他們先是用“先父的靈牌”嚇了敵人一跳,趁亂打個小勝仗。但敵人一緩過神來,便以區區偷渡陰平的幾萬人馬,殺得諸葛瞻全軍片甲不留,可嘆諸葛瞻這位“戰神”之后,血涌戰場,馬革裹尸!你不能不稱其“忠勇”,但又不能不嘆其“何其哀也”。
如若諸葛孔明在天有靈的話還不氣的一佛出世,二佛再升天。這也是我苦苦思索不得其解的一個問題;現如今我們怎樣教育下一代來奮追自己,超越自己?你想想,無論從智力,地位,各方面我們都無法與孔明相比,他都沒有造就一位驚天地,泣鬼神的大英雄,我們怎么辦?有人嗤之以鼻:“都什么社會哦?現在教育戰線上師資雄厚,軟硬件齊全,非過去可比。”我承認,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不過你別忘了,當今社會物欲橫流,不良網絡的泛濫,若隱若現紅燈區無窮的誘惑,更使的我們對下一代擔心,對他們的教育倍感束手無策。
“非淡薄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說的好啊,看來我也的先學會“靜”,再去教育下一代吧。
誡子書讀后感300字 誡子書讀后感600字初中篇五
《誡子書》是我國古代三國時期蜀國的著名政治家、謀略家、被后人譽為“智慧之化身”的諸葛亮54歲臨終前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諸葛亮的《誡子書》短小精悍,區區八十六字,卻深刻地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道理,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讀來發人深省,使人回味無窮,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鑒之處。
那個時代正值漢室衰微,諸侯割據,戰亂不已,諸葛亮一心為國,光明磊落,為匡扶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他人和自己的兒子率先垂范,顯現了高尚人格,時至今日仍然讓我們肅然起敬。
斗膽地說時下就算你能寫出洋洋灑灑的精美小說未必就能寫出上乘的類似于《誡子書》的傳世名篇。君不見《誡子書》八十六字,字字珠璣,闡述了敬業精神,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雖說《誡子書》是一千多年前的諸葛亮寫給其兒子諸葛瞻的,但其內容流逝至今卻也不乏為我們領導干部的座右銘。
文章開頭:“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內心淡泊才能豁達雅量,內心寧靜才能戒驕戒躁,心胸開闊乃能登高,登高方能望遠。涵養淡泊,甘守寧靜,以超然心態對待眼前一切,少一點計較,多一點包容,多一點公心,少一點私人,這是我們領導干部必須做到的,在其位,便要謀其政,不要忘乎所以,不計民生民本,要踏踏實實的干一番事業,才能得到百姓稱贊。
古人都知道以靜思來反省使自己盡善盡美,一儉樸來培養自己的高尚品德,而我們現在有些干部卻因一時的名利得失滿腹牢騷,那些“翻身”者就因不善于修身養性,于是乎守不住清貧,耐不住寂寞,讓金錢、美色、私利突破了自己的道德防線,成為“糖衣炮彈”的俘虜,淪為黨和人民的罪人。
社會再發展,時代再變化,人也再變,任何時候,都要靜心反思才能保持平和心態是,哪怕你崗位調換,職位升遷,都要做到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泄氣,堂堂正正為官,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踏踏實實學習,恪盡職守,不要滿腹牢騷,錙銖必較,與為官之道大相徑庭,才能上對得起父母,下對得起百姓。
誡子書讀后感300字 誡子書讀后感600字初中篇六
每當背誦“非淡泊(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兩句的時候。就會聯想起現實中的一些事來:有的教師職稱沒有評上的時候,或者在單位沒有評上先進的時候,或者看到別人被提拔,而自己還是原地不動的時候,就想不開,覺得自己比別人差什么呢?為什么好處總是別人的?于是就煩惱生氣,甚至得病,影響身心健康。為什么出現這種情況?
根本的原因就是把名和利看得太重,始終放不下名和利。當你得不到的時候就煩惱,就生病,有的時候還會走極端,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如偷盜搶劫等,就是把金錢看得太重,當通過合法勞動得不到的時候,就想用非法的手段。
所以說我們要學會開導自己,我們不能改變現狀,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金錢是身外的,榮譽是過去的,地位是暫時的,只有身體是自己的。高薪不如高壽,高壽不如高興。如果我們把名和利看得淡一點,把健康快樂作為我們的最高追求,這樣我們不就想開了嗎?我們追求的不是物質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我們追求的層次不就更高了嗎?進而對工作中的名和利看得更開,不被其所困、所擾、所累。這樣就會提高我們的生活境界、生活質量,我們就會得到健康快樂的人生。
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有更高的志向,把人們的共同的快樂和幸福作為個人個追求的目標,就會有持久的快樂。只有靜下心來認真的思考,才能對事物的規律有更清楚地認識,才能對人生有更深的領悟,才能在努力奉獻的過程中少犯錯誤。心浮氣躁,不能靜下心來,是不會真正地認識世界,也不會真正地領悟人生。因此,只有淡泊才能明志,只有寧靜才能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的《誡子書》雖然短短八十六字,但闡述的卻是敬業奉獻、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言中。通過這些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如此深切。
它不但對古人的思想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對現在的育人工作也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誡子書讀后感300字 誡子書讀后感600字初中篇七
君子之所以可以立于世,脫與俗,尊于人,就是因為他們有高瞻遠矚的先見之名,有寧靜致遠、精心修學的心境,有勤奮刻苦、勤儉節約的美德,有淡泊名利、無視權欲的品行,有高遠志向、心懷夢想的志氣。
讀書使人明智,學習使人明理,學習是一件使人有所長進的事情,因此我們會發現君子都是喜歡學習之人,他們也是能夠靜下心來刻苦鉆研學問的人。所以名人志士都可以做到滿腹經綸,也可以做到出口成章,更能做到上知天文地理,下知人道常倫,試問這樣的人又怎么能不讓人敬仰萬分呢?
理想是黑暗中的燈塔,夢想是風雨后的彩虹,從古到今,每一位能人將相都是有遠大志向的人,他們一個個都心懷天下,一個個都想忠君報國,一個個都愿先天下之憂,先天下之樂,所以他們都是能成大事的人,也都是成就了大事的人才。因此,無論何時,無論身處什么樣的境地,我們都應該堅持自己的夢想,也都應該為自己的夢想去不懈奮斗,只有這樣才可以成就一番事業,唯有這樣才可以活出一番精彩!
有品行的大義之士都是有著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一精神的圣人,他們總是能夠不斷反省自己,不斷反思過往的人,因此他們永遠不會頹廢的隨遇而安,也不會安心的過度享樂。此外,君子也都是能夠管理好自我情緒的狠人,他們有著常人不可企及的自律,所以他們總是能夠很好地約束自己,也總是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心緒,真正是做到了不驕不躁,也做到了不慌不忙。
當然了,一名高潔之士,那肯定也是一個懂得珍惜時間的有心人,他們從不會無所事事、荒廢度日,也不會年頭月尾、蹉跎歲月。相反,他們把一寸光陰一寸金的真諦領悟到了極致,也把時間就是生命的真理發揮到了極點,因此他們的每一天都是充實的,他們的一生也都是對社會有價值、有貢獻的。
總之,讀完諸葛亮的《誡子書》之后,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認為一個人想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來,那就必須要學著做一個君子,而要成為一個高風亮節的君子,那就必須要學會修身養性,也必須要懂得自我激勵,懂得自我充實,懂得自我警醒,懂得自我升華。
誡子書讀后感300字 誡子書讀后感600字初中篇八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君子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篇《誡子書》是諸葛亮54歲時寫給8歲的兒子諸葛瞻的家書,是諸葛亮一生經驗的總結和對兒子殷切的期望和要求。多么偉大的父愛!也是后人教育子孫的楷模篇。誡子書的主要內容是:是大丈夫要修身養性、以節儉、樸素來陶冶自己的情操,還要淡泊名利。學習時要清靜,努力而有毅力,要有遠大的志向。如果怠慢就不能學以致用,急躁就不能陶冶心性。年華隨時日流逝,意志也隨時日消磨,就會變得如枯黃的葉子一樣,被時代拋棄。最后只能悲傷地守在自己貧窮的茅廬里,后悔也來不及!
諸葛亮不僅告誡了他的兒子,同時也告誡了我們,讓我明白做什么事先要有明確的目標,有志向。“心中沒目標,一根稻草壓彎腰;心中有目標,泰山壓頂不彎腰!”但是,光說是不行的,要緊的是抓緊時間,努力去做,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年少的時候要扎實基礎,充分地汲取知識,好好學習。不然年與時馳,意與日去,等到老的時候,才后悔,空悲切,時不再來。所以我們要珍惜時間,把有限的時間用在無限的知識海洋中。
現在我六年級了,更要明確自己的目標,盡自己的努力,考上一流的中學。考上理想的中學就要付諸于行動。這段時間,我的收獲本寫的作文進步不小,這與楊老師倡導的課外閱讀影響極深。我要讓課外閱讀積累的素材,充實我的收獲,有質有量,做好每天有價值的收獲!
“夫君子須靜也,才須學也”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學任何東西,首先要靜,這我深有體會,從小學毛筆時,就是練靜心,心里急躁,是學不好的。偶爾的時候,作業多了,又想看電視,然后就馬馬虎虎地做,字跡也潦草了。當本子發下來,錯的一塌糊涂,好慚愧!這就是首先沒有靜下來,長期草率、浮躁就會荒廢學業。
戒子書——一篇意義深遠的古詩文。它讓我反省了自己,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終身受益匪淺!
誡子書讀后感300字 誡子書讀后感600字初中篇九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就是東漢末年最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在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以后就成為歷代相傳的修審理志的名篇,這就是《誡子書》的前世今生了。
《誡子書》在我們華夏各地都有余音,例如:湖北為了紀念諸葛亮亮舉行了萬人誦讀《誡子書》的活動;我們還看了一段視頻是誦讀《誡子書》﹑表演《誡子書》﹑歌唱《誡子書》這三種形式;還有在軍校的學生們們站得整整齊齊全校誦讀《誡子書》。可想而知,人們為了紀念諸葛亮給他的兒子諸葛瞻寫的家書,舉辦的活動是多么隆重啊﹗
《誡子書》中的一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至今仍被很多人奉為座右銘。
諸葛亮在家書中告誡兒子,要注意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他對兒子的期望,千言萬語只化作這五句話,而就在這僅僅的五句話中,是深藏了多少言語啊﹗我們現在又有誰有這么一位品格高尚、才學淵博的父親呢?《誡子書》不僅僅是給諸葛瞻的一封家書,這也是諸葛亮對他自己一生的總結。
我們也一起誦讀諸葛亮的《誡子書》,細細品味書中所蘊含的道理,也讓我們感受一下諸葛亮的一生吧﹗
我們以后要做一個君子所擁有的品德的人;要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要依靠簡樸的作風培養品德;要看清世俗的名利,才能表明自己的心志;要身心寧靜,才能達到自己理想的目標;要學習就要靜下心來,專心致志;想要增長才干必須刻苦學習;努力學習才會有廣博的才干;有志向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要珍惜時間,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誡子書讀后感300字 誡子書讀后感600字初中篇十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澹泊明志,寧靜致遠。”這句話,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講是非常熟悉的一句處世格言了,而且被很多人用于個人休養時的自我勸誡。我知道這是諸葛亮留給世人的處世箴言,但并不確知其出處。在讀了國學大師南懷瑾的著作《論語別裁》后,讀到了這篇《誡子書》,不由得為諸葛老先生的高瞻文思贊嘆。原來“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僅僅是其為我們奉獻的處世為人思想的一個片斷,還有更為完整深刻的人生哲理,是我之前未曾見識的。
《誡子書》是諸葛亮在他五十四歲時,寫給兒子諸葛瞻的一封關于治學修身的家書。寥寥八十幾言,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美玉,讀來著實令人為之動容。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也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所做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通過這些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的如此深切。同時,也為后世留下了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
誦讀《誡子書》,我有很多收獲。諸葛亮通常被視為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道家思想里,最為國人推崇的主要思想之一,便是以淡泊志趣做指導的自身修養;同時他也是儒家倡導個人修為的完美代表。諸葛亮可以說用其一身踐行了這樣的人生哲學――淡泊(如老子所言“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勤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不論是他的道德、事功還是文章,無不體現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卓而不凡的高尚人格與境界。
在今日,對我而言,我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來告誡自己。處世之時,不論自己面對何人何事,都應以“靜”字為先。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才能在紛繁的世事前撥云見日,確定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為之努力而不至于盲從迷失。修身之際,不論是在面對何種欲望,都應“儉”字當頭。節省用錢,避免成為無聊貪念的奴隸;生活規律而節制,不濫用身體而保持健康;節儉渡用光陰,避免荒廢生命而“年與時馳,意與日去”;維護一個清清朗朗的精神,享受每一天來自生活的饋贈,包括來自生活的幸福快樂與苦痛失意;讓自己一天天積累人生智慧,與患得患失說再見。
努力按以上的信條修身養性,說來容易做來難。但是,為自己,為家庭,也為兒子言傳身教做好榜樣,我又怎么會不愿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