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形勢與政策糧食安全論文摘要篇一
在我國悠久的家風傳統中,“勤儉”堪稱古今第一家風。“萬噸油裝不滿漏砂鍋”這句話的含義是:糧滿倉、油滿缸、金銀財寶裝滿箱,也經不住窮奢極欲,揮霍無度。正所謂“天下之事,常成于勤儉而敗于奢靡”。蔡學嶺父親將其作為家訓,就是提醒后人,“有余糧也不能忘了過去的苦日子,任何時候都不能浪費糧食。”這無疑是給后人最好的饋贈。
優良家風是一個家族最寶貴的財富,是無形的“傳家寶”。勤儉家風既包含樸素持家的價值觀念,也包含崇德向善的美好愿望,如諸葛亮《誡子書》中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司馬光《訓儉示康》中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朱柏廬《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節約不僅僅體現在糧食上,更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勤儉”傳家,就是要傳承老一輩的優良品德,讓家人及后人謹遵“傳家寶”的教誨,讓勤儉成為習慣,讓節約成為生活方式。
“勤儉”傳家,不只是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更重要的是以身示范。宋代理學家朱熹歷仕四朝卻一生淡泊名利、安守清貧。一次,他去看望女兒女婿,留下來吃飯。因家中貧困,女兒只端出幾碗大麥飯,對父親很是愧疚。朱熹卻不以為意,開開心心地吃了,并告訴女兒勤儉度日是良好家風,對于飲食,不必計較好壞。許多老一輩革命家也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周恩來總理從不浪費一粒米、一片菜葉,每次吃完飯,總會夾起一片菜葉把碗底一抹,把飯湯吃干凈,最后把菜葉吃掉,偶爾掉在了桌上一顆飯粒,也要撿起來吃掉。
但凡老一輩,都會思量日后為后人留點什么。“留財”還是“留德”,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見識和胸襟。無論是古代先賢還是老一輩革命家,都崇尚“節用裕民,儉以養德”,不以家財留子孫,而以美德傳后人。
今天,我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雖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能丟,艱苦奮斗、厲行節約的本色不能變。“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是我們從小家到大家,都必須遵循的道理。我們應該以“勤儉”傳家,從“娃娃”抓起,從節約糧食做起,不浪費一粒米、一滴油、一度電,引導我們的家人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養成勤儉節約、反對浪費的良好習慣,讓優良家風代代相傳,讓懿行美德生生不息。
形勢與政策糧食安全論文摘要篇二
國家領導在向國際糧食減損大會的賀信中指出,糧食安全是事關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減少糧食損耗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當前,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糧食安全面臨挑戰,世界各國應該加快行動,切實減少世界糧食損耗。應對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保障糧食安全,我們要增減雙措并舉,做到“開源節流”,“開”增產“之源”,“節”減損“之流”。
“開”糧食增產“之源”,提高糧食產量
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雖然近些年,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倉廩充足,糧食安全也經受住了新冠疫情的大考,但面對我國糧食需求將隨人口增長而剛性增長,和世界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的雙重挑戰,我們必須增強糧食安全意識,通過增高糧食畝產量、強化農業生產科技支撐等方式,“開”糧食增產“之源”,提高糧食產量,做到“手中有糧,心里不慌”。
“食為政首,地為糧本”,提高糧食畝產量,不僅要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絕不觸碰耕地紅線這條“高壓線”,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確保15.5億畝永久基本農田,統籌規劃建成高標準農田,保護好、利用好耕地中的“大熊貓”黑土地,也要所有人一起行動起來,不為一己私欲,占用耕地,讓耕地“非農化”,也不在耕地上實施任何“非糧”行為,讓耕地“非糧化”。
強化農業生產科技支撐,我們要走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我們有袁隆平院士研究出的“兩系法”雜交水稻和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我們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要做“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追求者和踐行者,將現代化和高科技作為確保糧食安全的支撐,向生產科技要畝產、要收益。
“節”糧食減損“之流”,減少糧食損耗
現在,糧食減損現象在全球范圍內普遍存在,并存在于糧食生產、運輸、銷售等各環節。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糧食減損現象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表現不同,發展中國家損失嚴重,發達國家浪費嚴重。對此,我們既要建立本國糧食減損的長效機制,也要以大國擔當,推動國際社會建立國際糧食減損合作機制。
建立本國糧食減損的長效機制,要在思想上形成節約糧食意識,在實踐中推廣糧食減損技術。受資源和環境雙重因素的影響,糧食的增產空間是有限的,我們必須樹立減少糧食損耗就是節約資源的意識,糾正“自己掏錢,豐儉由我”的錯誤觀念,拒絕“舌尖上的浪費”。推廣糧食減損技術,要做到精細播種、精細收獲,“顆粒歸倉”,適度加工,標準物流,“顆粒少損”,將減損技術貫穿于從播種至消費的全過程。
推動建立國際糧食減損合作機制,要全球攜手合作,共享信息、交流技術、培訓人員,也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對糧食損失嚴重的國家和地區,采取提供先進技術支持,加強技術研發合作,援助多余食物等方式助其減少糧食損失;對糧食浪費嚴重的國家和地區,采取傳播節約糧食經驗做法,加強溝通交流等方式糾正浪費糧食行為,齊心協力減少全球糧食損失浪費,維護全球糧食安全。
面對全球糧食安全,我們既要端穩自己手中的飯碗,也要幫助他人端牢他們手中的飯碗。“民為國基,谷為民命。”我們要在全球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保障糧食安全的行動中,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以大國擔當推動構建全球共同節糧減損的良好氛圍,增強任何風險下世界糧食的安全韌性。
形勢與政策糧食安全論文摘要篇三
以滿足人民需求為根本出發點。實現供需匹配是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的內在要求。我們既要有一定規模的糧食總量托底,也要保多樣、保質量。面對當前居民口糧消費下降、肉蛋奶消費快速增長的態勢,需更好順應城鄉居民食物消費結構變化趨勢,系統調整糧食供給結構,實現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供需適配。
以較強自給能力為前提。具備自給能力是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的基礎和底氣。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動力在政策。要立足國內,確保產能穩定,高效利用我國水土資源,突破良種等方面的糧食生產關鍵核心技術,以優化政策充分調動糧食生產經營主體積極性,持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實現口糧絕對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給。
以高水平市場調控能力為保障。余缺調控是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的重要手段。“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就要有數量充足、質量良好的糧食儲備,就要有完善的糧食供應和應急保障體系。要通過不斷完善糧食收儲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豐富糧食市場調控“工具箱”,有效平抑糧價大幅波動,通過增強全球糧食供應鏈管理能力,掌握糧食進口主動權,從容防范和應對各種糧食安全風險。
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需兼顧多方面關系。
兼顧政府與市場。糧食具有一定的公共產品屬性,保障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同時,糧食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從效率提升角度還需發揮市場作用。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既要強調政府在糧食安全中的主體責任,加強基礎性、公共性和正外部性的糧食生產、儲備和流通能力建設,也要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用好市場化手段提高政策和資源配置效率,充分調動市場主體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的積極性。
兼顧生產與消費。糧價一頭連著生產者,一頭連著消費者,必須兼顧生產者和消費者利益。既要優化糧食生產支持政策,確保種糧農民有錢賺,也要避免糧價過快過度上漲,更好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需要。同時,還需處理好節糧減損問題,糧食生產、流通與消費的空間分布不一,主產區要持續抓糧穩糧,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也要擔負起保障糧食安全的責任,提高糧食自給率,降低糧食大規模、長運距調運風險。
兼顧當前與長遠。確保糧食安全要注重永續發展,既要保障當代人吃飯,也要為子孫后代著想。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就要正視我國糧食供求緊平衡格局沒有改變的現實,始終把確保糧食安全的弦繃緊,持續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守住耕地數量和質量紅線,提高水資源保障水平和利用效率,轉變粗放糧食生產方式,確保糧食自給穩得住、可持續。
兼顧常態與應急。既要采取“打基礎、管長遠”的常態化舉措,為從容應對突發狀況奠定堅實基礎,也要堅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針對突發公共事件、地緣政治沖突、極端自然災害等重大外部沖擊,做好應對預案,守住糧食應急保障底線,提升糧食供應鏈韌性。
兼顧自給與進口。實現自給是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的重要前提,關鍵是要集中力量把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保住,確保口糧絕對安全、谷物基本自給。對需要進口的短缺糧食品種,要充分利用國際農產品市場和國際資源,努力確保進口穩定性。
形勢與政策糧食安全論文摘要篇四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4月10日下午,國家領導在海南省三亞市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考察調研時強調,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我們要充分認識攥緊中國種子的重要意義,堅決扛起保障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多渠道發力攥緊中國種子。
增強應對一切困難和挑戰的憂患意識,從思想上攥緊中國種子。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種子需求國,種子作為農業產業鏈中的源頭,是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持續發展的基礎產業,確保種子安全才能確保糧食安全。__年7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上強調,要“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我們不能只看社會發展的經濟效益,尤其是在農業發展中不能只看經濟效益,要放眼長遠,提高站位,做好時刻應對自然災害、人為操控等可能引發糧食安全的戰略準備,將攥緊中國種子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底線。
發揚“為了群眾、依靠群眾”的優良傳統,從源泉上攥緊中國種子。農民是糧食生產的“主力軍”,也是農業現代化的“大部隊”。但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7億,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4.72%。隨著老齡化的到來和城鎮化的推進,農民正逐漸減少,相應的,種糧人員也逐漸減少,一定程度上會造成本土糧食作物的失種。我國已連續19年將中央一號文件聚焦三農,足以引起我們對事關糧食安全的農業、農村、農民的高度重視。我們常講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藏糧于種、藏糧于民,種源要自主可控,就要完善和落實相應農補政策,依靠廣大農民朋友,讓中國的種子,在祖國各地生根發芽,形成良性循環。
推進農業科技特別是種業科技的自立自強,從技術上攥緊中國種子。現在是科技突飛猛進的時代,農種科技也不例外,育種技術的革新發展,是農作物增產最重要的基礎之一,優良種子可以貢獻糧食增產量的45%~50%。“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這設備那設備,這條件那條件,沒有良種難以實現農業現代化!”《種業振興行動方案》也明確了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的總目標。我們要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為種業科技的自立自強提供方向引導和組織保障,持續把科學技術應用到糧食生產和糧種培育中。
完善規章制度為種業發展保駕護航,從法治上攥緊中國種子。種業高質發展、種源自主可控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而建立激勵和保護原始創新的種業法律制度是“打好種業翻身仗”的關鍵。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已于2022年3月1日施行,全面強化了品種權的保護力度,將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水平推向新高度。要廣泛宣傳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為代表的相關法律法規,各級干部特別是農村基層干部,以及廣大農民群眾都應充分認識相關法律法規的重要意義,了解法律確立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在品種選育、種子生產經營等活動中,確保法律有效貫徹實施。
形勢與政策糧食安全論文摘要篇五
諄諄囑托化成堅決行動。廣大干部群眾表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要全面貫徹_,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確保糧食任何時候都能產得出、供得上、供得優。
——落實“藏糧于地”,守好建好“飯碗田”。
邢臺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邱海飚介紹,下一步當地將嚴格耕地保護制度,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力爭2030年實現高標準農田全覆蓋。
“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飯碗。一系列耕地保護硬措施,不斷夯實大國糧倉“耕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面積8300萬畝,超額完成年度計劃任務。近日,農業農村部印發《2023年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技術指引》,指導各地進一步養好用好黑土地。到今年底,全國將累計建成10億畝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保障糧食產能1萬億斤以上。
——攥緊中國種子,端穩中國飯碗。
“今年種的‘連粳13號’,一畝預計增產200斤,收益增加300元左右。”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蔡集鎮田頭,種糧大戶徐軍正忙著收割水稻。
“好種打好糧。我們與省農科院合作成立院士協同創新中心,全力建設種業育繁推一體化體系,多出好種子、產更多糧食。”宿城現代農業產業園管委會副主任張剛說。
中國糧用上中國種。目前,我國糧食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我國深入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到2025年育種創新能力將達到先進水平。
——落實“藏糧于技”,種地挑上“金扁擔”。
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黃澄澄的大豆、金燦燦的玉米,山東省嘉祥縣鄉情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技術員李華鋒正帶著鄉親們晾曬收儲,“大農機全程護航,今年大豆、玉米實現了一田雙收。來年我們準備購置更多農機,帶動更多農民科技種糧。”李華鋒說。
糧食生產出路在科技。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周云龍介紹,下一步將盡快在關鍵核心技術、基礎原創技術、生態循環技術、拓展食物來源技術上取得突破,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形勢與政策糧食安全論文摘要篇六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
生在農村,土地是我最親密的伙伴。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田地里干活是那些最歡樂的時光之一。我喜歡清晨的露水,喜歡微風輕拂鐵桿喜歡小蟲子在田野間亂蹦亂跳,喜歡淡淡的清香。我喜歡你是我想象中的模樣。
一點點的長大,我發現自己更加喜歡田地。我開始加入到收糧的行列,我好像看到了那些豐碩的果實在相互攀比,只為博農民們會心的一笑。我在豐收的喜悅氣氛中睡去,在夢中,我向那些拼了命長大的果實們一一道謝,我們好聚好散。
后來,我離開農村,離開農田,去城鎮里上學。那里綠瓦紅磚,多了一絲氣派,少了一絲生機。我知道,我可能要永遠的離開那片農田,我知道我和它的聯系會漸行漸遠。但我還是會時常想起我和它的某一次對話。
城市化不斷推進,農田被各式各樣的建筑占據,莊稼被連根拔起,我的心被刺痛,我一點點的失去最親密的伙伴,一聲簡單的告別也沒有。但是我知道,在遙遠的某個地方,還有一些我的伙伴,它們被珍視,被依賴,被善待,這激勵著我不斷前進。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根,沒有農業支持的國家會走遠嗎?“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失去農業支持的中國,失去了樹立的根基,怎樣在如此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披風斬浪?。
作為一名大學生,特別是__工業大學糧油食品學院的一名學生,我們都更應該尊重,以及熱愛糧食。糧食是人賴以生存的基礎,敬佩糧食是我們成功的關鍵。在我們目所不能及的地方,依然存在著饑荒,有人在為吃飽肚子而煩惱,有人再為活下去而殫精竭慮。都說人,生而平等,可有人一出生就在為糧食擔心,我們還有什么資格浪費,還有什么資格不去尊重糧食?
很幸運,我可以成為一名糧食行業的參與者,很高興我可以和糧食有更多的親密接觸,很高興我可以把我學到的東西分享給別人,讓他們加入的節糧愛糧的行動中去。我們的理念會踏遍祖國的每一片大地,我們永遠驕傲自豪。
如果有來生,我想成為一刻種子,隨風起舞,去到那個向往的地方,為世界添一份生機。
形勢與政策糧食安全論文摘要篇七
近年來,全球糧食供需總體緊平衡,結構性矛盾始終存在,階段性、區域性糧食短缺問題較為明顯,糧食價格高位運行,饑餓人口有增無減,成為影響世界穩定的重要不確定因素。
金磚國家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領頭羊,農業生產總值占世界的50%以上,養活了全球42%的人口。2021年,金磚國家與其他國家農產品貿易總額達到5883億美元,比2010年增長了128%。金磚國家始終堅持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加強多邊和雙邊農業合作,為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問題奠定基礎,在糧食安全和減貧方面開展大量合作創新,成為全球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加強科技創新,推動現代糧食合作平臺建設。總體來看,世界谷物生產品種呈現越來越集中的趨勢,小麥、水稻、玉米三大谷物品種占世界谷物產量的比重,從20世紀60年代的75%左右上升到目前的90%左右。金磚五國在糧食生產、加工、存儲、消費等環節開展科技創新合作,在農業生產、技術創新等方面加強知識分享、技術交流。一是打造科研合作平臺,圍繞各國農業發展面臨的共同關鍵難題,發揮各方科技優勢,形成科研合力集體攻關。二是共建信息共享平臺,圍繞農業資源、產品、科技、經貿等重要信息共享,共同搭建交流平臺。三是開展多領域合作,推動高標準農田技術交流,努力實現糧食產業向規模化、科技化、機械化、產業化發展。巴西圣保羅州立大學中國問題專家路易斯·保利諾認為,金磚國家推動“互聯網+農業”和農業跨境電商的發展,建設農業創新合作的“高速路”與“直通車”,正打造出更加突出創新、重視數字合作的未來。
加強糧食經貿合作,推動糧食產業鏈建設。近年來,受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疊加影響,國際形勢中不穩定、不確定、不安全因素日益突出,導致國際糧食產業鏈供應鏈脆弱性凸顯。金磚國家共同深化同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糧食經貿合作關系,極力消除貿易壁壘,共同打造國際糧食合作新平臺,促進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農業資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動、市場深度融合,推動形成跨地域的產、加、銷、貿一體化的產業鏈格局,讓世界人民感悟到金磚合作的時代價值和廣闊前景。金磚五國還積極參與全球和區域糧食安全治理,探索國際糧食合作新模式,開展同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全方位、高水平糧食對外合作,維護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促進形成更加安全、穩定、合理的國際糧食安全新局面,維護世界糧食安全。
長期以來,深化農業合作是金磚五國共同的心聲。早在2017年,巴西農牧業與供給部部長布萊羅·馬吉就提出:“金磚五國的農業發展是互補的,中國和巴西就是如此。”“我希望,農業從業者們可以不用害怕貿易壁壘,通過更多農業交流,讓農業得到長足發展。如果中國與金磚其他成員國能開展更多農業機械方面的貿易,那么中國將會受益。”
加強糧食要素保障,提升糧食質量安全。聯合國糧農組織于1974年在意大利首都羅馬召開的世界糧食大會上通過的《世界消滅饑餓和營養不良宣言》提出,讓“任何時候所有人都有能力獲得充足的維護生命和健康的食物”。這一表述從糧食數量供給和糧食儲備的角度給糧食安全下了定義。1996年世界糧食首腦會議通過的《世界糧食安全羅馬宣言》進一步重申了“人人有獲得安全而富有營養的糧食的權利”,糧食安全的內涵和外延進一步擴大,突出了糧食的質量安全和營養健康的重要性。
目前,金磚五國正進一步加強環境生態保護、要素保障、流程控制,全面提升糧食質量安全。一是加強糧食質量安全的全鏈條管理。在源頭管理方面,產地環境是糧食生產的基礎,推動產地環境保護和凈化。在過程控制方面,農藥使用是關鍵環節,加強投入品供應和使用過程管理,規范生產經營行為。在糧食儲備能力建設方面,確保口糧絕對安全。二是強化國際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的內控管理和外部監督,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三是加強農業人才隊伍建設。在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下,金磚五國加強聯合培養項目,為各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培育專業人才。印度漁業專家阿比吉特·切·薩霍表示:“金磚國家都是各地區發展大國,肩負著推動減貧合作、維護糧食安全的重任,推動人才交流與技術合作至關重要。”
總之,糧食安全既是經濟問題,也是民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金磚五國都是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深入開展在糧食安全上的技術交流、貿易合作和質量控制,是全世界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心聲,也是維護世界糧食安全的必要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