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無聲告白》讀后感100字篇一
一開始,我以為他會是一本普通的推理小說,但這本推理小說并不普通,不能用看推理小說的心態來看這本書,它比推理小說的情感要更細膩,更能讓人感動。這本書的題材也基本上沒有什么人用過—華裔歧視。對于作者為什么要選這個題材,其實很簡單,作者也是一個華裔,她雖然沒有這樣被別人對待過,但她也是寫這篇文章的最佳人選。
這本書中沒有過多的渲染,沒有過多的言語,但是有很多心理描寫。每個人心里都對這件事的看法不同,但他們都認為這個女孩不應該被殺;每個人都想要成為最好的自己,但最好的一定就是真正的自己嗎?每個人都沖著別人的好來努力,但你真的有嘗試著去尋找你的自己嗎?你的最真實可能不是你的最好的,不過,那肯定是最自在的,不用在乎別人的眼光,只要做你自己就好了。
如果你不在這一生中做到自己的真實,你肯定我會后悔的。因為美好的永遠是短暫的,可能就是一瞬間,就像書中一個情節:莉迪亞的媽媽在廚房做家務,他一回頭就發現莉迪亞已經站在了廚房門口。對于一個母親來說,孩子是最重要的,但她錯過了莉迪亞一生中最有意義,也僅有一次的“第一次走路”,她連莉迪亞已經可以站起來了都不知道,她甚至都不知道現在她現在應該是高興,還是悲傷。可是生活不就是這樣嗎,我們忙了這個,忘了那個,我們專注于這個,錯過了那個;成長就好像一個取舍的過程。
這本書的結尾出乎意料的感人,還好莉迪亞走的時候沒有帶著愁恨,還好他們還擁有彼此。當找到答案成為一種解放的時候,那莉迪亞臨走前失去的一聲晚安就是最后開門的鑰匙了吧。
“莉迪亞死了,但沒有人知道……”
《無聲告白》讀后感100字篇二
一個追求特立獨行想做醫生的美國女子和一位在美國長大不合群的中國男子組合家庭。他們彼此艷羨,男子羨慕女子的坦然自若,自信大方,毫不畏懼;女子羨慕男子的特立獨行。這樣的結合似乎很合理,但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讓他們與周圍格格不入。因為家庭,女子放棄了醫學夢,最終把所有的夢想期望寄托在女兒身上。男子則想讓女兒變得更受歡迎,擁有更多的朋友,一直被異化,被忽略這也是他曾沒有得到過的。然而她們的女兒并不喜歡醫學成為干練的女強人,她只是一個普通的性格有點孤僻的小女生。接下來,她承受了太多,終于因為“極度”關注走向毀滅。
父母以為很愛我們,給我們所有,結果發現卻只是他們想要的。乖巧的孩子想要父母開心,結果發現自己不開心。
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她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選擇,都是普通的人,不必為充當緩和矛盾的工具,而接受所有,承載過多的期望。
在外人看來你恍如救世主,試想當年王昭君出使西域和親的背后她隱藏了多少悲哀與孤獨,卻仍要以光輝的和親使者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我們千古吟誦,而不知她背負了多少光輝使命的壓力。但還是值的肯定:她偉大,她隱忍。一個讓人敬佩又憐惜的女子。
我們應該要有自己的聲音,不必去偽裝成大家想要的樣子。
倘若他們的女兒是一個會發出自己聲音的人,那么她也許不會走向絕望的道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就算你在別人看來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多么的不合群,你也不會覺得孤獨。這個社會并不缺少孤獨者,不必自憐自艾。有句眾所周知的話:你的孤獨雖敗尤榮。“認清自己的孤獨,才能倘開心扉,才不會被孤獨本身所困擾。不用逃避,不用掩藏,這樣就是你,或許看起來就是那么的不合群。”這是我想對莉迪亞說的,你背后似乎有些我的影子。
對每個人來說生活本身是不同的,沒有好壞之分,你覺得快樂那就對了,人生也就是這么回事。我不說莊子的虛無主義,我不能超然物外,但生活還是要繼續,得由你自己選。
《無聲告白》讀后感100字篇三
曼德拉這個名字,曾無數次出現在我的筆下,他的事跡、他的精神、他的胸懷,每每成為我文章最精華閃耀的部分。然而僅作論據引用,大多對曼德拉的認識是淺薄、公式化:他是南非領袖,他是黑人反種族隔離的先鋒,他因此被構陷入獄27年......
這首《光輝歲月》是黃家駒為南非黑人領袖曼德拉所創作的一首歌,歌中歌頌了曼德拉的生平和精神。極簡的歌詞,勾勒出一個曼德拉,勾勒出一種精神,勾勒出一種形象——為種族歧視不斷斗爭的戰士。
《無聲告白》一書,文字代替畫面,描繪了香港移民到美國的第二代的生活縮影。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種種問題拷問著在藍眼睛王國中生存的黃眼睛一家。
小群體尚且排外,不用說一個種族。不論他們來自何方,說的是不是純正的英文。只要是與本人種不同,在那個年代就是異類。排異目光,差別待遇,成就不了一個人,卻能毀掉一個家庭。
我并非黑人,曼德拉所犧牲的、追求的、維護的到底是什么,說得出寫得出但一直不能切身感受。看完這本書,聽著這首歌,凝視那句膚色斗爭,是了,怎么能感受不到呢。我非黑人,我是黃種人,中國人,我的發色是黑色的,眼珠是棕色的,皮膚燦爛著陽光的顏色。
生于祖國強盛的時代,是我們的幸運,可我們黃色皮膚的先輩們,在那個慘淡的.時代,所遭受的隔離與歧視,比黑人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的委屈與痛苦,隔著時代的萬水千山,隱隱傳來。他們斗爭、反抗,讓不屈的嘶吼回蕩在陽光燦爛的光輝歲月。
不僅僅是如此,歧視無處不在,性別歧視、年齡歧視、地域歧視、疾病歧視......一個群體合起來異化另一個群體,同時自己卻又受著另一個階層的群體壓迫。一層又一層,一圈又一圈,歧視的意義是什么呢?
脫去皮發,掩去外貌,眾人皆為白骨一架。舍去種性,拋開世俗,死后不過黃土一抔。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為何要歧視呢?
《無聲告白》讀后感100字篇四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詹姆斯,瑪莉莎,莉迪亞,內斯,漢娜,還有杰克。
這些人的性格,情緒,情感,在這本小說中一覽無遺。
在美國鶴立雞群的中國人,詹姆斯一直試圖融入美國這個大熔爐,讓自己顯得平常一些。這些內心的渴望,通過對孩子的教育顯露出來,是那么強烈,而孩子的遭遇,卻顯得他的期望那么脆弱無助。
一直都渴望與眾不同的美國女生瑪莉莎,夢想是突破女性以家庭為主的觀念,同男生一樣平等地受人愛戴,做一名醫生。可是,被詹姆斯吸引,放棄了夢想,嫁作人婦,歸于平淡。
被父母捧在手心的莉迪亞,承受著父母巨大的期待,壓抑著自己的個性,終于在內斯離開,發現自己喜歡的杰克竟然愛著內斯后,找到了事情到這個地步的原因,精神崩潰,從船上踏了出去,沉在了湖底。
而內斯,在莉迪亞被萬般寵愛下,所期待的不過是父母平等的愛,和對莉迪亞的重壓減少一些。在發現無法改變家庭的這種關系時,他奮發圖強,考進了哈佛,卻又在追尋自由之時,失去了陪伴自己的妹妹。
漢娜,這個怯懦的敏感的卻又洞悉一切的小女兒,一直都知道發生了什么,卻總是躲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怕打擾了這些幸福抑或悲傷。她是一個完全被忽略的孩子,在受關注后不知所措,只會如家人所期待的那樣,做出該有的反應。
一直努力的讓自己不受注意,卻在別人給予關注后不知所措,假裝毫不在意。其實,內心早已波濤洶涌。是心太窮了嗎?
這本小說是一個女孩自殺引起的的一系列事情,同時引發了一系列思考和家人的反思。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伴隨其一生。父母的一舉一動,不知道怎么樣就會傷害到孩子。
愛是枷鎖,是負擔,如果這愛是父母將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強加在孩子身上。
學會尊重他人,無論對方是自己父母還是孩子,更不論其他人了。將對方當做一個完全的個體,尊重對方的行為,并且以一個同樣的個體去理解對方。尤其是對自己愛的人。
這是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
尊重他人,且對自己坦誠。
我想,那么我們的愛,就不會成為對方想擺脫的東西,而是陪伴對方一往無前的巨大力量。
讓愛自由,讓自己愛的人自由。
《無聲告白》讀后感100字篇五
夢想可以繼承嗎?很多父母覺得可以,但他們身處其中而不自知,并且在無限循壞著這樣的故事。這種故事太多,太俗套了,但是卻從來沒有人能將這樣的故事講得這么悲傷。沒有從心底產生心疼,永遠也不會知道,這樣的行為其實就是一場綁架。也許只有當置身事外時,我們才能看得明白——一個人,永遠無法修補他人的遺憾,也無法圓滿他人殘缺的人生,夢想。
莉迪亞的父母用一件偶然的事情去判定她的夢想,其實只是為自己夢想的夭折而不甘。他們拿著最高尚的理由——幫助她實現夢想,去實現自己的私心,殊不知,自己早就將莉迪亞“綁架”了。
這種綁架最為致命的地方在于,他沒有縛住你的手,也沒有堵住你的嘴,你擁有身體上的自由,而精神上卻被五花大綁,做不得主。
一個人終歸無法彌補另一個人的遺憾。夢想,永遠只能自己去實現,不能讓他人代勞。將夢想強加在別人身上時,應想想自己又為誰實現了夢想。
莉迪亞的父母,他們都以為,一個生命可以完成另一個生命的遺憾。與其說他們將所有的關心與愛都給了孩子,不如說他們將這些關心給了自己所遺憾的夢想。
不管莉迪亞是否活著,她終歸是無法彌補父母的遺憾了,當一個人決心失去時,也是決心重生之時,莉迪亞最終在死之前找到了自我。
那個自我,不是為了任何一個人的夢想而活,而是不再懼怕失去,不再躲在哥哥的護佑下,不再試圖彌補他人的殘缺。是卸下所有人的期望,找回真正的自己。
人生會擁有層層疊疊的欲望,那些你妥協了的、放棄了的,堂而皇之承認已經過去了的遺憾,像塵埃一樣難以察覺地覆蓋生命。
當你幻想通過別人的手重新抓住這一切時,卻從未想過,不管別人如何將你的夢想重新握在手里,那都將與你無關。遺憾就是遺憾,永遠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得到而讓另一個人變得圓滿。
我們該承認,人生就是一副支離破碎的畫卷,就像《無聲告白》的封面,一張又一張殘缺的紙,拼湊出一個完整的故事,遺憾,才是人生常態。
即使再大的遺憾,也只能自己去承受。一個生命的存在,無法修補他人的遺憾,也無法圓滿他人殘缺的人生。
是的,面對父母的殷切期盼,最好的回答是:抱歉,我終究無法實現你們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