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安妮日記》讀后感200字篇一
這本書主要記錄的是安妮在密室里的生活,盡管密室的生活是如此的枯燥無味,但在她的筆下卻顯得生動有趣。在日記中,安妮表達了自己對世界的看法,也表達了自己對未來的憧憬。13歲的她,卻表現得如此成熟,與她相比之下,我們是多么的幸福。我們生活在和平的國家中。我們擁有自由,我們可以上學,我們可以與自己的同伴一起玩,我們可以無限時的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我們可以……
但是,在生活中,卻有許多人不懂得珍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我們總是常常抱怨自己,抱怨他人。總是嫌這嫌那的,有許多的不滿,有許多的要求。但在安妮的一篇日記中,她這樣寫道——只要我還活著,能看到這陽光,這無云的天空——只要這一切還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相比之下,我就覺得很慚愧。
以前,我總是對自己的父母大呼小啃的。一點都不懂的尊重他們,總認為他們對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但是現在,當我看了《安妮日記》后,我覺得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珍惜現在,珍惜和平,希望這個世界永遠和平!
《安妮日記》讀后感200字篇二
讀著此書時,想到這首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可是若沒有生命,又何談自由呢。
一個十四歲的女孩,正當青春爛漫的好年華,正是對萬事萬物好奇,好動而又貪玩的年紀,卻為了能夠在納粹的鐵蹄下存活,在密室里度過了兩年暗無天日的時光。不僅日常生活都受到限制,還得忍受著隨時被發現的恐懼。還好,安妮有著樂觀的心態,她向往著美麗的大自然,享受著偶爾陽光的恩賜,憧憬著得到自由時的幸福生活。
雖然密室里的生活單調的乏味,但是安妮有書做陪,有日記這個不離不棄的好朋友相伴,以致她的每一天不那么死板而苦悶,還有彼德——這個似朋友又似戀人的相知相守,讓失去自由的她偶爾能夠開心快樂。
一場沒來由的戰爭,讓很多無辜的猶太人失去了自由和生命。對活著的向往讓他們忍受著非人的生活和折磨,卻也難保的住生命。
眼看解放在望,安妮和她的親人還是失去了她們寶貴的生命。
人類的野心和欲望一旦膨脹,得多少人的生命付出代價,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寶貴的,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人有權利去剝奪別人的生命。
但愿人世間不再風起云涌,永保太平,永少殺戮。
《安妮日記》讀后感200字篇三
舉期里,跟媽媽一起去書店買回了老師推薦的《安妮日記》,看完后,我心情十分沉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有八個人為了躲避德國人的逮捕和屠殺,在朋友的幫助下躲進了一家公司大樓的一處密室,做了“隱匿者”。其中就有安妮一家。安妮是一個13歲的猶太少女,本來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過著富裕、舒適的生活。可是,由于戰爭的爆發,她不得不生活在與外界隔離的小屋里,過著無聊、寂寞、充滿恐懼的日子。這時安妮得到一個日記本,從此開始記日記。正是這個日記本陪伴安妮度過了最困難的時光。
從安妮的日記中,我感受到安妮是一個愛學習、愛思考的女孩。在那樣惡劣的生活環境里,她還堅持學習英語、代數、歷史等知識。從安妮的日記中,我感受到安妮是一個非常堅強、非常有個性的女孩,她能在痛苦的時候調整自己的心態,從容面對現實,不屈服于失敗。從安妮的日記中,我還感受到安妮對生活的熱愛,她用精神上的充實來彌補肉體上饑餓,從不抱怨。從她的日記中,我看到了一個擁有超強想象力、創作力的安妮,正像“譯本前言”中說的“假如不是黑暗勢力扼殺了這個弱小生命,今天,世界上可能會多了一位出色的作家。 ”
當我合上《安妮日記》這本書,我為安妮的悲慘命運而惋惜,我痛恨戰爭,痛恨侵略者。
親愛的安妮,你已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安妮日記》讀后感200字篇四
安妮是一個猶太女孩,為了躲避德國人的抓捕,她們一家人只能藏在密室里,暗無天日的生活了很多年。
安妮是不幸的,戰爭年代的兒童總值得我們留下同情的淚水。然而,我們在同情他們的同時,有沒有回過頭看看自己的生活呢?今天的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沒有戰爭的恐懼,不會有性命之憂。與躲藏在密室里的安妮相比,我們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在廣闊的世界上,然而我們珍惜了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了嗎?我們每天的所作所為對得起辛勤勞動的父母嗎?對得起我們的青春年華嗎?
反觀安妮,在吃不飽、穿不暖的歲月里,和我們差不多的年齡,依然沒有放棄學習,這是多么可貴的精神啊!又是多么令人敬佩,多么令人羞慚啊!最初安妮也不會寫日記,父母送給她一本日記本,她就克服困難,由不會到會,一直堅持寫了下去,并給日記本取了一個名字:《吉蒂》。
安妮的日記里記錄著一些平凡小事,然而這些平凡小事也足以令我們深刻反思。當我們在挑三揀四,浪費著食物的時候,她們每天卻只能吃爛豆子。在那個人人自危的年代,也充滿著人性的光輝,飽嘗戰爭之苦的人們抱成一團,互相幫助,共同度過了難關。
《安妮日記》不僅僅是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心靈世界的內心獨白,更是德軍占領下的苦難生活的目擊報道。所以這本書很值得我們一看。
《安妮日記》讀后感200字篇五
讀了《安妮日記》這本書我深受啟發。
安妮。弗拉克是個猶太少女,他的父親奧托。弗蘭克經營這一家公司,一家四口過著富裕安寧的生活。
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政權執政以后,開始對猶太人進行殘酷的迫害。
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13歲生日,他受到了一個禮物是一本日記。這是德國法西斯已經侵占拉荷蘭。為了避免遭受警察的逮捕和屠殺,安妮的父親帶著一家人,躲進拉公司大樓的一間隱秘的房屋。
安妮。在與世隔絕的密室里度過了花季少年最重要的兩年時間,沒有享受到花季的幸福,快樂,只有日記本陪伴著她。她向他訴說心中苦悶,講述身邊發生的事情,描寫各種感受和幸福。她衣少女特有的青春和語言,記錄了成長中的困惑和好奇以及青春的萌動和期待。同時,她以勇敢的筆墨,控訴了法西斯邪惡的戰爭,譴責了毫無人性的種族歧視,描述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安妮對在這個特殊的環境中扭曲的人際關系的不適應。
我還要學習安妮善于思考,認真反省自己,看清自己的缺點,不斷提升自己的品格的精神。
《安妮日記》讀后感200字篇六
最近我看完了一本特別有趣的書,《安妮日記》。
這本書主要以書信的形式,真實的記錄了一個猶太少女在兩年時間里親身經歷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其中有對生活情況的細致描寫;有對少女萌動戀情的直白流露;也有青春期特有的叛逆和躁動;有對人生日漸成熟的理解與思考,也是有對親情的排斥,但同時也無比的依戀和依賴………
通過這本日記,我看到的是一個心地善良,活潑可愛,個性率直,但卻有時多愁善感的女孩。太有主見,愛思考,唯一受別人的影響,她堅強,有毅力,再遇到委屈的時候,人以微笑面對生活。
因為戰爭的原因,少女安妮在秘密小屋度過了青春期,如果沒有戰爭安妮會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是一名才華橫溢的作家呢?還是一名特別有才華的人呢?…………可是都沒有,在秘密小屋,過了25個多月后,秘密小屋的所有人都被送進了猶太人集中營。最后,秘密小屋的八個人,只有安妮的父親一人生還。
這違紀是對二戰時生活的縮影,我們應記住安妮的日記,記住那字里行間的堅強,天真,甜美…………
《安妮日記》讀后感200字篇七
1944年3月29日,波爾克斯大臣談到,戰后應該出一本與戰爭有關的日記或書信。當安妮爸爸獨自抹著眼淚走出納粹集中營,并接過安妮的日記時,《安妮日記》橫空出世!
《安妮日記》向我展現了作者的內心世界、生活情況和人物特征,
一個個生龍活虎的人物仿佛就在我眼前:深愛安妮的皮特、認真工作的牙醫杜賽爾、強壯的爸爸、溫和的媽媽、乖巧的姐姐、自以為是的達恩太太、愛抽煙的達恩先生···成熟的語句,生動地比喻···讓我們看到的好像不是一個14歲的小女孩,而是一個作家。
我看完這本書后為德國的行為而感到憎恨憤怒,為猶太人的處境而難過,為安妮的痛苦而嘆氣。
唉!世界為何如此不公!日記中的安妮并不是好孩子,她與媽媽吵架,跟皮特戀愛···但她不是沒有優點的,她喜愛作文,能自我反省,能換位思考···我不得不說,安妮真是個可愛的孩子。
許多人都贊揚安妮的寫作水平,我也不例外,就連德國著名作家恩斯特·施納貝爾都贊嘆:“不論什么年齡來看,她(安妮)都是一個水平極高的作家,能在當時殘酷的現實環境下寫出如此優秀的作品。”
隨著時代的推進,二戰已經十分遙遠了,現在我們口中只有周杰倫、張學友等人,
安妮雖然被歷史的沙土掩埋了,但她的精神永久長存,正如她在日記中寫的一句話:我要活下去,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安妮日記》讀后感200字篇八
寒假里我讀了《安妮日記》這本書,里面講的是一個在二戰時期猶太小女孩安妮兩年的密室生活。
安妮全家為了躲避戰爭和法西斯的追殺,在安妮13歲生日后不久,全家搬到了荷蘭—阿姆斯特丹公司的后屋,因為當時是法西斯主義,猶太人慘遭迫害,他們把那里當成了他們的“密室”,安妮自從搬到了荷蘭以后,就一直生活在陰森、寂寞和恐慌之中,但她常常抬頭凝望天空,總感到事情會越來越好,殘酷的戰爭終將結束,合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的。
二年以后,安妮及密室中的所有人遭人舉報,被人投入了集中營。殘酷的現實摧毀一切,最終安妮死了,死于傷寒,這一切多是討厭的戰爭和種族所引起的。
安妮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夠活下去,所以她在日記中還寫道:“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繼續的活著。”
所以我們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了解歷史、戰爭及種族迫害,更能感受到安妮身上那種勇敢、堅強、不屈服樂觀向上希望活著的那種人生態度。
希望世界上永遠不要有戰爭,永遠和平。
《安妮日記》讀后感200字篇九
這些天我終于讀完了《安妮日記》。我被安妮寫的日記震驚了,我無法想象戰爭帶來的痛苦。兩年多來,由于戰爭的緣故,這個富裕舒適的家庭與范丹夫婦、他們的兒子彼得和杜塞爾醫生一起,生活在一個狹小的、完全封閉的后屋里,他們感到恐懼和顫抖,完全失去了自由,每天都得小心翼翼,甚至失去了說話的自由。<
他們每天還遭受著恐懼、饑餓和疾病的折磨,這是我們無法想象的。我們幸福地生活在一個和平的中國,每天過著自由快樂的生活,你可以在家里做任何你想做的事,例如玩電腦、看電視、畫畫等。在學校,你也可以做你喜歡做的事,例如閱讀、跳繩、踢毽子等。周末還可以邀請朋友滑冰、看電影、打羽毛球等。
但是我們經常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天抱怨作業太多,沒有時間玩,有時候做多幾道題目就怨聲怨氣,這是多么不應該的啊。在《安妮日記》中,我也看到了孩子們從寒冷的家中跑到被風雨侵襲的街道,跑到沒有火的潮濕教室,餓著肚子啃胡蘿卜的畫面。
書中,描寫了孩子們向街上的人乞討一塊面包的畫面,多么令人心碎的一幕。想想這些孩子,看看我們自己,真是太羞愧了。每天我們不是嫌媽媽飯做得不好吃,就是嫌爸爸炒的菜不合胃口,挑三揀四。不知道自己有多幸運和幸福。
《安妮日記》讓我反思自己,學會思考,它就像一盞指引我們前進的明燈。
《安妮日記》讀后感200字篇十
在混亂中,有一個聲音保留了下來——安妮。她講述了她所經歷的一切事情。
猶太人為國做了許多好事,卻被一句謊話變成了“千古罪犯”。而命運卻像開玩笑似的,把安妮誕生在猶太人族里。安妮原本平淡的生活毀滅了。但是安妮爸爸好心的同事幫他們安了家,于是安妮一家和范達恩一家“逃”到了“秘密后屋”躲避德國軍隊的追擊,經歷了許多事情。在這些事中,安妮和雙胞胎姐姐瑪格特的感情好了起來,且被嘲笑不懂事的安妮越來越顯得比同齡人要成熟得多。并且喜歡上了知心人彼得。
他們8人生活了25個月左右。他們早上不能有動靜,包括洗澡上則所;連晚上都不能開燈。
但好運不長,安妮和其他7人因有人告密而被抓。1944年10月,安妮,瑪格特和范達恩太太被送往貝爾森集中營。而被留下來的弗蘭克太太絕食死了。最后,俄軍救了弗蘭克先生,使他活了下來,但瑪格特和安妮——兩位花季少女先后死于疾病。那時的安妮還不到16歲。
安妮是多有個性的一個人啊!被祖國拋棄了,卻仍然愛著荷蘭,愛著祖國的語言;就算到了秘密后屋,也把看書當成一種娛樂,一種放松身心的游戲;當別人再三嘲笑她的不足時,她只是忍氣吞聲,盡量改正;她還把自己的感情和事情毫不留情的,毫無虛假的寫在了筆記本上。
“我希望即便自己死后仍然繼續活著。”安妮已完成了她的心愿。我認為《安妮日記》會流傳下去。而安妮也會留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