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生活中的大數教學反思篇一
老師在尊重教材的同時,可以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我借助多媒體技術,創設了“了解校園”這一主題情境,讓豐富有趣的信息資源,給學生探究發現新知,提供廣闊的天地。
我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選擇生活實例,使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設計一系列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主動地進午觀察、猜測、動手操作、推理與交流。如通過“估計大正方體有多少個小正方體、體會一千頁書的厚度、猜學校人數、觀看天安門國慶場景感受大數、說一說你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大數”等情景串的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大數的實際含義,在學生獨立完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合作交流,體驗了認識大數的必要性,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培養與提高了學生解決簡單實際生活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在教學活動的最后,我設計了讓孩子通過了解中國的人口數量、領土面積、淡水資源等這些讓我們值得驕傲的大數后,馬上讓孩子繼續了解生活中白色垃圾等這些驚人的大數,適時進行國情和環保的思想教育,進行課后拓展。
生活中的大數教學反思篇二
大家好,今天我教學的是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生活中的大數》,根據數學課程標準,教師應從思想上樹立創新教育的新理念,教師要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用活教材,而且小學生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他感興趣的事物,就必然會想方設法去認識它、研究它、所以學習內容要貼近學生知識經驗,符合學生心理特征,切近學生生活實際,為此,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例如:在培養學生對大數有初步認識時,我設計了離我們學校最近學生最熟悉的地方大雁塔北廣場的彩燈和噴頭的個數作為數學教學的情景,這樣使學生對大數有一個實際性的感性認識,同時也充分體現了生活化的數學理念。緊接著第二幅圖出示長城,長城是多么雄偉壯觀,在這里學生不僅對大數又有一個感性的認識,而且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緊接著我還設計了一個環節,課前讓學生搜集關于大數的資料,因為數學教學應建立起課內外結合的教育空間體系,使學生知道生活中充滿了數學。通過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幫助學生形成對較大數的感性認識。
第二環節,在進一步直觀的感受認識大數時,借助由1000個小正方體組成的大正方體這個模型,讓學生進行估計,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可感知的、可想象的、現實背景,這時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學生猜什么的都有,到底這個正方體是由多少個小正方體組成的,學生很好奇。我抓住學生這一心理,安排了一個小組討論交流的活動,在討論之前我提出要求,我想主要是給每個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在這個活動中還體現了組內成員之間的自評與互評。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小組匯報時,我真沒想到學生會數出有600個小正方體。這時我心理稍稍有點慌,但及時冷靜下來,針對孩子所出的問題,我將原來的設計做了調整。我就讓數600的孩子先說一說他是怎樣數的,再讓數1000的孩子展示他的數法,兩種方法進行對比,使數600的孩子恍然大悟,知道自己錯在哪里,然后再讓數600的孩子從數一遍,讓孩子明白這個大正方體到底是由多少個小正方體組成。
第三環節,設計了兩個練習,第一個練習是通過具體情景,進一步認識大數,培養數感,使學生感知一千一萬到底有多大。第二個練習,通過學生動手擺學具,使學生對萬以內數有進一步的具體感受。從練習中可以看出學生對大數有了初步的感知,達到了培養數感的目的。
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多激勵學生,使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這樣豐富的教學情景中發現數學,體驗數學,感悟數學。
生活中的大數教學反思篇三
這節課里事先讓學生自己去調查、發現、查閱、記錄生活中的大數,把數學學習由課堂向課前開放。這樣不僅僅能夠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知識,而且能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能力及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并使學習過程時時處處在自探索之中,在學生調查之后,課一開始就讓學生匯報調查,發現、實踐的情況,以此揭示新知識、探索新問題,把課堂延伸至課前,拓寬學生學習渠道。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因此,在本節課,我首先將生活數學化,通過讓學生課前調查發現生活中的大數,課堂交流生活中的大數,從而感受到生活中原來有這么多大數,進而產生研究生活中的大數、學習數學的必要性。然后,在學生研究探索,將生活化的大數抽象成數學知識,又安排問題:“說說生活中的1千有多大、1萬有多大?”重新將數學知識回歸到生活,將數學生活化,讓學生在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實際意義,進一步感受學習數學的必要性。
發展學生的數感,是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目標。在本節課里教師主要安排以活動,促進學生數感地發展,豐富學生對數的認識。首先,課前讓學生調查發現生活中的大數,課堂交流中生活中的大數。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大數有了初步的認識與感受。接著,安排“猜一猜?”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出“一個小正方體是大正方體的一份子”給學生估計地標準,進而估計“大正方體有多少個小正方體?”讓學生在估計中思維得以碰撞,數學生對“萬”的認識是困難的,如何突破這一難點,讓學生建立尋“萬”的理解呢?在學生認識“十個一百是一千”“一個大正方體里有1000個小正方體,那么10個大正方體合起來一共有多少個小正方體?”讓學生建立“十個一千是一萬”的初步認識,而“一萬”究竟是多少呢?學生還是模糊的,緊接著教師又出示千人圖和萬人圖,讓學生觀察、想象:“你有什么感覺?”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學生頭腦中建立了一個清晰的“萬”的概念,并對“萬”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表達與交流中,學生數感發展了,對數的認識也豐富了。
在教學中,我還突破教材的限制,創設了運用逆向思維進行思考的題,出示了一些幾百、幾千的數,讓學生思考還差幾百或幾千才能湊成一千或一萬,以及出示數字,學生用小正方體擺一擺,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最大的發展,學生想得多了,思路開闊了。這就更體現了教學中的新思想:在教學中就必須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把生活數學化,把數學生活化,讓學生切實感受學習數學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