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質的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典型結構的欣賞 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學會觀察結構的實用性和美。
2、能從技術和文化的角度欣賞并評價典型結構設計的案例。
教材分析(蘇教版):
這是一節欣賞課,教材通過3個具有代表性的經典結構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欣賞、分析和評價。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技術和文化的角度欣賞結構。除此之外,還應結合經典結構設計者的歷史背景、設計思想、設計風格等全面分析。在教學中教師要多些從結構的牢固、穩定、簡約、和諧、美觀等細節方面與學生進行分析、評價經典結構的作品,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
重點:通過對趙州橋、飛檐、蛋形椅經典結構的欣賞分析不僅使學生關注結構的文化特征,同時是他們在自己的設計作品中注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難點:學生能從真正意義上學會欣賞和評價一些經典結構。
教具:
課件、多媒體設備。
設計思路
本節教學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本節通過趙州橋、飛檐、蛋形椅的欣賞,引導學生賞析具有典型人文意義的結構,拓展學生對結構設計的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評價。
第二部分:收集不同類型的經典結構通過投影機播放圖片讓學生鑒賞
注:在本節內容教學中,教師充當導游的角色進行漫游導說,學生則是團隊里的旅游者,他們追隨著導游漫游觀賞各處的經典結構。在教學中教師盡量創設出旅游情境和營造出旅游的氣氛。讓學生產生猶如親臨其境的感受。
課時安排:2個課時。
教學過程:
優秀的結構設計應是功能與多形式上達到統一。
分析結構設計作品,可以從技術與文化兩個角度進行。此外,還應結合經典結構設計者的歷史背景、設計思想、設計風格等全面分析。
1、技術的角度主要有:結構功能、穩固耐用、造型設計的創意和表現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藝制造的精湛程度等。
2、文化的角度主要有:
文化寓意與傳達,公眾認可的美學原則,反映的時代、民族、習俗方面的特征、結構的個性特征等。
另外,通過制作電子課件,可以通過不同的渠道、收集更多的中外經典結構的圖片,教學資源,以豐富教學課堂內容,擴展學生見識,提高學生對來自各種不同的經典結構的識別及賞析能力。
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迅速,直觀地給學生傳遞信息,有助于學生對經典結構的理解和欣賞。從而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
師生互動“思考”問題
趙州橋的“敞肩拱”設計給我們怎樣的啟示,還有哪些結構設計與此相比?
小結: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任何一種結構的設計已不僅僅局限于只滿足他的使用功能。結構設計中的美學因素、環境因素、安全因素以及時尚、個性、等都以成為人們進行結構設計時必須綜合考慮的重要因素。結構的牢固、穩定、簡約、和諧、美觀是結果設計不變的追求。
布置作業:
練習(p33)
1、2題
典型結構的欣賞 教案篇二
知識與技能:
能夠從文化和技術兩個角度欣賞建筑及其結構;
過程與方法:
經歷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等典型建筑結構的欣賞,學會對比、類比、歸納等思維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欣賞各種各樣的建筑,感受結構的美。
文化、技術對建筑結構的影響
技術與結構的關系
引入:
【過渡2’】前面我們學習了有關結構的知識,從了解結構到探究結構,還進行了結構的簡單設計。這一節是“結構與設計”的最后一個內容,我們將學習如何欣賞結構。
新課教學:
一、預備知識。(3’)
【提問】如何賞析設計作品?(以建筑為例)
【回答】可以從文化和技術兩個角度:
文化:具體包括民族特色、歷史性、時代性、藝術性等方面;
技術:包括結構使用功能的實現、結構的穩固耐用、結構造型設計的創意和表現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藝制造的精湛程度等。
二、經典結構的欣賞
1、中西經典結構賞析(18’)
⑴以故宮作為中國古典代表建筑。5’
文化:漢族文化的代表。建筑色彩以朱墻黃頂為主,表現皇帝的威嚴。屋頂的飛檐結構減輕了建筑大屋頂的沉重感,既增添了飛動輕快的美感,同時又體現了高貴華美的風韻,豐富了建筑文化。
技術:采用了典型的木結構建筑形式。木結構建筑主要采用榫卯連接,其特點是取材容易,運輸便捷,加工簡單,建造速度快。屋頂的飛檐結構擴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
*補充:從宮殿的造型曲線看,漢魏的風格樸素,隋唐的風格豪放,兩宋的風格舒展纖巧,而明清的風格則嚴謹方正。
【圖片】蘇州園林、岳陽樓
⑵以圣彼得大教堂作為西方古典代表建筑。10’
文化:體現了明顯的文藝復興時期提倡的古典主義形式,主要特征是羅馬式的圓頂穹窿、希臘式的石柱以及平的過梁相結合,是典型的哥特式教堂。整個教堂采用巨大的石材結構,象征著不朽和永恒。
技術:穹頂直徑為41.9米,穹頂下室內最大凈高為123.4米。穹頂輪廓渾圓飽滿,穹頂上的肋與圍繞鼓座一圈的雙柱一一對應并向上延伸至頂部的采光亭,肋間以十道斷面小強度大的環形鐵箍抵抗穹頂向外的側推力。
【視頻】德國科隆教堂、比利時布魯塞爾廣場、法國巴黎圣母院、荷蘭阿姆斯特丹
⑶中西古典建筑對比。3’
a文化:
中國式古典建筑,通過復雜的柱、梁、檁等結構工藝,實現“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的意境,從而形成一種具有深度空間的庭院或庭園式建筑形式。
西洋式古典建筑則以體勢雄豪宏壯爭勝。通過巨大的巖石堆壘與雕刻,以單體建筑自身的巨大穹頂、高廊偉柱,從而形成一種立體布局的壯偉的城堡式結構。
中國的古典建筑沉靜幽思,歐洲的古典建筑雄壯奔放。
b技術:
中國的建筑以土木結構為主體,可以說,從原始社會末期起,一脈相承,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
西方建筑,從埃及和巴比倫到希臘羅馬的花崗巖、大理石體建筑,到近代、現代的鋼筋混凝土和合金金屬建筑,同樣一脈相承,形成了另一種獨特的西方藝術風格。
*補充:西方古代建筑風格的源頭只有一個,那就是羅馬。
西方古代建筑大多使用石頭作材料,由于石頭有很好的抗壓能力,而抗拉性較差,這就決定了西方古代建筑必然產生以抗壓為主的構造形式,如拱、墻、柱等。這些構造形式在西方古代建筑中用得特別多,直到18世紀都沒有大的變化。
*補充:19世紀三種新建筑材料的出現,為現代建筑奠定了發展的基礎。
第一是鋼鐵。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就是為了紀念鋼鐵用于建筑的成功。
第二是混凝土。最早的混凝土出現在意大利,主要成分是火山灰,羅馬斗獸場。德國人則首先將其用在了房屋建筑上,在慕尼黑建造了世界最大跨度的會堂。
第三種材料是平板玻璃。施工中先建造柱子,使用木頭為墻板,木墻不再承力,完全由柱子承擔載荷,墻只起圍護作用。后來德國出現了玻璃幕墻,不僅能起到很好的圍護作用,而且采光好。
2、中國民間建筑賞析(15’)
⑴吊腳樓4’
文化:南嶺山地文化。苗族、水族、侗族、瑤族、土族等少數民族居住的干欄式建筑。這種樓房往往依山傍水建成,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技術:選擇坡度較為平緩的地方,一半平整土地,另一半依據山勢用長短不一的杉木柱頭支撐,架木鋪板,與挖平的屋場地合為一個平坦的整體,再在此整體上建房。這樣子房屋下部被架空,可以通風避潮和防止野獸的侵害,適應山區潮濕多雨而且炎熱的氣候。
⑵客家土樓【視頻】7’
⑶各地區民居【圖片】4’
*補充:
⑴四合院式建筑:
代表漢族文化。這種布局適合中國古代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便于安排家庭成員的住所,使尊卑、長幼、男女、主仆之間有明顯的區別。紫禁城就是中國最大的一個四合院。
⑵西關大屋:
a西關大屋可以說是集工藝美術之大成,把木雕、石雕、磚雕、陶雕、灰塑、壁雕、石景、玻璃通花、鐵通花、蝕刻玻璃等民間傳統手工藝,都應用到室內裝修方面。清代流行這么一句諺語“蘇州樣,廣州匠”。
b重視風水?!翱弧睘閱挝唬话銥?1或17炕,取“生”和“老”。另外,裝飾花紋采用最多的是道教的八仙符號和佛教的符號,這也體現了廣州居民的宗教信仰。
小結與練習:
1、學習了如何從文化、技術兩個角度欣賞結構。
2、瀏覽相關網頁和資料,了解有關建筑結構的知識。
點擊下載: 教案及教學課件
典型結構的欣賞 教案篇三
一、教學目標分析
(一)通過對典型結構的分析,引導學生賞析結構的實用性和美。
(二)使學生能從技術和文化的角度評價自己設計的作品。
二、教學內容分析
上節課,讓學生從技術和文化的角度欣賞趙州橋、飛檐等具有代表性的經典結構。本節課除了課文中的蛋形椅以外, 教師補充同學的作品,如“椰子殼花瓶”、“椰子殼企鵝”等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實現知識的遷移。重點是通過對經典結構的欣賞使學生關注結構的技術和文化特征。
三、教學媒體、資源的運用:
通過不同的渠道、收集更多的圖片、資料制作成電子課件,以豐富教學課堂內容,擴展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對來自各種不同的經典結構的識別及賞析能力。
四、學生學習狀態分析:
學生在語文、歷史、美術課中已學習了有關經典結構方面的知識,對藝術作品欣賞有比較好的基礎。學生對趙州橋、飛檐等典型結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多數學生分析結構在技術上的突破還有一定困難。在教學中要進行師生互動,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同學的作品,幫助學生加深對結構的理解。使學生從欣賞和評價結構中獲得創造的靈感,并在自己的設計作品中注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五、教學策略:
教學中, 教師可收集更豐富的結構設計作品, 包括收集學生的有創意的未成形的結構設計作品, 可用實物或多媒體的方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欣賞,指導學生分析、評價。
六、教學過程:
(一) 提問:
1、(上節課提出的問題)為什么要把趙州橋和英國的福思橋放進清華大學的工科教材?趙州橋在技術上有哪些重大突破?趙州橋有幾條曲線?趙州橋的橋面是平面?還是曲面?趙州橋的橋面為什么是曲面?而不是平面?你能從力學的角度來解釋嗎?
2、賞析結構設計作品,可從哪些角度進行?
引導學生回答(從技術與文化兩個角度進行)
技術的角度包含哪些方面?(結構功能、穩固耐用、造型設計的創意和表現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藝制造的精湛程度等。)
文化的角度包含哪些方面?(文化寓意與傳達,公眾認可的美學原則,反映的時代、民族、習俗方面的特征、結構的個性特征等。)
3、課文只從技術角度和文化角度進行了評價元素的列舉,同學們是否能想出更多的評價角度和評價元素?
(政治、經濟、教育……等等評價角度。)
(二) 讓學生閱讀案例
閱讀案例時思考:蛋形椅(如右圖)
1、蛋形椅的結構設計表現在哪些方面?
2、如何賞析蛋形椅?
(三)對丹麥建筑師阿納·雅格布森進行簡要介紹:
蛋形椅是阿納·雅格布森的作品,阿納·雅格布森被認為是20世紀丹麥最有成就的建筑師、室內設計師、家具設計師和手工藝品設計師,也是僅有的幾個將自己的名字鎊刻在建筑與設計這兩個領域歷史里的設計師。
(四)師生互動
1、蛋形椅的結構設計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2、你是如何賞析蛋形椅這一結構設計作品的?
(五)師生共同探究
從技術角度賞析“蓋里椅”:(右圖如示)
(引導啟發學生)說說你對“蓋里椅”的總體感覺,可以找一個參照物,如我們教室里的椅子,或者家里的椅子,或者中國傳統的椅子——“太師椅”。
你對“太師椅”感覺如何?
嚴肅
對稱
霸氣……
好了,“蓋里椅”與“太師椅”有什么不同?
“蓋里椅”結構上簡潔大方,線條明快,有流動感。
功能上呢?
功能上具有和其它椅子相同的功能。
從文化角度賞析“蓋里椅”:
(引導啟發學生)形狀象什么?象很寬面條?由下往上,盤旋上升?
對了,“蓋里椅”結構傳達出一種盤旋上升、奮發向上的精神。
知道什么是雕塑嗎?你在哪里見到過雕塑?
校園,公園里……
“蓋里椅”與雕塑有什么聯系?
“蓋里椅”具有雕塑般的美感和強烈的時代氣息。
喜歡文學作品的同學請舉手。
文學作品可以分為兩大類,你知道是哪兩大類嗎?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作品。
誰喜歡詩歌?詩歌也有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詩歌之分。
現實主義詩歌和浪漫主義詩歌有什么區別?
李白是現實主義詩人還是浪漫主義詩人?
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
如果我們把椅子也這樣分類的話,那么,我們教室里的椅子,家里的椅子,“太師椅”屬于哪一類?。
那么,“蓋里椅”又屬于哪一類?
(啟發學生回答)
“蓋里椅”形成了優雅的浪漫主義設計風格。
(六)教材拓展
教師展示高二(4班)學生符巧同學的作品:“椰子殼臺燈”、“椰子殼花瓶”、“椰子殼企鵝”符巧同學用了一個星期六的下午時間到一個專門制作椰子殼工藝品的民間藝人那里學習,又用了一個星期天的上午制作這三件作品。
(展示三件作品)
這個“椰子殼花瓶”上面沒有圖案,誰來為它設計一個圖案?
同學們現在使用5分鐘時間,用剛才所學的知識,設計一個圖案。
一個同學設計圖案的是“椰子樹”“白云”、“海岸線”“帆船”組成的畫面。
這個圖案有什么文化寓意?請這個同學來說一說。
學生:海南的特點是陽光、沙灘,椰風、海韻,我用這個圖案來表達旖旎的海南島風光。
提問:
“椰子殼花瓶” 屬于哪一類風格的作品?
現實主義設計風格
再來看看“椰子殼企鵝”,它屬于哪一類風格的作品?
浪漫主義設計風格(“椰子殼企鵝”的肚子很大,非??鋸垼?/p>
(七)課堂練習
從技術和文化兩個角度賞析高二學生設計的海南華僑中學雕塑。
(八)布置作業:(二選一)
請你為海南華僑中學設計一座雕塑或者為即將在海南華僑中學召開的“海南省中學生運動會”設計會徽
七、教學反思:
在本課時中,我靈活運用文學作品欣賞知識,從文化角度欣賞“蛋形椅”的結構。我分別提問學生“蛋形椅”案例中所描寫的文化寓意和美感,學生的多種回答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在學習了“蛋形椅”經典結構的欣賞后,我布置了一道練習題要求學生馬上做,賞析丹麥設計師雅格布森的作品“蓋里椅”。通過啟發,學生能夠說出“蓋里椅”結構、功能和文化的特點。
我要求學生為“椰子殼花瓶”設計一個圖案,由于“椰子殼花瓶”是學生自己的作品,學生的目光全部都吸引到作品上面,積極性非常高。學生設計出了形態各異、寓意不同的圖案。
我要求學生評價高二學生設計的海南華僑中學的雕塑,也 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我緊扣教學內容布置作業,要求學生為海南華僑中學設計一座雕塑或者為即將在海南華僑中學召開的“海南省中學生運動會”設計會徽,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從批改作業來看,學生設計的校圓雕塑和運動會會徽,有的結構上簡潔大方,線條明快,有流動感;有的傳達出奮發向上的精神,有的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有的形成了優雅的浪漫主義設計風格,有的透出現實主義的美感。
八、案例點評
看了徐老師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方案,更深地認識到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是一門科學與人文融合的課程。趙州橋、蛋形椅等具有代表性的經典結構是人類文化財富的一種積累形式。在這些經典結構中凝結一定的原理、體現科學性的同時,都攜帶著豐富的文化信息、體現著一定的人文特征。在本課時中,徐老師靈活運用文學作品欣賞知識,引領學生從技術和文化角度欣賞趙州橋、蛋形椅等具有代表性的經典結構的同時,還要求學生運用學習到的方法賞析丹麥設計師雅格布森的作品“蓋里椅”;要求學生設計并評價本?!D先A僑中學的雕塑, 學生設計了形態各異、寓意不同的校圓雕塑,從而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徐老師這節課不僅用技術內在的神秘感、創造性和獨特力量吸引學生的參與, 而且用技術所蘊藏的藝術感、文化性打動了學生的心靈。
典型結構的欣賞 教案篇四
(第2課時)
(一)通過對典型結構的分析,引導學生賞析結構的實用性和美。
(二)使學生能從技術和文化的角度評價自己設計的作品。
上節課,讓學生從技術和文化的角度欣賞趙州橋、飛檐等具有代表性的經典結構。本節課除了課文中的蛋形椅以外, 教師補充同學的作品,如“椰子殼花瓶”、“椰子殼企鵝”等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實現知識的遷移。通過對經典結構的欣賞使學生關注結構的技術和文化特征。
三、
通過不同的渠道、收集更多的圖片、資料制作成電子課件,以豐富教學課堂內容,擴展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對來自各種不同的經典結構的識別及賞析能力。
學生在語文、歷史、美術課中已學習了有關經典結構方面的知識,對藝術作品欣賞有比較好的基礎。學生對趙州橋、飛檐等典型結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多數學生分析結構在技術上的突破還有一定困難。在教學中要進行師生互動,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同學的作品,幫助學生加深對結構的理解。使學生從欣賞和評價結構中獲得創造的靈感,并在自己的設計作品中注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教學中, 教師可收集更豐富的結構設計作品, 包括收集學生的有創意的未成形的結構設計作品, 可用實物或多媒體的方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欣賞,指導學生分析、評價。
六、
(一) 提問:
1、(上節課提出的問題)為什么要把趙州橋和英國的福思橋放進清華大學的工科教材?趙州橋在技術上有哪些重大突破?趙州橋有幾條曲線?趙州橋的橋面是平面?還是曲面?趙州橋的橋面為什么是曲面?而不是平面?你能從力學的角度來解釋嗎?
2、賞析結構設計作品,可從哪些角度進行?
引導學生回答(從技術與文化兩個角度進行)
技術的角度包含哪些方面?(結構功能、穩固耐用、造型設計的創意和表現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藝制造的精湛程度等。)
文化的角度包含哪些方面?(文化寓意與傳達,公眾認可的美學原則,反映的時代、民族、習俗方面的特征、結構的個性特征等。)
3、課文只從技術角度和文化角度進行了評價元素的列舉,同學們是否能想出更多的評價角度和評價元素?
(政治、經濟、教育……等等評價角度。)
(二) 讓學生閱讀案例
閱讀案例時思考:蛋形椅
1、蛋形椅的結構設計表現在哪些方面?
2、如何賞析蛋形椅?
(三)對丹麥建筑師阿納·雅格布森進行簡要介紹:
蛋形椅是阿納·雅格布森的作品,阿納·雅格布森被認為是20世紀丹麥最有成就的建筑師、室內設計師、家具設計師和手工藝品設計師,也是僅有的幾個將自己的名字鎊刻在建筑與設計這兩個領域歷史里的設計師。
(四)師生互動
1、蛋形椅的結構設計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2、你是如何賞析蛋形椅這一結構設計作品的?
(四)師生共同探究
從技術角度賞析“蓋里椅”:
(引導啟發學生)說說你對“蓋里椅”的總體感覺,可以找一個參照物,如我們教室里的椅子,或者家里的椅子,或者中國傳統的椅子——“太師椅”。
你對“太師椅”感覺如何?
嚴肅
對稱
霸氣……
好了,“蓋里椅”與“太師椅”有什么不同?
“蓋里椅”結構上簡潔大方,線條明快,有流動感。
功能上呢?
功能上具有和其它椅子相同的功能。
從文化角度賞析“蓋里椅”:
(引導啟發學生)形狀象什么?象很寬面條?由下往上,盤旋上升?
對了,“蓋里椅”結構傳達出一種盤旋上升、奮發向上的精神。
知道什么是雕塑嗎?你在哪里見到過雕塑?
校園,公園里……
“蓋里椅”與雕塑有什么聯系?
“蓋里椅”具有雕塑般的美感和強烈的時代氣息。
喜歡文學作品的同學請舉手。
文學作品可以分為兩大類,你知道是哪兩大類嗎?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作品。
誰喜歡詩歌?詩歌也有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詩歌之分。
現實主義詩歌和浪漫主義詩歌有什么區別?
李白是現實主義詩人還是浪漫主義詩人?
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
如果我們把椅子也這樣分類的話,那么,我們教室里的椅子,家里的椅子,“太師椅”屬于哪一類?。
那么,“蓋里椅”又屬于哪一類?
(啟發學生回答)
“蓋里椅”形成了優雅的浪漫主義設計風格。
(五)教材拓展
教師展示高二(4班)學生符巧同學的作品:“椰子殼臺燈”、“椰子殼花瓶”、“椰子殼企鵝”符巧同學用了一個星期六的下午時間到一個專門制作椰子殼工藝品的民間藝人那里學習,又用了一個星期天的上午制作這三件作品。
(展示三件作品)
這個“椰子殼花瓶”上面沒有圖案,誰來為它設計一個圖案?
同學們現在使用5分鐘時間,用剛才所學的知識,設計一個圖案。
一個同學設計圖案的是“椰子樹”“白云”、“海岸線”“帆船”組成的畫面。
這個圖案有什么文化寓意?請這個同學來說一說。
學生:海南的特點是陽光、沙灘,椰風、海韻,我用這個圖案來表達旖旎的海南島風光。
提問:
“椰子殼花瓶” 屬于哪一類風格的作品?
現實主義設計風格
再來看看“椰子殼企鵝”,它屬于哪一類風格的作品?
浪漫主義設計風格(“椰子殼企鵝”的肚子很大,非??鋸垼?/p>
(六)課堂練習
從技術和文化兩個角度賞析高二學生設計的海南華僑中學雕塑。
(七)布置作業:(二選一)
請你為海南華僑中學設計一座雕塑或者為即將在海南華僑中學召開的“海南省中學生運動會”設計會徽。
在本課時中,我靈活運用文學作品欣賞知識,從文化角度欣賞“蛋形椅”的結構。我分別提問學生“蛋形椅”案例中所描寫的文化寓意和美感,學生的多種回答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在學習了“蛋形椅”經典結構的欣賞后,我布置了一道練習題要求學生馬上做,賞析丹麥設計師雅格布森的作品“蓋里椅”。通過啟發,學生能夠說出“蓋里椅”結構、功能和文化的特點。
我要求學生為“椰子殼花瓶”設計一個圖案,由于“椰子殼花瓶”是學生自己的作品,學生的目光全部都吸引到作品上面,積極性非常高。學生設計出了形態各異、寓意不同的圖案。
我要求學生評價高二學生設計的海南華僑中學的雕塑,也 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我緊扣教學內容布置作業,要求學生為海南華僑中學設計一座雕塑或者為即將在海南華僑中學召開的“海南省中學生運動會”設計會徽,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從批改作業來看,學生設計的校圓雕塑和運動會會徽,有的結構上簡潔大方,線條明快,有流動感;有的傳達出奮發向上的精神,有的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有的形成了優雅的浪漫主義設計風格,有的透出現實主義的美感。
八、案例點評:
看了徐老師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方案,更深地認識到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是一門科學與人文融合的課程。趙州橋、蛋形椅等具有代表性的經典結構是人類文化財富的一種積累形式。在這些經典結構中凝結一定的原理、體現科學性的同時,都攜帶著豐富的文化信息、體現著一定的人文特征。在本課時中,徐老師靈活運用文學作品欣賞知識,引領學生從技術和文化角度欣賞趙州橋、蛋形椅等具有代表性的經典結構的同時,還要求學生運用學習到的方法賞析丹麥設計師雅格布森的作品“蓋里椅”;要求學生設計并評價本?!D先A僑中學的雕塑, 學生設計了形態各異、寓意不同的校圓雕塑,從而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徐老師這節課不僅用技術內在的神秘感、創造性和獨特力量吸引學生的參與, 而且用技術所蘊藏的藝術感、文化性打動了學生的心靈。
典型結構的欣賞 教案篇五
一、教學內容
《經典結構的欣賞》是通用技術必修模塊“技術與設計2”第二單元第四節(蘇教版)的內容。通過對趙州橋、飛檐、斗拱、蛋形椅、補充案例的欣賞,引導學生賞析具有典型人文意義的結構,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對結構設計的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評價,在以后的設計中注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二、學生分析
高中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對藝術的欣賞具有較好的基礎,加上前三節的學習,對結構的欣賞有一定的知識準備。但大多數都是零散、片面的。學生通過討論、探究、師生互動、觀看視頻、作品的賞析等環節,進行積極思考,形成欣賞角度,加深對結構的理解,豐富設計的內涵。
三、設計思路
在本節的教學中,借助多媒體教學,分析經典案例,播放補充案例的視頻,引導學生討論、自主探究、自動構建知識,實現學生能力拓展,開闊學生視野,達到知識遷移目的。總體教學流程為:“復習回顧--情境導入--合作探究、能力展現--歸納、講授新課--能力拓展--開闊視野--總結”。本節內容按排2課時(連排)?!?/p>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對典型結構的欣賞,學會觀察結構的實用性和美。
2.能力目標:
能從技術和文化的角度欣賞,并評價典型結構設計的案例。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典型結構的欣賞,提高自身的技術素養,拓展學生對設計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評價,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
五、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透過經典結構的欣賞,讓學生學會觀察結構的實用性和美。
2.難點:學生能從技術、文化等角度欣賞并評階典型結構的設計案例,并在自己以后的設計中注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六、教學過程
結構的有關知識、復習回顧:2分鐘
提問:
1.什么叫結構?常見的結構有哪些?受力特點如何?
2.結構的兩個重要性質是什么?
學生回憶、再現、作答
知識準備、新課導入、情景導入:9分鐘
1、播放視頻
①趙州橋
②侗族的風雨橋
2、提示:在觀看時注意
①兩橋的結構特點
②兩橋的受力分析
③兩橋的文化寓意和民族特色
根椐教師的提示,帶著問題進行思考、觀看并作好記錄。
通過觀看經典設計,加深對結構的理解,同時感受中華民族建筑文化的高深。
結構欣賞的角度
1、技術角度。2、文化角度
合作、探究、能力展現:15分鐘
1、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交流。選派代表匯報結果。
2、提出問題
①兩橋的結構各有什么特點
②對兩橋進行受力分析
③兩橋具有什么價值和民族特色?
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討論、回答:
1、趙州橋
結構:拱肩加拱的敞肩結構。
受力分析:壓力-拱圈-拱角-基礎
價值:歷史價值;
藝術價值;科學價值。
2、侗族風雨橋
結構:集橋、廊、亭一體。受力特點:木板下面受拉力。
民族特色:公益性、團結性。
通過兩橋的結構特點,受力分析,理解兩橋文化價值、民族特色和設計的文化內涵。
教師歸納講授新課(10分鐘)
1、歸納學生的匯報結果。
2、利用課件投影進行結構欣賞時可從技術和文化兩個角度進行。
技術角度:使用功能、穩固耐用、設計創意和表現力,材料的合理使用、工藝制造的精湛程度等。
文化角度:文化寓意、美學原則、反映的時代、民族、習俗方面的特征、結構的個性的個性特征等。
3、舉例:丹麥設計師雅格布森的作品”蛋形椅”。從技術角度和文化角度進行賞析。
結合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觀看的視頻、理解欣賞結構可從技術和文化角度進行。
學生欣賞的角度可能是單一,片面的,通過教師的歸納、舉例、形成評價,欣賞的角度。
學生能力拓展(10分鐘)
1、提問:
2、在對作品進行欣賞,除了技術和文化兩角度外,還可以從哪些角度欣賞。
3、投影圖片:客家土樓
4、思考:多角度來欣賞客家土樓的建筑文化。
5、教師歸納(可從”客家人”的由來,客家土樓的結構,布局等進行欣賞)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思考回答。
根據部分學生來自客家,對這一典型的建筑具有一定的了解、親切感。通過這一部分學生的帶動,調動全班學習的積極性,達到能力的拓展。
多角度欣賞作品、開闊學生視野:30分鐘
1、播放”故宮”視頻;
2、教師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欣賞
⑴巧妙而科學的木結構體系;
⑵庭院式的組群布局;
⑶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
①富有裝飾性的屋頂;
②襯托性建筑的應用;
③色彩的運用。
根據教師的提示欣賞、觀看作品,并作好適當記錄。
通過觀看“故宮”這一經典建筑,加深同學們對結構知識的理解,領會欣賞作品可從多角度進行,開闊學生的視野。
總結:小結4分鐘
結合具體案例,理解在進行作品欣賞時除了可從技術和文化角度外,還可以從其他角度進行欣賞。
加深知識的理解。
七、作業
上網查找資料,寫一篇小論文,對具有700多年歷史的我國特色建筑“四合院”進行賞析?!?/p>
八、教學反思
1、本節教學內容涉及的知識面廣,而且較為抽象,教師在上課前要搜集相關資料,作好充分的知識準備。
2、借助多媒體教學,通過視頻播放經典案例,將抽象具體化,帶給學生真正美的感受,感受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愛國熱情。
3、課文中的案例只是從技術角度和文化角度進行欣賞,教師要選取有代表性的案例(如故宮),拓展學生的視野,能從多角度進行賞析。
4、作業的安排也很重要,作業的完成是學生自我學習、領會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學會怎樣去學習。
“技術與設計1”與“技術與設計2”是全體高中學生必須修學的課程內容,它們共同為后續的選修課程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并為高中畢業生規定了必須達到的最低技術素養要求。
“技術與設計1”是通用技術課程的導入模塊,也是技術與設計的基礎學習內容,模塊中的設計以產品設計為依托,從問題的發現開始,經過設計方案的制定、原型與模型的制作、方案的優化,直到最終方案的確定,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設計過程。它強調的是對技術的理解和對設計過程的把握。
“技術與設計2”則是在“技術與設計1”基礎上的深化學習內容,它以“結構與設計”、“流程與設計”、“系統與設計”、“控制與設計”這4個具有典型意義的、與技術發展密切相聯系的主題為內容展開。強調的是學生技術的思想和方法形成,批判、反思等思維習慣的養成,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理解和關注設計與社會、設計與科學、設計與人、設計與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開放境界,追求技術與生活、技術與科學、設計與文化的完美結合、設計與人的需求的完美結合的技術理想。本模塊共設“結構與設計”、“流程與設計”、“系統與設計”、“控制與設計”等四個主題?!敖Y構與設計”強調從力學的角度理解結構、結構的強度和穩定性等問題,關注簡單的結構設計;“流程與設計”強調對流程和流程優化的理解,以及簡單流程和流程改進的設計;“系統與設計”則重在對系統的理解,以及運用系統的思想解決一些生活中問題的設計;“控制與設計”應注重理解控制的涵義和控制的應用,以及生活生產中的簡單控制系統的設計。
四個主題之間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因為它們涉及的是不同的技術領域;同時,它們又具有一定的關聯性,例如,“系統與設計”中整體與部分、獨立與關聯、優化的思想和方法,“控制與設計”中反饋調節的方法,“流程與設計”中流程改進的思想等等均可運用在其他主題的一些技術問題的解決中。模塊中這些技術與設計的思想和方法,與“技術與設計1”共同構成了本課程的選修模塊的基礎。
本模塊的設計不再僅僅延用以點到點的經驗和技能的線性積累方式呈現內容,而是試圖依據非線性科學教育的論點,從世界觀、方法論的層次上將技術與科學、技術與哲學、技術與文化內在地統一起來,形成有別于傳統科學技術的獨特的探究方法和實驗手段,實現跨學科、跨文化的有效融合,重塑線性課程意義上的時空觀、學科界線觀和學生的能力觀。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學科素養,本模塊力圖通過展示給學生更為復雜、綜合的案例和模型,引導學生發現并選擇生活中有研究價值的、有足夠挑戰性的問題嘗試設計,并在設計過程中獲得技術素養。本模塊的學習,為高中生順利地進入大學或社會搭接了一層友好的階梯。
本模塊教學中,教師要走出單純的為了某一節課的教學,走向形成豐富的技術教學動機并從中挖掘技術教學的潛能,改變固有的對制度課程的服從和對教參等資源的依賴,形成對本模塊理解的獨到思想和話語體系,尋找技術設計教學和研究的使命感和成就感。
典型結構的欣賞 教案篇六
設計者: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第一中學 陳春光
《經典結構的欣賞》是通用技術必修模塊“技術與設計2”第二單元第四節(蘇教版)的內容。通過對趙州橋、飛檐、斗拱、蛋形椅、補充案例的欣賞,引導學生賞析具有典型人文意義的結構,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對結構設計的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評價,在以后的設計中注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高中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對藝術的欣賞具有較好的基礎,加上前三節的學習,對結構的欣賞有一定的知識準備。但大多數都是零散、片面的。學生通過討論、探究、師生互動、觀看視頻、作品的賞析等環節,進行積極思考,形成欣賞角度,加深對結構的理解,豐富設計的內涵。
在本節的教學中,借助多媒體教學,分析經典案例,播放補充案例的視頻,引導學生討論、自主探究、自動構建知識,實現學生能力拓展,開闊學生視野,達到知識遷移目的。總體教學流程為:“復習回顧——情境導入——合作探究、能力展現——歸納、講授新課——能力拓展——開闊視野——總結”。本節內容按排2課時(連排)。
1.知識目標:
通過對典型結構的欣賞,學會觀察結構的實用性和美。
2. 能力目標:
能從技術和文化的角度欣賞,并評價典型結構設計的案例。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典型結構的欣賞,提高自身的技術素養,拓展學生對設計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評價,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
1.重點:透過經典結構的欣賞,讓學生學會觀察結構的實用性和美。
2.難點:學生能從技術、文化等角度欣賞并評階典型結構的設計案例,并在自己以后的設計中注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教學內容
教學環節
活動
時間(大約)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結構的有關知識
復
習
回
顧
2
分
鐘
提問:
1.什么叫結構?常見的結構有哪些?受力特點如何?
2.結構的兩個重要性質是什么?
學生回憶、再現、作答
知識準備
新
課
導
入
情
景
導
入
9
分
鐘
1、播放視頻
①趙州橋
②侗族的風雨橋
2、提示:在觀看時注意
①兩橋的結構特點
②兩橋的受力分析
③兩橋的文化寓意和民族特色
根椐教師的提示,帶著問題進行思考、觀看并作好記錄。
通過觀看經典設計,加深對結構的理解,同時感受中華民族建筑文化的高深。
結構欣賞的角度
1、技術角度。2、文化角度
合作、探究、能力展現
15
分
鐘
1、?????????????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交流。選派代表匯報結果。
2、提出問題
①兩橋的結構各有什么特點
②對兩橋進行受力分析
③兩橋具有什么價值和民族特色?
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討論、回答:
1、趙州橋
結構:拱肩加拱的敞肩結構。
受力分析:壓力—拱圈—拱角—基礎
價值:歷史價值;
藝術價值;科學價值。
2、侗族風雨橋
結構:集橋、廊、亭一體。受力特點:木板下面受拉力。
民族特色:公益性、團結性。
通過兩橋的結構特點,受力分析,理解兩橋文化價值、民族特色和設計的文化內涵。
教師歸納講授新課
10
分
鐘
1、歸納學生的匯報結果。
2、利用課件投影進行結構欣賞時可從技術和文化兩個角度進行。
技術角度:使用功能、穩固耐用、設計創意和表現力,材料的合理使用、工藝制造的精湛程度等。
文化角度:文化寓意、美學原則、反映的時代、民族、習俗方面的特征、結構的個性的個性特征等。
3、舉例:丹麥設計師雅格布森的作品“蛋形椅”。從技術角度和文化角度進行賞析。
結合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觀看的視頻、理解欣賞結構可從技術和文化角度進行。
學生欣賞的角度可能是單一,片面的,通過教師的歸納、舉例、形成評價,欣賞的角度。
學生能力拓展
10
分
鐘
1、????????????? 提問:
2、????????????? 1、在對作品進行欣賞,除了技術和文化兩角度外,還可以從哪些角度欣賞。
3、????????????? 2、投影圖片:客家土樓
4、????????????? 3、思考:多角度來欣賞客家土樓的建筑文化。
5、????????????? 4、教師歸納(可從“客家人”的由來,客家土樓的結構,布局等進行欣賞)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思考回答。
根據部分學生來自客家,對這一典型的建筑具有一定的了解、親切感。通過這一部分學生的帶動,調動全班學習的積極性,達到能力的拓展。
多角度欣賞作品
開闊學生視野
30
分
鐘
1、播放“故宮”視頻;
2、教師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欣賞
⑴巧妙而科學的木結構體系;
⑵庭院式的組群布局;
⑶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
①富有裝飾性的屋頂;
②襯托性建筑的應用;
③色彩的運用。
根據教師的提示欣賞、觀看作品,并作好適當記錄。
通過觀看“故宮”這一經典建筑,加深同學們對結構知識的理解,領會欣賞作品可從多角度進行,開闊學生的視野。
總結
小結
4分鐘
小結本節內容
結合具體案例,理解在進行作品欣賞時除了可從技術和文化角度外,還可以從其他角度進行欣賞。
加深知識的理解。
上網查找資料,寫一篇小論文,對具有700多年歷史的我國特色建筑“四合院”進行賞析。
1、本節教學內容涉及的知識面廣,而且較為抽象,教師在上課前要搜集相關資料,作好充分的知識準備。
2、借助多媒體教學,通過視頻播放經典案例,將抽象具體化,帶給學生真正美的感受,感受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愛國熱情。
3、課文中的案例只是從技術角度和文化角度進行欣賞,教師要選取有代表性的案例(如故宮),拓展學生的視野,能從多角度進行賞析。
4、作業的安排也很重要,作業的完成是學生自我學習、領會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學會怎樣去學習。
典型結構的欣賞 教案篇七
課 題
課 型
新? 授
本課題課時數:1? 本課為第1課時????? 備課日期 10 月 25 日
教?? 學
目?? 標
1、能夠從文化和技術兩個角度欣賞建筑及其結構;
2、經歷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等典型建筑結構的欣賞,學會對比、類比、歸納等思維方法;
3、通過欣賞各種各樣的建筑,感受結構的美。
教 學 重 難 點 及
對??? 策
重點:文化、技術對建筑結構的影響
難點:技術與結構的關系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教學內容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備注
一、引入
二、新課
三、小結及拓展
【過渡2’】前面我們學習了有關結構的知識,從了解結構到探究結構,還進行了結構的簡單設計。這一節是“結構與設計”的最后一個內容,我們將學習如何欣賞結構。
一、預備知識。(3’)
【提問】如何賞析設計作品?(以建筑為例)
【回答】可以從文化和技術兩個角度:
文化:具體包括民族特色、歷史性、時代性、藝術性等方面;
技術:包括結構使用功能的實現、結構的穩固耐用、結構造型設計的創意和表現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藝制造的精湛程度等。
二、經典結構的欣賞
1、中西經典結構賞析(18’)
⑴以故宮作為中國古典代表建筑。5’
文化:漢族文化的代表。建筑色彩以朱墻黃頂為主,表現皇帝的威嚴。屋頂的飛檐結構減輕了建筑大屋頂的沉重感,既增添了飛動輕快的美感,同時又體現了高貴華美的風韻,豐富了建筑文化。
技術:采用了典型的木結構建筑形式。木結構建筑主要采用榫卯連接,其特點是取材容易,運輸便捷,加工簡單,建造速度快。屋頂的飛檐結構擴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
*補充:從宮殿的造型曲線看,漢魏的風格樸素,隋唐的風格豪放,兩宋的風格舒展纖巧,而明清的風格則嚴謹方正。
【圖片】蘇州園林、岳陽樓
⑵以圣彼得大教堂作為西方古典代表建筑。10’
文化:體現了明顯的文藝復興時期提倡的古典主義形式,主要特征是羅馬式的圓頂穹窿、希臘式的石柱以及平的過梁相結合,是典型的哥特式教堂。整個教堂采用巨大的石材結構,象征著不朽和永恒。
技術:穹頂直徑為41.9米,穹頂下室內最大凈高為123.4米。穹頂輪廓渾圓飽滿,穹頂上的肋與圍繞鼓座一圈的雙柱一一對應并向上延伸至頂部的采光亭,肋間以十道斷面小強度大的環形鐵箍抵抗穹頂向外的側推力。
【視頻】德國科隆教堂、比利時布魯塞爾廣場、法國巴黎圣母院、荷蘭阿姆斯特丹
⑶中西古典建筑對比。3’
a文化:
中國式古典建筑,通過復雜的柱、梁、檁等結構工藝,實現“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的意境,從而形成一種具有深度空間的庭院或庭園式建筑形式。
西洋式古典建筑則以體勢雄豪宏壯爭勝。通過巨大的巖石堆壘與雕刻,以單體建筑自身的巨大穹頂、高廊偉柱,從而形成一種立體布局的壯偉的城堡式結構。
中國的古典建筑沉靜幽思,歐洲的古典建筑雄壯奔放。
b技術:
中國的建筑以土木結構為主體,可以說,從原始社會末期起,一脈相承,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
西方建筑,從埃及和巴比倫到希臘羅馬的花崗巖、大理石體建筑,到近代、現代的鋼筋混凝土和合金金屬建筑,同樣一脈相承,形成了另一種獨特的西方藝術風格。
*補充:西方古代建筑風格的源頭只有一個,那就是羅馬。
西方古代建筑大多使用石頭作材料,由于石頭有很好的抗壓能力,而抗拉性較差,這就決定了西方古代建筑必然產生以抗壓為主的構造形式,如拱、墻、柱等。這些構造形式在西方古代建筑中用得特別多,直到18世紀都沒有大的變化。
*補充:19世紀三種新建筑材料的出現,為現代建筑奠定了發展的基礎。
第一是鋼鐵。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就是為了紀念鋼鐵用于建筑的成功。
第二是混凝土。最早的混凝土出現在意大利,主要成分是火山灰,羅馬斗獸場。德國人則首先將其用在了房屋建筑上,在慕尼黑建造了世界最大跨度的會堂。
第三種材料是平板玻璃。施工中先建造柱子,使用木頭為墻板,木墻不再承力,完全由柱子承擔載荷,墻只起圍護作用。后來德國出現了玻璃幕墻,不僅能起到很好的圍護作用,而且采光好。
2、中國民間建筑賞析(15’)
⑴吊腳樓4’
文化:南嶺山地文化。苗族、水族、侗族、瑤族、土族等少數民族居住的干欄式建筑。這種樓房往往依山傍水建成,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技術:選擇坡度較為平緩的地方,一半平整土地,另一半依據山勢用長短不一的杉木柱頭支撐,架木鋪板,與挖平的屋場地合為一個平坦的整體,再在此整體上建房。這樣子房屋下部被架空,可以通風避潮和防止野獸的侵害,適應山區潮濕多雨而且炎熱的氣候。
⑵客家土樓【視頻】7’
⑶各地區民居【圖片】4’
*補充:
四合院式建筑:
代表漢族文化。這種布局適合中國古代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便于安排家庭成員的住所,使尊卑、長幼、男女、主仆之間有明顯的區別。紫禁城就是中國最大的一個四合院。
西關大屋:
a西關大屋可以說是集工藝美術之大成,把木雕、石雕、磚雕、陶雕、灰塑、壁雕、石景、玻璃通花、鐵通花、蝕刻玻璃等民間傳統手工藝,都應用到室內裝修方面。清代流行這么一句諺語“蘇州樣,廣州匠”。
b重視風水?!翱弧睘閱挝?,一般為11或17炕,取“生”和“老”。另外,裝飾花紋采用最多的是道教的八仙符號和佛教的符號,這也體現了廣州居民的宗教信仰。
小結及拓展2’
1、學習了如何從文化、技術兩個角度欣賞結構。
2、瀏覽相關網頁和資料,了解有關建筑結構的知識。
回憶
思考
開始使用課件
四、教后
典型結構的欣賞 教案篇八
《技術與設計2》----這是一節欣賞課,教材通過趙州橋、飛檐和蛋形椅等具有代表性的經典結構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欣賞、分析和評價。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技術和文化的角度欣賞結構。
一、教學目標:
(一)通過對趙州橋、飛檐和蛋形椅等典型結構的分析, 引導學生賞析具有典型人文意義的結構,學會欣賞結構的實用性和美, 拓展學生對結構設計的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評價。
(二)使學生能從技術和文化的角度評價結構設計的案例。
二、教學內容分析:
這是一節欣賞課,教材通過趙州橋、飛檐和蛋形椅等具有代表性的經典結構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欣賞、分析和評價。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技術和文化的角度欣賞結構。除此之外,還應結合經典結構設計者的歷史背景、設計思想、設計風格等全面分析。在教學中教師要多些從結構的牢固、穩定、簡約、和諧、美觀等細節方面與學生進行分析、評價經典結構的作品,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在教學內容上, 除了課文中的案例, 教師也可以補充相應的案例,以開闊學生的視野, 如補充一些經典的結構設計案例供學生欣賞、分析。有條件的話, 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附近的古代建筑, 近距離地觀察古代建筑的精巧設計,品味其歷史文化內涵。
重點:通過對經典結構的欣賞使學生關注結構的技術和文化特征。
難點:學生能從真正意義上學會欣賞和評價一些經典結構。同時使他們在自己的設計作品中注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三、教學媒體、資源的運用:
為了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對技術的情感, 本課時收集不同類型的豐富的經典結構圖片通過投影機播放讓學生鑒賞, 引導學生賞析具有典型人文意義的結構,拓展學生對結構設計的技術和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評價。
四、教學對象分析:
五、教學策略:
(一)本課時從技術與文化兩個角度分析結構設計作品。此外,還可以結合經典結構設計者的歷史背景、設計思想、設計風格等進行全面分析。
(二)本課時教師可以通過不同的渠道、收集更多的中外經典結構的圖片、資料制作成電子課件,以豐富教學課堂內容,擴展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對來自各種不同的經典結構的識別及賞析能力。
(三)在本課時教學中,教師可以充當“導游”的角色進行漫游導說,盡量創設出“旅游”情境和營造出“旅游”的氣氛,讓學生產生猶如親臨其境的感受。學生隨“導游”觀賞各處的經典結構,會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六、教學過程:
(一) 讓學生閱讀案例, 閱讀案例時思考:
1、優秀的結構設計表現在哪些方面?
2、如何賞析結構設計作品?
(二)引導學生回答:
1、優秀的結構設計不僅表現在結構的實用功能上,也表現在形式上,特別是功能與形式 的統一上。古今中外許多能工巧匠把結構的功能與形式恰當地結合起來, 形成了一些經典的結構。
2、賞析結構設計作品,可從技術與文化兩個角度進行。
(1)技術的角度主要有:結構功能、穩固耐用、造型設計的創意和表現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藝制造的精湛程度等。
(2)文化的角度主要有:文化寓意與傳達,公眾認可的美學原則,反映的時代、民族、習俗方面的特征、結構的個性特征等。
(三)師生互動“思考”問題
1、趙州橋的“敞肩拱”設計給我們怎樣的啟示,還有哪些結構設計與此相比?
2、你是如何賞析飛檐這一結構設計作品的?
3、你如何從技術與文化的角度賞析蛋形椅?
(四)師生共同探究
1、中國古建筑探究
中國古代建筑的結構多以木材為材料。請你從材料與構件的連接方式等角度, 分析中國古代建筑穩固的原因。
中國古建筑以木材、磚塊為主要建筑材料, 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結構方式, 此結構式由立柱、橫梁、順模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連接點以棒卵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
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 屋頂重力由木構架來承擔, 外墻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 內墻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于墻壁不承重, 這種結 構賦予建筑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 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于術材具有的特性,且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棒卵又都有若干伸縮余地, 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皦Φ刮莶凰毙蜗蟮乇磉_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斗拱也是中國木構架建筑特有的結構構件, 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組成。在結構上挑出承重, 并將屋頂的大面積荷載經斗拱傳遞到柱上。它有一定的裝飾作用,又是 屋頂和屋身上的過渡。此外,它還是封建社會中森嚴的等級制度的象征和重要的建筑尺度衡 量標準。
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級的官式建筑中,稱為大式建筑。大體可分為外檐斗拱和內檐斗拱, 外檐斗拱中“斗”是最下面的構件,斗口的大小決定著整個建筑的尺寸;“拱”指木;“昂”是斗拱中斜置的構件室外為下昂, 室內為上昂。
因為斗拱的重要性, 歷代建筑對它十分重視, 使它成為判斷建筑時代的重要標志之一。
2、丹麥建筑師阿納?雅格布森簡介:
阿納?雅格布森被認為是 20 世紀丹麥最有成就的建筑師、室內設計師、家具設計師和手工藝品設計師 , 也是僅有的 幾個將自己的名字鎊刻在建筑 與設計這兩個領域歷史里的設 計師。他的作品不僅是博物館中的經典藏品, 還有一些更成為丹麥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 的一部分 , 如一只杯子或者一 盞璧燈。他的作品具有適合的 尺度、細節和意念。他還為自己的大部分建筑作品設計家具和 配件。對作品, 他注重細節和材料的選用,傳統與實用的結合。
(五)教材拓展
課文只從技術角度和文化角度進行了評價元素的列舉, 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積極思考, 想出更多的評價角度和評價元素。
在教學中,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從技術和文化的角度欣賞結構之外,還應結合經典結構設計者的歷史背景、設計思想、設計風格等全面分析。
(六)讓學生總結:
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任何一種結構的設計已不僅僅局限于只滿足他的使用功能。結構設計中的美學因素、環境因素、安全因素以及時尚、個性、等都以成為人們進行結構設計時必須綜合考慮的重要因素。結構的牢固、穩定、簡約、和諧、美觀是結果設計不變的追求。
(七)課堂練習
1、從技術和文化兩個角度賞析丹麥設計師雅格布森的作品“蓋里椅”
引導啟發學生:
“蓋里椅”結構上簡潔大方,線條明快,有流動感;功能上具有和其它椅子相同的功能;從文化角度看,“蓋里椅”結構傳達出一種盤旋上升、奮發向上的精神,具有雕塑般的美感和強烈的時代氣息,形成了優雅的浪漫主義設計風格。
2、從技術和文化兩個角度賞析高一學生設計的海南華僑中學雕塑。
(八)單元小結
1、結構對自然界、技術領域和社會領域具有普遍意義。
2、從力的角度來看, 結構是指可承受一定力的架構形態, 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狀和大小改變的力。
3、結構構件的基本受力有拉力、壓力、剪切力、扭轉力和彎曲力。
4、結構類型主要有實體結構、框架結構和殼體結構。不同的結構類型有不同的受力特點?,F實生活中遇到的結構更多的是若干結構類型的組合。
5、結構的穩定性和強度是結構設計必須考慮的重要內容,二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結 構的穩定性主要取決于重心位置的高低、結構與地面接觸所形成的支撐面的大小和結構的 形狀等。結構的強度主要取決于結構的組成形式、構件的幾何形狀、截面形式、材料以及構件的連接方式等。
6、結構設計中的美學因素、環境因素、安全因素以及時尚、個性、文化等都已成為人們進行結構設計時必須綜合考慮的重要因素。結構的牢固、穩定、簡約、和諧、美觀是結構設計不變的追求。
(九)布置作業:
p033 1、2題
七、教學反思:
在本課時中,我靈活運用文學作品欣賞知識,從文化角度欣賞趙州橋的結構。我分別提問學生趙州橋案例中所描寫的文化寓意和美感,學生回答:“趙州橋弧形平拱和敞肩小拱給人以巨身輕靈、躍躍欲飛的動感”;“橋兩邊的欄板和望柱上,雕有各種精美圖案,刀法蒼勁,造型生動, 線條剛勁之中見柔和,穩重之中顯輕靈,雄偉之中含雋永”;“主拱頂上有一塊雕著龍頭的龍門石,八瓣蓮花的仰天石點綴于橋兩側。這些雕像,寄寓著大橋不受水害、長存永安的愿望”。這樣一下子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學習了“經典結構的欣賞”后,我布置了一道練習題要求學生馬上做,賞析丹麥設計師雅格布森的作品“蓋里椅”。通過啟發,學生能夠說出“蓋里椅”結構、功能和文化的特點。
我要求學生設計并評價本?!D先A僑中學的雕塑, 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設計了形態各異、寓意不同的校圓雕塑。有的結構上簡潔大方,線條明快,有流動感;有的傳達出一種盤旋上升、奮發向上的精神,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有的形成了優雅的浪漫主義設計風格;有的透出現實主義的美感。
八、案例點評:
看了徐老師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方案,更深地認識到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是一門科學與人文融合的課程。趙州橋、飛檐和蛋形椅等具有代表性的經典結構是人類文化財富的一種積累形式。在這些經典結構中凝結一定的原理、體現科學性的同時,都攜帶著豐富的文化信息、體現著一定的人文特征。在本課時中,徐老師靈活運用文學作品欣賞知識,引領學生從技術和文化角度欣賞趙州橋、飛檐和蛋形椅等具有代表性的經典結構的同時,還要求學生運用學習到的方法賞析丹麥設計師雅格布森的作品“蓋里椅”;要求學生設計并評價本校——海南華僑中學的雕塑, 學生設計了形態各異、寓意不同的校圓雕塑。有的結構上簡潔大方,線條明快,有流動感;有的傳達出一種盤旋上升、奮發向上的精神,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有的形成了優雅的浪漫主義設計風格;有的透出現實主義的美感。徐老師這節課不僅用技術內在的神秘感、創造性和獨特力量吸引學生的參與, 而且用技術所蘊藏的藝術感、文化性、道德責任打動學生的心靈。
此外,這節課收集了大量的中外經典結構的圖片,教學資源,豐富了教學課堂內容。通過制作電子課件,利用多媒體投影迅速、直觀地給學生傳遞信息,有助于學生對經典結構的理解和欣賞,從而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
典型結構的欣賞 教案篇九
《經典結構的欣賞》是江蘇版通用技術必修模塊“技術與設計2”第一單元第四節的內容。編者對本單元總的設計思路是“認識結構”→“探析結構”→“設計結構”→“欣賞結構”。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有關結構的知識,從了解結構到探究結構,還對橋梁進行了結構設計并用模型的方式展現出來,而這樣的設計作品畢竟只是基于技術角度考慮進行設計的作品,是有必要使其注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的作品。正是出于以上的目標,我對教材的內容進行了一定的整合和處理,以“中西方經典建筑結構賞析”及“現代建筑結構賞析”兩個課題作為載體使學生更好地學會欣賞經典結構,更加順暢地激發學生創作的欲望為后面的設計打下良好基礎。真正實現了設計源于生活服務生活的教學理念。
研讀課標,我們就知道本節課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經歷經典結構的欣賞過程,不僅能分別從技術和文化的角度欣賞并評價典型結構設計的案例,同時使他們在自己的設計作品中注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依據課標以及本校高二學生的特點,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對中西經典結構的賞析能從技術和文化的角度欣賞并評價典型結構設計作品;能在自己的設計作品中注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等典型建筑結構的欣賞,學會對比、類比、歸納、優化等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欣賞不同風格的建筑設計作品,感受結構的豐富多彩及其蘊涵其中的美感;通過對我校校門的賞析及再次設計,培養學生熱愛自己的學校參與學校建設的美好情懷。
依據課標以及針對我校高二學生特點對教材做的一些整合和處理,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分別從文化和技術兩個角度對經典建筑結構進行賞析。
本節課的難點是:引導學生從賞析不同風格的結構中獲得創造靈感,并在自己的設計作品中注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我校高二有六個班四個理科班兩個文科班,理科班學生比文科班學生對本門課的學習興趣高些,其中文、理科班中又分重點和非重點班,重點班大部分學生基礎較好,思維較敏捷,非重點班這樣的人較少。
同時,學生在語文、歷史、美術課中已學習了有關經典結構方面的知識,對藝術作品欣賞有比較好的基礎,對故宮、飛檐等典型結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多數學生分析結構在技術上的突破還有一定的困難。
通用技術是一門立足實踐的課程,所以我的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是“從生活中來”最后“回歸到生活去”。
為了突破重點解決難點以及我校學生特點,我的基本教學策略和有:
1、從學生剛剛設計出來的作品入手,指出它們的美中不足,以此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作欲望;(情境導入法)
2、在賞析經典結構的過程中,我收集了很多結構作品,包括古典的、現代的甚至未成形的結構設計作品的圖片和視頻,用多媒體投影的方式呈現給學生,使得本來抽象的內容具體化,這樣學生學起來才會輕松有趣;(視覺刺激法)
3、為了使學生在欣賞優秀結構作品圖片的時候能更加投入,我把這些圖片分成了三大類:中國古建筑、西方古建筑和現代建筑,在不同類型的圖片當中插入不同的音樂伴奏,這樣能使圖片唱起歌來,課堂變得更加飽滿多情。(聽覺刺激法)
4、通過大量信息的刺激和及時到位的講解,以《海中東坡校門我設計》為題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和熱情。(創作激勵法)
結合以上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指導學生學會“協作學習”、“做中學”等學習方法。
環節
內?? 容
師生互動
理論依據或意圖
復習回顧
回顧前面幾周來學過的關于本單元的知識,從了解結構到探究結構再到結構設計。
師:前面幾周來我們一直在學關于結構的知識,從了解結構到探究結構上節課我們還設計了結構作品。
適當的回顧可以幫助學生作好構建新知識的準備。
情境導入
展示在上節課的設計中設計較為突出的幾件作品,及時表揚小組成員。
同時指出作品中仍然存在不足,引導學生思考:不足在什么地方,優秀的結構設計表現在哪些方面,我們該如何賞析設計作品?
師:在上節課的設計中有幾個作品設計得不錯,但是我總感覺還缺點什么,真正優秀的結構設計表現在哪些方面,我們該如何賞析設計作品呢?
生:……
師:這節課就是為解決這些問題而來的。
從學生較為關心的作品入手提出問題情境,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就進入到了我為他們創設的教學情境中來。
同時也交代了學習目標。
知識構建
播放一段“故宮”視頻。
引導學生回答出:優秀的結構設計表現在功能與形式的統一上;欣賞結構設計作品可從技術和文化兩個角度進行。
師:我們帶著剛才提出的問題,先來觀看一段視頻。
師:從剛才的視頻里你看到了什么?
生:故宮的壯麗……
師:真正優秀的作品應該是功能與形式巧妙融合的作品;欣賞結構設計作品我們可從技術和文化兩個角度進行。
故宮是我國典型的古建筑,這樣一來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而且同時能化感性為理性,一舉兩得。
合作探究
能力拓展
一、??????????? 中西方經典建筑結構賞析
投影中國古建筑圖片并配上我國古典民族器樂伴奏。引導學生從材料、顏色、結構、連接方式到氣勢、文化底蘊等按由初級到高級的順序進行欣賞。
以故宮作為中國古典代表建筑分別從文化和技術兩個角度對其進行較全面的賞析
師:下面我們進入今天的第一個內容——中西方經典建筑結構賞析。
師:這些建筑是否有共同的特點?材料是什么樣的材料,顏色都有哪些,結構如何,連接方式如何,氣勢如何體現出什么一種文化底蘊?
生:……
師:現在我們以故宮為例,分別從文化和技術兩個角度對其進行較全面的賞析。
按由初級到高級的順序進行賞析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通過全面賞析不僅能掌握賞析經典結構的一般方法同時還能感受中華民族建筑文化的高深
合作探究
能力提升
播放“巴黎圣母院”和“圣彼德大教堂”兩段視頻。
按照由初級到高級的順序引導學生合作分別從文化和技術角度進行作品賞析。
師:“巴黎圣母院”和“圣彼德大教堂”是西方古建筑的經典之作,讓我們伴著貝多芬的鋼琴曲一起欣賞吧。
師:現在我們以圣彼德大教堂為例,分別從文化和技術兩個角度對其進行較全面的賞析。
不僅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自己賞析西方經典建筑,實現能力的提升,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賞析給自己帶來的快樂。
開拓視野
話題過渡
引導學生合作分析和歸納得出中西方古典建筑在文化及技術方面的特點。
補充:“西方古代建筑風格的源頭只有一個,那就是羅馬,而19世紀三種新建筑材料的出現,為現代建筑奠定了發展的基礎(鋼材、混凝土、平板玻璃)。
師:中西方古典建筑在文化和技術方面都有哪些特點呢?
生:……
師:西方古代建筑風格的源頭只有一個,那就是羅馬,而19世紀三種新建筑材料的出現,為現代建筑奠定了發展的基礎。
通過讓學生歸納總結,提升了他們類比和歸納的能力 。?
通過補充19世紀由于三種新建筑材料的出現現代建筑風格誕生了,這樣的過渡自然且恰當。
信息刺激
激情創作
二、??????????? 現代建筑的欣賞
展示圖片及切換音樂,以一首風靡全球的流行音樂把學生拉入現代建筑的欣賞之中。欣賞的圖片以未成型的效果圖為主。
展示圖片 “海中東坡學校校園”與“海中東坡學校校門”引導學生從文化和技術角度分析我校校園及校門,要求學生以《海中東坡校門我設計》為題進行設計創作。
發放設計報告紙
師:伴著一曲風靡全球的流行音樂我們一起進入現代建筑的欣賞吧!
師:你猜這是哪個國家的什么建筑設計?
生:西方的……
師:不對不對,這是我們中國未來的建筑,你們看它的材料是什么,屬于什么風格的作品?
生:……
師:你們來看這是什么地方?
生:我們學?!瓕W校校門……
師:現在你們就是設計師,你們來設計,就以《海中東坡校門我設計》為題吧!
給學生展示現代建筑甚至未來建筑能夠開拓學生的創作思維為設計做好準備。
以學生身邊的建筑物為客體進行設計,不僅使學生能將今天學到的知識應用到自己的設計中去,同時也能讓他們體驗到參加學校建設的美好感受。
小
結
引導學生對今天的學習進行小結。
多媒體展示:結構的牢固、穩定、檢閱、和諧、美觀是結構設計不變的追求。
師:不知不覺今天我們完成了對經典結構作品賞析的任務,學會了從文化和技術角度賞析作品的方法,最后還對我校校門進行了一次屬于自己的設計。同時我們也發現:結構的牢固、穩定、簡約、和諧、美觀是結構設計不變的追求。
通過引導學生回憶使學生對自己學過的知識梳理一遍,近一步理解設計源于生活而又服務生活的道理。
本課件需要向學生展示的圖片信息較多,如果僅僅通過圖文展示學生只能享受到視覺的刺激,看多了勢必會厭倦,因此如果能配上合適的能較準確體現時代氣息的背景音樂想必效果會好得多。我在課件當中在不同的地方分別插入了三首較能體現時代氣息的音樂,它們是:《弄你 (英文冠軍漫嗨版)》《致愛麗絲(貝多芬)》,《蘆笙戀歌(葫蘆絲演奏)》。
典型結構的欣賞 教案篇十
【】第__6__周星期__一__ 第__2__節
【】
【】
本節課是《技術與設計2》第一章最后一節,這是一節欣賞課,教材通過趙州橋、飛檐和蛋形椅等具有代表性的經典結構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欣賞、分析和評價。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技術和文化的角度欣賞結構。
【】
一、:
通過對典型結構的欣賞,學會觀察結構的實用性和美。
能從技術和文化的角度欣賞,并評價典型結構設計的案例。
通過典型結構的欣賞,提高自身的技術素養,拓展學生對設計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評價,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
【】
通過對經典結構的欣賞使學生關注結構的技術和文化特征。
【】
學生能從真正意義上學會欣賞和評價一些經典結構,同時使他們在自己的設計作品中注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
案例分析、交流討論、多媒體展示、師生互動。
【】
【】__1__課時
【】
【】
提問:
1.?????? 什么是結構?結構類型有那些?
2.?????? 穩定結構兩個重要性質是什么?
學生回憶、再現、作答
知識準備
【】
提問:
如何欣賞設計作品(以建筑為例)?
學生自學并回答
技術:包括結構使用功能的實現、結構的穩固耐用、結構造型設計的創意和表現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藝制造的精湛程度等。
文化:具體包括民族特色、歷史性、時代性、藝術性等方面。
讓學生明白欣賞設計要從技術、文化兩個角度出發。
【】
案例分析1
【】
提示:在觀看時注意
①橋的結構特點
②橋的受力分析
③橋的文化寓意和民族特色???????????????????????
根椐教師的提示,帶著問題進行思考、觀看并作好記錄。
學生討論、總結:
趙州橋
結構:拱肩加拱的敞肩結構。??????????????????????? 受力:敞肩拱、拱圈、拱角????????????????????? 文化價值:古代橋梁建筑的典范。;
通過觀看經典設計,加深對結構的理解,同時感受中華民族建筑文化的高深。
案例分析2
【】
你是如何賞析飛檐這一結構設計作品的?
閱讀課文、觀看視頻回答問題
【】欣賞中國34個省份的標志性建筑。
【圖片展示】故宮、蘇州園林
【視頻】德國科隆教堂、比利時布魯塞爾廣場、法國巴黎圣母院、荷蘭阿姆斯特丹
學生觀看,了解中西方建筑結構的技術上差異及感受內在文化氣自息
從技術、文化角度對中西的建筑加以對比。
提問:
對作品進行欣賞,除了技術和文化兩角度外,還可以從哪些角度欣賞?
【視頻】客家土樓
歸納:
可從“客家人”的由來,客家土樓的結構,布局等進行欣賞。
【視頻】西關大屋
歸納:
從南方人居隹的習慣欣賞西關大屋設計結構。
學生思考:
多角度來欣賞客家土樓的建筑文化。
多角度欣賞作品
開闊學生視野
經典結構要從設計及其內在文化去欣賞,并嘗試從多角度深入欣賞設計。
選定大佛山本地的一個經典建筑結構,通過你對該建筑的認識及瀏覽相關網頁資料,談談你如何從文化、技術兩個角度欣賞該結構。
【】
1、本節教學內容涉及的知識面廣,而且較為抽象,教師在上課前要搜集相關資料,作好充分的知識準備。
2、借助多媒體教學,通過視頻播放經典案例,將抽象具體化,帶給學生真正美的感受,感受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愛國熱情。
3、課文中的案例只是從技術角度和文化角度進行欣賞,教師要選取有代表性的案例(如趙洲橋、飛檐),拓展學生的視野,能從多角度進行賞析。
4、課堂練習的安排也很重要,通過課堂練習,學生完成自我學習、領會學習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