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白公鵝》課堂實錄及反思簡短 白公鵝課文教案篇一
師:請用“公”字擴詞。
生:公園、公物、公牛
師:西班牙人好斗牛,斗的可都是公牛。
生:公羊、公鹿、公雞
師:有一種公雞叫斗雞,這種雞特別好斗,為食物或為地盤,直斗到最后一滴血干為止。古人好斗雞,據說李白因斗雞斗紅了眼,竟拔刀把對手捅死。為雞殺人,遠走天涯成了逃犯。
生:公羊、公鹿、公獅……
師:公獅又叫雄師。凡公雞、公牛、公羊、公鹿……大都好斗,本文講的是俄國作家葉·諾索夫的白公鵝,這只白公鵝是否也好斗?請看要求讀課文:1、讀準字音;2、感覺這只白公鵝是否好斗。
師:作者不愿意將“好斗”塞給他的白公鵝,他說,要是可以把軍銜授給禽類的話,這只白公鵝理應榮膺——
生:海軍上將!
師:海軍上將,一軍之統帥,好斗?“好斗”配給村野莽夫還差不多。“海軍上將”用哪個詞恰當?
生:威震一方!
【整體把握,從文章中抽離出白公鵝的特點。】
二、精讀課文,感悟文章寫法。
1、現在,我們請這位威震一方的海軍上將出場。請一人讀第2段,其他人注意上將的步態。這位上將一出場,怎樣擺威?步態總是怎樣?(慢條斯理、從從容容、不慌不忙、不緊不慢)這叫做第一幕:上將出場,不慌不忙。(學生記錄:上將出場,不慌不忙)
2、出場了,就得表演了,請一人讀第3段。這表演只是小試了身手。“身手”在這里引申為本領。小試身手,結果怎樣呢?結果滿河晃蕩(學生記錄:小試身手,滿河晃蕩)
3、接讀4、5段,這次寫什么?(與人爭水)與人爭水時,這只白公鵝極力炫耀它的威風,這是什么?(耀武揚威)(學生記錄:與人爭水,耀武揚威)
4、鬧夠了,該退場了,讀第6段。退場之前,還干了什么?這可不是暗地里干勾當,這叫什么?(明干勾當)(學生記錄:退場之前,明干勾當)
5、總結筆記。作者分四幕夸他的白公鵝威震一方:
上將出場,不慌不忙
小試身手,滿河晃蕩
與人爭水,耀武揚威
退場之前,明干勾當
【整體把握后的精讀,深入字里行間。分別從寫了什么,結果怎樣兩個維度提煉文章的內容。提煉之后,猛然發現,一首工整的小詩呈現眼前,驚喜與滿足寫在了臉上。這樣的閱讀,享受著文章,也享受著創作。】
三、品析課文,體會作者語言。
作者從出場、小試、大鬧、退場四幕,夸獎他的白公鵝,現在,我們從這四幕夸獎作者的文章,一品作者語言的特點。
出場:
生:“它走起路來慢條斯理,仔細掂量著每一步。”說明白公鵝決不輕易落步。
生:“落步之前,它總要先把腳掌往上抬抬,再合上掌蹼,就像收起張開的扇面一樣;然后擺一會兒這個姿勢,再不慌不忙地把腳掌放在地上。”“先……再……然后……”不慌亂的走路順序。尤其是“擺一會兒這個姿勢”,足見這只白公鵝非常滿意它的姿勢。
生:“就是狗在身后追趕,這只鵝也決不舉步奔跑。它總是高傲地、一動不動地挺著長長的脖子,好像頭上頂著一罐水。”頂著一罐水,多穩啊!
師:穩若——
生:穩若泰山!白公鵝形象躍然紙上。
師:語言生動形象,白公鵝栩栩如生。(板書:生動形象)
小試:
生:“當白公鵝在淺水灘里挺直身子,扇動起兩只長長的有力的翅膀時,水面上便泛起層層漣漪,岸邊的蘆葦也會沙沙作響。”用水面與蘆葦側面說明白公鵝翅膀威力之大。
師:啊,是這樣啊!我正納悶,明明寫白公鵝,卻寫水面與蘆葦,以為是多余的,看來寫水面,寫蘆葦并不多余。這叫做語言簡練。(板書:簡練)
大鬧:
生:“有時它率領一伙公鵝橫成一排,直奔魚竿” 這只白公鵝就像一個海軍上將,率領一個艦隊來示威了。
師:這段里的“賴著,廝打、耀武揚威”可不是褒詞,這些詞語是作者討厭這只白公鵝,所以,這段話應該這樣讀,師滿含惱怒讀。
生:不能這么讀!這里明貶實褒,表面惱怒,實則喜歡。
師:哦,正話反說!正話反說有什么好處?(板書:幽默)
退場:
生:“有多少次,它徑直把我罐頭筒里的魚餌咽進了肚里,有時還拖走掛著魚餌的釣繩。干這種勾當它從不偷偷摸摸,總是從從容容、不緊不慢的。”這里也是正話反說,表面討厭,實則欣賞。
師:欣賞它明人不做——
生:明人不做暗事!
【隱去老師光環,讓學生成為明星。學生運用既往經驗,獨自品析語言。其言其情,無不令人刮目相看。從寫作的角度建構閱讀課堂因此有了堅實的依據。】
四、總結板書,啟迪寫作靈感
讀板書前三行,這是作者夸他的白公鵝。讀后三行,這是我們夸作者的語言。我們也學作者的語言,夸夸我們喜愛的小動物。希望你們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學生當堂小練筆)
附板書:
白公鵝,
海軍上將,
威震一方!
出場、小試、大鬧、退場,
簡練、幽默,
生動形象!
【板書將教學的兩條線串聯起來,前三行是閱讀成果,后三行是寫作提示。連接的交點是三四兩行,威震一方,是白公鵝的特點;出場、小試、大鬧、退場,是特點所需的材料。正是這些實體材料,為品析語言提供了鮮活的例證,從而使享受文章的愉悅延伸到賞析語言的境界,不知不覺中滲透了寫的參悟。】
【課后反思】
在階梯教室上完課,得到兩鐘截然不同的評價:一種興奮地豎起大拇指:“匠心獨運,至精至神!”一種迷惑地問:“講那些干什么?讓學生反復地有滋有味地朗讀不是更好?”
確實,這節課一改往日的閱讀模式,試圖從寫作的角度建構閱讀課堂。往日的閱讀課堂止步在第三讀,即粗讀,整體把握教材;精讀,深入理解教材;品讀,獲得審美愉悅。老師們所說的有滋有味的朗讀,就是獲得審美愉悅的品讀。聲情并茂的朗讀,一波又一波的情感高潮,的確為公開課增色不少。可是在書聲瑯瑯的背后,我想提醒:朗讀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音色,比如肢體語言。朗讀很好的人,不見得擅長寫作。讀得聲情并茂,寫得干癟枯燥常有。所以,止步在審美愉悅的品讀不夠,還要延伸到第四步——賞讀,鑒賞寫作特色。課例的第三環節品析作者的語言,就是賞讀。
本課的第三環節,學生運用既往經驗,獨自品析語言。本來擔心不知所云,沒想到,其語言其才情,大出意料,說明學生具備賞析文章的能力。既然具備這種能力,就應該將閱讀延伸到賞讀——從寫作的角度建構閱讀課堂。這種課堂對閱讀的指向性更明確,這種課堂里出來的學生,應該不怕寫作。是不是這樣,懇請有興趣的老師一起探討。
《白公鵝》課堂實錄及反思簡短 白公鵝課文教案篇二
學習目標
1、 學習本課生字新詞,學習聯系上下文、詞素分析理解詞語的方法。
2、 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了解作者筆下動物的特點,欣賞文章的好詞佳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能與前篇課文的描寫方法作些比較,學習作者的觀察與表達方法。
4、 讀記好詞好句,積累語言。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引入
1、 上兩天,我們學習了《白鵝》(板書),大家一定記得豐子愷筆下的那只架子十足的白鵝吧?這只白鵝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我們一起來填一填。演出表格。
2、 學生填表并交流
白鵝
①姿態 伸長頭頸、左顧右盼
②叫聲 嚴肅鄭重、厲聲叫囂
③步態 傲慢從容、大模大樣
④吃相 三眼一板、一絲不茍
3、 這節課,我們再來認識一只白鵝,那是一只來自俄國作家葉.諾索夫筆下的白公鵝(出示課題),看看這只鵝又有什么特點。
二、 粗讀課文
1、 這篇課文生字比較多,又是外國作家的作品,語言表達方式可能不同與我們,所以請大家認真朗讀課文,讀不通的地方多讀幾遍,把課文讀通讀順,然后再想想,這只白公鵝又有什么特點。(學生自讀課文)
2、 交流檢查:
3、 出示詞語:
軍銜 腔調 車轍 漣漪 勾當 魚餌 禽類
榮膺 攀談 掂量 率領 廝打 撕咬 主宰
泥濘 凌亂 徑直 慢條斯理耀武揚威
(1) 指名朗讀,正音,強調“勾當、率領”兩個多音字。
(2) 有沒有不理解的詞語,交流解答。(引導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詞素分析理解詞語的方法理解詞語,教師適時點撥引導。)
預設:
軍銜:你知道哪些軍銜?(元帥、將、校、尉、士)
車轍:車輪軋過的痕跡;“南轅北轍”
漣漪:從字形看,一定與什么有關?怎樣的波紋?
勾當:壞事情
榮膺:聯系上下文猜想意思,再想想每個字的意思,說說詞語的意思。
掂量:作動作,邊做這個動作時還邊想什么?于是引申出掂量的另一個意思:思考
主宰:找到句子,讀一讀,猜想意思。白公鵝認為自己掌握、操控著整條河。
(3) 一排排讀詞語,發現每一排詞語都有什么特點?(表示名稱、動作)
4、 出示句子,讀一讀。
(1) 要是可以把軍銜授給禽類的話,這只白公鵝理當榮膺海軍上將銜了。它板正的姿勢啦,步態啦,和別的公鵝攀談時的腔調啦,全是海軍上將的派頭。
(2) 通過車轍零亂而泥濘的路時,它也那么有辦法,身上的任何一根細翎都不沾上一點污泥。
(3) 當白鵝在淺水灘里挺直身子、扇動起兩只長長的有力的翅膀時,水面上便泛起層層漣漪,岸邊的蘆葦也會沙沙作響。
(4) 要不,它就與鄰近的鵝群來上一場廝打,弄得滿河里漂浮著撕咬下來的亂羽。如果趕上這么一場用以耀武揚威的亂子,你就甭想有魚咬鉤了。
5、 梳理脈落:
(1) 這只白公鵝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填一填:()的白公鵝
(2) 為了突出白鵝的高傲,豐子愷從鵝的叫聲、步態、吃相三方面進行具體的描寫,這篇課文又是怎樣寫的呢?(板書:走相、玩相)
三、 閱讀欣賞
(一) 欣賞第二段:
1、 默讀第二自然段,如果要用一個詞語概括這只白公鵝的走相的話,你覺得用哪個詞語合適?(板書:慢條斯理)
2、 自由朗讀這一段,作者葉.諾索夫是怎樣寫出白公鵝走路慢條斯理的?你覺得哪些句子寫得好?
預設:
(1) 它走起路來慢條斯理,仔細掂量著每一步。[“掂量”是什么意思?(用手稱稱重量――反復思考應該怎么做,結果會怎樣)它在掂量什么?(這一步落在哪里好,怎樣放下去好)];
(2)落步之前,它總要先把腳掌往上抬抬,再合上掌蹼,就像收起張開的扇面一樣;然后擺一小會兒這個姿勢,再不慌不忙地把腳掌放到地上。[想象鵝每一步的動作,并用手演示一下。比較體會“先…再…;然后…再…”“先…再…然后..最后…”用這樣的連接寫出了白公鵝走路時慢條斯理的樣子。]
(3) 通過車轍零亂而泥濘的路時,它也那么有辦法,身上的任何一根細翎都不沾上一點污泥。[為什么會每根細翎都不沾上一點污泥?]
(4) 就是狗在身后追趕,這只鵝也決不舉步奔跑。[去掉“就是…也…”,體會關聯詞語的作用。]
(5) 它總是高傲地、一動不動地挺著長長的脖子,好像頭上頂著一罐水。[比較:“它總是高傲地挺著長長的脖子。”體會比喻的作用。]
3、 再次朗讀,感受白公鵝走路時慢條斯理的樣子。(自由讀,指名讀,小結寫法。)
(二) 欣賞第三段:
1、 自由讀第三部分3-6自然段,同樣用一個詞語形容白公鵝的玩相。(無憂無慮、自由自在、耀武揚威……)
2、 又是怎樣把它玩相的特點寫出來的?同樣來欣賞一下,你覺得哪些句子寫得好,為什么?
預設:
(1)可是最糟糕的是,白鵝把我下了魚餌一片水面,也劃為自己的地盤。我們為這片水面打了好長時間官司,它根本沒把我放在眼里。[“打了好長時間的官司”是什么意思?“它沒把我放在眼里”又是什么意思?哪些句子寫出了它沒把我放在眼里?與“有時……有時……有時……”比較,體會“要不……就…….”作用。]
(2) 干這種勾當它從不偷偷摸摸,總是從從容容、不緊不慢的,因為它自認為是這條河的主宰。白鵝大概認為這個世界上的所有東西都屬于它。[“勾當”是什么意思?這里指什么?按理說,做這些事應該—?而白公鵝卻—?那是因為—?理解“主宰”]
4、 體會作者情感:
(1) 事實如此嗎?
(2) 出示句子,讀一讀:它要是知道了連它自己也屬于村里的少年斯焦普卡——他愿意的話,就可以把它抓起來,交給母親,用它和鮮白菜一起熬湯喝——那可就要大吃一驚了。
(3) 理解兩個破折號的作用:轉移話題;如果不用破折號這個意思應該怎樣表達?
(4) 對白公鵝這種放肆的行為,我為什么不采取措施,再讀這兩個句子,你體會到了什么?
(5) 讀課文第一段,體會作者對白公鵝的喜愛。
(6) 小結:白公鵝走相慢條斯理,玩起來大膽放肆,但在作者的筆下,這一切都讓人覺得這白公鵝是那么可愛,我們禁不住也和作者一樣喜歡上了這只白公鵝。
四、 拓展延伸
1、 如果大家讀完葉.諾索夫筆下《白公鵝》整篇文章,大家一定會更加喜愛這只派頭十足的白公鵝的。
2、 自由閱讀《同步閱讀》中的《白鵝》,談讀后感受。
五、 寫法對比
1、 同樣是寫鵝,豐子愷與葉.諾索夫的兩篇文章在寫法上有什么相似之處?
(1) 結構上:先總體介紹特點,再從幾方面具體寫。《白鵝》是叫聲、步態、吃相三方面;《白公鵝》是走相、玩相兩方面;
(2) 描寫方法上,都賦予鵝人的感情,把它們當作人來對待,讓人覺得親切可愛;
(3) 運用反語,寫出鵝的可愛,突出對鵝喜愛的感情。《白鵝》中的“鵝老爺”“架子十足”“不勝其煩”;《白公鵝》中的“上將軍銜、勾當、主宰”
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1、重視詞語教學,教給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始終覺得詞語教學是閱讀教學非常重要的部分,理解詞語的過程是詞匯積累的過程,也是閱讀理解的過程。當前的語文課堂強調“悟”,而這種“悟”往往只偏重于人文方面,重視作者情感的體會,而忽略了語言文字本身的特點,忽略了寫作特色的感悟。而詞語學習正是最基礎的語文。所以,在平時的課堂上我一向重視詞語教學。如果從公開教學的角度看,感覺今天的課堂上可能在詞語學習上化的時間有些多,但從教學的過程和效果看,感覺比較滿意。
如學生提出“榮膺”一詞不理解,我問:平時我們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可以怎樣理解?學生說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猜想意思。于是,我讓學生找到相應的句子,讀一讀,然后猜一猜。馬上就有學生說是“當上”“成為”,這是孩子最簡單的換詞獲得的理解;我再引導:怎樣地當上?“光榮地當上、榮幸地成了”;我說,你是怎樣體會到的?有的學生說,成為海軍上將一定是件光榮的事,有的說,從“榮膺”的“榮”知道。雖然這個過程化了較多的時間,但讓孩子們經歷了學習理解的過程,學到了理解詞語的方法。又如“漣漪”一詞,我引導學生從字形看,這個詞語一定與什么有關?孩子們馬上說出是水,因為兩個字的部首都是三點水。一個孩子說是“波浪”,我一邊用手比畫大波浪,一邊問:這樣的波浪能叫“漣漪”嗎?孩子們意識到“漣漪”是細小的波紋。再如“耀武揚威”一詞的理解,我引導學生想想每個字的意思,學生就體會到是“炫耀武力,宣揚威風”。我借機引導學生注意這個詞語的構詞方法:這個詞語在構詞上有什么特點?隨著我手的指點,學生明白了“耀”和“揚”意思相近,“武”和“威”意思相近。我再讓學生想象,“耀武揚威”是什么樣子,從而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
本節課在詞語教學上最大的失誤是多音字的學習,這課多音字比較多,如果把多音字列成一行,引導學生讀一讀,可能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好。
2、重視了品詞析句,提高學生語言的欣賞能力。課文第二自然段用總起—分述的結構描寫了鵝走路時慢條斯理的樣子,語言形象具體,值得細細品讀。我引導學生通過品味重點詞語、想象情景、比較體會等方法欣賞課文語言。
如 “它走起路來慢條斯理,仔細掂量著每一步。”一句,我引導學生先說說“掂量”是什么意思?(用手稱稱重量――反復思考應該怎么做,結果會怎樣)再想想鵝在掂量什么?(這一步落在哪里好,怎樣放下去好)體會鵝走路的“慢條斯理”,體會作者用詞的巧妙。又如“落步之前,它總要先把腳掌往上抬抬,再合上掌蹼,就像收起張開的扇面一樣;然后擺一小會兒這個姿勢,再不慌不忙地把腳掌放到地上。”一句,我讓學生想象鵝每一步的動作,并用手演示一下,體會鵝走路的樣子,同時感受觀察細致、描寫的具體;在學生想象走路樣子后,我又把課文后第二個“再”換成“最后”,讓學生讀一讀,通過比較體會用“先…再…;然后…再…”突出了鵝不厭其煩地認真走每一步的樣子。(課后,有教師提出,當學生想象出鵝走路的樣子后,可引導學生思考,你有沒有在生活中,在影視作品中看到這樣“慢條斯理”走路或做事的例子,讓學生聯想到戲劇中大官走路的樣子。我覺得很對。)
3、讀寫結合是提高學生語言感悟與表達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如何在品讀欣賞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我覺得,可以在課后安排仿寫的練習。如讓學生仔細觀察戲劇中“官員”踱著方步走路的樣子,進行仿寫的練習。
在寫下以上反思的同時,我擔心,我這樣的設計,這樣的教學是不是會被人指責過于強調了“訓練”,回到了強調“語言文字訓練”的年代,使語文課失去了情趣。因為,在新課程實施后,不少教師不敢再提“訓練”兩字,似乎一提“訓練”就是支離破碎的、冷冰冰的、沒有情趣的語文課。但我卻困惑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為“悟” 而“悟”,為“人文”而“人文”,為“情感”而“情感”的教法。我以為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矯枉過正”使語文教學丟失了語言的特色,丟失了語文的特色,這也是不對的,值得我們反思的。
《白公鵝》課堂實錄及反思簡短 白公鵝課文教案篇三
《白公鵝》教學反思
《白公鵝》一課重在與《白鵝》一課比較。在導入時,我就有意識引導學生對比兩只鵝的形象;在體會白公鵝的特點時,我也抓住兩篇課文對鵝的步態的描寫進行比較;最后也把重點落在比較兩篇課文的寫作方法上。
這堂課我較大的收獲:一是課文插圖的利用。這堂課我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這是這堂課中激起的一點火花;二是對寫作方法的教學的體會。在《貓》和《白公鵝》兩課中,我都教寫作方法。兩次都是先讓學生找,但兩次都發現學生很難找到,最后都是我自己說了出來。經過這次課,我感覺到如果利用課件出示相關的句子,再讓學生進行體會,這樣沒有那么抽象,從而可以降低難度。
在教學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難以調動課堂氣氛,學生回答問題不是很積極,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課文的難度高;二是學生預習不充分;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教學語言、表情不夠豐富,并且我太著急了,在一兩個學生的回答達不到要求時,我會自己說出答案,這也可能與學生發言不積極,我問不下去有關。其他老師建議我對于某些不難的問題,可以對學生多引導;對于某些較難的問題老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但仍要引導學生去體會。
<白公鵝>教學反思
本課重在與《白鵝》一課比較。在導入時,我就有意識引導學生對比兩只鵝的形象;在體會白公鵝的特點時,我也抓住兩篇課文對鵝的步態的描寫進行比較;最后也把重點落在比較兩篇課文的寫作方法上。
當前的語文課堂強調“悟”,而這種“悟”往往只偏重于人文方面,重視作者情感的體會,而忽略了語言文字本身的特點,忽略了寫作特色的感悟。而詞語學習正是最基礎的語文。所以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把重點放在詞語教學上,重視教給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如“耀武揚威”一詞的理解,我引導學生想想每個字的意思,學生就體會到是“炫耀武力,宣揚威風”。我借機引導學生注意這個詞語的構詞方法:這個詞語在構詞上有什么特點?隨著我手的指點,學生明白了“耀”和“揚”意思相近,“武”和“威”意思相近。我再讓學生想象,“耀武揚威”是什么樣子,從而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
這堂課我較大的收獲:一是課文插圖的利用。這堂課我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這是這堂課中激起的一點火花;二是對寫作方法的教學的體會。在《貓》和《白公鵝》兩課中,我都教寫作方法。兩次都是先讓學生找,但兩次都發現學生很難找到,最后都是我自己說了出來。經過這次課,我感覺到如果利用課件出示相關的句子,再讓學生進行體會,這樣沒有那么抽象,從而可以降低難度。
《白公鵝》教學反思
本單元的課文,有的是不同作家寫相同的動物,如豐子愷和葉.諾索夫同寫鵝,有的是同一作家寫不同的動物如老舍先生寫的貓和母雞。但在同一單元中同時出現兩篇不同國家不同作家寫的同一種動物——鵝,這是過去教材中不曾出現的,而鵝這種動物在兩位作家筆下既具有相同之處又具有不同之處.在教學<<白公鵝>>時如果注意和<<白鵝>>進行對比教學,學生會對課文理解得更深刻同時對文章的寫法會有所感悟。
比如這兩篇課文教學的重難點,都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白鵝”的特點。如果能通過比較兩篇課文寫法的異同,感受作者語言各自鮮明的特點,將會使教學事半功倍。《白鵝》是從鵝的叫聲、步態、吃相上敘述鵝的高傲的特點,把鵝稱做“鵝老爺”。《白公鵝》是從鵝的慢條斯理、不慌不忙和爭搶淺水灘的趣事寫出它“海軍上將”的特點。雖然兩位作者都喜愛鵝,但敘述的語氣不同,豐子愷更多的是善意的掖揄,而葉諾索夫更多的是欣賞,并且語調輕松,頗有調侃的味道。
通過對比,總結出兩篇文章都運用了擬人手法,使鵝都的形象變得鮮活.兩篇文章都是先介紹鵝的特點,再具體描寫.都是“傲”,但各有各的“傲”。同時都運用了反語來表達對鵝的喜愛.這樣,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鵝的特點,而且感受到作者的語言特點,比較了兩位作家的不同寫作風格,還教會了他們運用反話寫作文的方法,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當前的語文課堂強調“悟”,而這種“悟”往往只偏重于人文方面,重視作者情感的體會,而忽略了語言文字本身的特點,忽略了寫作特色的感悟。而詞語學習正是最基礎的語文。所以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把重點放在詞語教學上,重視教給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白公鵝》最后一句寫到“用它和鮮白菜一起熬湯喝——那它就要大吃一驚了”為什么這里是熬(āo)(第一聲)而不是(áo)(第二聲)。“熬”在字典里有兩種讀音 āo和áo,前者的解釋是烹調方法,把蔬菜放在水里煮:熬白菜、熬豆腐。后者解釋為①把糧食等放在水里,煮成糊狀,煮粥;②為了提取有效成分或去掉所含水分、雜質,把東西放在容器久煮:煮鹽,煮藥。③忍受(疼痛或尖刻的生活等):熬夜,熬苦日子。顯然聯系上下文,是把白公鵝與蔬菜放在一起久煮,所以是第一聲。
當學生提出“榮膺”一詞不理解,我問:平時我們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可以怎樣理解?學生說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猜想意思。于是,我讓學生找到相應的句子,讀一讀,然后猜一猜。馬上就有學生說是“當上”“成為”,這是孩子最簡單的換詞獲得的理解;我再引導:怎樣地當上?“光榮地當上、榮幸地成了”;我說,你是怎樣體會到的?有的學生說,成為海軍上將一定是件光榮的事,有的說,從“榮膺”的“榮”知道。雖然這個過程化了較多的時間,但讓孩子們經歷了學習理解的過程,學到了理解詞語的方法。又如“漣漪”一詞,我引導學生從字形看,這個詞語一定與什么有關?孩子們馬上說出是水,因為兩個字的部首都是三點水。一個孩子說是“波浪”,我一邊用手比畫大波浪,一邊問:這樣的波浪能叫“漣漪”嗎?孩子們意識到“漣漪”是細小的波紋。再如“耀武揚威”一詞的理解,我引導學生想想每個字的意思,學生就體會到是“炫耀武力,宣揚威風”。我借機引導學生注意這個詞語的構詞方法:這個詞語在構詞上有什么特點?隨著我手的指點,學生明白了“耀”和“揚”意思相近,“武”和“威”意思相近。我再讓學生想象,“耀武揚威”是什么樣子,從而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
《白公鵝》課堂實錄及反思簡短 白公鵝課文教案篇四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語文第七冊第四單元的課文,有的是不同作家寫相同的動物,如豐子愷和葉.諾索夫同寫鵝,有的是同一作家寫不同的動物如老舍先生寫的貓和母雞。但在同一單元中同時出現了兩篇不同國家不同作家寫的同一種動物──鵝,這是過去教材中不會出現的,而這些“鵝”在不同作家筆下既具有共性又具有個性,在教學《白公鵝》時如果注意和《白鵝》進行對比教學,學生會對課文理解得更深刻同時對文章的寫法會有所感悟。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白公鵝的特點。
3、比較《白鵝》和《白公鵝》在表達上的異同之處,體會作者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難點:通過作者的具體描寫初步體會作者表達方式的不同。
二、學情分析:學生閱讀感悟能力較強,搜集和存貯的好詞、佳句、文段較多,能靈活運用所積累材料。
三、教學方法手段:通過比較兩篇課文寫法的異同,感受作者語言的特調,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四、課前準備:相關圖片與文字幻燈。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二)初讀感受,整體感知
1、齊讀詞語。
2、出示閱讀提示:快速自由朗讀課文,想一想葉·諾索夫描寫的是一只怎樣的白公鵝,是從哪幾方面具體描寫的? 學生自由朗讀
3、交流: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白公鵝?
4、為了突出白鵝的高傲,豐子愷從鵝的叫聲、步態、吃相三方面進行具體的描寫,這篇課文又是怎樣寫的呢?(板書:走路、活動)
(三)自主研讀
1、欣賞第二段:
①、 默讀第二自然段,如果要用一個詞語概括這只白公鵝的走相的話,你覺得用哪個詞語合適?(板書:慢條斯理)
②、 自由朗讀這一段,作者葉.諾索夫是怎樣寫出白公鵝走路慢條斯理的?你覺得哪些句子寫得好?
預設:
(1)它走起路來慢條斯理,仔細掂量著每一步。落步之前,它總要先把腳掌往上抬抬,再合上掌蹼,就像收起張開的扇面一樣;然后擺一小會兒這個姿勢,再不慌不忙地把腳掌放到地上。[想象鵝每一步的動作,并用手演示一下。]
(2) 通過車轍零亂而泥濘的路時,它也那么有辦法,身上的任何一根細翎都不沾上一點污泥。[車轍凌亂而泥濘的路可不好走,你能想象它用什么辦法使自己的細翎不沾一點污泥嗎?]
(3) 就是狗在身后追趕,這只鵝也決不舉步奔跑。[狗追趕都不奔跑,這又是為什么呢?它心里會想些什么?]
③、齊讀第二自然段。
2、欣賞第三段:
①、快速閱讀3-6自然段,同樣用一個詞語形容。
②、仔細閱讀3——6自然段,想象哪些句子的描寫最有意思,最吸引你?請做上讀書記號。
預設:干這種勾當它從不偷偷摸摸,總是從從容容、不緊不慢的,因為它自認為是這條河的主宰。白鵝大概認為這個世界上的所有東西都屬于它。[①勾當:看了這個詞語,你有什么感受?是小偷嗎?在這兒指什么?讀讀。②干這樣的事情,還吸引你,為什么?]
③、 體會作者情感:
(1)出示句子,讀一讀:“它要是知道了……那可就要大吃一驚了。”
(2) 講解破折號的作用
(3)誰能用葉諾索夫的調侃的語氣對白公鵝說幾句話嗎?
(4)小結
(四)寫法對比
1、 同樣是寫鵝,豐子愷與葉.諾索夫的兩篇文章在寫法上有什么相同之處?又有什么不同之處呢?小組討論
2、讀了這樣的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3、拓展延伸
如果大家讀完葉.諾索夫筆下《白公鵝》整篇文章,大家一定會更加喜愛這只派頭十足的白公鵝的。
六、板書設計:
走路慢條斯理
海軍上將派頭
活動自由自在
七、教學反思:
在導入時,我就有意識引導學生對比兩只鵝的形象;在體會白公鵝的特點時,我也抓住兩篇課文對鵝的步態的描寫進行比較;最后也把重點落在比較兩篇課文的寫作方法上。
一是重視了品詞析句,提高學生語言的欣賞能力。課文第二自然段用總起—分述的結構描寫了鵝走路時慢條斯理的樣子,語言形象具體,值得細細品讀。我引導學生通過品味重點詞語、想象情景、比較體會等方法欣賞課文語言。如“它走起路來慢條斯理,仔細掂量著每一步。”一句,我引導學生先說說“掂量”是什么意思?再想想鵝在掂量什么?(這一步落在哪里好,怎樣放下去好)體會鵝走路的“慢條斯理”,體會作者用詞的巧妙。
二是課文插圖的利用。這堂課我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這是這堂課中激起的一點火花;
三是對寫作方法的教學的體會。在《白鵝》一課中,我教寫作方法。是先讓學生找,但發現學生很難找到,最后只有個別學生說了出來。經過這節課,我感覺到如果利用課件出示相關的句子,再讓學生進行體會,這樣沒有那么抽象,從而可以降低難度。
《白公鵝》課堂實錄及反思簡短 白公鵝課文教案篇五
本課學的較為簡單,在寫法上與前一課《白鵝》作者的運筆方式都有些相似,加上本課又是閱讀課文,則我在教學中為學生建了個閱讀與學習的模式。從“鵝給人的整體印象,走路的姿態,平時的活動”讓學生帶著提示去默讀課文,勾畫與提示相應的詞語,句子,然后談談體會,說明作者對賦予了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具體抓住關鍵詞“海軍上將”逐步引導學生回憶《白鵝》的寫法。“白鵝的架子十足”“鵝老爺”般的高傲,白公鵝是毫無顧忌“海軍上將”一樣的率性而為。兩位大作家并沒有僅僅把鵝當作動物來寫,而是更多地賦予它們人的感情,因此 ,鵝的形象就在筆者手下變得親切可愛了,自然形象就鮮活了,給人以親切感。
學習本課的宗旨是讓學生能從作者的描寫中豐富語言積累 ,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并借作者的思路走一走,也來寫寫自己熟悉的雞,鴨、鵝、鳥等。在此,也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比剛學的兩只鵝的形象;在體會白公鵝的特點時,抓住兩篇課文對鵝的步態的描寫進行比較;我把在這教學過程中的重點落在比較兩篇課文的寫作方法上,利用插圖與生活中實在的鵝,逐步引導學生看著插圖發揮想象,然后對文本的寫作方法的體會,在語言訓練的過程中,讓學生動筆寫起來,提醒學生在寫的過程中,一定要有順序,從自己所要描寫的對象上,一定要通過寫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如:《白公鵝》這篇文章通過描寫一只白公鵝的所作所為,表現了鵝的“海軍上將”的派頭,表達了作者對白公鵝的喜愛之情。
從學生的習作上,大部分學生表現不錯,也的確寫的好,但也有不理想的地方,比如:學生的習作始終停留在粗略之上,有的學生只是簡單交代“鴨”的來歷,愛游泳,吃魚,然后就被大人殺了,吃了。這樣的題材本來很好,但學生卻抓不住“鴨”游泳時的瀟酒,也有幾分文靜的樣子,它游泳時,那姿態,那感覺,吃魚又是怎么吃的?是自己捉魚還是等待主人去喂?還有殺鴨,怎么殺的,殺后又看見了什么?吃鴨肉,喝鴨湯時是什么感覺?但學生就幾條線路,四年級學生應該能根據實在事物進行聯想,這得要仔細觀察,邊觀察,邊想象,沒有想象的文章是枯燥的,因此,針對學生的習作訓練情況,再次把教學的力點落在“閱讀與寫作”的指導上。比如,文中的破折號的用法,文章之美,標點是很重要的。
那么怎樣在文中運用破折號呢?首先要弄清破折號的最基本的意義。破折號主要有三種作用:1、是表示解釋說明。2、是表示聲音延長。3、表示話題轉移。比如:本文中第六自然段的末尾,連續出現了兩個破折號,這里的破折號都有突出轉移話題的作用,開始敘述的主體 “它”指的是“白公鵝”,后來突然改變了敘述的主體,變成了“他”指的是白公鵝的主人,最后又把敘述的主體轉到了白公鵝的身上,像這樣不斷變換敘述的主題,中間要用破折號連接,起到了突出強調的作用。我們在平時的寫作中,也可以恰當地使用破折號。例如:那男孩站在柜前,久久不肯離去——他多想把里面的那副漂亮的手套買給他的媽媽呀!在這句話中,破折號后面的話具體解釋說明了男孩不肯離去的原因,突出了男孩的想法。又如:老媽媽望著兒子離去的背影,雙肩微顫,在兒子踏上列車的一剎那,她終于忍不住喊了出來:“鐵柱——”在這句話中,破折號表示聲音延長,更能表現出媽媽對兒子的牽掛,不舍。(這樣的例子,我舉了多例,學生解釋意思,對號入座,較為準確)。我見學生興趣很濃,就讓學生再修改自己的作文,看能不能也借著作者的這一招,用一用。
鼓勵學生將《白公鵝》《白鵝》合起來,寫寫讀后感,在寫的思路上,學著分析文章與文章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以此表達自己“兩面”感情。這里的“兩面”就是以同類文本表達自己不同思維與感情。在這過程中,我做了全面牽引,我想,學生就是能將我的思路記錄下來,也是有收獲的。語文學習沒有太多的邏輯性,只要對其中一點感興趣就行。比如,有基礎好的學生這樣寫到:我們剛學習了兩篇課文都是作家對白鵝的描寫,從《白鵝》與《白公鵝》在寫法上的相同點,都是先介紹鵝的總特點,再具體描寫。在寫法上都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都是用反語來表達自己對鵝的喜愛之情。兩篇課文的不同點是,在語言風格上不同,豐子愷把鵝稱作“鵝老爺”而葉.諾索夫說鵝“理當榮鷹海軍上將銜”《白鵝》的作者是善意的嘲笑,這是貶義褒用的修辭手法,而《白公鵝》是欣賞,可我更喜歡的是豐子愷筆下的“鵝老爺”……
學完本課,我在想,每篇課文并不是局限于某篇課文的語文知識,綜合學習是最能鍛煉學生的語文能力,特別是寫作實踐訓練,針對小學中偏上的學生,作為老師,別怕學生的習作千篇一律,生生相息,只要堅持,寫的多了,學生的積累與語文能力就會越來越豐富,到一定的時候,學生的習作自然會“新舊通融”“文理相通”“情理相柔”。
《白公鵝》課堂實錄及反思簡短 白公鵝課文教案篇六
1、重視詞語教學,教給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始終覺得詞語教學是閱讀教學非常重要的部分,理解詞語的過程是詞匯積累的過程,也是閱讀理解的過程。當前的語文課堂強調“悟”,而這種“悟”往往只偏重于人文方面,重視作者情感的體會,而忽略了語言文字本身的特點,忽略了寫作特色的感悟。而詞語學習正是最基礎的語文。所以,在平時的課堂上我一向重視詞語教學。如果從公開教學的角度看,感覺今天的課堂上可能在詞語學習上化的時間有些多,但從教學的過程和效果看,感覺比較滿意。
如學生提出“榮膺”一詞不理解,我問:平時我們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可以怎樣理解?學生說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猜想意思。于是,我讓學生找到相應的句子,讀一讀,然后猜一猜。馬上就有學生說是“當上”“成為”,這是孩子最簡單的換詞獲得的理解;我再引導:怎樣地當上?“光榮地當上、榮幸地成了”;我說,你是怎樣體會到的?有的學生說,成為海軍上將一定是件光榮的事,有的說,從“榮膺”的“榮”知道。雖然這個過程化了較多的時間,但讓孩子們經歷了學習理解的過程,學到了理解詞語的方法。又如“漣漪”一詞,我引導學生從字形看,這個詞語一定與什么有關?孩子們馬上說出是水,因為兩個字的部首都是三點水。一個孩子說是“波浪”,我一邊用手比畫大波浪,一邊問:這樣的波浪能叫“漣漪”嗎?孩子們意識到“漣漪”是細小的波紋。再如“耀武揚威”一詞的理解,我引導學生想想每個字的意思,學生就體會到是“炫耀武力,宣揚威風”。我借機引導學生注意這個詞語的構詞方法:這個詞語在構詞上有什么特點?隨著我手的指點,學生明白了“耀”和“揚”意思相近,“武”和“威”意思相近。我再讓學生想象,“耀武揚威”是什么樣子,從而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
本節課在詞語教學上最大的失誤是多音字的學習,這課多音字比較多,如果把多音字列成一行,引導學生讀一讀,可能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好。
2、重視了品詞析句,提高學生語言的欣賞能力。課文第二自然段用總起—分述的結構描寫了鵝走路時慢條斯理的樣子,語言形象具體,值得細細品讀。我引導學生通過品味重點詞語、想象情景、比較體會等方法欣賞課文語言。
如“它走起路來慢條斯理,仔細掂量著每一步。”一句,我引導學生先說說“掂量”是什么意思?(用手稱稱重量――反復思考應該怎么做,結果會怎樣)再想想鵝在掂量什么?(這一步落在哪里好,怎樣放下去好)體會鵝走路的“慢條斯理”,體會作者用詞的巧妙。又如“落步之前,它總要先把腳掌往上抬抬,再合上掌蹼,就像收起張開的扇面一樣;然后擺一小會兒這個姿勢,再不慌不忙地把腳掌放到地上。”一句,我讓學生想象鵝每一步的動作,并用手演示一下,體會鵝走路的樣子,同時感受觀察細致、描寫的具體;在學生想象走路樣子后,我又把課文后第二個“再”換成“最后”,讓學生讀一讀,通過比較體會用“先…再…;然后…再…”突出了鵝不厭其煩地認真走每一步的樣子。(課后,有教師提出,當學生想象出鵝走路的樣子后,可引導學生思考,你有沒有在生活中,在影視作品中看到這樣“慢條斯理”走路或做事的例子,讓學生聯想到戲劇中大官走路的樣子。我覺得很對。)
3、讀寫結合是提高學生語言感悟與表達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如何在品讀欣賞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我覺得,可以在課后安排仿寫的練習。如讓學生仔細觀察戲劇中“官員”踱著方步走路的樣子,進行仿寫的練習。
在寫下以上反思的同時,我擔心,我這樣的設計,這樣的教學是不是會被人指責過于強調了“訓練”,回到了強調“語言文字訓練”的年代,使語文課失去了情趣。因為,在新課程實施后,不少教師不敢再提“訓練”兩字,似乎一提“訓練”就是支離破碎的、冷冰冰的、沒有情趣的語文課。但我卻困惑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為“悟”而“悟”,為“人文”而“人文”,為“情感”而“情感”的教法。我以為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矯枉過正”使語文教學丟失了語言的特色,丟失了語文的特色,這也是不對的,值得我們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