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童年》的讀后感受篇一
這本書我很早就看過,但還是被它樸實無華的語言深深地吸引了。
《童年》是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真實地記錄了高爾基苦難的童年,刻畫了許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在講述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時,作者冷靜的回眸那些已經成為歷史的場景。那些個性迥異的普通人,也帶給我極大的反思。
比如那個總替阿廖沙擋鞭子的茨岡,在一次偷東西后,沒得到及時的制止,居然還受到鼓勵,逐漸變本加厲。他原本像一張白紙,卻因為人們的貪心而有了一個污點。還有阿廖沙的繼父,雖然書中描寫的筆墨不多,但還是可以看出他貪婪的本質。
最令我記憶深刻的還是外婆。她愛親人,愛鄰居,愛寵物,愛所有的一切。她心甘情愿,毫無怨言地讓一切都由自己承擔,為別人排憂解難。她像一位圣潔的天使,把愛和無私奉獻給每個人。作坊起火時,所有人都驚慌失措,手忙腳亂地盲目地救火,只有她鎮定自若,沖進火海,搶出一桶硫酸鹽。雖然她有些對上帝盲目迷信,對惡人順從忍耐,但這絲毫不影響她善良的本質。
《童年》中還有令人過目不忘的語句。比如:“聽取別人的意見很重要,但做什么事還要自己決定!”“死,并非什么難事,你要堅持活下去!”還有,在最后,外公對阿廖沙說的話:“你到人間去吧……”這句話自然過渡到了第二部《在人間》,是結束,亦是開始。
童年和整個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被視為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偉大成果,它們像一杯香茗,滋潤著人們的心田,源遠流長……
《童年》的讀后感受篇二
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童年,而高爾基的童年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童年》是高爾基三部自傳體小說的第一部,講述了阿廖沙的成長故事,記敘了主人公成長、生活的歷程,以一個孩子的獨特視角來審視整個社會及人生,描述那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
看完書,一個從苦難中長大的孩子浮此刻我眼前。外祖父視財如命,主人公因為犯錯而經常被痛打;兩個舅舅為了分家而爭吵,經常打架,這一切給阿廖留下了心靈的陰影。
比較阿廖沙,我們的童年要好多了,有爸媽疼,不用為了生存而去努力,而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而阿廖沙呢,僅有冷落和欺辱。可是他堅強地活了下去,不屈服地生存了下去,最終成為一代大文豪。
從小嬌生慣養的我們,將來會有出息么?看完后,我有了這么一個問題。我們就像圈養的動物,爪子磨平了,意志也被“太陽”烤軟,哪里還懂得拼搏?我們還能獨自生存在這鋼筋水泥澆筑的森林里嗎?肯定是不能的,只會成為街頭的乞丐罷了。而阿廖沙呢,他獨自一人踏上社會,但卻熬過來了,因為他有拼搏的精神,有堅強的信仰。
此刻,我們是不是應當放棄依靠,嘗試自身獨立呢?我們是不是應當放棄軟弱,向困難說一個“不”呢?我們是不是應當放棄他人給的一切,去嘗試開拓出自身的一片天呢?同學們,讓我們一起成為一個獨立堅強的人吧。
時代在提高,我們不能夠退步,完美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得到。
《童年》的讀后感受篇三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童年》,這和以前一個人讀的時候有所不同,有了更多的感觸和體會,閱讀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童年》這本書主要講的是高爾基童年時代的故事,書中黑暗的社會生活深深地震撼了我,在書中,不但有子女爭奪家產自相殘殺的情景,也有以折磨殘疾人為樂的人存在,毆打、體罰的事情發生的次數更是數不勝數。
如果不是和媽媽一起讀的話,我相信我會被嚇到的,但因為媽媽就在身邊,我心中有了依靠,所以才能讀完這本書。我從前讀書都是囫圇吞棗地讀,細節部分從來不去考慮。這次和媽媽一起,就必須要等媽媽看完才能夠翻頁,而媽媽看得又比較慢,這就給了我細細品味的時間,這本書我讀得特別仔細。
我向來對不感興趣的東西沒有什么印象,所以我看書常常會忘掉什么時候出現過這個人物,特別是人很多的時候,導致整本書看得稀里糊涂的。現在我可以問媽媽“這個人什么時候出場的”、“這個人是誰”之類的話,有必要的時候還會根據媽媽的記憶翻到前面再看一下。
這是我第一次和媽媽一起看書,受益匪淺。以后如果還有機會的話,我也會和媽媽一起看,這樣看書才能有效率,不然我自己看的話,大概就只能記住書名、作者和大概內容,一些細節部分完全沒有印象。
學校開展的這次活動不但能讓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距離拉近,還可以提高閱讀效率,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