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800字篇一
雖說愛美是人的天性,但每個人對美的理解和詮釋都是不同的,有人覺得簡短暴露即為性感美,也有人認為簡單端莊即為成熟美,那么,在孩子的眼中什么樣的老師才是美的?當我們準備打扮起一天的裝束時,不訪對著鏡子中的自己問一問,孩子們會覺得我美嗎?當心中有了答案時,想必我們的裝束一定會是孩子們心中最美的,也是他們最愿意接受的。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喜怒哀樂,我們每個人都無法保證世間的萬物多變,但我們可以控制對一些事情所產生的情緒。當每天走進幼兒園的哪一瞬間,面對著孩子們一聲聲稚嫩的叫聲和甜甜的微笑時,若是再有消極與悲觀的情緒,也請把它們鎖緊,放在心中的一角,因為我們需要面對的是天真、無邪的童真,這時不訪問一下自己我的情緒整理好了嗎?當臉上有了答案時,相信我們收獲的不僅僅是孩子的童真,更多的是他們的信任與依賴!
教師的工作是教書育人,如果不把育人放在第一,那么做再多的準備也是徒勞。從走進班級那時起,我們承擔著的是三十幾個家長的信任與重托,更肩負著孩子們健康成長的重任。這時也不妨問自己一句,我對自己一天的教學工作準備好了嗎?當有了自信的言語與表情時,相信我們能夠更多的體會到“一份耕耘與一份收獲”所帶來的欣喜,感受到孩子們在成長中“那一節節的拔節聲”。
不論是對孩子還是對老師來說,每天都是一個新的起點,新的開始,當清晨的朝陽升起時,當我們開始一天的工作時,不妨問一下自己:“你準備好了嗎?”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800字篇二
一座漂亮的高樓,如沒有堅實的地基,那它也不過是一座座虛幻的空中樓閣而已。浩瀚的海洋若沒有億萬條小流的注入,也便失去了它撼人的氣勢,是啊,一個人的成長也是需要基礎,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特別是在中學、小學階段,正是為人生人生打地基的時候。
此時,他們的記憶既靈活有敏感,只要我們教師善于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不讓孩子負擔過重,那么這個時期孩子們記住的東西,常常永遠不會忘記。咱教師不知是否有這種感覺,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舊時忘不了,新事想不著,理解力日漸增強的我們和學生同背一首新詩,我們肯定背得很快,可一段時間后,學生們仍能背得很熟,而我們卻想不起其中的某些句子了。正所謂背得快,忘得更快。而學生們正像一個空袋子一樣,把那些識記積累的東西一股腦的全裝進去。雖然現在他可能并不十分理解,但在將來,隨著能力的增強,閱歷的增長,他們會信手拈來、應用自如的。
我想這也正是中學教學大綱上所強調的“重視雙基”的意義所在,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就是學生學習的基礎。以后我會繼續在如下方面下功夫:
首先,注重學生基本的讀寫能力訓練,寫好字,讀好書,背好詩,說好話,讓孩子們掌握好基本的知識工具,做一個能讀、能寫能表達的人。
其次,注意訓練的持之以恒,培養學生的能力,這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重在堅持現在每天讓學生寫會生字詞,理解其意義,每堂語文課,課前3分鐘背誦,每周一讀一寫,即讀好書,寫讀書筆記。現在孩子們已經養成了習慣。幾年下來,我這兩個班的孩子,基礎知識學習比較扎實,成績很好。
再次,就是花樣作業,我們班的餓孩子作業,是不重樣的,根據白天的表現,我會給不同的孩子布置不同的作業,有多點的、有少點的、有讀的、有寫的、還有背誦的,雖然不同,但孩子們都沒有意見,因為,他們知道,只要他好好表現,就會做自己最想做的作業,其實布置這類花樣作業的目的,就是為了讓 孩子們對那些基礎知識經常復習,反復使用,從而鞏固牢記。
當然,隨著年級的增高,學生們學習的側重點有所變化,從抓雙基到抓能力,一環扣一環,蘇氏告訴了我一條永恒的真理:這全部的工作都是建立在自覺的掌握教材的基礎上。只要我們用心愛學生,用心工作,盡量把學生的有意識記和隨意識記結合起來,相信,孩子們終有一天能讓 自己的夢想騰飛起來,做教師的我們看到孩子們的幸福,自然也將無比的幸福。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800字篇三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后的一些感想,其實它里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將享用不盡的財富!
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教師跟所有的人一樣,他也要作家務,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就需要時間。
那么,總的來說,能不能使教師的工作中有一些空閑時間呢?怎樣解決這個時間問題呢?這個問題也像學生的智力發展問題一樣,是涉及整個學校生活的綜合性問題之一,它是完全取決于學校的全部活動是怎么安排的。
自己的每一節課,都會說是終生都在備這節課的。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里,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請保留此標記給學生的教科書里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
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水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關于這一點,還得另外再提幾條建議。教師的時間和教學各階段的相互依存性
這里想給小學教師提出幾點建議。
親愛的同事,請你記住:所有中年級和高年級教師的時間預算表都取決于你,你在教學和教育工作中是創造精神的締造者。
請你記住:中年級和高年級學生在學業上落伍,這主要是他們不會學習、不會掌握知識的結果。當然,你應當關心使兒童的一般發展達到較高的水平,但是,你應當首先教會兒童熟練地讀和寫。
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時進行閱讀的學生,就不會在學業上落后;而沒有學業落后的現象,教師的工作就容易了。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800字篇四
蘇霍姆林斯基是蘇聯著名的教育家,但也只聞其名,從未閱讀過其作品,只是在某些文章中偶見對其理論的引用。拿到這本《給教師的建議》,還真有些驚喜。讀完后,覺得受益匪淺,很受用。雖然有很多是寫給兒童的,但對我們同樣很有啟發。比如說“談談對后進生的工作”、“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等等。該書不僅對教學有所啟發,對教師的自身成長也很有幫助。在100條建議中,我最有感觸的是一條建議是“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最喜歡做的事”。
“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最喜歡做的事”,這與我們學校提出的“有為教育”不謀而合,就是讓我們的學生有所作為。書中說“學生怎樣利用自由支配時間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你一定要使自己的學生形成合理的愛好。”這一點對我們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大家都知道,我們很多學生對課堂上的學習并不感興趣,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有些純粹是為家長而讀。對于這樣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就放任自流了嗎?絕對不行。那樣只會讓他們越來越消沉,越來越沒有目標,渾渾噩噩地混一天是一天。更有甚者,沒事干了,就專動些歪腦筋,做些不該做的事。其實不是他們不想學,也不是他們一無是處,而是他們還沒有找到自己的目標,沒有找到自己的興趣,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引導他們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找到自己的特長,從而明確目標,有所作為。
那么,我們該怎樣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或特長呢?我想最簡單的就是從閱讀中尋找。閱讀是種樂趣,更能從中汲取養分。我們的有些學生不愛學習,但并不代表他不愛閱讀,引導學生讀書,讀好書,從書中獲取樂趣與知識,尋找自己的目標。像我們學校很多班級都建立了圖書角,這是一種很好的做法,在班級中營造了閱讀的氛圍。其次,讓學生多動手。雖說我們的學生考試成績不怎樣,但并不說明他們的動手能力也差。再說我們更加注重的是學生的技能,是實踐操作能力,所以讓學生多動手。比如讓學生裝裝鎖、修修窗戶,幫老師做些需要些技巧但又力所能及的事,讓學生發現原來我也有特長,我也會別人不會的事,從而樹立信心,找到方向。另外,鼓勵學生多參加各種活動各種比賽,比如學校的興趣小組、周末社團活動、課外活動等等。成績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發現自己,找到自己的方向。
目標是動力,目標是方向,沒有方向就如隨風飄搖的浮萍,幫助學生找到方向,找到目標,讓學生有所為。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800字篇五
每個人都要不斷地豐富自己的人生,而豐富人生最好的方式就是讀書和旅行。最近這段時間我讀了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讓我對孩子們的教育有了更深的認識。
書中深刻地談到“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這個問題。注意是伴隨各個心理活動而產生和發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狀態,沒有注意的參加,不可能有比較穩定的心理反映,也就難以完成認知過程。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注意是學習的門戶”。因此,注意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在人人注重教育的今天,要想全面開發學生的智力,就必須培養學生的注意力。
對于我現在教的一年級的孩子們來說,他們年齡小,自制力差,活潑好動,上課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怎樣培養孩子做事精力集中,克服注意力游移、分散的壞習慣呢?
第一讓孩子在一段時間內專心做好一件事。效率低的孩子有一個特點,就是干著這個,想著那個;一會兒干這,一會兒干那。教師要從小培養孩子在某一時間內做好一件事的能力。如給孩子看圖書時,看完一本,再換一本,容易使他們養成注意力分散的習慣。孩子做完一件事情,也能體會到完成這件事的成就感和自豪感,這種愉快也能幫助他們繼續學習,保持注意力。
第二、對孩子講話不要老是重復。有些教師對同一件事情或某一點要求總要反復交待好幾遍。這樣的孩子入學以后常常忽視教師所講的話。因為他已經習慣于一件事反復地聽好多遍,當教師只講一遍時,他便當作耳旁風,以為老師也會像父母一樣重復幾遍。漫不經心地聽課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學內容,無法遵守老師的要求,自然也談不上理想的學習效果。因此,對孩子談事情只說一遍,是培養孩子注意力的一種好方法。
第三、訓練孩子善于“聽”的能力。“聽”是人們獲得信息豐富知識的重要來源,對于學生來說,誰要是上課善于聽,能理解并記住聽過的東西,誰就占優勢。因為學校里老師是以講課的形式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教師要以通過聽的途徑來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如課余時間聽小說連播、聽音樂。鼓勵孩子復述或用自己的話概括聽到的內容,從而培養專心聽講的習慣。
對孩子來說,其注意力的培養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是通過家長和教師的不斷培養的過程。一個好習慣的養成至少要堅持21天,而一個好習慣的穩定形成最短也需要85天,所以只要能對孩子堅持要求,不斷激勵并加以督促引導,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氛圍,就容易培養孩子注意力的集中。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800字篇六
老師們片面地認為學生只要在每堂課上獲得了知識就是成功的,一味地把知識當成了孩子們學習的最終目標,而忽略了其他的重要方面。
獲取知識是最終目的嗎?
孩子來到學校的目的就是為了學習知識,這一點毋庸置疑。怎樣考核孩子學到了知識與否呢?就得靠提問、作業、測試等方法來檢驗,所有的表現優秀則是學到了知識,否則就是沒有。這就很容易誤導老師把注意力都關注在作業、考試分數高的人身上。但有一點我們需要記住:我們的工作對象——學生是不斷變化的,永遠是新的。
《易經》第一卦《乾卦》中象卦第一句即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說乾卦的形象就像天一樣,天的運行是剛健的,所以君子需要自強不息。后半句還有一個字——自,說明一個人要變強,一定得自強,別人不能讓你永遠強下去的。這跟孩子們的學習是一樣的道理,如果是老師、家長催著他們去學習,而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自發性,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是不能持續保持的。
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老師提出了一個認識方面的考驗。
知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很多老師認為:我把知識傳授給我了學生,他們能考出一個高的分數就是功德圓滿,這樣的老師僅僅把“知識”當成了教學的目的,忽略了學習的最終目的應該是——運用。“知識”只是讓學生們“知道”了某個知識點的定義、性質等等,如果僅僅停留于此,他們則會對學習失去興趣。
老師要做的就是不讓孩子腦海中的“知識”變成靜止的、僵死的學問,而要經常起作用于學生的腦力勞動、集體的精神生活和學生的相互關系,起作用于生動和連續不斷的精神財富交換過程。讀后感·讓學生在平時的腦力勞動中,不是熟背、死記別人的思想,而是讓他們自己進行思考,這種思考是一種生氣勃勃的創造。就像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提到的學習語言的事例,他先講述相關詞和詞組的豐富含義和感情色彩,然后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說出自己的詞語,只有當孩子們思維活躍和豐富起來,思考能力真正被培養起來,才能嘗到思索的無比快樂和認識的極大喜悅。這樣才是把獲取知識這個目的進行延伸,變成進一步獲取知識的手段,才是真正的教育,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善于思考的學生,才能讓他們的學習興趣一直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