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書筆記200字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后感篇一
布魯克林的這棵樹長在移民區,生長環境貧困、卑微、臟亂,是一棵大大的臭椿樹,但是卻勇敢、頑強、樂觀,即使是在堅硬的水泥地面也能長出芽來。它又被當地人稱為天堂樹。
布魯克林的這棵樹也是一個貧困的小女孩,她家庭貧困,有時候缺衣少食,經常被迫餓肚子,但是她卻有幸如饑似渴的讀書,是一個被書喂大的孩子。她發誓把圖書館的書從a讀到z,最幸福的童年時光就是坐在樹蔭里靜靜地讀書。這個愛讀書的小女孩靠讀書學會寫作和思考,甚至走上工作崗位,走出赤貧,跳出那方貧窮天地,走上創作之路,開啟自己幸福的美國夢。
布魯克林的這棵樹也是一個赤貧的家庭。雖然極其貧窮,父親靠在酒店給人唱歌賺點小錢,母親靠幫人做清潔填補家用,但是,爸爸即使只有一套禮服也總是能收拾地干凈筆挺,皮鞋、紙做的假領子也一樣锃亮挺括,儼然紳士。母親更是能干利索,總是能把一貧如洗的家和做清潔的地方收拾地非常整潔。最值得敬佩的是媽媽聽從不識字的'姥姥教誨,從孩子們生下來就給孩子們睡前讀書,《圣經》、莎士比亞,在那樣一個極其貧窮的時代(二十世紀初)反反復復地給孩子讀書,以至于孩子們都能背下來了。
布魯克林的這棵樹還是一個時代,在二十世紀初期美國那樣一個物質極其匱乏的時代,人們能夠堅強地克服艱難,頑強地生活下去……
總之,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就是這幾個關鍵詞:堅強、樂觀、拼搏。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書筆記200字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后感篇二
最近我讀了《布魯克林有顆樹》,這是一本講述生命的書,講述如何從卑微的生命變得高貴,講述了知識如何改變命運,家庭的力量可以讓孩子實現自己的愿望。
《布魯克林有顆樹》主要講述的是弗蘭西,一個生活在布魯克林窮人區的貧困的十一歲女孩,一個經常挨餓,整天吃發霉面包的女孩,可她懷有偉大的夢想,她的母親不疼愛她,她的父親也很早去世了,她總是遭遇到別人嘲笑。
弗蘭西是一個有自己思想、乖巧懂事的人。她的童年如同打翻的五味瓶一般。
活著,奮斗者,愛著我們的生活,愛著饋贈的一切悲歡,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
她的學生時代十分悲慘,她的同桌每次讓煤油浸濕他的毛巾,在弗蘭西的頭發上涂抹煤油,弗蘭西被全班的小朋友嘲笑,回家之后,它還被自己的母親將大蒜放在身上,身邊的人都躲避她。
作者和《童年》中的阿廖沙有相似之處,但阿廖沙的童年里雖然有黑暗,但是他的人生中也不缺乏著光明。文章中的弗蘭西的童年與我們身邊的人的童年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他們當中也許有的人穿過黑暗,遇見光明,但有人卻會因為無法面對黑暗,從此一蹶不振。
以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弗蘭西當時生活艱苦,條件惡劣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我們更應該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書筆記200字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后感篇三
這是一本關于成長的書,講述的是一個生活在貧窮地區的小女孩是如何成長起來的。
弗蘭西的童年如同打翻了的五味瓶:母親偏愛弟弟、深愛他的父親過早去世、家境貧寒、在學校受人輕視。她就如那棵長得郁郁蔥蔥的天堂樹,頑強地在貧民區生長著,她養成了堅韌的性格,同時這種性格使她受益終生。她,是一個堅強的人。
其中有一段令我記憶猶新:弗蘭西和弟弟尼雷在上學前要去打天花疫苗,但是因為他們玩泥巴餡餅而忘了洗手。手臂上十分骯臟、沾滿泥巴的弗蘭西受到了醫生和護士的鄙夷:“這些人這么骯臟的活著,實在不應該。”但弗蘭西勇敢地反抗著:“我弟弟是下一個。他的胳膊和我一樣臟,請不要吃驚。你不用跟他說。跟我說好了。”護士很吃驚:“我真不知道我們說的這些話她居然都懂。”
為什么弗蘭西應該不懂?難道窮人家的孩子就沒有“知書達理”、“有文化”的權利嗎?
我在思考著:“布魯克林有棵樹”,這里的“樹”指的是什么呢?是那棵天堂樹嗎?不是的!這棵“樹”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奮勇拼搏的精神,一種滋長在心中的精神,一種在貧民區中也可以頂天立地的精神!這種精神不需要有多么優越的條件,只要你的心中有這樣的一方土地,樹就會茁壯成長,抵達天堂——這就是天堂樹。
我們的心中,是否有這樣的一棵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