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體會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小學雙減家長心得體會簡短 小學雙減家長心得體會篇一
國家這么大的手筆,別說違規大機構,就連很多正在觀望的小機構或個人,都被打的措手不及、狼狽不堪。本就如風中殘燭一般的教培機構,奄奄一息中又迎來了更大的打擊——本土疫情。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正在上暑期補習班或興趣班的孩子們,瞬間按了暫停鍵,一下子賦閑在家。
就我而言,我,還有我很多同學、朋友,都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學,都是學習的受益者。我不會,更不可能允許我的孩子輕易放棄學業。所以我經常會查看孩子的.學習情況,如果有哪里學的不好,我會先自己給他查漏補缺,如果我實在講不好,也會考慮給孩子報班補課。我始終貫徹的是“補課”重在“補”,而不是提前“學”。現在“雙減”政策一落地,同樣也堵住了我給孩子查漏補缺的路。
這一周我一直在尋找科學提升孩子學習能力的方法:買書、找網上的文章……現在不用我說,大家都意識到“雙減”帶來了一些無法抵抗,卻必須面對的現狀:比如孩子的學習更多的依賴在校時間,課堂效率顯得極為重要;再比如孩子的課余時間明顯增多,自覺性和自學能力的強弱會對孩子的成績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事實上,我越來越意識到學習成績好壞的根源其實在于“學習能力”。現在,我們更加要思考如何才能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與知識量的增加相比能力的提升是很虛幻的,甚至是很緩慢的,但它的影響確實長期的。
“雙減政策”的實施其實就是給所有在孩子學習道路上越走越歪的家長們下了一劑猛藥。是繼續往前,一條道走到黑;還是及時止損,摒棄錯誤的方法,重新找回科學正確之路?家長們,拼認知的時候到了。不要說取消校外補習以后有錢人都給孩子請一對一家教,沒錢人的孩子就沒機會上學。在目前國家政策之下,是幾乎所有的普通家庭孩子都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
此刻,我認為我們家長要做的,必須是“幫助孩子提升學習能力”,使孩子的自我強大起來,才能應變這個世界。
小學雙減家長心得體會簡短 小學雙減家長心得體會篇二
“雙減”政策實行,孩子在家的時間充裕了,怎么安排?“雙減”政策后,怎樣讓自己的孩子脫穎而出?“雙減”政策后,對家長有什么影響?充分思考之后,我竟心生歡喜,其實,這樣的政策讓家長的角色回歸,家長更像家長了。但同時,也需要家長做一些調整。
雖說現在有課后延遲服務,但是下班后就要全心全意照顧好孩子了。不像以前有課外班的時候,孩子下課就七八點鐘了,有些家長把孩子送進課外班繼續忙工作了,或者去見見好友,逛逛商場。現在不僅沒有課外班了,家庭作業負擔也減輕了,回家后孩子基本沒有家庭作業了,空余時間變多了。這段時間怎樣學習?做些什么呢?尤其是小學生自律性還不是很強,還不能對自己的生活有一個很好的規劃,更需要家長的指導和幫助了。這就要求家長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和社交,留出充足的時間陪伴孩子成長。
培養孩子和諧全面發展,不只是關注學習成績,需要家長不斷地學習,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和孩子在一起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溝通,形成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既聽從家長的教導又有自己的主見。建議家長多讀一些教育書籍,像《非暴力溝通》《正面管教》等等,不斷提高自己的科學育兒能力。家長要從日常生活中給孩子樹立正面的榜樣,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和孩子一起成長。
家庭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場所,家長也是孩子的老師。家長的生活習慣,待人接物的處事方式都將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底色。家長要重視學習型家庭建設,陪孩子一起解鎖生活新技能,陪孩子一起閱讀,引導孩子參加到家庭建設中來,讓孩子感覺到整個家庭積極向上、團結協作的力量。家長要善于學習,不斷學習,言傳身教,讓學習能力在生活中落地生根。
以往,家長通過看孩子的試卷和輔導作業,可以了解到更多孩子的學習情況反饋,“雙減”政策之后,孩子的作業都是在學校完成的,家長了解孩子學習上問題的機會減少了。哪部分的知識點暫時還沒有掌握?還需要提高哪方面的能力?只有跟老師密切聯系,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和老師一起制定幫扶方案,才可以在家里做到有的放矢,重點指導。
小學雙減家長心得體會簡短 小學雙減家長心得體會篇三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嚴格控制書面作業總量,保證學生睡眠時間;全面規范管理校外培訓機構,堅持從嚴治理。
這被稱作“雙減”政策。
文件要求,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
大多數的家長表示歡迎“雙減”政策,認為同時也減輕了家長的負擔。
校外各種名目的培訓班,都需要資金的支持,看著其他孩子們都報了輔導班,自己的孩子不報,怕跟不上。迫于壓力,只能自己省一些,不能苦了孩子。
再有,周末、寒暑假,孩子上輔導課,不論天氣如何,刮風下雨、酷暑難耐,家長都需要接送孩子上下輔導班。
大家現在普遍的感受是:現如今培養一個孩子太貴了,一年花幾萬元上輔導班都是正常的,有的甚至更多。
也有一些家長表示擔憂,雖說政策出來了,但是中考和高考還是要看成績,培訓機構依然有市場需求。不能在線下開培訓班了,會不會轉到線上或者是一對一的教學。
我們都知道,線上教學的質量和面對面還是有差別的,孩子的注意力,自控力,都對線上教學質量有直接影響。
而且,一對一的私教課程,學費比大班課要高很多,無疑加重了家長的負擔。
另外,如果培訓機構從“地上”轉到“地下”,家長們還要四處去打聽。
這個暑假已經有多個在家中開班的輔導老師被舉報,也證實了家長們擔憂的種種問題。
已經習慣了上校外輔導班的孩子們接下來如何安排時間,不虛度;家長們自由的時間相對少了,如何安排時間陪伴和輔導孩子,這些都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
“雙減”政策的推出,無疑是對教育培訓機構的一次重拳打擊,很多培訓機構尋求轉型,也有一些在觀望。
新東方因率先開設父母培訓課、體育課等被送上熱搜。
父母培訓課意味著,作為家長的父母們,除了要朝九晚五的上班,加班,贍養父母,照顧孩子,輔導作業,還要拿出時間和精力去上“優質父母培訓課”。
父母的確應該學習,提升自己,以便更好的培養孩子。這是毫無疑問的。
且不說這門課程是否可以如期開起來,如果把這個作為一門課程或者迫于壓力不得不上的課程,最直觀的無疑是給家長們增加了負擔和困難。每個家長的水平不一樣,如果學完了這門課程,孩子沒有考好,責任在家長還是孩子,無形當中增加了家長的焦慮和壓力。
近幾年,老師和家長的關系也變得微妙。
很多家長表示,一些老師為了開自己的培訓班掙錢,該講的知識點在課堂上不講,而是在自己的輔導班講。應該老師批改的作業,在家長群里變成了家長的任務。
學校是孩子們的主要戰場,學校的課堂教學質量是源頭。
我們上學的時候,沒有微信,沒有家長群,沒有家長和老師的微妙關系。
作為85后的我,依稀記得九年義務教育時,各科老師伏案批改作業的身影。
教育行業將如何改變,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