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一
首先,我透過引導談話,讓學生結合自我的生活經驗,說說“天堂”是什么樣貌的。聽到這個話題,學生們顯得很興奮,都舉起了小手。學生的回答是“天堂是快活的”、“天堂是完美”、“天堂是幸福的”……我進一步引導:“讀了這個課題,你想提出哪些問題?”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稍做思索,又紛紛舉手,爭先恐后地提出了一些問題:“鳥的天堂”指什么?“鳥的天堂”是什么樣貌的?“鳥的天堂”在哪里?“鳥的天堂”里有什么?鳥在鳥的天堂里過很快樂嗎?“鳥的天堂”是怎樣構成的?……學生自我就帶著疑問走進了文本。
《鳥的天堂》一文資料寫的十分美,語言也十分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課文描述了兩次到鳥的天堂看到的美麗:景象榕枝繁葉茂,眾鳥歡樂歌唱。作者以樸實優美的語言、鮮明的動靜比較手法,贊頌了這自然景觀,生動地描繪了這株大榕樹是“鳥的天堂”,從而贊嘆了我國南方水鄉自然環境之美。
在表現榕樹生命力之美時,這樣寫道“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那里如果去掉“似乎”變成寫實,就顯得不真實了;如果換成“我覺得”就把感覺和景物截然分開,語氣平淡。“顫動”如果變成“涌動、跳動、顫抖”,就不能把綠葉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狀態準確地刻畫出來。“似乎、顫動”傳神地把當時作者的感受、聯想融入于景,具有“物我兩忘”的心態,意境深遠,妙不可言。寫榕樹的葉子亮麗,又反客為主,寫成“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葉子對人的吸引力太大了,讓人不得不看,榕樹的生命力可謂強矣。
第二次去看榕樹,寫群鳥嬉戲,“到處是鳥聲,到處是鳥影”,極言場面之廣大。從聽覺寫“聲”,從視覺寫“影”,寫影比寫鳥本身更能體現當時的熱鬧紛繁。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撲翅膀”。充分寫出形態的多種多樣,生動形象,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能夠使學生的思想得到升華,并能更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在朗讀描述大榕樹和鳥多的段落時,讓學生邊讀邊想象榕樹的樣貌以及鳥多的場面。為以后的作文打下基礎。
一堂語文課,從問到讀、從讀到想、從想到說,無不顯現出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站在育人的高度審視教學,要對學生的一切發展負責。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課堂作為學生學習自身活動的良好發展環境,在課堂上重情感教育,重習慣培養,重學法指導,重思維訓練,堅持這樣做,就能使學生終身受益,必定有利于他們一生的發展。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二
思言不諱地說,這節課的課堂效果遠遠出乎我的意料。是什么原因使學生將一篇文章學得如此血肉鮮活?是什么原因使學生將文章的意境描繪得如此淋漓盡致?是什么原因使學生將文字深處的人性人情講述得如此聲情并茂?靜心深思,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在整堂課中,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友善的、民主的、平等的,課堂氛圍是和諧的。課堂上師生之間多的是探討語氣,少的是話語霸權,師生在人格上、精神上都是平等的。民主是自主的溫床,和諧的課堂是自主的天地。正因為有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才會熱情洋溢、激情四射。交流對課文的理解一節可以說是精彩紛呈。教師不斷地贊賞學生的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與表達,師生之間彌漫、充盈著一種精神氛圍,師生共識、共享、共進,形成了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懷海特說過:“教育的問題就在于使學生通過樹木見到森林。”現在的學生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們接觸到的世界是五彩繽紛的,因此他們能夠用不同的生活來感悟書本。
“青山正補墻頭綠”,“熟讀深思子自明”,在課堂上,學生既有充分的自主學習,也不乏有效的合作學習。合作前,教師用簡潔的語言明確了合作的任務;合作中,教師一以伙伴的身份對學生的合作學習進行了及時有效的指導和幫助,并在合作學習結束后給出展示成果的機會,給予總結和反饋。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在“思維火花的碰撞中”,大家對于課文的內容有了深刻的認識,獲得極大的情感滿足。
這節教學的課堂模式是開放的、生動的、變化的、。其中,既有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單項對話,又有師生與文本之間的立體對話;既有靜止的圖片觀察,又有生動的錄象欣賞;既有正面的鼓勵,又有側面的“激將”;既有教師對學生的由衷贊嘆,又有學生對教師的真誠評價;既有教師的與生為善,又有學生的自以為非……這樣的課堂又怎能不精彩紛呈、妙趣橫生呢?
課程改革呼喚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是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構建。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創造性的解放,個性的張顯。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無謂的犧牲和時光的耗費,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素質教育觀下的課堂教學需要的是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貢獻不僅是使學生獲得一種知識,還要讓學生擁有一種精神,一種立場,一種態度,一種不懈的追求。語文具有工具性,同時又具有人文性。我們的語文教學浸潤著人文色彩,負載著精神的使命。但是實現這一使命的方式卻不是簡單的傳授和空洞的說教,而是教師用自身的美好人性去熏陶和感染學生。教學是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是思維與思維的摩擦,是靈魂與靈魂的交融,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學生是具有靈性的人,是風格各異的人,是千姿百態的人,他們的靈魂需要的不是被塑造,而是用各種方法被喚醒、被激發、被升華!為人師者,應該在教學這一過程中帶領學生至峰顛領略秀色,至波心觸摸海魂;帶領學生感悟陽春白雪的昭示,傾聽高山流水的應和!
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要是再有機會教同樣的內容,我一定會重新審視教案,審視學生,審視自己,以求將課上得更好。新的世紀,新的挑戰,手捧新的《課程標準》,我真實地感受到了課程改革已如出征的號角吹響。雖然在課程改革的征途上沒有正確的答案,但相信一定會留下我們共同探索的足跡。“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三
《鳥的天堂》一課記敘了作者和他的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不同景象,說明大榕樹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稱作“鳥的天堂”名副其實,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贊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學前,我深挖課文中的環境教育因素,明確了“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的原因:其一,是因為生態環境好(榕樹很大,很茂盛,周圍是河流,氣候適宜。);其二,是因為這兒的人好(農民不許人捉它們。)同時生態環境好又有人為的因素。在教這篇課文時,我是這樣做的:
課前查找資料有效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變其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巴金先生寫作的《鳥的天堂》原文,鳥的天堂所在地,鳥的天堂是怎樣形成的,形成的原因,形成的時間,老百姓是怎樣保護它的,以及作為保護區和游覽勝地,鳥的天堂的現在的情景。同學們對鳥的天堂了解地越多就越喜歡這鳥的天堂,這就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知識和情感基礎。同學們所查找的資料不是獨自享用,而是和其他小伙伴交流分享,這樣他們的知識寶庫又有了新的內容,頭腦中初步建立了這樣的概念:鳥的天堂是美的,這美是人為的創造出來,只有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才能創造生態美。
《鳥的天堂》一文內容寫的非常美,語言也非常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然而這一切的美的根源是來自于生態環境的美!為讓這美的生態圖深深地根植于學生的`內心深處,引導學生圍繞問題主動地進行探究就成為關鍵。
課后練習是課堂學習的延伸,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來延伸綠色教育:畫圖或寫段導游解說詞來表達自己對“鳥的天堂”情感。通過完成練習,資料、課文再一次地在學生的頭腦中再現,“鳥的天堂”優美的環境成了學生贊頌的內容,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印入學生的頭腦。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優缺點篇四
《鳥的天堂》是作家巴金先生的優秀作品。文章寫作者與朋友兩次去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不同情景,體現了大榕樹的枝繁葉茂,以及“鳥的天堂”的真實性,表達了作者鳥的天堂的熱愛和贊美。
這篇文章的教學,我借助信息技術的介入,讓學生學習這篇美文時有身臨其境之感,以求達到本篇課文教育教學目標。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讓課堂真正活躍起來,讓洪亮的書聲激活課堂,這也是這節課比較突出的地方。語文課程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展望未來,所以我們的教學科研必須不斷更新。老師要發揚自己獨特的教學個性,學生要萌發自己的創新意識,課堂教學就是要創設有個性學習的天地。其自主參與,合作互動。
從結尾段的中心句入手,以“質疑”為線索,以“思考”為核心,設計了“引疑—質疑—析疑—釋疑”的教學思路。在閱讀全文后,我有意識地抓住文章結尾段的中心句,引導學生提出了“昨天眼睛騙了我”是什么意思?“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一句中前一個“鳥的天堂”為何要用引號?第二個鳥的天堂為何又不用引號?這些問題,從中心句入手、引起學生注意,產生疑問。接著,把學生提出的問題融入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討論交流以便解決問題,使析疑、釋疑的過程成為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
1.讓學生積極思考穿于教學的始終。上課之初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在析疑、解疑過程中,仍不忘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培養學生帶著問題讀書,針對問題學課文,這樣便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朗讀訓練中,讓學生邊讀、邊思、邊畫,教育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如詞語訓練中,聯系上下文等方法;又如指導讀,有默讀、齊讀、自由讀、有感情地朗讀等形式,并注意激發學生讀的欲望,提高學生讀書水平。
3.恰當地運用一體機,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在研讀課文的過程中,我運用了課件,這樣教學比較直觀形象。例如,研讀“群鳥紛飛”這一部分時,教師播放群鳥紛飛的情景,接著讓學生談感受,然后回到文章中去感悟文中語句,最后為畫面配解說詞,在這樣的活動中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便很好的培養了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教訓,將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一邊探究,一邊總結,最終打造好每一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