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質的教案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北師大版八年級生物下冊教案篇一
清政府的“新政”和“預備立憲”;鎮南關起義;安慶紹興起義;黃花崗起義;四川保路運動。
四川保路運動是收回利權運動的進一步發展,是武昌起義的前奏。使學生認識到清朝政府的滅亡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一次次革命黨人的起義沖擊就是在敲響清朝政府的喪鐘,從而使學生認識清朝滅亡的歷史必然性。
通過對清政政府的“新政”和“預備立憲”的實施背景和具體措施以及實施效果的分析,證明其是為了挽救清朝覆滅的一場騙局。
通過對革命黨人領導的各地武裝起義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打擊了清政府的統治,加速了革命形勢的發展。革命黨人“為天下人謀永福”,甘愿犧牲的獻身精神,和在法庭上、刑場上表現的崇高氣節,體現了中華民族為-封建專制統治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的品質。以英雄事跡,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和歷史責任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本節課上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下接武昌起義的發生,是承前啟后的一節。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并制定了政治綱領決定以暴力革命-清朝統治,革命黨人舉行了一系列的反清起義。1911年的收回利權和四川的保路運動為辛亥革命創造了有利時機。
重點分析:
黃花崗起義和保路運動是本節課的重點。
黃花崗起義是同盟會成立以后規模的武裝起義。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但革命黨人的勇敢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革命斗志。四川保路運動的高漲和武昌起義的發動,都是廣州黃花崗起義的繼續和發展。
由于清政府于1911年宣布的“鐵路國有”政策不僅侵奪了紳商的利益,也直接危害廣大勞動人民的切身利益,四川人民掀起了群眾性的保路運動。保路運動后來發展成為武裝起義,清政府派湖北新軍前往鎮壓四川保路運動,造成武漢地區的兵力空虛,給武昌起義的成功創造了有利條件。
難點分析
對清政府“新政”、“預備立憲”實質認識是難點。
革命形勢的迅猛發展,直接威脅著清王朝的統治。為了遏制革命,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清政府在“新政”之后,又決定實行“預備立憲”,對這樣一個行將結束的王朝的最后一次自救的努力,需要全方位的綜合分析,這對初中的學生有一定的難度。
重點突破方案
關于“黃花崗起義和保路運動”,建議教師指出黃花崗起義是同盟會領導的各次起義中準備最為充分的一次,也是損失最為嚴重的一次起義。此處可引用孫中山《黃花岡烈士事略序》的原始資料進行教學。強調指出起義的影響,它擴大了民主革命的影響,使-清朝的統治成為民心所向,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保路運動則是在20世紀初中國人民收回利權斗爭的大潮中由于清政府的“鐵路國有”政策而直接導致的。
難點突破方案
關于“清政府“新政”、“預備立憲”實質”,教師可依據教材和前邊講過的背景,從慈禧太后接見大臣時說的話、從載澤等考察憲政歸國后向西太后所呈密折中講的、從1906年清政府下詔“預備仿行立憲”及1908年頒布的《欽定憲法大綱》中的有關內容、從1911年清政府責任內閣的設立與組成等幾方面進行分析,引導幫助學生認識到清政府實行“預備立憲”的真正目的則是為“皇位永固”、“內亂可彌”,從而暴露了清王朝借“立憲”之名繼續加強封建專制集權的國家機器,使滿族貴族繼續專權,遏制并消滅蓬勃發展的革命形勢的實質所在。這充分說明了清政府所宣稱的“預備立憲”實際是一個騙局。在講完上述內容后,教師應及時指導學生回答課后練習乙組問答題:“為什么說預備立憲是一場騙局?”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并鞏固前邊所學的內容。
通過對清末“新政”“預備立憲”產生背景、內容的講解與分析,使學生認識它們的欺騙實質,對學生進行如何觀察歷史現象和提示事物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從而培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黃花崗起義和保路運動
教學難點:對清政府"新政"、"預備立憲"實質認識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講本節內容前,教師先引導學生回憶"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團體的建立"等,以此導入新課。
一、清政府的"新政"和"預備立憲"
1、清政府的"新政"
清王朝為挽救行將滅亡的局面,推行"新政",進行"改革"。(看書: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內容簡表,討論:各方面內容對清王朝能起到什么作用?)但是這些措施在客觀上更有利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傳播,從而給封建制度本身培養了掘墓人,更有利于革命高潮的到來。所以?quot;新政"的推行并沒有給清政府統治帶來穩定。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及其代表人物要求政府向他們開放政權,公開呼吁實行君主立憲。清政府統治集團中一些顯赫人物也要求制定新的策略以挽救朝不保夕的清王朝統治。清政府接著又演出了一幕"預備立憲"的騙局。
2、"預備立憲"的騙局
清政府在實施"新政"的同時,又宣布"預備立憲"。
1905年,慈禧太后派出載澤等五大臣赴日、歐、美國家考察政治。這五位大臣回國后,建議實行立憲,并列舉了種種好處,什么"皇位永固"、"內亂可弭"(即除內亂)等等。他們認為"君主立憲,大意在于尊崇國體,鞏固君?quot;。這也就是說,"立憲"是對付人民的。于是,清政府同意"預備立憲"。問:"預備"是怎么回事?當時五大臣建議實行立憲的時間推到15年或20年以后,也就是不立即實行"立憲"。搞"立憲"又不馬上實行,從這兒同學們不難看出清政府的"立憲"是怎么回事了。1908年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規定"預備立憲"期為九年。(看課本上的漫畫插圖)。這幅漫畫發表在當時的畫報上。畫面在上角四個滑稽字組成一對葫蘆,這四個字是"立憲"、"專制"、葫蘆下面寫上"依樣"兩字。作者用"依樣畫葫蘆"這個成語戳穿了清政府宣布立憲的把戲,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口頭上宣布立憲,實際上包藏專制禍心。
由于革命運動的繼續高漲,清政府不得不提早實行"憲政",成立內閣。這個內閣不同于明朝設立的內閣,以前的內閣是封建專制主義,加強統治的措施,而現在清政府成立的內閣,則是仿效西方君主立憲制形成而設立的。這個內閣實際怎樣呢?(朗讀課文的小字內容)。在這個內閣里,皇族占多數,權力仍集中在皇族手里。在《欽定憲法大綱中》還規定:"君上神圣尊嚴,不可侵犯"、"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遠尊戴"。可見,這樣的立憲與專制是沒有什么兩樣的。清政府的"預備立憲"完全是一個騙局。它也將清王朝推向了空前孤立的境地。
面對清政府的騙局,革命者用武裝起義作了回答。全國各地掀起了猛烈的革命斗爭。
二、各地的武裝起義
1、鎮南關起義
孫中山親自籌劃和指揮了進攻廣西的鎮南關起義。1907年底,孫中山和黃興開始了襲取鎮南關進攻廣西。起義堅持七天七夜,但終因眾寡懸殊,彈藥缺乏,最后失敗。
2、安慶、紹興起義
1907年夏,光復會會員徐錫麟,(看書上圖片)。在安慶發動起義。雙方激戰4小時,起義失敗,徐錫麟被捕,并于當晚被殺害。
秋瑾是浙江紹興人,她做為浙江同盟會的負責人,準備在浙江紹興響應徐錫麟起義,遭到清政府的鎮壓。秋瑾是中國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她的事跡激勵著許多人走向革命。
講述此部分時可穿插一些革命黨人的事跡,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如秋瑾:"雖死猶生,犧牲盡我責任;即此永別,風潮取彼頭顱。")
3、黃花崗起義(1911)
孫中山在艱難的革命道路上始終不屈不撓,1911年他同黃興等人又發動了一次影響較大的起義即黃花崗起義。
這次起義仍然定在廣州,孫中山總結過去失敗的原因在于準備工作不足,這次認真地加強起義的準備工作。首先孫中山到歐美各國華僑中募集經費購買槍械彈藥,黃興到香港成立統籌部做為起義的領導機關,起義計劃也有嚴密的部暑,還組織敢死隊等準備工作。
起義經過激烈的戰斗,終因寡不敵眾起義失敗。在這次起義中犧牲的共有80多人,其中有72人被合葬在廣州黃花崗,這就是黃花崗72烈士,這次起義也因此稱黃花崗起義。
三、保路運動
1、收回利權運動
(看書上有關內容,問:所謂的"利權"是指什么?)自從甲午中日戰爭以后,帝國主義通過攫取鐵路修筑權和礦山開采權來掠奪和剝削中國人民。1900年以后,以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為主,在全國各地展開了收回利權的愛國運動,其中四川保路運動影響。
2.保路運動(1911)
四川人民極力反對清政府將川漢鐵路的建筑權出賣給英國-這種出賣國家主權的行為,并要求自動籌款筑防.清政府也同意將川漢鐵路由官辦改為商辦。但清政府迫于帶國主義的壓力。竟于1911年宣布"鐵路國有"法令,這種賣國的政策遭到全國人民的反抗。同時清政府的行為也大大地損害了四川各階層人民的直接利益,因此四川人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保路運動是怎樣進行和發展的?它導致了怎樣的結果?(引導學生看小字部分)
保路運動成了辛亥革命暴風雨到來的驚雷!
(小結)這節課我們介紹了在革命的暴風雨即將來臨之際,清政府為了加強統治,用"新政"、"立憲"來穩定政局,欺騙人民。革命黨人用武裝起義進行了回答,孫中山、徐錫麟、秋瑾、黃興等革命黨人先后發動了反對清政府的武裝起義,而四川保路運動則造成了一個"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局面,這預示著一場革命大風暴即將到來,成為武昌起義的前奏。
北師大版八年級生物下冊教案篇二
課程標準:?講述黃繼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跡,體會志愿軍戰士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二、教材內容分析:
《最可愛的人》是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2課,主要介紹抗美援朝戰爭的基本史實。新中國成立后的這場戰爭關系到國家安危,美國不甘心在中國的失敗,妄圖將新生的人民政權扼殺在搖籃中。面對美帝國主義的瘋狂挑釁,新中國派出志愿軍抗美援朝,在全國人民支持下,志愿軍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頑強戰斗,擊退了美國侵略軍,涌現出了一系列英雄人物,黃繼光、邱少云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三、教學目標:?
1、了解和掌握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美國對中國人民的挑釁,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兵朝鮮,發起大規模戰役,黃繼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跡,中朝人民反侵略戰爭的勝利。
2、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朝鮮戰爭示意圖》,認識“三八線”的位置及朝鮮戰爭的經過,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
3、通過對戰斗英雄黃繼光、邱少云等英勇事跡的生動描述,使學生初步理解志愿軍高度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認識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參戰是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四、教學重點、難點:?重點:抗美援朝戰爭的經過。
難點:中國政府派志愿軍出兵朝鮮的原因。?
教學流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展示:近十年來世界上比較典型的戰爭沖突圖片:2001年美國阿富汗戰爭、2003?年伊拉克戰爭、2011年利比亞沖突?
戰爭為什么頻頻不休?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包括政治的、經濟的等領域。這節課讓我們一起回到六十多年前,了解新中國剛剛成立時所面臨的一場關系國家命運的戰爭----抗美援朝戰爭,體會戰爭給新政權帶來的的危機,感受中國人民志愿軍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二)教師引領,合作探究:?第一章:半島風云------朝鮮突變?展示:1950年6月---11月的朝鮮態勢變化圖。?
圖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朝鮮以“三八線”為界線分裂成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派兵進攻大韓民國。?
圖二:1950年9月,大韓民國戰場上節節敗退,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占領朝鮮半島的絕大部分領土。?
圖三:1950年美國帶領下的“聯合國軍”幫助大韓民國,越過三八線并占領朝鮮半島絕大多數領土,改變了原來的半島格局。
“聯合國軍”改變了朝鮮半島原來的格局,對中國有沒有影響??
第二章:美帝挑釁------毅然出兵
展示:?“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則對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對東北更不利,整個東北邊防軍將被吸住,南滿電力將被控制。?總之,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毛澤東?
剛剛從戰爭廢墟上建立起來的新中國百廢待興,面對世界超級大國---美國的挑釁能不出兵嗎,為什么??美國的一系列軍事行動嚴重威脅到新中國的安全,為打破這一不利局面就必須采取相應措施。你知道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同學們總結中國出兵的概況。?
第三章:戰場博弈------打出國威?
自主學習抗美援朝戰爭經過,對照地圖指出鴨綠江、三八線,志愿軍入朝作戰路線,重要戰役地點,講述抗美援朝經過。?
播放:影片《上甘嶺》片段?
介紹志愿軍英雄事跡,包括邱少云、黃繼光。?
展示:邱少云、黃繼光圖片
志愿軍身上有哪些高尚的品格,被祖國人民譽為什么??
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了高度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被譽為“最可愛的人”。
(三)課堂總結,拓展延伸:?第四章:嶄新時代------啟示后人?
同學們學習本課后,你認為抗美援朝中國取得勝利的原因是什么??。
1、祖國人民的大力支持
2、志愿軍戰士和朝鮮軍民的英勇善戰
3、黨的英明決策、彭德懷的英明指揮
4、中朝人民的并肩戰斗
5、抗美援朝的正義性等?抗美援朝戰爭對中國有何影響??抗美援朝是一場偉大的反侵略的正義斗爭,鞏固了新中國人民政權,提高了國際地位。中國人民志愿軍在全國人民支持下取得戰爭的勝利,他們身上愛國主義、國際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永遠值得學習,他們是中國的脊梁,正是他們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
今天我們偉大的祖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習總書記為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提出了新的目標,你知道是什么嗎?實踐中國夢的目標。
習總書記說:夢想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中國夢的實現,任重而道遠。青年學生是祖國的希望,中國夢的實現要靠青年。最后讓我們在《少年中國說》結束本節課。?
播放:《少年中國說》朗誦片段?
六、課堂檢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
材料二?:?歷史的事實早已告訴我們,朝鮮的存亡與中國的安危是密切關聯的。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的抗美戰爭不只是道義上的責任,而且和我國全體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關聯著,是為自衛的必要性所決定的。??請回答:???
根據材料,你認為“跨過鴨綠江”的目的是什么???
中國參戰軍隊的名稱是什么?司令員是誰??
(3)舉出這場戰爭中涌現出的英雄人物,你從中感受到什么精神???
(4)綜合所學知識,你認為抗美援朝戰爭對新中國產生了哪些影響?
七、板書設計
第2課??
最可愛的人?第一章:半島風云------朝鮮突變?第二章:美帝挑釁------毅然出兵?第三章:戰場博弈------打出國威?第四章:嶄新時代------啟示后人
<
北師大版八年級生物下冊教案篇三
【新文化運動】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了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新文化運動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論著
掌握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及其歷史意義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閱讀資料鑒別理解從課文和插圖中搜集有關白話文的資料,理解原作者的主張,從而形成“新文學”的正確概念
整合教材全程分析背景→標志→代表人物→基本內容→斗爭矛頭→發展情況→歷史意義和歷史缺陷
討論探索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歷史缺陷
情感態度價值觀愛國情感用李大釗、魯迅等人在反封建斗爭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鋒作用,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感
思想意識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兩面旗幟就是“民主”與“科學”,新時代的青年必須增強民主與科學意識
教學重點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及其意義
教學難點新文化運動為什么把斗爭的矛頭對準孔教?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前面幾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已經進行了哪些嘗試?結果如何?(洋務運動“師夷長技”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鼓吹民權,革命派主張共和,都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
2、辛亥革命已經-了清朝,為什么還說它的任務沒有完成?(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所竊取,中國人民仍然處于北洋軍閥的獨裁統治之下。)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這些運動和革命雖然失敗了,但是中華民族還有許多愛國知識分子不怕失敗,繼續展開挽救民族危機的活動。他們在思想上同當時的反動思潮展開激烈斗爭,率領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氣勃勃的新文化運動。(布置學生閱讀38——41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稱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要求人人過關。)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新青年》的創辦
1、根據38頁“動腦筋”:新文化運動“是幾個青年憑空捏造出來的”嗎?(不是)新文化運動的斗爭鋒芒為什么會指向孔教?(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決定了新文化運動必然興起。理由如下[可啟發學生從辛亥革命在思想觀念上的影響、袁世凱統治的實質、進步知識分子的奮起等方面思考回答]:
a.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愛等思想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這些思想觀念對于以青年學生為主的知識分子所產生的震撼力特別巨大。
b.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國內外反動勢力,妄圖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為復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動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斗爭鋒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
c.進步知識分子奮起抗爭,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朝著“獨裁專制、迷信盲從、舊道德、舊文學”發起勇猛沖擊,掀起了生氣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內容是什么?(組織學生“接龍”,當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對”;引用語文科關于“反義詞”的概念,練習“對號入座”。)
小結、過渡:“提倡民主、科學和新道德”屬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學”屬于文學革命。思想革命決定了文學革命的方向,文學革命則擴大了思想革命的影響。但是,就在新文化運動興起時,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資本主義大國互相廝殺,資本主義制度弊端畢露。人們需要尋找更好的出路,馬克思主義就被引進到了中國。
“新世紀的曙光”
1、你知道當年引進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嗎?(組織學生“接龍”,當堂掌握陳獨秀、李大釗[強調“釗”字的讀音和字形特點];掌握《新青年》和《每周評論》;掌握《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強調“庶”字的讀音和字義]。)
2、你怎樣評價新文化運動?(提醒學生要堅持運用“兩分法”:
a.意義:它是我國歷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啟發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b.缺陷:運動中對于中西文化存在著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影響到了后來。)
3、根據40——41頁“活動與探究”和“自由閱讀卡”的內容,小組討論如何評價胡適對于“文學革命”的主張,然后由小組代表在班上發言。(教師可以通過“畫外音”形式進行啟發引導,幫助學生理解原文意思。然后,在提問時采用“剝筍法”層層分解。例如:他主張新文學要首先解放什么?他還主張新文學要反映什么內容?他這些主張都實現了嗎?等等。最后,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歸納——他主張的文學革命,首要任務是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同時也注意到文學作品的內容必須反映平民中的社會問題。這些在今天都已經成為現實。但是,他沒有進一步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只停留在改良的層面上,并沒有主張徹底的革命。)
鞏固小結
1、按照“背景→標志→代表人物→基本內容→斗爭矛頭→發展情況→歷史意義和歷史缺陷”的線索梳理本課知識。
2、指導學生當堂完成課本第40頁選擇題:應選a(陳獨秀)。
3、提醒學生預習第10課《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的成立》。
北師大版八年級生物下冊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與要求: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開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義。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全國土地改革的完成,在我國消滅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政權,為恢復國民經濟創造了條件。
透過教師講述土地改革的結果,引導學生從中分析土地改革的意義。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難點: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教學方法:
土地改革是新中國成立之初三大運動之一,土地改革的進行也是當時勢在必得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對鞏固新政權有極端重要的作用。這是本課的重點,可運用劉文彩這個典型案例來分析舊社會地主對農民的剝削狀況,從而突出進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對于土地改革的資料與性質,可結合教材圖片讓學生進行總結。
對于土地改革的意義,應當先進行補充,講述土地改革所帶的結果及其在農村土地制度上的變化、農民社會地位的變化、農村經濟的變化等方面進行列表比較,然后再從結果中引導學生歸納其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聽說過《白毛女》的故事或電影資料嗎?(吸引學生,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及對土地改革的感性認識)
生:(思考并討論)
師:《白毛女》描述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惡霸地主黃世仁對楊白勞其女兒喜兒肆意的壓榨,而楊白勞等窮苦農民卻毫無辦法,黃世仁甚至還逼楊白勞用女兒抵債(楊白勞在除夕夜被逼無奈逃租),后楊白勞喝鹵水自殺,女兒喜兒逃進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十分艱辛、困難,在吃的方面營養跟不上,她的頭發都變白了。直到八路軍解放了她的家鄉,喜兒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注:“白毛女”在現實中,是有此人存在的。羅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賓縣鳳儀鄉,當地的惡霸地主羅錫聯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1939年,年僅16歲的她,被迫躲進深山老林,過了17年的野人生活,直到年屆33歲時才重返人間,此時的她已是滿頭白發。2003年去世,死時80歲)
師:同學們在聽完“白毛女”的故事后,有何感想呢?在舊社會,地主是如何剝削廣大農民的?
生(思考并回答):收取高額地租;強迫農民為他們干活……
師:四川大地主劉文彩,占有超多土地,阡陌相連,他依靠對農民的殘酷剝削,過著奢華的生活。最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斗進,小斗進”的伎倆巧敢豪奪,住的是被裝飾得富麗堂皇的莊園,專門用水牢迫害窮苦百姓;當時在他家干活的雇農卻難以住上完整的茅屋。一句話,站在地主這邊來說,就是坐享其成;站在農民那邊來說,就是勞而無獲。
有個農民叫唐禮福。他家有件棉衣,已祖孫多代穿了162年。傳到他這代的時候,已補丁摞補丁,看不出它的模樣了。農民的生活十分艱辛,連溫飽都解決不了,更不要說買新衣服穿了。
師:其實,眾觀整個中國歷史,對于中國人來說,尤其是農民,他們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土地。
師:對,土地是他們的命根子。歷朝歷代,人們不堪忍受的時候,就起來造反,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得到自己的土地。總之,農民從始到終都在為土地而奮斗。到了毛澤東那里,以他對歷史的熟諳和研究,深知中國農民――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一部分人――最渴望得到的東西是什么。因此,他毫不猶豫地去為農民爭取他們夢寐以求的東西――土地,于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展開了,下面就讓我們一齊來學習新課。
(講授新課)
第3課土地改革(板書)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板書)
(引導生閱讀p11的第一段,了解舊中國封建土地制度的狀況,真正理解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于情于理都要進行土改。)
師:正是由于舊封建土地制度的嚴重盤剝,打擊了農民的生產熱情,阻礙了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簡介地主、富農、貧農、中農、雇農的階級成份劃分)
(注:1950、6、30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時的階級成份劃分
地主――占有土地和生產工具而不勞動,或者只做輕微的附帶勞動,靠剝削農民為生的人,劃為地主。
富農――凡自耕農土地有余,而兼顧人耕種或以余田出租者及佃農民,自己無土地,資本租得大批土地,所收獲超過需要,并雇人耕種者為富農。
中農――雖然占有土地,又擁有必須的生產工具,但既不剝削別人,也不出賣勞動力,靠自己的勞動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勞動為生者,劃為中農成份。
雇農――完全沒有土地,而靠被人雇傭耕種者為雇農。
貧農――占有不完全的生產工具,沒有土地或土地不足,靠出賣一部分勞動力為生者,劃為貧農。這種農民一般都租種他人土地。)
(副板書)
地主、富農(10%)
貧農、雇農、中農(90%)
70%――80%
20%――30%
1、舊中國: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板書)
師:在舊中國的狀況是這樣的,那么,新中國成立后,又是怎樣的呢?
2、新中國:新解放區未進行土改(板書)
師:新中國成立后,農民的地位有什么變化?(大家回顧第1課的資料,是否能夠從中找到答案?)
生(思考并回答):中國人站起來,人民當家作主。
師:對,大家回答得很正確,新中國成立后,農民翻身作了國家的主人,也掌握了國家政權,地位得到提高的他們,于情于理都想去爭取他們一向以來最渴望得到的東西――土地,最典型的就是新解放區的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改,獲得土地。那么,在前面我們提到毛澤東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已意識到這一點,此刻新中國成立了,他具體又是怎樣去實踐的呢?(引導生閱讀p12的相關資料)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1950)(板書)
師:新的土地改革法里規定,在農民土地所有制下,土地歸誰所有?
生(思考并回答):農民。
師:對,這是和舊的地主階級所有制的區別所在:大家一齊來觀看p11―p12的四幅圖片,在頒布新的土地改革法后,1950年冬起,全國又分批進行土改,土地當時都掌握在地主手中,就應如何做?――沒收地主土地。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耕種(引導生看p12的圖片),那么,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給農民?(動腦筋p12)
生(思考并回答)
師(歸納總結):首先,封建土地制度是農民遭受剝削、壓迫的總根子,要把它給廢除,這樣才能促進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其次,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成為了國家的主人,就當擁有土地的所有權。
師:地主賴以生存的土地被沒收了,他們會有什么反應呢?
生:反抗、阻止土改的開展……
師:那么,在土改過程中,也分給地主一份土地,這是為什么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地主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減少土改的阻力……
三、土地改革的成果(板書)
1952年底,近三億農民獲得七億畝土地(板書)
(引導生閱讀p12,了解少數民族地區土改狀況)
(引導生閱讀p12的第二段小字部分,找出這次土改與過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并回答):保有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師: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中農放心,穩定……孤立……減少……發展……
師:土地改革后,帶來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有什么意義?
(展示相關歷史資料并加以適當的講解來到達這一目的,讓學生明白建國初期的土改的意義是十分重要而又深遠的)
注:
土地改革前
土地改革后
(1)地主占有農村土地的70―80%,農民占地20―30%
(1)全國3億多無少地的農民無償分得土地4660多萬頃。
(2)農民每年要向地主繳納大約300―350億公斤糧食供應的地租。
(2)每年交地租達350億公斤糧食。
(3)存在著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對立
(3)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地主被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人。
(4)194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103億公斤,工業總產值為2,45億元。
(4)1952年,全國糧食供應總產量1639億公斤,工業總產值為349億元。
四、土地改革的意義(板書)
廢除了……消滅了……鞏固了……解放了……(板書)
師:人民政府的威望在廣大農民中迅速樹立起來,即使在3年經濟困難時期,農民們也堅持下來與共產黨和國家共赴難關。
小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沒收了地主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建立了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全國大部分地區改革都已完成,農民成為了土地的主人,真正獲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有著重大的意義。
課后練習:做《歷史學習指導》(第3課)
北師大版八年級生物下冊教案篇五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夠比較全面地掌握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
2、能夠理清從洋務運動至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發展的各個階段,提高概括歷史發展階段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創設“名人訪談”情境,體驗張謇興辦實業的背景、影響、結局。
2、創設“穿越時空”情境,探究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階段、原因、特征。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生在情境體驗學習中,感受張謇等興辦企業,實業救國的愛國情懷,增強愛國情感。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二、教學難點:
1、正確理解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的“黃金時代”;
2、正確了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征。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1、課件:狀元殿試策封面圖、捷報圖
2、教師活動
①設疑:被光緒帝“欽定第一甲第一名”的人物是誰?(張謇)
②簡介張謇,引入本課學習
設計理念:選擇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材料,設疑激趣,切入新課
【自主學習建構新知】
1、學生閱讀教材,完成下列問題:
①、《馬關條約》簽訂后,張謇深感要挽回中國的利益,必須發展本國的工商業,于是提出了“實業救國”的口號。
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我國民族工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內因是辛亥革命的成功,沖擊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資產階級一度受到鼓舞。外因是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經濟的掠奪。
③、中國近代的民族工業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夾縫中求生存、圖發展,總的來說是比較落后的。
設計理念: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文內容,初步了解知識輪廓。
2、創設情境:“名人訪談——走近狀元實業家張謇”(課件)
設計理念:通過生活化、大眾化的“名人訪談”情境,變歷史事件為現實生活,變歷史人物為現實人物。依靠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學習活動,對學生來說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從而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潤物無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凸顯現代學習方式的首要特征----主動性。
3、教師活動:小結學生名人訪談的表現情況,過渡:張謇大生紗廠的命運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一個縮影,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其主要特征是什么呢?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第二目,提煉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相關信息。
設計理念:緊扣教材,承上啟下。
4、歸納概括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時期、特征、原因。
教師活動:
⑴指導學生完成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表(課件展示)
1、洋務運動的推動
2、封建制度的阻撓
內因:辛亥革命成功,沖擊了封建制度
外因: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帝國主義卷土重來
⑵點撥:內因、外因的共同影響使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速度不一。
學生活動:學生口頭回答完成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表
設計理念:初步感知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階段、原因、特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提煉歷史有效信息能力。
創設情境:“穿越時空——張謇來到1914”(課件)
教師活動:1914年,正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張謇請你幫忙創辦實業,調查市場行情:
①此時創辦實業是否有利?為什么?
②當時有那些行業適合發展?請具體介紹
③根據市場行情,你會把資金投入到哪個行業?工廠會設在哪些地方?為什么?
④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你的企業將會出現什么狀況?從中可以看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進入到什么階段?為什么會這樣?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完成市場行情調查,探究知識:
①有利于創辦實業,因為辛亥革命-了清朝的封建統治,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民族資本的壓迫,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進入“黃金時代”
②紡織、面粉、精鹽等行業。輕工業發達,重工業落后。
③紡織、面粉、精鹽等行業,工廠會設在上海、武漢等大城市,因為沿海大城市的民族工業比較發達,內地卻非常薄弱。
④倒閉或被吞并,1918年后,中國的民族工業發展進入一戰后至新中國的成立時期,因為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民族工業再度受挫,抗戰勝利后,國民黨發動內戰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民族工業沒有得到很好的恢復。
課后小結
引導學生回顧本課知識,整體感知民族工業發展的歷程,概括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特征:發展階段艱難曲折,發展程度極不平衡,發展水平極為落后。中國的民族工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是由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的,只有實現民族獨立,才能實現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