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二政治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一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理解:(1)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的創新。(2)文化創新推動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著民族文化的繁榮分析:通過分析社會實踐對文化創新的作用和文化創新對社會實跋的作用,來完整地把握二者之間辯證統一的關系
2、能力目標
(1)能夠通過列舉事例說明社會實踐對文化創新的作用
(2)能夠舉例說明文化倉情識寸推動社會實踐和民族文化繁榮的作用
3、情感、態度、值觀目標
感悟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激發學生在各個領域勇于創新的熱情。
二、【教學重難點】: 文化創新的意義
《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教案 導入:文化發展的實質在于文化創新
三、【新課教學】:
(一)文化創新的實質(是什么)
v ◇探究一:結合材料分析文化創新與社會實踐的關系?
《采茶舞曲》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作為亞太地區優秀民族歌舞保存起來,成為中國歷代茶歌茶舞得到的榮譽。《采茶舞曲》原曲誕生記:
1958年春天,周大風隨團奔赴盛產茶葉的泰順山區展演,并為創作采風。演出之余,為了尋找創作靈感,他常與當地村民一道上山采茶。云霧飄渺的山巒、泉水丁冬的溪流、歡聲笑語的采茶人輕輕吟唱的曲調,都深深地觸動了這位年輕的音樂家。
5月11日晚,他通宵未眠,一氣呵成創作出了了反映采茶生產的《采茶舞曲》。
◇課堂探究:(1)采風活動與文化創新有什么關系?
(2)采風活動對于文化創作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探究提示:(1)中國世紀大采風活動多年來受到黨中央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和支持,江澤民同志曾兩次寫信關心鼓勵采風活動這一善舉,說“采風活動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只要我們真正投身人民群眾,堅持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深入體驗當代中國發展和進步的歷史進程,就一定能不斷創作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希望你們再接再厲,把采風活動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這樣,有助于文化創新。
(2)中國世紀大采風活動以“三貼近”精神為指導思想,倡導全國的媒體和宣傳機構,號召全國的作家、詩人、電視人、攝影家、書畫家、新聞工作者和經濟科學界的專家學者,加盟大采風活動,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創作出反映世紀中國時代強音的優秀作品;弘揚經濟建設中涌現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優秀單位,總結宣傳他們的感人事跡和先進經驗;交流探討地方經濟發展、實踐全民奔小康的成功之路的有效途徑;協助地方單位解決需要解決的部分實際困難。
1.文化發展的實質
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都包含著文化創新的意義。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親自參加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他們總結了工人運動的歷史經驗,批判地繼承了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優秀成果,創立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恩格斯把辯證唯物主義運用于人類社會,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學說。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就是文化發展、文化創新的典例。
2. 文化創新與社會實踐的關系
①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
②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源于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
(二)文化創新的作用(為什么)
探究二:結合材料分析文化創新的重要作用:
《采茶舞曲》的完善及蝴蝶效應
周總理:《采茶舞曲》曲調“有時代氣氛,江南地方風味也濃,很清新活潑,但有兩句歌詞要改(原詞‘插秧插到大天亮,采茶采到月兒上’),插秧不能插到大天亮,這樣人家第二天怎么干活啊?采茶也不能采到月兒上,露水茶是不香的。”
為此,周大風來到梅家塢體驗生活,思考如何才能改好歌詞。隨著歲月的沉淀和閱歷的增加,歌詞幾經修改后,最終被群眾認可,唱得愈發順口,風靡全國。
浙江的茶農在采茶時總會情不自禁的哼唱《采茶舞曲》,精神上得到片刻的放松,更好地投入勞動當中。同時,《采茶舞曲》讓更多的人了解浙江茶文化,促進了浙江茶的熱銷。
為什么進行文化創新?
必要性:①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
重要性:②文化創新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
③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三)文化創新的主體
常言道:眉頭一皺,計上心來。
有人認為:文化創新來自作者的靈感,主要靠文化創作者的的聰明才智。
此事你怎么看?
高二政治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傳統文化的繼承;理解傳統文化的特征;理解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2、能力目標:感受中國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延續及其影響;培養分辨傳統文化中精華和糟粕的能力,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賞析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對社會的進步和人的發展的積極作用,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激發學生熱愛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繼承傳統文化和愛國愛家鄉的熱情。樹立正確“看待傳統文化價值的態度”。
【學生分析】
在外來文化的強烈攻勢下,不少學生盲目崇尚外來文化,追捧外來文化,很少關注我們的傳統文化,不了解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通過本框的學習,從直觀的賞析入手,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思辯中進一步明確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形成正確的觀點。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傳統文化的在今天的特點;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2、難點:傳統文化作用的雙重性。
【教學方法】
探索“情境問題”互動教學法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結合,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繼承傳統文化的熱情,確立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教學過程】
導入:如果說文化傳播是文化橫向交流的過程,那么文化繼承就是文化從古到今縱向積累的過程。這節課學習《傳統文化的繼承》。
傳統文化面面觀
探究:課本39頁虛線框。
問題:你知道它們的由來嗎?
老師:京劇和書法的由來同學們都了解,下面我介紹一下針灸的歷史。
針灸起源于中國原始社會,具有悠久的歷史。針剌法:人們偶爾被一些堅硬物體碰撞了身體的某個部位,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原來疼痛的部位疼痛感減輕了或消失了。最早的針具是砭石(石針),后來逐漸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到現在用的不銹鋼針。
灸法的起源與火的使用有著密切關系,人們在烤火取暖時發現,身體某個疼痛的部位經火一烤,疼痛感減輕了,于是受到了啟發。后來形成了針灸。
戰國時代神醫扁鵲、唐代名醫孫思邈都擅長針灸。2006年5月20日,針灸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剛才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傳統文化具有以下特點:
老師:什么是傳統文化?
學生: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
老師:由于傳統文化在歷史中形成,并延續到現在,所以具有繼承性。傳統文化的繼承性表現在很多方面,下面我們從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等方面,一起來感受傳統文化。
1、傳統習俗的繼承
老師:我們在過民族節日的時候,會有很多傳統習俗。
問題:我們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學生:元宵節吃,端午節吃,中秋節吃,清明節等。
老師:什么是傳統習俗?它的地位和影響是什么?
學生:傳統習俗是指在一定社會群體中約定俗成、世代相傳的風尚禮節習慣。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傳統建筑的繼承
問題:北京故宮有什么樣的建筑特點?課本28頁圖片。
學生:座北朝南,東西對稱;宮殿高大雄偉,庭院明朗開闊,象征封建政權至高無上。深、寬、高。北方建筑至今仍然有這些特點。
老師:建筑是凝固的藝術。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和地位是什么?
學生:中國古代建筑以自己獨特的結構體系、優美的藝術造型、豐富的藝術裝飾,在世界建筑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并成為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3、傳統文藝的繼承
老師:傳統文藝,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
老師:中國的傳統文藝包括傳統文學、傳統戲曲、傳統繪畫、書法等。孔子的《論語》,孟子的《孟子》,唐詩宋詞,古代四大名著,王羲之、顏真卿的書法。呂劇、豫劇、山東梆子、山東快書。
老師:中國傳統文藝的地位是什么?
學生:中國傳統文藝具有悠久的歷史,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4、傳統思想的繼承
概念:包括在長期歷史積淀中形成的理論觀點、學術思想和道德觀念,
材料:孝是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百善孝為先”。三字經:“首孝弟,次見聞。”曾子《孝經》:“子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問題:《24孝》之一王祥臥冰求鯉,你能否講講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
學生:王祥,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要王祥到河捉魚。適值天寒地凍,河水早已結冰,哪有魚呢?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刺骨的寒冰凍得他牙關打顫,全身顫抖。突然間,他身體下的冰塊裂開了,躍出兩條鯉魚。王祥大喜,抱著鯉魚飛奔回家,煮魚湯給后母吃。王祥隱居二十余年,后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這個故事發生在臨沂市蘭山區白沙埠鎮孝友村,從此那條河叫孝河。
老師: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不僅影響了山東、臨沂,而且影響了每一個中國人。像忠孝仁義等中國傳統思想的地位和影響是什么?
學生:已經成為中華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社會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高二政治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三
目標確定的依據: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剖析生活實例,說明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時間、地點、條件不同,就會形成不同的價值判斷;剖析價值沖突的實例,體驗價值比較、鑒別、選擇的過程;認同人民的利益為價值標準,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2、學情分析:高二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價值判斷和選擇的標準,但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所以,需要教師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生活的點滴做起,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3、教材分析:本課的主題是“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通過第一框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到價值觀的含義和價值觀的指導作用,通過本框的學習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本框包括“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場上”兩個目題。
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教材,對他人和自己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分析,認識到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主體差異性和社會歷史性。
2、通過對生活中價值沖突的實際事例分析和思考,明白為什么要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初步具有正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能力。
3、通過例舉先進人物的事例,深刻領會正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標準。在實踐中自覺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評價任務
1、填寫導學案,然后歸納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標準和特征。(評價目標1)
2、通過合作探究,說明應如何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知道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標準。(評價目標2)
3、結合先進人物的事例,歸納道理,并結合自己的實際如何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評價目標3)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歌曲《為了誰》,在激情的歌聲中,教師用相關的歌詞和創作背景導入本框內容,激發學生探究在生活中如何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2、展示學習目標
3、推進課程:
活動一: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教材內容,完成導學案內容,明確本節課的基礎知識
活動二:通過觀看視頻《尋找最美村官---裴春亮》,引發學生的思考:提出問題:(1)裴春亮因為窮離開了家鄉,后來,還是因為窮,身價過億的裴春亮又回到了家鄉。他的前后變化說明了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什么特征?當他投資2000千萬建設裴寨新村時,他的妻子持反對態度,說明了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什么特征?
(2)裴春亮想點子、找路子,帶領全村人民面向市場發展蔬菜大棚、花卉種植等新型農業,讓農民有活干、有錢賺,帶領全村人民脫貧致富;村頭樹立的未來五年要干的十件大事是沉甸甸的責任和沉甸甸的承諾。說明了他的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符合了什么要求?(標準)(分組討論)
活動三:通過對落水兒童事例討論: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價值沖突?即如何處理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社會利益之間的關系?
活動四:學生寫一條勉勵自己的人生價值格言。
活動五:跟蹤訓練
4、教師總結:生活中有五種人:圣人(利人不利己)--好人(利人也利己)--平常人(利己且利人)--壞人(損人為利己)--惡人(損人不利己)。我們都是平常人,我們的目標是努力做好人,力爭當圣人,堅決不做壞人和惡人。
高二政治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四
《意識的本質》
1、知識目標
◇識記 :
意識的含義及本質
◇理解:
(1)意識根源于物質,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2)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和能動地改造世界
2、能力目標:
(1)運用基本原理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對本課的學習,進一步增強學生對世界客觀性的認識,初步樹立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唯物主義世界觀
(2)思考人類對世界的各種創造活動,深刻體會意識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二、【重點、難點】:
意識的本質
第一框題 意識的本質
復習提問:
1.什么是物質?物質的特性是什么?物質與物質具體形態的關系是怎樣的?
2.自然界的物質性原理
3.世界的物質性原理
導入:“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節課我們來探究夢的形成。
自主探究:
1、動物有意識嗎?
2、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和前提各是什么?
3、純粹[s1] 的動物心理會不會自發地形成意識?
4、為什么只有人腦才能產生意識,而動物腦則不能?
5、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器官。但是不是有了人腦,就有了意識呢?
合作探究:
(一)、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無生命物質的反應特性,是物質的或者化學的反應;生命物質包括植物和動物,都具有對外界刺激做出感應的特性,動物還具有感覺的能力,-但這些反應都屬于它們的本能;而人的意識活動則是自覺的,無生命物質、植物和動物的反應有著本質區別。但人的意識活動也要依賴于一定的生理基礎,特別是人腦這一高度發達的物質器官。因此,生物的反應形式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生物學基礎。
教材設置這一欄目,旨在引導我們探究人類意識與非生命物質、植物和動物反應的歷史聯系,從而說明人的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1.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意識現象既不是人的頭腦主觀自生的,也不是從來就有的,自然界先于意識而存在,意識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隨著運動的發展,大腦越來越發達,大腦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生物的反映由應激性到動物的感覺、心理的發展,為人類意識的產生準備了條件。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課堂探究:(1)談談你所熟悉的動物有哪些復雜的心理反應。
(2)上述動物的心理為什么不能發展為人的意識?
◇探究提示:(1)高等動物的心理不僅包括感覺、表象、情感,甚至還有簡單的分析和判斷。如猴子可以借助木棒獲得高處的食物。關于這一點,教材中也有不少事例。
(2)動物心理不能發展為人的意識,其根本原因是它們缺少意識賴以產生的物質器官——人腦。
2.意識是社會的產物。
動物的大腦和單純的動物心理并不會自發地產生意識。意識是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意識是社會勞動、語言和人腦的必然產物,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又說意識是社會的產物。
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勞動是使猿變成人的決定因素,也是人的意識產生的決定因素。
人的勞動同動物活動的根本區別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而在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外部世界的勞動中,不僅要求人們認識事物的表面現象,還要有抽象思維這種人類意識的反映形式來深入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在 [s2] 勞動過程中,由于交流的需要而產生了語言。語言的產生推動了人類意識的發展。
在勞動和語言的推動下,使猿腦變成了人腦,并隨著社會勞動的進步而日趨完善,這為意識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由此可見,人類:意識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而且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所以,馬克思說:“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人們還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反之,如果脫離社會實踐,不參加任何社會活動,就不會形成人的意識。
(二)、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課堂探究:(1)有沒有一種高等動物的腦在復雜性上超過人腦?
(2)動物的腦在機能上有沒有可能達到人腦的水平?
◇探究提示:(1)高等動物雖然也有一定的心理反應,但是其大腦無論是在重量、構造,還是在機能上,都要比人腦簡單。因此,人腦與高等動物的腦有著本質的區別。高等動物的復雜性不會超過人腦。
(2)在腦的機能上,人腦機能包括運動區、感覺區、語言區,能夠形成一定網絡系統,而動物腦則沒有語言區,這是因為動物缺乏社會性的勞動。因此動物腦在機能上不可能達到人腦水平,不會形成意識。
課本設置這一欄目,旨在強調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動物腦比人腦要低級,不會形成意識。
1.人腦是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意識只是人腦的特有機能,動物的腦不會產生意識。
2.意識活動是通過人腦對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動實現的。
第一,人腦比動物腦具有結構的復雜性和組織的嚴密性,決定人腦具有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
第二,人腦對外界刺激的條件反射不僅包括第一信號系統,而且可以在語言刺激下產生人所特有的第二信號系統。
3.有了人腦,不一定就會產生意識。
人腦只是產生意識的物質基礎,要產生意識,除了要有人腦,還必須要在社會實踐中,通過實踐使客觀存在作用于人腦。
◇課堂探究:(1)對動物說“梅”,能不能使動物“止渴”?對動物談“虎”,能不能使動物“色變”?
(2)人對外界刺激產生的反映和動物對外界刺激產生的反應有什么區別?
◇探究提示:(1)由于動物腦對客觀事物只能形成表面的感覺等本能性的反應,而不能像人腦那樣抽象出事物更深層次的東西,因此對動物說“梅”不能讓其止渴,對動物談“虎”不能使其“色變”。
(2)人對外界刺激產生的反映,也即意識,既包括對事物表面現象的認識一感覺,也包括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抽象思維,而且更重要的是抽象思維。人的意識是人對事物主動的、能動的反映。而動物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則是生物學意義上的條件反射,不具有抽象概括能力。
教材設置這一欄目,目的在于通過動物腦和人腦對事物反映的差別,強調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只能是人腦。
《意識的本質》教案
(三)、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課堂探究:(1)離開了客觀對象,能不能產生人類的意識?
(2)離開了客觀對象,會不會有鬼神觀念?
◇探究提示:(1)從內容上來看,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而不是人腦主觀自生的,意識的形成離不開客觀事物。因此,離開了客觀對象,就不能產生人類意識。
(2)鬼神觀念是意識的一種,只不過是錯誤的意識,也就是說,鬼神觀念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歪曲、虛幻的反映。所以,離開了客觀對象,不會形成鬼神觀念。
教材設置這一欄目,旨在強調客觀事物對意識形成的重要性。意識的內容來源于客觀事物。
1.意識的內容來自于客觀存在,意識在本質上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而內容則是客觀的。
2.無論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正確 [s3] 的意識是指人腦如實地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而錯誤意識則是歪曲地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二者的區別不在于是否對客觀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對客觀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質的反映。
3.意識的形成離不開社會實踐。
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而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客觀存在通過人的實踐活動作用于人腦,人腦才會形成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這才有了意識。
4.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
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世界先于人的意識而存在,意識不過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物質決定意識。
教材插圖說明了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離開了客觀存在就不會產生意識。
◇課堂練習:關于意識的正確說法是( )
a、意識是人腦的生理基礎,是人腦的特有功能 b、人腦會思考,有了人腦就會有意識
c、感覺是事物作用于人腦形成的,思維的內容則是人腦的產物
d、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答案:d
解析:本題仍是在考查意識的含義,但卻是從起源、生理基礎、內容三個方面!分別設置選項。意識的生理基礎是人腦,a項表述正好相反,故不選。要形成意識,除了要有人腦,還要通過社會實踐使客觀存在作用于人腦,b項表述忽視了實;踐和客觀事物這兩個要件,故不選。意識包括感覺和思維兩種形式,感覺是對事i物表面現象的反映,思維則是對本質和規律的反映,二者都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故c項表述錯誤。只有d項準確揭示了意識的本質,應入選。
課堂總結:
<
高二政治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五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明確傳統文化的含義,特點及對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感悟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善于區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本領;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辯證觀察和認識問題。
(二)能力目標:
1.通過開心學國學的主題曲《龍文》導入,引導學生中國傳統習俗、建筑、文藝和思想的繼承性;在學習中,繼續與學生一起探究傳統文化的其他特性以及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明確其作用的雙重性,并樹立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2.案例教學法對話式教學法討論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賞析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分析當代中國傳統文化對社會的進步和人的發展的積極作用,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激發學生熱愛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繼承傳統文化的熱情。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成為傳統文化自覺的繼承者和享用者
二.教學重難點:傳統文化的特點,對傳統文化的辯證認識,如何對待傳統文化。
三.教學過程:
(一)先請學生快速預習課本p39——41的內容
播放《龍文》視頻,請學生結合p39——41的課本知識點找出片段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
【師生對話】
1、吃湯圓,猜燈謎:元宵節的傳統習俗
(1)元宵節為什么要吃湯圓?——湯圓象征團圓
(2)為什么湯圓象征團圓?——因為湯圓形狀是圓的,名字中又帶有“圓”,在我們中華民族這個群體中就被約定俗成地認為是團圓的象征。
(3)元宵節吃湯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從漢代就開始用點燈的方式慶祝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起源于宋朝,距今也比較久遠。
(4)為什么那么久遠,吃湯圓的習俗還能流傳至今,讓我們都能知道(你是怎么知道元宵節要吃湯圓這個習俗的)?——爸媽說的。爸媽是怎么知道的?——他們的父母告訴的。
所以傳統習俗是世代相傳的
傳統習俗是在一定社會群體中約定俗成、世代相傳的習慣、禮儀、風尚,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文化具有對人的影響深遠持久的特點)
(探究活動)請學生列舉除元宵節吃湯圓習俗之外的其他傳統習俗,包括西方的傳統習俗。
點明本課主題“傳統文化”并不是特指中國傳統文化,每個國家、民族都會有他們的傳統文化,但是今天會以中國為例來上這節課。
2、唱戲(挪進暖閣后,賈府的自養戲班唱戲助興)
(1)劇中唱的是什么戲種?——昆曲(清朝的大戶人家家里都會自養戲班——昆曲班)昆曲是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口述、非物質的文化遺產代表作。
(2)昆曲是哪里的地方戲?——江蘇昆山的地方戲。
同學們還知道哪些地方戲?——越劇、紹劇、蓮花落、京劇……
為什么這么多地方戲,只有昆曲被列入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昆曲歷史悠久,關鍵是在這么悠久的歷史發展歷程中,昆曲的變化最少,保留的傳統戲曲特色最多;
昆曲非常好聽,傳統戲曲講究唱念做打的功夫,昆曲對這些功夫的要求,舞臺呈現效果出色,很多其他戲種的演員為了磨練自己的技藝都要學習昆曲,京劇大師梅蘭芳就有很深厚的昆曲功底;
昆曲被譽為“百戲之師”,其他戲種在發展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受到昆曲的影響。
(3)昆曲是傳統戲曲,傳統戲曲是屬于傳統文化的哪種形式?——傳統文藝
什么是文藝?——文學藝術:民族精神的火炬
除了戲曲,中國還有哪些傳統文藝?——書法、國畫、篆刻、傳統文學(如小說《紅樓夢》)……
3、《傳統文化的繼承》教學設計傳統建筑(視頻片段中的賈府具有中國傳統建筑特色)——建筑:凝固的藝術
(1)中國傳統建筑有哪些特色?——飛檐翹脊、白墻黑瓦、雕梁畫棟
還有非常有特色的一個地方,送燈謎來的公公從屋外進入屋內跨過的是——門檻(影壁墻、飛檐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建筑)
(2)以前的房子有門就有門檻,門檻有什么用,為什么要建門檻?——防止不干凈的東西進入,門檻被認為是護家神,保佑全家平安幸福,愿望雖美好,但存在著迷信思想。
(3)一般人家有門檻,但是門檻會建得比較低,像賈府這樣的富貴人家門檻一般都建得比較高,這是為什么?——門檻越高,象征地位越高。因為人在跨過高門檻時,腳抬高,身體前傾,姿態就好象在向屋主人鞠躬行禮一般。
這樣的象征意義蘊涵了什么思想?——封建等級觀念
4、除了在門檻這個傳統建筑特色中蘊涵的傳統思想,片段中還體現了什么傳統思想?——孝、封建禮教思想等
(提示)吃湯團象征我們團團圓圓、和和美美,中國人歷來喜歡“和”字,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還特別表演了“和”字的演變;在我們的語言系統中有一整套與“和”相關的詞語,請學生舉例(和睦、和平、和諧、家和萬事興等),這體現這什么傳統思想?——“和合”思想
“和合”思想在現代生活中還存在嗎?——提倡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就是對“和合”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傳統思想:在長期的歷史積淀中形成的理論觀點、學術思想、道德觀念,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文化的繼承》教學設計傳統習俗、建筑、文藝和思想都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能夠在現實生活中繼承和保留下來,說明傳統文化是可以被繼承的,說明傳統文化具有什么特點?——繼承性
(二)展示北京奧運會會徽圖片,請同學找出其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并歸類。
思考:九九重陽的變遷——所以傳統文化雖然保留了最基本特征,但具體內涵要因時而變,說明傳統文化還具有什么特點?——相對穩定性。
(三)正是因為有這么具有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所以我們設計的會徽才能那么獨特而出色,有人說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一筆寶貴財富,但也有些人一提起傳統文化就覺得是封建、落后、腐朽的東西,是阻礙我們社會進步的包袱,書本p43就有截然不同的兩個觀點。
【分組討論】請同學們從現實生活中找找哪些傳統文化是財富,哪些是包袱?并說明為什么。
簡單總結,財富就是指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積極向上,符合社會發展的部分;包袱就是糟粕部分,落后、腐朽,不符合社會發展的部分。
《傳統文化的繼承》教學設計傳統文化如果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就能對社會和人的發展起促進作用;如果一成不變,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就會阻礙社會和人的發展。這就是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
對于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我們應該怎么做?——保持和發揚;對于糟粕應該改造或剔除。總結我們繼承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學以致用】請同學就本堂課學過的知識談談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