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名著《悲慘世界》讀后感800字 悲慘世界,讀后感篇一
《悲慘世界》一書,雨果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的殘酷現實,這部傳世之作,成為世界文學殿堂中一道絢麗多彩的風景。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將同情的眼光投向在社會底層苦苦求生的人們,對當時黑暗的社會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雨果用他細膩的文筆,淋漓盡致地描繪了處于水生火熱的人們地獄般的生活。雖然他們的命運是如此悲慘,但,愛,升華了他們的信念......
全文的主人公是一位叫冉阿讓的囚犯。當他剛接受完十九年苦役,來到了狄涅城。他走到這個小城時,天色已入幕。大家從市政做了了解,知道了冉阿讓的身份,都盡量回避他:旅店不為他提供吃住;食品店不為他提供水;老百姓也緊閉大門。冉阿讓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了莫大的恥辱,便加快腳步,想快速離去。可是周圍到處都是寒冷,他又渴又餓……在一個偶然的巧合下,他敲開了里哀主教的門。米里哀先生聽過他的遭遇后,二話沒說,熱情的用一桌子菜接待了他,還給他安排了一個住處。可能是由于多年的仇恨的不到化解,他的本性趨使他去偷主教無力唯一值錢的銀器,之后便逃之夭夭??墒蔷彀l現了冉阿讓口袋中的銀器,認出是主教大人的,便把他抓了起來,押向主教大人的家。當主教大人了解這一切后,卻說:“窮苦的人,那些東西你拿去吧,可換兩百法郎……噢,你把我的燭臺也拿去吧,換些錢好趕路。”
就在這個時候,冉阿讓受到了莫大感動;也就是在這時,他藏在心底多年的“善”被激活了,流下了渾濁的淚水……
讀了這章,我感受到了“善”的強大威力:主教先生的“善”壓倒了多么強大的“惡”,這說明“善”是正義的。
讀完文章,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震撼。原我們身邊多一些像主教般光明、充滿愛的使者,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這部作品描寫了法國大革命的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反映了法國社會的現實生活歌頌了人性化的善良的純真。
這部小說是以主人公冉阿讓的命運作為主線而逐漸展開的。它講的是主人公冉阿讓度過了漫長的牢獄之苦,當他被釋放時,到哪兒都不受歡迎,人們把它當作一條狗。當他走進卞福汝主教的家時,他終于感受到了像人一樣的生活。由于冉阿讓犯有前科,盡管他有著強壯的身體,仍無法被社會所接受。就連他的好意有時也會遭到別人的誤解,冉阿讓為了幫助一個母親芳汀,被政府發現后,他又被捕了……
他被戴上了終生監禁的紅帽子,在船上服苦役,一個船員在修理桅桿時不慎掉進大海,冉阿讓不顧安危就了他,自己卻失足掉進了大海里!他在孟費镅遇到了與芳汀失散多年的女兒珂賽特。她在德納第家住下了,受盡了苦頭。冉阿讓出了很多的錢才買下了她。從此,珂賽特把冉阿讓當作父親一樣看待。他們找到了一座修女院,住下了。
珂賽特慢慢的長大了,她結婚了,但是冉阿讓經過歲月的磨難,也就要去世了。當他去世的時候,他告訴了全部人他以前是一個苦役犯,后來被判處無期徒刑,目前,我還是一個逃犯…他倒向后面,兩只蠟燭的燭光照著他,他那白色的臉望著上天,他死了。
冉阿讓他雖然以前是一個很好的人,但經過坐牢使他的心靈蒙上了一層灰。但冉阿讓會改,他最后已經不是那個被人們唾罵的苦役犯了,而是一個圣人。
看完了《悲慘世界》這部書,我懂得了怎樣像困難挑戰,像這部書中的冉阿讓一樣,生活潦倒,卻能干出許多好事來。我們應該學習他那不怕吃苦,有錯就改的良好品質。
名著《悲慘世界》讀后感800字 悲慘世界,讀后感篇二
“人間所有的勇氣,所有的美德,所有的英雄品質,所有神圣的精神,他都具備?!边@是在小說的末尾,青年人馬里尤斯明白冉阿讓的身份后對他發出的評價。的確,冉阿讓就是這樣“為自我想得少,為他人想得多”的一個人。
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冉阿讓背著在戰斗身負重傷的青年人馬里尤斯在下水道中行走。在途中他遇到了認為他殺人越貨的拐子德納第與奉命捉拿他的警探沙威二人。但他始終堅持鎮定,并在心中一向秉承把救人放在首位的原則,最終成功送馬里尤斯到其爺爺家。而沙威被其高尚的行為感動,羞愧難當而跳河自殺。
常理來看,冉阿讓完全能夠不去救馬里尤斯,因為馬里尤斯可是那個勾引自我“女兒”的不良青年,更何況此人是自愿參加學生起義,他最終的死活與冉阿讓可謂是“風馬牛不相及”??墒侨桨⒆屢闳粵Q定扛起小伙子,用他有力的胳膊扛著馬里尤斯在下水道中緩緩前行。此刻他忘了自我曾是苦刑犯,他只是一個老人,為了救助一個青年,甚至是一個自我以往厭惡的青年,竟然不顧自身的安危,義無反顧地、全心全意地幫他。并且他在幫忙的時候,多次遭到旁人的誤解,可是他用坦蕩的胸懷包容了一切誤解,永不放棄地堅持走到了最終。多么無私,多么寬容,多么偉大!
在那政治混亂,民不聊生的年代里,冉阿讓在這個社會里以往因饑餓偷面包而犯下了時代性錯誤,可是他并沒有所以墮落,而是在主教的洗禮下改過自新并進取的服務社會。這充分的說明了一個道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最高等的改造就是一個人良知的喚醒。所以犯了錯并不可怕,關鍵在于你有沒有決心改。另外,冉阿讓的高尚品質源于他碰到了高尚的人來指點迷津,并且能夠堅持用自我的良知去不斷地服務他人與寬恕他人。
做一天的好人容易,做一輩子的好人難。冉阿讓不失信于人而去養活一個與自我毫無血緣關系的女孩珂賽特并且視其為親生女兒,冒著生命危險救活青年馬里尤斯,一次次地原諒一向追殺自我的警察沙威……他的“堅持”為他人著想的精神最為難能可貴。
雖然說我們無法與冉阿讓這個高尚的靈魂比較,可是,我們何嘗不能夠以他為榜樣呢?雖然在和平年代里我們還是不太可能做出那么轟轟烈烈的大事,可是我相信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來學習冉阿讓這種無私奉獻、回報社會并默默分擔他人憂傷的精神,那也必須會成為一個平凡而“偉大”的人。
名著《悲慘世界》讀后感800字 悲慘世界,讀后感篇三
最近,我讀了法國著名作家雨果享譽世界的代表作之一《悲慘世界》。
這本書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平民冉阿讓由于饑餓過度偷了一個面包,使他在監獄里度過了黑暗的19年。出獄后,他受到了人們的歧視,受到一次又一次不公平的對待,冉阿讓再度陷入絕望之中,他決定報復這個社會。就在他實行報復行竊大主教的第二天就被警察抓住,以為將再次面臨牢獄之災的時候,奇跡出現了,這位善良的主教沒有告發他,而是用他的仁慈之心改變了冉阿讓的后半生,幾年后,他改換身份,盡全力幫助別人,想多做些好事來彌補從前犯下的罪過。但當人們知道他從前是個苦役犯后,都帶著歧視、刻薄的眼光看他。最后,冉阿讓奮不顧身地將在街壘戰中受傷的馬利尤斯救出,成全了一對年輕人的婚姻,但自己卻一度受到誤解,抑郁成疾,最終凄慘地死去了。
“人間所有的勇氣,所有的美德,所有的英雄品質,所有的神圣精神,他都具備。”這是在小說末尾,貴族青年馬利尤斯知道冉阿讓的身份后對他發出的評價。
有時候,人犯錯不是因為自身的問題,而是因為被逼到了黑暗的角落,如果能給犯錯的人一束陽光,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讓他從黑暗中走出來,那該產生多么巨大的變化呀!
雨果認為,世界上存在著兩種法律:高級的法律是仁慈和愛,它可以杜絕罪惡,喚醒良知;低級的法律是刑罰,它只會激起人的反叛心而加深犯罪。前者體現者為卡福汝主教,他用道德感化和博愛喚醒了冉阿讓的良知,使他成為真正的人;而后者的代表是警探沙威,他如鷹犬一樣跟蹤冉阿讓,迫害走投無路的芳汀,如冷血動物,他最后的投河,標志著當時法律在崇高道德面前的渺小。
“只有愛,才能消滅世界上的一切不幸”現實生活中,平凡的愛隨處可見:當你沮喪不已時那溫暖的擁抱;當你激動萬分時那熱情的擊掌;當你憤怒難堪時那理解的目光……是的,愛或是一句親切的問候,或是嚴厲的批評,或是人們之間的互幫互助,愛或許只是一個微小的動作。
愿人與人之間少一點自私、貪婪和算計;愿我們每個人都像冉阿讓一樣懷著一顆博愛、寬容、感恩的心去看待這個社會,去對待周圍的人;愿人們的靈魂都是高尚、謙卑的。這樣,不論你的出身、地位、學歷、財產如何,你只要有一顆高尚純潔的心靈,就可以照亮身邊的人,也只有這樣的人,才配稱得上一個真正高貴的人!
名著《悲慘世界》讀后感800字 悲慘世界,讀后感篇四
感覺有點像歌劇,想起以前在上學時聽的一個70多歲的老師講的音樂課,竟然在短時間內愛上了歌劇,雖然聽不懂,一個同學一激動課下買了歌劇看,當然以后再也沒有這么感覺了??梢姁凵夏乘囆g需要一個高人持續帶領才可能真正入門,領路人真的很重要。
回頭再看電影,寬恕和悔過,需要信上帝才可以實現,不信上帝,萬劫不復,寬恕罪犯,需要罪犯信上帝,否則就是農夫與蛇,中國人不信上帝,沒有寬恕。電影的一點偏想,不是感想。走題了,大家看電影吧。
我讀了一本書叫《悲慘世界》,作者是法國著名小說家、詩人雨果。
這本書中的主人翁是個正直的人,他在富人的眼里是個很貪財的人,但細細算起來,他一生中所用的生活費只是他全部錢財的五分之一,剩下的錢全部用來幫助窮人,比如:幫窮人孩子讀書。救濟窮人……他處事正當,相信神靈、生活樸素、品德優良等等。他就是法國的福來主教,他的這些優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在我們和生活學習中做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比我們更需要幫助的人,特別是品德。
名著《悲慘世界》讀后感800字 悲慘世界,讀后感篇五
被后人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的雨果,一生都在追隨時代步伐前進,通過詩歌、小說、劇本、散文等文學形式描寫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揭露和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罪惡,歌頌人民群眾的斗爭精神,在法國和世界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喜歡使用象征的手法,抨擊社會的黑暗,成為那個時代的吶喊者。
寫于1862年的《悲慘世界》是十九世紀最著名的小說之一,全書主要圍繞主人公冉阿讓曲折而又坎坷的個人經歷,涵蓋了拿破侖戰爭和之后的十幾年的時間,融入法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等元素,描寫出一部愛的史詩。通過通讀本書,對文中的情節進行了梳理,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雨果用極為細膩的筆觸,描繪出悲慘世界,觸動了讀者的心靈。米里艾主教是冉阿讓生命中的重要人物,是愛的化身。他因偷了一塊面包而成為苦役犯,因為這小小的錯誤就將人生中十九年的時光斷送。出獄后的他,受到社會的歧視,在人們的眼中似乎一犯錯就被判了死刑。之后的偷竊行為,卻意外得到了米里艾主教的感化和寬恕。主教將那一對銀制燭臺送給他并叮囑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他在主教給予的愛中,懂得和理解了愛的意義,學會了去給予愛。冉阿讓用無私偉大的愛,終于使那些過去曾鄙視他的人真心去接納他并且感激他。以人心換人心,在愛的鼓勵下,冉阿讓開始變得樂于助人,見義勇為得到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
從囚犯到市長,冉阿讓的身份的轉變令人震撼,他從地獄返回了天堂。面對著世態炎涼,人性的邪惡,有些人仍舊暴露出丑陋、自私、貪婪的本性。就如書中的德納第,他為了錢財不惜一切,一會聲稱是演員,一會兒又變成了畫家,但他再高明也無論如何掩蓋不住他丑陋本性的事實,同時對珂賽特百般欺壓,還將她母親寄來的東西給自己的女兒,最后淪為丐幫幫主。而同樣存在冉阿讓這樣的人,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正如雨果在這本書中提到,“世間有一種比海洋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天空;還有一種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人心。”珂賽特是下層人民的苦難的縮影,他們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只能任人宰割。冉阿讓代表廣大的窮苦群眾,打破受人奴役的局面。
對于窮人而言,冉阿讓像一把保護傘,成為愛的化身。而此時,情節急轉直下,真正進入到悲慘世界。社會的丑陋與壓迫,法律的不公正使冉阿讓一再落入魔爪之中,所幸他的心懂得愛,懂得寬恕。他放走了一直追捕他的偵察員沙威,他原諒一切,他是那樣的溫和、有大愛。他再一次被捕,被戴上了終身監禁的帽子,但是命運嘲弄了他,他不顧再次戴上越獄的罪名,逃了出來,為的就是為了完成芳汀的遺愿,從德納第手中救出處于水深火熱中的小珂賽特。在法國革命的戰場上,在槍林彈雨中救了珂賽特的情人馬呂斯,在女兒有了歸宿后,帶著贖罪的愛與欣慰長眠。
冉阿讓死了,在那個絕望冷酷的世界中,在那個悲慘的世界里。他的一生,雖談不上轟轟烈烈,但卻是平凡而不平庸。在我心中,冉阿讓就像一個充滿智慧、充滿愛心并努力使自己生命得到最大張揚的精靈。在殘酷的社會面前,個人顯得無比弱小,每個人都試圖去改變命運,卻又在一次次的碰壁中失望至極、痛不欲生,直到死去。雨果留下這樣的結局,讓我們這些讀者不斷地暢想和傲游,或許,這樣的悲慘世界才更有韻味。
卡夫卡說,欲叫人滅亡,先叫人瘋狂。雨果成功地塑造了一個不安于現狀、不甘受辱、敢于抗爭的冉阿讓,反映一個平凡心靈的坦誠傾訴的呼號和責難,他不懼社會的黑暗,通過自己的博愛、寬容及其崇高靈魂以及眾生之下卑微的存在,重新喚回生活在那個悲慘世界里的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公平、自由、幸福是每個時代的追求與信仰,需要更多像冉阿讓這樣的人,用愛打動人心,用愛改變悲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