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燦爛千陽讀后感300字 燦爛千陽讀后感1000字篇一
在那不可饒恕的年代,人類的靈魂正在受到無情的鞭撻;在那戰火紛飛的地方,平平淡淡也成為了一種奢侈;在那陰霾籠罩的土地上,無數的吶喊被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本書的主人公成為了阿富汗人民的縮影,從她們的身上我們感受到了對生活的絕望以及在大環境下的麻木。退無可退的她們在尋求不到任何幫助的時候,她們選擇的欣然接受。瑪利亞姆從小就背負著私生女的罵名,所以她選擇向生活低下了頭。其實在她很小的時候,小得還無法理解“哈拉米”的時候,她也曾經有過理想,有過追求,有過對美好生活的期望。但由于生活環境的扭曲,導致她的一生成為了一個悲劇:從小被爸爸拋棄,媽媽因抵擋不了壓力而選擇自殺,自己又被爸爸的女人安排嫁給一個中年男人。對于這一切,她的抵抗都發生在她的想象中。當她回到生活時,現實還是現實,不會有任何改變。瑪利亞姆為了救萊拉、塔里克以及她們的孩子而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就在瑪利亞姆人生即將走向終點的時候,她心中雖燃起了許多希望,但閉上雙眼,她感到從未有過的平靜。她從出生,沒人認同她。但在她死之前,她是帶著滿滿的愛與認同而離開。她覺得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刻!面對法官的判決——死刑,她也欣然接受,甚至她在臨死前認同了自己存在的不合法性,認為判決死刑是一種合法的結局。瑪利亞姆的一生都在服從他人的命令,直到臨死的時候她也服從了她一生中的最后一個命令:把頭低下。
本書的另一位主人公萊拉在戰火中失去了雙親,并與自己親梅竹馬的愛人——塔里克失去了聯系。在不懷好意的希拉德的精心設計下萊拉相信了塔里克已經死于戰火。當時精疲力盡的她又發現自己懷了塔里克的孩子,萬般無奈之下萊拉選擇嫁給了將近50歲的希拉德,與瑪利亞姆共事一夫。兩位主人公從最初的敵對到相互了解,又到成為知心的朋友。由于彼此的遭遇都十分可憐,無形之中她們走到了一起,成為了心心相惜的忘年交。兩人在希拉德的家庭暴力之下相互扶持,最終瑪利亞姆為了救在希拉德拳頭之下的萊拉而下定決心做出了自己一生中的唯一一次的反抗——殺死了希拉德。在瑪利亞姆的幫助下,萊拉找到了自己一直向往的生活。但最終她沒有甘于平淡的生活而選擇回到首都喀布爾,為自己故鄉的重建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帶著滿滿的希望而非滿身的仇怨繼續活下去。這是愛她的親人與她所愛的親人愿意看到的最好的結局!
當親情、友情、愛情與家庭都成為奢侈品的時候,唯有一服軀殼的我們行走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還有什么意義可言?我們就如同禽獸一般,沒有了思想,沒有了理想,沒有了之所以成為人的理由!
也許在當代社會中,阿富汗的婦女已經習慣于被壓迫,習慣于服從一切命令,習慣于認同自己的低賤。卡勒德胡塞尼筆下的人物一味忍受,但絕望與微弱的希望并存著。有一些沒有放棄自己人生追求的勇敢的婦女在推動著阿富汗婦女美好明天的到來!只要給她們一點支持,我相信她們一定會創造奇跡!
陰霾終究會過去。在撥開層層云霧之后,我們會發現屬于阿富汗人民的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
燦爛千陽讀后感300字 燦爛千陽讀后感1000字篇二
大多數的人生活在平凡無奇的軀殼里,無需承載巨大的痛苦,無需釋放拯救自我的光芒。當你淚水漣漣,你就已經沖破了對這個世界狹隘的感知,經歷一場精神的洗禮。
“終其一生,我們只為尋找最初失去的那個人”,那個人是誰?我想,對于瑪麗亞姆,最初失去的那個人是勇敢的自己,那么多年的屈辱,那么索然無味的生活似乎麻木了瑪麗亞姆對美好的渴望。盡管經年累月的灰塵掩蓋了瑪麗亞姆的善良與勇敢,但灰塵背后的靈魂永遠在等著某雙愛的雙手拂去塵埃,萊拉和塔里克的女兒阿茲莎便是那雙為瑪麗亞姆拂去塵埃的雙手。尚在襁褓中的阿茲莎緊緊拽著瑪麗亞姆的手,無聲甜美的笑容像清風一樣吹動整個夜空的寧靜,直擊瑪麗亞姆的心靈。她一定告訴過自己,萊拉搶了自己的丈夫,是的,她掙開了阿茲莎的雙手,在小女孩開始啼哭之前又將手放了回去。“你想從我這里得到什么?”此時此刻,奉獻與愛像決了堤的洪水一樣傾瀉而下,直至生命的結束。
書中除了瑪麗亞姆和阿茲莎純粹清涼的愛,瑪麗亞姆和萊拉的感情如浩瀚星空一般無邊無際又徇麗多彩。當萊拉為了保住和塔里克的女兒阿茲莎嫁給六十多歲的拉希德后,瑪麗亞姆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痛恨萊拉,萊拉則對瑪利亞姆充滿愧疚,同時苦苦忍受著那些無法訴說的壓抑。她們為了小事爭吵,大聲咒罵,同時雙方因糟糕壓抑情緒的釋放而感到莫名的輕松。在那個男權至上,女人只是生育機器的環境中,兩個女人最終因為彼此一樣悲慘的命運相互憐惜,她們共同分擔家務,共同對阿茲莎投去愛憐的眼神。她們言歸于好的那天早晨,像瑪麗亞姆十五歲以前的生活一般充滿詩意,也像萊拉十四歲以前和塔里克在一起時一般浪漫。
拉萊說:”我們去外面喝杯茶怎么樣?“"我可沒那么多時間,還有很多碗要刷呢?"”我們等會可以一起刷,就喝一杯。“她們喝了三杯,從此,我們可以看見在戰爭的廢墟中,兩個女人聽著火箭彈的爆炸聲在自家的院子里喝茶,坦誠相對。如果說,阿茲莎拂去了蒙在瑪麗亞姆靈魂上的塵埃,那么萊拉就是那個與瑪麗亞姆靈魂共舞的人。她看到了拉希德眼里的殺意,她不能讓拉希德殺了萊拉,拉希德必須死,沒有任何懸念,這是唯一的一條路,盡管這條路會讓瑪麗亞姆付出生命的代價。她很鎮定,仿佛這么多年終于得到了解脫。瑪麗亞姆說:”我想要的你們都給了我“,她沒有孩子,以為這一生只有忍耐不會得到幸福。這不是一般的英雄主義,當押送瑪麗亞姆的小伙子問她:“你怕嗎?”瑪麗亞姆說:“是的,怕得發抖”。生命到任何時候都是可貴的,生命的失去永遠令人感到悲傷。
塔里克回來了,他實現了他的承諾——回去找萊拉,像所有那些偉大的愛情一樣,沖破現實的種種障礙,拋開種種世俗,步步追隨愛人左右,雖然不似從前無憂無慮,但也能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如夢如幻。無論戰爭帶給他們多少毀滅與傷害,家鄉的人兒最終回到了故土重建家園,帶著那不可毀滅的愛告訴那些孩子,昨天的希望,今天的美好與明天的幸福。
時隔五年,繼《茶花女》后,國外的小說再次擊中我的淚腺,同樣是糟糕的境遇,同樣是偉大的女性,向那些散發著愛的光芒的人們致敬。
燦爛千陽讀后感300字 燦爛千陽讀后感1000字篇三
合上這本書,心境十分沉重。《燦爛千陽》給我們呈現了一幅泯滅人性的畫卷。
在那不可饒恕的年代,人類的靈魂正在受到無情的鞭撻;在那戰火紛飛的地方,平平淡淡也成為了一種奢侈;在那陰霾籠罩的土地上,無數的吶喊被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本書的主人公成為了她的國家人民的縮影,從她們的身上我們感受到了對生活的絕望以及在大環境下的麻木。退無可退的她們在尋求不到任何幫忙的時候,她們選擇的欣然理解。瑪利亞姆從小就背負著私生女的罵名,所以她選擇向生活低下了頭。其實在她很小的時候,小得還無法理解“哈拉米”的時候,她也以往有過夢想,有過追求,有過對完美生活的期望。但由于生活環境的扭曲,導致她的一生成為了一個杯具:從小被爸爸拋棄,媽媽因抵擋不了壓力而選擇自殺,自我又被爸爸的女人安排嫁給一個中年男人。對于這一切,她的抵抗都發生在她的想象中。當她回到生活時,現實還是現實,不會有任何改變。瑪利亞姆為了救萊拉、塔里克以及她們的孩子而獻出了自我寶貴的生命。就在瑪利亞姆人生即將走向終點的時候,她心中雖燃起了許多期望,但閉上雙眼,她感到從未有過的平靜。她從出生,沒人認同她。但在她死之前,她是帶著滿滿的愛與認同而離開。她覺得這是人生中最完美的時刻!應對法官的判決——死刑,她也欣然理解,甚至她在臨死前認同了自我存在的不合法性,認為判決死刑是一種合法的結局。瑪利亞姆的一生都在服從他人的命令,直到臨死的時候她也服從了她一生中的最終一個命令:把頭低下。
本書的另一位主人公萊拉在戰火中失去了雙親,并與自我親梅竹馬的愛人——塔里克失去了聯系。在不懷好意的希拉德的精心設計下萊拉相信了塔里克已經死于戰火。當時精疲力盡的她又發現自我懷了塔里克的孩子,萬般無奈之下萊拉選擇嫁給了將近50歲的希拉德,與瑪利亞姆共事一夫。兩位主人公從最初的敵對到相互了解,又到成為知心的朋友。由于彼此的遭遇都十分可憐,無形之中她們走到了一齊,成為了心心相惜的忘年交。兩人在希拉德的家庭暴力之下相互扶持,最終瑪利亞姆為了救在希拉德拳頭之下的萊拉而下定決心做出了自我一生中的唯一一次的反抗——殺死了希拉德。在瑪利亞姆的幫忙下,萊拉找到了自我一向向往的生活。但最終她沒有甘于平淡的生活而選擇回到首都喀布爾,為自我故鄉的重建奉獻自我的一份力量。帶著滿滿的期望而非滿身的仇怨繼續活下去。這是愛她的親人與她所愛的親人愿意看到的最好的結局!
當親情、友情、感情與家庭都成為奢侈品的時候,唯有一服軀殼的我們行走在自我人生的道路上,還有什么意義可言?我們就如同禽獸一般,沒有了思想,沒有了夢想,沒有了之所以成為人的理由!
也許在當代社會中,她的國家的婦女已經習慣于被壓迫,習慣于服從一切命令,習慣于認同自我的低賤。卡勒德胡塞尼筆下的人物一味忍受,但絕望與微弱的期望并存著。有一些沒有放棄自我人生追求的勇敢的婦女在推動著她的國家婦女完美明天的到來!只要給她們一點支持,我相信她們必須會創造奇跡!
陰霾終究會過去。在撥開層層云霧之后,我們會發現屬于她的國家人民的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
燦爛千陽讀后感300字 燦爛千陽讀后感1000字篇四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光明似乎不舍晝夜地在我們身邊流淌,或幸福地包裹著我們,或歡欣地在我們身旁騰躍,或就在你的掌心凝眸注視著你。許多人視若無睹,因為光明仿佛如此地廉價和唾手可得。然而,對于在過去30年的歲月里經霜瀝雨的阿富汗婦女而言,光明是奢侈的,它永遠在“屋頂之上”,在“墻壁之后”,近在咫尺地于睡夢中,遠在天邊地于現實里。這樣令人心痛的生活,日復一日地摧殘著她們的心靈,她們懷疑、憤怒、委屈、恐懼、自卑,她們逆來順受、心存希望、孤注一擲……
其中之一是私生女瑪麗雅姆,有錢的父親與其女傭所生下的孩子。私生女,這就是她一出生就被貼上的標簽,是走在大街上會被扔石頭的那種小孩。十五歲的生日愿望僅僅是想去父親的電影院里看一場電影。而這個愿望讓她失去了一切。父親沒有如約來接她,她違背母親的意愿下山去尋父親,而他不肯見她,她在外面等了一夜,被送回家的時候發現了已自殺身亡的母親。隨后幾天內被父親的其他妻子迅速嫁掉。嫁給喀布爾四十多歲的鞋匠拉希德。十五歲的純真少女,眨眼間,失去了父親,失去了母親,失去了童年,失去了一生。初嫁之時,瑪麗雅姆還算幸福,至少她是這樣認為的,至少偶爾還能得到丈夫的溫情,但是連續七次流產之后他所能面對的只有丈夫那不知何時會降落在她頭上的恐怖暴力。
而萊拉,則是小說的另一個女主人公。她有一個相對幸福的家庭,更重要的是,有一個青梅竹馬的戀人。那是鄰居塔里克。他可以揮舞著自己的一條假腿像騎士一樣為自己的公主萊拉去作戰。在戰爭中塔里克全家逃亡,臨行前塔里克和萊拉偷嘗禁果,他請求她嫁給他并和他一起走。但她拒絕了,她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她不能自私地逃跑,盡管她很想那么做。
戰火越燒越旺,萊拉父母也準備舉家搬遷。就在搬運行李的時候,一枚火箭彈瞬間就讓她父母雙亡無家可歸了。重傷中瑪麗雅姆和拉希德救了她。拉希德垂涎她的美貌并無恥地買通了別人來告訴她塔里克已死的假消息,而她在發現自己有了身孕之后別無選擇必須嫁給拉希德,那是塔里克的一部分。
就這樣,兩個不幸的女人生活在了同一個屋檐下,從一開始的水火不容,到后來的如母女般相濡以沫。到最后瑪麗雅姆為了萊拉和塔里克的幸福,做出了令人敬佩的、卻毀滅了她一生的舉動——殺死拉希德,而自己遭到槍斃。
讀完小說,真不敢想象在今天的世界上,還存在這樣的角落,沒有生活在那里,真是我們的幸運,當滿大街的女生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時候,阿富汗婦女出門還要穿著布卡(布卡由一件完整的外套組成,它在背后拖到地面,前面的長度到臀部或上面一點,眼睛的地方有一張網紗或格子,是一種蓋住全身的面紗);我們隨時可以出門,而阿富汗女人出門必須要男人陪伴,否則要被懲罰;我們自由戀愛,而阿富汗女孩十五六歲就會被嫁給一個四五十歲的男人,而且,她可能是他的第二個,第三個,甚至第四個老婆。我們在家可以當家作主,而阿富汗婦女在家承擔所有家務,還要隨時接受掄過來的拳頭。這就是阿富汗,一個女性在其中苦苦掙扎的封閉民族,一個飽經戰爭之苦不能給人安全感的民族。平常,你可能會對現實產生種.種不滿,但是讀完《燦爛千陽》,你就會覺得我們現在的生活是何等的幸福。
燦爛千陽讀后感300字 燦爛千陽讀后感1000字篇五
“每個布滿灰塵的面孔背后都有一個靈魂。獻給阿富汗的女性。”
——題記
燦爛千陽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美好、溫暖的名字,也是我如此喜愛這本書的原因之一。這個名字來源于一首美麗的詩歌——《喀布爾》:喀布爾每條街道都令人目不轉睛/埃及來的商旅穿行過座座市集/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明月/也數不清她的墻壁之后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
這部小說雖然有點沉重,卻又帶給我感動與一種信仰。正如作者胡賽尼所說:“盡管生命充滿苦痛與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情節中都能讓人見到希望的陽光。”
這部小說讓我們見證了兩個女人的悲慘命運。私生女瑪麗雅姆,在十五歲生日時:母親自殺,有三個妻子的富商父親,為了面子將她嫁給大她二十多歲的喀布爾中年鞋匠拉希德,生活在動蕩年代的家庭暴力陰影下。十八年后,戰亂仍未平息,少女萊拉失去了父母與戀人,被鄰居拉希德所騙,為了心上人的骨肉被迫嫁給了拉希德。從此兩個女人的命運聯系在了一起。
可以想象,在生命美好的年華時被迫嫁給比自己年長很多并且不喜歡的人,還要遭受那個人的粗暴對待,這樣的生活必定是痛苦的。瑪麗雅姆能做的就像母親娜娜當初警告過的一樣:“像你和我這樣的女人,這輩子只需要學會一種本領就好了。只有一項本領,就是這個:忍耐”。而在忍耐了十八年以后,丈夫竟然又再娶了一個更為年輕的女人回來,甚至可是說是女孩也不為過。瑪麗雅姆與萊拉,同住一個屋檐下, 剛開始時彼此看彼此不順眼,水火不容,背著丈夫吵架、打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同樣遭受丈夫殘忍對待的兩人,同樣有著悲慘遭遇與滿腔痛苦的兩人同病相憐,惺惺相惜;瑪麗亞姆從心里慢慢接受了萊拉這個純真的女孩,她給予她一個母親般的愛護。
最后拉希德的謊言戳破,萊拉的戀人塔里克并沒有死!就在拉希德毒打萊拉之時,忍受了幾十年家庭暴力的瑪麗雅姆揮動鐵鍬打死了拉希德,讓萊拉帶著兩個孩子與塔里克一起逃到了巴基斯坦,而瑪麗雅姆自己走上了斷頭臺。萊拉則帶著瑪麗雅姆那份深沉的愛,以及對瑪麗雅姆的愛與懷念,繼續生活著。
曾經,瑪麗雅姆跟萊拉是多么的水火不容,可到了后來,她們相互信任,相互依賴,相互慰藉,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到最后,瑪麗雅姆甚至愿意為萊拉的幸福付出生命;我想,是一種大愛,讓瑪麗雅姆在隱忍了這么多年、麻木了這么多年之后為了萊拉而不惜代價“挺身而出”;這也是瑪麗雅姆的一種自我救贖,死亡對她來并不可怕,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解脫吧。
作者胡塞尼還展示給我們一種信仰:人們心底埋藏著關于希望的種子,無論在怎樣艱難的處境,這粒種子永遠不會死去,終有一天,希望會萌生出嫩綠的芽,救贖每一個虔誠的人。
瑪麗雅姆跟萊拉的故事并不是一個特例,我相信在阿富汗還有千千萬萬的阿富汗女性同樣過著苦難的生活,有著悲慘的命運;但在這樣的困境里她們始終保持著美好的品質——她們善良、溫柔、多情、勤勞、樸實、忠實、忍耐、堅強。我希望她們的未來不是灰暗的,而是如一千個太陽的光芒那樣的燦爛。
燦爛千陽讀后感300字 燦爛千陽讀后感1000字篇六
高中時我偶然間打開《追風箏的人》這本書,便愛不釋手,于是我就關注了它的作者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系列作品。終于,在今年漫長的寒假中,我開始閱讀這位作家的另一部長篇小說--《燦爛千陽》。
這次胡塞尼將關注焦點放在阿富汗婦女身上,小說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婦女的不幸故事,個人要忍耐饑餓、病痛的約束。家庭要承受戰爭的創傷、難民的流離失所。這是一部阿富汗國家忍耐的歷史。這本書同時標志著胡塞尼的創作進入成熟階段。
在讀這本書時,我時常會想起瑪格雅姆,她小時候的泥屋,她的娜娜,那個經常會被妖怪附體、說她是小哈米的娜娜,還有那位被稱為父親的扎里勒汗。她和拉希德的生活,是她一輩子無法突破的黑暗。每次看到《燦爛千陽》這四個字,總有一種刺痛神經的感覺。這是一種對陽光的渴望,一種從黑暗走向光明時的感受。瑪格雅姆和拉希德的生活,就如同無底的黑洞,那種無時無刻的被欺負,讓我幾乎看不到了希望,我無法想象一個女人在這樣的環境下是有著怎樣的堅韌和生活的欲望,才能日復一日。而在有了阿茲莎之后的生活,有一絲的陽光掃進她的世界里,她有了笑臉和大愛,或許她也不明白,她內心其實有著一種信念慢慢地發芽、成長。我無法想象,她殺了拉希德后的沉穩,或許這也是她自己認為的,這一輩子這是她第一次不聽從任何人的命令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想她走的時候,應該是安靜的、沒有恐懼的。其實剛開始我并不是特別喜歡這個女人,總覺得她逆來順受的性格太讓人生氣,但或許在那樣的國家,那樣的環境,那就是女人的生活。因為沒有教育,沒有文化的滲入,作為女人,一般情況下都是穿著布卡,做到不反抗、不抱怨。
再說萊拉和塔里克,他們的重逢是我一直揪心的事情。當人們經歷了殘酷的戰爭,尤其是萊拉經歷了突如其來的失去雙親、失去塔里克,而且被迫與拉希德生活到懷孕生下阿茲莎,這個小姑娘經歷了什么樣的絕望與掙扎才能與塔里克重逢,而這樣的重逢是多么的悲傷與歡喜。
其中萊拉的經歷與堅定,讓我發現了自己的性格缺陷,在她再次懷孕的時候,我竟在想“如果不放棄這個小生命,或許拉希德會對她好一點”,而萊拉卻堅定的作出了最終的決定,她那么決然而平和,是她明白不需要去等待或者祈求別人的給予,而是要自己去爭取自己的生活。于我而言,萊拉的堅定如同一面鏡子般時刻提醒自己,在自己的成長道路上要勇敢的去追尋,不期待別人的給予,不等待天降祥瑞,而是心平氣和的接受并挑戰這條路上必須要經歷的困難與付出。汗水與堅持過后,即使沒有結果,也是一種最好的結果。
最后想說的是,這本書讓我都覺得重新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苦難。經歷過戰爭的人,眼睛里都有著一種向往和平的、溫暖的光。因為他們知道,只要能活著,一切都是美好的。經歷了20xx年年初的這場肺炎疫情,讓我們更是懂得珍惜,懂得用生命去感恩,去感受這每一天的美好。于我而言,每一次的燦爛千陽之行,都是一次內心的洗禮。(梅雨亭)
燦爛千陽讀后感300字 燦爛千陽讀后感1000字篇七
人性內部有一些東西是邪惡的,道德,或者“超我”給人類個體的限制有時是無法決定引領個體發展方向的好壞的。就好似阿富汗社會對女性的道德標準是穿布卡,任由丈夫納妾、打罵,這才是“好妻子”應該有的樣子。
我初讀的感觸是阿富汗這個國家社會的動蕩不定給她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以及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壓迫。當時讀完的感慨是,生活在中國這樣安全的女性地位相對較高的社會,是一種莫大的幸福啊。我為書里阿富汗女性的悲慘遭遇感到不幸的同時,也在為自己較她們而言的幸運暗自竊喜——那是隱藏在人性陰暗面里的,羊群圍觀惡狼吃掉同伴尸體時,對于被吃的不是自己而感到幸災樂禍。
一種值得羞恥的幸災樂禍。
我又讀到瑪麗雅姆的丈夫拉希德在她面前吹噓,在她提出一些囿于文化水平的無知問題時,對她給予的嘲諷和蔑視。“這你都不知道啊,瑪麗雅姆——唉,你當然不知道。”那個男人總是眼里充滿冷漠,叼著煙卷,不耐煩地命令她端上晚飯,并對菜式挑三揀四。第一次讀的時候,我壓抑著慢腔怨怒想要沖進書里揍碎他的鼻子,讀完后合上書,讓自己的心情平復下來,思緒從壓抑沉悶、充斥著動亂與戰火的阿富汗飄回來,回到溫暖寧靜、人來人往的書店里。我感受現實的美好,感激和平的珍貴。
然而人總是不可避免地要向前走,無論好壞。
我重讀這本書是在學校的寢室里,一整天待在屋里極少動彈,我的手腳有些冰冷。第二次,我不那么迫切地想要揍碎拉希德的鼻子了。我了解到他為失去的兒子愧疚,對不容易得來的兒子極力彌補,了解到他理想中的雜志女郎與現實中娶到的“黃臉婆”的對比產生的落寞和無力。我也看到人倫在真主要求的“道德”下怎么被磨滅,法律與良知如何被碾作兒戲。身為一個男權文化下的底層人,一個失敗的父親,一個魔鬼一樣的丈夫,拉希德也不過是扭曲的政治文化下驅策的傀儡。
——對于這樣的傀儡,萊拉和瑪麗雅姆絕對應該用更殘酷的手法來整治他。
長大就要意識到人是具有多面性的。正如小姨告訴我的那番話,那些傷害你的人固然可憎,但他們同樣也是更為可憐的受害者。細品拉希德的舉止,我竟感到難以置信的熟悉。這種熟悉來自于——?(“這你都不知道啊”......)盡管不愿意這么想,但拉希德的話語儀態,竟是不可避免地與我爸爸重合了。這令我不寒而栗。現實的美好被翻了個面,露出了與它對立的殘忍猙獰。
自私、愚蠢和面對弱者的頤指氣使。阿富汗喀布爾的簡陋小樓換成中國包頭的敞亮大街,布卡換成皮衣,走在身邊的男人不抽煙,卻說著一模一樣的話語,做著一模一樣的動作和神情。
這便是更加悵然的,讓我深層次感到無力的東西。
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甚至都難以對其下定義。盡管很多東西都不一樣,比如家暴,比如性傷害,比如命令。然而萊拉和瑪麗雅姆會做的反抗,與我和媽媽竟也相似。如果我是阿富汗人——不!
最令人絕望的人性深處的東西,其實從來都未曾改變。
不禁想到了房思琪的那句至理名言。
“生氣才是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