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初中大自然的語言教案篇一
1、圖文結合,理解詞句的意思,懂得大自然的語言情況指的是什么。
2、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3、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
4、培養學生初步收集材料的能力。
5、初步培養學生利用教師小結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詞句的意思,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學生對有些自然現象缺乏感性認識,能初步懂得大自然的語言情況指的是什么。
教學準備:自制課件;準備魚鱗、彈珠;
教學過程:
一、釋題
1、借助課件(人類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由人類的語言引導進入理解大自然的“語言”。
播放課件(人類的語言)
提問:他們在干什么?他們為什么要使用語言呢?說出自己的想法?(表達出自己的意思)
2、揭示課題,理解:大自然的語言。
強化課題。出示課件(大自然的語言),繼續理解什么叫“大自然的語言”。
提問:大自然會用什么樣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呢?
表揚那些找到大自然語言的學生,并小結第一節內容。
小結:
大自然也有自己表達意思的方式,這些讓我們聽到的、看到的和感覺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二、新授課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用具體符號標出小節(互評互議,難讀的字音上黑板)。
2、指名讀,指名評,師生互讀。
學生自由朗讀2、3、4節,讀懂每一節的意思。
提問:各小節分別講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學習2、3、4各小節。
1)教學第二節,出示課件(蝌蚪在水中游動),幫助了解所選小節的知識。
①齊讀第二節,抽個別學生讀第二節。
③抽個別學生匯報學習結果。
④集體朗讀第二節(教師指導朗讀)。
2)教學第三節。
①學生自由朗讀第三節。
③讓學生自己來講一講,你是怎樣計算和識別魚的年齡的,教師再拿出準備的大小魚鱗兩片,告訴同學們,魚的年齡是由魚鱗片上的圓圈的多少來決定的,圓圈越多魚的年齡就越大。
④小結學法:什么樣的“語言”告訴人們什么樣的知識。
3)根據學法,分組自由學所剩下的小節。
①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讀邊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②分組自學。
③學生匯報學習結果,教師同學生學習不理解的地方。
理解“三葉蟲化石”(播放課件:三葉蟲化石)。
理解詞語:鑲嵌
三葉蟲是海洋里的動物,現在卻鑲嵌在喜馬拉雅山上,那么你理解鑲嵌的意思嗎?誰愿意給大家演示、演示“鑲嵌”的動作。(請學生用橡皮泥及彈珠表示詞語“鑲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理解句子:“那兒曾是汪洋一片”
播放課件:造山運動
④教師小結,強化學法
4)小結2-4節內容。
①通過這節課文的學習,你了解了什么大自然的語言?它是怎么告訴我們的。
②齊讀2-4節,請學生說說通過這三節的學習,你都學到了什么?
③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比較第二節與第四節的相同點,引導學生用書上一問一答的形式練習說話。
三、擴展練習
1、請學生自由說出自己觀察到的、查閱到的、詢問到的有關的大自然語言,及這個語言所告訴的知識。
通過三段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大自然的語言也是用來表達自已的意思,它是可以讓人類看到的、聽到的或感覺到的。
前幾天,老師請小朋友們回家請教家長或自己閱讀圖書查找了一些這方面的有關資料,你們找到了嗎?愿意把你知道的其它的大自然的語言告訴我們嗎?(查找到相同的大自然語言的小朋友可自由組合,互相講一講,請他們盡量用書上的形式告訴大家)。
2、教師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語言及其所告訴我們的知識,出示課件(教師收集的大自然的語言),教師用書上的述敘形式進行解說。強化觀察和提高學生的說話興趣。
四、總結
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們都學到些什么,能告訴大家嗎?(教師作全課小結)
板書設計:
1、語言 2、知識
簡筆畫:
三葉蟲化石那兒曾是汪洋一片
簡筆畫:
蝌蚪春天到了
簡筆畫:
魚鱗兩圈就是一歲
初中大自然的語言教案篇二
教學要點:
1、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準是、編隊”等詞語。能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2、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讀懂課文,培養愛大自然愛科學的興趣。
3、初步背誦二、五小節,仿寫詩句。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1、讀題。
2、出示課件,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朗讀課文,逐幅出示與課文有關的畫面)
二、初讀課文。
1、出示自學要求:
(1)自由讀課文,遇到生字多讀幾次。
(2)給詩歌的各節標上序號,并想想哪幾節是寫大自然語言的?
2、問:哪幾節是寫大自然語言的?指名讀。
三、學習詩歌的2—5節。
(1)指名讀自己喜歡的小節,(可以幾位同學同時讀)
(2)談談自己讀懂什么。(指名回答的同時,幾位學生在黑板上寫自己讀懂什么)
經過學生的問答和板書讀懂2—5節中的大自然。
四、研讀品味,體會生動的詩句。
1、分小組品讀詩句。
2、指名讀第二節,理解詞語,“準是”換成“一定是”好不好?)指導朗讀,背誦。
3、學第2節的語氣讀第3段。
4、指名讀第4節。
學習“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點?”和“大雁編隊南飛,不就像省略號一串?”兩句反問句。
5、指導讀好第5節,并背誦。
五、老師總結后問: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六、出示三幅圖,要求配詩。
畫面:魚兒鉆出水面透氣;蜻蜓低飛;樹葉落了
選擇一個畫面,仔細觀察、思考,再仿照課文中的詩歌給畫面寫詩。
七、分小組討論寫詩。
八、課后延伸。
初中大自然的語言教案篇三
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边@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物候知識在我國起源很早。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然現象,從而了解隨著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靈敏得多。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于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活動里,比較簡便,容易掌握。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下面是一個例子。
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根據這些物候觀測資料,可以判斷北京地區1962年農業季節來得較晚。而那年春初種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種的,結果受到低溫的損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損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緯度。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來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華北常感覺到春季短促,冬天結束,夏天就到了。
經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1°,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谷雨節,煙臺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因為煙臺靠海,春天便來得遲了。
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不過研究這個因素要考慮到特殊的情況。例如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溫層。由于冷空氣比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便向低處流。這種現象在山地秋冬兩季,特別是這兩季的早晨,極為顯著,常會發現山腳有霜而山腰反無霜。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就是這個道理。
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說,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學這門科學接近生物學中的生態學和氣象學中的農業氣象學。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物候資料對于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還可以利用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我國有很大面積的山區土地可以耕種,而山區的氣候、土壤對農作物的適應情況,有很多地方還有待調查。為了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開展山區物候觀測是必要的。
物候學是關系到農業豐產的科學,我們要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懂得大自然的語言,爭取農業更大的豐收。
知識與能力
1、掌握本文的重點字詞,能流利地朗讀課文。
2、把握說明對象,了解物候的相關知識,提高閱讀能力。
3、揣摩語言,進一步提高語言感悟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境。
2、指導學生通過查找資料,了解物候的相關知識。
3、研讀理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教學重點:
1、概括要點和學習語言。
2、積累科學知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今天我們來學習《大自然的語言》什么是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實際上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仿佛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讓我們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語言。
二、欣賞圖片
(多媒體課件展示四幅畫面,并輔以簡單介紹)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瞧:多可愛的小草,花也在開放,告訴人們春天來了。
酷熱難耐的盛夏,蟬情不自禁地嚷著:熱死啦!熱死啦!這預示著近期天氣還會是烈日當空,注意防暑。
瞧,這就是所謂的五花山,多么美的圖畫,秋天來了。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這就是美麗的冬天。
三、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一)學生介紹作者
(二)積累生字詞:
布置預習,養成查字典的習慣,掃清閱讀障礙。
(三)教師范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歸納。
(四)學生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歸納總結:
描述物候現象 做出科學解釋 追究因果關系 闡述研究意義
從現象到本質的認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邏輯順序
四、品讀課文,賞析語段
指導讀課文1——3段,多媒體出示以下問題:
1、注音:翩然 銷聲匿跡 呈現 風雪載途 農諺
2、選文中運用了哪幾種修辭方法?
3、從整體把握的角度看,選文第1段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應該是從開頭第_____句,從結構上看,這兩層是____關系。
4、請你依據選文概括出什么是物候?
5、選文前兩段的說明順序是_____,采用的主要說明方法是____。
五、再讀課文,然后回答,師歸納
1、語言生動,體現了科普說明文的特點。
2、說明條理性強。
3、恰當地運用了各種說明方法。
六、觀察生活,說物候現象
課前已布置學生采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設計意圖:留心身邊的物候,體驗物候現象生活中處處可見)
七、總結
常言道:鳥有鳥語,人有人言,本節課我們了解大自然也有它獨特的語言,其實物候現象仿佛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同學們今后的生活中,我們要更多的了解大自然,認識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吧!
初中大自然的語言教案篇四
佚名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4個生字,能據詞讀準多音字"假"的讀音;理解10個新詞語的意思。
2.能把反問句改寫成陳述句,能仿效例句用"只要……就能……"寫句子。
3.能背誦課文。
4.能用閱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培養愛大自然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背誦課文,用"只要……就能……"造句。
教學難點?:運用閱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讀懂課文,仿寫詩句。
第1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會4個生字,能據詞讀準多音字"假";理解"準是"等詞語的意思;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2.嘗試背誦第2~6節。
3.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培養愛大自然愛科學的興趣。
(二)教學過程?
1.揭題,明確學習任務。
2.復習本單元提示,了解兒童科普文章的閱讀方法。
3.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1)根據音、形、義的不同要求自學生字詞。
(2)讀通課文,要求正確流利。
(3)質疑問難。
(4)自學檢查。
①能據詞讀準多音字"假"。
假如請假假裝弄虛作假病假
②組詞
雁( ) 編( ) 逗( )
燕( ) 偏( ) 豆( )
③小組輪讀課文,集體正音。
④質疑釋疑。
4.再讀課文,學習2-6節。
(1)錄音范讀,說說這首詩介紹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用"--"劃出。它們都說些什么呢?用"--"劃出。
(2)學生交流歸納,教師板書。
觀察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白云飄得高高明天準是晴天
螞蟻忙著搬家出門要帶雨傘
蝌蚪在水中游泳春天來到人間
大雁在編隊南飛秋天已在眼前
(3)課文是怎樣用生動的語言來介紹的?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一節濤反復研讀、體味。
(2-6節教學動態控制,根據學生交流的順序編排教程。)
①第2節:結合課文內容理解"準是",用"因為……所以……"說一句話。
②第3節:用"因為……所以……"說一句話。
③第4節:什么叫"逗點"?
出示: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點?
這是什么句?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④第5節:結合課文理解"編隊"。
出示:大雁在編隊南飛,像不像省略號?
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⑤第6節:借助插圖理解"年輪"。
(4)朗讀第2-6節,嘗試著連起來背誦。
(5)討論:大自然的語言與人類生活有什么關系呢?
5 作業?。
(1)完成(作業?本)第3、5題。
第2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假如、視而不見"等詞語。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寫句子。
2.模仿課文寫詩句。
3.背誦全文。懂得平時要注意觀察大自然變化井動腦思考的道理。
(二)教學過程?
1.復習。
(1)檢查詞語:獨立完成作業?本)第1題。
(2)反饋、訂正。
(3)齊聲朗讀第2~6節。
2.學習第1、7節。
(2)聯系課文內容,說說"假如、視而不見"等詞語的意思。
(3)齊聲朗讀第1、7節。
(4)背誦第1、7節。
(5)完成作業?本)第4題。
3.信息交流,仿寫詩句。
(1)說說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1)學習交流歸納,教師板書。
觀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
老鼠搬家就要地震
蜻蜒低飛天要下雨
迎春花開春天來臨
(4)體味詩句的表達方式。(重點研讀第2、3、4、5節)
(5)根據自己收集的信息,學習課文寫法仿寫1-2節詩句。
舉例:
①你看那天上的烏云,
烏云擠滿天空,
大雨即將來臨。
②河里的水結了冰,
不就像光滑的鏡子?
大自然在河面寫著:
寒冬已在跟前。
(6)學習交流片斷,進一步了解大自然的語言。
4.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作業?本)第6題。
(3)嘗試著寫一首《大自然的語言》
初中大自然的語言教案篇五
1.學會9個生字和11個詞語,認識6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通過讀課文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從而了解一些自然現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興趣。
重點:指導朗讀課文,從讀中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指導識字、學詞。
難點:學生對有些自然現象缺乏感性認識;有些語句較難理解。
1.課文及有關大自然的課件、朗讀課文的錄音帶。
2.到郊外等自然景區游覽:看有關大自然的電視節目等。
2課時
一、初讀課文
1.淺顯簡明的導語?出示課題后,相機進行生字“語”的教學。
2.教師范讀(或放錄音讀),學生靜聽,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3.學生自由讀課文,借助拼音認讀生字。(給足時間,照顧差生)
4.自由讀課文,讀后在課文中找出9個生字和6個要求會認的字,反復拼讀,讀準為止。
5.檢查生字讀音:同桌互讀互查,教師利用不帶拼音的字卡采取開火車、指名讀、互相幫等多種形式進行,重點檢查“仔、那、永、訴”的讀音。
6.自由讀全文,要求讀正確。
7.大聲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用序號標出節次。
二、指導讀好一、二、三節
1.學讀第一節。
(1)教師范讀??凑n件:以春天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動;大魚躍出水面;雪山、三葉蟲化石……等自然現象揭示自然奧妙的片斷。
(2)學生自由練讀。
(4)全班交流:相機處理“說話、語言、仔細觀察、發現”等詞語。
(5)個人自由反復練讀,同桌互讀互評;指名讀。
(6)全班齊讀第一節。
2.學讀第二節。
(1)先自由讀,再指名讀。
(2)看課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來游去。
(3)指名讀一句,(貼小蝌蚪圖)范讀,齊讀。
(4)啟發學生想像討論:小蝌蚪在說什么呢(相機進行口語訓練)
(5)師生合讀。
生:春天已經來到人間。
(6)學生反復練讀,同桌互讀,從讀中知道這一節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人們看到水中游著的蝌蚪,就會知道春天到了。
(7)看課件:春、夏、秋、冬各季節特征的片斷,加深擴展學生的感受,以幫助突破難點。
(8)反復練讀,指名讀、評,最后齊讀第二節。
(9)齊讀一、二節。
3.學讀第三節。
(1)指名讀第三節。
(2)看課件:真實圖像:大魚及其魚鱗的特寫。動畫:小魚漸漸長成大魚,魚鱗上的圈圈逐漸增多。(配以簡單講解)
(4)自由練讀,同桌互讀,指名讀,評后齊讀。
(5)討論: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例子
(6)看課件:樹的年輪與年齡。
(7)齊讀一至三節。
一、指導讀好第四、五節
1.學讀第四節。
(1)指名讀第四節。
(2)看課件:“三葉蟲”化石的特寫,簡介。出現詞語“化石”,讀詞語“化石”。
看課件:海洋逐漸演變成雪山。簡介“三葉蟲”化石年代久遠,出現詞語“古老”,讀詞語“古老”。
三葉蟲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現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讀第一句。范讀,齊讀。
這是在告訴人們什么指名答,讀第二句,范讀、齊讀。
(3)自由試讀第四節。指名讀、齊讀。
(4)這個奧秘是大自然告訴我們的?!鍪驹~語“告訴”,讀詞。
大自然還告訴了我們這樣一些奧秘——看課件:動物化石(恐龍蛋等)、植物化石。
2.學讀第五節
(2)指名讀最后一節。讀詞語“粗心大意”、“永遠”。
(3)范讀第五節,必讀。
(4)總結:不愛學習,總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語言;粗心大意永遠也看不見大自然的語言;只有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善于觀察的人,才能發現大自然更多的“語言”,探索更多的奧秘。
(5)齊讀全文
二、思考小結
1.自由讀課文。
2.思考討論:詩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
3.口頭練習,相機完成課后練習第1題。
(1)水里游動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2)魚鱗上的一個個圈圈,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3)喜馬拉雅山上的“三葉蟲”化石,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三、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1.運用已有的知識分析記憶本課生字。
2.指導書寫。
(1)觀察字的間架結構,指名發言。
(2)范寫“就、訴、永”。
就:左右結構(不要漏寫最后一筆“點”。)
訴:右邊是“斥”不是“斤”。
永:獨體字。
(3)學生描寫、臨寫。教師巡回輔導。完成課后練習第2題。
四、完成課后練習第3題。
五、擴展活動。
1.準備三個頭飾(蝌蚪、魚、三葉蟲)邊表演邊讀詩。
2.說一說,畫一畫,你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么(相機完成課后第4題)
3.召開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題班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