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瓦爾登湖的讀后感篇一
我們久久生活在世俗的繁亂之中,時間久了自然就會產生厭倦感,可是生活在大自然中就不一樣,大自然永遠是我們最忠實的伙伴!
《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就是一個鄙棄功名,討厭上流社會,追求自然的人。因此他獨自在瓦爾登湖待了5年,開始了神仙般的生活。
他在這里固然貧窮,可他每天耕種很快樂。雖然沒有人與他交談,但是它有許多的動物伙伴。他雖然要拼命地種莊稼,但他過得很充實很快樂。他可以在上午種田,在下午看書或去勘測山川與河流,還可以采摘山中的野果,與小動物親密接觸。這種無人打擾的生活是多么的令人向往啊!沒有城市的燈紅酒綠,沒有上流社會的腐臭味,這兒的空氣都彌漫著自由的氣息。我們僅僅在匆匆的生活著,為了什么?為了錢?可在森林中根本不需要錢。我們有時甚至忽視了很多美好的東西,可我們卻將它賤賣了,它們變得一文不值。
與此同時,我發現作者梭羅是一個很特別的人。他活得很真實,不畏強權,他會在任何場合說出自己心中的真實感受。遇到那些攀附他的人,他也會毫不客氣地回絕他們,令他們難堪。
其實,我倒是十分欣賞他的性格,那么的桀驁不馴,那樣的真實。恐怕現在沒有幾個人能像他這樣了。
他熱愛自然,熱愛故鄉的一草一木勝過愛自己的生命。
瓦爾登湖的讀后感篇二
《瓦爾登湖》曾被譽為“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
這本書寫于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那時,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最高的權力和更多的金錢。而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畢業于哈佛的一位智者,拿起了斧頭,路入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開荒種地,春種秋收。他遠離塵囂,懷著一顆向往自然的人,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
剛開始讀時,這一個個的故事情節讓我感到枯燥乏味,讀了幾頁我就萌發出放棄的念頭。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的:“《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钡俏以趮寢尩谋破认?,我還是堅持讀了下來,只覺得越來越深遠,越讀越絢爛多彩。
而梭羅的這種生活方式只不過是在瓦爾登湖,只身幽居長達兩年的時間。他獨自一人伐木,建造了一個小木屋,他在小木屋旁捕獵、耕耘、寫作,為自己營造了一個只屬于自己的田園。
他提倡簡樸生活,并不是讓我們粗茶淡飯或節衣縮食,而是想要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有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與探索。孤獨創造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边@是他心中的呼喊。我想,這真理應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吧。
而這也體現不了,現代生活給人了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是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而我們,卻是用冷酷的手段想要征服自然。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卻又給自己埋下了一個生態陷阱,所以只能用回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節奏太快了,以至于我們在悠閑中停不住來欣賞美麗的自然,審視自己內心深處的心靈皈依。
《瓦爾登湖》是一本寧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它是寂寞、恬靜與智慧的結合。瓦爾登湖,梭羅的湖。
瓦爾登湖的讀后感篇三
讀《瓦爾登湖》,大概是6年前,當時讀完沒有,我記不清了,原因是從小我就喜歡這本書,但是之前沒有見到書的真面目,看到的是陶淵明和顧城,還有海子。
仰慕陶先生的修養,敬佩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勇氣,我沒有那樣的勇氣,是因為我后悔少年時的不努力,悄悄仰慕世界,仰慕這個世界上走在人間的精靈,有愛有情有血性,他人看來:我是一個偏激而又悲情的人,憎恨自身的惰性,衣服幾個月不洗,用朋友的話說,另外一個朋友換女朋友比我換衣服還勤快。其實我的內心,我是熱愛生活的,熱愛比洗衣服更重要的這個世界,不是熱愛這個世界的無情,而是熱愛這個世界的瞬間之美,感謝我這30年來遇見的每一個人,每個人都教會我很多,我感謝我能生在這樣一個時代,想去哪就去哪?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比如,我還能和大家分享我的《瓦爾登湖》。希望到60歲之后,我心中還有瓦爾登湖,還有我的恩師,還沒有被世界同化,還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熱愛我所認識的這個功利的世界。
心疼顧城的死,如此萬人敬仰的才子,就這樣走了,有人說,因為愛情,我想,我不追究他的遺憾,我想走他的路(曾經想過我突然的死去),但是我沒有才氣,也不會寫詩,死了就死了,什么也沒有,我想成為一個人,一個對世界有用的人,用我的愛心,感化我自己,做我覺得我應該做的事。悄悄地讀顧城的詩,走過了我最艱難的求學生涯,走進了社會,還保存了我的壞脾氣,不尊重師友,說話不注意場合,慢慢磨吧!做個圓人,眷顧大局,有社會責任感,走自己的路,到達心中的瓦爾登湖,我現在想,顧先生應該到了他的《瓦爾登湖》了吧!但愿我也有如愿的一天,也祝愿所有的人如愿。
海子先生,我也曾想,和你一樣孤獨的離開人間,但如今,生死見多了,也就害怕了,害怕我也和你一樣的離去,親人會傷心,或許我的朋友也會傷心吧!其實,沒有一個人傷心是最好的,這樣就可以無欠無憾,但是人生下來,就是贖罪的,罪惡感太嚴重,要還情債,欠親人的養育之恩,欠同學的成長之恩,欠同事的圓事之恩,欠朋友的感化之恩,欠恩師的教導之恩,欠自己的求索之恩。有時候我覺得我看見什么,我覺得他是什么,沒辦法改變的事實,也只有接受,認清自己,認清世界,用實事求是的態度,認識你,認識自己,《沒有你,萬般精彩皆枉然》。
愛,請深愛;不愛,就悄悄地離開。不用絕情,不用無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沒有功利,無欲無求,做一個干干凈凈的人。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不要用對比的心態去看待世界,也不要用認命的情感來安慰自己,過好每一天,每一天都是一個挑戰,活到老,學到了,活一天,就常常抬頭看看天,烏云密布,陽光燦爛,每一天,都有新的挑戰,每一次,都是一道風景,看淡每一次遇見的風景,但是不要看重每一次得到的利益,心如止水,安神的睡去吧!攀比是個壞習慣,做一個常人,普通的肉食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求知欲越少,功利心越少,但是認識世界是必須的,五雄爭霸也是必需的,如何權衡,用瓦爾登湖的心來權衡吧!一個人在叢林里,現在,我們何嘗不是一個人在世上,心和自己的心交流,夜深人靜,高枕常思己過,休管他人瓦上霜,做自己瓦爾登湖的夢去吧!
瓦爾登湖的讀后感篇四
梭羅的一生是寂寞的,而自己似乎又對這寂寞樂在其中。梭羅曾說:“我喜歡獨處。我從沒遇到過比孤獨更好的伴侶”。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頭,孤身一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個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來到瓦爾登湖畔之后,他認為找到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模式。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梭羅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生活。1847年回到康科德城。1848年,住在愛默生家里。此后他患了肺病,于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僅45歲。他筆下的《瓦爾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僅沒有引起大眾的注意,甚至連一些本來應該親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對之冷落甚或譏評。它似乎永遠不會引起轟動和喧囂,它始終默然地等待了一個世紀,依然不倦怠的孤獨的不緊不慢的對每一個讀者敘說著一個男人在湖畔寂寞的光陰。
梭羅的一生是恬靜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爾登湖春日生機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天湖畔蟲聲嚶嚶的小道上,記錄下秋日里的落英繽紛、天高氣爽,描繪出冬季雪花墜落的軌跡和冰晶的形狀?他就這樣“活過每一個季節;呼吸空氣,喝水,品嘗水果,讓自己感受它們對你的影響”。《瓦爾登湖》記載著他在小木屋中度過的每一個恬淡、安詳而簡單的日子,文字如美夢中的呼吸一般輕盈,淡淡的味道讓人心曠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于世俗中的人們:“我雖不富甲天下,卻擁有無數個艷陽天和夏日”。
梭羅的一生是智慧的。隱逸的生活中,梭羅總沉心思索。對現代科技文明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享受,梭羅并不排斥,只是批評我們沒有很好地利用它,“弄巧成拙”,他這樣評價。“我們接通了越洋的電纜,卻用它詢問阿德萊德王妃是否得了咳喘,并未用它交流人類的思想。我們建成了鐵路,卻坐著它去城里消磨時光?!钡?,梭羅對社會的意義并非僅僅在于批判,而更在于指導。對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他會毫不猶豫地揭露,同時也負責任地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根本無法抵御今天這個紛繁復雜的物質世界的引誘,那么最好的辦法就是簡樸??陀^世界和人類社會是復雜的,但我們的知識使我們能夠選擇一種正確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夠的勇氣將其他多余的東西摒棄,全然不顧同時代人如何對我們指手畫腳。《瓦爾登湖》中不乏分析生活,批判習俗處,見解獨特,耐人尋味。它是一部蘊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細細讀過《瓦爾登湖》的人都有體會,人們應該探求怎樣實實在在的生活,怎樣體驗與經歷有意義的生活。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都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實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復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么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時至今日,在物欲橫流的大千社會中,人們開始迷失和彷徨,梭羅精神變得更加珍貴和重要。一部《瓦爾登湖》中凝結的感悟與體會,值得用一生去參悟和實踐。如何尋覓內心的平和與從容,如何感受寂寞中的快樂,如何從雜亂的人際網中脫身,重新審視自己,也許從《瓦爾登湖》中,你會得到啟發。
瓦爾登湖已不單是那一片湖,那些在生活中感悟真諦,追尋簡單的人們夢中,都有不一樣的“瓦爾登”。正如梭羅所說:“一本真正的好書教給我的遠不止只是閱讀它。我必須很快將它放在一邊,然后按照它來生活。我始于閱讀,終于行動”。相信我們都會到達夢中的瓦爾登。
瓦爾登湖的讀后感篇五
讀完了《瓦爾登湖》,作者梭羅描述自己在瓦爾登湖時的所見所聞所感,這其中也穿插著作者以前對瓦爾登湖的記憶。
最深的感觸就是在這個喧囂、繁雜的世界里我們隨著社會的腳步,生怕被這個社會落下。我們快速而匆忙,甚至找不到了內心的平靜。恰恰相反地,作者梭羅在文中引起了我們的思考,我們應該主張生活簡單,不應該過分的追求物質上的享受,而我們應該注重心靈方面的提升,探索內心的未知領域。
《瓦爾登湖》中作者通過在湖邊自己的親身經歷與體驗,引起了我們的共鳴,人在沒有了自己內心的貪念和雜欲之后,心中的淡然和平靜從容可以讓自己生活的更加舒適,也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審視自己的內心。作者眼中的瓦爾登湖是純潔的與周圍的湖泊進行了對比,突出了瓦爾登湖的與眾不同。這也恰恰的將我們社會上無法找到內心平靜的人和作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個繁雜的社會上,追求心靈的崇尚往往比自己的貪欲更加的重要。作者選擇獨自在瓦爾登湖生活了兩年,看似作者選擇隱居是對生活的逃避而實則是作者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表現,是我們應該追求的高尚的內心境界。
如今,在社會上的人們都不停的忙碌,不停的工作,追求物質上的享受。仿佛對財富的追求成了生活唯一的樂趣和意義。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生活就像鋼鐵一樣冰冷、堅硬,與我們這些人相比梭羅過得才能算得上是生活,快不快樂與貧富無關,與精神財富有關。
清風明月,花開花落,只有在寂寞和清淡里,才能淡然平靜,才會懂得什么是真的生活。
瓦爾登湖的讀后感篇六
梭羅說:“人真正需要的東西,基本上十個個手指就能數得過來,頂多再加上十個腳趾,其他的'都是可以丟棄的”。
這本《瓦爾登湖》全面展示了梭羅獨自生活在湖邊的點點滴滴。他過著極簡的生活,自己蓋房子,自己種地,在湖上釣魚,所求甚少。
不追求物質的他,在本書中記錄瓦爾登湖的四季變換,記錄了他對當時社會的一些思考。
他在冬天聽到瓦爾登湖冰面凍裂的聲音,那像是低沉的悶雷聲。
他觀看工人在湖面鑿冰,以備夏天使用。
他在湖邊的密林里散步游蕩,觀察螞蟻打架,聆聽鳥兒歌唱。
他能詳細準確說出那些動物及植物的名字,是一個博學多知熱愛自然的人。
他甚至測量出了瓦爾登湖的準確深度。
他追求著人性的進步,認為物質條件只是服務于這個目標,誰要是把改善物質條件當成人生最終目標,那才是本末倒置。
但是他也不反對改善物質條件,他反對的是那些被物質所困陷入欲望陷阱的人們。這一點,對現在的人們是一種啟發。如果想活得更快樂一點,就要更清楚的了解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有太多的人,為了一日三餐或者三房兩廳奔波勞累。也有些人,天天旅游,買得起上萬元的包包依然覺得空虛。
梭羅用他在湖邊生活告訴大家,不需要很多錢,不需要多么豪華的住宅,也能夠快快樂樂的生活下去。
他不是推崇讓大家和他一樣隱居生活,他是想告訴人們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現在的社會如此的焦慮,大家被生活推著走,著急的想要得到一切,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在書中的那個世界,安靜祥和,沒有爭吵,有的是大自然剛醒的聲音和悠然淡定的生活態度。那真的是一種讓人羨慕的生活,不過又有誰能完全超脫社會去過這樣的生活呢。
我們能做到的大概就是更清醒的活著,追隨自己內心的聲音,明白自己的真正需要,努力在這樣的社會下成為獨立自主的個人,而不是被欲望的世界迷花了雙眼,忘記了自己是誰。
瓦爾登湖的讀后感篇七
“梭羅自己在瓦爾登湖的'生活和他的作品中都有一個貫穿始終的主張,那就是回歸自然。他在作品中不斷地指出,我們大多數現代人都被家庭、工作和各種物質需求所困,失去了精神追求,過著物欲的生活。這樣的情形今天依然存在,并且愈發嚴重。我們有許多人幾乎很少去關注在那些瑣碎的個人利益和活動之外的事物。許多人的精神活動過于局限,只關心物質生活和感官享受,而用梭羅的話來說,我們這樣的生活不能稱為“真正的生活”。
在瓦爾登湖這個地名之后我們發現了一種生活方式,一個人與自然的浪漫史,一種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一個具體化的自然的概念,還有人類永恒不變的希望接近自然并與自然融合的愿望。”
吐槽:翻譯實在不咋地!前半部分差點沒堅持看下去,如果不是因為此書聲名大震的話。
好的翻譯是再創作!
需要譯者根據自己對原著的理解對作者思想的了解寫出自己的東西,這本身就是一個消化之后再提取的過程。
瓦爾登湖的讀后感篇八
《瓦爾登湖》是一部偉大的作品,是一部能夠讓人內心安靜下來的好書。無論在什么環境下,只要認真去讀,就能融入作者筆下美好的境界中。周遭的一切,自動從視線里消失,身心變得無比輕盈,仿佛置身于人間仙境。
《瓦爾登湖》讓人們的心靈從沉重的物質中解脫出來,回歸瓦爾登湖畔那種恬淡、寧靜的狀態,呼吸自由的空氣,體味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喚醒了沉睡的舊夢。
有人說,梭羅就是中國的陶淵明,喜愛隱居山水之中。我卻認為他與陶淵明是不同的。梭羅隱居于瓦爾登湖畔,是為了遠離人群,更好地親近大自然,以澄澈的心境感悟自然。反觀陶淵明,出于對官場腐敗的厭惡,污濁世事的不屑,從而逃離、避世。常言道“繁華的都市應有盡有,唯獨沒有盡頭?!笔朗逻^于繁復、冗雜,令人頭暈目眩。而梭羅在瓦爾登湖畔靜靜思索,好像用他那靈魂深處的眼,洞若觀火地審視自然與人生。他不是單純的隱士,從來不是。他不愿坐在船艙里,寧愿站在船頭甲板上,因為在那里,他更能看清群峰中的皓月。他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能自信地朝他的夢想前進,努力地經營他所向往的生活,他往往會與意想不到的成功不期而遇。
但是梭羅最終離開了瓦爾登湖,為什么呢?不是因為厭倦,而是因為他發現,其實所謂的世外桃源只存在于自己的內心。如果你內心貧乏、喧囂,就算環游世界,也難以找到一片凈土。瓦爾登湖更是你永遠找不到的世外桃源,是可望不可求的詩意生活,因為它只會存在于人的心中。
瓦爾登湖的讀后感篇九
“梭羅這人有腦子/像魚有水/鳥有翅/云彩有天空,”海子的一首長詩這樣寫道??峙潞W尤ナ乐?,全中國幾乎沒有人知道梭羅。隨著海子的死而名聲大振的是他死前隨身攜帶的四本書——《新舊約全書》、《孤筏重洋》、《康拉德小說選》和《瓦爾登湖》。
我一直思考著海子隨身帶著的四本書的重要意義。我想一個人想要帶一點東西去天堂陪伴自己一輩子,那他應該在生前做出怎樣一番深思熟慮。在第一次讀完《瓦爾登湖》時,我不禁莞爾,海子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便是對梭羅湖畔生活的最經典概括,只不過一個是大海,一個是湖而已。
對于《瓦爾登湖》,許多人可能沒耐心翻上十頁就撒手抱怨:“這就是《瓦爾登湖》?無聊至極!”當然他們必定是“活在平靜的絕望里”的那些人了。誠然我在讀這本近代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的名著時遇到了不少困難,但是我還是堅持的讀了下來,并且津津有味地愈讀愈愛,甚至對梭羅的林中生活產生無比向往。
很難探尋梭羅寫這本書的動機是什么。有人說梭羅是拿自己做了個實驗。書中有一個思想貫穿始終,這就是人生目的與達到目的的方式之間的關系。我覺得梭羅所認為的大多數人在拼命地追求著各種生活方式而失去了生活的真實目的很適合現在的人們。我們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每個哲學家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并且給出各自的答案。很顯然,只去追求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即衣食住這些物質財富而忽略精神慰藉是愚蠢的,這樣的人或許和低等動物沒什么區別。
那么,我們又應該如何追求精神自由抑或是思想上的高度呢?如何合理地利用時間呢?梭羅認為,閑暇不同與懶散,閑暇只是自由的一種表現。梭羅來到森林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求一種自然關系。用老莊哲學來解釋,就是“物我兩忘”、“無為而治”。我一直感覺梭羅和老子及古代的其他哲學家之間一直存在某種相通之處,就如同書中有人說瓦爾登湖能通到地球另一邊一樣神秘莫測。這是海子向往那種“瓦爾登湖”式生活的原因之一。
讀罷此書,我最大的感慨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或者梭羅所在的時代遠未結束,我敢說世界上任何國度的人們都在受心靈空虛與精神匱乏的牽絆,只有少數智者和原始部落人除外。梭羅在書中很認真仔細地介紹了他的生活,獨立蓋木屋、與林中動植物為鄰、簡單而高尚的社交活動、自力更生養活自己構成了瓦爾登湖畔的一年四季。春日降臨的萬物復蘇、盛夏狩獵與禽獸同樂、初秋湖水的湛藍如鏡、隆冬時節湖天一色,白雪紛飛,仿佛梭羅紛飛的思緒,隨風到達了云端最深處的地方,直達梭羅所深愛的太陽?!笆裁慈松谥?,何為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和生存手段,當我們用教義的語言進行思考時,仿佛人類有意識地選擇了共同的生活方式。因為他們不喜歡別的。然而,他們也真誠地認為。除此之外,別無選擇。但是清醒和健康的人還記得,太陽升起,萬物明亮。”
《瓦爾登湖》中燦爛的思想火花給我很大啟迪,至少讓我想明白不少問題而在最簡單的生活中有所改變。我開始追求一種更高級的原則,放棄那低級的欲望。我們需要深愛自然,因為我們是自然的產物——“你們連大地都在侮辱,居然敢談論天堂。”我們需要平靜下來,因為貧窮和富有并無差別,晨光擁有會公平地照耀每一個角落,何況有些人并不是真正富有,只是徒有其表罷了——“一個安心的人,在那里也像在皇宮中一樣,生活得心滿意足而富有愉快的思想?!?/p>
讀這本書是一個困難的事,如果不靜下心與梭羅通行,是無法與他進行心靈對話的。此外,梭羅淵博的學識令我嘆服,他隨口引用的《荷馬史詩》、《圣經》以及古印度、古希臘和羅馬、中國諸子百家的名言我必須先做足功課。總之,《瓦爾登湖》不能只讀一遍,日后需要讀上百遍。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對梭羅思想的理解也必定越深刻。
哈丁說,這本書有五種讀法:1、作為一部自然的書籍;2、作為一部自力更生、簡單生活的指南;3、作為批評現代生活的一部諷刺作品;4、作為一部文學名著;5、作為一本神圣的書。我真的鐘愛這《瓦爾登湖》,希望人能在此書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一份真理,讓自己真正為自由而自由,為生活而生活。
“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梭羅這人真的有腦子,他手里的棒木,“狠狠揍了我,像春天揍了我。”(海子語)
梭羅,請在瓦爾登湖畔等我,沒錯兒,就在你的小木屋里等我。總有一天,我也會用繁華和飛鳥的標準丈量自己,做一個有腦子的,有靈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