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魯濱遜漂流記讀后感篇一
《魯濱遜漂流記》記敘了主人公魯濱遜在一次航海中遇到風暴,一個人流落人煙稀少的“絕望島”上,依靠自己,克服困難,讓生命延續,過了28年的荒島生活,最后幫遇難船長奪船回國。魯濱遜從未做過驚天動地的大事,和世人一樣生活著。流落荒島的初期,他也曾孤獨、恐懼、無助,但有陰影的地方,必有光。這時他應對處境,通過記事,把好處和壞處相比較,使他振作起來,開始在這片荒蕪的島嶼上建立自己的王國。
“我只要盡力而為,只要我還能劃船,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還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也許就因心中那分信念,在堅持著,這位堅強的人艱難地活著。”在魯濱遜看來,天底下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只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人生價值,一切難題都能解決。
應對困難坎坷有著堅持,智慧,打造出屬于自己的小天地,在苦中尋樂,先苦后甜。比如愛迪生,幾乎每天在實驗室工作,近18個小時,在那吃飯午睡,但他不覺得苦,日日夜夜在工作,發明燈泡電話等1000多個專利產品,改變生活,改變世界。從一個從未上學過、報童出生的人,脫胎換骨,變成了一個舉世聞名的科學家。
其實我們的學習難道不要具備魯濱遜這樣的精神嗎?我們馬上要上初中,新的學習環境,新的學習任務、新的老師同學,這一切猶如將我們送入了一座新的“荒島”。如何面對這一切的不適應,不就要具備魯濱遜面對困難時的那份樂觀、自信嗎?人生就像打牌一樣,如果你抓到破牌,不必抱怨,你要做的就是玩下去,發牌人不管是上帝還是誰!你能做的就是把手中的牌玩好,玩到最好!用智慧征服。
堅時如山般不可憾,柔時如水般不可移,一剛一柔,它們如心靈上的并蒂蓮,成就精彩人生!
魯濱遜漂流記讀后感篇二
我不知閱讀了多少回英國著名作家丹尼爾·笛福的大作《魯濱遜漂流記》,那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讓我一次又一次地體驗了魯濱遜豐富多彩的冒險生涯,每一次的閱讀,都讓我受益匪淺。
本書主人公魯濱遜自幼喜愛冒險,在后來的一次航海中,船不幸觸礁,船身破裂,造成全船人都葬身于海,除魯濱遜一人生還,魯濱遜飄流到一座荒無人煙的小島上,靠自己的機智和勇敢生活了28年,學會做各種各樣的農活,還救了一個野人“星期五”作為自己的仆人和朋友。這漫長的28年,魯濱遜沒有對生活失去希望,生活得井井有條,那種面對困難永不畏懼,樂觀頑強的精神深深的令我折服!
本書最令我欣賞的一句話便是魯濱遜得救后說的`一句話“在那么多的日子里,盡管我遭遇了很多危險和困難,但我的收獲也是無法計算的。”他得救后,并沒有抱怨那28年中遇到那么多的危險,抱怨老天對他是多么的不公,而是覺得,那28年,讓他學會了做面包,做陶瓷,捕獵等等,讓他收獲了許多許多,是“無法計算”的。
我還覺得書中在魯濱遜遇險后,有一段描寫得很精彩。就是魯濱遜把他流落荒島后所遇到的福與禍整個列了起來,從篇幅上來看,福居多,而且還在后面寫到“上帝神奇地把船送到這個海岸附近,又使我可以從船上取下許多東西,讓我終生受用不盡。”從以上可以看出,魯濱遜是一個勇敢無畏的人,但更是一個從不抱怨命運,樂觀頑強的人。正是他這種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
這本書在給我帶來收獲的同時,也使我深深得反思。如果命運也讓我流落荒島我會怎么樣呢?我是在城市里嬌生慣養的子女,在荒島上我一樣事情也不會做,包括燒飯洗衣等,我只會在那兒怨天尤人,或者是懷著僥幸心理等著人來救我。可我在荒島上的命運還是只有一種,要不是餓死,就是冷死。這些立馬提醒我這個嬌生慣養的城市女孩,要學會生存,學會獨立,不要去抱怨生活,去抱怨老天,在平時生活中也應該學習一些生存的基本。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就有許多像魯濱遜一樣面對困難用不畏懼的人,比如說這次汶川大地震中,教師譚千秋在危險來臨時,并沒有逃走,而是護住了自己的學生,最后自己死了了,學生活了,面對困難不畏懼的他,就是一名如魯濱遜一樣的英雄。
魯濱遜漂流記讀后感篇三
1719年4月,由英國作家笛福創作的《魯濱遜漂流記》問世。這一巨著出版后,立即引起了轟動,當它歷經幾百年的歲月變遷后,依然深受世人喜愛,特別是我這樣愛冒險的男孩,已經對它到了癡迷的程度。
多么驚險刺激的的故事啊!我在暑假中一遍又一遍地讀著,它讓我開始對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為了生存,魯濱遜以驚人的毅力和超常的智慧,戰勝了外敵,戰勝了自然,戰勝了自我,用28年完成了人類“漫長的進化進程”,這也許是比故事本身更吸引人的東西吧!
走出故事,再看看我們這些生活在蜜罐中的孩子,要是不幸落到“絕望島”,等待我們的只有一條路——死路。或許,在生活中,我們永遠不會走上這座孤島,但是我們的許多同齡人卻走上了“靈魂孤島”,他們因為受到一點小小的挫折離家出走,甚至自殘、自殺,給親人朋友留下了無盡的痛苦。所以,讓我們心存感恩,感謝生命,感謝生活。讓我們像魯濱遜一樣有堅定的信念,好好活著,要堅信風雨過后見彩虹。
魯濱遜漂流記讀后感篇四
《魯濱遜漂流記》,一本很勵志的書籍,我早已在小學的時候看完了這本書,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好的書就該多讀,才能從中獲得更多的體會與感悟。
最開始閱讀《魯濱遜漂流記》時,印象最深的就是魯濱遜的第四次航行:巴西因為人工不足,有幾個種植園主知道魯濱遜曾為做生意而到過非洲的一些奴隸市場口岸,他們極力哄誘他再一次航行,到那一帶去,為他們的種植園買些黑奴回來。想不到,只有他一個人被高高的海浪卷到了一個島上,保住了一條命,從此他只能在荒無人煙的孤島上自力更生,他憑借著超強的鎮定力和樂觀的心態,先將自己安頓好,然后偵探附近的環境,開始了他的孤島生活。
那是因為他有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想活下去并重返家園的信念。
魯濱遜的心里承受能力到底有多大呢?當他孤身一人在這荒無人煙的孤島上,他慶幸著,自己活了下來,當他無處可居時,他慢慢地建起了屬于自己的“小屋”;當他想道他沒有穩定的糧食供給時,他發現了麥子等一些糧食植物,開始自力更生,種植糧食,而后還在島上發現了牲畜,便開始圈養它們。除了一些潛在的危險外,他竟然也能活得有滋有味。那個孤島上,竟有了一絲人煙與生機。由此看出魯濱遜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多么的好。
而相比之下,我們在現實當中,的確得好好向他學習。曾有新聞報道,一位學生因為受不了老師的批評,直接跳樓自殺。聽到這個消息后,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復,被老師批評,這是能有多大的事?面對父母、老師批評,我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為何如此輕視自己的生命,說跳就跳呢?這都是心理承受力極弱的表現。
但有的人不一樣,心理承受能力極好。就比如俞敏洪,他的一生中經歷了三次高考,高考大家都知道,是要面臨極大的心理壓力的,但他為了考上大學,一次又一次地參加高考,而最終,本來只能考上縣里的學校的他考上了北大!這都是因為他有著堅持不懈的毅力和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促成的。
從《魯濱遜漂流記》當中,我們可以學到海量的知識和不凡的能力,也希望我們在這人世間“漂流”時,也能像魯濱遜那樣勇敢鎮定,無所畏懼。
魯濱遜漂流記讀后感篇五
俗話說:初讀好書,如獲良友,重讀好書,如逢故知。前不久我就讀了丹尼爾·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
這本書講的是主人公魯濱遜舍去了安逸、舒適的生活,踏上了航海之路。卻不料在一次航海中遇到了一股強勁風暴的襲擊。魯濱遜他是不幸的,但卻又是幸運的,其他的成員全都葬身大海,只有他漂流到荒島上活了下來。之后,他憑著自己的生存技能和堅強意志,度過了荒島28年的孤獨時光。
我喜歡《魯賓遜漂流記》這本書并不是因為它里面的故事有多么精彩,而是因為魯濱遜他那種不甘平庸、敢于冒險、不畏艱難、追求自由的性格特點。
魯濱遜在遇險上島后也曾埋怨過,也曾后悔過,但刀很快做冷靜下來,并開始在島上搭帳篷、圍籬笆、制器具、種糧食、養牲畜,來建設屬于自己的王國。
我非常喜歡書中的一句話:“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它讓我明白了:在困難和災難來臨時,不要退縮,不要向它低頭,要勇敢地抬起頭與他對抗,這樣才能克服困難,創造奇跡。
如果我是魯濱遜,我一定會手足無措,因為我習慣了被父母保護的日子,習慣了“衣來張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面對島上的一切困難,也許我會被野人吃掉,也許我會被活活餓死。
與魯濱遜相比,我顯得多么懦弱啊!我佩服魯濱遜活下去的意志,佩服魯濱遜那頑強不屈的精神。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只有付出才會有收獲,從今往后,我一定要用自己的信心和努力創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