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藍調江南讀后感篇一
暮色四合,喧嘩的一切復于平靜。靜靜的夜里,最好莫過于讀書了。一盞孤燈,一杯濃茶,擺上余秋雨的游記散文集《文化苦旅》,細細品位起來。
靜中求定,這便是讀書的境界。書打開了,一瞬間眼前多了個余秋雨,似乎正與我品茗論文。漸漸,我身不由己的加入了旅行隊伍中,又仿佛整個旅行中就僅有一人,那就是我。天高地闊,萬事萬物如此真實。余秋雨就象一個導游影子,摸不著,卻處處皆在,在指引著我,在牽動著我的思緒,讓我真實去體驗這苦澀的旅行。
我愛喝茶,尤其是濃茶——碧綠的水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倘若你一口把它喝下,你必須回叫苦不迭。茶,僅有慢慢去品位。初入口也許會感到苦,但細細噙入,仿佛一股細流淌過,一股甘甜清香自腹中升起直沖腦門,那舒服愜意僅有身臨其境才能體到。越咀嚼越有味,讀書也是如此。
在那里,我的思想顯得多么蒼白無力。如錢塘江大潮,細細密密的文字卻有席卷一切的磅礴氣勢。每一個跳躍的字符是最完美的組合,平實而感人。
我走過敦皇,進了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一個死了多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在這兒,我完全被“歷史的洪流消融”。“那里沒有重復,真正的歡樂從不重復。那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那里什么也沒有,僅有人的生命在蒸騰。”是的在這千年文化的積累面前,我又是什么呢?在這朝圣者眾多的圣地,卻偏偏出了個王道士。從此,它蒙了辱,中華民族蒙了辱,但不也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異彩嗎?中國文化何其多,卻偏偏忽視了這座文化寶庫,何其的悲哀!
“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日,沒有昨日就無所謂今日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在心靈與心靈的撞擊中,發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
在這兒,已超過了時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艱難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歷史的漫游,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對那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的默認。讀它,讓我受到了靈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禮,心靈的升華。
人生,其實也是一種苦難旅行。
藍調江南讀后感篇二
這是一部很好的書嗎?至少不像世界小史那樣適合所有年齡段。也不像萬古江河那樣逢人必推。讀這本書需要門檻。
首先作者是個浪漫的理想主義者。而結局是他或多或少承認了現實中的理想浪漫在逐漸逝去。桃花源從清末以來,不論實質如何,至少它仍然代表著帶頭大哥心中的桃源夢。然而在最后,這里已經徹底毀了,天上人間,感官的天堂,夢想的地獄。
秀米像是飄在天上,即使被劫,也仿佛有神光護體,遇難呈祥,而追夢的過程,也是那么純粹,出獄后的她,可能明白了桃花源現在是不可能的,只能存在于自己心里,于是寄情花草,還有喜鵲陪伴,無疑是紅樓里的黛玉和香菱,只不過是走出半生的歸來的黛玉。
秀米的飄然欲仙還表現在她感情的孤冷,她對父母,對孩子,對一起共事的人,都沒有依戀,愛戀,眷戀。轟轟烈烈卻清冷的一世,愛的只是花草,還有不作區分的大眾。在饑荒中面對天外飛米,她的第一反應就是熬粥讓全村人一塊兒活。
而佩佩就鮮活生動多了,她有脾氣,有時候笨的讓你替她著急,但她仍然美的超凡脫俗,更不用說她的烈性,在掙扎中的.手起石落,兔子一樣的逃亡生涯。她像是一個傳奇。然而傳奇在現實面前匆匆落幕,也止于傳奇,她甚至感慨,如果重來一次,一定會屈從。
到了家玉,已經是完完全全的一個現實中的人。一個獨立颯爽的職業女性,專業人士,在老公眼里仿佛什么都能搞定,都難不倒。愁的是兒子的學習,自家房子出租后要不回來,婆媳關系,丈夫外遇…各種雞毛蒜皮的大事,仿佛就是身邊人的縮影。到最后,仿佛一抹云,消失了。再也不能給丈夫和兒子扛起生活的重擔,仍然給丈夫留下一句我愛你,一直。有一個細節讓人心疼,在拿到醫院判決書的那天晚上,她本來決定原原本本告訴丈夫,一家人一起承擔,然而當天倆人打架了,也許到那一刻她突然發現她還可以滿足丈夫一直以來的一個愿望——離婚。人啊!
縱觀三部曲,從夢想到現實到破滅,不僅僅是桃花源,女主角。還有其他人。
而秀米的孫子,端午,整個人完全沒有一點夢想的影子,像寄生蟲一樣生活在世間,基因,斷了。
不過馬云說了,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藍調江南讀后感篇三
春光明媚,在溫暖的春光的陪伴下,我拿起那本透著熟悉味道的雜志——《大江南北》,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
翻開第一頁,耀眼的八個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撞入我的眼簾,我為之一顫,好似開啟了那封鎖在我心底的一片赤子之心,讓強烈的感覺噴薄而出。我頓時激起了閱讀的強烈欲望。這本書講了許許多多的偉人事跡以及領導人的作為與期盼。而做的這所有,都是為了我們的祖國能更加繁榮與發展,為祖國事業作出貢獻甚至奉獻自己的生命。為上海作出重要貢獻的偉人周恩來,為中國共產黨核潛艇事業貢獻了__0年的黃旭華,新四軍女戰士鞠裕等等都是我們的標桿、榜樣,也許我們現在不能夠做到像他們那樣,但我們現在可以好好學習,將來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
在這么多事跡中,最令我難忘的是那篇《我的父母在抗戰中》。這篇文章講的是作者的父母都是紅軍,而且都參加過三萬五千里長征。當然,他們也同樣身經百戰,其中就有著名的皖南事變。當時,國民黨發動皖南事變,新四軍遭到暗算,他們在挫折面前不悲觀,以戰求生。一天晚上,國民黨頑固派部隊前來襲擊,為了不讓孩子(作者)的哭聲暴露目標引來敵人,作者的父母毅然將親身女兒放到路邊草叢里,待路人來領養。讀到這兒,我被深深地震撼到了,真是無法想象,當時他們是下了多大的決心,忍著多大的痛楚,抹了多少次淚水,但又要保護黨員,才不得不將親身骨肉舍棄。要知道,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可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后來,他們的做法感動了官兵,他們悄悄抱回孩子,跟上部隊,達到目的地后,才將孩子轉交給父親。
抬起頭,才發現,我早已淚流滿面,不僅是對作者父親的感動,更是對他的敬佩。
現在,科技越來越發展,人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幸福,有些人便漸漸忘了這些英雄,真是感到羞愧。現在,基本沒有戰爭,社會安定,但我們并不能因此而松懈。
我們要銘記歷史,特別是那些受盡屈辱的歷史,要知道,弱國無外交,我們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豐滿我們的知識,以后才能更好地建設祖國。
在未來,或許還會有戰爭,但我堅信,中國會以勝利者的姿勢屹立在世界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