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賣米讀后感賣米讀后感篇一
人啊!這一生總有一些人令人值得紀念的一瞬間,那是一節(jié)語文課,令我懂得生命的真諦。
一直賣米,一次心痛,一次感悟,一陣心寒。
當每一次媽媽要帶我去逛超市時,她卻總是挑最便宜的,為此我還覺得我媽真的太小氣,還生過媽媽的氣。
《賣米》的那篇文章讓我頓悟:人家只是區(qū)區(qū)的那幾毛錢,讓我明白莊稼家人只能靠天吃飯,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我心疼他們,過著那樣的生活。文中的母親,寧愿苦自己,也不愿意苦自己的孩子。我想,我的媽媽應(yīng)該也是這樣的吧,她總是為我著想,雖然平時有點摳,但是畢竟賢惠啊!她不肯委屈我一秒!
一個女孩,一路撒滿了堅毅的力量。雖然出身貧寒,但是她面對困難依然笑口常開,我欣賞這個北大才女。她有一顆種子已在心中發(fā)芽,家門貧寒,父母已老,而弟弟還小,只有拼了命的讀書,才能讓他們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寧愿躲在被子里默默哭泣,也不讓父母知道。一個體貼父母的貼心小棉襖,一個敢于擔責(zé)的女孩。
對于世界的冷暖自知,我們也會懂得珍惜糧食,以后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賣米》詮釋了一種家庭的力量,一種愛的力量,相互理解,相親相愛。
賣米讀后感賣米讀后感篇二
一對背著扁擔帶著懇切的一份希冀與一份擔憂走去街市賣米的母女,因為世界的不公平,勤勞得不到回報,經(jīng)一次又一次對金錢急需,對父親的病提心,遺憾的錯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最終一無收獲。最后落得撒米、無力的情節(jié)歸家。一次一次的嘲笑、譏諷,渲染出當時黑暗的社會素質(zhì),這也使這對母女無奈的接受,被迫的損已損米換錢!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大才女”,文學(xué)里的權(quán)威作家,然而她的痛苦,她的悲劇,根源不在于她自身,而在于整個社會,整個時代。對自己看不起的事物加以,對自嘲,對貧窮的人加以排擠,這是這個時代的局限性和千萬個人的劣根性的體現(xiàn)!
從種稻米開始的勤勞耕作,到豐收的激動喜悅,最后卻要低價賣出。這是多么不公平,在那個時代,領(lǐng)域內(nèi)勤懇有時帶來的不止是虧,“大事難事看擔當,順境逆境看襟度”,花木蘭替父從軍,體現(xiàn)的正是對父母對家庭的責(zé)任。
看慣了世間紛擾,爭論不休,我發(fā)現(xiàn)自己是缺乏感傷情愫的。像我這樣的人只能悲傷著自己的悲傷,幸福著自己的幸福。多的是對生活的抱怨,少的是對人生深邃的思考。多的是小情緒,小哀愁;少的是大苦悶,大悲憫。多的是凄婉惆悵,顧影自憐;少的是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在語文老師的引導(dǎo)下,《賣米》卻給了我極多的震憾。
米販子的冷漠,母親的渴望和我的無奈,描繪出一副形象的現(xiàn)代鬧市圖。也許這樣的畫面背后,交織著對錢與物的自私,對父親康復(fù)的希望,對幸福美好的向往。作者張培祥早已離世,假設(shè)故事的情節(jié)是爸爸因這一次的賣米不成,撒手人寰,那將是多大的遺憾。
不禁想到我們,常常辜負父母的殷切期望,是不盡孝的遺憾。常常錯失某種有利的時機,是被動的遺憾。常常不慎損毀一份信任,一段情感,一份友誼,是缺乏感恩的遺憾。學(xué)習(xí)中,更是如此。因為丁點兒的疏忽,做錯一道題,考砸一場試,是憣悔的遺憾……遺憾的背后有許多因素在作怪,無視遺憾將會一生遺憾,正視遺憾才會人生無憾!
母親一而再地委屈自己,摒棄原則,把最好的大米最終妥協(xié)地以低價賣出,是因為她太想爸爸的病能好起來。人在希望面前,是那么靈動,卻又那么無奈!希望是附依于存在的,有存在才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想到這里,社會上那些所謂輕生的,所謂離家出走的,所謂放火搶劫的,通通都是沒有希望了吧!
每個在套子里的人,都是如此遺憾!我定不會落入俗套!
賣米讀后感賣米讀后感篇三
讀完《賣米》這篇文章,我的心境久久不能平復(fù)。文中辛苦一天期待能賣個好價錢卻粒米未賣的母親,一下子讓我想起了因分糧忍受屈辱而尋死的母親。
兒時的記憶里,父親常年在外工作,母親一年四季總是起早貪黑,家里、地里連軸轉(zhuǎn)。爺爺奶奶年邁,我們兄妹四個年幼,老的老,小的小,在村里常常被人看不起。那時候,地里的活僅有母親一個人干。為了多掙工分,母親總是拼死拼活地干,和大老爺們一樣,干出糞拉糞、修河堤之類的重活兒。盡管這樣,由于掙得工分少,我家總是缺糧戶。
有一天午時,母親高興地對我說,生產(chǎn)隊要分糧了,讓我?guī)椭龘渭Z袋。一路上,鄉(xiāng)親們拉著車子,有說有笑地往村里的糧倉走去。我開心地在大人間跑來跑去,母親默默地跟在后面。開始分糧了,隊長每喊到一家戶主的名字,那家人便歡喜地拿著糧袋過秤裝糧。分完了一戶又一戶,我忍不住催問母親:“咋還輪不到咱家呢?我急著吃白面饃呢,前幾天我看見巧玲吃白面饃了,光想上去咬一口。”說著,我故意給母親扮出個饞樣。母親笑笑,拍了拍我的頭,卻沒吭聲。
等到最終,天都黑了,也沒聽見隊長喊母親的名字。這時候,母親細心翼翼地走到隊長面前,低聲問道:“大兄弟,俺家分的糧呢?”隊長看都不看母親一眼,沒好氣地說:“前幾天不是給你說了,你家掙得工分太少,得拿錢來買。你不拿錢,咋給你家分糧?”母親陪著笑臉說:“我已給孩他爸傳話了,讓他趕緊給家里寄錢。等錢寄回來了,立馬交給隊里。”隊長不耐煩地說:“這樣吧,你們啥時候把錢拿來了,我就把糧分給你們。”母親急了:“大兄弟,您就先照顧照顧俺家吧,這幾天家里都快斷頓了。”隊長蔑視地看了母親一眼說:“你們家就你一個娘們干活,六七張嘴吃飯,想讓隊里養(yǎng)活你全家?”母親像遭受了莫大的屈辱,竟杵在原地很久。突然,她扔下車子和糧袋,扭頭瘋了似的往村南頭跑去。我嚇得緊緊跟在后面,任憑我哭著喊著,母親也不回頭。我心里害怕極了,生怕母親出什么事。一向跑到村南的機井旁,母親一下子癱坐在地上,開始痛哭起來。黑暗中,她撕心裂肺的哭聲,像刀尖一樣深深地扎在我幼小的心靈里。我趕緊跑到她身邊,緊緊拽住她的胳膊,哭喊著讓她回家。母親看著驚恐未定的我,一下子把我攬入懷里。過了好久,母親才漸漸回過神來,打消了尋死的念頭。
到了20世紀80年代,國家開始實行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職責(zé)制。我們村第一年剛推行時,鄉(xiāng)親們的心里七上八下都沒有底,有的想承包土地自我干,有的還想繼續(xù)跟著生產(chǎn)隊干……就在大家猶豫觀望的時候,我們生產(chǎn)隊的狗蛋爺?shù)谝粋€提出來要承包土地“單干”。我的母親不知從哪里來的勇氣,竟然第二個跟著要“單干”,驚呆了村里的不少人。他們背地里議論紛紛,說母親不知深淺,要出風(fēng)頭。好心的鄰居也多次勸說母親不要逞能,可母親十分要強,非要承包土地單獨干。生產(chǎn)隊里那些平時看不起母親的人也很高興,他們認為,最終有機會把我家這個“包袱”給甩掉了,等著看我們家的笑話。
之后,在母親的堅決要求下,生產(chǎn)隊按人均2畝地的標準,給我們家7口人分了14畝地。分地后,母親滿心歡喜,越發(fā)干得起勁,每一天風(fēng)風(fēng)火火忙個不停,渾身上下好像總有使不完的勁。在母親的辛勤勞作下,分地后的第一個麥收季節(jié),我們家的14畝地獲得了大豐收。我清楚地記得,當時我們家的三間屋子里到處堆的都是麥子,一家人高興得不知怎樣辦才好。爺爺奶奶忙著補糧袋,買席子圍糧囤,而我和弟弟妹妹們坐在麥子上恣意玩耍,開心的不得了。這一年,母親最終在別人面前挺直了腰桿。
第二年,那些等著看母親笑話的人,看到我們家吃上了白面饃,他們紛紛效仿我家,提出來要承包土地“單干”。打那以后,我們整個村都實行了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職責(zé)制,村里的所有土地全部分包到戶,家家都有了自我的土地。
現(xiàn)如今,母親再也不種地了,家里的十幾畝地也全部流轉(zhuǎn)給了種植大戶,但她對土地的情結(jié)永遠不變。
賣米讀后感賣米讀后感篇四
《賣米》這篇文章是一位清華大學(xué)學(xué)生的全國作文比賽的作品,這篇文章獲得了一等獎。可是在頒獎當天,作者沒有來,因為她已經(jīng)得了白血病離開了我們。
“沒等母親說完,我就挑起那個80斤重的米擔子,顫顫悠悠的朝村外走去。”讀到這兒,雜志已經(jīng)被兩顆珍珠染的模糊了。
這篇文章講了作者與母親一齊去幾里外的鎮(zhèn)上賣米,給父親買藥。米販子出1.8元一斤買下,母親不一樣意,陪著笑臉,和米販講價:“2元還差不多,,我家的米多好呀!你看,又白凈又細致……”過了中午,米販子都回城了,母親的額頭上掛著幾顆豆大的汗珠。到了午時,還沒有人來買,母親急了,說要1.8元賣出去,可是在也沒人來買了。
讓我們不要做行動的矮人,說話的巨人,行動起來,為父母做點事其實并不難。當你學(xué)會用心靈去感受別人的感受,你會很自豪很歡樂。可是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我陷入了沉思……可惜這位作者因為不只之癥——白血病永遠離開了我們,離開這個完美的世界,我們會永遠記住這位幫母親賣米的清華大學(xué)學(xué)生。
賣米讀后感賣米讀后感篇五
讀完北大才女張培祥的《賣米》深深震撼了我,本文平鋪直述了作者和母親挑著兩擔米去趕場的故事。沒有華麗詞藻,字里行間卻是流露著真情,把農(nóng)村人的辛苦、無奈、心酸娓娓道來。總想寫點東西,表達內(nèi)心相同的感受,但一直懶于動筆。
我們也有著同樣的經(jīng)歷,執(zhí)著一口價不賣,輸?shù)谋取顿u米》作者母女還要慘。
那是前幾年,和老公一起種植大棚櫻桃的時候。過了清明節(jié),被譽為“北方春果第一枝”的紅燈品種的櫻桃,一串串,一簇簇的掛滿了枝頭,紅的發(fā)亮,紅的誘人,讓人垂涎欲滴。這時便請小時工來幫忙把櫻桃一個一個采摘下來,由于果肉嫩而皮微薄,需要小心翼翼。摘下來的櫻桃,按大中小個再分類,大的放一起,小的放一起,然后裝在一個個白色塑料桶里,白色桶,更能彰顯櫻桃的色澤與亮度。
那個時候的果商,老是在夜里12點以后才開始收果子,采摘多的時候,也就剛剛挑選完。勞累了一天的我們,還沒來得及入睡,就開始裝車,匆匆趕往月莊櫻桃交易市場去交易。
我們也和其他的種果人一樣,把一桶一桶的櫻桃搬下車,擺放好,等收果商來。那些收果的商人,打著呵欠,肩上斜挎著背包,拿著手電筒開始出動了。一個操東北口音的果商盯上了我家的兩桶中果紅燈,用手電筒仔細照了又照,問:“這果多少錢”?老公回了—句:“25”,“23賣不賣”?老公說“少一分也不賣”,那人離開了。過了一會,又過來了一個南方人,直接就問:“這果子23一斤賣不賣”?老公一口回絕了。我跟老公商量著,再有給23的價格就賣掉,可是那晚不知是怎么了,市場上收果的商人來來往往,仿佛串通好了似的,那兩桶貨在那里擺著再也無人問津,等別的果子賣完了,由于第二天還要早起忙著采摘櫻桃,只好帶回去等明天和明天采摘的一塊再賣。第二天晚上,沒賣完的這兩桶和當天采摘的就沒法相提并論了,顏色暗淡了許多,亮度也大打折扣。那么明顯的對比,讓我和老公沒有了底氣。擺放在那里,過了老半天,終于,有人出價了,“這果18塊錢賣不賣”?我倆一副欣喜若狂的樣子,相視一笑,“你要了吧”!老公提著桶跟隨那人而去。
兩桶櫻桃,四十斤,每斤差價五塊,兩張鮮紅的毛爺爺就這樣不翼而飛了。相當于一個小時工摘二十個小時的櫻桃。時令水果不同于糧食之類的,將就的是新鮮程度和口感,這次的一口價,給了我倆一次深刻的教訓(xùn),總就覺得從元旦開始,大棚升溫,就在棚里日夜守護,白天控制日光照射的溫度,晚上溫度低下就生火給樹取暖,打藥、喂肥,途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管理,都是非常辛苦的,賣不到自己的理想價就覺得虧了似的。自此,只要有兩個人出價一致,我們就立即成交,畢竟果子出手了心也安了。
我們的經(jīng)歷是現(xiàn)實版的《賣米》,但比賣米的損失還要大。行市行市,隨行就市,賣了就是行市。我也奉勸看我文章的種大棚櫻桃的朋友,不要和我們一樣本著一口價,一根筋,到頭來吃虧的是自己,否則,對于櫻桃這種價格高的水果,真的是輸不起。
賣米讀后感賣米讀后感篇六
讀這篇文章,內(nèi)心很感動!從一開始的一分付出一分價錢,到折價出售……做生意真是好不容易的事啊。看完此文不想做生意人了。
初三時,過年前,我跟著我大姑騎著三輪車,到鼓樓附近去賣魚蝦,雞爪,雞翅等。那時,我很害羞,看著街道上那么多來來往往的人,總想用我的棉帽遮住我的臉。最擔心遇到我的同學(xué)或老師。
還試著學(xué)其他小販叫賣道:“雞爪一斤六塊!”“帶魚一斤四塊!”……我感覺每次我喊一聲,臉上總是熱辣辣的,感覺臉皮很薄的樣子呀!與我現(xiàn)在的厚臉皮,簡直判若兩人。
我記得那天去的還算早,一個長得還算漂亮的女生,過來問我,老板,雞爪怎么賣?我一緊張,說道,五塊半!我姑在旁邊拉拉我的袖口說,那可是進價啊。不過,沒關(guān)系,就當開張了,賣!
結(jié)果很有意思的是,那女孩是個臉盲,和我現(xiàn)在的癥狀很相似。第二天早晨,她和她的家人又來那條街買雞爪。可是,她在我面前來來回回好幾次,嘴里念叨著,昨天的雞爪很好,而且很便宜呢,怎么看不見那賣雞爪的小販了?我故意在她面前沒發(fā)出聲,可能我那天換了一身暗灰色的棉衣,戴了頂很破的棉帽,再一個我可不想用低價拉客了,我在大冬天里,瑟縮著脖子,可不是做慈善家啊!結(jié)果她走了,又來,終于問到我了,“雞爪怎么賣?”我說:“六塊半!”結(jié)果她毫不猶豫的拉著她的家人走了。
買賣在過年的前一天終于結(jié)束了,大姑給我給了兩百塊錢,讓我當學(xué)費。她說,就當我的工錢。我很感謝她,讓我在一星期里掙了這么多的錢。
回家,我把錢都給了我的母親,讓母親幫我存著。可是,到最后我終究沒有成為一個小販,不過曾有份當小販的經(jīng)歷,讓我對小販有些一些同情和理解吧,所以買東西我很少講價錢,覺得價錢合理就買了。哈哈。
想起曾經(jīng),用筆記錄一下。
賣米讀后感賣米讀后感篇七
人啊!這一生總有一些人令人值得紀念的一瞬間,那是一節(jié)語文課,令我懂得生命的真諦。
一直賣米,一次心痛,一次感悟,一陣心寒。
當每一次媽媽要帶我去逛超市時,她卻總是挑最便宜的,為此我還覺得我媽真的太小氣,還生過媽媽的氣。
《賣米》的那篇文章讓我頓悟:人家只是區(qū)區(qū)的那幾毛錢,讓我明白莊稼家人只能靠天吃飯,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我心疼他們,過著那樣的生活。文中的母親,寧愿苦自己,也不愿意苦自己的孩子。我想,我的媽媽應(yīng)該也是這樣的吧,她總是為我著想,雖然平時有點摳,但是畢竟賢惠啊!她不肯委屈我一秒!
一個女孩,一路撒滿了堅毅的力量。雖然出身貧寒,但是她面對困難依然笑口常開,我欣賞這個北大才女。她有一顆種子已在心中發(fā)芽,家門貧寒,父母已老,而弟弟還小,只有拼了命的讀書,才能讓他們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寧愿躲在被子里默默哭泣,也不讓父母知道。一個體貼父母的貼心小棉襖,一個敢于擔責(zé)的女孩。
對于世界的冷暖自知,我們也會懂得珍惜糧食,以后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賣米》詮釋了一種家庭的力量,一種愛的力量,相互理解,相親相愛。
賣米讀后感賣米讀后感篇八
讀完北大才女張培祥的《賣米》深深震撼了我,本文平鋪直述了作者和母親挑著兩擔米去趕場的故事。沒有華麗詞藻,字里行間卻是流露著真情,把農(nóng)村人的辛苦、無奈、心酸娓娓道來。總想寫點東西,表達內(nèi)心相同的感受,但一直懶于動筆。
我們也有著同樣的經(jīng)歷,執(zhí)著一口價不賣,輸?shù)谋取顿u米》作者母女還要慘。
那是前幾年,和老公一起種植大棚櫻桃的時候。過了清明節(jié),被譽為“北方春果第一枝”的紅燈品種的櫻桃,一串串,一簇簇的`掛滿了枝頭,紅的發(fā)亮,紅的誘人,讓人垂涎欲滴。這時便請小時工來幫忙把櫻桃一個一個采摘下來,由于果肉嫩而皮微薄,需要小心翼翼。摘下來的櫻桃,按大中小個再分類,大的放一起,小的放一起,然后裝在一個個白色塑料桶里,白色桶,更能彰顯櫻桃的色澤與亮度。
那個時候的果商,老是在夜里12點以后才開始收果子,采摘多的時候,也就剛剛挑選完。勞累了一天的我們,還沒來得及入睡,就開始裝車,匆匆趕往月莊櫻桃交易市場去交易。
我們也和其他的種果人一樣,把一桶一桶的櫻桃搬下車,擺放好,等收果商來。那些收果的商人,打著呵欠,肩上斜挎著背包,拿著手電筒開始出動了。一個操東北口音的果商盯上了我家的兩桶中果紅燈,用手電筒仔細照了又照,問:“這果多少錢”?老公回了—句:“25”,“23賣不賣”?老公說“少一分也不賣”,那人離開了。過了一會,又過來了一個南方人,直接就問:“這果子23一斤賣不賣”?老公一口回絕了。我跟老公商量著,再有給23的價格就賣掉,可是那晚不知是怎么了,市場上收果的商人來來往往,仿佛串通好了似的,那兩桶貨在那里擺著再也無人問津,等別的果子賣完了,由于第二天還要早起忙著采摘櫻桃,只好帶回去等明天和明天采摘的一塊再賣。第二天晚上,沒賣完的這兩桶和當天采摘的就沒法相提并論了,顏色暗淡了許多,亮度也大打折扣。那么明顯的對比,讓我和老公沒有了底氣。擺放在那里,過了老半天,終于,有人出價了,“這果18塊錢賣不賣”?我倆一副欣喜若狂的樣子,相視一笑,“你要了吧”!老公提著桶跟隨那人而去。
兩桶櫻桃,四十斤,每斤差價五塊,兩張鮮紅的毛爺爺就這樣不翼而飛了。相當于一個小時工摘二十個小時的櫻桃。時令水果不同于糧食之類的,將就的是新鮮程度和口感,這次的一口價,給了我倆一次深刻的教訓(xùn),總就覺得從元旦開始,大棚升溫,就在棚里日夜守護,白天控制日光照射的溫度,晚上溫度低下就生火給樹取暖,打藥、喂肥,途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管理,都是非常辛苦的,賣不到自己的理想價就覺得虧了似的。自此,只要有兩個人出價一致,我們就立即成交,畢竟果子出手了心也安了。
我們的經(jīng)歷是現(xiàn)實版的《賣米》,但比賣米的損失還要大。行市行市,隨行就市,賣了就是行市。我也奉勸看我文章的種大棚櫻桃的朋友,不要和我們一樣本著一口價,一根筋,到頭來吃虧的是自己,否則,對于櫻桃這種價格高的水果,真的是輸不起。
賣米讀后感賣米讀后感篇九
近段時間,一篇北大學(xué)生在15年前所做的《賣米》文章刷爆了網(wǎng)絡(luò),此文曾獲北京大學(xué)首屆學(xué)校原創(chuàng)文學(xué)大賽一等獎,文風(fēng)樸實,近似寫實,用白描手法展示了“我”和母親賣米的艱難過程,道出了鄉(xiāng)村生活、農(nóng)民求生的艱辛不易,打動了無數(shù)人的心扉,讀之令人落淚心酸。
文章背后的故事更讓人痛徹心扉,作者張培祥是北大才女,于2003年因白血病去世,年僅24歲。在短暫的有生之年,寫就、翻譯了百萬字的文字,留下了一代才女的灼目光華,在生命之花剛剛綻放的時候,猝然凋謝,讓人扼腕嘆息,無比惋惜。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個農(nóng)家姑娘,憑著自我的才華,一路倔強走來,披荊斬棘,歷盡滄桑,踏進了中國最高學(xué)府,生命之幕徐徐拉開,即將綻放最華麗的樂章,然后,就在這一刻,上蒼之手無情地掐滅了這朵艷麗的花朵,讓人不由得有種天妒英才、造化弄人之類的感受。作為讀者,聽著是個故事,可作為她的親人、家庭,那是災(zāi)難性的杯具、毀滅性的打擊啊,“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生命的杯具,杯具最能震撼人的心靈,直擊人的心胸,讓人痛到五臟六腑,徹頭徹尾。
作為一名從農(nóng)村奮斗出來的寒子,能深深地理解農(nóng)村底層勞動人民的心酸和痛楚,要跳出農(nóng)村,融入城市,那是多么地不容易,要經(jīng)過多少艱難坎坷,其中的心酸僅有自知。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張培祥,作為一名農(nóng)村女孩,用自我不屈不撓的奮斗,充滿才華的銳氣,一路走到北大學(xué)府,這是多少寒門逆襲的夢想情結(jié),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qū)崿F(xiàn)呢?野心要和才華相匹配,才能造就一番業(yè)績來。
不悔人生夢一場,只恨離去太匆匆。
這個世界本就無常,每個人,離去只是時間的問題,生命就在于經(jīng)歷和過程,生死是永恒不變的話題和謎語,作為凡人,當你寫下自我對生命感悟的時候,上帝會在角落偷偷地發(fā)笑,對錯僅有天知。
我想起了一句話:時間是個令人愛恨交加的東西,它留下了美夢和傳說,也留下了憂傷和狼藉,人生、世界、命運,何嘗不是如此?杯具,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撕碎給人看,越是有價值,越讓人心痛,越能流傳千古,這就是審美的悖論。
也許,我們無法掌控生命的長度,但我們能夠努力拓展生命的厚度和寬度,僅有奮斗的人生才會有絢爛的光彩,杯具只是反襯了它的艷麗而已,僅有超越了杯具,看淡了生死,活著的人,醒悟的人,才能繼續(xù)走下去。
但愿世間少一點這樣悲情的命運,多一點人間應(yīng)有的清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