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語文濟南的冬天教學設計篇一
1、通過研究學習認識并把握:抓住景物主要特征,運用生動形象的寫作手法和準確生動的語言,進行突出描述的方法。
2、體會作者蘊含在文章中的熱愛自然的深摯情感。
學習一課時,在指導預習的基礎上,組織課堂問題思考和討論,有針對性地進行重難點知識的突破,引導學生自己理解文章的寫作特點,然后進行歸納強化,在此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熱愛自然的情感引導,并進行學習方法和寫作方法的指導。
學生以前接觸過景物描寫的文段,對景物描寫有一定的了解。在學習過程中,特別是在思考討論時,可能會一時難以抓住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教師要靈活地進行簡單有效的引導,但不能一概代之,要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盡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感悟、實踐解決問題。
1、作者簡介
2、濟南的山水
3、字詞音義資料
(學生發言,教師要注意充分肯定其正確的描述,目的是激活學生形象思維,使學生產生急于了解文章內容、特點的欲望。)
很好,很多同學準確生動地描述了北方冬天的特點,這說明同學們都很善于觀察,很善于表達。那么,我們的省會濟南地處北國,它的冬天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一同學習著名作家老舍的文章,看他是怎樣描述濟南的冬天的。出示課題(幻燈片1)
1、展示學習目標(幻燈片2)
2、老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在聽教師范讀的過程中思考以下幾個問題。(幻燈片3)
①濟南冬天最顯著的特點是什么?
②課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③你認為作者在描寫景物時都運用了哪些恰當的方法?
④讀了文章,你體會到作者在文章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教師注意把握范讀的節奏與語感,要提示學生在課本或筆記表上做出相應的標記或批注,)
(這是本課的重要環節,要注意觀察學生理解知識的情況,隨時調整進度,問題①、②只需引導學生了解,目的是讓學生熟悉課文,為解決后面兩個問題掃清內容障礙,同時指導學生注意整理筆記,理清并把握解決問題的思路,為今后學習打基礎。)
解決問題①:濟南冬天最顯著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個體回答:濟南冬天的最顯著的特點是什么?
(3--5名學生回答,如果抓不住要點,教師要及時靈活引導學生發現濟南冬天與其他地方冬天的不同,如:為什么作者說濟南真得算個寶地?得出“溫晴”的結論。)
這個特點,作者是通過什么描寫手法展現的?
(學生集體討論回答,得出 結論:景物描寫)
解決問題②:課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2--3人一組討論總結,每組選一人回答。
學生回答時可能抓不住中心——空間順序。教師要適當引導學生通過課文中的描寫總結:陽光——山——雪——水。
(學生集體誦讀、學生個體朗讀3--5遍)
(這是整節課的知識核心,采取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師生共同總結歸納的方式進行教學活動,學生提出的有特色的理解,都要予以鼓勵。在分析完例句后,要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從課文中再找出類似用法的句子,并自己進行簡單分析)
⑴分析下面的句子,看作者在描寫景物時,都用了哪些形象化的手法?有什么好處?(幻燈片4)
a、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白花,好象日本看護婦。
(把握要點:比喻手法:生動形象,恰到好處——形似)
b、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把握要點:擬人手法:把事物人格化,使景物富有個性化,生動貼切——神似)
(學生討論,指名回答集體訂正,請學生自由發言,找出文中類似的用法并簡要分析優點)
⑵對比體會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運用的特點和妙處,歸納作者描寫景物的語言有什么特點?(幻燈片5)
a、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
山尖全白了,給藍天畫上一道銀邊。
b、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
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山上布滿了花紋。
(把握要點:準確生動——用詞講究,精妙恰切,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
(學生討論,指名回答集體訂正,請學生自由發言,找出文中類似的用法并簡要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解決問題④:讀了文章,你體會到作者在文章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這個問題旨在引導學生把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感情由學生體會,寫法由教師導學,強調學生在今后作文中應注意領會運用)
(蘊含的情感——喜愛、贊美。)
(要求簡練明確,語言準確,生動形象,)
七年級語文濟南的冬天教學設計篇二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掌握重音和停連的朗讀技巧。
2.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景物特征。
3.體會作者情感,感受大自然之美。
【教學過程】
一、聯系舊知,導入新課
朱自清筆下的春天,是和煦明媚、生機盎然的。那么,與之相對的冬天,將會是另一番景象。說起冬天,大家能聯想起哪些詞語或者景象呢?(寒風呼嘯、寒氣逼人、冰天雪地、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白雪皚皚,北風呼嘯……)這些是我們對冬天的印象和感受??墒?,在有“人民藝術家”之稱的老舍先生筆下,冬天別有情致呢。
二、朗讀課文,感知文意
1.背景鋪墊:
2.一讀課文。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語調要舒緩,注意讀出重音和停連。
3.再讀課文,一邊讀一邊勾畫體現濟南冬天特點的句子。
活動一:我是最佳小導游
讀完課文,同學們對冬天的濟南有了一些了解和認識。請你以導游的身份,向初來乍到的游客介紹一下濟南冬天的特征和景物吧。
同桌互相說讀,個人發言。(不求全面,引導學生說特征說山水)
預設:濟南的冬天沒有風聲,日光不毒,天氣溫晴。濟南是一個有山有水的老城,到了冬天,溫暖安適,是個理想的境界。小山圍繞著濟南,像是把濟南放進了小搖籃里。雪后初晴時,濟南的小山色彩斑斕,真是秀美。城外的遠山,村莊稀疏,白雪點綴,像是一張出自唐代名手的水墨畫。濟南的水,到了冬天也不上凍,水面還冒著熱氣,水藻越發碧綠。站在水邊慢慢往上看去,整個濟南像是一塊空靈的藍水晶。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活動二:爭做最美朗讀者
這篇文章中,處處流露著作者的贊美和喜愛之情。請選擇你覺得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最充滿溫情的段落,帶著感情讀一讀,做一次朗讀者。
大家先讀給自己聽,注意邊讀邊體會,可以在書上標注符號。需要重讀的字詞下面加“.”需要停頓的地方加“∨”需要連讀的地方加“∧”需要拖長的地方加“~”。
學生活動,評選“最美朗讀者”。
由最美朗讀者示范讀第三自然段,所有同學再次情感誦讀第三自然段,進一步掌握重音和停連的朗讀技巧。
示例: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全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闭娴模瑵系娜藗冊诙焓敲嫔虾Φ?。他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覺得有了著落,有了依靠。他們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覺地想起:“明天也許就是春天了吧?這樣的溫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吧?”就是這點兒幻想不能一時實現,他們也并不著急,因為有這樣慈善的冬天,干啥還希望別的呢!
活動三:我來和作家pk
2.朱自清的《春》用了三個比喻句,作為文章結尾。請你反復讀文章,根據文章內容也來改寫一下《濟南的冬天》的結尾,用“冬天的濟南像……”開頭,寫幾個比喻句。
【設計意圖】
此課是七年級的起始課,讓學生會讀、愛讀是學好語文的第一步。對于經典美文,多讀、美讀就是最好的學習方法?;诖朔N認識,我的第一課時設計以“讀”為主線,通過設置活動引導學生反復讀課文。通過說讀、朗讀、改寫,多角度地進入課文,感知文章主要內容,感受文字的音韻之美,同時訓練學生的朗讀和提煉能力。最后以寫促讀,通過改寫結尾,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所有活動以“趣”為出發點,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激活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思維,是七年級語文課應有的追求,也應該是每一節語文課的追求。
1.體會比喻和擬人的表達效果,品味文章的語言之妙。
2.學習文章寫景的方法,學以致用。
【教學過程】
一、回顧內容,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了解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感受到老舍先生對冬天的濟南溫情脈脈的情感。那么,老舍先生用怎樣的語言來描繪“溫晴”,表達“溫情”的呢?這節課,我們再次走進《濟南的冬天》,探尋語言的奧妙。
二、再讀課文,品味語言
請同學們帶著喜愛贊美的感情,再次朗讀課文,一邊讀一邊體會,哪些句子和詞語最能表現出濟南冬天的“溫晴”。
活動一:評一評
圖景印證溫晴
修辭表現溫晴
動詞刻畫溫晴
色彩描摹溫晴
示例:圖景印證溫晴。文章第一自然段寫濟南的天氣,強調濟南冬天“溫晴”這一特征,然后,描繪了四幅圖景來印證“溫晴”。第一幅圖景:陽光朗照圖;第二幅圖景:小雪覆蓋圖;第三幅圖景:城外遠山圖;第四幅圖景:綠水空靈圖。這些圖景通過描山繪水來印證濟南的溫晴。
學生自由點評。教師引導從修辭的運用、動詞的選用和色彩詞語的使用上深入體會語言的妙處。
預設:
修辭表現“溫晴”。
1.對比突出“溫晴”
第一自然段用北平冬天的大風、倫敦冬天的重霧、熱帶日光的毒辣,和濟南冬天做對比,突出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
2.比喻描繪“溫晴”
文中多處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來描繪濟南冬天的特征,請你選擇你最有感受到一個比喻句,說說作者是如何運用比喻描繪“溫晴”的。
a.“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把“一圈小山”比作“小搖籃”,濟南躺在搖籃里享受母親的慈愛,當然最溫暖不過了。
b.“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這兩個句子,把雪后的矮松比作“日本看護婦”,把山坡上的雪景比作“帶水紋的花衣”。雪常常給冬天增添幾分寒意,但濟南的雪一點也沒有抹殺暖冬的特點,反而把冬天“溫晴”越發顯露出來了。因為那小雪連矮松都罩不住、連山坡上的草色都遮不嚴,只是給矮松戴上了潔白秀美的帽子,給山坡穿了件花衣。
c.“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這句話把城外遠山之景比作“小水墨畫”,濟南的冬天沒有水瘦山寒的冷峻峭拔,而是呈現出融融的色調、淡雅的情致,也體現出“溫晴”的特點。
d.“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卑讯斓臐媳茸饕粔K空靈的藍水晶,濟南有“泉城”之稱,“一城山色半城湖”,“藍水晶”的比喻,描繪出水的溫暖、清澈的特點,也突出冬天濟南的溫晴。
2.擬人傳遞溫晴(溫情)
活動二:比一比
請你比讀三組句子,選擇其中一組說一說,哪個句子更好,為什么?
b.這一圈小山緊緊地包圍著濟南,給濟南以溫暖。
a.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兒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兒粉色。
b. 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兒薄雪微微露出點兒粉色。
3. 動詞刻畫溫晴
活動三:換一換
換詞體會動詞的妙用。
a. 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藍天下很暖和安適地睡(躺)著。
c. 山坡上臥(坐落)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鋪)著點雪。
活動小結:“睡”摹寫出濟南老城閑適的姿態,像一位沐浴著冬日暖暖陽光的老者,安靜祥和。“圍”展現出小山與濟南城親密依偎的情態;“放”表現出了小山對濟南城的呵護和憐愛之情,加上“說”字,連續用三個動詞,逼真地表現了小山對濟南寵著護著的情態。兩個“臥”字,寫出了小山村和小雪的寧靜、安逸,刻畫出濟南冬天的溫晴。
4. 色彩描摹溫晴
活動四:找一找
朗讀第四自然段,勾畫描摹色彩的詞語,體會其妙用。
學生朗讀、勾畫、體會。
教師小結:松的青黑與雪的潔白相映增色,山尖的白色與天空的藍色相映成趣,山坡上草色和小雪黃白相間,相得益彰。這些顏色搭配恰當、濃淡相宜。如一幅素雅的水彩畫,既無黑白照片的單調,又無油畫的濃墨重彩,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
三、學以致用,仿寫片段
這節課我們從選材、修辭、用詞、構圖等角度學習了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技巧,請大家借鑒課文的寫法,以“家鄉的____(春、夏、秋、冬)景”為題,寫片段作文。
學生自由創作。
秋備:我的教學設計呈現完畢,大家有什么想法?
陸艷:秋備的設計中不僅有學法指導,而且有教法指導,實用性超強!
志強:秋備的設計扎實且富有靈性啊。所有的學習都是以活動的形式展開的,七年級的孩子一定會積極參與的,課堂氣氛一定很熱烈。
秋備:遺憾的是我現在做了教研員,上課的機會越來越少了,不能將自己的設計在教學中進行檢驗。不過幸運的是,今天我們請來了一位嘉賓,她剛上完《濟南的冬天》的公開課。我想讓她結合她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談談對這一課的看法。希望能帶給大家新的啟示。好,讓我們歡迎曹靜老師。
志強:曹靜老師好。
曹靜:大家好。
陸艷:曹老師,你先做一個自我介紹吧。
曹靜:大家好,我是曹靜。來自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第四中學,我也是王君青春語文名師工作室的一員,很高興今天能來到聊課吧。
志強:那我們就針對這節課聊一下吧。聽說曹靜老師今年去其他學校支教了。
秋備:肖老師常有一語點醒夢中人的本領。
曹靜:于是我開始了我的備課思考。散文,是用文字來傳情的。學習這篇文章之前,我首先要弄清教學的起點和終點。
陸艷:“弄清教學的起點和終點”,曹靜老師又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備課的方法。
志強:那么曹靜老師認為本課的起點和終點各在何處?
曹靜:本課教學的起點就是學生能夠感受到濟南山水的可愛,卻不知道是借助哪些方法來表達的,不知道文章里所蘊藏的作者的心情。
教學的終點,教參上提示了四個教學重點:1.繼續訓練朗讀,掌握重音和停連的要領。2.學習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寫的方法,體會景物描寫中融入的作者的情感。3.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4.學習比喻和比擬的修辭方法。很顯然,第二點是重中之重,就是在提醒我們,這是一篇寫景散文,重點是要體會景物描寫中融入的作者的情感。
秋備:重點確立后就要思考如何圍繞它展開教學了。
曹靜:是的。弄清了教學起點和終點,再來審視課文,尋找能夠體現作者情感的語言點。我發現作者寫得最動情的語句,集中于三四兩段。我把這些語句放在一起看,發現第三段中所有的語言點都聚焦于“小搖籃”,也就是說在老舍心中,陽光朗照下的小山像一個孩子。而第四段中的語言點,如“看護婦”、“花衣”、“害了羞”、“秀氣”,這些詞語放在一起,會發現所有的美妙語句都似乎聚焦于一個美麗的姑娘。
志強:一個是“嬰兒”,一個是“美麗的姑娘”。比喻不同,情感就不同,朗讀的語氣也應該不同。曹老師讀書真細致。
秋備:有了這些發現,我們眼前仿佛是兩幅完美的圖畫。我們的賞析就不再是瑣碎的。
陸艷:曹靜老師再談一下具體課堂環節的處理。
曹靜:好的。導入環節,我讓學生背誦《春》末尾三個比喻句,之后要求學生用一個詞語表達朱自清對春天的情感。然后,學生朗讀《濟南的冬天》第一段,用一個詞語概括老舍對濟南的冬天的情感。
《春》與《濟南的冬天》構成了一組以“熱愛”情感主題的寓情于景的群文。
志強:由情感導入,妙。
曹靜:由情感導入課文,尋找能體會出情感的語言點。學生很容易地發現這些點主要集中于三四兩段。再尋找三四段的切入點。
第三段切入點是“小搖籃”,尤其是對“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一句進行朗讀指導,體會到母親對孩子說話的口氣。也可以指導人們的想象句,并把二者聯系起來理解。進而體會作者對濟南的山的情感。
第四段切入點是“花衣”。聯系到“看護婦”、“害了羞”、“秀氣”等語句,體會作者對雪后小山的青睞。
秋備:曹靜老師是主要采用哪種方式引領學生賞析的?
曹靜:賞析過程,用朗讀來貫穿。朗讀能最快地拉近學生與課文、與作者的距離,減小學生的語文經驗與課文的思想情感的落差。
陸艷:朗讀是學習語文的一大法寶。
曹靜:賞析之后,我引導學生歸納文中表達情感的方法,為仿寫做好準備。
志強:曹老師具體歸納了哪些方法?
曹靜:比喻、擬人修辭方法,兒化音以及感悟“小”字的運用。然后用“朗讀——賞析——歸納”的方法,引領學生學習“城外遠山”和“濟南的水”的部分。
秋備:學以致用,學與練結合,高效率的課堂。
曹靜:本環節的最后,回扣第一段,再引入背景,體會作者之所以把濟南的冬天寫得溫暖如春,來自于當時較為輕松的境遇和愉快的心情。
曹靜:收束環節,采用了“濕地聊課吧”中秋備老師的建議:仿寫一段,即仿照《春》的結尾,續寫幾個贊美濟南的冬天的句子。學生們的寫作熱情非常高呢。
志強:一節課有朗讀,有品析,有寫作,充分鍛煉了學生的各種語文能力。曹老師的課扎實有效。聽課的老師反饋一定不錯。
曹靜:課后聽課的老師跟我說:“孩子們聽了你講《濟南的冬天》,以后可能都想去濟南上大學啦?!辈贿^,我覺得本節課還有許多不足。比如,反思賞析描寫環節,還是應該多給學生搭設臺階。我應該認真學習余映潮老師關于雪后小山的賞析指導,學會定點聚焦,引領學生逐漸地進入佳境。
秋備:曹老師是一個善于反思的老師。課堂有遺憾,我們才更有學習和研究動力。
曹靜:是的。我會繼續對這節課進行反思的,也希望大家給予批評指正。
志強:好的,老師們,這次我們看了秋備的教學設計。曹靜老師也談了她備課、上課的過程,希望給大家對了一些有益的啟發,也衷心希望大家給我們留言,共同探討教學中的困惑?!傲恼n吧”歡迎你的加入和參與。這次聊課就到這里。
嘉賓介紹
曹靜,王君青春語文名師工作室成員,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第四中學語文教師,20xx教育部初中語文培訓優秀學員,濱州市教學能手、教科研先進個人,濱城區首批名師,優秀教師、課堂教學改革優秀教師、學科帶頭人,中華家庭教育志愿者,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近年來,主持山東省教研課題“生活日記在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并順利結題。曾執教市級觀摩課《窗》,在《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教學通訊》《中學語文教學》《語文學習》《語文知識》《山東教育》等刊物發表十多篇教學論文,并指導學生在《青少年日記》《中學生學習報》《閱讀與作文》《少年先鋒報》《同學少年》《學習報》《語言文字報》等報刊發表作文數十篇。
七年級語文濟南的冬天教學設計篇三
一、朗讀課文,讀出重音和勾連。掌握課后生字詞及課下注解,并能運用。重點理解比擬手法及作用,兼顧品味運用對比、反復、設問、排比的語句。能夠區分實寫與虛寫的語句。會寫200字的家鄉冬景,寫出景物的特征。
二、借助解讀富有感情色彩的關鍵詞或關鍵句,理解蘊含句中的美好情感。借助想象讀懂文中的詩情畫意的具體體現。
三、課前預習,課堂自主合作探究問題,教師點撥,課后閱讀四季寫景文。
第一教時
一、檢查預習作業:
1、學生誦讀,能讀出重音和勾連。
2、出示抄寫本,備查。檢查關注學生的書寫和標音。教師點撥字形、字音和字意如何辨認并識記。
二、作者簡介(略)
一、檢查預習作業:
1、學生誦讀,能讀出重音和勾連。
2、出示抄寫本,備查。檢查時關注學生的書寫和標音。教師點撥字形、字音和字意如何辨認并識記。
3、從文中找出運用比擬的句子,并說說它們對寫景和抒情起到怎樣的作用。(教讀過程中回答)
二、作者簡介(略)
三、解讀課文
1、誦讀全文,注意讀出重音和勾連。(完成積累拓展四)
2、課文主要寫了哪幾種景物,反映了濟南的冬天什么特點?(完成思考探究一)
4、“理想的境界”蘊含什么意思?作者為什么說冬天的濟南是理想的境界。(完成思考探究二)
5、借鑒課文寫家鄉冬天的景物,不少于200字。(完成積累拓展五)
四、布置作業
1、完成校本作業。
2、閱讀輔助資料。
3、預習新課。
七年級語文濟南的冬天教學設計篇四
2、理清思路,體會比喻、擬人手法對突出景物特點的作用。
3、體會作者對景物獨特的感受,以及對其寄予的深情。
[重點]:朗讀、品讀課文,發現并感悟濟南的冬之美。
[難點]:借鑒語言大師老舍用心體驗美、用筆表現美的技藝。
一、積累運用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發髻()鑲嵌()水藻()貯蓄()
澄清()綠萍()著落()薄雪()
2、根據語境解釋下列詞語。
貯蓄:
空靈:
二、自主探究
(一)任務一:默讀課文,自主解決下面的問題。
1、用你認為最合適的詞語概括濟南冬天的氣候特點。
2、概括的說一說濟南的山和水各有怎樣的特點。
(二)任務二:速度1、2段,自主解決下面的問題。:
4、濟南冬天的這種特點是源于什么樣的地形特點?
三、討論交流,合作釋疑
5、精讀第3—5段
冬天的特色是雪,我們平時對雪的印象是如何的?老舍筆下的雪又是如何的呢?我們共同來分析一下,老舍是從什么角度來發現美、表現美的。
(1)請用一個詞語來概括“薄雪覆蓋下的小山”。
參考:秀氣。
(2)作者如何表現這種秀氣?請學生找出欣賞的句子讀讀,或講自己的認識。
要點:一髻兒白花,一道銀邊,帶水紋的花衣,山的肌膚,害了羞……以及一些關鍵的字詞。(這一過程中學生或許會質疑,可以穿插在品讀中。)
請你仔細觀察你家鄉冬天的景物,傾注你對家鄉無限熱愛之情,借鑒課文中的某些寫法,將最有特點的景物寫出來,自擬題目,字數不限。
四、拓展延伸
1、本文多處運用比喻,生動貼切地表現了濟南冬天的特點。如:把小山比作“小搖藍,用來比喻濟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處的。
擬人的句子更多,明顯的透露出作者的情懷。如,“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既傳神地寫出了村莊和雪的情態,而且給人以美感,流露出作者的喜愛之情。小組內合作交流,談談運用這些修辭的好處。
五、達標檢測
1、填空題
①《濟南的冬天》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現代著名作家。
②等到快日落的時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填空)
2、根據拼音寫漢字
3、解釋加粗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自然,在熱帶的地方,日光是永遠那么毒,響亮的天氣,反有點叫人害怕。
②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藍汪汪的,整個的是一塊空靈的藍水晶。
4、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辭手法。
①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
②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
5、“雨”是古代詩人筆下常見的景物,如“渭城朝雨浥輕塵”,請再寫出兩個含“雨”的詩句。
6、閱讀下面的文章并回答文后的問題。
塞外懷古
[1]沒有到過河西走廊的人總以為河西走廊這個地方怎樣的荒涼,怎樣的寒苦。到了河西走廊之后,便知道所謂荒涼寒苦并不如傳聞之甚。但到了河西走廊靠近西域的酒泉[①]以后,景象有點兩樣了,黃沙白草,風日慘淡,始有塞外之感。往北一望,荒野大漠,遙天無際。南天可不同了,祁連山像一道高墻,自東而西,連綿不斷;不分冬夏,頂上常是積雪皚皚。人說西王母的家就在那里。遠遠望去,也真像有瓊樓玉宇在其中隱約閃現。沿著公路的南邊,可以看見無數的土堆子,有的延長好幾里,有的是一個大墩子旁邊連上幾個小墩子。這種土堆子沿著酒泉以北的額濟納河往南,跟著疏勒河向西,以至于敦煌的南湖和西湖,幾乎隨處都是。這就是漢唐時代的邊城和烽燧的遺址,有名的漢唐西部長城,就在這些地方。
[2]我最近旅行戈壁的時候,曾在酒泉一座破敗的墩子上了望。已經傍晚了。太陽在西邊的地平線上還有簸箕那么大。血紅帶黃的光芒四面放射,周圍的云彩都映成了橙黃色。一個人在墩子上朝著西面和北面遙遠的天際看著看著,就隨人冥想[注②]中去了。儼然如在漢唐當年,墩子下面那些土堆子都是一座一座的房子,也許是人家,也許是戍邊將士的營房,房頂上正炊煙裊裊。放在外邊的馬群和羊群先后回來了。雞鳴犬吠以及小兒喧笑的聲音,嚷成一片。那座墩子也樓柱完好,雉堞無恙;幾個烽哨正在上面聚精會神的望著西邊和北邊,希望有平安消息到來。一天一天的過去,一年一年的過去。這些人從少年轉到中年,老年,也許就死在那里,埋在附近。但是他們從來不頹喪,也從來不墮入幻想。只憑著他們的結實的身體,堅強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同敵人和自然作生存的斗爭。敵人和自然敗了,他們勝了,他們的西陲也固若金湯了。兩千年,一千年的歷史,像電光石火般一轉眼過去了。這些人依然長埋地下,烽燧城堡也放棄了,荒廢了;我也仍然清醒明白的站在廢墩上面。西邊的太陽還有一半在地平線上。但是這些廢毀的烽燧城堡,照舊很英勇的迎著落日,放出黃色的光輝;西北風呼呼的怒吼,而它們依然靜默無言,屹立不動。這就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想到這里,我禁不住流下淚了。
注:①酒泉:與玉門、陽光、敦煌相鄰,均在甘肅省的河西走廊一帶。②冥想:深沉的思考。
(1)第[2]段中,作者站在墩子上“看著看著,就墮入冥想中去了?!弊髡摺摆は搿钡搅诵┦裁矗空堄靡粌删湓捀爬ㄗ髡摺摆は搿钡膬热?。
(3)作者寫作這篇文章運用到了象征手法,作者是怎樣運用象征手法的?
(4)當看到酒泉這地方“隨處都是”漢唐時期的烽燧、廢城等遺址時,有人突發奇想,覺得這都具有旅游開發價值,尤其是在今天西部大開發的古絲綢路上。于是就在這里建起了酒泉漢唐歷史文化遺址景區。
現在,請你依據《塞外懷古》一文中相關的材料,為新建景區寫一份“景區簡介”,以供景區對外宣傳和游客參觀用。200—300字。
提示:可以適當融合、補入文章以外的和你想象的相關內容。
12、《濟南的冬天》參考答案
一、積累運用略
二、自主探究略
三、討論交流,合作釋疑
四、拓展延伸略
五、達標檢測
1、①老舍舒慶春舍予②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2、佇藻澄敞
3、①晴朗無云,陽光刺眼;②空幽神奇,透明無色
4、擬人擬人、比喻
6、第(1)題:戍邊將士在邊關的生活;戍邊的情景;他們與敵人和大自然作斗爭的精神。其實答案就在文中,只要加以分類概括即可。
第(2)題:是戍邊將士在保衛邊疆中同敵人和自然作生存斗爭的堅強意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引起作者深深的感觸而流下了眼淚。此題揭示的其實就是文章的中心,精髓。設身處地、身臨其境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考慮才能有所收獲。
第(3)題:作者用西北的土墩子抗擊風沙、屹立不動的特征來象征守邊軍士具有的堅強、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獻身精神。(大意)象征手法常常是用一種事物來象征某類人或某種精神。
(4)此題意在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表達能力、想象力。答題時應注意如下幾點:①方位介紹;②景物介紹;③原文中未提及的外在相關內容的補入。對原文材料的再造運用是否充分、恰當給分,但不依順序。
七年級語文濟南的冬天教學設計篇五
知識與能力:
1.帶領學生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揣摩詞句含義,品讀文章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
3.培養學生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清思路,了解濟南冬天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1.導讀導議。
2.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班級讀、評、講、議。
3.課文解讀和情境營造結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對濟南的熱愛和贊美之情,激發自身對祖國自然景色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語句。
2.理清思路,了解濟南冬天的特點。
教學難點:
品讀文章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
本課主要采用朗讀法、賞讀評議法、活動法等教學方法,此外與多媒體結合,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朗讀來完成的。
2.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疑問難,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3.在課文解讀中設置好問題角度,激發學生多向思維。引導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
4.讓學生查找作者的一些經歷、創作,加強對作者和作品的理解。
(一)情境導入
課件展示圖片和板書標題、作者。
【設計意圖】帶著疑問學習課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感知學習
教師播放背景音樂讀書,并設計相關問題:
1.師生同讀:解決課文中的生字詞、多音字、形似字。
教師出示整理好的本課生字詞和易讀錯的詞語。
2.生生自讀討論:作者如何概括贊譽濟南的,濟南冬天的總特征是什么?
3.分組討論:圍繞著總特點是如何安排文章結構的?
教師引導學生:說清楚文章結構脈絡。
贊譽了“濟南真得算個寶地”;最能概括濟南冬天的氣候特點的詞語是“溫晴”。
第二部分(2~6段)具體描繪濟南冬天的美景。
【設計意圖】營造情境和引導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明確作者的寫作思路。好的詩文當以朗讀為主,尤其是寫景、抒情散文的朗讀,師生讀,生生讀,在朗讀中讓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讀文本中理解、解決問題。
(三)內容探究
教師出示設計好的問題,引導小組內、班級內討論。
1.文章開頭,作者采用什么方法來突出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
2.感知作者的情感,互相交流預習中查找到的資料。
3.第二部分具體抓住了濟南冬天的哪些自然景象來描寫,各突出了什么特點。
師生共同總結如下:
1.把濟南和北平、倫敦、熱帶地方進行了對比的方法:北平的寒,濟南的暖;倫敦的暗,濟南的明;熱帶的熱,濟南的溫;抒發了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之情。
2.教師點撥:老舍(1899-1966),現代小說家、戲劇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滿族。譽為人民藝術家。著有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龍須溝》《茶館》等,其中話劇《茶館》被西方人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跡”。作者之所以用北平、倫敦、熱帶地方來對比,與他的生活經歷有密切關系。老舍25歲以前生活在北京,1924年去英國,生活了6年,回國途中在新加坡生活了半年,所以領教過北京風、倫敦霧、熱帶毒日頭的厲害,一回國便到山東齊魯大學任教,定居濟南。在濟南溫晴宜人的冬季里,老舍感到驚異陶醉,不僅發自肺腑的抒情道:“濟南真得算個寶地?!睆闹形覀兛梢陨钌畹伢w會到:作文時一定要寫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要有真情實感,這樣才能感染人。
3.全文抓住了濟南冬天“響晴”的特點,描寫了濟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從自己感受的角度總寫“響晴”特點,然后具體描繪了濟南暖冬的幾個畫面:陽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遠山,濟南冬天的水。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更清晰地把握文章的內容,抓住重點,培養學生相互交流查找資料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學會運用精練的詞語來概括景物的特點。
(四)語言運用與品味
1.教師導入并設計問題,請學生展示朗讀,帶著同學們再品析課文,思考問題。
語言是情感思想的載體。細細地品味語言,才能更好領會文章的內容。要善于抓住關鍵句子,再細細體會句中詞語的意味。
(1)文中描繪了山、水、城、雪等多幅畫圖,你最喜歡哪一幅?為什么?
(2)我認為 是最精彩傳神的詞語或句子,它妙在 。
2.教師在全班討論的基礎上總結。
(1)語言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生動貼切。
舉例: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這個句子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形象地寫出了濟南四面環山的地形特點,同時,將小山寫得像慈母般溫存、可愛、慈善,生動而巧妙地突出了濟南的冬天溫晴的特點;“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币詣訉戩o,寫出動人的形態;“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卑驯⊙┍扔鞒珊π叩纳倥瑢懗鲅┑那閼B。
重點分析:被風兒吹動;害了羞。
(2)詞語選用上十分講究。
舉例:用“臥”字傳神地寫出了村莊和雪的情態,表達了一種安適平靜的氣氛,與文章基調相調諧,有一字傳神之效。和前文“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相呼應。
【設計意圖】1.通過品味語言,培養閱讀分析能力,了解品賞語言的角度。2.通過評析語言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過程中,品詞析句,感情朗讀,深刻領悟作者對濟南冬天的熱愛。
(五)活動學習
教師布置圍繞下列問題展開活動。(根據課堂實際選擇合適的活動)
1.選擇自己喜歡的`景物,仿照自己喜歡的語句或段落,進行仿寫。
2.說說自己家鄉冬天的特征,恰當地運用各種修辭方法。
3.《濟南的冬天》在寫法上與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歡哪一篇?說出理由。
【設計意圖】實現課內外遷移,體現大語文教學觀。實現能力遷移和情感內化。
(六)布置作業
1.摘錄比喻、擬人句,體會表達效果。
2.小寫作《校園的冬天》,400字左右,恰當地使用修辭方法。
【設計意圖】1.讓學生感受語言表達效果。2.課堂知識的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