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青海導游詞篇一
大家早上好!我是旅行社的導語小x!歡迎大家來到青海旅游!第一站我們會去瀾滄江游玩!接下來讓我為大家介紹一下瀾滄江!
瀾滄江系國際河流,在東南亞為湄公河,是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經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在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南海,是世界第六大河,全長4900公里。國境處多年平均年水量約640億立方米,為黃河的1.1倍。瀾滄江在我國境內水能資源可開發量約為3000萬kw。這條河在中國境內的流程為2198公里,境外長度2711公里。
到目前為止,各種資料上記載的關于瀾滄江的源頭有十幾種說法,而以不同源頭為起點的河流長度也有多種,估測的長度從4200公里到最長4880公里不等。發源于唐古拉山北側的扎納日根山脈,查加日瑪峰(藏語,意為“多彩的山”)南坡,莫云灘深處的扎阿曲,位于東經94°41′44′、北緯33°42′31′、海拔5224米的拉賽貢瑪的功德木扎山上,位于玉樹州雜多縣境內。遙感專家劉少創探測的結果是,瀾滄江源頭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吉富山,海拔5200米,地理坐標是東經94度40分52秒,北緯33度45分48秒。從這里算起,瀾滄江(湄公河)的長度是4909公里。
省內干流長444.1公里,省內流域河流總長2055.2公里,流域面積37482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07億立方米,集水面積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0條。主要支流有子曲和解曲等。雜曲(藏語,意為“水流眾多”)南流入西藏自治區,出省境處年均流量148立方米/秒,省內天然落差1544米。
瀾滄江源區,河網縱橫,水流雜亂,湖沼密布。雜曲河流經的地區有險灘、深谷、原始林區、平川,這里地形復雜,冰峰高聳,沼澤遍布,景致萬千。
瀾滄江源區氣候,具有寒冷、干燥、風大、輻射強、冷季漫長、無絕對無霜期等特點。年平均氣溫一般在6.0℃~-4.0℃.之間,但大部分地區在0℃以下,降水空間分自有東南向西北遞減,流域東部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以上,西部年降水量在250毫米左右。年內降水分布具有冷季少,暖季多的特點。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總面積81萬平方公里,地處東南亞、南亞和中國西南的結合部,是連接東盟和中國的陸路橋梁。這一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對落后,但與中國進行經貿合作的潛力巨大。1994年,中國政府成立了“國家瀾滄江湄公河流域開發前期研究協調組”。20__年4月,中國、老撾、緬甸、泰國四國正式簽署了《瀾滄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協議》,20__年4國正式通航。在整個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生活著約6500萬各族人民,這個數字預計在今后15年內將達到1億。由于流經區域具有獨特的氣候特點和地理條件,瀾滄江—湄公河水系孕育了世界上最豐富的淡水魚類生態系統。整個流域已知魚類多達1700多種,魚類多樣性在世界大江大河排名中名列第二,僅次于亞瑪遜河流域。20__年,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把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確定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淡水魚類生態區域之一。瀾滄江—湄公河的魚類資源對整個流域內生活的六千五百萬人的生計至關重要,是他們獲取蛋白質和營養的主要來源。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淡水魚類年捕獲量高達180萬噸,價值14億美元,為世界上最大的內河淡水漁業。
瀾滄江—湄公河豐富的魚類資源中包括目前已經高度瀕危的鯰魚,伊洛瓦底江豚,以及其他極具商業價值的常見魚類:倒刺魚、淡水鯊、黃貂魚、面瓜魚、紅尾巴魚等。除此之外,該流域還有其它豐富的水生物種(例如暹邏鱷、淡水龜、蚌類等)以及大量以魚類為生的水鳥。區域內大部分人直接或間接地以魚類資源賴以為生,同時魚類資源也是增加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以柬埔寨為例,全國人民80%以上的蛋白質攝入都來自湄公河的魚類資源。在老撾,全國gdp的13%來自湄公河的魚類資源!大家聽到有沒有很想快點去參觀呢?別急!我們很快就到啦!
青海導游詞篇二
茶卡鹽池位于柴達木盆地的東部邊緣,烏蘭縣茶卡鎮南側。北依巍峨的完顏通布山,南靠旺秀山,東瀕茶塘盆地,是一個富饒而美麗的天然鹽湖。
茶卡是蒙語,意為鹽海。茶卡鹽湖的湖水面積,水深明顯受香節影響,雨季湖水面積可達104平方公里,相當于杭州西湖的十幾倍,干季湖水面積明顯減少。湖水屬鹵水型。底部有石鹽層,一般厚5米,最厚處達9.68米,湖東南岸有長十幾公里的瑪亞納河注入。
其它注入鹽湖的水流很小,且多為季節性河流。該鹽湖為天然結晶鹽,晶大質純,鹽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鹽。因其鹽晶中含有礦物質,使鹽晶呈青黑色,故稱青鹽。初步探明的儲量達4億4千萬噸以上。茶卡鹽極易開采,人們只消揭開十幾厘米的鹽蓋,就可以從下面撈取天然的結晶鹽。開采過的鹵水,幾年之后又重新結晶成鹽層。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茶卡鹽湖是柴達木盆地四大鹽湖中最小的一個,也是開發最早的一個,鹽湖中景觀萬千,有采鹽風光,鹽湖日出,鹽花奇觀等,構成了一幅絢麗的畫卷。茶卡鹽開采歷史悠久,最早可推到秦漢時期。《西寧府新志》上有過這樣的記載:在縣治西,五百余里,青海西南周圍有二百數十里,鹽系天成,取之無盡。蒙古用鐵勺撈取,販玉市口貿易,郡民賴之。清乾隆二十八年已定有鹽律。
解放前,馬步芳政權在這里設有鹽場,每年生產近千噸原鹽。解放后,古老的茶卡鹽池經過不斷的建設和發展,初步實現了采鹽機械化,建有茶卡鹽廠,已開發出加碘鹽,洗滌鹽,再生鹽、粉干鹽等十多個品種,每年生產幾十萬噸優質原鹽,除供應青海各地外,還暢銷全國20余個省區及出口日本、尼泊爾、中東等地區,受到人們普遍歡迎。
鹽湖的形成是由于災難或地殼運動,青藏高原從前是海洋的一部分,經過長期的地殼運動,這塊地面抬起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原,結果海水留在了一些低洼地帶形成了許多鹽湖和池塘,茶卡鹽湖就是其中一個,茶卡湖內的鹽幾乎無窮無盡,因為雨水會將更多的鹽從周圍的山上帶下。茶卡鹽湖,已有3000多年的開采史。
游客在此既可觀賞鹽湖風光,又可參觀機械化采鹽作業,這是一個鹽的世界,車上、地上、甚至空氣里都有鹽味,遠處有挖鹽船在挖鹽;近看這些鹽,是像水晶狀的晶體;嘗一嘗,味道與食鹽略有不同。如果你足夠幸運的話,白天可以看到在這些河面上形成的海市蜃樓。這些由陽光經水汽折射形成的奇觀,有的是房屋,牛群,甚至如羊群在湖面上游泳。
大家好!歡迎來到祁連山。
祁連山的平均山脈海拔在4000米~5000米之間,高山積雪形成的碩長而寬闊的冰川地貌奇麗壯觀。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的地方,稱為雪線,一般而言,冰天雪地,萬物絕跡。然而,祁連山的雪線之上,常常會出現逆反的生物奇觀。在淺雪的山層之中,有名為雪山草甸植物的蘑菇狀蠶綴,還有珍貴的藥材——高山雪蓮,以及一種生長在風蝕的巖石下的雪山草。因此,雪蓮、蠶綴、雪山草又合稱為祁連山雪線上的"歲寒三友"。祁連山的四季從來不甚分明,春不象春,夏不象夏。所謂"祁連六月雪",就是祁連山氣候和自然景觀的寫照。
祁連山的原始森林景區更是風光迷人,立夏之后,山林之中一片一望無際的綠色海洋。祁連山的原始森林區內,有15.7萬公頃,200多萬立方米的森林資源。是青海省較大的林區之一。這里有云杉、圓柏、楊樹等林木以及鞭麻、黑刺、山柳等灌木。此外,祁連山的密林雪嶺之中,還有許多游蕩的鹿群或奔跑,或徘徊其間,野趣濃烈,生態優美。
祁連山中的河谷和洼地,海拔平均3000多米;而祁連山浪峰般的高山頂則在4000至5000米之上。一路之上履冰踏雪,寒風刺骨。但有著使你目不暇接,可盡情觀賞的大自然之美。祁連山的每一個山峰本來就顯得氣勢雄偉,人稱是"石骨崢嶸,鳥道盤錯"。這些由冰雪和石頭凝成的奇形怪狀、棱角分明的脈脊,有如用巨斧劈雕一般。至于因高山上終年積雪而形成寬闊碩長的冰川,那是雪山的一絕!冰川是長年不溶化的,好似披掛在雪山眾神身上的條條潔白的"哈達"。它們千姿百態,躺臥在雪山上,如白虎藏匿,如銀蛇盤繞;在正午陽光的照射下,有如鉆石發出萬簇光芒;在霞光的色染中,冰川則有無法描摹的瑰麗!
祁連山中多河,這是因為在著終年覆蓋的雪山,數不盡的冰川;每當暖季來到,陽光總會融化掉上面的一層冰雪;再加上森林帶的降雨,水源之沛,無疑是眾河不盡之源。河谷洼地一帶,成片的是野生的柳樹、楊樹,還有叢叢簇簇的刺槐。只是它們均顯得古老、蒼勁而又扭曲,古老得使你無法估算它們的年輪。從它們中間粼粼流著的八寶河,氣質極不諧調。不過這并不傷八寶河的大雅。
青海導游詞篇三
地處青海湖的西北部,長約500米,寬約150米,棲息著十萬余只各類候鳥,稱譽為“鳥的世界,鳥的王國”。青海湖位于西寧市以西100公里,是我國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內陸咸水湖。
每年四月,來自我國南方和東南亞等地的班頭雁、棕頭鷗、赤麻鴨、鸕鶿等十多種侯鳥在這里繁衍生息;秋天,它們又攜兒帶女飛回南方,國家對這類鳥資源十分重視,在島上設有專門的保護機構。
在鳥島觀光,交通方便,從西寧出發乘汽車沿青海湖南線經湟源縣和日月山到黑馬河鎮往北64公里即抵鳥島,沿青海湖北線,乘汽車經湟源縣、海晏縣到剛察縣,再往西40公里也可到達鳥島。
青海湖鳥島。它不僅以遼闊、明媚、恬靜、雄偉、神奇而著稱于世,而且以其豐富的水中礦產資源和漁類資源吸引著無數科技工作者和觀光瀏覽的人們。可泛舟湖面觀一望無際的湖景,也可漫游草原享受大自然的風光。
青海湖鳥島, 是我國著名的旅游圣地之一,它位于青海省西寧市西部約130公里處,是我國最大、海拔最高的咸水湖,面積約4583平方公里。
乘中巴出西寧西行,越過稀疏的村莊,沿著透迄、清澈東流的小溪,行進在綠色叢林點綴的山谷間的公路上。不久,便看到像巨大的綠絨絨的地毯鋪就般的一座座開闊的山漫草坂。驅車爬高到達“日月山”,可見兩側山頂各有一幢亮麗的小亭閣,左為日亭,右為月亭。相傳文成公主由此進藏時,由于思念母親,悲痛地將陪嫁的鏡子摔碎,后人為紀念文成公主,故建造此日、月二亭。登上日月山,眺望遠處,更為開闊的綠色草坂盡收眼底,仿佛進入了綠色的海洋。
下了日月山,繼續西行,偶有一片金黃色的油菜花地或幾間藏民彩帳,房屋鑲在綠色草坂之間,在山坡、屋前豎起的高桿上,五彩經幡隨風飄拂。經幡又叫神幡,藏語曰“塔力俏”,意為“不停地飄動”,這些幡條是用藍、白、紅、黃、綠五種顏色的布 條做的(有的幡條上還印有經文或神像),分別象征天空、祥云、火焰、大地和水。藏民把經幡高懸在顯眼要位,任風吹拂,借助大自然的威力保佑人們消災祈福、吉祥如意。或遠或近,可見一群群黑色的牦牛,白色的羊兒,在安然自得地吃著青草。過了黑馬河鄉右看,緊依綠色草坂可見一線青綠色的湖水和海心山,藍色的天空飄著千姿百態的云團,大自然把自己分割成美麗的空間,繪成一幅極美的圖畫。
到了馬乃亥鄉,右邊已是寬闊、平靜的青海湖了。這里是鳥島的入口處——布哈河入湖口。鳥島有左右兩個,鳥自按類別分開,左黑右白,互不混雜。從入口處乘車向前行約3公里下車,進入“青海湖鳥島”。
大門再步行約200米,登上“鳥島”觀鳥臺,只見臺下的沙灘上黑頭、灰白身子的銀鷗鋪天蓋地,它們或臥或立,或飛或落,令人眼花了亂;喧鬧的“哇哇”聲貫入滿耳。在臺近處,成百只大雁臥沙孵卵,它們的“丈夫”們分別呵 護著自己的妻兒,守衛著自己的家,一旦發現“入侵者”進犯,立即張開翅膀,高聲鳴叫,沖向“敵人”,將其驅走。鳥兒們以沙作窩,抓緊陽光充足,食物豐富的大好時機棲息養生,繁衍后代。在鳥群稀疏的空隙里會看到一枚枚散在的鳥蛋“無人問津”。
空中,不時有列隊的大雁或鴻鵝貼著湖面飛過,偶而有天鵝或信天翁自由自在地翱翔。
從“青海湖鳥島”大門出來乘車向左行約1公里,翻過一座小山,便會看到坐落于湖邊的又一個鳥島,它像一口倒扣于湖中的圓鍋,頂部棲滿了清一色黑壓壓的鸕鶿,每個鸕鶿的“家”都安在一個高高的窠里,層層疊疊,把個山頂布得嚴嚴實實。它們在這里為生兒育女忙忙碌碌,直到兒女們能展翅高飛時,便神話般地“喬遷新居”了。
青海導游詞篇四
作為一名具備豐富知識的導游,時常會需要準備好導游詞,導游詞是導游人員引導游客觀光游覽時的講解詞。那么優秀的導游詞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青海旅游解說導游詞-青海導游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老爺山,又叫元朔山、北武當山,距西寧市30公里,因山峰頂部建有太元宮(即關公廟),廟內雕塑有關公像而得名老爺山。位于西寧市北35公里大通縣橋頭鎮蘇木蓮河畔(北川河),山頂部海拔2928米,相對高差近500米,是西寧附近山勢雄偉,風景最優美的山峰。
老爺山自古以“蒼松蓊翳,石磴盤梯,川流縈帶,風景佳麗”而聞名遐邇。當你途經時,翹首仰望,只見丹崖翠壁,騰云走霧;蒼松雜樹,負勢競上;山道盤旋,宛如羊腸。景色四時不同而終年常新:春則山嵐繚繞,夏日佳木蔥籠,金秋紅葉似火,寒冬銀裝素裹。老爺山巖體主要有石灰巖構成,長期流水侵蝕、風化等外力作用,多形成奇峰巖洞和峽谷,尤其是南坡,山勢陡峭,危崖聳立,從南坡登山峰頂端確有“華山之險”。
老爺山植被生長茂盛,計有百余種植物,以云杉、柳樹、白楊、紅柳及多種灌木為主。每到盛夏季節,漫山遍野郁郁蔥蔥,遮天蔽日,叢林中玫瑰、牡丹、芍藥、金露梅、銀露梅及各種野花竟相開放,芬芳撲鼻。深秋季節的景色可與北京香山景色相媲美。林間草叢中棲息有20多種野生動物,有野貓、赤狐、松鼠、旱獺、猞猁、黃鼠、毛眼、沙雞、野雉、雪雞、藍馬雞、巖鴿等,以鳥類為主。
老爺山之美,在于山青廟秀,林蔭花香。老爺山原建有藥王廟、玉皇宮、百字宮、柴家殿、無量殿、斗母宮、太元宮等古建筑,還有老虎洞、石柱、火燒臺等,五十年代末均遭破壞。如今,重新修建了亭臺樓閣、廟宇,一部分古建筑正在恢復。
山上藥王廟,入廟憑窗遠眺,石光山色,平林遠峰,寒翠蒼綠,深青淺碧,各具形態。出藥王廟南行十數步,即至玉皇宮,內塑玉皇大帝像,院落甚為寬敝,廟門走廊旁各塑黑虎一只,張牙舞爪,神氣活現。上坡即為百子宮,中塑子孫娘娘,壁崖間遍置泥人,前燃巨蠟,粗若茶杯。往游婦女,爭先焚香,或討神簽,或拴泥人,煞是虔誠。出百子宮北行數十步,爬過巉巖,即至菩薩殿。殿址雖小,處地卻高,游人在此小憩者甚多。再前行穿過叢林,即至柴家大殿,該殿為元塑山西北第一勝地,殿宇巍峨,門內廳壁間繪塑半立體形佛圖,騰云駕霧,栩栩如生。內庭有身著黑袍的無量塑像,高達丈許。出廟門循徑東北行,即為無量殿,昔日香火甚盛,屋宇寬敞,民國初年焚毀。循道東去,過玉皇宮即見古塔聳立。高達三丈。塔南山灣中有石洞一處,下臨絕底深淵,上塔松木二根,即為太元宮,也稱老爺廟,內塑關公像,左有周倉持刀而立。兩廂墻壁間繪制關公生平偉績,如“出五關”、“單刀赴會”等不一而足。
出院即為三佛殿,拾級下山東行,至雷祖殿。雷祖殿東南為斗母宮,出斗母宮西北行,過羊腸道,巖石洞中,搭成草庵一間,內供文昌帝君,循道西行,則至三官廟,該廟北倚大山,南臨峭壁,地形幽雅,建筑亦甚壯麗,為元朔山西南第一勝地。西北山戀之間,便是享有盛名的“老虎洞”,上面是嶙峋的峭壁怪石,下面是層列的茂林崗巖。論山勢要數這里最險峻,論風景要數這里最幽雅。相傳此洞昔日有虎雄踞,后因游僧居此,虎乃逸去。明時俞安期題名為“慈藏”。北有巨石高二丈許,清乾隆間西寧府監司龍膺在石上題名“海藏”后人塑像修建,規模漸大。過去,缺兒少女的人們,每至夏秋,遠道而來求子者絡繹不絕。洞內塑有吊晴白額的老虎一只,遍體斑駁,其大如牛,臥于洞左,中間為子孫娘娘塑像,左有孔隙一方,為還愿者投置錢物之所。洞右有一門,僅容一人出入。凡求子女者,先入內焚香許愿,然后進洞摸索,若得鞋襪,則為生兒育女之兆,翌年,另制鞋襪還放洞中,以了其愿。若摸遍石洞,不得一物,則為無子之兆。沿老虎洞下山,有一條險若天梯的便道,蒼苔、濕土遍布,深林險壑,夾雜著不少無底洞天,人不敢行。西北半山腰處有一比較開闊地段,名叫“火燒臺”,原有佛寺,清雍正初年因占亂被焚毀,代遠年湮,遺址乃存,故而得名。
青海導游詞篇五
日月山是青海東部農業區和西部牧業區的分水嶺,山的東西兩側自然人文景觀差異極為明顯。山麓兩邊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邊是廣袤蒼茫,牧草豐茂,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山麓東邊是村落點點,梯田阡陌,麥浪滾滾的農區。
日月山南北朝至唐代時叫做赤嶺,是北魏和吐谷渾、唐和吐蕃的界山,因山頂砂土赤紅而得名。它屬于拉脊山脈西端,北起青海湖東部的耳海,南接湟中群加,綿延數十里。日月山是青海東部外流河與內陸河的分水嶺,也是青海東部農業區和牧業區的自然分界線。這里山巒起伏,峰嶺高聳,氣候寒冷,雨水充沛,水草豐美。山麓兩邊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邊是廣袤蒼茫,牧草豐茂,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山麓東邊是村落點點,梯田阡陌,麥浪滾滾的農區。每年六至九月,山坡之上綠草如茵,野花燦爛,帳篷點點,景色十分壯觀。日月山口的南北各有1個乳峰,其形狀似太陽和月亮。藏語叫日月山為“尼瑪達哇”,蒙古語稱“納喇薩喇”,都是太陽和月亮的意思。
日月山,地處要塞,形勢險峻,戰略位置重要。很早以來,它就是祖國內地通往西南邊陲的交通要道,也是漢藏人民友好往來,互市貿易的紐帶。早在漢代,日月山已成為我國“絲綢輔道”的一大驛站。唐代時,日月山更是唐蕃古道的必經之路。
公元620_年,唐朝建立后,與邊疆各民族和睦相處,各族首領紛紛派遣使者向唐朝求婚,唐朝先后有15位公主嫁到兄弟民族當中。當時的吐蕃國王松贊干布開明治國,為引進文化、加深友誼、安定邊境,在與唐朝建立友好關系后,派祿東贊到長安求婚,得到唐太宗應允。文成公主自幼被唐太宗和皇后收養,深得疼愛。公主遠嫁,唐太宗準備了各種日用器皿、珠寶飾物、綾羅綢緞及書籍、藥物、蠶種、谷種等作為嫁妝,還派樂隊、工匠隨同去吐蕃。公元641年正月,唐朝派李道宗護送公主從長安起程,經咸陽、隴西、臨夏,渡過黃河,進入青海,沿湟水西行。過日月山后,先與嫁給吐谷渾王諾曷缽的唐朝弘化公主,在大河壩附近的館驛中,舉行盛大宴會,唐、吐蕃、吐谷渾三方親朋歡聚一堂。之后,公主一行繼續南行。松贊于布親自率兵在扎陵湖南岸,筑館安營,迎接公主,李道宗主持了隆重的婚禮。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經玉樹進入西藏,4月15日抵達今拉薩,受到吐蕃人民隆重歡迎。文成公主遠赴西藏聯姻,沿途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傳說和史跡,千古流傳,至今藏族人民仍然稱公主為“阿姐甲莎”,意思是漢族姐姐。
也看不到長安城里的父母,以為是父皇薄情而在有意欺騙她。公主潸然淚下,淚水流成了倒淌河,由東向西匯人碧波萬頃的青海湖。一氣之下,將石刻日月鏡拋在一邊,毅然西進。后來人們便把赤嶺改名為日月山。唐代開元年間,唐王朝和吐蕃王國還在日月山頂樹立過漢藏和好碑,藏漢兩族以日月山為界,和睦相處,并把日月山作為茶馬互市之地。
日月山雖然高不及昆侖,險不如積石,既無蒼翠的森林,又無嶙峋的怪石,有的只是一派蒼茫。然而,從古到今,許多過往行人都愿登上日月山去追尋當年文成公主路過日月山時留下的蹤影。為此,人們早先在日月山頂修筑了廟宇。可惜被人破壞。近年,人們又在日月山口修建了兩座造型美觀、風格獨特的日亭和月亭,供游人參觀。
倒淌河發源于日月山西麓的察汗草原,自西向東流經40多公里后注入青海湖的耳海。倒淌河是注入青海湖水量最小的一支,但河水清澈見底,常年不斷。倒淌河由于河水向西流淌以及文成公主的傳說而名揚四海。
倒淌河鎮是青藏公路和青康公路的交匯處,是西寧通往海西、西藏、玉樹、果洛、海南等的必經之地。鎮內建有紀念文成公主的雕塑公園,亦是旅行休息就餐的好地方。
日月山雙亭
在日月山口,有為紀念唐代文成公主進藏聯姻而建的日月二亭。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宗室女文成公主遠嫁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由長安去拉薩在這里停留,留下很多歷史佳話和神奇的傳說,給日月山增添了一層神秘色彩。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確定唐朝和吐蕃以赤嶺分界,并立界碑,成為民族友好的象征。20世紀80年代中期修建的日月二亭,成分立埡口兩側,建筑精巧、輝煌。日亭內有青海省人民政府撰文刻制的“文成公主進藏紀念碑”,記述了文成公主和親始未及歷史功績。亭內還繪有壁畫,再現了文成公主進藏的歷史面貌;月亭有珍貴的“唐蕃赤嶺分界碑”和文成公主在西藏傳播中原文化,促進西藏文化藝術與生產成就等方面的壁畫。山口中立有1950年10月1日由青海省軍區司令員賀炳炎、政委廖漢生樹立的“日月山修路紀念碑”,記載了人民解放軍修建青藏公路的業績。
日亭壁畫
日亭壁畫主要講述了藏王松贊干布派大臣祿東贊赴唐都長安請婚,以及請婚過程中祿東贊以大智大勇力排諸難,巧破難題的軼事。其一題:要把一群母馬和一群馬駒區別出母子的故事。祿東贊是從雪域草原上來的,這道題對他來說易如反掌,他把母馬和馬駒分開后各圈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放出馬駒,馬駒發瘋般的撲向媽媽身旁。其二題:唐太宗讓祿東贊從三百名女子中找出文成公主來,聰明的祿東贊早料到會有此難題。他事先通過探訪了解到,原來公主用一種護膚品,名叫“萬里飄香”,只要擦上這種油,就異香撲鼻,能引來蝴蝶和蜜蜂。三日后,三百名打扮的一模一樣的美女齊集在一起,兩只蜜蜂在一女子頭頂盤旋,這樣公主被認出來了。
月亭壁畫
進了吐蕃社會的進步與文明。隨之,吐蕃也創立了自己的文字--藏文。藏文的創立,標志著吐蕃人民從此也進入了文明時代。而文成公主做為這個文明時代的奠基人,而永垂唐蕃史冊。
日月山展廳壁畫
公元七世紀初,松贊干布派使臣祿東贊一行,以黃金五千兩及珍寶數萬件作聘禮,向唐求婚。壁畫中坐車者為唐太宗,立者為祿東贊一行,壁畫中間是文成公主行至“赤嶺”時手持日月寶鏡,思念故鄉親人,但她想到唐王的重托及和親大任,毅然棄鏡西行的描述。壁畫下部為唐太宗賜松贊干布的“灌頂國師闡化王”之印,壁畫右下部是漢藏建筑相至流入的景象,左下部車中佛像是文成公主從唐帶去的釋迦牟尼像,現存放在拉薩大昭寺。左部為公主逝世后,藏族人民緬懷其功德,供奉為神的情景。
青海導游詞篇六
我們從西寧出發,一路西行,經過近150公里的路程,我們就會到達美麗的青海湖。這一路景點眾多,依次有湟源峽、“茶馬互市”故地丹噶爾古城、著名的日月山以及神奇的倒淌河等。
青海湖的美主要表現在一下四個方面:
其一、青海湖的美首先在于她至高的地理位置、遼闊的湖面和那湛藍美麗的湖水。
高是青海湖的一大特點,湖面海拔3260米,比兩個東岳泰山(1545m)還高,是名副其實的高原湖泊。由于這里地勢高,氣候十分涼爽,即使是在盛夏,日平均氣溫也只有15°左右,是理想的避暑消夏勝地。
青海湖的另一特點是大,它是我國第一大內陸湖泊,也是我國最大的咸水湖。據測算,青海湖東西長106公里,南北寬65公里,環湖一周長360多公里,面積達4456平方公里,是著名的太湖(2425km)的近兩倍大,或者可以形象的說,她可以裝得下4個香港。
考證青海湖的名字,我們就不得不說起她的主色調——藍色。青海湖古時候叫“西海”;藏語叫她“措溫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語叫“庫庫諾爾”,即“藍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帶早先是屬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漢代也有人叫他“仙海”,從北魏時期才開始更名為青海。青海省也是因此而得名。
其二,青海湖的美在于她有多處迷人的景觀
因為青海湖的大,所以可游覽的景點眾多,由此也形成了青海省的一大旅游區——環青海湖旅游區。這其中包括有青海湖的門戶日月山、倒淌河、青海湖151景區、二郎劍、三塊石、海心山、吐谷渾都城、布哈河、鳥島、沙島、沙陀斯、金銀灘草原、原子城等。
其三,青海湖的美在于她奇特的`成因以及由此產生的傳奇神話青海湖是構造斷陷湖。是距今4千萬前,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經過長期碰撞和擠壓,青藏高原隆起的結果。研究表明,青海湖原來是外瀉湖,周圍百川之水盡匯湖中,湖水又從現在倒淌河等處向東流入古黃河,后來由于地殼斷裂形成的造山運動,致使青海湖東面的日月山漸漸隆起,使湖水的出口被山脈所阻隔,青海湖便成為只進不出的高原大湖。
當然,民間還有眾多青海湖成因的美麗傳說,這些故事代代相傳,更是增添了青海湖的神秘與美麗。
其四,青海湖的美在于它所擁有的生物多樣性
參加由《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發起并主辦的評選“中國最美麗的地方”活動的專家呂斌對青海湖點評道:“作為中國最大的咸水湖與最大的內陸湖,青海湖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庫。”青海湖是魚的樂園,多種候鳥的天堂,世界級瀕危動物中華對角羚的家園,它們與青海湖共存,是青海湖真正的主人。
這里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青海湖特有魚種湟魚,湟魚學名叫青海湖裸鯉,沒有鱗片,魚身泛黃,因生活在咸水湖,可以食用的食物較少,生長特別緩慢,據說是每十年長一斤,加上之前人們的大量捕撈,所以湟魚的數量特別少。但由于青海省政府下令實施了多年的封湖育魚,目前魚類資源較為豐富。
也正是由于湟魚的存在,使得數以十萬計的候鳥在青海湖能得以繁衍生息,于是也就有了我國八大鳥類保護區之首的青海湖鳥島。鳥島位于青海湖西部,在布哈河附近,布哈河是注入青海湖的所有河流當中最大的一條河流。鳥島有一東一西兩個島嶼組成,西邊的島嶼叫海西山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鳥島,島上鳥類眾多,主要是斑頭雁、魚鷗、棕頭鷗等。它的面積只有0.5km,春夏季節卻棲息著10萬多只候鳥。到了每年的五六月份的產卵季節,島上的鳥蛋特別之多,所以海西山還有一個名字叫蛋島。另外一個島叫海西皮,面積46公頃,島上主要是鸕鶿,多時有上萬只,所以也叫鸕鶿島。此外,島上還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冬季還有數以千計的大天鵝在此越冬,春秋季節還有大量的水鴨子在此棲息,可以說青海湖是鳥的天堂。
另外,青海湖周邊還生活著許多珍貴的野生動物,最有名的便是世界級瀕危動物中華對角羚(普氏原羚),世界上僅有的300多只中華對角羚全部棲息在此。
此外,青海湖與周邊的草原相對接,互為一體,息息相關。由此,青海湖生態保護顯得尤為重要,已引起多方關注,目前青海湖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列入聯合國《國際重要濕地手冊》,同時加入了《水禽棲息地國際重要濕地公約》。
其五,青海湖的美在于它是傳說中的神湖
生活在青海湖周邊的牧民至今保留著一個神圣的習俗——祭海。因為祭海,青海湖在唐宋元明各個朝代依次有了“廣潤王”“靈顯青海大瀆之尊神”“神靈”“水神”等稱號。大規模的祭海活動起源于雍正年間。雍正二年,青海蒙古族首領丹津反清叛亂,脅迫眾臺吉造反,侵占騷擾青海各地,大將軍年羹堯帶領部隊平亂。沒想到追擊叛軍到青海湖時,大軍的飲水不夠了。要知道青海湖是一個咸水湖,大部隊就這樣守著諾大的青海湖犯愁。年大將軍這邊正在發愁,那邊來了一隊騎兵。巧的是,有幾個馬蹄子正好踏上了地上的泉眼,頓時淡水噴涌而出!大將軍歡呼:“這是青海湖的神靈在保佑我們啊!”將士們頓時士氣大振,一鼓作氣,殲滅叛軍。雍正帝聽聞后,大為高興,詔封“靈顯宣威青海湖”,御賜神位,傳驛站速轉青海,安放到海神廟內并詔于每年秋八月(農歷七月十五日)定期祭海,不得有誤,從此便開始大規模祭海活動。
其六,青海湖的美在于她不同季節里有迥然不同的景色
厚半公尺以上,冰期6個月,浩瀚碧藍的湖水,冰封玉砌,銀裝素裹,似一面巨大的寶鏡,太陽出來,熠熠閃光。來年初春,青海湖便會自導自演一幕獨特而神奇的自然景觀,那便是“開湖”,分為文開和武開兩種形式,那是青海湖呈現給游客的一種無拘無束、氣吞山河、震撼人心的美。
各位,青海湖的美是多層次、多方位的,小蔣在這里也只是紙上談兵而已,只有當我們走進她、端詳她,你才能真正體會到她美的內涵。如今的青海湖已舉辦多屆“環青海湖國際自行車賽”“青海湖詩歌節”已經使得青海湖進一步聲名遠揚,她正體現著一種傳統與時代結合的美,她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