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儒家短句 儒家含蓄篇一
2.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乾坤。
3. 人皆可以為堯舜。
4.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
5.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
6. 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孟子》
7. 君子*之美,不*之惡。小人反是。
8.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9.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中庸》
10.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11.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12.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中庸》
13.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14.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思,仁在其中矣。
15.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詩經》
16.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17. 明亮的白色小馬駒,在山谷里。活反串,人如玉。不是金玉兒的聲音,而是有一顆心。
18. 老師也,以物教人,以比喻各種道德也。
19.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20.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大學》
21.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2.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章句下·第一節》
23. 不義而強,其斃必速。《左傳·昭公元年》
24. 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論語》
25. 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孟子·告子上》
26. 一個人可以變成十個;十歲的人是千人。如果果實能做到這一點,盡管是愚蠢的,但它將是清楚的;軟是強大的。
27.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28. 當仁,不讓于師。
29. 通過記憶問題來學習不足以成為一名教師。
30.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
31.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孟子》
32. 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已力乎?《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33. 而且赴約從不遲到,鏗鏗卻小哉!
34. 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詩經》
35.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6.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7. 尺蠖彎曲,以信還;龍和蛇互相攻擊,以求得生存。
38.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39. 鮮鮮易顯色,為人父母,盡其所能。如果你能做到,你就能做到。守信用,交朋友。雖然我還沒有學會,但我必須說我已經學會了。
40. 鳳皇于飛,翙翙其羽,亦傅于天。《詩經》
41.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
42. 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
43. 君王和使臣以禮事奉,君王以忠事奉。
44. 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
45. 說而不言,等于失敗;不要用舌頭說話,要用舌頭說話。知道的人從不失言。
46. 只有美德才能感動天空。
47.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48. 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
49.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
50.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51. 人們是多么幸運啊!這個國家多么不幸啊!
52. 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禮。《孟子·萬章章句下·第四節》
53. 養心莫善于寡欲。
54. 玉不琢,不成器。人們不學習,不知道。
55. 不是在他的職位上,不是在他的政府里。
56.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詩經·魏風·伐檀》
57.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58. 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禮記·樂記》
59.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勸學》
60. 如果你不喜歡你的藝術,你就不會喜歡它。
61. 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八節》
62.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詩經·小雅·伐木》
63. 路不,由梁飄浮在海上,由我而來!
64.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
65.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66. 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孟子·離婁章句上·第二節》
67.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68.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69. 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
70. 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禮記》
71.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
72. 不見了!我也沒見過好色的好德行!
73.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道的世界也是如此。以達致和諧,達致天地之妍,萬物之妍。
74.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75. 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大學》
儒家短句 儒家含蓄篇二
1. 德乃文之骨,性乃文之心,志乃文之根,字乃文之身。
2. 農家的無爭太過天真,法家的嚴苛泯滅人性,工家則是把人當機關,墨家的種種是空中樓閣,而人有太多的需要,有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需求。
3.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大學》
4. 人不做,然后你就能做點什么。
5. 往昔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6. 芝蘭生于幽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
7. 米稀飯,飲水,曲肱和枕,音樂也在其中。不公正,富有,昂貴,對我來說就像浮云。
8.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9. 活下去不寬,為禮不敬,不為喪。我看起來怎么樣!
10.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11.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12. 禮之用,和為貴。《論語》
13. 大者不能,小者不為,是棄國捐身之道也。《荀子·大略》
14. 人心之不同,如其而焉。《左傳·襄公三十·三十一年》
15.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
16.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17. 前進比后退好。什么什么。若一個人藉著潔凈自己而進步,他就不能阻止自己前進。
18.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19. 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20. 智慧對善若水,大海;一個有道德的人是一座高山。
21. 一爬爬上最高樓,十二欄桿沖牛斗。張某不愿留名姓,恐壓文界十四州!
22. 學習,然后知道你缺少什么;教導,然后知道你困在什么里面。
23.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24.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中庸》
25. 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論語》
2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27. 每一種學習方法對教師來說都是困難的。
28. 當難以成功之時,避免失敗便是通往成功唯一的道路。
29.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0. 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尚書·周官》
31.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32. 無德不貴,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罰。《荀子·王制》
33.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
34.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35. 仁遠乎哉,我欲仁,其可仁至矣。
36.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禮記》
37. 來自繩子的木頭是正確的,來自規勸的木頭是神圣的。
38. 為政不難,不得罪于巨室。《孟子·離婁章句上·第六節》
39.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40.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41.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
42.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43.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唐·韓愈《師說》歷來求學的人一定要有老師。老師,就是傳授道理、講解知識、解答疑難。
44. 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孟子·離婁章句下·第二十八節》
45. 想修身的人,必須先修身;如果你想讓你的心變好,你必須首先誠實。
46. 不遷怒,不二過。
47.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乎?
48.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49. 南方有樹,不休息。漢有個姑娘,別想了。漢太寬了,不能游泳。河流是永遠的,無法思考的。
50. 視遠惟明,聽德惟聰。《尚書·太甲》
51.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遠乎?
52. 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節》
53.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儒效》
54.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論語》
55. 多糟糕的一天!四個小時是怎么過去的,萬物是怎么出現的,天空是怎么說話的!
56. 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尚書》
57. 上面的人,也可以上語言,下面的人,不可以上語言。
58. 不生氣難道不是君子嗎?
59. 我又回復了一整天,沒有違背如傻瓜,撤退并保存其私人,也足夠發送。別傻了。
60. 沒有內省的內疚,沒有擔心或恐懼!
61. 敏感而好學,問心無愧,用那文字也。
62.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63.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論語》
64. 君于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65.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66.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67. 危險的言行;州無路,危險行動,孫說。
68.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69.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
70.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食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71.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72. 非宅是卜,惟鄰是卜。《左傳·昭公三年》
73.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74.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小雅·東轂》
75.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76.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禮記·學記》
77.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摘《大學》(財富可以修飾房屋,道德可以修飾身心,心胸寬廣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誠實。)
78.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79. 一個紳士重視自己的身體,然后他可以達到別人,所以他是有禮貌的。
80. 低頭自苦自怨的人,絕不是怨天尤人。
81. 周朝,周朝也;容易,容易,容易,不容易。
82.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論語》
83.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
84.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國語·周語上》
85. 惟德動天,無遠弗屆。《尚書》
86. 不仁者,不可以長約,不可以好樂。仁者安仁;懂得仁慈的人是李仁。
87. 禮不妄說人,不辭費。禮不逾節,不侵侮,不好狎。
88. 此名《太*要術》,汝得之,當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異心,必獲惡報。——南華老仙對張角語
89.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鄭風·子衿》
90.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1. 禮之用,和為貴。
92. 但日復一日,不敢放松。
93. 雖千萬人吾往矣!
94. 宥過無大,刑故無小。《尚書·大禹謨》
95.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96.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
97.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98. 君子法蒼天雄渾,運作形象,自強不息,進德修身,永不停歇!
99.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
100. 施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
101. 人無遠慮,必有*憂。
102. 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
103. 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孟子·離婁章句上·第八節》
104. 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105.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106.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107. 夫驥一日而千里,駑馬十駕,則亦及之矣。《荀子·修身》
108.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中庸》
109. 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七節》
110. 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
111.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12. 惡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禮記》
113.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114. 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115.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116.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17. 國家會崛起,就會有振祥;這地必傾倒,作孽的人也必來到。
118.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19.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
120.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窮其理也。《大學》
121. 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122. 鳥獸不能同群,我又不是同群的人呢?天下有道,秋又易也。
123. 草觀秀木,不見根深蒂固,恨其奪日月之光。蟲鼠望象,不見四季奔忙,以為其爭吞污物而巨。
124.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125. 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禮記》
126. 自我誠實,即性;⊙、自誠,即以教。如果你是真誠的,那么它將是清楚的。
127. 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128.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詩經·鄭風·風雨》
129. *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裝之美謂之華。《左傳》
130. 茍能無以利害義,則恥辱亦無由至矣。《荀子·法行》
131.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32. 誰是完美的?過一段時間再補也是好的。
儒家短句 儒家含蓄篇三
1. 智在道,依德,依仁,游于藝。
2. 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3.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4.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 奇怪的是,楊沒有。不管有沒有人牽涉到楊,楊一定是我的朋友。
6. 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7.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
8.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
9. 過,則匆憚改。
10. 可與言而不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
11. 為善不同,同歸于治;為惡不同,同歸于亂。《尚書·周書·蔡仲上》
12. 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禮記·曲禮》
13.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左傳》
14. 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孟子·離婁章句上·第二十二節》
15.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6.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17. 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18.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9. 任賢勿貳,去邪勿疑。《尚書·大禹謨》
20.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巧言如簧,顏之厚矣。《詩經·小雅·巧言》
2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2.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
23. 君子有諸已,而后求諸人。
24. 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孟子·盡心章句下·第三十四節》
25.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26. 人之多,亦可畏也。《詩經·鄭風·將仲子》
27. 心在愛著,不說,心在隱藏,怎么能忘記呢。
28.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9.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30. 凡為人子之理,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省。《禮記·曲禮》
31.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2. 服務的美叫中國人,禮儀的美叫夏天。
33.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34. 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35. 寬而粟,軟而立,甘而敬,亂而敬,擾而堅,直而暖,樸而潔,正而塞,強而正氣。
36. 士為知已者死,女為悅已者容。《戰國策·趙策》
37.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中庸》
38. 好學*乎知,力行*乎仁,知恥*乎勇乎。
39. 雖鞭之長,不及馬腹。《春秋》
40. 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論語》
41. 沒有鬼魂的獻祭,乞討。做錯事的人沒有勇氣。
42. viapir大人,天上的木木之子。習被從三大家族的殿堂里帶走了!
43. 君子上交不謅,下交不瀆。《周易》
44.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
45. 如果圣潔和仁慈,那么我不敢。可以說,云已經過去了。
46. 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47.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48. 君子有三種不幸:沒有聽到的人,在聽到的時候才會聽到;如果你聽到了,你就會從中學習。如果你從中學習,你就可以練習。
49. 道不同,不相為謀。
50.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尚書》
51.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52. 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戰國策·秦策》
53. 性相*也,*相遠也。
54. 若是為向前而停留,是積累。若是因畏懼而停留,無人等你。
55. 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56.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57.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周易·系辭上》
58.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59.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60.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61. 突然,那輛馬車的窗簾也打開,一個年過五十的老者扭頭看過來,這老者不似張破岳那么粗獷中帶著狡黠,也不像李文鷹儒雅中帶著凌厲,而是一個飽經風霜的堅毅面孔,非常純粹。
62. 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大學》
63.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中庸》
64.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65.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66.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詩經·大雅·蕩》
67. 愛知道什么是壞的,恨什么是好的。
68.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69. 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
70. 學而時*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71. 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
72. 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中庸》
73.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74. 富之,俊氣也;氣是身體的充盈。
75. 楊玉環一身碎花白裙子站在門口,腳邊還有一只毛茸茸的白狐,一人揮手,一人揮爪,這畫面深深烙印在方運的腦海里。
76.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節》
77. 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論語》
78.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79. 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論語》
80.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81. 如果你希望每天都有新東西,你每天都會得到新東西。
82.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年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83.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
84. 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能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85.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
86.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
87.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88. 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
89.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系辭下》
90. 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左傳·昭公五年》
91.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
92. 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離婁章句上·第十一節》
93.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邶風·相鼠》
94. 我不是天生的智者,善良的老人,對人也很敏感。
95. 我維護我的崇高精神。其氣也,極強;使它們保持正直和無害,并將它們置于天地之間。
96.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97.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
98.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99. 顏良文丑知何益,關羽張飛死可傷。—陸游《讀史》
100.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101. 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102. 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之不宜。《荀子·正名》
103. 我不需要理解,不需要同情,甚至不需要幫助,我唯一需要的,便是請你們不要阻攔我的腳步。
104. 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第五節》
105.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周易》
106.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107. 鞭子沒有馬肚子那么長。
108. 漂亮的外表和漂亮的外表,漂亮的外表和美好的希望。
109.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10.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111. 誠,天之道也;思想誠,為人之道。
112.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113. 問起來容易,用起來也容易。
114.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尚書》
115.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116.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117.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118.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119. 凡是政治繁榮的地方,都是為了人民的利益。
120.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121. 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云, 昭然垂萬古,不止冠三分! 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驅時無忘赤帝。
122.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23. 一個人能做到,一個人能做到;十歲的人是千人。
124.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12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26.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127.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為。
128.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周易》
129.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襄公十一年》
130.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131.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
132. 君子之道四焉,強于行義,弱于受諫,怵于待祿,慎于治身。
133. 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
134. 如果你沒有準備好與別人相處,你也不會準備好。
135. 小不忍,則亂大謀。
136.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137. 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38.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