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一
由于寒暑假打工干的都是重活累活,再加上他一直營養不良,在臨近高考的那一周病倒了,導致這一次高考成績并不理想。
這一次的打擊讓一直堅強的小男孩初次有了心灰意冷的感覺,就在他覺得對生活充滿失望,抱怨上天不公時,無意間翻開了自己的筆記本,里面的一句話重新點燃了他的熱量。
“當你抱怨自己沒有鞋穿時,回頭卻發現別人沒有腳?!?/p>
隨后,劉秀祥多次找到了某中學,請求能夠給他一次免費補習的機會,校長終于被他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同意了他的請求。第二年劉秀祥如愿以償的考入了山東臨沂大學,成為了一名大學生。
劉秀祥在大學期間,兼職打工賺的錢比之前多了許多。讓人驚訝的'是,他沒有拿著這些錢給自己買衣服和美食,刨除自己和母親的基本生活費用,他把剩下的錢都捐贈給了在他撿廢品時認識的兩個妹妹和一個弟弟,資助他們讀書。
臨近畢業時,已經有多家企業找過他想和他簽訂畢業合同,就在這時,他資助過的一個妹妹打來電話,告訴他她不能讀書了,爸爸要她嫁人。正是這個電話,讓劉秀祥做出了一個決定:放棄在城市里發展的機會,回到家鄉去做一名中學教師。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二
8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在這期間,劉秀祥把望謨縣的教育帶出另一片天地。
20年前,望謨縣本科上線率為0,整個縣有十萬余人文化水平在小學及以下。
20__年到20__年,望謨縣中考成績400分以上的人數從358人突破1000人,中考平均分位居州排名第三名;本科上線率也從12。26%到如今的63。44%,要知道這些學生當初中考的成績平均只有336分,如今卻考上了本科,劉秀祥的鼓勵對這個縣的改變之大不言而喻。
隨著孩子們學業有成,回到故鄉,望謨縣的貧困程度也在逐年下降,到今年,望謨縣的貧困率已經不足3。6,經濟發展越來越好。
今年,劉秀祥被成功評選為“最美教師”,這個曾經睡豬圈,背母上學的男孩,如今用自己的故事和行動,改變了無數貧困地區學子的命運。在被評選為“最美教師”之后,劉秀祥成立了一家工作室,專門對老師的德育進行培訓,他說只有更多優秀的老師,才能培育出更多優秀的學生。
無論是扎根望謨的劉秀祥,還是為學生失去雙腿的張麗莉,這些老師們都在用自己的人生和努力,去改變下一代人的命運,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現在,這些“最美教師”們的故事,還在繼續,愿我們的明天,將會更加美好。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三
3月3日晚八點,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沒腳走出致富路,無手繡出幸福花!張順東夫婦入選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名單。他們登上央視領獎,頒獎辭讓人淚目。
20xx—20xx
《感動中國》
陪你走過了20年
感人的故事歷久彌新
感動的力量經久不息
請記住這些
平凡卻閃亮的名字
他們是故事的主人公張順東、李國秀。夫妻二人加起來只有一只手,兩條腿,但他們用殘缺的身體,書寫了世間最美家庭的模樣。他們用辛勤的勞作,把兒女養大成人,他們用堅強的意志,甩掉了貧困帽子,創造了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張順東1974年出生在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他6歲放羊時被高壓電擊傷,失去了右手,雙腳重傷。19歲那年,他認識了鄰村的姑娘李國秀。
1993年,張順東、李國秀喜結連理。
張順東:生活不是說等出來的,是靠干出來的,夫妻同心,黃土才能變成金。
女兒和兒子相繼出生,健康的孩子是安慰,更是這個家庭的希望。李國秀說,別人的孩子用手抱大,而我們的孩子是用雙腳抱大的。
一雙兒女漸漸長大,原本僅夠填飽肚子的生活,越來越捉襟見肘。
每天天不亮,村里人還在睡夢中,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就開始忙碌了。想讓日子好一點,就要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李國秀練出了繡花的本領貼補家用,他們養殖的雞鴨豬仔也越來越多。
張順東:勤勞奮斗去干活,是一個丈夫應該去做的,更是一個父親應該去做的。
懂事的女兒沒有辜負父母的厚望,考上了師范大學。但同時,張順東原本受傷的兩只腳因為過度勞累而潰爛,不得不先后截肢。命運再次給這個不幸的家庭以沉重打擊。
截肢后的張順東沒有倒下,裝上假肢繼續耕作于田間地頭。夫妻二人更加珍愛對方,你就是我的手,我就是你的腳。
堅強,自信,樂觀的張順東、李國秀,沒有向命運屈服,在困苦中相互扶持,相親相愛。
李國秀:我覺得人再苦再難,不能沒有希望。
在烏龍鎮,張順東夫婦身殘志堅的故事被傳為佳話,只要有需要,村民們都會來搭把手,國家又給報銷了兩萬多元醫藥費。20xx年,在國家危房改造資金的扶持下,家里蓋上了新房,年收入逐步提高,張順東家成為村里最早一批脫貧戶。
張順東:汗水不是白流的,總有收獲。
如今,他們的女兒大學畢業,成為一名人民教師,也有了自己的寶寶,四世同堂,盡享天倫。對張順東、李國秀而言,因為加倍努力了,所以倍感幸福。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四
楊垱鎮明星街北端的一處兩層民房,是聶海勝母親張金秀晚年的住處。
20__年,當地政府得知聶海勝的母親一直住在舅舅家后,擠出有限資金8.5萬元,在鎮上修建一座占地168平方米的小樓給張金秀居住。
20__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飛船升空。這棟樓房張燈結彩,門口的空地上擺著一部電視機,當地數千名鄉親在這里聚集,和聶海勝的家人一起見證歷史時刻。已中風臥病在床的母親張金秀,也躺在床上看到兒子出征太空。
10月17日凌晨,神舟六號安全返航,樓房門口掛著氣球,鄉親們舞著獅子、吹奏樂器,慶祝航天英雄平安歸來。
20__年6月11日,神舟十號飛船發射,聶海勝二度執行“飛天”任務,小鎮又一次沸騰。這棟樓門口搭起了象征喜慶的氣墊紅拱門,拉起寫有“海勝在天攬四海勝景,舉國歡慶賀神州騰飛”的橫幅。鄉親們又一次見證出生于棗陽的英雄航天員,順利征戰太空。
“他是我們的驕傲。”明星街居民張女士說,8年前那熱鬧的場景她歷歷在目。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五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也是中國道文化的核心,連父母都不孝敬,那么他的為人就可想而知了,12年前,一位大學生背著瘋娘讀書,感動國人,如同他怎樣了呢。
劉秀祥,1988年出生在貴州省望謨縣,貴州本就以大山居多,望謨縣更是深度貧困縣,山高坡陡,溝谷縱橫,讀書成了孩子們走出大山唯一的希望,劉秀祥也是一個奮發圖強的學子。
但是命運并沒與眷顧他,4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母親深受打擊,精神愈發不穩定,哥哥姐姐成了家中勞動力,但日子愈發艱難,貧困的生活壓得哥哥姐姐喘不過氣,10歲那年,哥哥姐姐相繼離家。
支離破碎的家庭只剩下劉秀祥和精神失常的母親,年僅10歲的他成了家中唯一的主心骨,為了能夠生活下去,他將自家的田地租給了別人,每年有500斤的稻谷維持生活,有時候,他就上山挖草藥,撿廢品,睡豬圈,就這樣他讀完了小學。
對他來說,讀書是改變貧困生活的唯一道路,雖然他成績好,但中學他拿不出學費,他自己找到了民辦了乾坤學校,他以摸底考試第一名的成績獲得了免費入學的機會,6年的讀書生涯,異常艱辛,他拾廢品,又在工地上打工,20__年,他考上了山東臨沂大學。
由于家里面沒人照顧母親,劉秀祥毅然帶著母親來到了大學,他沒有太多的奢求,只要能夠在學校照顧母親,他干什么都行,他的事跡觸動了校方,他們也同意了,在多人的幫助下,劉秀祥母子倆在大學“安了家”,大學的生活開支比他想象的要多得多,他每天要兼職四五份工作。
在媒體的報道下,劉秀祥“背瘋娘”上學的事跡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各界愛心人士也伸出了援助之手,20__年,劉秀祥大學畢業,北京、西安、南京、山東多家企業都為他提供了一份優厚的工作崗位。
他隨便接受一份,他都實現了脫貧,而他其實也已經逃離的貧困,但他只是大山當中艱難求學中的一員,只是他比別人更加幸運,那些不幸運的人依舊還在掙扎,他放棄了所有的優厚待遇,回到了望謨縣當了一名普通的'教師。
這里教育條件非常艱辛,任務最重的時候,他一個人要擔任三個班的班主任,給五個班帶歷史課,同時身兼德育處、團委、歷史教研部、政教處多個學習崗位的工作,他就像是一顆火種,點燃了望謨縣的教育之火。
大山的孩子因為貧困大多數都放棄了讀書,他四處宣傳自己的事跡,讓他重新點燃夢想的火種,夢想太重要了,沒有夢想,生命當中任何一個坎都很難跨過去,當送學生考上大學時,問題接踵而來——學費。
20年前,望謨縣高考本科人數為0,其實并不是沒人考上大學,而是沒有學費,劉秀祥利自己的影響力牽線資助山區的孩子,20__年,望謨縣高科本科線人數達到了1267名考生,這是一個重舉。
沒有誰的夢想是一蹴而就的,只是看你自己愿不愿意在這條充滿艱辛的路上繼續堅守,劉秀祥堅守了8年,他成功了,他改變了望謨縣的教育面貌,也改變了1267名大山孩子的命運。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六
身穿開線的毛線背心,披著薄棉軍大衣,“穿”著解放鞋的兩條假肢并立床前,端坐床上的朱彥夫,似乎隨時都會披衣下地,抬“腳”出門。
“很想回去看看?!?月1日,朱彥夫說,想去曾經熱鬧一時的張家泉村夜校舊址走走,去流水淙淙、繁花朵朵的大寨田逛逛,去看看鄉親們。只是看看。
朱彥夫不當村支書有32年了,大伙兒為啥還惦記著他?
“沒有手,卻把群眾的事辦得更實;沒有腳,卻為群眾趟出了一條希望之路。他與群眾一塊苦、一塊過、一塊干,以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基層干部沖鋒在前、務實為民的責任擔當。”黃雪頌說,朱彥夫值得沂源縣全體黨員領導干部學習。
濟南市天橋區桑梓店鎮桑梓店村村支書滕長利了解到朱彥夫的事跡后非常感動。他告訴記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朱彥夫剛回村當支書時,每月拿36元的傷殘補助金,是鄉里唯一吃“皇糧”的,可他竟然也是全村欠債最多的人。
錢都去哪兒了?
1956年,朱彥夫傾盡積蓄湊了172元,在沂源農村辦起了第一個圖書室;大女兒朱向華出嫁時,村里打井修渠正到關鍵時刻,他把手里的錢都貼到工程上,沒給一分錢嫁妝;村民蔡淑英10歲時,先天性心臟病發作,他揣上撫恤金及時送醫,蔡淑英得以脫險。
“什么是幸福?”在舉國上下掀起學習朱彥夫的熱潮之際,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系教授王忠武發出這樣的疑問?毫無疑問,朱彥夫用一輩子的實際行動作出了他的回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一心為群眾著想、為百姓謀福。
“現在有些價值觀認為,幸福就是房大不大,錢多不多,為追求幸福不擇手段,甚至有些黨員領導干部也如此。這是享樂主義的幸福觀。”王忠武認為,當今中國,亟需補足“精神的短腿”。
“要像朱彥夫那樣,牢固樹立宗旨意識,時刻把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想群眾所想,幫群眾所需,從實際出發,真抓實干,艱苦創業,不圖虛名,不辱使命。如果沒有奉獻精神,作為執政黨就沒有感召力,作為民族就沒有凝聚力和前途。要實現中國夢,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必須樹立朱彥夫奉獻本位的價值觀?!蓖踔椅湔f。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七
“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在重慶市巫山縣下莊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這口井”從井口到井底有1100米,三面都是垂直的懸崖絕壁,僅東面略微緩一些,祖祖輩輩沿著巖縫走出的出山小道就隱藏其中。
1997年,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帶領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歷時7年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長達8公里的“天路”。
修路有多難、多險、多苦?
毛相林和村民們一起,腰系長繩,站在籮筐里,吊在幾百米高的懸崖上打炮眼;沒有挖機,就在懸崖峭壁上先放一炮,炸個立足之地,然后再用鋼釬和大錘鑿,以最原始的方式,在空中蕩、壁上爬,用兩腳蹬,在半山腰炸開一處處缺口,步步為營向前推進。
修了7年,路修通的那一天,下莊村全村的人都出動了,“我們把村民喊到對面的那個梁上,看到車從高處慢慢地往下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拍巴掌,高興得不得了,我自己也感覺有些驕傲?!泵嗔只貞浀?。
想過好日子,村里就要發展產業。毛相林請來農業專家對下莊的海拔、土壤、氣候、水分、陽光等進行深入全面的考察分析,最后確定發展柑橘、桃樹、西瓜三大脫貧產業,養殖業方面,重點發展生豬。
“我們全村柑橘產的有650畝,今年預算銷售額達到九十萬,西瓜能達到十來萬, 100多畝桃園也可以達到一、二十萬?!泵嗔址Q。
20__年,下莊村整村脫貧;到20__年底,全村累計64戶269人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降為0.29%,人均收入達1.2萬元。
明年下莊村計劃重點打造第三產業——旅游。毛相林預算了一下,每年下莊村的游客能達到兩千人次,他正發動村民申報農家樂,反響熱烈:“老百姓很高興,踴躍地報名。”但光報名不行,毛相林要對申報條件嚴格把關:首先房屋要漂亮整潔,衛生條件好;其次房間夠多,能住上十來個客人;最后還要有服務意識,炒菜水平也得過關。他計劃先發展一批條件成熟民居的建造農家樂,其他的村民來學習,學好了、學到位了,也可以開辦。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八
我看了20xx,感動中國的人物事跡,心中是一片激動與期待。心中突然有種說不出的感覺,然而我想,真正的感動,的確傷神,可是它補心,并且化作繼續前行的信心與勇氣。有的時候,感動讓人脆弱,因為它總是觸碰你內心里最軟弱的地方,但更多的時候,感動讓人堅強,因為當你看到身邊還有那么多人,有尊嚴并善良而有質量的活著的時候,你,也就多了更多向前走的勇氣。
“曾經艱難險阻,她十年不輟,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對生命負責,在這個神圣的崗位上,良心遠比技巧重要的多。她是一位醫生,治療疾病,也讓這個行業更純潔?!标悤蕴m,她無私無畏地堅守醫德,讓我們知道了什么是堅持,什么是良知。陳曉蘭曾是上海一家地段醫院的理療科醫生。近年來她一直從事醫療器械行業打假,被她揭露的各種醫療器械超過20種,其中8種假劣醫療器械被查處。在與假劣醫療器械10年的斗爭中,為了取得一手證據,陳曉蘭曾假扮病人,冒著危險“以身試針”。良知,這是白衣天使的良知,一個醫生所具備的基本良知,然而我竟驚訝地發現,在中國,這種良知竟少得可憐。陳曉蘭現在已經不能再穿上白大褂,不能她當她喜歡當的醫生,不能幫助人們救死扶傷。然而這個勇敢執著的醫生,卻擁有著高于常人的品質和精神。在全中國人的心中,她是我們最負責,最好的醫生!
其實我想,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動著別人,也感動著中國。中華民族之所以逐漸富強起來,也是因為這些有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質的中國人。
也許我們身為人民教師,無力是做一些感天動地的事情,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為別人做些什么,為集體做些什么,為家庭做些什么,那我們會成為一個感動中國的人。而我們的家庭,集體,祖國也就越來越好了。
相信每個看了感動中國的人都會有一種真實的清潔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時,走路的腳也更結實一分,就像是一次年度的充電,一個缺點的電池再度內心充實,于是,又可以支撐自己,也希望可以幫助別人。
朱自清散文集閱讀心得篇九
楊振寧本科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后,考入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學部讀研究生。讀研究生期間,楊振寧住在聯大昆中北院研究生宿舍。與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寧、金啟華和顧震潮,黃昆和張守廉也偶爾來住幾天。這些中華民族未來的精英們聚于一起,在陋室里交談切磋,結伴探索著科學的奧秘。
2、楊門長子
作為楊家長子,楊振寧為鼓勵弟妹多念書,還訂出了一些頗為吸引人的規則:一天之中,誰念書好、聽母親的話、幫助做家務、不打架、不搗亂就給誰記上一個紅點,反之就要記黑點。一周下來,誰有三個紅點,誰就可以得到獎勵———由他騎自行車帶去昆明城里看一次電影。
3、名師高徒
楊振寧讀聯大物理學系時,給他上一年級普通物理課的是擅長實驗的物理學家趙忠堯教授,上二年級電磁學課的是著名學者吳有訓教授,上力學課的是在廣義相對論等方面頗有研究的著名學者周培源教授等。
但對楊振寧來說,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這些教授們外,父親楊武之對他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楊振寧在學校里,遇有不懂的問題、碰上難以處理的事,總是經常跑到數學系辦公室向父親請教。
頒獎詞
站在科學和傳統的交叉點上,驚才絕艷。你貢獻給世界的,如此深奧,懂的人不多。你奉獻給祖國的,如此純真,我們都明白。曾經,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現在,你與國家一起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