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桃花源記讀后感200字篇一
有時候我也不時的在幻想,要是有一天我也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下,那該是多么美好啊。可是那就是僅僅只是幻想,當我緩過神來,就會有一種道不明的失落感,人類的破壞,人類的不和諧,造成現實社會已經冷冰冰的了。“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人浮想聯翩,仿佛我已身處于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開,勃勃生機,寧靜優雅,頓時使人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著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得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顯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又仿佛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你爭我搶,熱熱鬧鬧。
這種唯美的社會風氣幾千年來都未形成,原因很多,而我也悟出其中一個,那就是人性本來就是自私的。
所以,當我看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時候,我無法不被這種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樂業的人們、快樂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都擁有享受自由與平等的權利,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這一切竟讓如今的我深深向往。雖是虛構的世界,卻給了我無限的暢想空間。
但是,我們卻不能讓丑陋的思想繼續蔓延下去,我們因該努力去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不干凈的東西排斥出去。而現在的我們,則因
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糾正生活中不良習慣,要善于與人和平相處,這樣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純潔與和平。
桃花源記讀后感200字篇二
桃花源寫的亦真亦假,大家在讀了桃花源記之后,會有什么感想呢?本文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記》陶淵明讀后感,歡迎參考借鑒!《桃花源記》陶淵明讀后感【一】
懷著小小的激動心情,我閱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那么美麗、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跟著陶淵明的蹤跡,我們來到了充滿和平寧靜的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好一幅和平寧靜的景象。土地平坦寬闊,肥沃的土地上種滿了莊稼,年輕的小伙子下田耕種,不畏炎熱,都在努力的為自己的生活播種著。‘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除了那可愛的桃花,還有一群群小動物,小魚和小蝦嬉戲著,來來回回,都好像在尋找自己的好朋友,有時候還朝著我們眨眨眼。啊!桃花源里的池塘真綠,仿佛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漣漣秋水,給人幾絲涼意……
瞧!‘黃發垂髫,怡然自樂’把桃花源人們的幸福生活表現的淋漓盡致。‘設酒殺雞作食’對于一個外來人,老百姓們熱情招待他,熱熱鬧鬧,并沒有覺得他是個外人,會給人們帶來傷害,他們那么淳樸,善良,可是這個武陵人卻不記恩德,恩將仇報,妄想打擾他們的安寧生活,以為可以得到一大筆財富。他們自私自利,見利忘義,只活在錢財之中。我們用心想想,在現實社會中,這種人有嗎?多嗎?確實多。多的數不勝數。社會上正是有了那么多這種人,社會才變的那么亂。如果現實社會中的人們,都能為他人著想,為他人考慮,不要只想著自己,那么‘桃花源’將不再是夢想,而是現實。
想到這里美好的感覺戛然而止,黑暗已經籠罩了整個天空,籠罩了人們的心靈。我們不應該讓黑暗繼續蔓延下去,作為現實社會中的一份子,我們應該擔當起保護家園的責任,創建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只有歡笑,沒有壓迫,沒有家破人亡,每家每戶都是如此的幸福,把那些邪惡,骯臟的思想通通從靈魂里清楚。
作為現代的中學生,要好好學習,長大后為自己的祖國貢獻一份力量。
《桃花源記》陶淵明讀后感【二】小時候偶爾聽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對詳細內容并不知曉。只是對那美好的景象有一種若隱若現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向往。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國東晉時期杰出的詩人,他的詩已成為中國古典文庫中的寶貴遺產,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已經成為世代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他寫這個虛構的故事是為了寄托他對當時現實社會的不滿,和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是個歸隱之士,在寫這篇詩作的時候已經離開塵世過隱居農村生活十余年了。他出生寒門,少時雖有抱負,卻壯志未酬。
他從懂事起就經歷了很多的社會和政治上的變遷和紛擾,社會的偽詐、污穢、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憤懣。他性格耿直,為官清廉,不愿卑躬屈氣攀附權貴,因而與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格格不入,后來辭官歸隱田園,過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簡樸生活。
在陶淵明的筆下,桃花源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作者的手筆簡練易讀,妙筆生花。簡單的幾句話,就生動的描繪了桃源恬靜、優美的自然環境,心曠神怡的景象,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無限的向往。《桃花源記》的主體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亂這一歷史事實來抒發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并由此產生的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作者通過形象地描寫,神話式的虛構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動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心。最后,作者更用懸念的手法,暗示這樣一個完美無瑕的理想境界,是虛無的,只是作者對自由和極樂世界的追求。
《桃花源記》陶淵明讀后感【三】紅塵俗世多煩擾,恩怨情仇不可少。
厭世棄俗尋凈土,桃花仙境何處找?
記得初讀《桃花源記》是在讀初中,當時只是被文中所寫的“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種美景所感。適值當時正在熱播港劇《射雕英雄傳》,理所當然的就把桃花源和桃花島聯系在一起,滿園桃花妖嬈嫵媚,幽幽清香沁人心脾,真美!時常都在想,如果自己能夠住在那飄著花瓣雨的桃花島有多好!雖然語文老師也給講解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但那時并未感覺有多大感觸。
隨著步入社會所經歷的事情越來越多,對作者所作《桃花源記》的理解也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有同感。
社會從古至今都有其共同之處,物欲橫流,階級爭斗,國與國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干戈迭起,生靈涂炭;人與人之間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無不讓喜愛和平、公平的人心灰意冷,厭世棄俗。
現在想想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何止是人間仙境啊!那里沒有世間的等級恩怨;那里的人們淳樸忠厚;那里的社會環境安寧和諧。其中的那幾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作者是在這幅美麗的圖畫中寄托對現實社會強烈的抱怨,表達了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和憧憬,也暗示了自己不屑同黑暗社會同流合污。
紅塵喧囂,俗世煩擾,真想覓得一方像桃花源似的凈土,不為凡塵俗事所擾,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與世無爭,悠然自得的度過余生。
我心中向往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啊?
《桃花源記》陶淵明讀后感【四】本文乃東晉名士、一代隱士陶淵明先生的名作。陶先生耳聞目睹東晉黑暗動蕩的現實,憧憬著一個環境幽雅無戰火煩擾、平等、自由、安寧祥和的人間仙境。于是,借一位武陵漁人忽逢桃花林欲窮其林從口入豁然開朗,一個人間仙境就呈現在他面前。源中人大概擔心從此外人會紛至沓來,打擾他們清靜、幸福的生活,臨別之余,諄諄叮囑;可不曾想,漁人怎能按捺住內心的狂喜激動?口里唯唯諾諾,但早已留心,一路細致的留下記號,立馬回郡報告太守。太守一聽有這么個好地方,立刻派人隨漁人前去,卻如墮迷宮,再也找不著去路了。
這事馬上傳開了。一時間,全國各地人情振奮,人頭攢動,前來尋訪桃花源的人絡繹不絕,卻個個高興而來,失意而歸,根本就找不到所謂的桃林。南陽郡有一位名動天下的讀書人,名叫劉子驥,也聽說了這回事,心想:天降奇寶,唯有德者方可居之。此等仙境,豈是凡夫俗子人人可到的?于是躊躇滿志,想趕往桃花源。哪知這仙境如人間蒸發了一般,再也找不著了。劉公不甘心,潛心尋訪,但終究入境無門,郁郁而死。
列位看官,果真有這么一處世外桃源而世人遍尋不著嗎?非也,這本是陶老先生杜撰虛構的,當時何來這么好的寶地?倒是現如今,如這桃花源中人一般的生活享受,已比比皆是了。
陶先生于亂世中還有這番夢想,很難得。但這夢想,單靠你陶先生是隱不來的。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來作結: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桃花源記》陶淵明讀后感【五】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以后,我的靈魂會情不自禁地跟著他走進那個人間仙境。那里沒有煩惱,沒有憂愁,有的只是快樂和諧的生活。我經常幻想著那樣的人間仙境。
但這僅僅是幻想,當回過神來,就會有一種說不出的失落感,因為現實中的世界距離那個有山有水的地方相差甚遠。
一次偶然的機會使我明白了關愛森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那是一個夏日的傍晚,我帶著弟弟到室外散步,我們沿著荷花塘走過,微風拂面,淡淡的荷葉清香中夾著柏油的氣味,原本令我心曠神怡的舒適感一掃而光。這時我想到這附近的一片竹林,如果它還存在,那么還可以聞到竹葉的清香呢。
可是,現在大部分的氣味都被塵土的氣息所代替了。當今,隨著科技的發展,工廠越來越多,排放的氣體嚴重污染了環境,還有各種車輛排放的尾氣,使原本就污染嚴重的環境雪上加霜,想起這些,心里一陣遺憾。
夜幕如期降臨,我和弟弟沿著原路返回,弟弟突然停止了腳步,我問他:你怎么不走了呢,天快黑了。他指著一只打轉的鳥兒說:姐姐你看,是小鳥,好可愛呀,也在做游戲嗎?我說:可能是吧。他想了一會兒,看著我說:怎么只有一只呢,其他小鳥呢?它是不是找不到媽媽,找不到家了?晚上會害怕嗎?面對他這一連串的問題我愣了一下,不知如何作答。觀望四周,這里原本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后來為了造路、建房,竹林變成了柏油路與居民區,或許這只鳥兒正如我弟弟所說的那樣失去了家園,無家可歸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弟弟的問題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失去了家園的何止是這一只小鳥呢,有多少小動物無家可歸,有多少動物瀕臨滅絕或苦苦掙扎在生死邊緣,這都是人類所賜。
漸漸地我開始進入夢鄉,我仿佛變成了剛才所見到的那只鳥兒,來到了一個人間仙境,這兒晴空萬里、山清水秀、我在這蔚藍的天空中自由地飛翔,享受著陽光的溫暖,往下看,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四季如春的氣候,在陽光的照耀下,花兒顯得分外鮮艷。這里的生活非常和諧,人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分四季的辛勤勞作,享受著勞動與大自然的喜悅。
桃花源記讀后感200字篇三桃花源是與現實世界不同的另一個世界,是一個自由的理想化的世界。小編收集了《桃花源記》讀后感,歡迎閱讀。《桃花源記》讀后感一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創造了一個“世外桃源”。桃花源是與現實世界不同的另一個世界,是一個自由的理想化的世界。陶翁理想中的桃源世界誕生于公元421年,也就是他辭去縣令歸隱(405年)后的第16年。桃花源里的此情此景也許就是陶淵明歸隱生活的寫照。其實,桃花源是當時人們逃避現實社會的“避難所”。詩人把它描繪成一個自由而理想化的王國,形成了與現實社會并存的,又相對立的與世隔絕的理想樂園。這不能不說這是陶淵明的偉大創舉,詩人描繪出人類理想社會的雛形。它有點類似于英國作家莫爾筆下的“烏托邦”(莫爾的《關于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書》寫于1515—1516出使歐洲時期),但要比“烏托邦”早一千多年。以作家的年齡比,陶淵明是莫爾的爺爺的爺爺了,所以,可以說陶淵明是人類理想王國的鼻祖。“世外桃源”至今已流傳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現在許多人向往不已。這樣的藝術效果和社會作用,是陶翁當時創作時做夢也想不到的(文學的社會作用往往會大大地超越作家當時創作意圖),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文學本身!這究意為何呢?經過反復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諧快樂的幸福生活。這也許就是人生的真諦之所在!人是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第二、在人類社會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終存在剝削、壓迫、侵略、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等等背離人性的行為。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就在所難免。“強者為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則死!俗話說: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計,走為上。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種意境,是一種理想,是一個美夢,是一個精神樂園。未必要苦苦尋求!只要心中有“佛”,與世無爭,天下為公,樂在其中!人生活在現實社會中,難免有現實和理想的沖突,當你對現實感到無奈的時候,就會想跳出這個圈子,尋求自己的理想王國。這也許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產主義實現之前,桃花源也許永遠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標!
《桃花源記》讀后感二本文乃東晉名士、一代隱士陶淵明先生的名作。陶先生耳聞目睹東晉黑暗動蕩的現實,憧憬著一個環境幽雅無戰火煩擾、平等、自由、安寧祥和的人間仙境。于是,借一位武陵漁人“忽逢桃花林”“欲窮其林”“從口入”“豁然開朗”,一個人間仙境就呈現在他面前。源中人大概擔心從此外人會紛至沓來,打擾他們清靜、幸福的生活,臨別之余,諄諄叮囑;可不曾想,漁人怎能按捺住內心的狂喜激動?口里唯唯諾諾,但早已留心,一路細致的留下記號,立馬回郡報告太守。太守一聽有這么個好地方,立刻派人隨漁人前去,卻如墮迷宮,再也找不著去路了。
這事馬上傳開了。一時間,全國各地人情振奮,人頭攢動,前來尋訪桃花源的人絡繹不絕,卻個個高興而來,失意而歸,根本就找不到所謂的桃林。南陽郡有一位名動天下的讀書人,名叫劉子驥,也聽說了這回事,心想:天降奇寶,唯有德者方可居之。此等仙境,豈是凡夫俗子人人可到的?于是躊躇滿志,想趕往桃花源。哪知這仙境如人間蒸發了一般,再也找不著了。劉公不甘心,潛心尋訪,但終究入境無門,郁郁而死。
列位看官,果真有這么一處“世外桃源”而世人遍尋不著嗎?非也,這本是陶老先生杜撰虛構的,當時何來這么好的寶地?倒是現如今,如這“桃花源中人”一般的生活享受,已比比皆是了。
陶先生于亂世中還有這番夢想,很難得。但這夢想,單靠你陶先生是“隱”不來的。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來作結: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桃花源記》讀后感三小時候偶爾聽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對詳細內容并不知曉。只是對那美好的景象有一種若隱若現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向往。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國東晉時期杰出的詩人,他的詩已成為中國古典文庫中的寶貴遺產,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已經成為世代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他寫這個虛構的故事是為了寄托他對當時現實社會的不滿,和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是個歸隱之士,在寫這篇詩作的時候已經離開塵世過隱居農村生活十余年了。他出生寒門,少時雖有抱負,卻壯志未酬。他從懂事起就經歷了很多的社會和政治上的變遷和紛擾,社會的偽詐、污穢、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憤懣。他性格耿直,為官清廉,不愿卑躬屈氣攀附權貴,因而與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格格不入,后來辭官歸隱田園,過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簡樸生活。
在陶淵明的筆下,”桃花源”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作者的手筆簡練易讀,妙筆生花。簡單的幾句話,就生動的描繪了桃源恬靜、優美的自然環境,心曠神怡的景象,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無限的向往。《桃花源記》的主體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亂”這一歷史事實來抒發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并由此產生的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作者通過形象地描寫,神話式的虛構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動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心。最后,作者更用懸念的手法,暗示這樣一個完美無瑕的理想境界,是虛無的,只是作者對自由和極樂世界的追求。
所以,當我看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時候,我無法不被這種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樂業的人們、快樂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都擁有享受自由與平等的權利,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這一切竟讓如今的我深深向往。雖是虛構的世界,卻給了我無限的暢想空間……
《桃花源記》讀后感四有位哲人說過:“人的一天中,有一半的時間在幻想。”這句話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生中,有一半的時間在幻想”。別人幻想的是什么我不知道,然而陶淵明把他的理想世界展示在了我們的面前。那是一個花繁葉茂的地方,那里沒有階級之分,每一個人的收獲都同他們的付出成正比,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一切,雖是濃郁的魚鄉之氣,卻也飽含人情味。
這種唯美的社會風氣幾千年來都未形成,原因很多,而我也悟出其中一個,那就是人性本來就是自私的。或許我這樣說太偏激了,畢竟我的社交圈只有這么點,我看到的只有這么多,其他的美麗或丑惡我都聞所未聞。所以對于這個問題我只能很淺顯地談。
我小的時候我自認為自己是個競爭欲和占有欲都很強的孩子。從來都是想什么就要什么,從和哥哥搶玩具到與同桌搶橡皮,從和老師爭答案正確與否到和家教吵得面紅耳赤。似乎從來都沒委屈過自己。然而那時候的對手都是那么地和善、友好,過去就算了,又恢復原有的平靜。隨著年齡漸長,這種競爭欲日漸減少,顯得與世無爭一般,而也正是這樣的日子更讓我清楚地看到那些丑惡的欲望。原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種情況也是會在我的生活中上演的。那些表面友好,背地里手段狠辣的小人;那些仗著人高馬大就欺強凌弱的懦夫;那些自以為有錢
有勢就高高在上的偽君子……這一切自然并非我親眼所見,不然我會更憤世嫉俗些,但長時間的耳濡目染卻開始讓我懷疑這個世界的真實性。確實,往往我所看到的都是那些浮于表面的東西,因為我浮在表面,渾濁的水域讓一切都看不清楚,于是那些遙遠的臉總是顯得很親切,因為沒有人知道那究竟是不是一張面具,至于面具下面的嘴臉就更看不清了,而我也不想去探個究竟。浮在上面有浮在上面的好處,那些污穢、丑陋、不堪入目的東西就可以眼不見為凈。雖然我知道這是種軟弱的行為,但是當我要觸及它們的時候我并不能像想象的那樣,大義凜然地撕毀來者的面具,我怕看到我不愿意看到的東西,所以我只有逃,逃得越遠越好。
所以,當我看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時候,無法不被這種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樂業的人們、快樂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都擁有享受自由與平等的權利,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這一切竟讓如今的我深深向往。雖是虛構的世界,卻給了我無限的暢想空間,似乎那些沉于水底的黑暗社會只是我做的一個惡夢,夢醒了,窗外依舊是生機盎然的大地美景。我再沒有任何奢望,只是請求:“主啊,讓我的夢快醒來吧。”
桃花源記讀后感200字篇四篇1:桃花源記讀后感
讀完《桃花源記》后,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淵明先生用淋漓盡致的字句構造了一種安詳、寧靜的環境。
“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人浮想連篇,仿佛我已身處于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開,勃勃生機,寧靜優雅,頓時使人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著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得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又顯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又仿佛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你爭我搶,熱熱鬧鬧。
陶淵明先生以武陵人誤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間的和平。在當時這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令人們向往的一個地方。
說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這個地方,在如今這個信息時代里,到處是爾虞我詐、明爭暗斗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轟加沙這條消息,我越來越想住進那個能夠與人絕對和平共處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遠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過是一個美好的幻想。
現在的社會,腐敗、自私這些丑陋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侵蝕了人類的心靈。甚至一些人產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這些看來無知、可笑的想法,卻塑造了一個丑惡的人。
想到這,《桃花源記》的美好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感覺丑陋的思想逐漸籠蓋了湛藍的天空,籠蓋了孩子的笑臉,籠蓋了人類純潔的心靈。
但是,我們卻不能讓丑陋的思想繼續蔓延下去,我們因該努力去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不干凈的東西排斥出去。而現在的我們,則因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糾正生活中不良習慣,要善于與人和平相處,這樣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純潔與和平。
篇2:桃花源記讀后感
小時候偶然聽人提起陶淵明,但對他不是那么了解,后來我們學了一篇《桃花源記》我對他有了更多的了解。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國東晉時期杰出的詩人,他的詩已成為中國古典文庫中的寶貴遺產,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已經成為世代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開始時,我讀桃花源記,讀出的只是純粹的故事,和書上寫的小道理 ??
待我深入 讀了《桃花源記》 時,我感覺到了桃花源的美,景色美,人也美——和諧、熱情、幸福。在作者陶淵明生活的那個戰亂頻繁的時代,這樣的桃花源是當時所有人的向往。如今,我們就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里,時代變了,人們心中的桃花源也就變了。
我常常想,有沒有一個清靜安閑的地方,能擁抱自然的地方。這便是我心中的桃花源了
“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草,落英繽紛。”一句讓人孚將連篇,我感覺我以置身在這桃花林中,春耕季節,鄉民們料理完了田地,三五成群的回家,家家戶戶的屋頂都升起了炊煙,山谷里桃花盛開,湖中魚蝦結群。
“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每當讀到這一句時,我就在想桃花源不正是人們心目中的一片樂土嗎?于是有了“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和“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的故事。看完之后,我忍不住想,為什么漁人能在無意間進入桃花源,而太守和南陽的劉子驥帶了那么多人那么仔細的找卻找不到呢?
會不會是因為漁人心無雜念而其他人卻心懷不軌?太守可能這樣,但“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他也會這么想嗎?由此我又想到了一篇叫做《金斧與農夫》的故事,故事是說一位農夫一不小心把自己的鐵斧掉進了河里,來了赫爾墨斯,赫爾墨斯撈上了一個金斧和銀斧,農夫卻只要他的那把鐵斧,赫爾墨斯被他感動了,于是把三把斧子都送給了他。另一位農夫聽了很羨慕,卻因為貪心變得一無所有。
有些事情是不能為別 人所說的,可能會影響那個人的一生,不過,那也是那個人應有的懲罰。
篇3:桃花源記讀后感
懷著小小的激動心情,我閱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那么美麗、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有時候我也不時的在幻想,要是有一天我也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下,那該是多么美好啊。可是那就是僅僅只是幻想,當我緩過神來,就會有一種道不明的失落感,人類的破壞,人類的不和諧,造成現實社會已經冷冰冰的了。在那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人們向往的地方,沒有壓迫,沒有剝削。‘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仿佛我已經深入其中。小溪兩岸群山連綿,順著小溪走,一個神秘的地方出現了,桃花盛開,到處生機勃勃。那粉紅色的桃花一朵緊挨一朵,擠滿了整個枝丫,羞羞答答地互相簇擁著,它們像一群頑童,爭先恐后地讓人們來觀賞自己的艷麗豐姿。小草帶著泥土的芳香鉆了出來,一叢叢,一簇簇,又嫩又綠花兒也伸了伸懶腰,打了個哈欠,探出了小腦袋;小朋友們都脫掉了笨重的冬衣,換上了既輕便又鮮艷的春裝;小鳥們從家里飛了出來,唱著動聽的歌。
跟著陶淵明的蹤跡,我們來到了充滿和平寧靜的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好一幅和平寧靜的景象。土地平坦寬闊,肥沃的土地上種滿了莊稼,年輕的小伙子下田耕種,不畏炎熱,都在努力的為自己的生活播種著。‘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除了那可愛的桃花,還有一群群小動物,小魚和小蝦嬉戲著,來來回回,都好像在尋找自己的好朋友,有時候還朝著我們眨眨眼。啊,桃花源里的池塘真綠,仿佛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漣漣秋水,給人幾絲涼意;瞧!
‘黃發垂髫,怡然自樂’把桃花源人們的幸福生活表現的淋漓盡致。‘設酒殺雞作食’對于一個外來人,老百姓們熱情招待他,熱熱鬧鬧,并沒有覺得他是個外人,會給人們帶來傷害,他們那么淳樸,善良,可是這個武陵人卻不記恩德,恩將仇報,妄想打擾他們的安寧生活,()以為可以得到一大筆財富。他們自私自利,見利忘義,只活在錢財之中。我們用心想想,在現實社會中,這種人有嗎?多嗎?確實,多。多的數不勝數。社會上正是有了那么多這種人,社會才變的那么亂。如果現實社會中的人們,都能為他人著想,為他人考慮,不要只想著自己,那么‘桃花源’將不再是夢想,而是現實。
想到這里美好的感覺戛然而止,黑暗已經籠罩了整個天空,籠罩了人們的心靈。我們不應該讓黑暗繼續蔓延下去,作為現實社會中的一份子,我們應該擔當起保護家園的責任,創建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只有歡笑,沒有壓迫,沒有家破人亡,每家每戶都是如此的幸福,把那些邪惡,骯臟的思想通通從靈魂里清楚。
作為現代的中學生,要好好學習,長大后為自己的祖國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