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北師大版二年級搭一搭一教案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搭一搭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2、在拼搭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并初步學會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詞描述正方體的相對位置。
3、通過實踐活動,發展與同伴合作的意識,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在拼搭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并初步學會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詞描述正方體的相對位置。
教學難點:在拼搭和觀察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用具:小正方體、小黑板、電腦課件。
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
二、探索新知
(一)操作活動一——根據指令搭立體圖形。
1、教師通過課件演示“淘氣”和“笑笑”搭立體圖形的游戲過程。
師:同學們剛才都認真觀察了淘氣和笑笑的搭圖形游戲,誰發現了這個游戲的方法。
師:誰想為這個游戲提出游戲的規則和要求。
2、師生游戲。教師發出指令,學生嘗試搭立體圖形,進一步體驗游戲的方法。
(1)請橫著擺兩個正方體。
(2)在左邊的正方體的上面放一個小正方體。
(3)再在左邊的正方體的前面放一個小正方體。
2、學生同桌間游戲。
師:下面我們來做同桌兩人的游戲好嗎?請一個學生先發出指令,另一個學生搭立體圖形,然后互換。
3、學生交流。教師在巡視中發現學生的典型操作活動進行交流。
(二)操作活動二——提問、判斷并搭出立體圖形。
1、 師生活動師范。
(4)師:剛才大家看到了老師和這位同學的游戲誰能說說游戲的方法。
2、學生同桌間開展游戲。要求學生用盡可能少的提問來搭出正確的立體圖形。
三、拓展應用.
四、全課總結。
北師大版二年級搭一搭一教案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搭一搭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辨認從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的形狀,并畫出草圖。
2、能根據從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進一步體會從三個方向觀察就可以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
教學重點:能正確辨認從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的形狀,并畫出草圖。
教學難點:能根據從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進一步體會從三個方向觀察就可以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
教學具準備:每個學生準備5個棱長5厘米的小正方體紙盒,
教師準備5個棱長是15厘米的立方體紙盒,正方形紙板若干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師:今天我們要上一節數學課,老師卻想到了一首古詩《題西林壁》,能背下來嗎?(引導學生齊背)這首詩什么意思,你知道嗎?、2、師:大詩人蘇軾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看到的景象是不一樣的。
而我們在生活也看過許許多多的物體,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看到的也會是不一樣的。
(設計意圖: 由古詩導入引人入勝,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認識到從“不同角度觀察,結果是不一樣的” 這一道理,并將此由生活中的現象引入本節課的數學探究中來。)
4、匯報: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畫的?
正面:課件演示(平移情況)
上面、右面,(說說怎么想,怎么畫的)
(設計意圖: 由舊知激發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同時分散難點,將不在同一平面上的2個面的畫法點撥出來,幫助掃清新知中不必要的知識障礙)
二、探索新知。
活動一:觀察立體圖形的形狀,并畫下來。
1、師:現在老師增加了難度,看看你還能畫出來嗎?
2、先觀察:難在哪了?
a認識數量上增多了:(原來是幾個,現在是幾個?)
師:大家數數是5個嗎?(教師鼠標點)指指被誰擋住啦?
(認識到有被遮擋的,課件顯示)
(看到的立方塊透明,感受被遮擋的立方塊與其他立方塊之間的位置關系。)
b、數量增多,為什么就難了?(教師演示)
(數量上的增多,會引起(帶來)形狀上的更多變化,就難了)
師:現在是5個,如果是6個,7個,或者擺的更多呢,那么就更復雜了,這節課我們就只研究用5個小立方塊來搭物體(揭示課題,板書)
(設計意圖:通過“難“這一切入口,激發學生認清新知的生長點(即增加了一個立體塊),通過老師的演示引導,學生的想象,感受到數目上的增加,帶來的是形式上更加多樣的變化,以幫助學生發展更高的空間想象能力。)
3、師;現在難度增加了,還想解決這個問題,你有什么好辦法? (可以借助擺來幫助我們),那好,就借助手中的學具,自己擺一擺,畫一畫。
(設計意圖:本節課的主要目標之一是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而空間觀念的發展,要以觀察物體為載體,因此,要讓學生認識到抽象的東西理解起來有困難時可以把它形象化(即通過實物的擺來觀察可以降低難度,幫助解決問題這一手段、方法)
4、匯報:
師:你看見的每個面是什么樣的?怎么畫的,把它擺在黑板上。
請同學到前面邊看邊說你怎么想的,其他同學仔細看,認真聽。
正面:師: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平移后在同一個平面上的形狀。
師:a我們可以調整觀察的角度,使你正對著要觀察的面。
b還可以怎么做?也可以轉動這個物體,讓要觀察的面對著你。
左面:學生先說,師:結合你手中的看看,他說的對不對。
師:看不見的,有難度,就需要我們靠頭腦去想象,要想很好的去想象,我們可以通過大量的動手擺,仔細觀察,來幫助你豐富你的想象。看來擺也很重要。
(設計意圖:在學生自己解決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怎樣想的“,即觀察方法上的指導,整個過程由抽象----直觀經驗---抽象的訓練,發展學生空間觀念,活動一在學生想一想,擺一擺,畫一畫,再想一想中完成。)
用手勢告訴我,你們都擺了幾種?
6、師:現在搞個小比賽,同桌之間,你擺一個他擺一個,然后交換過來畫出三個面的情況,再交換過來檢查,看誰畫得準,正確率高。
(都做對的舉手)
7、師:老師也搭好了一個,看看你能畫出來嗎?自己動手畫,匯報:
師:剛才老師看到有些同學沒有通過擺,直接畫出來的,沒擺怎么就能畫出來?有困難的時候,我們可以借助實物擺幫助畫出來,只有通過不斷的擺加強印象,才能最終不用擺靠想象就能畫出來。
(設計意圖:3個練習,各有側重點,5是通過大量的擺、畫增加學生的感性經驗,在學生頭腦中通過直觀形成豐富的表象;6是對學生進行檢驗,同時強調了不僅要求畫的多,還要畫的準,也是進一步強化訓練;7是逐步由直觀—抽象,不通過擺而是通過想象,知道每個面的形狀,整個過程,引導學生逐漸發現實物與他們觀察到的圖形之間的聯系,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活動二:根據給出的三個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
1、 出示學生畫的3個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自己動手搭一搭
匯報:(指名到前面邊擺邊說你是怎么想的)其他同學認真觀察。
師:誰看清楚了他是怎么做的?
這個過程也就是根據看到的不同的面的情況進行推理調整的過程。
他是從正面先擺的,有沒有擺的方法和他不一樣的。也就是先從哪個面入手擺出基本圖形都可以,)
(設計意圖:在獨立完成、訂正匯報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方法,不僅重結論,更重過程與方法,在經歷想一想,擺一擺,再想一想這一過程,著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
2、出示第2組,師:再來擺一個,試試,行不。
師:還有和他擺的過程不一樣的嗎?比比,哪個簡單?
(先擺數量多的,需要調整的就少,比較簡單)
這個呢,數量相同的,自己試試。
匯報:你是怎么知道的?還有別的途徑知道的嗎?(你真了不起)
先擺上面看見的,也就是底層肯定不動,只是在上面進行調整)
(數量上相同的,先擺上面看見的)
(設計意圖:優化擺的方法,比較怎么擺簡單,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深化)
2、 師:給2個面,能知道它是什么樣的嗎 ?
自己嘗試,匯報
3、 出示例題;判斷
師:說說你是怎么想的?正面什么樣的?還有不同想法的嗎?
你有什么發現。看來又有新的問題產生了,這是我們下節課要研究的問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認識到根據從兩個方向看到的圖形,不能唯一確定一個物體,發現新問題,結束全課。新課開始是帶著問題進入本節課,再帶著問題離開課堂,數學課堂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不斷研究解決問題的陣地。另外設計中,也有意識的體現由抽象(圖形)----具體(擺實物)---抽象(由圖形判斷)這樣一個通過直觀手段來解決問題,再逐步到抽象的想象問題答案這一不斷訓練過程,引導學生逐漸發現實物與他們觀察到的圖形之間的聯系,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全課總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北師大版二年級搭一搭一教案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搭一搭教案篇三
在探索余數和除數的關系中,初步形成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探索*,能順利參與數學活動。
教學重點:
認識余數,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教學難點:
經歷探索余數和除數的關系,體會余數一定比除數小。
課前準備:
課件、每人40 根小棒。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課件出示情境圖),
學生觀察情境圖,自由回答。
2、揭示課題并板書:搭一搭(一)
二、操作探究
1、動手操作
(1)12根小棒搭正方形,能夠搭出幾個呢?
學生動手操作,集體交流。指名匯報結果,展示搭法。
(2)若用16根、20根小棒,又能夠搭多少個正方形呢?
學生思考,動手操作,指名回答。
2、認識余數
(1)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呢?自己動手寫一下。
學生獨立列出除法算式,組內交流訂正。
(2)若用13根小棒,能搭幾個正方形?
請每個同學用小棒擺一擺,交流思考過程。
指名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發現。
(4)小結:當我們用小棒搭正方形時,有的有剩余的小棒,有的沒有剩余的小棒。
(5)像這樣用小棒搭正方形有剩余的,用算式又該怎么表示呢?
學生試寫,指名展示,集體糾正。
13÷4=3(個)……1(根)板書
(6)結合搭正方形的過程,想一想13÷4=3(個)……1(根)這個算式中各個數字的含義。
學生思考,小組內交流,全班匯報。
(7)歸納:像13÷4=3(個)……1(根)這樣的除法算式,我們把它叫做有余數的除法,把剩下的小棒根數“1”叫余數,除法算式讀作13除以4等于3余1。
3、如果繼續增加小棒根數,搭一搭,你能發現什么呢?
(1)學生根據教材p4頁“搭一搭,填一填”處的表格獨立操作并填寫表格。
學生匯報填寫的算式和單位名稱。
(2)觀察表格,比較每個算式中的余數和除數,你發現什么?
學生觀察,小組內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全班交流。
教師板書:余數比除數小。
4、余數真的都比除數小嗎?
組織學生分別用25根、31根小棒搭一搭正方形驗證一下。
三、練習鞏固
1、教材p5頁“練一練”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說一說自己的思考過程,集體訂正。
2、教材p5頁“練一練”第2題。
完成練一練第2題,比較每道題的余數和除數,你發現了什么?
指名回答:余數要比除數小。
2、教材p5頁“練一練”第3題。
指名學生指出錯在哪里,并改正。
四、拓展延伸
你能寫出幾個不同的算式?
□÷□=4……1
學生獨立思考,分組討論,全班匯報。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北師大版二年級搭一搭一教案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搭一搭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1、在拼搭和觀察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空間想象能力。
2、在拼搭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并初步學會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詞描述正方體的相對位置。
教學重點:在拼搭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并初步學會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詞描述正方體的相對位置。
教學難點:在拼搭和觀察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用具:小正方體、小黑板、幻燈。
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
二、探索新知
(一)操作活動一——根據指令搭立體圖形。
1、教師通過幻燈演示“淘氣”和“笑笑”搭立體圖形的游戲過程,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說說游戲的方法,教師適時提出游戲的規則和要求。
2、師生游戲。教師發出指令,學生嘗試搭立體圖形,進一步體驗游戲的方法。
2、學生同桌間游戲。
3、學生交流教師在巡視中發現學生的典型操作活動進行交流。
(二)操作活動二——提問、判斷并搭出立體圖形。
1、師生活動示范。
教師說學生擺。
2、學生同桌間開展游戲。
三、拓展應用
1、搭一搭,看一看。找出從正面、上面、側面看到的形狀。(正面畫“√”,上面畫“○”,側面畫“△”)
( 學生獨立完成后,集講評 )
2、下面的立體圖形從上面看到的分別是什么形狀?搭一搭,連一連。
( 看圖連線后,再填空。)
從側面看到的形狀是 的圖形有( )個,分別是( )。
3、搭一搭,填一填。
⑴、從側面看是圖a的有( )。
⑵、從正面看是圖b的有( )。
⑶、還有什么養的立體圖形從側面看是圖a?還有什么養的立體圖形從正面看是圖b?想一想,搭一搭。
4、下面的立體圖形從正面、上面、側面看到的形狀分別是什么?在方格紙上畫一畫。
三、總結反思,拓展升華
1、 教師針對學生的活動合作情況進行升華。
2、 學生說一說:今天有什么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