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并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膚淺的、表面的感性認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統的、本質的理性認識上來,讓我們一起認真地寫一份總結吧。怎樣寫總結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總結應該怎么寫呢?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總結書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高一歷史知識點的總結歸納篇一
歷史學習是一種艱苦的勞動,也需要講方式方法。為了能夠方便同學們更好地記憶歷史重要知識點,為了方便大家學習借鑒,下面小編精心準備了歷史高一知識點歸納總結內容,歡迎使用學習!
1.漢朝的郡國并行制
⑴背景:漢高祖為避免重蹈秦朝速滅的覆轍,鞏固新建政權
⑵內容:漢初在地方上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王國,形成郡國并行制(郡即郡縣,國即封國)
⑶影響:隨著分封的諸侯國權力逐漸強大,嚴重威脅了中央集權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⑴三省六部及職能:中書省: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⑵目的:分散相權,加強皇權。
⑶評價:
①唐朝三省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減少決策失誤
②相權一分為三,相互牽制和監督,削弱了相權,有利于皇權的加強。
3.宋代分割宰相權力舉措(宋初設中書門下作為行政機構,長官行使宰相職權)
⑴措施: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
⑵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職權,皇帝得以總攬大權。
4.元朝的行省制度
⑴目的:為了加強對遼闊疆域的管轄
⑵內容:
①全國分設十個行中書省(行省),還有兩個單列的行政區劃,一是中書省直轄的“腹里”:河北、山西、山東;一是宣政院管轄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區
②行省是地方行政區,省的長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權力時受到中央的節制。
⑶意義:
①加強了元朝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②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5.我國古代的選官制度
⑴目的:網羅人才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
⑵選官制度:①漢朝----------察舉制
★依據:孝廉(才能和品德)
★方式:由下而上推薦
②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
★依據:士族門第
★影響: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選拔任人唯親,壓制人才。成為其維護政治特權的工具。
③隋唐時期--------科舉制
★隋朝建立: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吏;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唐朝:繼承并完善科舉制。
★意義:①它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
②擴大了官吏的來源,擴大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基礎,;
③提高了官員的素質,促進了行政效率的提高和文學的繁榮
④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有益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
⑤以嚴格的考試方式作為選官方式,從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來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⑥后期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不利于創新,是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1.公元前1046-771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
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貴族
分封制作用:加強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有利于周朝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
2.公元前221-206:秦
秦確立皇帝制,郡縣制,三公九卿制
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奠定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公元前208-公元8年:漢
內朝制度,削弱相權
方法:頻繁更換丞相
4.618年到907年唐
設立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權
特點及影響:1、相權一分為三2、各部門分工和作,監督牽制提高行政效率3、保證君權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的重大創造
5.960年到1172年宋
增設“參知政事”為副宰相設樞密使管軍事設三司使管財政
6.元
元朝的十個行中書省行省和兩個單列的行政區劃中書省直轄“腹里”和宣政院管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區省官互遷
7.明1368年到1644年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明成祖朱棣設立內閣制
君主專制達到新高度。
8.清1644年到1840年
清朝雍正年間為適應西北軍務的需要始設軍機房后改名軍機處。
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軍機處作用: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的中樞機構
9.1840-1842(鴉片戰爭時期)
鴉片戰爭(英國發動)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割香港島給英國,開放五處通商口岸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東南沿海門戶洞開協定關稅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
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中國近代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斗爭。
10.1856-1860(第二次鴉片戰爭)
中法戰爭(法國發動)打開了中國的西南門戶
11.1894-1895
甲午中日戰爭
簽訂《馬關條約》割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1894年9月黃海海戰鄧世昌、林永升北洋大臣李鴻章命令艦隊躲進威海衛軍港“避戰保船”從而失去制海權全軍覆沒。
12.1900-1901
八國聯軍清華戰爭
簽訂《辛丑條約》劃定“使館界”拆除炮臺允許各國派兵駐扎禁止中國人民參加反帝活動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清政府完全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13.1905-1912
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領導人孫中山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
1912年民國元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成立國旗為五色旗。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
1912年頒布《中會民國臨時約法》主要內容是主權在民自由權利三權分立責任內閣
14.1919年5月4日
五四運動
導火線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口號是“外爭主權內除國賊”——標志著新民主主義的開端
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
注:辛亥革命意義自己翻書
15.1921-1922
1921年中共一大通過黨的綱領實現共產主義黨的中心任務領導工人運動——宣告中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922年中共二大中心任務制定民主革命綱領最低綱領軍閥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16.1924-1927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標著著國民革命運動興起。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初北伐戰爭取得巨大成功。
17.1927(詳)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分別背叛革命。蔣介石制造“四一二政變”汪精衛制造“七一五”政變
1927年8月1日(建軍節)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率領革命軍在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葛民黨的第一槍。
1927年9月毛澤東發動秋收起義10月率領工農革命軍來到井岡山地區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創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
18.1931-1936
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共發表宣言號召“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
1934年10紅軍長征開始1935年1月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于甘肅會寧會師宣告長征結束。(原因: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19.1937.7-8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軍全面侵華的開始中國抗日戰爭由此開始。
1937年八一三事變后國民黨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
1937年8月洛川會議,制定全面抗戰路線;敵后抗日根據地建立——開展游擊戰爭
注:1936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20.1971
1971年4月美國乒乓球隊訪華——打開交往大門。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
21.1972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簽訂《中美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1972年9月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田中角榮訪華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兩國結束戰爭狀態建立外交關系。
22.1978
1978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實現兩國關系的正常化。
1978年12月中美發表《關于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
23.1979-1981
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提出以和平方式統一祖國的方針
1981年葉劍英發表《關于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的談話。
24.1997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25.1999
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26.2001
2001年6月“上海五國”機制發展成為區域性多邊合作組織。
一、層次到位。
層次是說話、作文內容的次序,層次到位是正確分段的前提保證。每個歷史問題的解答總有主要線索,有的按時間劃分若干階段,有的按地點劃分幾個地域,有的按社會結構分為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層面,有的須要按因果關系進行從因素到結論進行論證。我們應該找準適合題目的主要線索,依據線索,整理出第一層次的若干方面,這些方面有幾個,就應用幾個并列自然段去闡述。一般來說,在第一層次(或每個自然段)內部,只需要將知識要點化就行了,不必再細化第三、第四層次為更多的自然段了。
二、語言到位。
例如說鴉片戰爭就是特指第一次鴉片戰爭,不能理解為兩次鴉片戰爭。所以,歷史學科考試答題,不能自造歷史名詞,也不能用口頭語言,文學語言,甚至修辭手法。要充分尊重歷史學科語言的嚴肅性和科學性,采用教材中的標準概念、歷史老師講解時的正確觀點來闡述史實,分析史料,評價人物。同時,文字要簡潔,語言要精練。
三、書寫到位。
要求用楷體或行楷體書寫文字,不要用草體書寫,一筆一劃、減少連筆、工整清晰,自然爽心悅目;用筆、用墨也很重要,高考要求用0.5mm黑色簽字筆,因此平時做題訓練盡量靠近高考要求,不要用鉛筆、亮度太低的藍黑墨水、藍黑色圓珠筆也少用;歷史客觀題目前都采用涂卡答題,我們在訓練中應選用合格的2b鉛筆涂卡,這樣能很好地掌握這種鉛筆的特性,以免上考場出現折斷鉛筆芯,涂得太輕、太重等不利現象;考試書寫中千萬不能出現錯誤字,否則會大煞風景,影響閱卷者對你的印象。
四、格式到位。
文科書寫的規格式樣是統一的,語文考試中作文格式應運用到歷史學科作答中來。答題應分段,每個自然段起筆必須空兩格,一行書寫不盡的文字轉行應該頂格繼續書寫,不能象做豆腐一樣,四四方方一大塊,不知頭緒;每段字里行間要均勻大方,標點符號也要準確清晰,不能從頭至尾只用“圓點”符號;同時,另一個極端也是錯誤的:有些同學將一道題的答案沒頭沒腦地分成八段、十段文字,“豆腐塊”變成了“面條”,這顯然是邏輯混亂的表現。
★ 有關高一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
★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整理考點解析2022
★ 高一年級歷史必修三知識點詳解總結2022
★ 2022高一歷史必修二重點知識點總結
★ 高中必修一歷史知識點歸納整理
★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整理分享2021
★ 歷史知識點資料
★ 有關高中歷史重要知識點歸納
★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
★ 2022歷史高考必背知識點最新
高一歷史知識點的總結歸納篇二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分封制不僅分封王族,還分封異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與周天子并無血緣關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絕對而言的,而是相對而言的。具體來說,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大宗;諸侯對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國內,諸侯對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對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內,對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為士的大宗。
3.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專制主義是一種決策方式,而中央集權是一種相對于地方分權的制度。
4.柳宗元曾說“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這是說秦亡是因為暴政,而不是因為實行郡縣制。
5.“漢承秦制”,漢代并非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襲秦朝制度,稍作變化。
6.明朝以前,宰相被賦予決策大權,地位十分穩固;明朝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或決策機構,而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無決策權,閣臣的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地理環境對文明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文明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2.雅典民主僅僅是對男性公民群體而言的,而非公民,如外邦移民、奴隸和婦女,沒有享受民主的權利。
3.萬民法與公民法的關系是相互補充的,而不是相互對立的。
4.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制奠定了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終確立了雅典民主制,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制達到鼎盛。
5.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陪審法庭)是民主政體特征的充分體現。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審議并決定一切國家大事。五百人議事會是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在公民大會休會期間為大會最高權力的代表,負責監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民眾法庭是日常司法機關,高級公職人員的任職資格,也由民眾法庭終審。
6.《十二銅表法》的制定,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
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1.1689年英國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但國王仍有較大的行政權,可以領導政府和內閣,但受到議會制約,責任內閣制確立后英王才開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
2.美國實行的是聯邦制,又是共和制。從國家結構形式上說,美國是聯邦制;從政體上說,美國是共和制。
3.英國的封建專制統治與中國的封建專制統治是不同的。中國是絕對君主專制,君主大權獨攬,到明清時期達到高峰;而英國在中世紀時,王權就受到貴族的挑戰。
4.英國《大憲章》的主要內容是限制王權,實質是維護封建貴族特權。
5.古希臘實行的是直接民主制,近代資產階級代議制實行的是間接民主制。
6.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是共和派與保皇派相妥協的結果總統和參議院有很大權力,二者相互制約。
7.英國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是虛,議會是實;德國是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為虛,君主是實。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會,也不能理解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質,經濟上是封建性質。“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喪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獨立自主權;在經濟上是指中國逐漸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在文化上則表現為“西學東漸”。“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
2.天京變亂不是偶然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歷史的必然。農民階級是小生產者的代表,不代表先進的生產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點。他們沒有先進的革命綱領和科學理論的指導。因而,天京變亂的悲劇,偶然性中包含著歷史的必然。建國綱領和治國方案,但最后都沒有實行。根本原因:《天朝田畝制度》在于其落后性和空想性,《資政新篇》在于無社會基礎。
4.清王朝與中華民國政權的本質區別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專制政權,中華民國是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的建立體現了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推動了中國的政治民主化進程。
5.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未明確提出反帝,民權主義未將整個地主階級作為革命對象,民生主義未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6.五四運動并未取得徹底勝利,應是取得階段性勝利或初步勝利。
7.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并未結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8.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方式是黨內合作,而不是黨外合作,也不是兩黨合并。第二次國共合作是黨外合作。
9.國民黨一大討論的是國民黨改組問題,而不是國共合作問題。
10.新三民主義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綱領與目標,后者是方法與手段。
11.北伐戰爭取得了初步勝利,國民革命運動卻失敗了。
12.大革命是由國共兩黨共同領導的,而不是由國民黨單獨領導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但并沒有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的基礎。
13.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的名稱辨析:
(1)“革命根據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地區。由于這一時期,大部分革命根據地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所以又被稱作“蘇區”(蘇維埃區域的簡稱)。
(2)“敵后抗日根據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控制下的地區。“敵后”主要指這些根據地絕大部分位于敵人(日軍)的后方;“抗日”則指明了這一時期根據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戰任務。
(3)“解放區”是指人民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區域,以區別于國民黨統治的區域(“國統區”)。
第五單元
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
制度的建立
1.俄國的二月革命不是社會主義革命,而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的是沙皇統治,是十月革命的開端和準備,而十月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
2.巴黎公社革命的爆發具有偶然性與突發性,并不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因為當時資本主義正處于上升階段,因此巴黎公社的失敗是必然的
3.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失敗的歷史根源不是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而是社會經濟還沒有發展到能夠鏟除資本主義的程度。
第六單元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結束,而不是社會主義革命的結束。它是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20世紀上半期中國歷史上的幾部憲法性文件:
(1)《欽定憲法大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憲法性文件,清政府于1908年頒布。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孫中山1912年在南京頒布。
(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在當時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其臨時憲法的職能終止于1954年憲法的頒布。
(4)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而不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這一制度的重要機構。
4.“一國兩制”并不是說兩制都是主體。“一國兩制”的前提和基礎是一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兩種制度并存,國家的主體實行社會主義制度。
5.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社會主義國家的綱縱注文件不是《共同綱領》,而是1954年憲法。
第七單元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1.國家政策不是由國家關系決定的,而是由國家利益決定的。國家關系也是由國家利益決定的。
2.由周恩來總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漸成為國際社會所公認的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3.“求同存異”方針中的“同”是指亞非國家團結一致共同反對殖民主義,謀求發展,而不是社會意識形態相同;“異”是指亞非國家的社會制度和建設道路不同。
4.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聯合國。這是因為中國是聯合國創始國之一,也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
5.中美正式建交的時間不是1972年《中美聯合公報》的簽署,而是1979年。
6.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關系實現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著美國放棄壓制中國的政策。
7.中美關系的緩和是中日關系正常化的關鍵,但不是根本原因,關系正常化符合中日雙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8.中國多邊外交的中心是聯合國邊國家。
9.新時期中國外交政策調整的出發點不走“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而是“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第八單元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1.二戰后,以美蘇為主導的雅爾塔體系的確立,只是奠定了兩極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著美蘇兩極格局的完全形成。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最終確立。
2.美國的“冷戰”政策是指二戰后東西方陣營之間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除直接軍事交戰以外一切敵對行動的總稱,但這并不是說當時世界上沒有發生戰爭。美國在“冷戰”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區發動“熱戰”,如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
3.歐洲一體化的根本原因是歐洲各國經濟發展的需求,而不是擺脫美國的控制。
4.世界由兩極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經濟格局多極化,而不是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5.“冷戰”結束后,“一超多強”的局面出現,但這并不能說多極化格局已經定型,因為多極化是一個趨勢,有一個發展過程。
高一歷史知識點的總結歸納篇三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
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貴族
秦確立皇帝制,郡縣制,三公九卿制
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奠定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公元前208-公元8年:漢
內朝制度,削弱相權
方法:頻繁更換丞相
4.618年到907年唐
設立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權
5.960年到1172年宋
增設“參知政事”為副宰相設樞密使管軍事設三司使管財政
6.元
7.明1368年到1644年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明成祖朱棣設立內閣制
君主專制達到新高度。
8.清1644年到1840年
清朝雍正年間為適應西北軍務的需要始設軍機房后改名軍機處。
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軍機處作用: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的中樞機構
鴉片戰爭(英國發動)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割香港島給英國,開放五處通商口岸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東南沿海門戶洞開協定關稅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
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斗爭。
中法戰爭(法國發動)打開了中國的西南門戶
甲午中日戰爭
簽訂《馬關條約》割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1894年9月黃海海戰鄧世昌、林永升北洋大臣李鴻章命令艦隊躲進威海衛軍港“避戰保船”從而失去制海權全軍覆沒。
八國聯軍清華戰爭
清政府完全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領導人孫中山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
14.1919年5月4日
五四運動
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
注:辛亥革命意義自己翻書
1921年中共一大通過黨的最高綱領實現共產主義黨的中心任務領導工人運動——宣告中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922年中共二大中心任務制定民主革命綱領最低綱領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標著著國民革命運動興起。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初北伐戰爭取得巨大成功。
17.1927(詳)
1927年8月1日(建軍節)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率領革命軍在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葛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共發表宣言號召“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
1934年10紅軍長征開始1935年1月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于甘肅會寧會師宣告長征結束。(原因: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19.1937.7-8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軍全面侵華的開始中國抗日戰爭由此開始。
1937年八一三事變后國民黨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
20.1971
1971年4月美國乒乓球隊訪華——打開交往大門。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21.1972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簽訂《中美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1972年9月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田中角榮訪華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兩國結束戰爭狀態建立外交關系。
22.1978
1978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實現兩國關系的正常化。
1978年12月中美發表《關于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
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提出以和平方式統一祖國的方針
1981年葉劍英發表《關于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的談話。
1984年全國六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一國兩制的構想”。
25.1997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26.1999
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27.2001
2001年6月“上海五國”機制發展成為區域性多邊合作組織。
在高一階段其實必修的知識點還是非常多的,大家在學習的時候一定要抓住一些重點的知識,這樣對于后期的復習也是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高一歷史知識點的總結歸納篇四
全民族的抗戰
1、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
(1)初步形成到最終形成。西安事變到國民政府公布國共合作的宣言。
(2)性質:由國共合作為基礎并領導的全民族的抗日合作組織。
2、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戰
(1)主要戰役: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
(2)結果:消耗了日軍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是未能阻止又是敵人的進攻。到1938年10月,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到戰略相持階段。
3、中共敵后戰場的抗戰
(1)洛川會議:內容:制定了全民抗戰路線。
(2)敵后根據地的建立:
(3)陜甘寧邊區政府的建立:1937年9月成立,成為全國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和總后方。
(4)百團大戰:沉重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
(5)少數民族抗日武裝斗爭:蒙古、回民抗日武裝等。
4、國民政府正面戰場繼續抗戰:張自忠犧牲。
抗戰的偉大勝利
1、中國戰區盟軍統帥部成立
(1)背景: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世界反法西斯陣營形成;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戰場之一。
2、中共七大召開
(1)背景:敵后抗日戰爭發起局部反攻。(2)時間地點:
(3)目的:為了取得抗戰的最后勝利。
(4)內容:制定了當時的中共的任務;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中共的指導思想;選舉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委員會。
(5)意義:為抗戰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礎。
3、抗戰勝利
(1)背景:德國戰敗投降;美蘇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蘇聯對日宣戰并出兵中國東北;美國投放原子彈;中共毛澤東發表對日寇最后一戰。
(2)日本投降:宣布投降、正式簽署投降書。
4、意義:
(1)是中國近代是第一次完全的反侵略的偉大勝利;(2)捍衛了民族尊嚴,提高了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3)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4)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付出了巨大代價,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高一歷史知識點的總結歸納篇五
1.宗法色彩更加濃厚
成王時周公分封的諸侯國數量很多,對這些被封的諸侯,周王稱其中同姓的為伯父、叔父,稱異姓的為伯舅、叔舅。相對來說,商朝所分封的附屬國君長,與商王很少有血緣姻親關系,因此他們時常反叛商王的統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緣關系把眾多的諸侯同周政權緊密地結合為一體,這就是所謂的“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強化了對地方的管理。
2.同姓分封,范圍擴大
對照《西周分封示意圖》,不難看出同姓的諸侯在燕、魯等地大有其人,打破了商朝同姓多內服的成例,使周王親族的勢力遠達邊鄙,擴大了周王的有效管轄范圍。
3.義務更加明確
例如,諸侯必須定期朝覲周王,向周王貢獻各種物產,接受周王之命出兵保衛王室或征伐反叛等;同時對周王的婚喪嫁娶、巡狩等也要盡義務。有時,諸侯大國可在周王授意下調動附近的中小諸侯國的軍隊,共同從事征伐戰爭。由于大國成為一方之長,所以又稱之為方伯,有的方伯還被召入朝廷任職,輔佐周王。
4.逐級分封
諸侯在自己的封國內,要以大宗的名分繼續對自己的宗親進行分封,這就使周王的勢力隨著血緣關系的逐級延展,滲透到諸侯國的每一個地區;商代未見如此嚴密的制度,商王對外服地域的控制力是很有限的。
5.等級爵位產生
被分封的諸侯,在爵位上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號,雖然從金文內容上看,尚未有等級差別具體如何不同的'記載,但已經分類定等級是可以確定的。
6.監國制度出現
周王為了防范諸侯叛亂,派人作為監官去監視他們。例如周滅商后,周武王令商紂王之子武庚仍居殷故地,管理殷民,同時又分封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在其周圍進行監視,稱為“三監"。出土的銅器銘文證實,西周還派有一些監官到其他諸侯國去。這是周王對地方諸侯加強控制的一種重要措施,也是中國古代確立監察制度的先聲。
古代羅馬政治制度
1.公元前509年羅馬廢除了“王政”,改行共和,開始了近500年共和國時期。
2.羅馬從建國初期開始平民一直為爭取充分的政治權利與氏族貴族進行長期斗爭。結果,平民相繼獲得了擔任各種公職的權利,羅馬共和國的社會基礎逐漸擴大;貴族特權逐步被廢止,貴族寡頭政治走向衰落。
3.公元前27年,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羅馬歷史進入帝國時代。
4.公元2世紀羅馬成為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環地中海大帝國。
5.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兩大部分: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
6.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標志著歐洲古代歷史終結。
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
1.古代中國重大科技成就
四大發明——古代科技的里程碑
造紙術
①紙出現以前的書寫材料——甲骨、青銅、竹木簡、帛
②西漢發明植物纖維紙,不適于書寫
③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制成能書寫的纖維紙,人稱“蔡侯紙”
④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為人類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印刷術
②活字印刷術——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
火藥
①唐代發明,唐末用于戰爭
指南針
①戰國時發明司南
②北宋時發明指南針,并用于航海。
③13世紀傳入西歐,促進了遠洋航行,在地理大發現中起了重要作用
天文學:
①戰國時期的《甘石星經》是我國最早的天文學著作,書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申在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標表示恒星位置)
②唐代僧一行主持實測了子午線的長度,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
數學
①春秋戰國——出現籌算計算法
②東漢——數學著作《九章算術》標志著我國古代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要內容、以算籌為計算工具、以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十進制記數系統來計算的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