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高一語文教案簡案設計高一上語文教案篇一
《蘭亭集序》
【教學目標】
1、文言字、詞、句教學,讀懂文章內容,并能成誦。
2、領會作者“樂”、“痛”、“悲”情緒變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3、把握文章融敘事、描寫、抒情、議論為一爐的寫法。
【教材分析】
1、本單元所選皆山水游記散文,此類文章一般不只是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它往往包含著抒情與說理的成分。
具體到本文,作者借由眼前“樂”事,想到生命短暫,故而有了“痛”感,并進一步想到“前人”、“后人”對“生死”的共同感慨,由此生出了“萬古同悲”之嘆(無論過去,還是將來,人的生命終將歸于寂滅,此乃亙古不變之規律,故悲)。當然,教學本文也不能忽略作者表達的積極情緒。
這是本文教學難點(不是重點),不可不引導學生體會。
2、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部分載有“閱讀淺易的文言文……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的說法,字、詞、句教學是本文教學的一個重點。
3、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部分載有“古代詩文……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的說法,鼓勵學生多讀是本文教學的另一個重點。
【教學重點】
1、字、詞、句教學,如“歲、雖、所以、引、信、相與、興、或、向”等,幫助學生讀懂文章。
2、誦讀教學,提示學生抓住文中表示感情變化的關鍵詞語,如“樂、痛、悲”,以此帶動對全文的理解背誦。
【教學難點】
1、領會作者“樂”、“痛”、“悲”情緒變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2、把握本文融敘事、描寫、抒情、議論于一爐的寫作方法。
【教學方法】
1、反復誦讀:音頻朗讀、集體朗讀、教師范讀。
2、字、詞、句等文言知識教學以學生質疑、師生解疑方式展開。
3、以“討論法”引導學生領會作者在文章中的情緒變化。
【教學準備】
1、音頻朗讀材料、視頻介紹材料、課件。
2、預習作業
①了解作者、作品,能用自己的話介紹作者、作品。
②借助課_釋和工具書(教輔),讀懂文章內容,翻譯文章一遍。
③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變化的關鍵詞,嘗試體會作者情感變化的內在原因。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一則新聞(視頻),王羲之《妹至帖》僅17個字,拍出2400萬元。
一則典故(幻燈片),《蘭亭序》作了唐太宗的隨葬品。
足證王羲之無愧“書圣”稱號。
二、常識簡介:作者、作品
1、請1位同學用自己的語言介紹作者。
2、用幻燈片展示王羲之書法藝術,點到即止。
3、視頻短片拓展視野,學生更好理解本文寫作的來龍去脈。
三、聽音頻范讀(正音)
1、要求學生標出生字詞的讀音。
2、生字詞注音。
癸(guǐ)丑修楔(xì)事清流激湍(tuān)
流觴(shāng)曲水形骸(hái)游目騁(chěng)懷
趣(q)舍萬殊若合一契(qì)齊彭殤(shāng)
四、配樂集體朗讀(理清思路,整體把握情感)
1、要求學生找出文中表示作者情感變化的三個關鍵詞,領會作者情感的變化,并思考作者情感變化的脈絡與原因。
2、合作學習,討論并領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1)鄰桌討論。
(2)學生展示。
(3)教師明確:
情感變化:樂→→痛→→悲
因時、地、景、人、物、事而樂;
因生命短暫、人生易老而痛;
因“前人”、“后人”對“生死”的感慨相同,故生“萬古同悲”之嘆(無論過去,還是將來,人的生命終將歸于寂滅,此乃亙古不變之規律,故悲)。
五、教師示范朗讀(詳解1、2語段字、詞、句)
1、同學指出1、2段不解的字、詞、句。
2、師生共同解決學生提出的字、詞、句問題。
3、教師幻燈片展示重點字、詞、句。
①重點實詞(黑體字):
歲在癸丑
茂林修竹
引以為流觴曲水
列坐其次
足以暢敘幽情
足以極視聽之娛
②重點虛詞(黑體字):
信可樂也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所以游目騁懷
③詞類活用(黑體字):
少長咸集(形容詞作名詞)
所以游目騁懷(動詞的使動用法)
④特殊句式:
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狀語后置)
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判斷句,判斷目的)
引以為流觴曲水(省略句,省略介詞的賓語)
列坐其次(省略句,省略介詞)
六、學生再次齊讀全文(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說明:如果時間不夠,本環節略去。
七、小結本課時
1、同學們大體知道了王羲之其人其事和本文寫作的來龍去脈。
2、同學們初步領會了作者“樂”、“痛”、“悲”情緒變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3、我們詳細解讀了1、2自然段,讀懂了這兩個語段的內容。
八、布置作業
1、以文中三個關鍵詞為紐帶,背誦全文。
2、借助課_釋,讀懂文章3、4段內容。
3、思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積極情感。
高一語文教案簡案設計高一上語文教案篇二
《金岳霖先生》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欣賞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寫人記事的特點。
2.品味本文平實而有韻味的語言風格。
二、能力培養目標
通過對西南聯大校風的探究,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學習金岳霖先生待人真誠、坦蕩、特立獨行的品格。
教學重點
1.欣賞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寫人記事。本文故事吸引人,一方面與人物本身的趣味性有關。另一方面也與作者的寫作技巧有關。前者,作者善于選取有趣的材料。善于將材料有效地組織成一篇生動有趣的文章,其間敘事的先后、詳略,描敘、議論,過渡、照應等,都自然而然,又妥帖恰當。應當注意,分析寫作方法不要忘記文章主題,分析“事”不要忘記“人”。作者寫作本文的初衷和歸宿還是描寫一個現代學術史上的富有個性的人物。
2.品味平實而有韻味的語言。品味本文的語言,需要有相當好的語感。學生也許難以品味到本文語言的精彩和作者的語言功九可以慢慢體會,多讀幾遍,能體會到多少算多少。學生未必完全體會得到語言的簡潔精粹,但語言的形象生動、精彩有趣可以認真體會,要說出個人品味的感想。
教學難點:
發掘文章的認識價值。雖然這不是學習本文的主要目標,但探究一下還是有意義的。可以讓學生說一說,通過本文看到當時西南聯大的教師、學生怎樣的特點,聯大怎樣的校風、學風;還可以引導學生向課外延伸,說一說“我所知道的西南聯大”,西南聯大有哪些有名的教師和畢業生等。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欣賞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寫人記事的特點。
2.學習金岳霖先生待人真誠、坦蕩、特立獨行的品格。
3.品味本文平實而有韻味的語言風格。
4.通過對西南聯大校風的探究,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
二、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當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所寫內容大多是他對已經逝去的歲月的回憶。作者注重挖掘生活在舊時代的下層人民身上的善與美,把人引入歷史文化境界,討取往昔生活中的美趣。他的小說具有一種散文美,并不著意于小說的結構,而是以樸實自然的文筆,抒寫生活的內在詩意。
2.通讀全文,理清文章情節。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和目標完成過程
1.仔細閱讀全文,找出有關金岳霖先生行事的描寫文字。
明確:在本文中,關于金岳霖的行事大約有:
(1)奇特的外貌。講課時戴帽,帽檐壓得很低;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鏡;穿一件其他教員很少穿的夾克。
(2)奇特的行為舉止。患眼疾,微仰著頭;走起路來深一腳淺一腳;在學生面前抓自己身上跳蚤;養一只大斗雞,同一桌吃飯;搜羅大梨、大石榴,與小孩比賽。
(3)獨特的教學風格。有時一上課就宣布穿紅毛衣的女生回答問題,致使女生們緊張而興奮;面對學生們提的各種問題,他都回答;開選修課,師生平等對話,上課時與王浩探討問題,旁若無人。
(4)對專業理論的獨特理解。學生覺得邏輯枯燥,但他覺得“很好玩”;沈從文給他出“小說和哲學”的講題,他卻得出結論說二者沒有關系,可見他對專業理解的嚴格,又缺乏變通,不給學術沙龍東道主的面子。
(5)對友情獨特的珍惜。對學生很愛護,林國達死了,他在課堂上表現出悲哀;林徽因死后,別人都忘記她了,可他還記得林的生日。
(6)對生活獨特的熱愛。喜歡與孩子相處,做孩子的游戲;老年時,坐在平板三輪上逛王府井大街,以示接觸社會,觀察生活。
2.通過以上有關金岳霖先生行事的描寫,表現了人物怎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金岳霖具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他的性格較為復雜,在學術上聰明過人,但在現實生活中,不諳世故,頭腦單純;他待人真誠、坦蕩,但學生覺得他很可笑。他一心只想學問之事,以致對社會人事的感受理解與眾不同,于是從內心到外表都特立獨行,沒有想到要從眾從俗,也正是這種孤獨精神和單純心理,才使他靜心做學問,成就了他的學問品格。
3.本文敘事寫人有什么特點?
明確:金岳霖是著名的國學大師,作者對老師充滿敬愛的感情,本文即是這種感情真誠流露的見證。但是作者寫作本文,采取了一種輕松活潑、幽默滑稽的筆法,讓世人看到一個極其富于個性的活生生的金岳霖。作者對金岳霖的描寫是漫畫式的。漫畫筆法,可以是諷刺的,也可以是親切熱情的。
本文表現為后一種,我們看到的似乎是一幅夸張了的人物漫畫,其實并不是作者想有意地或人為地夸張,而是人物本身就具有夸張性的特點,作者只要照直寫來就自然生動活潑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似乎只寫直觀印象,并不像平時見到的寫名人的文章那樣鄭重其事,非寫出人物的深刻性、崇高性不可;作者寫的是活生生的人物,印象、感性、趣味的特點非常突出。
四、研讀探究
1.本文在語言運用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汪曾祺是當代著名作家,其散文別具一格,經歷了一輩子的寫作訓練,培養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平實而有韻味。自然而然,少造作。本文的語句都很短,描敘性和議論性的語言都很精粹,辭達而已,不事夸張,但都很好地表現了人物的本來面目,表達了作者的本意。
這樣的語言粗看不見精彩,須細味才見功力,如描寫金岳霖對學生講《紅樓夢》里的哲學時有一插曲:“他把右手伸進后脖領,捉出了一個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為得意。”事件、情境本身就很有趣味性,作者只是照直說來,并沒有過多的精雕細琢,但留有閱讀品味的余地。又如描寫金岳霖與朋友的交往:“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閑話片刻而已。”這些語句中間沒有可有可無的文字,也許老作家行文至此,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而具有感染力的簡潔而暢達的文風已經凝聚在字里行間了。
2.如何看待文中出現的“閑筆”?
明確:文章在描寫金岳霖的穿著之后,展開聯想,寫到了聞一多和朱自清的穿著,以及聞一多大罵蔣介石的情景;再往后,寫金岳霖的得意門生王浩,展開聯想,寫到王浩“現在成了洋人”,與作者仍有來往。這兩處描寫,都是由“本事”言及“他事”,與金岳霖不甚相關,但又成為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按梁實秋的散文創作法則來說,這種“閑筆”是犯忌的,但汪曾祺寫散文常有這種“閑筆”,并無人提出批評,倒是顯示寫作的個性,表現了老作家特有的文風。
3.從文章中可以看到當時西南聯大怎樣的校風、學風?
明確:
(1)寬容個性。教師們充分地保留了各自的個性,金岳霖只是“很多有趣的教授”當中的一個,他外貌、言行奇特,無人干預。
(2)思想自由。聞一多可以在公開場合大罵蔣介石。
(3)學術氣氛很濃。當時正是抗日戰爭時期,盡管戰事頻仍,紛擾不斷,但西南聯大教學秩序井然,師生們致力于學問、學術,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后來許多聯大畢業生學有成就,都應歸功于聯大的辦學方針和校園學習風氣。
五、總結擴展
本文的當代閱讀價值:金岳霖是中國著名哲學家之一,學術界不少人都寫文章稱贊他的學術思想,肯定他在學術史上的地位,而汪曾祺則把生活形象、師表形象留給廣大讀者,留給歷史,這本身就很有意義;再有,金岳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物,憑借老作家汪曾祺的寫作才華,寫出來自成一篇有特色有趣味的散文佳作,供后人長久閱讀,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另外,文章涉及西南聯大的一些人和一些事,也有史料價值。
六、布置作業
高一語文教案簡案設計高一上語文教案篇三
《采薇》
學習目標
1 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2 研習文本,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3 進一步認識詩歌的文體特點,在把握情感的基礎上,能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
學習重點難點
1 自行誦讀、翻譯,了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
2 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比較鑒賞。
學習重點
1 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2 培養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展開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的對話交流。
課時安排 1課時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布置學生獨立預習,完成學習過程評價表。
歸納?整理
1、學習本板塊時,你有哪些字不會讀?積累了哪些詞語?
2你了解哪些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節嗎?4標畫出詩中體現“古典的鄉愁“的句子,寫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
1《采薇》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
發現?創新
1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閱相關資料,找出古人對這兩句詩的評價,談談你的看法。
2寫一首詩或一段文字表達你對“鄉愁”的新的體驗。
評價:
課前檢查與反饋:
1字音2字形3解釋4加點字5翻譯下列句子
二、新課導入
(從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詩導入。生背誦)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里,大陸在那頭。
這是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每個人都擁有融于自己的血脈的故土親情。對故土的情結對一個人的影響常常是終生的,有時甚至讓人魂牽夢繞,蕩氣回腸。為什么?讓我們到我國文學的源頭和西方文學的源頭中去體驗一下這種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體感悟
1自主學習《采薇》。
自行誦讀、翻譯,了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
2全班交流,師生評點。
① 誦讀(鼓勵學生進行誦讀競賽,并由學生去比較和評點,促進提高。)
② 翻譯③ 了解作品主旨
問:《采薇》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答: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問: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
答:“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④ 當堂成誦
四、合作探究
1分組討論:前后座四人為一小組,展開討論。
2全班交流:由每一個討論小組推出代表發言,再由學生自已匯總補充修正。
① 鄉愁出現的不同場景:
《采薇》寫的是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生活場景中的鄉愁。
② 其它與鄉愁相關的詩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
③鄉思情結的內涵:
(師評: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義。故鄉常常被賦予的意義有:家、故鄉、故土、家園、家國、歸宿等;在比喻意義上,往往指向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五、鑒賞
1再讀《采薇》,圍繞問題討論:
(先讓學生暢所欲言,允許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讀去看。答錯了不批評。然后再分小組討論發言,進行交流匯總。)
① 這首詩共六章,你看分哪幾個層次?
分三個層次:1-3章為一層,敘述難歸原因和軍旅生活的勞苦。
4-5章為二層,直接寫戰爭。
6章為三層,寫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
② 前三章,據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點?使用這種手法有什么好處?
前三章,章與章往往句型重復,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很明顯,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
使用這種手法的好處是:
在內容上,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時序的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主題;
在音節上,反復吟唱,一唱三嘆,音節和諧,旋律協調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美。
③從4-5章來看,你又發現這首詩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這兩章是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寫的是戰車、戰馬、象弭、魚服以及士兵的勞累奔波、饑渴難當,通過這些具體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展現戰爭生活的圖景。而沒有寫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廝打拼殺,但戰爭的殘酷已可想見。
④“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閱相關資料,找出古人對這兩句詩的評價,談談你的看法。
資料一: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公(謝安)因弟子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資料二:方玉潤《詩經原始》中評說:“此詩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奏生還,樂矣,何哀之有耶?”又說:“末乃言歸途景物,并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傷神,絕世義情,知古常新。”
資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論《詩經?小雅?采薇》這兩句時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師評:一以往昔之虛襯眼前之實,以凱旋之樂襯內心之悲痛;二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尋味;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對比,突出不勝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饑渴難當,情境實悲;五語調低沉,低回往復,氣氛悲愴。)
六、交流延伸
1寫一首詩或一段文字表達你對“鄉愁”的新的體驗。
2將你的詩先在小組交流、修訂后,再在全班交流。
七、附《詩經?采薇》原文注釋及譯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生,指初生、剛發芽)止(語氣詞)。曰歸曰歸,歲亦莫(“暮”的古字)止。靡(無;沒有)室靡家,獫狁(獫狁:北狄,匈奴)之故。不遑(閑暇)啟居(啟:跪、危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故有危坐、安坐的分別。無論危坐和安坐都是兩膝著席,危坐(跪)時腰部伸直,臀部同足離開;安坐時則將臀部貼在足跟上),獫狁之故(以上兩句是說遠離家室是為了和玁狁打仗)。
采薇采薇,薇亦柔(柔嫩,指苗的柔嫩,意思是說野豌豆長大了一些)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非常強烈),載(副詞,又)饑載渴。我戍(防守)未定(穩定。這句是說駐防未有定處。),靡使(使者)歸聘(問候。這句是說沒有回家的使者代我向家人問安)。
采薇采薇,薇亦剛(堅硬。指薇將老而堅硬)止。曰歸曰歸,歲亦陽(十月為“陽”,現代對農歷十月還稱為“小陽春”)止。王事靡盬(gu,停止,此為“止息”意),不遑啟處(意同“啟居”)。憂心孔(很;非常)疚(痛苦),我行不來(歸來。一說“慰勉;慰問”。不來:是說無人慰問)!
彼爾(花繁盛有樣子)維(語氣詞,加強語氣)何,維常(常棣,一種植物名)之華(以上兩句是以開得很繁盛的常棣起興,引出下文對壯盛軍容的描寫)。彼路(“輅”的假借字,大車)斯何(意同“維何”),君子(指將帥)之車。戎車(兵車)既駕,四牡(雄馬。)業業(壯大的樣子)。豈敢定居(猶言“安居”),一月三捷(接。謂接戰、交戰。一說,抄行小路為“捷”。三捷:言多次行軍,就是不敢定居的意思。)。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kuí,雄強,威武)。君子所依(“依”猶“乘,乘坐”),小人所腓(féi:小人指兵士。腓:隱蔽。此句說步卒借戎車遮蔽矢石)。四牡翼翼(安閑的樣子。謂馬訓練有素),象弭(mi,弓的一種。象弭,以象牙裝飾弓端的弭。)魚服(服:是“菔”的假借字。菔是盛箭的袋子。魚菔,就是用魚皮制成的箭袋)。豈(怎么;怎能)不日(每日)戒(戒備),獫狁孔棘(棘:急。孔棘,很緊急。此句說獫狁很猖狂兇狠,敵情很緊急)!
昔(指出征之時)我往(到……去,指到前線去)矣,楊柳依依(楊柳柔弱隨風不定之樣子)。今我來(歸來)思(語氣詞),雨雪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樣子)。行道遲遲(遲緩的樣子),載饑載渴。我心傷悲,莫知我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