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千年一嘆讀書筆記千年一嘆閱讀筆記篇一
讀《千年一嘆》,時常讓人掩卷長嘆,那些曾經璀璨的文明古國無一例外都已衰敗了,徒留殘垣斷壁供世人憑吊。盛極必衰,應了這句話吧!而背后的原因無不令人唏噓,有的至今仍能做警鐘,震耳、扣心,讓人一驚。
對《千年一嘆》持續喜歡、百讀不厭的第三個原因,恐怕是與我對歐洲歷史和宗教的興趣有關。
和前幾次看這本書時的純粹作為讀者的疏離感不同,此次閱讀就像是在給自己的旅行做注腳,書中那些熟悉的地名和城市,因為我的足跡曾經掠過,就有了很強烈的現場再現之感。
而近期讀到過的有關歐洲歷史的散點知識,也在此時連成線,鋪成面。
作者在結束行程前,曾居住在喜馬拉雅山下的旅館幾日,整理書稿,靜心思考。
回到終點回望起點,總有很多過程中來不及沉淀的深刻。
我突然設想,如果我們在世紀門檻前稍稍停步,大聲詢問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哲人們對這個問題的意見,那么我相信,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不會有太大分歧。對于文明堆積過度而傷害自然生態的現象,都會反對。
微笑不語的是老子和莊子,他們似乎早就預見一切,最后終于開口: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們只選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賽什么?要講文明之道,唯一的道就是自然。
千年一嘆讀書筆記千年一嘆閱讀筆記篇二
《千年一嘆》就像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余秋雨先生跋涉萬里考察人類文明遺跡的經歷。
它既像訴說又像慨嘆,更多的時候是驚悚。驚悚古老文明在冰封的歷史下蕩然無存,只留給后人一片空白無力的想象;驚悚輝煌的人類文明竟崩塌的如此凄涼,一切摧殘都是具體的,一切委屈都是難認表述的;驚悚文明崩塌的結果,衰草瓦礫,承載著一個從古到今的災難和文明的死亡。
我十分感嘆余先生這一路的寫作,他用手中的筆記下了一個個遺跡的實況。在這個橫貫中東的旅行考察中,他到過的文明發祥地都已衰落。這個局外人都對此感傷,不知身臨其沉迷而是孤寂?是哀嘆還是同情?我無從知曉。
更重要的是,現在世界里生龍活虎的年輕文明會不會固時間的推移而重復多數古代文明的興之宿命?這是一個嚴肅的話題,我不敢妄力評論,至少中華文明不會,因為他太博大太精深,太悠久太凝重了,它的本質永遠是發展和承裘,想切也斷不了。
在這里余先生執筆于最恐怖地帶,問到于數了公里荒原,反思于尼泊爾山麓,驚悚于古文明遺言的書中,我尋找到了難得的文明。
千年一嘆讀書筆記千年一嘆閱讀筆記篇三
才讀罷這本書已經是滿腹的滄桑了,隨余秋雨游歷了一邊世界上那些正在被時間、戰爭所吞噬的文明遺跡。那是怎樣的一種旅程?捧著這本《千年一嘆》,我的手就好象撫摸到了文明的碎片、歷史的車轍。
放下書,去細細品味的時候,才發現,我的心原來正在滴血。
這是一本日記,寫的是在千年之交,余秋雨先生隨香港《鳳凰衛視》考察人類文明遺跡的經歷。一個柔弱的學者、書生,數萬公里的越野行程,何等的不易?這是對人類文明的一種執著追求、謔誠朝拜。沿著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前行,卻發現竟然有那么多路段戰壕密布、荒草迷離、盜匪出沒!人類正在慢慢親手毀掉自己的文明。
或許是對余秋雨先生的尊敬,我對這本書的感覺頗為良好,讀書的同時既領略了沿途的奇聞軼事、還有余先生思辯的精神、對文明衰落的厚重情感;對當地貧窮落后的現狀的痛惜;以及對當地人的愚昧、麻木的痛恨所感動。心里不禁的為余秋雨先生的此行叫好,一本在世界最危險、最有人類文明倉桑感的地方寫成的日記,大大的解決了我的饑渴。
“千禧之旅”的首站是希臘。
我不了解希臘的文化背景,也不知道希臘文化有過怎樣的宏偉歷史;初識希臘是從希臘神話普羅米修斯欺騙宙斯開始的,還有就是希臘國家男子足球隊曾拿過20xx年的歐洲杯的冠軍。希臘是一個神話般的國度——這是我對希臘僅有的'了解。隨著余先生的筆跡慢慢的游,讓我知道希臘竟然有如此濃厚的文化氣息!遺憾的是這里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沒落。談到希臘衰落的原因,余先生認為有兩點:一是雅典斯巴達人曠日持久的內耗;二是內憂外患,又不斷遠征,希臘始終沒有成立一個統一的集權的國家。
古老的埃及文明也不容樂觀,她已經沒落了,卻還在沉醉于自負的神秘,余先生認為:“埃及以龐大的雄姿切斷了被外部世界充分理解的可能,其實也切斷了自己的延續使命?!边^于沉湎于對死后世界的憧憬,使他們不重今生,只顧來世。神秘、古老的埃及最后在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阿拉伯人的輪番討伐下,終于沒落了,只剩下盧克索一帶的所謂的“法老人”后代還在不斷叮叮當當地修復著祖先陵墓,供人參觀。這是埃及法老的悲劇。
兩河文明以商業與法律著稱。而現在,在余先生的眼里、在鏡頭下,文化二字竟會是那樣的蒼白無力。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不在了,古老的巴比倫文明被踐踏,希伯來文明充滿了感傷與動蕩,從沒有一天的寧靜與安定。
一個偉大的波斯統治者——大流士,他消除了由居魯士兒子的殘暴變態和版權者的宗教陰謀所帶來的種種惡果,帶領500傭兵起家,大小1000多戰,戰無不勝,終于創建了空前強大的波斯帝國,把版圖和實力在居魯士大帝的基礎上繼續擴充。而現在。
談到印度河—恒河文明的衰落,余先生認為與宗教有關。這里也如同耶路撒冷一般,是多宗教聚集、沖突的地方,宗教仇殺很嚴重。戰爭、殺戮又把這千年的文明消磨了。
文明在鐵戟長刀下衰落了。
千年一嘆讀書筆記千年一嘆閱讀筆記篇四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么能落下!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千年一嘆 讀書筆記3500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跟隨余秋雨大師沿著全世界的古文明尋訪了一遍,意猶未盡,百感交集。趕緊把所思所想記錄下來。
余老一行從中國出發,途徑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后返回中國,沿途探訪了古希臘文明、古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這些孕育了人類、滋養了地球的曾經輝煌一世的古文明,都不同程度的中斷或消失,而孕育這些古文明的土地,現在正是千瘡百孔,滿目瘡痍,讓人扼腕、悲嘆、痛惜。
古希臘文明,用余老的話說,從一開始就“展現了人類文明古希臘文明,用余老的話說,從一開始就“展現了人類文明的至全至美”,幾乎到了無可企及的高度,巴特農神廟、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奧林匹亞等等,幾乎把人類最健全的生活方式塑造完滿。埃及文明,跟著余老站在雄偉的金字塔下,除了感嘆人類的渺小和四五千年來(據考古學家判斷,埃及金字塔建造于4700多年前)的原地踏步和無數的疑問,我不知道還能怎樣?就拿一座胡夫金字塔為例,就需要十萬工匠建造二十年。但這個簡單的算法還未考慮一系列無法逾越的難題。例如,這些巨大的石塊靠什么搬運,又如何搬上去?十萬工匠二十年的開支,需要多大的國力支持?而這樣的國力在當時的'經濟水平下又需要多大的人口基數和經濟水平?很多國際間著名的工程師經過反復推敲、測量,斷定這樣的工程即使放到現在,調動最先進的器械參與,也會遇到一大堆驚人的困難。而這些,都成了巨大的問號,擺在瞻仰它的人面前,無從解開,似乎也沒有解開的可能了。伊拉克的巴格達,曾經是阿拉伯帝國的首都,那是一個極盡奢華的所在,統治著非常強大的帝國。從巴比倫帝國往前推,早在五六千年前,這兒的蘇美爾人已經創造了楔形文字,發展了天文學和數學。然而這里四通八達,入侵太容易了,所以就成了極盛極衰的輪回,也使這里成為一個反復拉鋸的永久性戰場,直到今天。反復的戰爭,給生活在這里的人民帶來對殘酷的適應,對是非善惡界限的麻木。祖祖輩輩都缺少有關正常生活的記憶,災難時時有可能發生在身邊,自己完全無法掌控命運,好像一切都是宿命。古代波斯文明在伊朗,從公元前六世紀到公元前四世紀,波斯帝國先后在居魯士、大流士的領導下建立起了龐大的政權,但都很快被戰爭所滅。印度文明,一般理解為距今三千五百多年前由雅里安人入侵開始的,在雅里安人之后,波斯人、希臘人、帕提亞人、西徐亞人、貴霜人、阿拉伯人、蒙古人相繼入侵,分多合少。似乎隱約有一些脈絡留存,但一次次的阻斷、跌碎、混合、異化,使文明散了神。
相比起這些古文明,其實中華文明并不算早。然而,在所有相比起這些古文明,其實中華文明并不算早。然而,在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沒有中斷和泯滅的,只有中華文明。當讀到這些的時候,作為一個炎黃子孫,我幾乎是熱淚盈眶的。是激動,是興奮,是自豪和對這唯一留存的文明的膜拜。曾經年少無知,道聽途說的總是,歐洲國家經濟如何如何發達,政治如何民主,文化如何開放包容,而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民族,被束縛在“之乎者也”的傳統文化中,被美國這等發達國家領先了一百年。我們開始崇洋媚外,挖苦自己的老祖宗,否定自己源遠流長的文化。
直到讀完這本書后,我才開始羞愧,浩浩蕩蕩的中華文明曾滋養了這個星球這片土地的多少兒女。所謂歐洲發達國家也好,美國也好,他們和中華文明比起來,不過之于喜馬拉雅山和它上面的一片雪地,只是我們的冰山一角。我們之所以抱怨我們的傳統文化,崇洋媚外,只是站在歷史長河中的一個點來說,即沒有看到中華文明一以貫之的傳承性,也沒有看到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底蘊包含的無價財富。君不見那么多的古文明都淹沒泯滅在歷史長河中,唯獨中華文明歷經歲月的洗禮依然屹立于現代世界,并帶領中華兒女開創一次次的輝煌,并且以它的博大寬厚影響著世界上一切新老文明。作為炎黃子孫,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是何等的幸福。這種文明本身就足以激勵每一個中國人自強不息,自信無比。
中華文明何以成了這么多古文明中唯一留存下來的文明?中華文明何以成了這么多古文明中唯一留存下來的文明?我想把余老的一些觀點梳理一下。一是中華文化在地理環境上的安全性。除了喜馬拉雅山,還有昆侖山、天山、阿爾泰山,又連接著難以穿越的沙漠,東邊、南邊則是茫茫大海。這種天然的封閉結構,是中華文明在古代避免了于其他幾大文明的惡戰。二是依賴于文明的體量。文明體量包括地域體量和精神體量。中華文明的精神體量未必比其他古代文明高,但一定比周邊少數民族所承載的文明高得多;地域體量,如果把長江和黃河加起來,比其他古文明的地域體量加起來還要大很多倍。三是依賴于統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統,避免了解讀的分割、封閉和中斷。那些斑斑駁駁地爬在種種遺跡上的古文字,除了極少數的考古學家能猜一猜外,整體上與后代已經沒有關系。但是,世界上居然有一種文字,卻至今讓億萬民眾輕松誦讀。那就是漢字。文字的統一為制度、思維方式、倫理規范的延續與傳承奠定了基礎。四是依賴于實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極端主義。中華文明由于沒有被其他文明征服的危險,也缺少跨國遠征的可能,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守腳下熱土而不尚遠行的農耕生態。內部戰亂也總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循環著,這就鑄造了中華一種集體性格,保守達觀、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極端主義。中華文明從一開始就保持著一種實用理性,平衡、適度、普及,很少被神秘主義所裹挾。五是依賴于科舉制度,既避免了社會失序,與避免了文化失記。由于科舉考試總是以中華文明的精髓為核心,使得文化傳承因為有無數書生的生命滋養而生生不息。
這部書帶我打開了古文明的視野,讓我也能像余老一樣在穿這部書帶我打開了古文明的視野,讓我也能像余老一樣在穿行于多種古文明遺跡中深深的感受中華文明的一以貫之。也讓我明白了我們的文明何其偉大,何其生生不息,也許相比于那些年輕的沒有歷史可記載的文明,我們的文明承載了太多太多,精華也好,糟粕也罷,它已經承重的無法順暢呼吸了。但是作為它的傳承人,我們應該幫它卸去種種負重,輕松上路。中華文化在最高層面上應該是一種做減法的文化,是一種向往簡單和自然的文化。
我們這些榮耀的后代,可以沿著它本來的脈絡走下去嗎?
千年一嘆讀書筆記千年一嘆閱讀筆記篇五
今日重讀余秋雨的《千年一嘆》。
第一次讀還是在新世紀初,算來已有十多年了。曾經買過一本愛不釋卷,但不知被誰借去了,一去不回。
我得有多喜歡這本書啊!以至于今天在圖書館,密密麻麻的一排排的書籍中,我一眼又鎖定了這本書,然后坐定,讀完,一氣呵成。
喜歡是有理由的:
首先我喜歡游記,這和我本人喜歡旅游有關,它是我目光的延伸,帶我去看我未知的世界。何況,這本書的視角是從文明古國的歷史演變中,尋找失落的文明,進而反思中國文化的發現脈絡。因此,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旅行,作者游歷的路線從希臘、埃及、約旦、以色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一路走來,最后從尼泊爾回到境內,每一步都有歷史的回聲。
這是當時世界上從未有人完整穿越的路線,況且,這一路的每一公里都是貼地碾過很多恐怖主義蔓延的地區,例如北非、中東、南亞等地。
但這又不是純粹的冒險或科考,尤其,執筆的還是研究戲劇史和中國文化發展脈絡的余秋雨,他的文筆清新又厚重,嚴謹又不乏幽默,使得這本書既不像科考那樣枯燥,又不似一般游記那般淺薄,讓人時而陷入沉思,時而又忍俊不禁。
因此,看著這些可能是作者在車里、在膝頭,在狹窄的連桌子也沒有的簡陋旅館里寫成的文字,內心除了對未知的獵奇心理,還有一份對作者的敬畏——博學、勇敢,敬業的旅者、文人、思考者的敬畏。
作者在序言里說的,"整個行程,是一個偉大的課程。 "
千年一嘆讀書筆記千年一嘆閱讀筆記篇六
《千年一嘆》是余秋雨先生在千年之交的時候,隨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越野車隊跋涉四萬公里的經歷。他的一紙手稿途經各個人類最重要的文明故地,以感傷、厚重而平實,而不失優美的語言,記錄了各大古文明的衰落,并探討了它們從輝煌到式微,從式微到衰敗的根本原因,在對比中,又逐漸找到了華夏文明得以延續的原因。
余秋雨先生曾孤身一人考察并闡釋中華文明諸多被埋沒的重要遺址,如今又穿越數萬公里尋訪世界文明故地。他對于親自丈量文明的歷史有著一種無法言說的執著,“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時就無法思考。”正是他這種堅持讓我對這本書更加好奇和期待。我想,大概只有到了真正的文化現場,真真切切地踏過留下無數歲月斑駁痕跡的道路,才能觸碰到古老文明顫抖的靈魂,近距離地感受到文明的底色與積淀。
在整個行程中,他們需要穿越很多恐怖主義蔓延的區域,然而面對路邊接連不斷的頹壁殘堡、幢幢黑影,余先生卻道:“我們不裝備武器,就像不戴頭盔和手套,直接用自己的手,去撫摸一個個老人身上的累累傷痕?!泵鎸爬隙∈赖膫ゴ?,即使兇險萬分,他們也能迸發出無限的勇氣。懷抱著熱情與勇氣,他們走過了一個又一個古老的文明。
一翻開書頁,便感到滿滿的沉重。
希臘古文明曾經輝煌且震撼,當人們凝視愛琴海、奧林匹亞以及巴特農神廟等年歲已高的長輩時,總能穿透時光厚重的塵埃,一眼望見那曾經極度繁榮的文化與藝術和蘇格拉底、希羅多德以及柏拉圖等璀璨群星。希臘當初幾乎所有的學問家都風塵仆仆,他們行路,他們發現,他們思索,他們校正,這才有了生龍活虎的希臘文明。然而當我看到書中現今的希臘,人們閑散而與世無爭,但是這閑散卻有很大一部分變為了疲憊和木然。我認為對于一個國家來說,過度的閑散是精神上的一種缺失,容易讓人乃至整個文明失去干勁。追不上現代文明的步伐,也就自然漸漸衰落了。
文明故地,見證了一個文明從出生至輝煌鼎盛又無力衰落的過程。古跡中仍默默佇立的建筑那么偉大卻又那么悲涼,它看著輝煌化為齏粉,看著人類一步步創造出文明,又看著文明締造者的后代飽受戰亂、貧窮、饑餓之苦。從許多歷史遺跡,我們可以看到,古文明的發展令人驚嘆,金字塔的建造即使放到二十世紀也仍有許多困難,克里特島上的排水系統和衛浴系統相當先進。因此,文明并非僅因過時而衰落。當看到恒河邊的老人靜待死亡,看到不上學的孩童的赤腳密如森林,看到日常生活要武裝到牙齒的謹小慎微......這時,我才看到了文明的衰落。
千年一嘆,嘆的是文明敗落。
看完整本書后不由得感到震撼,不是因為書中的文明,而是因為中華文明。在所有的古文明中,只有中華文明是至今唯一沒有泯滅也沒有中斷過的文明。在震撼中,我仿佛又看到了萬里長城屹立于世界東方,巍峨群山云霧繚繞,滾滾黃河奔涌不息......這本書雖然寫的是古文明的衰落,但也意在警醒我們:人類創造文明,卻也毀滅文明。消逝文明的痛呼聲正竭力號召著和平......我們要銘記歷史,守護文明!
千年一嘆讀書筆記千年一嘆閱讀筆記篇七
《千年一嘆》這本書確切來說是一本日記。它記錄了作者余秋雨在前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越野車隊跋涉四萬公里的經歷。
“千禧之旅”的目的實際上是環游世界的文明古國,領略人類文明的精華和感受異國的風土人情。所以他們選擇了希臘為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徑除中國外的三大文明古國,埃及、印度、古巴比倫。
而到達希臘時他們所見到的只是狹小、陳舊、道路擁擠和人民閑散。只有從被風化的古代遺址中看到一點文明古國的影子。照我看萊希臘人閑散的升華方式有許多缺點,社會失去了精氣神,一部分閑散變成了精神貧窮??梢娝ヂ淞说墓糯拿麟y以與現代結合,最后只能被現代文明遺落??杀?。
說到埃及就不能不提恒河。但恒河清澈的河水,美麗的風景早已不復存在,留下的只是渾濁的河水河岸邊“熱鬧”的景象。上游臨死洗澡,下游刷牙喝水。印度人認為恒河的水是生水,喝一口,有病治病,沒病養生,什么傳染性皮膚病在水中泡一泡就好,所以的牛皮蘚、蕁麻癥的人都用到恒河沐浴。還有的老人自己知道已經不行了,就叫家人把他們抬到恒河邊上,鋪一張席子,躺在地上等升天。他們說“就算死也要死在恒河邊!”在那些人死后,會有專門的人堆好木堆,把尸體排好隊,一批一批的火化,人就這樣化為一縷輕煙了。
接下來的同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巴比倫遺址。古巴不必四大文明古國中最神秘的,人民只有聽著空中花園的故事想象城市、街道中繁榮的景象。因為留下的實物遺址已被無情的歲月和貪婪的“黑手”糟蹋得不堪入目,也失去了往日的風光??粗鴼埰撇豢暗摹皦Ρ凇?,不禁有一絲感傷。
相信現在提到印度的化,大家的第一反應會使狹窄的街道中密密麻麻的人頭和印度人對時間概念的缺乏。印度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無節制的生育和升華條天的不斷改善是導致人口暴漲的原因。此外,在印度大多數人的手上是沒有手表的,因為手表對他們來說沒有太大用處。電話中說再十分鐘道,轉身就進了巷口的咖啡館里喝咖啡調侃了,在連三個小時是不稀奇的,連政府官員也是如此。真是不可理喻呀!
看完了各大文明古國,大家現在有何感想。對,他們的確輝煌過,不過是在過去,但是在“同伴”衰落的同時,我們中國卻奇跡般的存活了下來,并且比較完整的保留了我們的文明。造成他們現狀的原因是他們在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發生沖突時沒有及時采取好的應對措施。而中國早幾個世紀之后存活了下來,跟上了現代的節拍,很好地融入了國際。但仍有許多人看不起中國,而我要說的是:他們看不起是他們的事,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就憑著“當我們的同輩禁不起歲月的磨礪時,我們的祖先仍堅強的走到現在”,我就可以自豪說“中華民族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民族”!誰說過去的文明古國不能成為今日的世界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