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不一樣的愛記敘文500字 不一樣的愛記敘文800字篇一
不一樣的愛,是來自安徽的退休職工陳樹林老人。已經75歲高齡了,吃不習慣,又不服水土,不僅為打井隊伍做技術咨詢,還到處進行地質水文勘探,為災區早日解除人畜飲水困難不懈努力。他放棄舒適條件下高薪數十萬元的報酬做志愿服務,說這是這輩子最應當做的事。
他們在生與死的關頭,想到的是保護孩子,保護別人,置自己生死于度外;他們在利與義的取舍之間,選擇的是社會公義、大眾利益,而不是自己的一點點私利。人間有愛,正是這樣一些平時不起眼的人做著一些看似平淡其實不平凡的事,讓世界每個角落都充滿了真愛。
我們淚望玉樹,舉國同悲,蒼生泣血。13億中國人集體默哀,向玉樹大地震中的遇難者表達沉痛的哀思。這是一個國家對遇難者表達的最高的哀悼儀式、最沉痛的哀思和最高的尊重??晌覀儌ゴ蟮娜嗣裼X得這些還不夠,他們自發選擇以更多的形式和儀式表達自己的哀思。走在大街上,我感動地看到,許多人都換上了黑色的衣服,他們在街上靜靜地走著,臉上保持著沉重肅穆的神情。人們在內部網上建議修改與這三天氣氛不諧調的手機彩鈴,qq網友提醒大家在那個時刻都隱身上線,讓頭像全灰,為遇難者默哀,媒體報頭這一天集體換上莊重的黑體,網媒這一天集體暫停娛樂頻道。中國加油!中國加油!當看到數萬同胞在天安門集體默哀后齊聲喊出驚天動地的這四個字時,那一刻,噙滿眼眶的淚水再也忍不住奪眶而出……
國家與人民同在,人民與災區同在,這種億民同哀的悲情一定能讓幸存者感到欣慰,讓遇難者家屬感到溫暖,讓一線抗災者感到全民支持的力量,讓生者更有力地緊抱在一起。災難面前,人性的光輝熠熠生輝,人格的高貴閃閃發光。從冰凍雨雪災害搶險、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王家嶺透水事故救援,到這次4.14青海玉樹地震,從無不顯現著人類的大愛。
可以相信,偉大的中華民族,堅強的中國人民是任何災難和困難擊不倒、壓不垮的,因為這個民族有不一樣的愛——大愛。
大愛無疆!大愛永恒!
不一樣的愛記敘文500字 不一樣的愛記敘文800字篇二
接下來,那段漫長的歲月里——我才發現,那片歲月里的每片痕跡都寫滿了一個字,那就是“愛”。
生命生生不息,何是短暫,那一片片的就光陰里,充滿坎坷,而那些倍加負擔的歲月,竟是你遺贈給我的最后禮物。
我是一個從小得到很少愛的孩子,幼小的心靈里,那被孤獨包裹的歲月,在幼小的心靈里留下太多的陰影,我把這一切的罪過都歸結于我的母親,因為……
我是一個獨生女,按照常規的思維來講,應該是家中的.倍加寵愛的小公主。但是,卻恰恰相反,我所受到的呵護竟微乎其微。所以我從小就是個孤僻的孩子,一個人早早的撐起自己的生活。
爸爸常年在外,回家的時光屈指可數、媽媽是我生活的主心骨。她除了提供給我經濟來源外,剩下的就只有呵斥和置之不理了,我一個人上學,一個人回家。甚至晚自習上玩了,也沒看到多媽媽來接我。那份家庭的溫暖在我的心里漸漸的模糊了。過慣了一個人的日子,所以常常看著校門口接孩子的父母而感到害怕和緊張。那樣的場景是痛苦的,仿佛自己手機沒人疼愛的孩子,淚水常常侵蝕我的眼眶。
這樣的時光過得十分漫長,經過歲月的磨礪,練就了今天的我。成熟、獨立、自信。從不依賴別人,有主見……可能這也叫有所失必有所得吧!
后來,發生了一些變化,爸爸回家的日子也漸漸的多而長了起來。媽媽的笑意也多了起來。他們會時不時的說:“別忘了帶傘,早點回家吃飯……”
不一樣的愛記敘文500字 不一樣的愛記敘文800字篇三
有這樣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一朵不該凋謝的花》。一個叫麗花的女孩,小學時成績很好,但是她的虛榮心很強,有一次她考了99分,另外一個同學考了100分,她很不服氣,就偷偷將錯改了,然后去找老師討分,結果被老師發現了,就將她批評了,她很生氣,就回家告訴了媽媽,她媽媽到學校鬧的很厲害,校長好話說了一火車,才將她母親勸走,其實麗花媽經常給麗花一些好吃的,女兒想要什么,母親就給什么,作為女兒成績的獎勵。
后來,麗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縣重點中學,麗花上了中學后,成績也只是中等,她期末考試只是中上等,沒有得到獎狀,而中學老師都是鐵面無私的“包拯”,她母親認為女兒肯定得了獎,就向女兒要獎狀,女兒為了讓母親不傷心,就撒謊說:“和一個同學拿錯了,大年初三去取”。初三的早晨,麗花見家里無人,在更加強烈的虛榮心的刺激下服毒自殺了。
母親對女兒的愛如同黃河,氣勢磅礴,把自己對女兒的愛毫無保留的給了她,但女兒最終自殺,又是因為她那太多的愛。
有這么一個孩子,總是以為父親不愛他,因為父親在外打工,很少陪伴他,但是父親無時無刻的不掛念著兒子,他在工地省吃儉用,起早貪黑的工作,把攢下來的錢寄給兒子,供他上學用,但是兒子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是作為一個父親理所當然的。他還是認為父親不愛他,一如既往憎恨父親。
直到這位孩子長大成人后,看了一本書,書上有一篇關于愛的文章,文章里說:“愛并不是家長表現給孩子看的,而是實際行動給與孩子的------”讀到這里時,孩子已是熱淚盈眶了,他終于明白了父親那如山的愛,那看似如鏡泊湖一樣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