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后撰寫的。報告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報告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返鄉社會實踐報告2500字篇一
年月清晨,風和日麗,光陽明媚。我們管理系專業的64位同學在張主任和廖主任等系領導的極力聯系和帶領下來到了市縣鎮的各個村進行了分小組的社會實踐活動。經過兩個半小時路途就到了達目的地,下車后受到了縣領導助理,鎮長,村委書記,等有關領導的熱烈歡迎,他們還對當地的情況作了一些簡單的介紹。
縣地處粵北部,市南端。是一個地廣山多人少、自然資源豐富,宜林、宜牧、宜采的具開發性的山區縣;氣候溫和,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該縣25℃以下可開發的坡地60萬畝,特別是有眾多海拔400-600米的高山小盆地,山青水綠,空氣清新、無污染源、晝夜溫差大,在這么好的環境資源條件下,該縣人民開發山區資源,不斷擴大蔬菜種植規模的,加強品牌建設,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了 “豐綠”牌蔬菜商標。該縣先后被省批準為“廣東省無公害蔬菜基地縣”和“廣東省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示范縣”。其中奶白菜、佛手瓜、四季肉豆角和尖椒四種蔬菜經國家認證為綠色食品。小正鎮主要種植的蔬菜品種是奶白菜。
短短的10實習生活中,讓我感受到了很濃厚的鄉村生活氣息,這里也是我美麗的家鄉。鄉親們都十分善良,勤勞、純樸、真誠、到處充滿了客家人好客的風俗。我們三三兩兩的分配到生活條件和溝通能力較好的各個村的農戶家去,跟他們共同生活、共同勞動、感受他們的艱辛,使我了解民情,對蔬菜知識有了一定收獲。同時也產生了很多很多自己的感悟和深思。
二、 采割:
在奶白菜在采割方面我覺得有些浪費,他們割菜時那些脫落的鮮嫩的綠葉片都是扔在田地里由它發霉,腐爛的。而不收集回來曬干、腌酸菜,喂魚、喂牛豬牛等用。
三、 包裝和銷售:
我認為在包裝和銷售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的。打包裝比較隨意,而不分等級包裝,把優品和次品分開。應充分的利用當地大量的剩余勞動力,設一個綠色食品包裝廠,把蔬菜分好等級,打好小包裝。最好有包裝標志和統一規格,同時產品還要有質量標準認證。利用該縣交通方便的優勢(105國道縱貫縣境,距廣州150公里,距深圳180公里,其中小正鎮就在國道旁邊,離這從化廣州一帶最),可設立 綠色食品專買市場,進行訂單,再有目的的送貨上門,而不要盲目性的大量的運往廣州越秀市場、江南市場和東莞長坪,然后整車批發給經銷商的,銷售渠道太單一化了,這樣成品高費用大,可是在銷售中價格又會低很多。
這里的綠色食品營銷方式還是比較跟一般蔬菜營銷方式沒什么兩樣的,過于傳統。可是當今綠色食品的發展趨勢告訴我們,綠色食品最終面對的是消費者,他們都喜歡選擇最好的最有利于身體健康。所以綠色食品的可持續發展必需要大力宣傳發展綠色營銷,推廣綠色包裝。“綠色營銷”是基于綠色需求、綠色消費而產生的,兩者既有密切聯系,又有明顯區別。“綠色營銷”則突出其消費過程的“綠色化”;傳統營銷強調采用各種手段達到營銷目標,但忽視了營銷手段的負面影響,而“綠色營銷”在管理上強調營銷手段必須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諧與協調,利于環境的良性發展。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增強,人們對綠色產品的需求也將逐步增長,應用綠色營銷來適應綠色需求,推廣綠色消費,拓展市場空間已時不我待。因此應該大量投資在銷售上,逐步的向綠色營銷這條好的渠道發展。
四、信息傳遞:
由于這里的人民生活水平和自身文化素質的限制,信息的傳達還是比較落后的,還是令人值得深思的。雖然他們都會盡量的想點子,動腦筋,訂了些南方農村農民報,看電視的農業新聞中得到一些的有用信息,但這些信息的渠道對農業產業化發展還是遠遠不夠的。從而導致他們對市場需求還不是很了解,他們告訴我,蔬菜價格有時候波動的很大,有時候本錢都掙不回來的,有一陣都沒有心情去打理了。所以我覺得農業部門應多為農民提供一些有用的完整的市場農業信息,改變農民的農業信息弱勢。這樣綠色食品的發展才會得到更快的提高。還有農村對小孩的教育方面做得不夠好,孩子是未來的希望,更應該花多些心思把他們教育好,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
五、總結
這次下鄉的實踐活動,使我受益匪淺,通過對農村生產奶白菜蔬菜的學習,使我對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有了更具體的實際的了解,特別是對蔬菜的生產有了實操性的掌握,還結合了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跟農民們的蔬菜技術好好交流,相互學習,跟他們生活得很融洽,我感到非常親切,愉快,他們是那讓的善良,熱情,真誠,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使我更深該的體會到了農民生活的艱辛,由于種種原因的影響使得他們的奮斗過程是如此的之不易,更讓我感覺到這個社會知識的重要性之大。總之,這次實習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對我今后的為人處事態度,工作,生活起了很大的作用;也讓我覺得自己所肩負的任務之大,并且要努力的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國家的農業發展,特別綠色食品的發展效力。
返鄉社會實踐報告2500字篇二
假期在**村委會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我的心里異常興奮,我是從農村出來的,經受較先進的大學文化生活的洗禮之后,我重新回到農村,所有的見聞感受看法,不像以前那般膚淺浮躁,而顯得更有理性。農村發展關系到國計民生,三農問題越來越成為國家關注的焦點。隨著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的提高,小康生活的日益普及,新農村建設是國家目前主要政策之一。因此,利用寒假時間。我回到我的家鄉漢王村進行實踐活動,主要包括協助村委會宣傳新農村民主政治建設方針,推廣新農村科技活動、參與新農村文化宣傳。
對于此次社會實踐,我對農村發展現狀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通過走訪漢王村,我發現了以下問題及建議:
一、存在問題
1、文化設施基礎薄弱。由于各種原因,村級債務較重,沒有村級積累,無力發展村級教育、文化及公益事業,鄉風文明建設缺少載體,使健康向上的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難以開展。
2、陳規陋習有所抬頭。攀比現象比較嚴重。紅、白喜事講排場,講闊氣,大操大辦。廣大農民深惡痛絕,但沒有辦法,遇到紅、白喜事只能跟風,否則周圍的人不答應。
3、臟亂差現象較普遍。在村里垃圾、糞便、污水隨處可見,衛生條件較差。村級路網很差,筑路任務艱巨。多數農民環境衛生意識淡薄,與現代文明要求形成反差。
二、想法建議
針對**村鄉風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漢王村人民委員會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村民素質教育,樹立科學發展觀,依靠全體村民把村里的事情做好。
1、科學引導,帶領村民創業。思想觀念落后嚴重地阻礙了村民的創業意識,一要以村里種植、養殖大戶為基礎帶動周圍群眾。二要鼓勵村民走出去、請進來,開闊視野,更新觀念,加快農村新情況、新經驗、新技術、新知識的吸收消化,大膽創業,改變貧困落后的面貌。
2、加大投入,完善基礎設施。一要加強通村道路。二要搞好村莊發展規劃,搞好環境衛生和環保工作,改善農民的生存環境,為農民營造一個優美的生活環境。三要加強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建設好包括農村廣播室、文化閱覽室,提高村民政治文化素質。
3、加強教育,提高村民素質。農村勞動力的現狀是,一方面,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農村勞動力數量超過了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造成了大量富余農村勞動力;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就整體而言,綜合素質不高,缺乏科技、管理等專業知識,大量富余勞動力無法在傳統農業之外實現就業。這種狀況對農民增收制約很大。
4、破除陋習,樹立文明新風。要深入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在村民當中破除封建迷信,防止紅、白喜事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陳舊陋習,形成勤勞致富、優生優育、孝敬父母、家庭和睦、鄰里團結、社會秩序穩定的文明新風尚。
近日的所見、所聞、所感,讓我開闊視野,了解社會,深入生活。它在我心里久久回蕩,萌發了許多融入自我觀點的意念及體會。我覺得在新農村的建設中,應該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新農村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新農村,更應該是政治、文化、科技、衛生各個方面全面發展的新農村,是讓農民實現物質精神雙豐收的新農村,是使農民在增加收入的同時,也使其醫療衛生、文化素質和社會保障等方面得到提高的新農村,新農村的建設不僅僅是讓農民去干,而是各級領導干部深入農村帶頭去干,去為農民服務。
這次社會實踐活動對我很有幫助,它不僅讓我在實踐中得到鍛煉,提高解決和認知能力,更讓我們提高了服務的素養和意識! 不搞社會實踐調查,就不能更好的了解我們周圍的世界,就不能發現我們平常看不到的問題,不能解決問題,就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在實踐中我常常被樸實的農民所感動,更被他們的勤勞的品質所折服。他們留給我們的啟迪卻是深刻的。我通過參加社會實踐,認識了社會農村的現實,明確了自己的責任,激發了自己的學習熱情。在今后的道路上我會不斷地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鍛煉自己的意志和毅力,為適應今后的工作做好準備。
返鄉社會實踐報告2500字篇三
____年7月22日至7月27日,我隨青島海洋大學工程學院三下鄉隊伍來到平度市崔家集鎮周家村社會實踐。對于從小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經歷。短短的五天時間,感受了濃厚的鄉村生活氣息,也產生了很多感想。
周家村是遠近聞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積1550畝,住戶面積200畝,230戶人家,800口人,其中黨員19名。村固定資產120萬,村每年平均收入3800元左右。生活在附近鄉村中屬富裕水平。周村長自74年上任以來,為村里的工作耗盡心血,給村里帶來了大量收益,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提起周村長,村里的老少爺們兒們都直豎大拇指。
進村后,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齊的房舍,以及道路兩旁那既有經濟效益又能美化環境的柿子樹,與我想象中的農村有著相當大的區別。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后,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里的治安情況相當好。經濟上的寬裕和生活上的安寧,使我毫不夸張的用了"安居樂業"來作為周家村給我的第一印象。
聽村里的領導介紹,村里的主要收入來源于種植業,其中200畝果園收益可達每畝4000元左右,而辣椒更是達到了每畝10000元。但當我們問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業和項目時,村里領導向我們道出了苦衷:數年前曾有一木器廠,在村里投入生產,但不到3年,木器廠就因接連虧損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后的幾次上項目的想法,都因缺資金少技術(尤其是少技術少人才)而夭折。
"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后幾天給孩子們上課的過程中,這個烙印日漸加深。
學校并不算大,還算明亮的教室和尚未殘缺的課桌,與偏遠山區相比,以令孩子們滿足。但與我從小生活的城市中的小學已有著天壤之別。僅從每天上完課孩子們必須將自己的凳子搬回家來說,這的學習環境并不能用一個"好"來形容。但孩子們那對學習特有的熱情和認真把我深深的感動了,他們幾乎想要我們在5天之內把所知道的所有知識都教給他們。
在和孩子們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們都很想成為大學生成為科學家,對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憧憬。但當我問他們以后回不回來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許是還是小學生的他們尚未明白我這個問題的含義,也許是一直以來伴隨他們左右的"考大學,去大城市"的話影響著他們。沒有一個孩子表示自己將回到自己的家鄉。
"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的腦海中回蕩著。
一位朋友曾對我講過一個真實的故事,某省重點中學有一位來自窮山村的學生,學習非常用功。他的床頭貼著一句激勵自己學習的話,只有九個:別忘了!你是農村戶口!!!
聽到這件事的時候,我的內心是沉重的。我國城鄉的巨大差異造成了教育觀念上一個極其偏激的錯誤。農村的孩子迫于自己農村戶口及生活環境的壓力,幾乎用盡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學習考大學,以此來擺脫落后的環境,實現自己美好生活的夢想。但當這些村里的驕傲考出去成為大學生以后呢?他們中有幾個回到自己那還不富裕的家鄉,投身其中的建設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這本無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幾個大學生的名,一個虛幻的榮譽而已。人才依舊缺乏,生活依舊貧困。
這種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農村和城市之間,也同樣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間,落后地區和發達地區之間,以至于我國的西部和東部之間及國內和國外之間。
孩子們的想法和做法并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來源于家長和老師的言傳身教。在和一位老大爺的聊天當中,老人告訴我們他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都考學去了城市,在談到孫子時,老人很自豪的告訴我們,他的大孫子剛在一所省重點高中考了前十名,以后考大學,考名牌大學,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讓我感受到了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迫切心情。我問老人想沒想過讓孫子回家鄉支援家鄉建設,老人說:"村子里太苦,能到外面去,干嘛回來。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過點好日子!"
以周家村的生活水平來說,村子應屬富裕的行列。周家村的村民都不想讓孩子回來,可想而知其他貧困村的情況。
周家村之所以富裕,關鍵在于和韓國合作的200畝高效田,其實這對村里既是一筆客觀的收入,又是一種勞動力的利用。韓國人出種子,出技術,村里出勞力,出土地,收獲后,韓國人回收所有果實和種子,付給村里的報酬只是收益中極少的一部分。而且還規定村里不得留果留種,否則將受重罰。這完全是一種勞動力的欺騙,可是以我們的知識就是無法掌握其中的技術關鍵。而我們為了這筆可觀的收入,還必須甘受韓國人的這種技術欺騙,其原因何在?人才不足!!試想如果村里有這么一批農業知識相當豐富的人才,我們完全可以掌握韓國人的技術,從而為我們自己所用,那時所有的收益都將歸我們自己所有。村里將遠比現在要富裕!
孩子們是渴望知識的,村里也是需要人才和技術的。但一些客觀現實又使我們的教育觀念發生變化,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改革開放20年來,人們的思想有了極大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在周家村采訪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80%的家庭將孩子的教育費用作為自己未來幾年內的最重要支出。在資金比過去有了保障之后,我們支持農村教育以不僅僅是財力上的幫助,還應是教育人才和教育觀念上的幫助。孩子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知識,同樣需要做人的道理、適應時代發展的觀念和大局觀。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有責任有義務盡我們最大的努力支持農村的教育事業!
下鄉過程中所見所聞很多,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教育問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新時期農村的教育事業依然面臨很多的問題,解決好這些問題將極大的促進農村的發展.